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學理論只能適用人類已知範圍么?
現代科學理論里的所有定律都是在人類已知的範圍內可以得到證明,不代表放到未知的整個宇宙里都能得到證實。可以這麼說么?
今天和同事聊天提出的問題。同事學理科的,定理理論都很了解,但是我覺得人類的所有研究都只是已知範圍內,在未知的宇宙里說不定有超光速的存在,也說不定有比人類已知最硬的東西密度更大的存在。當然只是假設。可能有點啰嗦,但是有人應該明白我說的意思吧?
我來回答一下題主這個連可證偽性都不具備的問題。
話說題主為什麼要把「現代科學理論只能適用人類已知範圍么」這麼一句看似「絕對真理」的話拿出來問呢?其實這背後是有深刻的原因的,那就是知識相對不足者對知識相對充足者的反駁。
把題主這句話翻譯的通俗一點,就是——你別以為你什麼都知道,因為對於那些你不知道的東西,你就是不知道,所以我不打算聽你的。
對於題主的這種對於科學(也包括對哲學中經驗主義)的責難,其實在哲學中早有體現,我舉兩個典型的例子如下:
1、我們假設某人A和某人B總是同時出現,因而認為A與B構成了因果或者相關的關係,這時候一般人如果見到了A,就會認為B可能也在附近。
2、我們假設來到一座村莊,見到第一個小孩,問他叫什麼,他叫做小明;第二個小孩也叫小明……第十個小孩還叫小明;那麼第十一個小孩叫什麼呢?
一般人聽到這種誘導性的問題之後,就會產生自我懷疑——是呀,我如何確定B永遠會和A在一起,以及我怎能相信第十一個小孩也叫小明呢?我是不是太天真了呢?
我們把這種情形進行普遍推廣,就產生了樓主的提問,你前100次做實驗得到了這個結果,憑什麼說你第101次的時候還會得到這個結果呢?所以不要以為科學是萬能的,老子不服你!
話說回來,我也不認為科學是萬能的,所以我既研究科學也研究哲學,但是我認為樓主這種低級的挑釁卻是萬萬不能的。在人類「嚴密」的邏輯看來,第十一個小孩可能不叫小明,但是我敢說世界上任何一個不猜小明而去猜其他無窮可能性的其他名字的人寥寥無幾,而且猜者基本必輸,雖然沒有100%的置信度,但是這個「小明」就是我們的不二之選。
邏輯和事實?究竟哪個才是真理呢?100%的東西在這世界上是否真正存在呢?達不到100%的話,我們的認知就等於0了嗎?
別說超光速了,我覺得上帝都可以存在,問題是這種東西需要拿出來說嗎?把自己臆想中的「可能性」拿來對抗別人比較確信的知識,你所獲得的是勝利還是虛無?有本事就應該拿出真功夫,而不是空耍嘴皮子。
對了,如果我們真要用上面兩個例子來類比科學,那麼下面兩個問題要稍微更恰當一些:
1、我們假設A的大腦和心臟總是同時出現,那麼在我下次見到A的活著的頭腦的時候,他的心臟是不是也跟他一起來了呢?
2、我們在村莊中已經遇見一億個全叫小明的孩子,那麼下一個該叫什麼名字呢?
感覺就不太一樣了對吧?雖然說「已知範圍」這個定義不太准,但基本可以這麼說。科學是對已知事實的抽象和推廣,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科學的魅力在於:根據已知的東西,能夠預知未知的東西;然後,後來做實驗能夠驗證這個未知的東西,使之變為未來的已知的東西。
你的說法連可證偽性都不俱有。
泡利這句話真是太帥了。科學只是在試圖描述我們觀察到的現象,並總結其中規律。這些總結出來的規律,我們認為在適用範圍內,它是對整個時空普適的。這些規律到底對不對,研究科學的人並不能完全確定,而且我們希望這些規律有錯誤,這樣就可以發論文啦,啦啦啦
因為對現有答案都有那麼一些不滿意的地方,所以就有了自己寫一個答案的想法。
題主的問題,其實可以歸結到休謨問題,也就是對歸納原理的責難:從已知的,有限的事物所總結出來的理論,如何能保證在未知的無限中都是正確的?這個問題在邏輯上對於科學理論的的責難是根本性的,所以,科學哲學家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陸續提出了證偽原則、科學理論的範式結構、科學的研究綱領論、貝葉斯(概率)理論、實驗的獨立性原則等等理論。這些理論,有些是為科學理論的客觀性進行辯護,有些則在實質上說,科學理論其實是人類的一種主觀選擇。
很多答案里都提到了可證偽性。這是卡爾波普爾提出的如何鑒別一個理論是否是科學理論的原則:如果一個理論在邏輯上不允許有反例存在,那麼這個理論就不是科學理論。(可參看Falsifiability)。這個可證偽原則的影響非常大,在它之後,對於休謨問題的各種回答,或多或少,都不能繞開對可證偽性的闡釋和發展。不過,遺憾的是,可證偽性並不能回答休謨問題,因為它的打擊目標實際上是那些非科學的理論,而對科學理論本身如何有效,如何放之四海而皆準並沒有回答。所以題主的答案,其實不能從可證偽性中來尋找。
@韓東燃 的回答中所舉的例子,我覺得態度是夠堅定的,但是也沒有真正回答了休謨問題。的確,在有一億個人都叫小明的時候,我們在心理上很難不去認為第一億零一個人也叫小明。但是如果我們換個例子考慮,我們就發現小明的那個例子在邏輯上也是存在問題的:我們知道,太陽內部發生著核聚變,那麼每秒鐘,這個核聚變發生的概率是多少?大概是 1/10^19 (Sun,第三段,用每秒鐘發生聚變的質子數量除以太陽中所有質子的數量)。也就是太陽中每一百億億個質子中只有一個會發生聚變。如果我們能夠計數,那麼恐怕數上十億個叫「我還沒聚變」的質子,也數不到那個叫「我在聚變」的質子吧。
有點泄氣不是嗎?說實話,我也是。但是,幸好我不是被這個問題折磨得生活不能自理的科學哲學家,而只是一個普通的科學工作者,每天仍然運用科學的知識來認識問題,解決問題。好吧,前面的話可能說的有點過分;但是我說這番話的意思,是想讓題主想一想,為什麼理論和邏輯上有問題的東西,能將這個世界弄得天翻地覆呢?是這個東西所表達的東西錯了,還是我們對這個東西的認識以及為這個東西之所以成立所尋求的邏輯錯了呢?
我的答案當然是後者:錯的是我們對科學理論何以有效所找的邏輯和解釋。那麼,接下來就是私貨時間了,聽一聽就可以了。
科學理論,實際上是對客觀世界建立的一種概念模型(模擬)。
首先,我們必須認同這一點:這個世界是一個有客觀規律可循的世界,世界的運行是依照規律運行的,與我們的主觀意識無關。如果不認同這一點,那麼接下來的東西也不用看了,祝你的想像力永遠健康。
其次,我們所建立的各種概念系統(自然語言,數學語言等等)是對客觀世界的事物和規律的一種區分、表達以及反映。通過這個概念系統,我們認識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並在實際活動中修正我們的概念系統,使之更好的符合這個世界本來的樣子。
所以,為何科學理論是有效的?因為規律並不僅僅是歸納的結果,而是規律就在那裡,如果你的表述符合了它,那麼它就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那麼在科學理論出現問題的時候呢?那說明我們模型並不準確或完善,可能徒具其表,對於細緻和深層的結構還沒有認識和模擬到,所以才要繼續進行尋找和修正。
我的私貨大致就是這些。但是——第一,這個理論不是科學理論,可證偽性正狠狠地抽著它的臉;第二,裡面涉及哲學的許多概念並不準確,或者完全是一灘漿糊,一大波哲學家正狠狠地抽著它的臉;第三,我也並不了解是否有人提出過這個理論,以及對這個理論的質疑,所以也正被知情人狠狠地抽著臉。
如果你對被抽臉可以心安理得的接受,而且又不考慮鑽研哲學、科學史和科學理論的話,我的這點私貨也許能夠為你提供一點幫助——就算是拋磚引玉也好。
對未知的範圍科學只能用概率來解釋,比如說我問科學,為什麼我是我爸生的而不是王健林生的,它回答我,這是概率問題。
題主的猜想是可能的,但是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題主的想法目前還沒人驗證過,也沒有驗證的條件。而且驗證起來也有點盲目,比如說找超硬材料,先到哪個星球上找呢?
恭喜你自發意識到了科學並不如大多數人想像的那麼強大,科學哲學歡迎你。大衛休謨對我們看似熟悉和理所當然的因果/恆常連接做了非常致命的懷疑,我和我的一些同學因此視他為偶像。此處的「因此」滿是諷刺。另外關於歸納假設已經有人說得很好了。
基於現在預測未來的理論是很實用的,實用的東西才有較高的地位。
那得到過人類已知範圍之外的人才能回答你這個問題啊。(就是其他人說的這問題不可證偽啦)
外星人的範圍應該也能適用。
什麼叫科學理論?根據對已有現象和數據的分析,提出一個理論模型,再根據這個理論做出一些預測,如果這些預測在實驗中被證實了,那它就是一個暫時正確的理論。
題主這類人吧
不懂科學,卻想挑戰科學推翻科學。張口閉口就是整個宇宙啊、未知世界啊……基本的高中理化知識可能在同齡人中是墊底的。拜託,對你而言你未知不代表對於全人類都未知好么?在你同事的眼裡,你一定是一個又無知又愚蠢又可笑的人。呵呵。我反正從不跟這樣的人討論問題。沒別的原因,對牛彈琴。
打個比方吧:有兄弟二人
哥哥高中,剛剛學會了解二次方程。弟弟還在上初中,只會解一次方程。但是弟弟就是不服氣。於是只能跟哥哥說:「你學的解二次方程有什麼用?還有3次的4次的N次的,你學的方法適用嗎?」我是個理科生,但我從來不覺得文科沒用。反而隨著年齡增大,我愈發覺得那些知識真的是人類瑰寶,當年應該文理雙修,選什麼文科理科。但是啊,有這麼一個群體,當年就是智商不行能力不行,處於同齡人平均水品之下的。因為成績不行根本學不了理科,學不明白考不上大學的,被刷到文科班的。越活越抽抽,反過來開始質疑科學了。在這部分人大放厥詞的時候,我認為稍有科學素養的人都應該大聲反抗:去NM的科盲!推薦閱讀:
※還有哪些類似「熵」的概念?
※熱力學熵的悖論問題?絕對均勻到底是有序還是無序。
※既然引力是空間彎曲導致的,那磁力也是一樣的嗎?
※速度的累加為何不能超光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