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其他數字,「三」在幾種中國方言和東亞語言中的發音差異非常小,是巧合嗎?

比如 1 2 3 4 5 6 7 8 9 10

粵語(廣州) yat yi saam sei ng luk cat bat gaau sap

吳語(上海) ik ni se sy ng lok chik pak cieu zek

平話(福州)ei nei san sei oule.ou cei bai gao sei

日語 ichi ni san (shi)yon go roku (shichi)nana hachi kyuu(ku) jyuu

(括弧中的讀音不常用。下劃線為訓讀音,其餘為音讀音。)

韓語 yier yi sam sa wo youge qier paer gu xib

【以上是相當不準確的注音,請懂的同學幫忙糾正】

2的發音有er、ni、yi幾種;

7的發音有qi、cat、shichi等;都還是有更大的差異的。


謝邀,我的答案是:是又不是。

現代漢語族語言和不少東亞語言里「三」的發音,都是由中古漢語里的發音演變而來的。中古漢語(切韻音系)里,「三」的注音是「蘇甘切」。根據推理和分析,我們可以認為它在中古讀作/*sɑm/(平聲)。這個音節本來就很簡單,所以演變到今天也沒有太多的花樣,所以聽起來還是很相似。下面是各種語言(漢語和部分東亞語言)里「三」的讀音。因為這個音節非常簡單,所以「三」的讀音從中古到現代基本沒有變化:

官話(普通話):/san55/;

粵語(廣州話):/sam55/;

吳語(上海話):/s?53/(這個比較特別,因為上海話現在已經沒有鼻音韻尾。在吳語的演變過程中,鼻音韻尾變成了鼻母音,部分母音的鼻化後來又消失了。主母音失去了輔音韻尾的「保護」以後變化得就比較多。);

閩語(閩南語):廈門話,/s?55/;潮州話,/san55/;

客語(梅縣話):/sam24/;

日語:さん,/san/;

朝鮮語:?,/sam/(朝鮮漢字音讀)。

——————————以下是和問題無關的內容——————————

題主提到了「七」,我們就來看看「七」的字音從中古到現代的變化。

因為入聲韻尾和聲母都涉及到了很大的變化,導致現在的發音差別也很大。

但是主母音的變化倒不大。

以下是我構擬的語言變化過程:

*ts?it&>無變化(廈門話)

&>ts??t(廣州話)

&>ts?i?&>ts?i&>t??i(普通話)

&>ts?i??t&>ts?i???(上海話)


是巧合。恰巧既無中古之後變化較大的聲母(沒有濁音,沒有 /m n/ 之外的易變鼻音,沒有在日語里擦化的唇爆音和塞擦音),又沒有入聲韻尾,於是較為穩定。隨機選一堆字,總會有那麼幾個變化少一些的,因為不是所有語音特性都容易改變。

而且實際上「三」的鼻音韻尾並不穩定,有的從 /m/ 合併到 /n/ 了,有的將韻腹母音鼻化然後消失了,但你對鼻音韻尾不敏感——比如粵語「三」的韻尾其實是 /m/ 而你沒有意識到(而且日語的漢字音實際上也缺乏原有鼻音韻尾以鼻輔音的形式對立啊)。


LZ發的這組詞都來自中古漢語,包括漢語方言和其他語言的中古漢語借詞。如果用日韓的本土數字詞,那就和漢語相差很多了。而且即使都是同源詞,越南語的三說tam,這也和其他語言很不一樣。

所以說LZ舉得例子並不特殊,在大範圍中總能挑選出個別特例,三的讀音就是這樣。


其實這只是日語一種數數的方法。。。來自同源,相同很正常

其實還有另一種。。。

ひ ふ み よ いつ む なな や ここ とお

とあまりひ とあまりふ 。。。

はた(20)みそ(30)よそ(40)

もも(100)ち(1000)よろず(10000)

話說這種數數方法好多日本人都不知道的說。。。。。。

在知道這種數數方法之前,我一直以為「八百萬(やおよろず)」是熟字訓的說。。。原來是一個一個拼出來的

200的讀法是ふたもも感覺好淫蕩。。。。。。


拉丁化之後看起來相似而已。

按照漢語的概念分成聲母、韻腹、韻尾三部分(沒有韻頭)。

聲母,官、吳、粵、日相同,但韓語的s是送氣音。

韻腹,吳語的e明顯異於其他;官、粵、日、韓的a各不相同。

韻尾,吳語無韻尾明顯異於其他;官、日都表記為n,但官話的n只是n,日語的撥音就比較曖昧,而且還自佔一個音拍。

不懂吳、粵、日、韓的官話人士,這幾種語言的「三」在他聽起來可能會是「塞」,「桑姆」,「桑」,「蒼姆」,還是差得不少的。


推薦閱讀:

什麼叫漢諺混寫,韓國人看得懂自己的憲法么?
韓國人聽中國人說韓語是什麼感覺?
為什麼韓國棋院授予 AlphaGo「名譽九段」的證書上有這麼多漢字?
為什麼朝鮮族人其他姓氏和漢姓相同,唯獨有朴姓為其特有姓氏?
為什麼越南語和朝鮮語沒有像日語那樣對漢字的訓讀?

TAG:語言 | 方言 | 日語 | 韓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