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語里不愛用代詞?
我是經朋友提醒注意到這一點的
1.日語里的陳述中指示代詞很少用到,一般都直接寫名詞2.日語里的稱呼中人稱代詞也很少用,一般都直接稱 xx san這種語言習慣是怎麼來的?
日語代詞非常多,而且使用非常複雜,但使用方法和中英文習慣非常不一樣。
首先需要指出的第一點是,日本文化是注重禮儀的,因此日語裡面有發達的敬語。在說話的時候不指明具體的東西而只說「這」「那」「你」,在很多場合會被認為是不禮貌,因此都盡量避免用代詞直接稱呼。設想田中和鈴木兩人談話的場景,一般鈴木在問對方的時候不會說「你覺得怎麼樣」而是說「田中san覺得怎麼樣」(san是一個對男女老少通用的敬稱),除非兩人非常親密或者想吵架。對方有職位/身份的話盡量用職位稱呼,如「部長」「市長」(日語裡面「先生」只能用於老師、律師、國會議員等情況)這一點和中文環境類似,不難理解。「這」「那」等對於物品的指代也是在必須區別的時候才用,比如要區分「這本書」「那本書」就用;不常說「他的書」而改說「鈴木的書」(否則就是對鈴木的不尊敬)。
這種文化發展到的極致,就是代詞的泛指變為特指。因為對一般人只說名字,所以他她就成了特指。第三人稱代詞「彼/彼女」(他/她),如果沒有特殊說明,單獨用這個代稱會被理解成指代男(女)朋友;而中年婦女叫老公的時候一般就直接叫「あなた」(你)。
第二,在省略人稱代詞之後,日本有對應的語法可以詮釋意思。比如日語有發達的授受動詞,「他給我」「我給他」用是給,卻使用不同的動詞,可以在意思上加以區分,因此不必累贅,如「くれる」這個詞一般就是給我,而不是給其他人。再加上大量的使役動詞的用法表達「讓他給我做」「你給我起來!」,這樣不說你我他也可以完整表達意思。這一點可以類比西班牙語中通過動詞變位省去人稱代詞的用法,看動詞的變位就可以知道是他還是你,所以省去不說。
第三,在語境提示下,沒有必要特別說你我等代詞。親密關係的兩人對話的語境下,明明是對這你說,就沒有必要說「你」。相對中英文,日語有大量一些詞語和表達方式有性別差異,如代詞方面,男生自稱我一般可以用「僕(ぼく)」而女生一般不用;還有一些句法和句尾助詞只有女生用,這樣都可以提示是誰給誰說。
由於日語是敬語高度發達的語言,所以人稱代詞使用表達了微妙的人際關係,所以日語裡面有數量龐大的人稱代詞。比如第一人稱代詞「我」,最常用的就有四個,但在各種語境(親密程度、性別、年齡、文白、職業、方言)可用的「我」多達50個以上 [1]。在日常交往的時候,只要聽兩個日本人互相怎麼稱呼就可以大致知道二者的親密程度。同樣的兩個人在不同場合下也可能使用不同的稱呼方式(如上班時間和下班之後)。
總之能否使用好代詞是掌握日語的一大關鍵。初學者常犯的錯誤就是每句必說「私は...」「あなたは...」這都是很不自然的。
[1] http://ja.wikipedia.org/wiki/日本語の一人稱代名詞感謝了一下高票答案。以下沒有幫助的自帶聲音答案預警。
像我們這種玩遊戲看漫畫看動畫學的山寨日語,代詞和指示語的出現頻率簡直高得令人髮指。
「おのれ!」
「うわわわわ!!これが…!?」
「ギャハハハッハ!どうだ、俺様の○○○は!」「このやろう…このままじゃダメだ!もうあれを使うしかない!」「あれは…?!!あいつ、まさか…あの技!?」「その通りだ…おそらくやつはもう…」「何!消えた…どこだ!?」「てめえ!!!これをくらえええ!!!」「貴様ぁぁぁ!!!」嗯……
還有大家都認識的「あのプール」
「いや~アソコはダメ~~」1. 指示代詞並未見得少用。
指示代詞指「こ、そ、あ、ど」這一體系的代詞,依次表示「這」、「那」、「那ー(比『那』更遠一些)」、「哪」。其中:- 「ど」一般用於疑問;
- 「こ、そ、あ」可用於具體而清晰的指代中,以「距離」遠近依次使用;
- 「こ、そ、あ」也可用於比較模糊、曖昧的指代中。
2. 人稱代詞確實少用。
主要原因是:
日語的交流習慣是常用敬語,其中有一類是「対者敬語」,也即對聽話者表示尊敬——在現代日語常用的人稱代詞中,幾乎只有「私(我)」和「貴方(您)」能符合。但在日語氛圍中,常提到「私」,給人一種自我中心的傲慢感;常提到「貴方」,給人「過分正式」或「過分親密」的感覺——「貴方」也常被女性用於對丈夫的親密稱呼。
而第三人稱代詞,其實在中文語境中也不適合多出現;反覆用「他/她/它」來指代,在中文語境中同樣顯得不禮貌。
與上面相適應的是,合理使用日語中的助詞和助動詞,能夠非常清晰地闡明話語中的授受關係及主被動語態,因此,省略了「可能會令人不適」的人稱代詞,幾乎不影響交流表達,這也進一步造成了人稱代詞被少用。
另外,口語中也常用指示代詞來替代人稱代詞:比如,用「這邊「こち」」來指代自己,用「那邊「そち」」來指代對方。根據一些日語認知語言學家的說法,日語的敘述參照是極度主觀的。即無論何時何地,說話人都會以自己瞬間的感受為基準描述事物。舉個例子,日語的時間狀語不很發達(指日語的經典形式),在敘事的時候,甚至難以使用「剛才,現在,將來」的時間線索來推移,而在此三種情況下居然統統用「いま」。同樣,令初學者十分頭痛的授受動詞也是這個原理,待人接物也要以第一人稱作為參照。也就是說,如果對比西方語言的概念系統,日語尚未從あげる、くれる、もらう三者中分析出相當於「give」含義的詞素。既然以主觀參照敘事,人稱代詞就不重要了,因為對不同人稱,措辭本身就是不同的。可以講,辭彙(尤其是動詞)本身就帶有人稱的屬性,很難分離出來。
漢語里也一樣啊,兩個人交談,一口一個「你」的,太不禮貌了,感覺就像用指頭戳對方一樣。所以我都會用頭銜,或直接省略代詞。
日本人在說話中確實很少用人稱代詞的,下面從文化角度分析一下。 首先第一人稱「我」,在日語中有著很多的說法,わたくし、わたし、ぼく、おれ、吾輩、わし等等,日本社會強調等級和身份序列制,每個詞的適用範圍根據身份的不同而不同,對於長輩和關係一般的人用わたくし,隨便的場合用わたし,男性和很熟的同輩用ぼく等。日本人情感細膩,認為在說話中一個勁「我我怎麼著」的說法有著刻意強調自我的輕微傲慢感,所以在會話中,特別是商務工作中,對於非親密關係的同輩人和長輩是不用的,一般自然地在繪畫中把第一人稱省略掉,同時由於日語中尊敬與自謙語較豐富等一些原因這樣做日本人也能理解,不會影響會話交流。反之越是身份高的、年級大的人越喜歡用第一人稱。
其次是第二人稱,あなた、きみ、おまえ是最常用的,但是標準會話里日本人卻又不去用它們,往往用聽話人的姓去代替,比方說田中和山本對話,田中一般不會あなた的稱山本,而會說山本さん怎麼怎麼樣。一般對於同輩人和下級關係比較親近的人才會用きみ、おまえ之類的稱法,而對於年長者稱あなた、きみ、おまえ是非常失禮的。另外日本夫婦之間一般稱為あなた、おまえ,有首和歌關於歌頌夫妻之間感情的就是唱的這個,翻譯過來就成了老公和老婆的意思了。有一個例子,有個日本人說它有一次和媽媽吵架,媽媽非常生氣說了一句「あなた!」便把那個日本人嚇壞了。另外桑、君男女都可以用。
另外就是第三人稱了,彼、彼女之外也常用指示代詞「こそあど」系去指代人的,こ去指代相對離說話人近的人,そ指代離聽話人近的人,而あ系則指代離雙方都有一定距離的人,但是其中也有一些細微處需要注意,例如一般用」あの人」去指代一個人時,常帶有背後議論的輕蔑等評價性情感等。同樣,中庸的的用法便是什麼什麼桑、君了。另外彼、彼女翻譯過來是漢語他她的意思,但是也有男女朋友的意思,感情上在漢語中大體是我的她之類的感覺,含蓄委婉不是靦腆,也是可以理解的。 提到指示代詞「こそあど」系不得不說一句,在指物方面它們是經常被用到的,很強大,指人的時候就不怎麼常用了。大體就是這樣子了...我回答第二個吧!日語中用作男性或女性的代詞"他","她",多用於情侶間對對方的稱呼,所以你懂的,容易引起誤會的說
其實日語裡面指示代詞用得還是蠻多的,「これ」「それ」「あれ」「こちら」「そちら」「あちら」等等,都非常常用。人稱代詞確實比較少用,我們大一剛開始練習會話的時候,外教就告訴我們,對人直呼「あなた」是不禮貌的,有具體稱謂的就優先使用稱謂來稱呼,比如「xx先生」「課長」「部長」「社長」等,其他人就稱呼為「xxさん」。在有些句子里就直接省略人稱,比如詢問別人的名字時,應問「お名前は」,而不是「あなたの名前は」。日本人注重禮儀,這應該是關乎禮儀的問題。又比如呼び捨て通常也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除非對方和自己的關係非常鐵,那麼呼び捨て就可以成為你們關係好的證明。順便想說一句,雖然外教在大一的時候就讓我們不要亂用「あなた」,但直到我們大四的時候,班上還有一些同學喜歡在對話的時候每句話都帶個「あなた」……日語學得不精,只是隨便談談我的看法。
日語中的代詞很奇怪,比如ぼくは 必須應用於熟人 ,きみは也必須應用於熟人,あなた就必須是特別鄭重,多是女子應用於自己的老公。所以很難找出一個一般用的人際關係代詞。只好用人名代替,比如たなかさん よしたさん什麼的
推薦閱讀:
※你聽到過哪些俏皮又不失風雅的駄灑落?
※韓國人學日語有多容易?
※可以把日語韓語等東亞語言理解成有文字的漢語方言嗎?
※為什麼有的日本人講話的時候會一邊點頭呢?
※為什麼日本在外來語翻譯上由近代的創造漢字辭彙變成如今的片假名直接音轉?日本人如何看待這種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