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紙媒已死?紙媒永生?」這個觀點?
報紙曾經歷百年輝煌,雜誌因凝聚精英而受廣告主長久追捧。但近十年,「紙媒消亡論」數度喧囂,歐美報業不斷傳出老牌報紙倒閉新聞。一邊是紙媒蕭條,一邊是數媒浪潮;一邊是新聞專業的思想捍衛,一邊是信息碎片的信任危機,紙媒已死?紙媒永生?
前段時間我看到這樣一篇文章:你根本不知道一本雜誌到底可以多努力,作者是 GQ 雜誌的前任副主編張偉。
這篇文章講的是 GQ 的編輯們從淘寶上買了幾塊水泥磚,拿回辦公室,花了一天的時間,用鑿子雕刻成想要的形狀,打光、拍照、修圖,最後變成一篇報道的一張開篇圖的故事。
文章最後,張偉說:這期 GQ 雜誌一共有308頁。就體量來說,上面這一切只佔了整本雜誌的大約0.3%。對一本雜誌來說,稿子從作者寫下一個字到版面上排好最後一個字,距離就是這麼遠。
這就是我不太願意參與「紙媒快死了」這種話題的原因。
還有另一個例子。
你可能還記得,2012 年的時候,優酷土豆搞了個大新聞,突然宣布合併了;那段時間,幾乎所有的商業雜誌都把這件事做成了封面。
我當時供職的彭博商業周刊也有一樣的想法。不過,他們沒有像其他雜誌那樣 P 個圖就完事兒:當時的視覺總監陳揚專門跑去菜市場挑了一個形狀標準的土豆,用刀在上面刻出了優酷的 logo,然後——打光、拍照、修圖,做出了一張意味深長的封面圖。
值得一提的是,他費儘力氣做的這張封面,當時只是作為「比稿」的一個候選人。也就是說,上面提到的這些步驟,最後有可能只是白費功夫。
討論紙媒死不死,其實沒什麼意義。即使某天紙媒作為一種表現形式死掉了,在新的領域,金字塔頂尖站著的,仍然是這些從淘寶買磚、從菜市場買土豆的人。紙媒永生,紙媒已死,兩者事實上並不矛盾衝突。
首先,我覺得,所謂的紙媒已死是指(普通)大眾需求的消失。信息世界的高速運轉,紙媒由於其特殊性,市場對於其需求量的持續走低,必將走向沒落。然而,個人來說,可能由於本身具有紙媒情節的緣故,我更偏向於紙媒永生的說法。原因有如下幾點:1. 紙媒是一種千百年的傳承,時間的沉澱註定它不會死亡。請不要將其與其他已經失傳傳統工藝相比。工藝與載體是不同的。二者大有不同。不同的點在於,信息是永遠不會不被需要的,只是載體在改變。
2. 人總是不喜歡被欺騙的動物。同一條消息,相較於網路這種傳播速度快,人人都可參與並且發表評論的媒體,導致的如今信息碎片的信任危機,人們毫無疑問地,更偏向於相信正規報紙的新聞。這就可以提到無論人們多熱愛於綜藝節目,嚴肅的新聞聯播是永遠且必須存在的,告知人們事實真相(暫且不論這裡的事實真相與國家政治間的牽扯)。當然,這點可能也很快被取代,隨著信息的發展,我相信很快有十分正規的國家信息發布平台出台。3. 暫且不論作家或者與紙媒本身就相關的從業者。大到時尚先鋒Karl Lagerfeld令人驚嘆的書籍收藏,再到我曾採訪過的留洋時裝設計師,或是一家街邊頗為小資的咖啡館店內為顧客作為消遣的書籍。可以說,信息爆炸為紙媒過濾了一批沒有思想沉澱,隨波逐流,無法沉靜在快節奏生活中喪失自我的人。我可以很自信地說,受過良好教育,有一定人生閱歷的社會精英們,一定是對於紙媒有需求的。換言之,紙媒將逐漸蛻變成為為社會小部分人所存在的珍貴存在,將來的紙質出版將會更多的偏向於做出具有收藏價值的精緻書籍。以上皆為個人觀點,第一次回答,邏輯詬病以及思考的不周全還望指出。若全看完,十分感謝。離開報業來看這題,會有不同的感受。
我們只談報業和雜誌媒體,不談一般書籍特別是教科書類。紙媒已死的內涵,就是兩點:
現時閱讀習慣向電子設備轉移,並且成為社會中堅力量特別是年輕人的主流選擇;紙媒的主要金主,即廣告商,將費用投放到別的地方,是更有效率和較少傳播限制的電子設備。換言之,紙媒的影響力小了,以及收入來源少了。
但這個小了,其實還未到式微的程度,所謂「已死」只是一種誇張的說法。那麼,永生的又是什麼呢?
當一個企業的產品的市場號召力下降了,收入也少了,下場只有一個。但這個行業的優質內核,是可以打包轉移的。從有第一份報紙、雜誌,甚至往上古去看竹簡羊皮,信息的傳播必不可少的步驟是記錄、錄入以及傳遞,而這些步驟在工業化後的報業、雜誌行業里走向了成熟並實現了程序化制度化,並延續至今。這個流程和思路,是雷打不動的。可以認為,新媒體是承接和優化了紙媒的流程,極大限度減少了錄入和傳播的運作成本——時間、位移、分享、反饋,但總體思路是沒有變的。紙媒的一部分靈魂,流程和思路上的靈魂,在信息時代有了新的延續。紙媒采編人員進入新媒體工作,並非難事。因為在傳播前所需要的選題、策劃、採集、分類與編輯,依然是一致的。不同的是錄入與傳播,有很強的時代要求,但往往這依然依附在優質的內容上。只要人對於信息仍有需求,紙媒的那套東西就不會消失。我很期待若干年後,X乎有一個問題:
在腦電波時代下,如何看待「電子閱讀/通訊設備」已死這一觀點?:)竹簡、捲軸亦在特定應用下存在,故此紙媒永生沒什麼不對。我們所要看的是,什麼是「主流」,什麼是「常態」?我不知道在絕大多數人以屏幕做為獲取信息的時候,為何還有人對紙戀戀不捨。什麼信任危機、碎片化,那不是屏的問題,是局部應用的誤區。
紙媒已死。
當一份全國性報紙影響力不如任志強、潘石屹一條微博時,註定了這個信息渠道的衰亡。
之前還有人談深度閱讀,現在看,通過互聯網、手機、閱讀器不影響深度閱讀。所以這是個偽問題。
當信息創造者和優質信息都向互聯網集中,紙媒必須衰落。
其它渠道同樣如此,時間長短而已。反正人民日報不會死
關於「生死」的問題,人類永遠也解決了不了。紙媒的生死問題,也沒有人沒有一種制度一種方式來解決,況且死了不一定不好,活著未必也就好。
重要的是,人們需要什麼,媒體能給人們什麼,媒體存在的價值,以及存在的方式形式途經在經過科技高速發展後,還如何給予人某種需要。
所以重要的依然不是紙媒還是新媒體,重要的是哪種形式下的內容,能提供更好的體驗,更快捷更需要的內容。
而當一種新的體驗捕獲廣大讀者的同時另外一種更新的東西在醞釀,永遠沒有停歇。
無論紙媒還是新媒體,都應該更多地去關注人所處的普遍的狀態,人的心理、精神、生活所需。
最後。。。沒有新聞自,由,特么的還談神馬媒體。這是一個做媒體多年的朋友的感嘆。報紙這種強調時效性的媒體已經奄奄一息了,
但是各種雜誌尤其是專業雜誌方興未艾。
至少堅信一點:
即使,「紙」死了,但「媒」會永續存在。
畢竟,本質上講,我們看的並非報紙,而是報紙上的信息與新聞。「紙」不過是一種載體和依託。哪天,有了更快更好更貼近的表達方式,「媒」便完成了自身的衍變與再生。
形式多樣,內容為王。我們對信息的渴求只會越來越迫切。不以媒體說吧,用載體說吧,紙媒對比與書,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我寫過一篇關於紙質書會不會消亡的討論文章,希望可以給你提供一種視角。-----------------------------------------------------------------------------------------------------------------------------讀書與看書
我要說的讀書不同於看書。看書總是給人冷冰冰的感覺,自然是不擇受體的,無論是手機,ipad,電腦,還是其他具有閱讀功能的電子產品,都可以用來看書。而讀書,其受體卻只能是有感情的紙質書。讀書是一件風雅的事,而看書卻如同生活,平淡。
小時候一有空就很喜歡去書店,偷偷帶一包辣條,在書店裡讀一下午書,不花錢。蹲在地上,靠著書櫃,嘗試各種姿勢,讀著一本又一本封面各異,字體不同,讓人難忘的書。一本一本的書就像一個又一個各異的姑娘,你不打開它,不知道它的字體是四號,還是五號,還是小五,不知道它是否在那一頁有著一幅讓人驚艷的插畫。有些書像森女,有著牛皮紙的封面,有些書像貴族,分量十足,有些書像農村的老大媽,封面紅配綠,裡面的字又大又齊。如今有了電子書,卻讀不來,只能看看,個個都是一個面孔,一個屏幕,冷冰冰地,即使採用了電子墨水,即使可以翻頁,卻也如整容整得千人一面的韓國美女,毫無生氣,只是機械地露著它完美的八顆牙齒,一點不親切。
除了書店,還有一個讀書的好地方就是圖書館。圖書館是一個有味道的地方,不,應該說書是一個有味道的東西。每當走進圖書館去,撲面而來,一股書的味道。新書有味道,是油墨的味道,清新,讓人滿足。舊書有味道,這味道可各不同啦,有的像晒乾了的稻草,有的像陽光的香味,有的帶一點點潮,好像是在抱怨江南長長的雨季。我的書房裡有不下兩百本書,每本書的味道也因了時代而不同。打開某一本,有薰衣草的味道,哈,那是我初中愛上薰衣草茶的時候,夾在裡面的;打開另一本,是豬頭肉的味道,嗯,那是我小學時候,邊看書邊吃東西滴上的味道。讀書不僅是讀書的味道,還是讀自己歲月的味道,那些有書陪伴的日子,你在哪裡?在幹什麼?而看書卻失了那個權利,無論你怎麼按page up,page down,都沒有一點味道,彷彿時光永遠靜止,你卻不知自己的為什麼老去。
讀書也是手指的工程。隨著圖書市場的日漸擴大,書頁的材質,算是越來越多了,薄的厚的,黃的白的,軟的硬的,各是不同。道林紙光滑,牛皮紙粗糙,那些陳年的老書更是能摸出歲月的痕迹。它們的紙張略薄,帶一點毛邊,手指摸過可感覺到不平整,彷彿是摸著一個老人的臉。看書則是你的手指划過,一頁過去,再划過,又一頁過去,你看見了屏幕上的翻頁,卻感覺不到它的或粗糙或光滑的手感。舊書有收藏價值,只因為它已經不僅僅是一本書,它是一件你可觸摸的文物,而電子屏幕里的字,千萬年之後,也不過是一堆字。
小學五年級我拿著自己最大的一筆稿費,去新華書店買了一本《福爾摩斯探案全集》,精裝本,有兩三斤重,高中的時候在班上傳閱,還回來時,扉頁上不少人寫了話,莎士比亞,亞歷山大大帝,徐志摩,泰戈爾,等等等等,他們的字跡各是不同,現在我翻開這本書,彷彿回到了高中,我坐在第二排,故作風流,和別人比賽寫詩。我喜歡讀書,卻不愛看書。
前幾年有書商要將我的書搬上網,跑來買版權,我大喝一聲:擦乾屁股滾蛋去吧!
——美國著名小說家雷 布萊伯利
死的不單單是報紙,
更是那些不思進取的領導。
因為紙媒(報紙)的特殊性(國內報紙大都是公立、事業單位才允許辦報,或者國有行業下的二級單位),所以造就了這一特殊情況,一把手大都是事業身份。
這些一把手,在往日報紙好過的時候,已經養成了習慣,宛如溫水裡的青蛙。
等互聯網大潮來的時候,他們不以為意,以為自己都能倖免,結果等反應過來,水都淹到脖子了。
只有少數真有見地的領導,真去做了功課,動了腦子,才在這個浪潮下活了下來。
所以,歸根結底,在行業洗牌大潮中,倒下的不單單是一家家報紙,在這身後,倒下的是體制里腐朽的領導思想。
這是大浪淘沙的過程,能不能倖存下來,要看舵手,那些膏滿腸肥的划水者,再也演不下去了,他們要落幕了。
想想那些領導背著罵名,把一家報社干塌,就覺得心痛。
至於雜誌,不了解。
但是忽然想說一本雜誌:《家用電腦與遊戲》,昔日老牌雜誌,總編遊騎兵(梁華棟),行業高質量、可讀性的代表雜誌,就這麼沒落了。這本雜誌熟悉的都知道,可謂每日接觸的都是行業前沿、互聯網思維,結果愣是什麼也沒抓住,生生干倒了,我從不質疑梁老師的文學修養,確實是個好編輯,但作為領導以後的判斷,我是質疑的,這裡面心痛的成分多。多好的一本雜誌,我從97年看到最後,幾乎是一本不差。
我愛這大清國,我怕他完了啊從廣泛意義上來說,只能說媒體永生。從現實發展趨勢來說,「已死」肯定是誇張了。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紙媒會逐漸在大眾消失,變成富有的懷舊者的專有,變成收藏,變成古董……但是又有什麼關係呢?在我看來,紙媒與數媒只是媒介上的區別,就像你無法說印在竹簡上的《孫子兵法》與印在紙上的《孫子兵法》內容上有何區別。
當然,由於媒介的不同,紙媒和數媒在表現方式方面會有所區別。就如竹簡你需要用刀刻,紙你需要用筆寫或者油墨印刷。但是只要媒體人不變,媒體人的精神不變,媒體的本質也不會變。
我喜歡林志玲,我希望她一直漂亮下去,甚至她變老我也喜歡-----------------這是一種感情。就像對待紙質書。
但是,林志玲終將逝去。
除非,除非人類突然發明了長生不老葯。對於紙媒而言,除非,紙有了觸屏的功能。
=====================說觸摸感的人,你們見過算盤嗎?可以類比機械錶。
作為大眾日常品是沒指望了,服務小眾群體還能存續下去。傳統媒體的作者-編輯模式下的信噪比高自媒體多少個數量級,為信息付費未來會變成為高質量信息付費,傳統紙媒會越來越像今天的學術期刊。不要太過於在乎這些所謂的概念!
1,歷史在不斷進步,優勝劣汰。如果不是相關從業者,消失不消失並不重要。如果只是感興趣,也不要較真了。要有自己的判斷和了解。
2,預言一個行業的變化都是耍流氓。打個比方,我說未來房子會免費。因為人口趨勢啊,太空啊,互聯網思維啊,扯一大推對自己有用的,證明自己這個觀點。可能又有人要說到柯達和諾基亞了。恩,柯達死了嗎?諾基亞死了嗎?
3,你好,我要革命。每天早上我都會問自己,今天我要顛覆誰?我要革誰的命?我要布個什麼局?我要改變宇宙。
4,紙媒以死,不止於死。未來一定是人腦裡面有一個記憶晶元,直接和大腦連接,想看什麼內容,只需要去下載就可以了。你說,科技這麼發達,那一天還會遠嗎?所以,不止紙媒以死,都要死。紙媒已死:不再成為主流。紙媒永生:不會完全出局
不邀自來~ 紙媒的發展以及與新媒介的化學反應。(未完....)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信息過剩,重複現象嚴重,最終會有一批優質讀者會回歸本源,購買質量較高的紙質讀物,紙媒的DNA是新聞與創作,且具官方性,通過互聯網衝擊之後的紙媒反而會更具核心競爭力、更有價值!
紙媒衰落是時間問題,會隨著70後這一代的離開而消失或聚集在級小眾群體之中,而伴隨著紙媒的衰落,互聯網版權和專利之戰也會隨之而來
未來的發展就如大家所說,有新媒介存在,前些天大家玩的3D小熊就需要這些新媒介的支撐(你不會拿兩個手機玩,可能是手機配報紙),如紙媒和電子終端組合出現高質量且非常好的閱讀體驗。
未來的發展就如大家所說,有新媒介存在,前些天大家玩的3D小熊就需要這些新媒介的支撐(你不會拿兩個手機玩,可能是手機配報紙),如紙媒和電子終端組合出現高質量且非常好的閱讀體驗。
他們會通過新媒體去拋問題、去試探用戶、去搜集有用的信息進行提煉,最終呈現出來的就是精華了。
而且有些東西是具有重複的閱讀性的,紙媒就能保證這一點。電子檔你不知道什麼時候鏈接就被刪了。
雜誌上比如智Q。芭莎。文章永遠比微信號發的東西有深度的多。同樣的話題。以前很多人都說紙媒已死,現在也漸漸有了自媒體將死的言論。但是啊,那些在上一個潮流里閃耀的人,也大多會在下一個潮流里繼續發光發熱。曾經掌握話語權的人並沒有因為媒介的消逝而死去,他們會用自己的生命力去再次掌握話語權。
兩者不衝突 兩句話都不對
紙媒 在很多年內 不會消失 受限於 網路媒體的覆蓋 與群體接受度所以 紙媒已死 不對。紙媒永生 沒有任何東西是永生的 包括時間誰知道 以後的媒體會變成什麼樣子呢消亡是完全可能的 作為資源消耗產業 未來 能通過奇特媒介傳媒的信息 為什麼要通過消耗資源代替?所以 紙媒永生 也不對。這個問題提的不好,可我居然回答了。當紙媒困難的時候 可以改革 可以裁員 可以減版 可以更換紙張油墨降低成本 可以引進新媒體 可以開微博 可以開微信 可以合作各大企業辦各種活動 可以面對一切敵人 但是敵不過的是趨勢… 大勢所逼 ——來自報社的一名小小的媒體工作者
推薦閱讀:
※平面媒體轉行做什麼?
※《三聯生活周刊》有哪些優良傳統?
※作為編輯,遇到過怎樣誇張的拖稿作者或拖稿事件?
※大連賣英文圖書或雜誌的好書店有哪些?在哪裡?
※除了科學美國人(現在中文版叫環球科學),還有那些靠譜的科普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