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系列字體當中的非漢字部分是華文自己設計的嗎?
比如假名和西文部分。
如果是直接拿其它字體的Glyph來用的話,華文有得到對應字體廠商的授權許可嗎?
首先,華文細黑的西文部分並非如 @Linkzero Tsang 所說,採用了 Avant Garde Gothic 的藍本——雖然它們在很多字母上的確很像。但是有一款名為 Century Gothic 的字體,和華文細黑的西文部分幾乎完全一樣。
觀察圖片可以注意到:其實 Avant Garde Gothic 這款字體的 e, s 字母的筆畫末端都是如 Helvetica 一樣切成水平,但 Century Gothic 卻是斜切的。
華文細黑的西文部分採用了斜切的方式,這點和 Century Gothic 更加相仿,或說完全等同。又如一些比較容易出賣一款字體的字母 Q,華文細黑與 Avant Garde Gothic 幾乎截然不同,但卻與 Century Gothic 的處理方式一樣。
由於兩套字體的相似性,或許可以說:Century Gothic 採用了 Avant Garde Gothic 的藍本,但是華文黑體在設計西文時並沒有採用什麼「藍本」,而是純粹套用了現有的一款西文字體。
對於華文宋體,情況相似,直接套用了 Garamond 字體(不是 Adobe Garamond)的西文,且契合度幾乎滿分:
在這裡,我想起來應該看一下兩個字體中字形的錨點組成,以確定它們究竟是不是完全相同。但是結果卻是有明顯差異的: 字形看起來契合度如此之高,但是錨點卻不一樣,我猜測可能是華文處理字形轉曲的時候,變換了曲線的格式,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原有的曲線。這方面我不是很熟悉,前些時日我為此提了一個問題,可以參見:TTF格式字體轉換為OTF後會對曲線造成什麼損傷?
下面是華文幾款其它字體西文部分與國外已有字體的對照:
第一眼看到華文新魏的西文部分時候,並無法立刻判斷這到底是什麼西文字體。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也是用的別人家的。
畢竟字形被設計得質量還算高,那麼這就不會是華文設計的。(有點寒酸……) 後來從 What the Font 上查詢得到了套用的是 Maiandra GD 字體,也是和華文新魏西文部分完全一樣。之後我打算看一下華文行楷。這是很明顯的 Brush Script (MT?),一款在前些年代被濫用而臭名昭著的字體。不作比較了,結果應該和上面的如出一轍。
所以,經過上面這些比對,我的分析是:華文並不存在「具有避嫌之意的細節差異」,因此還是有一定可能拿到了授權。但是中文字體內帶西文字體的授權,的確應該是非常昂貴的。再鑒於國內版權意識的低下,該可能性並不大。我很大程度上仍傾向於華文並沒有拿到相應授權,而是直接套用,並在字體曲線格式轉換時些許破壞了原字體的曲線,於是成為了現在的這個樣子。2014-10-19 更正:
謝謝周菁濤的提醒,華文黑體 / 細黑的西文與 Century Gothic 更相近。下面原答案中提到的 Avant Garde Gothic 系誤記。附對比:------
其他字體以及假名的情況並不清楚,不過華文細黑 / 華文黑體的西文部分與 Avant Garde Gothic 非常相似,可以肯定是以其為「藍本」製作。
其實不僅華文細黑 / 黑體如此,國內字體廠商出品的字體,西文部分基本都會讓人產生濃重的既視感。而且質量普遍不佳,一些字體,甚至一套字母表中不同字母的風格都並不統一,有從各方拼湊之嫌。
其實我相信國內也有能做好西文的字體設計師,但恐怕廠商並不願意在似乎難以帶來更多利益的字體西文部分投入時間和成本——本來中文字體市場就並不十分良好。加之,專業的設計師因為質量不佳而不會使用中文字體的西文部分,而非專業用戶對西文字體的質量亦不敏感,廠商也看不到重視的理由——這又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要是未來能看見一款像日文字體 Axis 那樣擁有優秀西文設計(甚至西文版本還單獨拿出來賣)的中文字體就好了。
------如果是直接拿其它字體的Glyph來用的話,
華文有得到對應字體廠商的授權許可嗎?
雖然並不知道內情,但我姑且猜測並無得到授權。再以華文細黑 / 黑體為例,其與 Avant Garde Gothic 的一些細節差異,我覺得或許有避嫌之意。若得到正式授權,大概也沒有必要進行這些修改吧。
P.S. 這一點讓我想起 Bitstream 的「復刻」。若對此話題感興趣,不妨到我提過的這個問題討論:如何看待 Bitstream Inc. 對經典字體的「復刻」?推薦閱讀:
※粗體字體是通過演算法實現還是設計師每個字重新設計的?
※中文簡歷用什麼字體會比較好?
※為什麼 iOS 的系統語言為中文時,中文字體顯示的效果比系統語言是英文時好?
※如何才能把字寫得更流(liao)暢(cao)?
※給照片配上文字有哪些好的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