我們不吹不黑中國的汽車製造業到底是什麼樣的水平?
其實要評價中國汽車製造業的水平,我們只需要看看鄰國日本的經濟狀況就知道答案了。
日本現在營收超過千億美金的企業一共5家,除了日本郵政,日本電信NTT外,其餘都是汽車廠商,豐田,本田和日產。
日本企業盈利額前十位的企業當中,70%是汽車行業,也就是說日本的經濟越來越往汽車行業集中。為什麼阿甘浪費口水來說日本的產業呢, 這是因為凡是中國強勢進入的產業,日本必然潰敗,家電,通信,手機,顯示面板等等行業無不如此。日本產業向汽車行業集中,恰恰反映了中國汽車製造業目前還不具備全球競爭力的現實。
中國汽車行業雖然進步很大,但是關鍵零部件還是控制在外資手裡,比如自動變速器,發動機高壓共軌系統,汽車感測器和汽車電子系統,主動安全系統,渦輪增壓系統等等國內企業都沒有話語權。隨著排放法規越來越嚴,國內企業面對的挑戰非常巨大。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中國的進步,比如車身熱成型衝壓結構,內外飾設計,鋁壓鑄件,輪胎,橡膠金屬減震件,汽車玻璃等等已經具備了行業話語權。
汽車電動化降為中國企業提供彎道超車的機會,中日韓在動力鋰離子電池方面具備行業話語權。汽車自動駕駛技術方面隨著國內高科技企業的介入,也將是一個亮點。
總體來說,國內汽車製造業在燃油汽車核心零部件方面還是控制在外資手裡,雖然目前在自動變速器上面已經顯現出了突破跡象,但是總體來看,技術差距還是很大的,還需要繼續努力。儘管如此,我們也不能否認國內汽車製造企業的進步,在入門級車型上面,國內整車企業還是有競爭優勢的。
確定是不吹不黑?那我就實話實說了??
如果這個標準是100分話,我要說中國汽車製造水平大約在50分。還有50分是在那些方面被減掉的?
1,核心技術。
這一點其實不用我多說,汽車製造是一個系統工程,最核心的技術,比如三大件的開發與應用。就拿發動機來說舉例,底盤和變速箱就不說了。幾個主要國產品牌的發動機幾乎都是改造或者逆向研發而來,還有號稱自主研發的長城在如今廣泛使用的GW4G15系列發動機雖是長城自研,但技術來自於豐田的1NZ-FE,表現如何大家都清楚。而2.0T汽油發動機是應該是德的哪一家公司研發,就是買來用。還有廣汽,GS4搭載的1.3T、1.5T號稱是自主研發。但低慣量渦輪增壓器則是由日本提供。至於發動機有沒有那啥阿爾法羅密歐的技術大家自行腦補。上汽榮威之前是用羅浮的技術,後來跟通用合作搞。通過這些也能看出國產品牌的共同點,哪怕長安現在能自主研發機體,但是核心部件還是需要採購。
2,裝配工藝。
這一點說起來有點累,幾年前能直觀的從車身鈑金的接縫來看出差距,現在進步不少。不少品牌也願意在這方面來功夫。但是裝配不僅僅是鈑金接縫小。看過我回答的同學應該知道我之前在蘇給賓士做防傾桿的同時也幫某氣做過很多工裝。而且我之前在上海的哪個公司長期做汽車的衝壓模。在實際工作中很容易的區分這套模具是用在國產或者合資車的身上。拿衝壓刀口模來說,一套刀口分件加工完成之後是由大型模具公司去組裝成型,然後上大型龍門機床進行最後的加工。用來定位的裝配銷釘孔毫無公差可言。離譜到什麼程度?銷釘上裹一圈A4紙條配進銷孔之後居然特么還能晃。而賓士和途觀當時的定位工裝我們也做了不少,公差嚴格,±0.015是極限。說直白點就是銷釘能動。但是又剛剛能塞進去。
3,模具
這個是我的老本行。我做塑膠模具出身。什麼氣囊蓋啊,什麼中控配件啊,只要你能想像到的汽車上使用的塑膠的地方,我幾乎都做過。而且做塑膠模具繞不開的一個問題就是萬一數控刀路不對撞刀了,操作工失誤做錯了一個尺寸或者上錯刀具,跑錯程序,偏偏又是分型面或者膠位咋整?燒焊啊。不管那麼多。實際上,要求嚴格的話,有些地方根本就是不能燒焊的。因為注塑的溫度會導致燒焊部位的變形走樣,那大出的產品就會有問題,比如局部變色,局部尺寸走樣等。下圖這一套模具是某品牌的車型天窗上的排水器組件零件。
這套模具剛剛接了不久,當時數控加工完成配模的時候鉗工說跟我說前後模合起來有兩個地方看不到紅丹(一種色素,鉗工配模用來看判斷干涉),卧槽。。最後才發現後模精加工曲面的時候操作工出錯,他把本來D8的走線光拐角處的刀具裝了把D10的刀導致單邊小了2mm,理論四次說,如果是合資公司肯定報廢從新做。但是由於「要求不高」果斷燒焊繼續用。還有各種機床,包括衝壓技術,噴漆工藝等等都是掣肘國內汽車製造的重要因素。
4,材料
我很負責的告訴你們,國產的鋼材能實際運用的汽車上的少之又少。我們做一套某合資汽車引擎蓋的衝壓模,重要部件全是日本進口SKD11鋼材。Cr12MoV 都用的少。如果國產車用這些材料,成本他受不了。
5,態度
國產品牌的初始定位就註定了他是低端廉價的代名詞。什麼,你嫌這話難聽?曾經也有廠家試圖一上來就定位高端,結局呢?那個歪脖子Q還掛在江蘇南部的大地上時時刻刻警醒著自主品牌。憋了多少年才憋出號稱豪華車型的領克和魏,豪不豪華,好不好我不評論。但是,就目前大環境來看,不管你們願不願意承認,國產車在截止目前為止相對於合資最大的優勢還是在價格上。堆配置?不好使了。
再看看某泰某風之流。。算了!
最後
自主品牌能不能造好車?能,沒技術我買,沒設備我買,沒人才?等等,現在這個社會,技術型工人相當尷尬,不重視人才,你發展個捷豹?算了,不提這個也罷。要造好車,就得下成本。問題在於消費者不太買賬,你個國產車憑啥賣那麼貴?我有這預算不如買XX了,畢竟車標也是信仰。這是普遍心理,別來噴我歧視國產。
最後,我想問問那些說中國的汽車製造排在歐美日韓之後排在4到5位的答主們:你們特么是來搞笑的???
一個在汽車製造行業工作6年以上的答主,
1.汽車行業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最能提體現造業水平,轎車不比手機,家電,高鐵,互聯網。一輛10萬左右的轎車約有1萬多零部件,涉及設計,安全,制動,電子,電路,發動機,變速箱,等技術。現在國內6大集團自主品牌有:上汽,長安,廣汽,長城,吉利,奇瑞 都基本上實現了自主設計,正向開發,慢慢向高端突破。
全國各大汽車製造廠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趕超,畢竟國情如此。如德國,日本二戰後就開始大力發展製造業。汽車製造業積累了60年以上,大眾是1944年希特勒的軍工企業,賓士是汽車的發明改良者,所以德國有博世,大陸,采埃孚,馬勒,舍弗勒,蒂森克虜伯,海拉,偉巴斯特等汽車配件業巨頭。尤其是博世在汽車電子,安全,和控制方面簡直就是巨無霸。壟斷了行業90%的主機廠配件業務。ESP,ECU等哪個主機廠可以饒過,要是自主開發,成本,時間,安全等基本上滿足不了。我們汽車行業真正起步階段是80年代,2000年還處於模仿階段,2010年後是慢慢吸收自主創新階段,2015開始國家提出中國製造2025後,汽車行業開始集體發力,現在在外觀造型,動力,內外飾等慢慢追趕。吉利,長城,傳祺就是優秀的代表。不是靠低端產品,開始慢慢突破20萬價格天花板,相信很快可以突破30.40.60萬天花板。驕跑,超跑等車型後續會自主崛起。以後看高端國產車會越來越多。2.全球化時代,利用全球資源發展汽車業是大勢所趨。波音,空客,C919,中車,等都是全球供應鏈。要不然怎麼實現成本優勢,沒有利潤如何持續發展3.汽車行業品質管理是一大難題。因為1%的不良對於客戶來說就是100%的災難。日本有TQM. TPM對品質方面總結了很多經驗方法。以豐田本田為代表的主機廠全球工廠實施。日系車的品質控制能力為其積累了良好的口碑。是其暢銷的原因之一。4.目前中國汽車行業整體水平處於初級階段。因為製造業是整體水平限制。為什麼古代,或者是近代。中國製造業精品輩出,工匠大師地位極高。日本韓國就是把中國儒家思想精神繼承創新後的優秀代表。因為近代的1919年的五四運動,文革的破四舊。對傳統製造業的精神全盤否定。古代,士農工商,工匠地位是比商人高的。所以製造和手工業一直傳承到近代。19年的民國是百家爭鳴的時代,國家剛剛從封建和殖民地社會過渡到軍閥混戰。根本沒有發展製造業的大環境。文革時,重視中下小貧工,上山下鄉,否定了很多優良的製造業精神。而且造成精神傳承斷代。基本上是以階級鬥爭為主。製造業根本無法吃飽飯,所以基本上沒有大發展。但是文革前的那批30後,40後,是非常有建設社會主義精神。70-90年代的永久,飛鹿,等可以用個30年。78年後,改革開放。中國汽車行業才算正在開始起步了。
因為有蘇聯大哥的技術無償支援,解放,東風等汽車那個年代就可以完全自主生產了。一直延續到現在,重汽方面國家很少進口。
轎車發展的第一波是1983年上汽大眾合資開始
5.當然,任何行業要持續發展都離不開技術積累和經驗沉澱。今天領導開會,給我們說,日本豐田總部參觀後感慨,豐田對一個緊固件的圖紙就有幾百頁分析研究。我們設計院就是簡簡單單的一張技術圖紙。當然,我不相信這只是製造業的個例。
有人評論說,不贊成文革是影響製造業發展的原因,我是持保留態度的。尤其是改革開放後,90年代,人心浮躁,很多人希望一夜暴富,製造業太多假冒偽劣產品了。 任正非那一代人說,一生只做好一件事。華為專註伺服器,終成一代巨頭。這或許就是工匠之大者,為大師。現在汽車業太缺乏這種專註,精益求精的精神了。賈會計的樂視超級汽車,沒開始就崩塌了。縱然有許多其他因素,但是沒有務實實幹精神,PPT造成牛吹的再好也終究會破滅摔死。 所以說,汽車行業需要工匠精神,需要耐得住寂寞,一輩子就做好一件事,你或許就成了大師。格力不同意董小姐進入汽車行業,也是基於這個風險考慮的。6.中國的汽車品牌影響力還非常薄弱。
BBA,大眾,2田,國內一度成為高品質的代名詞◎老桑,承載多少人的回憶。◎老捷達,20年40萬公里還在開
◎老飛度,開始了解什麼是省油
同一時期晚點國產的比亞迪F3.吉利自由艦.
看看品牌和市場反饋怎麼樣:2005年左右,表哥買了自由艦,他感慨說,5年來什麼都沒學會,就學會了修車。當時盛行一句話:吉利比亞迪奇瑞,修車排長隊。修車的時間比開車的時間還長。(有沒有發現,兩款車造型相似,前格柵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如何積累品牌呢,所以說只有品質積累到一定水平,才能形成品牌。品牌品牌,沒有品就沒有牌。 客觀的說,就目前水平,國產車品質管控能力還非常一般。豐田,本田,大眾。一出現品質問題,再多的車都會免費召回或換新。自主汽車製造業就算髮生品質異常。也不會是召回。最多是4s店免費更換或者悄悄更換。說明製造業承認錯誤的成本高,沒有先例敢突破,基本上都是靠市場營銷公關來解決。 7.自主汽車製造行業能否靠電動車彎道超車。要是大家都認為國產轎車可以通過電動車彎道超車,那就是想法太樂觀了。三電技術,很多關鍵技術還是沒有突破的。大部分電動車選擇的是三星,LG等電池。當然,你還會說國內有比亞迪,有寧德時代比亞迪還出了唐宋元(油箱比傳統車還大)……K9買到國外,而且前段時間深圳電動公交無人駕駛實驗成功。很多水軍文就大呼,無人駕駛電動車的時代即將來臨。電動車除了沒有傳統意義上的變速箱和燃油發動機,新加的三電技術外,其他零件還是一樣有。底盤技術,制動技術,主動被動安全技術等。
哪一項可以輕易攻克,都是要花五年十年二十年的積累才慢慢有機會。
現在K9在各地經常拋錨,調查的結論基本上都是人為失誤。不承認技術和質量問題,是不可能有大突破的。雖然國內一堆互聯網造電動車蜂擁而至,都是PPT造車為主。當時賈會計請教汽車專家,問:要多少錢可以造出電動跑車,專家說,最少200-300億美元。賈不信,認為小小一輛車30億就OK了。現在法拉第還是燒了200多億了,還是工廠沒有起來。蔚來轎跑屌,可是只是在封閉系統賽道上跑,要是批量生產,看看會不會出問題。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相對不缺錢的國企央企傳統汽車製造業也都有自己的電動汽車夢。但是只有北汽稍有起色。
其他民間資本只是處在融資PPT造車的夢想中,出款概念車,造造勢,然後忽悠忽悠投資人。後來發現電動汽車製造業也是無底洞,投了再多的錢都像打水漂了。
不是我們唱衰自主電動車,實際如此。而且市場火什麼,資本都往一處去。沒有工匠精神,沒有開張虧5年的勇氣。再說一般的民營企業是無法撐到虧5年。
特斯拉的老闆說。他們造特斯拉時,前期虧了很多年,堅持下去,才慢慢有了突破。而且美國就只有一個特斯拉出來了。我們現在是有一群電動車企業信誓旦旦說要殺出重圍。
或許這就是製造業的浮躁吧。
……………………………………更新分割線……………………………………前段時間看了汽工協會的分析,其相對全面的總結了我國汽車製造業的現狀,問題、發展等相關問題:(每一點細化都可以長篇大論)
【發展現狀】1.產銷增速趨於穩定
2.我國汽車工業國際地位逐年提升3.我國汽車工業成為國家重要的支柱產業4.汽車行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5.中國自主品牌產品取得長足進步6.汽車行業創新體系建設有序推進7.新能源汽車初具規模8.節能減排有序推進9.汽車產業鏈進一步完善10.智能網聯汽車開始起步待續……汽車行業是一個集工業大成的行業,全球知名的品牌也就十幾家。有規模整車製造的也就十幾個國家。
從產量上來看,近幾年全球汽車年產量是8000萬輛左右,中國汽車產量近3000萬,是世界第一大汽車生產國。
從汽車技術含量上看,高端的賓士,寶馬,奧迪,路虎等品牌都有在中國製造。
從產品質量上來講,大眾,通用,豐田,本田在中國的工廠整體水平優於同品牌在東歐,拉美的工廠,等同或稍遜於日本或德國的工廠。
以上角度都證明中國汽車工業的發達程度。
從品牌角度上講,目前國產車沒有豪華和高端品牌,除了volvo外,主要是中低端品牌,中國汽車出口量很小,品牌知名度在全世界來看很低。(vovlo是吉利全資子公司,理應算中國品牌)
從產量上來看的話, 國產品牌的產量,僅稍遜於幾個全球巨頭的產量,比大部分國外品牌的產量要高。近幾年,豐田,大眾,雷諾日產,通用年產近千萬級。現代,本田,標誌雪鐵龍,菲克300-500萬級。中國國產轎車最高為五菱220萬,長安,長城,吉利在百萬左右。賓士,寶馬在二百萬上下,斯巴魯,馬自達,三菱等品牌也年產量也就在百萬上下,最高不超過200萬。(上汽通用五菱雖是合資企業,但中資控股,車型自主研發,品牌中方所有,和其他合資品牌截然不同,理應算國產品牌)
從企業規模和利潤來看,過千億人民幣的只有豐田,500億到千億間有大眾,通用,福特和現代。上汽集團去年利潤是300億,超過其他的汽車公司。長安,東風,長城,一汽利潤也超百億。而菲克,標緻雪鐵龍,三菱等還在盈虧平衡線上掙扎。從產值上來看,上汽年產值6000億,也超過大部分國外品牌。
從技術含量來講,十萬以下的車合資品牌基本沒什麼市場,10萬到15萬國產車半壁江山,15萬以上國產車幾乎無市場。目前自主設計最貴的國產車是廣汽gs8,二十萬左右月銷萬輛,口碑還不錯。長城vv現在也有萬輛左右,形勢看好。vovlo雖說吉利控股,但設計在國外,很難講技術轉移回來,不過,吉利也通過領克在吸收技術。反而是別克品牌,基本只在中國銷售,產品也是在通用提供技術支持上海泛亞設計。上海大眾的主要車型朗逸,帕薩特也都是德國大眾提供技術支持上海大眾自行設計。
和整車行業相比,零部件行業和國外相差較大,前幾年都沒有進入前100名的企業,去年延峰好像進入二十名左右,但技術也大多也來自國外,和國外知名零部件品牌相距甚遠。
綜上,中國汽車工業水平低於德國,日本,美國,稍遜於韓國,法國,超過義大利,英國,西班牙,墨西哥,印度。目前來看勉強處於第二陣營,長遠來看,得益於中國市場快速增長和低製造成本,用不了幾年就能趕上第一陣營。
有朋友覺得義大利的汽車工業比中國強,主要是從整車產品技術這個維度,義大利的外型設計世界第一,歐洲車型基本上都是義大利人設計的,量產豪華跑車法拉利世界第一,基本上都是公認的,但義大利車的故障率之高,質量穩定性之差也是出了名的,菲亞特不要說出了歐洲,出了義大利都買不了幾輛。汽車零部件,義大利就一家馬瑞利,和博世,電裝,德爾福相去甚遠。 其他幾個維度,如利潤,產值,產量,供應鏈,人才,成本控制,義大利的汽車工業還是不行的。
有朋友覺得趕不上第一陣營的,其實製造業的技術含量沒想像中那麼高,只要有錢有市場,全世界的設備供應商和設計公司都會追在屁股後面轉。 全世界的汽車市場增量基本在中國,其他市場都在維持狀態,在中國市場要想做好,必須要做大量的本土化設計,設計中心不在中國是後繼無力的,放在中國就是替中國汽車製造業培養人才。國產品牌現在也不缺人才,不缺設備,不缺錢,缺的就是經驗和品牌號召力。經驗這個東西,主要是要做的多,天天幹活,做幾年就有了。
如果你同意這個問題下的大多數答案,中國汽車製造業非常差
如果你還相信中國汽車製造最終會成為世界第一第二的水平那麼目前已經上市的汽車企業的股票,如 吉利、長城、比亞迪等,簡直便宜得像在送錢反正中國汽車業已經這麼糟糕了,還能再糟到哪裡去。主要零部件都沒有掌握,任重道遠,要加油。
中國在工業上有絕對拿得出手的實力的,如果經常去國外旅遊的,會發現很多made in china,但是質量很優秀的東西。所以車子製作水平,至少在材料造模成型方面是絕對不會差的。
但是國內沒有什麼硬性的標準,或者標準特別低,導致的品控啊,成品管理之類的會特別的雜亂。這造成的感覺就是你會發現同一輛國產的車子裡面,有幾輛沒問題,有幾輛卻連最基本的問題都會發生,會給人一種很不咋滴的感覺。
而且造車不單單包含這些,如果說造車外在標準和高度,那是能夠達到國際合格線標準的,但是理念以及核心技術方面的東西還是很落後的。
比如比亞迪的車標問題,就是很多人詬病的地方,其實比亞迪早期的車標還是不錯的,BYD三個字的想法也是非常好,但是卻不考慮國情,這種能夠體現品牌的東西卻很少有國內汽車企業放在比較高的位置上。好在現在用唐宋元明清,也算是改正了很多。
再比如哈佛,出了很久的手動,才開始出自動。這也是造車理念上的不同,想的只是怎麼多賺錢,而不是提高車子的層次、做工去面向更高端群體或者提升用戶使用感受。
不過雖然中國汽車有這麼多不足,但是好在可以有很多優秀的東西可以模仿和學習。
這裡其實還是挺佩服眾泰的,眾泰的那款保時捷外觀的,已經是開模和成型上國產技術水平的體現了,這個水平真的很高。
再比如長城和吉利,混了這麼久總算想到要佔領20W級別國人的豪華汽車領域,目前雖然看不出成效如何,但是2個車子的外形和內飾,不說達到標準把,至少已經不輸給這個價位的合資進口品牌了。
希望能一炮打響,帶好節奏,長城的老毛病也改一下,那樣產生的結果必然是好的。我相信總有一天國人可以自豪的說我們國產汽車不比你們合資進口差,這天應該也不會很晚。
不跟國外比,就跟國內其他製造業對比,汽車製造業水平絕對是前三的水平。
先說結論,可能會傷到很多人,但國內汽車工業真的只能算是二流。因為核心技術沒在手上。拼拼湊湊出來的也不錯,但總慢人家一拍。
不管是任何工業,人才絕對是最重要的。但是人才不是短時間內就能積攢起來的,也不是有錢能買來的。
國內汽車呀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輕技術重管理。管理人才工資高,技術人才工資低。這就導致了大家都要搞管理,干幾年技術就要削尖腦袋轉管理。搞研發的反倒都是一幫年輕人。和國外相比,國外搞技術的都是老中青組合,這樣互相帶起來有個傳承。從待遇角度來說,國外工程師待遇絕不會比同經驗的管理人才待遇差。所以有很大一批人喜歡搞技術,也可以安心搞一輩子技術。
不過在國內老闆那也可以理解嘛,反正市場好,好賺錢,缺技術咱就買嘛,缺人才咱就高薪挖嘛。舉個發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例子,就前幾天某主機廠聯繫我,因為他們要開發自己的AEB產品(最新電控剎車),對你沒聽錯,主機廠要研發自己的AEB產品。希望挖我,但我自己知道我明顯不值得他們費這麼大勁挖過去。但經過交談我發現,他們明顯不是因為對我這個人感興趣,而是對我現在搞得項目感興趣。我現在是AEB產品的系統工程師,我開發AEB系統架構和失效模型。把我挖過去就能直接拿到很多信息,說不定高薪挖10個人就能拿到AEB產品90%的資料。但是!!!從我的角度來說,這樣東拼西湊就算到了99%也不行,因為剎車和安全相關,環環相扣不是簡單拼湊就能搞出來的。一個AEB產品我們300多工程師搞了5年搞出來,就算國內主機廠這次抄到了,那下一代產品呢?還是這麼搞?未來系統更複雜了怎麼辦?這個人才什麼時候才能培養出來積澱出來?這是國內汽車工業最大的問題。
以上問題不解決,國內汽車工業永遠不可能一流。不可否認,國內的汽車行業發展迅速,尤其是在電動車和SUV方面。但汽車由幾萬個零部件組成,表面上看主機廠風風光光,但有相當一部分核心技術和利潤在供應商手中。
全球排名僅次於美日德排第四。
1,工業底子不行。核心技術都是國外把控,只是把生產放在中國,道理大家懂得,不懂去看界龍。2,盲目與世界接軌,薄弱民族資本被衝擊。不要小看這個,現在世界上所有牛逼車企都是靠玩金融和政策保護起家,福特,大眾,豐田,韓國所有,如果沒有貿易壁壘,分分鐘死翹翹。現有政策決定國產車只能走低端路線起家,看看長城吉利賣了多少年屌逼車才憋出來領克和魏派,在這樣的市場下,國產品牌怎敢貿然投巨資做產品!
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水平。
跟汽車強國德美日韓法等還有很大的差距。主機廠更多的是集成能力。真正體現汽車製造業水平的還要看供應商。2016年汽車零部件百強企業,有4家中國企業上榜。
延鋒內飾,隸屬華域,上汽集團下屬企業。依託上汽的大盤子得以在國內份額較大。非技術壟斷型企業。
高田和百利得,都是因為被均勝電子收購,成為中國企業。被動安全領域全球兩家合計佔比30%,具有核心技術。但收購之後發展情況不確定。
中信戴卡,鋁合金車輪製造企業。非技術壟斷型企業。
追趕的路子還很長。但現在中國處在買買買全世界的時候,我們準備好現金,哪家出簍子就去收購得了。用不了多久,都把洋名改為中文名。
據說高田和百利得要改為均勝安全了。
不吹不黑的話
家裡買的吉利自由艦8年16w公里從沒有壞在半路上儘管油耗從6升一路漲到了快10升儘管發動機會抖儘管1檔進2檔的時候時而會有異響儘管最近1年換了快10個門把手儘管會從機艙往車廂竄熱風儘管左後窗玻璃輕輕一撥就會滑下一個縫隙儘管某次補胎之後在40-55km之間車輛會抖動的厲害但是它從來沒有把我們任何一個人扔在半路上那顆1.3L直列四缸DOHC發動機也在一直堅強的轉著無論風霜雨雪、無論酷熱嚴寒即便新入了卡羅拉雙擎家裡的小灰灰也一直在無怨無悔的跑著不吹不黑!先從工業基礎上看,我們差的不僅僅一年兩年,單純幾年的快速擴張,買技術是難以有一些拿的出門的成績,我不否認這幾年國產汽車發展的很快,但是我們也看到了一些問題!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從人文的角度說一下,單看國外工匠和國內工匠的待遇水平,差的就不只一點!無論是從工人的薪金還是從社會的認可度來看,都是相差很遠!只是一味地和工人講奉獻,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什麼用?表面上說的像花一樣,背地裡哄抬地價,一個在北上廣的工人的待遇也就剛剛夠基本的生活,買房?那是天方夜譚!所以我想說,一個國家的汽車發展水平是在工業基礎上出來的,一個國家的工業基礎水平不是靠講出來的,應該是讓更多人來參與,讓更多的人才加入進來!從而發展和提高的!
是時候回答這個問題了,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容許我說些廢話。
提到國產車當然是有褒有貶,有些人說我的車跑了幾萬公里也沒啥問題,有些人會說自己的國產車車越開越垃圾。其實這兩個問題不僅涉及到了產品質量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每個人的要求可能不一樣,有些人認為車只要能跑就是一台不錯的車,有些人認為車不僅會跑還要講究行駛品質,講究細節的工藝,講究一台車是否會頻繁出現小問題。
誠然,現在的國產車三五萬的也好,十幾萬的也好,都不會說出現三大件的問題,所以也就造成了要求不同的人對車褒貶不一的聲音。
接下來我要說說國產車和合資車的差異。撇開價格談品質那是耍流氓,所以以下說的都是同等價位的車。
第一就是整車鈑金工藝,國產車確實有差距,兩輛同價位的車五年以後你會發現國產車和合資車比起來更顯舊。
第二是整車的裝配工藝,合資車不良率要遠低於國產車。合資車整車品質一致性也要高於國產車。合資車的小問題明顯比國產車要少。
第三就是行駛品質的持久性,我開過眾多合資車,五年以後的車感覺底盤都很整,而國產車五年以後大部分都很鬆散。
第四就是保值率,合資車的保值率遠高於國產車,這個足以說明一切。
我知道我說這麼多會引來一些噴子的圍攻,總之一句話,如果你不計較異響抖動滲油方向指向模糊等這些小問題,只在乎這台車三大件有沒有問題的話,那麼任何一台車在你眼中都是一台好車。
謝邀!
個人感覺:
1 有點類似當年的大躍進,步子邁得很大,就是為了搶佔市場,導致研發投入一家比一家少。
2 核心零件技術並未掌握,往往受制於人。為了車能賣得便宜,也只能買別人技術相對老舊的部件。
3 國產車為了在壓低售價的同時又讓人感覺到舒適、配置豐富等體驗,用料不好,各個零部件的平均使用壽命要低於合資車。
其實說來說去就一句話:一分價錢一分貨。
跑個題,作為部分人眼中的憤青,說說個人淺見,本人非汽車業內人士,只能泛泛而談,方家勿笑。
首先,國產汽車目前整體實力與合資外資相差甚遠,毋庸置疑。
其次,跟民營企業的積極進取相比,共和國長子、二兒子簡直不值一提。不過凡事都有兩面,可喜的是:
第一,經過多年的沉澱,細分市場上,國產汽車終於在SUV市場佔據了絕對優勢。第二,藉助政策扶持,新能源車發展勢頭良好,讓人看到了彎道超車的希望。我翻看了部分回答,有些業內答友深入技術層面,大談做工,材料,工藝,標準…的差距,這是事實,但未免過於狹隘。
汽車業,是可以用來立國的支柱產業,從來不是簡單的技術較量和表面的市場競爭,這背後比的是國家意志,政策法規,還有民心向背。
回首改革開放之初,巨大的國內市場,幾乎0基礎的國產汽車業,高層最終的選擇決定了這個產業今日的走向:
第一,所有的整車廠必須合資。導致中方几乎躺著分錢,根本無心學習技術和管理,看看一汽東風,再看看吉利長城,前者幹了些什麼,只有天知道。第二,政府採購的導向。以奧迪為代表,作為官車,成為各級標配。中國的百姓向來唯上,這其中的深遠影響,難以估量。看看國產汽車加速發展的時間點,再看看近幾年的一些國策:政府採購明確要求國產汽車,合資比例也不斷放寬。
看看電動汽車吧,相關政策巧妙的建立一些壁壘,給國產汽車創造了相對寬鬆的環境,同一起跑線上的競爭,避開了燃油車方面國產最大的短板。所以我的結論就是:無論日韓歐美的汽車今日發展勢頭多好,在中國的國家意志面前,他們一定會敗退下去。不是汽車這行業的人。最近十年所有東西都在漲價,可是手機家電汽車服裝這些商品價格沒怎麼變,國產品牌起來了。最近兩年能感覺到國產車的品質在提高,中國這市場太大了。再發展下去幾年汽車沒準也是下一個手機行業。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