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的關係?
我曾經因為這種平衡而心力交瘁!
看到這個問題,想到了前些天朋友圈裡刷的一則關於滴滴總裁柳青關於身體的消息。一時間關於工作和生活,拚命與養生的討論與反思充斥而來,讓人糾結無奈,不知所措,因為同樣的事情可能會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
我的第一個反應便是「身為柳傳志之女還可以拼搏到如此令人髮指的程度實在讓人佩服」。雖然之前也聽說過「柳青」(不是還珠格格里的那個)這個名字但沒有深入了解,更不知道她與柳老的關係(原諒我的無知和漠然),因為這封內部信,讓我開始關注她的信息:
78年出生,高盛最年輕的董事總經理,12年的高盛職場經驗,集美貌與智慧,口才與思維於一身,因投不到標的而選擇把自己投進去的拚命三郎,最後成為滴滴巨無霸的美女總裁。
而這個年齡層的大部分女性早已習慣有孩子一起生活的平淡無奇,臣服於朝九晚五的按部就班。安穩和平淡並不是不好,或許只是一種不一樣的體驗。
敬佩有時只是油然而生,但當我看到程維的簡歷後,可能多的還有一絲嫉妒,畢竟那是一個相同的年紀。
可能因為曾經也這樣拼搏過才會如此認同,「拼」不僅是一個標籤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習慣了拼的人即使沉寂骨子裡都會存著這股能量,待時而發,奔騰萬里。
之所以「髮指」可能受太多「富」二代負能量的影響,嚴格意義上講柳青不一定稱得上富二代,但等同於其條件的大有人在,能奮進如是者寥寥,比如某國民老公。
所以,能在逆境中爆發是常規,而在順境中奮進才更加可貴。
伴隨大叔的年齡和生活方式的轉變,我很快有了第二個反應,為工作拼出腫瘤值得嗎,難道這就是我們想要的生活?畢竟太多太多的人努力工作只是為了將來更好的生活,實現自我價值?改變世界?你信嗎
「為工作拼出腫瘤」這本身就是個偽命題,也有很多看上去並不那麼日理萬機的人也會碰上,但優秀如柳總這般,不得不讓人有如此聯想,日夜顛倒的無休止加班熬夜,沒時沒點的進餐甚至硬撐空腹上陣,讓生物鐘混亂至崩潰身體嚴重透支,所以出於好意或者關心,或多或少都會唏噓,而這種觀念也在朋友最近一次的旅歐經歷中得到印證。
朋友拜訪一家年產值4億的陶瓷廠,裡面工人不超過50,而同等規模的國內廠家至少擁有員工500人以上,歐洲人很少願意呆在工廠,從而催生了很多類似的「無人工廠」進而推動智能科技的進步。他們對朋友一行說,中國人太不懂得生活了。的確,很早我們就聽說過「美國人用100元養生,用1元來救命;中國人用1元養生,用100元救命」之類云云,但社會發展階段不同,中國大部分人還在為追逐有尊嚴地生活而拼搏著,我們很想自由地工作,到點就收工,由於文化背景,價值觀甚至家庭觀念的不同,讓我們更崇尚加班奉獻而忽視生活情趣,更願意犧牲家庭聚會而去應酬,更看重眼前而不顧長遠的透支。
曾經在眾籌平台上看到一位創業者的項目——好僱人,夢想是為了突破地域的限制讓工作更自由。隨時隨地為僱主工作,遠程協作,這不就是我們想要的工作方式嗎,可是,這需要每個人多大的自主和自律啊,需要高效的遠程管控和行之有效的對接方案,以及確保項目順利完成的完美流程。
夢想不是不能實現,只是需要時間去沉澱。
從「敬佩」到「反思」,最後到「祝福」,雖然可能永遠都不會有交集的兩個人,但因為那份「為事業拼搏到底」的精神,我在遠方一個不起眼的坐標地,祝福您早日康復!無人邀請,強答一發。果斷看不慣上面的裝逼答案,真是應了那句話,何不食肉糜。在此善意提醒大家,前幾個答主的雞湯有毒,請謹慎瀏覽。首先,先表宏觀,就目前這個經濟發展水平,大部分人是不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的,或者說大部分人的工作都很苦逼,絕大部分的從業者都是從事比較低級的工作,簡單重複,日復一日,農民工,產業工人,普通大學畢業生,都是如此,而且大部分的工作環境,氛圍都不是非常好的,大部分的工作都是需要加班的,都是有勾心鬥角的,都是老實人吃虧的,都是薪水不高的,都是進步很難的,有些人答主不要以為自己成功了,就可以藐視所有底層人民,更不要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見不到普通人工作的艱辛。擦,真想罵這些人。由於工作的辛苦,勢必會影響到生活,如何平衡,才是個問題,而不是部分答主說的,因為工作不努力,才會影響生活。試問,一個去上海打工的農民工兄弟得多努力才能在上海落戶買房安家,然後把老婆孩子接來,一家人不再兩地分居,其樂融融。擦,這可能嗎?努力工作就行嗎。其次,微觀來說,一個人組建家庭結婚生子,贍養老人教育子女哪個不需要時間,老人病了不去看嗎,孩子學習不用管嗎,三周以下的的孩子會生多少次病估計部分答主都不會知道,每天回到家孩子都睡了,早上上班孩子還沒醒,你孩子整天見不到父母,老婆得不到你的溫柔,老人生病不去照看,把這一切都交給保姆,你覺得合適嗎?那你生孩子幹嘛,結婚幹嘛,你父母生你幹嘛。擦,真見不慣知乎某些人的三觀,因為工作忽略了家庭,不僅心無愧疚,還振振有詞。人生不只有工作,還有家庭,還有朋友,有父有母,有兒有女,有丈夫妻子,有親戚朋友,亦有三五知己,而這些都需要你親力親為,需要花時間去陪伴。最後,對於這些雞湯答主,我只有一句話送給他們,硅基生命比較適合他們,地球人太麻煩,趕緊回外太空吧。
1.
我曾經遇到這樣一個同事跟我抱怨,老闆經常在下班之後還交代工作上的事情,讓他覺得生活被工作侵佔。
有些時候他很想裝作沒看見,但又害怕老闆心裡不爽,沒事兒給他穿穿小鞋什麼的,只得逼迫自己加班。
於是我看見他就在上班、下班後被老闆@、被迫加班、心情超差、工作效率低下……這樣一個惡性循環中一遍又一遍地重複。
最後,他爆發性地跟老闆吵了一架,決定把工作和生活劃分界限,要做到生活與工作的平衡。
我其實真的很想吐槽,你這哪裡是工作生活不平衡的問題啊,你純粹是不想吃虧罷了!
你把自己的時間當做廉價商品賣給了客戶,他還讓你買一送一、加量不加價,你當然會覺得不痛快了!
2.
當然,我也同樣遇到另外一種人。她工作得非常努力,寧願選擇花錢雇一個保姆來打掃家裡的衛生、做飯、洗衣,也要把時間花在工作上。
僅僅是工作業績的提升,她還不滿足。她會花很多時間,去做專業知識分享。把工作中的專業能力,變成經驗分享給學員,從而獲得新的身份形象和物質報酬。
她工作得很愉快,又擁有了非常充實的生活,現在又有了出版書籍的計劃,還將要接受央視的採訪……
她就好像把自己當做了一樣會增值的理財產品一樣,並沒有工作與生活的區分。
想把工作和生活劃分開來的人沒有做好工作,還把生活搞得一團亂;而經常用工作佔據生活的人,卻收穫了充實的生活。
其實這兩個故事中的主人公會有如此不同的結局,並不在於他們是否進行了生活與工作的平衡,而是他們對待工作時間的態度不同。
我那個抱怨的同事,他把工作時間當作一種支出,一種會消耗他的經歷、生活的消費品。而那個「工作狂」,她把工作時間當作一種輸入,一種會增值的投資。她因為工作時間的輸入,而積累起經驗、能力,帶來了更多價值的輸出。
3.
聽起來容易,想要改變自己的思維、行為模式,卻很難。如何做到把工作時間作為輸入和投資?
找到真正想要做的工作。我很喜歡《Overworked and Underlaid》作者Nigel Marsh在TED演講《如何實現工作與生活平衡?》中的一段話。
他說我們需要看清一個現實,那就是很多人「他們日以繼夜地工作,從事他們痛恨的職業,目的只是為了購買無用的商品,以博取無關痛癢的鄰居的羨慕。」
對於把工作只當做工作的人來說,他們不僅又多花了時間在痛恨的工作上,並且多花的時間並沒有給他們帶來好處,讓他們能夠多買一些無用的商品。因此,他們會感到憤怒,也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但對於工作就是他們真正想做的事情的人,花費人生中最寶貴的時間是值得的。因為這些時間沒有被廉價地銷售,而是為了達成某個更崇高的目標。無論是為了獲得價值感、身份、地位還是什麼。
找到那些即使沒有回報,你還依舊願意去做的事情,把它變成你的工作,就不會因為多花了時間而感到憤怒,也不會因為生活被打擾而感到煩惱。反而會把時間當作為了成就目標,而做的投資。
這裡提供一個發現自己工作定位的工具——MPS。
M=Meaning=你願意投入時間去做、不求回報的事情
P=Pleasure=你做得很開心,有時候常常忘記了困難,即使失敗也不怕的事情。
S=Strengths=你擅長做,別人認為你很精通的事情。
列出你的MPS重合的部分,那就是你喜歡、願意而且有能力去做的事情。
4.
也許你會覺得目前你的工作還並不是你想做的,你只是暫時需要依靠這份工作賺錢養活自己。那麼你又該如何轉變思路,能夠把工作時間當做投資呢?
工作能力遷移的意識和能力所有工作中積累起來的能力,都可以形成遷移。你肯定不想一輩子都做一線的銷售,天天跟店長討價還價。但是你可以積累起談判溝通的能力,只要有談判的場合,你就能夠脫穎而出。
不斷成功的談判,還會強化你「談判能力很強」的形象。無論你是想再去自己開公司做老闆,還是想在公司做個管理者也好,都能夠把溝通談判的能力遷移過來,成就職業的成長。
有可能你現在每天做的就是寫寫軟文,發發朋友圈。但是你可以積累起文字寫作的能力,洞悉讀者喜歡看些什麼的感知能力,並且找到最容易在朋友圈引爆的話題。當你知道目前這份工作能夠幫助你實現成為作家、成為主編時,自然這份工作也能夠成為你願意花時間的事情。
所以,當你意識到目前的工作能夠幫助你積累能力,並且實現更多長遠的目標時。即使這份工作,你只為了養家糊口,也有了應該努力一把的理由。
5.
最後,我想對同我一樣的職場青年人說:
「很多情況下,我們還沒有忙到需要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地步。我們覺得工作佔據了很多時間,可能只是我們工作效率低、時間管理能力不足而已。
「我們每天花8個小時,每年會花2000多個小時在工作中。工作不僅成為我們工作的一部分,也塑造了我們是誰。
「所以,去找到一份可以愉快地為它加班的工作吧!
「千萬不要辜負這每天8小時、應該充滿朝氣的人生。你值得擁有更好的工作與生活。」
我現在上班的地方也算是一家相當有名的企業。
但是因為一些我所不能解決的問題,我每天的實際工作時間都是無休11個小時以上,雖然公司規定是8小時。
雖然我對這份工作仍舊充滿了熱情,但是這份工作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我的生活和健康,所以一直很慶幸度過的每一天,可以說我每一天都在提防著一不小心猝死的發生。
這段時間能夠明顯感覺自己自己變脆了,飲食休息的不規律使人整日帶著浮腫的雙眼,突然一不小心胃疼了滿頭大汗。每天需要咖啡的刺激才能正常工作,需要酒精的麻痹才能進入睡眠。
你可能沒體會過,一天上班16個小時,連續上了半個多月,整個人遊走在崩潰的邊緣,溝通之後店長承諾安排補休,但是在可以補休的時候店長群里一條微信說「暫時不安排補休」,然後整個人就真的在邊緣一去不復返了。
你可能沒體會過,你徹夜通宵只為做好細節方面的一些清潔工作,但是第二天店長一來上班就在微信上「我要嚴厲的批評一下你」,整個人一下子就覺得所有的付出真的不知道該何去何從了,什麼工作的付出和熱情真的狗屁不如。
你可能沒體會過,作為剛接手某個方面的主管,你知道自己事情做得不好而且正在努力改進時,你的同事直接就把這件事情,恨不得用微信小視頻的方式告訴每一個人,而此時剛接手這項工作的你既不知道該如何解決,同時自己的壓力又無比之大,雖不說一夜白頭,但也是瘋狂的掉頭髮。
你可能沒體會過,中秋節的時候,所有的員工都在想你抱怨為什麼節假日沒有補貼,明明有活動經費為什麼連一頓午飯都不包吃,這筆錢是不是你們私吞了之類的疑問,連你認為最資深和最信任的夥伴都在這麼問你,一下子覺得自己是這麼孤立無援,只好跟所有人說明款項用途之後補一句「今天想吃什麼,你們點吧,我請大家吃午餐好了」,其實真的是無奈之舉,就這樣還要遭受所有人不信任的眼光。
你可能體會過,你自己在遭遇著難以承受的痛苦,卻被要求作為主管你不能帶著情緒來上班,在工作的時間裡你可能遇到上面所說的種種,但是你還是被要求保持鎮靜和冷靜,直到下班。帶著一身的疲憊回到家,在被子里嚎啕大哭,然後發現這個嚎啕大哭的人才是真正的自己。
有時候覺得自己就像一隻駱駝,默默無聞的工作,默默無聞的學習,默默無聞的承擔著所有的壓力,作死般的在尋找能壓倒自己的那一顆稻草,一顆也許會壓倒我也許會壓死我稻草。
好了,電話來了,我又要去場上救場了。前兩年歐美特別流行說「Work-Life Balance」這個詞,最近幾年這股「工作生活平衡」的熱潮也刮進了國內,很多人天天喜歡把這個詞掛在嘴邊,好像不提一下「工作生活平衡」這個詞自己就落伍了、就從現代工作文化中脫節了。
但今天我想狠狠抨擊一下「工作生活平衡」這個看似極有道理、實際狗屁不通的概念和那些總是喜歡把這個概念掛在嘴邊的人。
1. 你連工作都沒有,有什麼資格談「工作生活平衡」?
第一種喜歡把「工作生活平衡」掛在嘴邊的,往往是一些剛從學校畢業、沒有任何社會經驗且正在找工作的應屆生。他們也許來自比較傳統的家庭,家長會教導他們應該去找一份「不要讓自己太累」的工作。而他們也對自己的未來職業規劃十分模糊,沒有做好全身心投入一份工作的準備,於是他們常常會在面試中問:「請問公司能提供『工作生活平衡』嗎?」而當你問他們對「工作生活平衡」的定義到底是什麼時,他們又支支吾吾給不出一個明確的答案,有些認為是朝九晚五有規律的上班時間,有些認為是平常不需要加班,有些則認為是可以保證自己周末不用工作。
實際上,他們關於「工作生活平衡」問題背後的潛台詞是:我還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想全力投入這份工作,我只是想保證我平常有充足的休息時間和我的朋友一起吃喝玩樂。
每當我在面試時遇到這樣的候選人時,我都很可憐他們。他們在連一份穩定的工作都沒找到之前就開始考慮所謂「工作生活平衡」的問題了,這就像一個人連婚都沒結就開始考慮自己的孫子輩該去上哪所學校一樣,純屬杞人憂天。另外,這些應屆生之所以會對公司有「工作生活平衡」方面的要求,是因為他們完全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更可悲的是,在他們的既定觀念中,工作就應該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去工作的目的就僅僅是為了掙錢養活自己,而不是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快樂。他們帶著這樣的成見去找工作,當然會希望這份工作給他們帶來的痛苦是有限的,可以給他們留下時間去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
然而,我想說的是,工作這件事本身沒有痛苦或愉快這樣的屬性,只有適合不適合、喜歡不喜歡的問題。如果你找到了一份適合自己並且自己喜歡的工作,哪怕你天天加班都會很快樂;如果你找的工作不適合你、你也不喜歡,哪怕每天只需要工作3個小時你都會覺得極其鬱悶。
這時候很多人肯定要問了,如何判斷一份工作到底適不適合我,是不是我喜歡的呢?我的答案很簡單:用盡全力去做一段時間你就知道了。如果沒有全力去做,哪怕你花了很多時間研究公司、研究崗位、研究職責,你都不會百分之百地感受到這份工作能為你帶來的到底是什麼,而且花費過多精力去考察反而會讓你浪費很多原本可以用來實踐和積累工作經驗的時間。
所以,我的建議是:不要去想什麼「工作生活平衡」,先找份工作認真做起來,做著做著你就知道這是不是你想要的了。給自己至少3個月的時間用盡全力熟悉這份工作,當你達到了遊刃有餘的狀態時,你就有了掌控自己工作節奏的主動權。在這之前,不要提「工作生活平衡」這種毫無意義的屁話。
2. 你連工作沒做好,有什麼資格談「工作生活平衡」?
第二種喜歡把「工作生活平衡」掛在嘴邊的,通常是那些在職場並不是很得意,在生活上也沒什麼起色的「尷尬一族」。他們討厭自己目前的工作但又不想辭職,於是就這樣高不成低不就地拖著,這導致他們的工作效率越來越低、業績越來越平庸、個人狀態也越來越差。他們對「工作生活平衡」的理解一般是:「如果我可以少花一些時間在這份討厭的工作上,也許我的生活會變得精彩起來。」
很遺憾,實際情況通常不是這樣:當你無法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時,你的生活也會變得一團糟,「工作生活平衡」不會把你從低谷中拯救出來。我有一位朋友經常跟我抱怨說他覺得自己的工作沒意義、學不到東西、成長空間有限,於是我問他:「那你為什麼不加入一家自己喜歡的創業公司呢?」結果他的回答是:「我覺得我現在這份工作雖然做得不開心,但工資還不錯。我擔心加入創業公司之後就失去工作生活平衡了,我想多花一些時間找個女朋友,而且工作太忙會影響到我未來的家庭生活啊!」
聽了他的想法我很震驚,竟然有人連女朋友都沒有就開始考慮工作太忙會影響自己家庭生活的問題。拜託,在你考慮家庭生活之前,是不是應該先有個家庭?現在連女朋友都沒有就有這麼多關於「工作生活平衡」的擔心,這不是No Zuo No Die還能是什麼?!
這樣No Zuo No Die的職場失敗者並不是少數,他們總是天真地認為自己工作不順利沒有關係,只要有了傳說中的「工作生活平衡」,他們的生活肯定會一天天變好起來……
我只能說這些人Too Young Too Simple,那些總是對自己工作不滿意的人生活上也不會非常幸福,而那些在工作上風生水起的人則會讓自己的生活井井有條。舉個例子,我大學的一位校友曾經和我們分享她的經歷,她本科畢業之後就加入了埃森哲諮詢,在埃森哲工作的十幾年時間裡她一路晉陞,從當年的初級分析師變成了埃森哲歐洲區的合伙人,自己還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和兩個可愛的孩子。當有人問她如何保持「工作生活平衡」時,她笑了笑反問道:「工作難道不是生活的一部分嗎?」當時在座的人都笑了,她繼續說:「我很愛我的工作,我也很愛我的家庭,對於我來說沒有什麼所謂的『工作生活平衡』,我要做的就是分清楚優先順序:什麼時候工作,什麼時候陪我的家人,僅此而已。」
如何真正達到「平衡」的狀態?
就像我那位成功的校友所言:工作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呀!而所謂「工作生活平衡」的概念卻把工作和生活變成了對立的兩部分,讓人們認為如果獲得了其中一個就必須犧牲另一個。這樣的思維方式是有失妥當的,更聰明的思考方式是像那位校友所說的分清楚工作和生活的優先順序。
作為現代社會的一份子,不管是在大公司任職、自己創業還是留在家帶孩子,我們每天都要面對一些需要我們完成的「工作」。既然無法從「工作」中逃脫,對我們更有利的做法就是尋找那些讓你真正喜歡、能給你帶來成就感的工作,畢竟我們每天都要在這些事情上花費很多時間,它們也顯然是我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所以,我一直認為「工作生活平衡」只是懶惰者和失敗者用來安慰自己的的借口:他們安於現狀,不願意努力去尋找真正能給自己帶來快樂和滿足感的工作,反而把自己在工作上的負能量歸咎於工作本身卻從來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當他們的狀態越來越差時,他們就用「工作生活平衡」這個概念作為借口來掩飾自己在人生戰略上的懶惰,最終一事無成。
從今天起,忘掉「工作生活平衡」這個狗屁不通的概念吧!全力投入自己的工作,尋找一份讓自己幸福的事業,不要成為懶惰者和失敗者,努力成為一個勤奮者和成功者吧!
——————————————————Join Us———————————————————
PS:我們公司最近在招人和我們一起做牛逼的事情,如果你有興趣,歡迎通過下面的方式聯繫我們。
歡迎相關通過以下方式聯繫我們體驗免費BP點評服務或者給我們投稿:
-在「金融女王」微信訂閱號(ID:FintechQ)里留言;
-發郵件到fintechqueen@163.com;
-搜索微信號「DingDing_TheQueen」添加金融女王個人微信(加微信請一定註明「姓名-公司-職位-添加原因」,否則不予通過)。
「我好累啊,心力交瘁,快不行了。」 J對我說。
她的確是心力交瘁——「老闆的方案明天要交,孩子還要輔導作業,我自己還想讀本書…… 老公明天出差,還要幫他準備行李。」
「少做點不行嗎?」我問。
「那怎麼可以?我們老闆是個細節控,老公出差箱子亂糟糟的別人還以為他沒人管呢,我們家寶寶我不盯著就不好好寫作業;我自己好久沒有學習了,我都焦慮死了……」
抱怨了半天以後,她突然問我:「唉,你說怎麼才能工作生活平衡?」
我本來想說,其實吧,讓你老闆發次飈,讓你老公箱子亂糟糟,讓孩子少交一次作業,丟下專業書跑出去看一場電影,和閨蜜噴一頓狗血的生活然後張牙舞爪的吃頓小龍蝦,世界又能把你咋地?不過我看看她,還是說:「放棄吧。你說的工作和生活平衡,其實是個神話。」
你看,一說到工作生活平衡,大部分人腦子裡想的是這樣的:
或者是這樣:
他們所謂的平衡工作與生活,其實講的是:你希望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時刻都很讓人無比滿意,挑不出毛病來。工作和生活中,別人給你這邊的任務,那邊的任務,全都裝在框子里,一個都不拉下。但是時間有限,當這邊增加一個,另一邊就必須減少一些。然後你就有負疚感。
這是個零和遊戲。希望這種平衡的人,心理底層都充滿著深深的慾望和恐懼:慾望是因為他們活在很多市井的規則里,希望扮演有一個面面俱到的完人——三十歲之前要結婚;一定要住的離父母近一點;如果這個階段不上去就永遠沒機會了;當個好太太就要獨立支撐家庭;永遠不能對真心對你好的人說不——而恐懼是因為其實這些狗屁邏輯背後的完美生活,其實誰都做不到。
他們的人生只有2件事沒做好,「這件事沒做好」和「那件事沒做好」。聽說過兩堆稻草中間的驢吧,一半餓死的,一半累死的。
這樣其實不叫平衡,叫做來回妥協(tradeoff)。
谷歌的CFO Patrick Pichette』s 在他辭職和妻子環遊世界的辭職信中寫道:「說到最後,生命是美好的,但不應該是一系列的妥協;尤其在商業和專業的努力和家庭社區之間。」
與其害怕這個或者那個沒做好,不如建立起一個有可能的平衡,創造一個你不用整天想著逃避的人生。
什麼是有可能的平衡?
這種平衡不是你在前面看到那種需要十多年練習形成的「單腳站在十個凳子上頂個缸」這種平衡,而是你在大街上看到幾乎所有人都能掌握的平衡——騎單車。
人生的平衡,是騎單車這種動態的平衡。
1. 根本沒有完美的一天,但也許有完美的一周。
生涯里有一個練習叫做「想像完美的一天」——音樂響起來,大家冥想自己3年後最想要的完美人生。
你要我想,我肯定是這樣的:「充沛的睡眠之後,我聽著自己最愛的音樂緩緩起來,洗澡,跑步,遛狗,和家人孩子擁抱……然後開車到自己的公司,嗯,這公司建立在一個森林之中。
我上午和大家談創意,中午約了一個商務夥伴聊天,下午和團隊碰業績,同時也提出來一些問題解決的方法,大家都非常滿意。
下午我五點多下班,準備參加一個課程的學習,在課上遇到知己,相談盛歡一起喝咖啡。晚上回到家,我洗了個澡,看了部喜歡的電影,然後寫了篇讀後感,最後抱著愛人安然睡去。」媽的,我算了一下,這需要72小時……
完美是有可能的,真正的問題是「一天」——以這個時間維度思考,完美永遠不可及,所以你焦慮,而且做什麼都覺得不完美。
但下面這樣的人生是有機會完美的:
每隔段時間埋頭苦幹,討論項目一直到天亮,撕逼、吵架、身心憔悴,但是覺得值得;
每年一段時間,專門學習一門東西,然後認識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每個月和老哥們喝喝酒聚聚會吃吃小龍蝦;把身體搞得倍兒棒,拍個六塊腹肌照;每年拿出一個長假的時間,陪孩子做一件她特別想做的事;每周和愛人離開家裡約會一次,創造精心時刻;
……
平衡的焦慮往往來自於你希望時時刻刻平衡——但是如果拉長到某一個階段,比如說,我們的生命之花是一個月一做(了解生命之花請戳此),在其中,平衡就變得可以實現的——在某個封閉會議的下午出去喝咖啡的確不可能,但是每周專門給自己留出1個小時的寧靜咖啡時間,卻很有可能。
沒有完美的一天,可能有挺好的一周,不錯的一年,肯定有完美的一生。
一位經理向我訴苦——最近部門初創,任務一個接一個,覺得特別亂,完全失衡——但是拉長到2年來看,建立一個好的組織,度過了這個搭班子階段,這群人能平穩運轉兩年,是不是這個混亂期,還是挺值得的?
德撲高手的訓練課中,關於高手菜鳥的區別,第一條就是:
「贏家總在找概率,菜鳥每盤都想贏。」
生活的贏家也是一樣,他們總是知道自己現在在玩什麼遊戲,然後自己制定什麼算贏。這個階段,生存算贏;這個階段,戀愛算贏;這個階段,舒服算贏;這個階段,學到東西就算贏;他們盯著自己的階段性目標,一個階段內不用每天平衡,階段內靠近平衡就可以了。
平衡的高手懂得平衡的第一個秘密——平衡和騎單車一樣——眼睛盯著前方,才好平衡。什麼時候你盯著腳下,車就倒了。
沒有目標的人,只好盯著感受,沒有平衡,只有妥協。
2. 不是平衡,而是效能!
你肯定見過身邊的這種人——工作井井有條,效率奇高——你跟自己說雖然他牛逼但是老子有一個快樂穩定的家庭這種工作狂肯定沒戲——有一天你突然發現他有一對特別可愛有教養的孩子,還都特愛他,你對於人生深深失去了信心……
日本醫生吉田穗波,她的人生目標是工作、留學、兒女成群——這和你很像吧。不過她生了5個娃,上著班,五娃出生的時候,正好從哈佛畢業。
在她的《就是因為沒時間,才什麼都能辦到》(這個讓人鬱悶的名字啊)里提到,她的成功,主要在於高效能的管理自己的時間——利用零碎時間、放棄完美主義、控制情緒、隨時打開書本、借力他人……總之,這姐姐開發了無數讓自己提高工作生活效能的事。
平衡者的高手懂的騎單車的第二個秘密:在平衡這件事上,騎得快比騎得慢容易多了。
與其關注工作生活平衡,不如提高工作生活效能:
如果你可以6小時內高效能做完8小時的事,你會不會更有機會平衡?
如果你可以用更高質量的時間陪伴孩子,你會不會更有機會平衡?如果你學會一心三用,你會不會更有機會平衡?
持續的學習更高效的方法、敢於說「不」,尋找足夠多的支持系統,以及懂得見縫插針的休息,都是高效能工作和學習的必備技能。
3. 小事很重要
我帶女兒彎彎去過公園、一起畫過畫,講故事……做過很多事情。但是最近的一件小事,卻讓我們的關係有很大的進展。
那天媽媽在房間裡面哄妹妹睡覺,彎彎太吵被趕了出來,她站在門口沮喪地哭起來。我正和朋友在書房裡聊天,就走了過去,把彎彎抱到懷裡,也沒有怎麼理她,抱著她繼續開聊。
在朋友走了以後,她想吃松子,我教她一個遊戲,我說:「我們合作,我嗑開,你掰開,然後你自己吃一個,給我吃一個,好不好?」對於一個松子控,她一開始總忍不住掰開就吃,等到第5、6個以後,她開始懂得分享和合作,你一個我一個。
從那開始,我和彎彎的關係卻有了特別大的改變。她不再僅把我當成爸爸,而是一個朋友。我想說的是,其實平衡在小事中。
前段時間遇到媒體神人高老師,她說最好的節目是「小切口,大主題」,其實改變你生活的事情,都在小切口之中——你沒有必要非要更衣沐浴,遠離郊區才叫休息;也不是只有巴厘島旅遊,無人機送戒指,才叫做愛。
有時候我們總想搬一塊大石頭,做一個重大決定,然後放一大段假,才讓自己平衡。其實平衡也許就是在最恰當滴地方,輕輕的點一下。
關鍵是找到自己生活里的小切口和大主題。
也許是「專註」,也許是「自律」,也許是「聽完別人的話」……帶著這種主題重新回到工作和生活的細節,你會有很多全新的感受——你在一個地方的框框,就是所有地方的框框。無論是安全感、相處模式、看事情的方法、已經你做事情的方式。當你找到自己的主題,你就找到了2個踏板之間的連軸,踏下一個,另一個也在前進。
不過,不管怎麼說,平衡工作與生活都是一件特別難的事——不過正如《死時誰為你哭泣》的作者羅賓·夏瑪說:「不是因為某件事很難,你才不想做,而是因為你不想做,讓這件事變得很難。」
人生就像一場半失控的騎行,別人看你的走得歪歪斜斜,你心中自有自己目標;別人看你搖搖晃晃,只要不翻車,不撞人,你儘管四仰八叉的開。
(註:本文首發於【古典古少俠】公眾號。)
延展職場閱讀:
該不該把興趣當做事業?- 知乎
怎樣判斷出自己的興趣所在,從而發自內心地從事相關工作? - 知乎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公眾號:生涯研習社(公眾號ID:xjysyyxs)
尋求專業的職業生涯服務請戳:新精英生涯
1 沒有絕對的平衡
一心不可二用。只能是優先+兼顧:專心做A的同時,別忘了B。
具體來說第一階段:確認A優先之後,確認A的里程碑,同時確認B的下限並監控。第二階段:A的里程碑達成,重新確認哪個優先,重新確認優先的那個裡程碑在哪,不優先的那個下限在哪。第三階段:……比如家裡缺錢,就先努力賺錢,保證家庭基本的開支和陪伴家人的時間即可。下一階段,又會有新的優先順序。平衡這個詞容易浪費腦細胞的原因是,它給人一種天平般的、靜態的、不存在的錯覺。平衡是動態的平衡,是暫時偏左或暫時偏右,像走鋼絲,左右晃動著前進,而不是找到最中心的位置。
2 工作和生活不必然對立
需要平衡,往往是因為工作是對生命的損耗,比如過度機械的工作、情緒損耗嚴重的工作。如果工作是喜歡和有成就感的,你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這個問題一定是你老婆在操心。據我所知,嫌男人窮的女人,比嫌男人忙的女人,多多了,哈哈哈
and,在家看球和上街撿錢,哪個更刺激?
3 人這一生的所有,一半拜父母所賜,一半是自己的交易。
拿時間換錢,拿錢換美食,拿美食換健康,拿健康換時間。看似白忙,實則不白活。紅塵中走這一遭,再怎麼小心的活,也攢不下命。到最後,也就是那些吃過的見過的玩過的,那些讓你哭過笑過的人和事,那些你試圖平靜又無法平靜的東西,才是你的命。滿意當下的八成,探索另外兩成的可能。
所以,偶爾的一兩次攻堅戰,我們要挺住,要勇於攀登,看看山的那邊海的那邊到底有沒有洗澡的藍精靈妹妹……
To those who may concern,
是選擇生活,還是選擇工作?這也許是很多人心中永恆的話題。
不過,不管你單獨選擇哪個選項,日後都會後悔。因為工作和生活都很重要,而且並不是說,當你捨棄了工作,就獲得生活,反之亦然。
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是給彼此加分的,這二者之間並無此消彼長的區別,而是相輔相成的。
想獲得更好的成長,則必須是同時擁有好的工作和好的生活。如果一方失去平衡,就會導致不好的結局。如此說來,選擇「工作 + 生活」會不會更好。
「把工作融入生活,把生活融入工作」
(工作即生活,生活即工作)
也許有的小夥伴會想,按照這樣的選擇,同時獲得工作和生活,會不會太貪心啦?
哪有的話。細心思考一下,大家就會明白,工作和生活本來就是融為一體的呀,有何曾分開過。所以呀,想一次同時處理好生活和工作,這怎麼說的通嘛。再說,人的精力有限,同一時間確實做一件事情才高效呀。
而且,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越是成功人士,越是能處理好工作和生活的關係。
記得以前當記者時,曾採訪過一位當地有名的餐飲業老闆,他的店鋪不大,但每天的生意異常的好,每次約朋友去用餐,都得提前兩個小時排隊。
經由這位老闆的允許之後,大叔跟拍(採訪的一種形式)他一周的時間。在這一周的時間裡,大叔發現他沒有完全的工作和生活的分割線。他工作熱情,也認真生活。
他的工作姿態、以及享受生活的姿態是相同的,兩種都是認真且快樂的。
在採訪期間,大叔跟隨他和他的家人去了趟迪士尼和海洋公園,大叔發現他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裡,都能一邊享受,一邊獲得能夠在生活當中的靈感。
此外,這位餐飲業老闆身上會帶上一個A6的筆記本,記下他的隨想和所感。大叔看了一下,也不是所謂的方格筆記本,就是一個純白色的筆記本。而且,大叔發現,很多成功人士都有這個習慣。
得益於這位老闆對於工作和生活的熱情,他的事業才會越來越成功,而賺到的錢會讓生活越來越充實。
此後,在採訪很多成功人士時,大叔都發現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善於抓住機遇,從點滴做起,善於積累,享受工作和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很多人都是35歲以後才開始展露頭角。在年輕的時候,很多人都過著清貧的生活,失過業、換過工作和創業失敗更是家常便飯。
用他們的話說,「只要找到方向就不怕,人,最怕找不到方向」。
採訪之餘,大叔還發現這群成功人士有一個同性,即在以前職場上班的時候,都選擇住在離上班地點步行30分鐘之內。
年輕的時候,大叔還在想,離單位這麼近幹嘛,不怕加班呀。現在看來,也許他們是將工作和生活融為一體了吧。
享受生活,享受工作。
祝大家每天好心情:)
文/椰子李
是否曾幾何時,當你失意挫敗的時候耳旁響起:不要太在乎結果,重要的是過程。我們多少能理解,對方深切的關懷,這麼說當然沒有問題,誰沒有個屋漏偏逢連夜雨呢?輾轉間,你也可能聽到:做事要以結果為導向,勝者為王。當你在矛盾中分崩離析的時候,似乎已經忘了,在什麼時候,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聽了太多教導的話,迷迷糊糊中亂用一氣,最後導致傷人傷己。就像道德這個東西,用來約束自己,你可以成為一個修養良好的人;而如果你拿這個標準今天去批評這個,明天拿這個去要求那個,那恭喜你,你很可能已經淪為了大家口中的聖母。而你還義正言辭,憤憤而去。更慘的是你不知道問題還在自己身上。
我們之所以混亂,是因為我們內在的標準混亂。總是拿對生活的標準去衡量在這個客觀世界裡跟另外的人合作溝通的事情。說簡單點,工作中必須要以結果為導向,對生活,人生的態度才可以說注重過程不在意結果這樣的格言。這個社會節奏太快,別人來不及看你的過程,請直接給大家看結果。
想也知道,老闆花錢雇你來幫忙幹活賺錢,你沒有價值,產生不了盈利的結果,那你過程無論多不容易,都是無濟於事的。這個時候你談什麼苦勞之類的話,是讓人很難堪的。還記得之前一個求職節目,一個求職者拿自己家庭多不容易來博取各位老闆的同情,想也知道這個策略用錯了地方,敗的一塌糊塗。在職場工作中,請拿出有誠意的結果,你的過程才有意義啊。
對待生活,人這一輩子,如果你去追求一些客觀的結果,也會導致自己時時彆扭,擰巴。在這一個維度上有什麼可追求的呢,再怎麼追求大家的結局都一樣,何不把眼光放長遠一點呢?整個宇宙,大家充其量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粒塵埃,相對於如此廣袤的時空,你現在眼下的憂慮還值得一提嗎?這個時候把自己的身心放到體驗的過程裡面,而不是追求一個結果,你便對很多事情順其自然地釋然了。
顯然上面對生活的態度只是我個人的態度,你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對待也未嘗不可。這是生活與工作不同的地方,工作是跟別人協同合作,必須按照特定的規則才能有效的溝通。而生活是自己的,怎麼選是你自己的權利,怎麼著都行。如果所有人都是一個樣子,倒也挺無趣的。從這個角度,對待身邊跟自己不一樣的人,也會多一些包容,而不是停留在低級的本能排異層面上。
一個是對內的,一個是對外的。不知道多少人對這個有感觸。明晰這個道理的人,或許你不會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出來,但起碼不會糾結了。跟外界溝通也許會順暢不少,跟自己相處也會輕鬆許多。為什麼說那些牛逼的人總是能認可一些看似矛盾的東西呢?他們只是掌握好了度,在每一個維度上都能用適應那個維度的方式把事情做好。而普通大眾總是期望用一種狹隘的視角去理解所有的東西。更多有趣原創內容,請關注一個安靜的微信公眾號:一個人的獨白;希望我們在比特流的世界發生一點點聯繫。
人肉翻牆。你會發現,你想加班都不允許。一次team lead 看我到六點剛走,就問我你平常五點走,今天怎麼走的晚了,我說改BUG。其實我那天十點才到公司:)
休個假吧...不是去散心....是去另一個地方打個工 ^_^ 然後 也是正常一樣的去工作 等休假完了以後就忘了它或者辭掉現在的工作....
關鍵是心態。我想工作有時候也是生活的一種,工作是為了更精彩的生活,只是工作太累,大家都不願意去干罷了
我一直感覺很奇怪的是,為什麼人們總是把工作和生活對立起來?為什麼總要把工作視為奪走幸福的洪水猛獸?難道人生最美麗的事,不是為了熱愛的事業奮鬥終身嗎?如果覺得工作和生活矛盾,為什麼不換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
所以對大部分人來說,工作不過是一種謀生的手段,不過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所以能問出這樣的問題的,格局也不過如此了。問自己這樣兩個問題:
1、你工作是為了什麼?2、你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仔細思考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我自己的理解:工作是為了讓生活更美好,而不是更糟糕。如果你現在的工作讓你的生活更糟糕了,那麼你應該停下來、靜下來好好想想上面兩個問題的答案,看看問題出在哪兒,是工作本身的問題,還是你自己的問題,找出來,解決它,重新找到生活的樂趣和美好。
人一生有四十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都在工作,工作是我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一份工作讓你沒有一絲幸福感,沒有一絲價值感,那麼你必須找出癥結所在,或者放棄工作,或者調整自己。明明規定的是8小時的工作,卻要幾點上班就幾點下班。個人認為是大家都不反抗!都不提出異議!都不爭取!
別加班。
別加班。別加班。重要的事情說三次。
除此之外,別無他法。我就是屬於不加班,每天到點就跑的人。上班時間還是認真工作。但是,有那麼多工作以外的好玩事兒可以做,幹嘛把下班時間耗在辦公室裡啊。我有三個領導。一個負責安排事兒和活兒。一個負責發工資和獎金。一個負責花工資和獎金。
個人最近的感觸:不把工作的情緒帶到生活中,同時也不把生活的情緒帶到工作中。因為工作需要認真嚴肅,生活則需要放鬆享受。該認真嚴肅的時候不能弔兒郎當,該放鬆生活的時候放鬆。
一種對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渴望。可以讀讀蕭秋水和驃悍一隻貓著的《知識變現》這本書,其實包含了三個問題:
為什麼要將知識技術轉化為收入?什麼樣的知識技能能轉化為收入?怎樣將知識技能轉化為收入?
◎ 為什麼要將知識技術轉化為收入?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講述美國一對夫婦,退休後開了一家旅行公司,委託他人經營打理,想著靠公司盈利,開著房車漫無目的旅行,一切都很完美。突然有一天卻收到理財顧問告訴他們因金融危機爆發投資基金破產的消息。兩人一輩子積蓄化為烏有,社會保障根本無法滿足醫藥、生活的基本需求,另外還需償還抵押貸款和信用卡債務。
為了生活,開始了做起「車輪上的勞動者」,因為有公司專為住房車的人提供工作機會。每年聖誕季前夕,公司都面臨嚴重的用工荒,很少有人願意只打3個月短工,還必須用大巴車把為數不多的用工者從三五個小時車程外的地方拉過來,所以「房車漢」是理想的用工者。而且他們也不要求收效或者保護,儘管倉庫的工作強度明顯不適合老人,但這些老人幹活格外傑出,他們把一生都奉獻給了工作,非常理解工作意味著什麼。
這對夫婦的經歷,對我有兩點感悟:
盡量去做自已能掌控的事情
不要把全部的錢放在一個籃子里,投資在一個地方。比如投資股市、房地產,籃子被無意打翻後的風險,會讓人很難承受。大到不能承受,想有所改變都得十分艱難。對於委託的事情,要明確原則,有指數預警等預防措施。比如,量入而出原則,投入的方向有中長期和短期,風險和收益的平衡原則,達到一定數值範圍內,需立即止損,特別是對於重要人員、財務的較大變化需要及時的通知並彙報其中原因及解決措施,而不是等到最後告訴你已不可能改變的結果。
基本的社會、醫療保障很可能滿足不了自己的需求
社會的保障,只是滿足基本的生存資源如教育、醫療等。比如讀書,保障的只是初中九年義務,這遠遠達到不到靠讀書過好日子的教育水平。醫療,保障的也只是基本的用藥服務,很難達到立竿見影和根除的治療。另一個現實是,之後的再繼續教育和高療效治療,花費可能更為昂貴,一般的工資水平是難以維計。
對於以上的感悟,結合現實中互聯網群技術的發展,輔助於手機/電腦、飛機/高鐵、高速公路/地鐵、淘寶/京東、支付寶/微信、共享單車/滴滴出行等帶來的靈活性,人們不再受時間和地域性限制,如今的生活已發生可以用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給我產生一種強烈的慾望:無論何時人需要有賺錢的能力。或者說人需要終身學習的,並且需要有知識變現的能力。
◎ 先要有知識才能考慮變現,那什麼樣的知識技能(核心技能)能轉化為收入呢? 包括:基礎能力和專業能力。
□ 基礎能力又包括知識輸入,吸收轉化,知識輸出。具體的可認為是閱讀、思考、寫作。
如何鍛煉閱讀能力,《知識變現》里推薦《如何閱讀一本書》,把這本書「吃透」,閱讀能力就會有大幅度提高。莫提默J 艾德勒的《如何閱讀一本書》講述了,閱讀有4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閱讀的目的,不同層次閱讀的方法。這本書也是我目前時不時拿來對照閱讀的操作說明書。看的越多,就越覺要照著做的書。我另外還推薦一本,克里斯蒂安格呂寧的《超級快速閱讀》,講述的學習的4個階段:拓寬視野,快速閱讀、快速閱讀進階訓練、五感並用,超級記憶、把方法應用到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裡面的對大腦天生運作原理做了詳細的說明,讓我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如何鍛煉思考能力,也就是邏輯思維能力,對於想表達的事,想說的話,做到層次清晰,重點突出,簡單易懂。推薦《麥肯錫入職培訓第一課》入門書,講得深入淺出。
如何提升寫作能力,我覺得可以參考《富蘭克林自傳》,他的方法:首先是將喜歡和感興趣的文章,反覆讀幾遍,非常喜歡,希望加以模仿。然後語言臨摹,挑幾篇,歸納出每句話主旨,擱置幾天之後,不看原文,按照每句話的主旨,使用自己能夠想出的措辭,重新組織句子,爭取寫得與原文一樣飽滿,最終寫整篇文章。將自己的文章與原文進行對比,找出錯誤,進行更正。最後進行邏輯臨摹,有時候,故意打亂所歸納的句子主旨的次序,幾周後再努力進一步歸納,整理出最佳的排序,然後開始組織完事的句子,寫成整篇文章。將自己的文章與原文對比,找出錯誤,一一更正。如此來培養自己的條理性。
□ 專業能力,往往不能單純靠讀書和培訓完成,通常是要在實際工作任務中才能鍛鍊出來。在充分運用工作本身帶來的機會,還要講究方法,讓自己專業能力能夠快速提升,《知識變現》也提供了6條建議:
1.構建專業知識地圖,將專業知識分解幾個部分,每個部分所需要能力;
2.取得相關資質,提供一個外界認可的憑證;
3.不斷積累案例,也就是要不斷總結,形成套路模板,節約再次思考時間;
4.達到一定年限,能力與練習時間不是一條上升的曲線,而是經歷一個平台期,才能邁上新的台階,提升的階段不是重點,重點是在同一水平上停滯不前的那段時間也就是平台期;
5.嘗試撰寫專業書籍,可以系統整理自己的知識脈絡,其過程還是大量、快速閱讀的鍛煉機會;
6.通過社交網路建設個人品牌,能力往往需要更多人互動才能獲得更多反饋,反饋有助於調整、優化。
◎ 怎樣將知識技能轉化為收入?
發展延伸自己的核心優勢;培養良好的為人處事習慣。
發展延伸自己的核心優勢
因為每個人的基礎、實際條件和環境不一樣,別人能成功的事情,你未必能做好。哪些可以借鑒?哪些不能複製?所以要找出適合自己的路。很多人可能會缺乏一顆善於發現的心,認為我很普通,我能有什麼優勢?其實我們也可以反過來想,我有什麼劣勢?劣勢也是一個人所獨有的,在這個講究個性、獨創的年代,劣勢也可以轉變為優勢,只要換一個角度來看。
為什麼要發揮自己的優勢?如果每天做自己擅長的事,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可能性要高出5倍,做事產生的效果會一般是能得到好的回報,同時會認為自己整體生活質量較高的可能性會高出2倍多。《知識變現》一書里推薦蓋洛普出品的《現在,發現你的優勢》,或者您也可以參考升級版的《蓋洛普優勢識別器2.0》。書中介紹了,成就、行動、適應、分析等34個主題及行動建議,可根據書中描述參照自己的實際情況來發現自己的特質。
培養良好的為人處事習慣
先做人,再做事。把人、事做好了,賺錢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最後引用論語中孔子與子張的教悔:「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多聽,多看,謹慎說,謹慎做,祿在其中矣。
永遠不要覺得這個工作沒了你就沒法開展了 也不要覺得總是加班把自己的心態變差…你不喜歡這個工作,可以不幹,甚至可以辭職 你不喜歡加班,也沒人逼你加班…別加了班又在了嗶嗶嗶
很多情況下,我們還沒有忙到需要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地步。我們覺得工作佔據了很多時間,可能只是我們工作效率低、時間管理能力不足而已。我們每天花8個小時,每年會花2000多個小時在工作中。工作不僅成為我們工作的一部分,也塑造了我們是誰。
怎樣實現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所以,去找到一份可以愉快地為它加班的工作吧!千萬不要辜負這每天8小時、應該充滿朝氣的人生。你值得擁有更好的工作與生活。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這麼多的中產階級能準點下班?
※當一份工作有不錯的收入和平台以及好的發展前景,卻讓員工沒有自己的時間去,請問這是一份好的工作嗎?
※如果男票對你說,女生不要那麼拼,要懂得享受生活,甚至對你的努力很不以為然,這是種什麼心態?
※都說微軟、Google 不加班,那他們的程序員下班後的生活是怎樣的?都幹什麼去了呢?
※「我為什麼要努力工作呢?我現在就可以躺在沙灘上曬太陽了。」這個觀點需要反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