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 是怎樣的一家公司?為什麼它在美國非常成功?

本題已收入知乎圓桌 ? 商業研究所,更多「商業」、「公司」、「行業研究」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Netflix 的成功與美國的電視文化之間有什麼特別的關係嗎?近幾年它在影視劇市場獲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奈飛,奈飛,奈何非我魚與熊掌

陳達

毋庸置疑Netflix模式就是未來。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家公司叫Blockbuster,稱霸租碟業許多年。某個叫Reed Hastings的哥們在那裡租了個碟,結果由於超期歸還被黑走「一大筆」逾期費(大概40美元),怒了。然後他忿忿地去健身,發覺健身房商業模式甚是美哉,不管你去得多還是少,會員費半毛錢也不能少交。很不巧,Hastings是一個動不動就要改變世界的軟體工程師,想法來了就要干,更不巧的是他當時已經非常有錢。於是憤怒之餘他創辦了Netflix,也是做租碟生意,沒有逾期費並且搞會員制。十三年後Netflix把Blockbuster干到了破產保護,大仇得報。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兩個道理:1.客戶服務一定要做好,不該薅的羊毛就別死命薅,不然你就是逼羊為虎。2. 工程師惹不起。

當然不能說Blockbuster命衰,事實上她是代表了過去輸給了未來,而顯然Netflix就是未來。但Blockbuster也並非一下子就潰不成軍,具體而言她遭到了Netflix商業模式二重進化的長期又殘酷的折磨。

商業模式

Netflix商業模式1.0

此階段Netflix的只是在Blockbuster模式上一次勇敢的進化。

Blockbuster模式很單純:你來我店,我租你碟,到期還碟,不還扣錢。乍一看八零後們這就是小時候家門口的租錄像租書店啊有沒有。早期的Blockbuster做的比其他競爭對手更到位的地方,是使用數據分析周圍居住群眾的人口特徵,並以此來決定藏碟的種類。這種商業模式有一個形象的名字叫地主模式 (landlord),意思是我有資產,暫時租給你用一用。順便一說,追本溯源幾乎所有的商業模式都能歸結成如下四種形象:Creator (制者),Distibutor (擔夫), Landlord (地主)和 Broker (掮客)。

Blockbuster通過特許經營(franchising)和領先一步的數據分析幹掉了一大批當地「門口的租碟店」,比較諷刺的是後來幹掉她的Netflix用的也是更領先一步的大數據分析。至2004年的峰值,代表「過去」的Blockbuster 一共擁有九千多家店面與接近六萬的僱員。所以在創辦之初Netflix看起來確實有點在大風車前抽抽的唐吉坷德的意思。至少,當時一些花街極具遠見的分析師對其是有頗為客氣委婉的點評:一文不值的一坨屎 (a worthless piece of crap)。這坨屎現在值360億美元,我讀書少學歷是胎教你真的不要騙我。

在1.0 進化的伊始Netflix只對Blockbuster模式做了兩個改變 1. 輕資產化,無店面,網上運營。2. 郵碟到戶。用戶在網上訂碟,Netflix用隔夜快遞郵寄給客戶,客戶看完郵寄回Netflix。相較於Blockbuster,如此操作的直接比較優勢是1. O2O,可以不出門,省腿。2. 選擇多,你Blockbuster再一臉苦逼地去根據人口數據調整藏碟,也架不住別人線上選擇的琳琅滿目。

此時的Netflix無論做什麼都在琢磨一個問題:怎樣才能讓用戶體驗比從Blockbuster租碟更好?很多人認為Netflix是一開始就採用flat rate月費會員制並且不收逾期費用,其實不然,Netflix也是摸石頭過河逐步實驗新玩法,一開始的收費是每張碟五毛,相比於Blockbuster平均每張五刀優勢已經非常明顯,四塊半的差價讓Netflix在需求曲線上向右走出了老遠。

到了1999年9月,Netflix終於推出了無到期日、無逾期費、無郵費的三無會員制,一個月會費19.95美元,每次最多租四碟。僅僅取消逾期費這一招就可以把Blockbuster捅出一個大窟窿,因為Blockbuster客戶對此費用確實苦不堪言,紛紛倒戈。有人問Blockbuster不會有樣學樣不收逾期費么?事實是當時逾期費佔了Blockbuster總營收的16%,上市公司要向股東交代,大腿肉不敢輕易割。當然後來這塊肉還是割了,Blockbuster也嘗試自建了線上租碟平台Total Access,但最後都無法阻止這家巨無霸倔強的原地爆炸。

一張圖可以描畫代表未來的Netflix對戰代表過去的Blockbuster天狗食月一般的大場面:

你說Netflix在滅掉老盟主的過程中到底信心有多足,其實他們也是走一步看一步,步步為營。2002年上市的招股說明書中有這麼一段悲催的話:「從一開始到現在,我們積累了天量的虧損,我們甚至有9000萬美元的權益赤字(資產負債表的負債大於資產)。我們需要極大地提高我們的營業利潤率(operating margin)來實現盈利。我們可能永遠不能盈利。」

不要看別人,說的就是你呢,京東同學。

Netflix商業模式2.0

用1.0逆襲成新盟主之後,Netflix無論做什麼都開始琢磨另一個問題:怎樣才能讓用戶體驗比從Netflix租碟更好?我們來到了2006年,這一年是Netflix流媒體(streaming)的元年,在這一年之前Netflix的訂閱人數是420萬,基本服務月費降至17.99美元。你說流媒體這個點子在當時十分性感新穎嗎,其實也談不上,1995年就有人嘗試搞流媒體的生意,但問題是技術實在跟不上靈感,下個片幾百個鐘頭小白菜等成老泡菜。這也說明了新概念能賺錢的前提一定是技術到位,而不是vice versa,想想現在的AI(人工智慧)和VR(虛擬現實)。

2006年美國家庭的寬頻普及率比2005年上漲了40%,達到8400萬人;還有另一個也許更重要的數據變化:相比2005年,家庭全部年收入為4萬到5萬美元之間的家庭,寬頻普及率暴增70%。這是啥意思?這說明最Young最潮最有閑最可能不去看電視而使用Netflix服務的屌絲群體一下子網路化了,根據我個人比較相信的一個商業規律「得屌絲者得天下」,這應該是發展流媒體最好的時光,看起來東風已到。2005年的另一件大事也讓仍然在摸索中「流媒體」實驗取得了初次大捷:YouTube橫空出世。

無論是租碟,還是流媒體,其實Netflix這門生意最核心的價值並無變化:VoD (Video on Demand)內容點播,隨性隨需求,不同於傳統的實時直播(LIve Streaming)。在這一點上流媒體顯然能夠完勝租碟,所以我們看到Netflix開始逆襲曾經的自己。Netflix的流媒體從明面上看有那麼幾個優勢:1. 便宜,月費降至10美元以下,在需求曲線上走得更遠。2. 跨平台,電視、PC、Wii、PlayStation、XBox,you name it, 個性化設置隨賬戶而走,換個平台你照樣可以從之前的記憶點開始播。3. 用戶個性化設置。4. 無廣告或者「推廣」或者whatever。4. 自製內容 (Netflix Originals),內容上創新自給自足,在內容獨家性上深度布局。

2005年流媒體之前,Netflix訂閱人數為420萬;2016年流媒體十年之後,Netflix訂閱人數為8320萬,好一陣四捨五入一個億的大東風。

護城河勘察(比較優勢分析)

Netflix較明顯的優勢我就不多說了,比如全球市場和規模優勢(economies of scales),但你要說它算不算絕對意義上的護城河,這是一個忍者賤人的問題。我認為規模優勢在這個行業中其實不算是真正的護城河,因為根據巴老菲特的嚴酷定義,此河是指公司持久阻擋競爭而保持長久盈利的能力,規模優勢在零售業或許尚能算是一圈河,但是在流媒體VoD行業——國內自不必說了早期沒有版權壁壘結果有先行優勢有規模優勢的前輩都是說不行就不行——即使在美國,也有Blockbuster這樣短短几年就撒手人寰的憂傷先例。技術革新唰唰唰的行業,規模優勢在蜂擁而來的創新型競爭對手的亂拳面前都不是個事兒,說弄殘你結果一個下手太重就弄死了你。

談一談我認為Netflix真正的護城河。

Content Portfolio (內容組合)

毋庸置疑Netflix上的內容儲備十分傲人,如果要看完Netflix上所有的內容,不吃不喝不睡不出翔24/7地刷劇也需要你花將近四年時間。但一個比較讓人錯亂的事實是:比起2014年,目前Netflix的內容總量萎縮32%。2014年1月Netflix 向美國用戶提供6484部電影和1609部劇集;但到了2016年3月,這個數量萎縮到4335部電影和1197部劇集。

Netflix對此的解釋是他們排除了大量非獨家的內容而盡量保持隊伍的純潔性,比如The Hunger Game (飢餓遊戲)系列由於Amazon上也有提供,所以Netflix在版權到期了以後就沒有再續期,而是讓Hulu屁顛地撿了去。

所以我們看到Netflix目前重心不是在於量而是在於質,尤其是在於內容的獨家性,這當然是一個鑿護城河的思維,讓上了癮的用戶根本無法變節,因為許多內容別無分店。而目前各大機構做的問卷調查也表明Netflix的內容是有點可以護城的。比如Morgan Stanley針對18歲以上人群的代表性抽樣調查(樣本容量= 2501)顯示,29%的受訪者表示內容翹楚非Netflix莫屬, 18%認為是HBO(時代華納旗下的付費電視網),而這倆廝遙遙領先其他競爭對手,具體數據可以參考下圖。

看得出Netflix近幾年在內容上是挺進擊的,當然在投入上也是吃了春藥的。2012年Netflix在內容上的投入大約是20億美元,2016年預計要投入60億美元(原創內容12億),對一個預計2016年營收大約80億的公司來說.......花開堪折直須折?

Netflix的原創內容在專業獎項上也是很有競爭力。在剛出爐的2016年艾美獎提名名單里,Netflix收穫54個黃金時段艾美獎提名(Primetime Emmy nominations),僅次於FX(Fox旗下的FX電視網)和HBO;收穫33個日間時段提名(Daytime Emmy nominations),為所有網路第一。考慮到Netflix自製劇的歷史僅有短短的三年,成就已經斐然。Netflix引以為豪的製作包括紙牌屋系列(House of Cards)、女子監獄系列(Orange is the New Black)、製造殺人犯 (Making a Murderer)、毒梟 (Narcos)等等,我個人而言其中除了女子監獄看到一半棄劇了,其他的幾部都是要跪著推。

技術與大數據的應用

Amazon看起來在零售業,但其實她是個科技公司;Tesla看起來在造車業,但其實她是個科技公司;Netflix看起來在娛樂業,但其實她是個科技公司。從一開始單挑Blockbuster,Netflix骨子裡玩的就是一個O2O的概念,離不開信息技術的開路。時至如今更是如此,Netflix是出了名的開著業內頂薪打著燈籠挖IT工程師,公司官網專門開設Netflix Tech Blog討論各種尖端技術問題。

Netflix的技術應用本質上要回答兩個問題:

1. 如何提升用戶觀看體驗?

2. 如何在內容上投用戶所好?

Netflix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在我看來是十分有誠意的。據上述數據顯示,在高峰時段Netflix佔據北美全互聯網1/3的帶寬,吞吐量頗為驚人。不管用戶的帶寬是胖是瘦,最基本的體驗需求就是兩點:要高清,要流暢。但更清楚的畫質與更少的帶寬,往往是一個美麗的悖論,這就需要Netflix用到流媒體帶寬節省的技術。

舉個例子,大多數流媒體公司都會根據用戶的帶寬來決定傳輸的畫質,比如在一個美好的周末晚上你早早地上了床想看個動作片,結果睡你上鋪的哥們在打擼啊擼,於是你就眼睜睜地看著你的高清視頻變成標清然後變成流暢視頻最後變成不流暢視頻。這個技術Netflix當然也用,每一個視頻都有多個不同質量的視頻文件來支持,一個235 kbps的帶寬大概可以傳輸320X240的畫面,5800 kbps的帶寬可以傳輸1080p的畫面。但是有一個問題,為了適應帶寬的限制,同樣的大小並且使用同一種encoding技術,壓縮一部《魔獸》肯定比壓縮一部《海綿寶寶》更狠,畫質損失更慘重。

於是Netflix的演算法小組花了四年時間來重新coding 這一切,不再進行統一粗暴的一刀切,而是根據每一個資源的特徵來量體裁衣(title by title basis),精細化處理,每一部片子都會得到不同的演算法。這項技術可以在為用戶節省20%的帶寬的同時,提高畫面的質量,解決美麗的悖論。Netflix的工程師願意做到多精細?他們認為即使是同一個劇集,每一集都是不同的,每一集都應該有自己的encoding。

總之看起來是超牛X超有誠意的技術啊,我讀書少學歷是胎教你千萬不要騙我。

關於第二個問題,Netflix的答題思路就是為坊間津津樂道多年的大數據分析,並以此為出發點來進行用戶推薦和自製原創內容,以大數據拍「大數劇」。這個估計大家都十分熟悉,但是我想問為什麼大家都知道Netflix是個玩大數據的公司?各大電視台也都有各自不小的觀眾數據,HBO之類也有超過5000萬的訂閱用戶,但為什麼大家獨獨知道Netflix玩大數據並且玩得很溜呢?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是Netflix想讓你知道。這是PR宣傳的噱頭,比如搞個什麼比賽設計個大獎來吸引各界人才提供各種演算法啦,比如用大數據分析定製《紙牌屋》獲得空前成功啦,云云。作為後輩Netflix在行內其實如履薄冰,之前也說了她先是走一步算一步地拚死了Blockbuster,現在又要開始與業內最老牌的電視台製作方叫板,個個都是膀大腰圓腿粗袋深的主,不在PR上搞點噱頭出來怎麼壓得過怎麼搶客戶。當網路鋪天蓋地宣傳Netflix用大數據來分析用戶觀看習慣,你就會在心理上接受Netflix向你推薦的種種:好吧我就看你推薦的吧反正我都被你分析過看穿了。不過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喲,Netflix的原創內容總是在最前面。好吧也許Netflix已經看穿了我只喜歡看Netflix原創系列。

我反正是不太相信僅僅通過大數據能夠做出熱門劇,《紙牌屋》之後Netflix還有Hemlock Grove (鐵杉樹叢),亞馬遜靠且僅靠大數據也做了叫Alpha House(阿爾法屋)的劇集,但很顯然這些「大數劇」都沒有火。說實話在推出一個劇之前,能不能火誰的心裡也沒數,觀眾的口味跟個竄天猴兒似的沒個水平標準,誰猜得到。所以Netflix大數據分析上面的優勢,在這裡到底算不算是條護城河,我持懷疑態度不敢枉下結論,誰敢下誰下。不過我倒是相信花大錢能夠做出熱門劇:砸頂星,砸名導,砸頂級製作團隊,砸PR宣傳,怎麼事大怎麼來;而這不就正是拍紙牌屋時Netflix做的么?

總之請你不要用什麼大數據來騙我,我讀書少,真不懂啥叫用大數據來拍片兒。

城堡搭起來,護城河挖出來,接下來,我們要開始攻城了。

財務數據

先看一下財務表現(貨幣單位一律為美元)。

2016年 Q1 Q2 盈利為2766萬和4076萬,2015年 Q3 Q4為2943萬和4318萬, TTM(最近12個月)每股收益0.29,TTM 市盈率 300x;2016 Q3 Q4每股收益預估0.06和0.07, 2016年每股收益預估0.28,forward ing 市盈率還是300X,當然三百倍的市盈率是不足以嚇到我們的,咱都是見過大世面就算沒有市盈率又能咋地,早已習慣與麻木。TTM營收為76億,TTM市銷率 5X,這還算拿得出手,營收的高速增長一直是Netflix的強項。

但重點是現金流。Netflix用戶成長唰唰唰,大家以為這貨必須是一頭現金牛,但Netflix其實是一頭獻金牛。事實上2014年以來Netflix的營業現金流量 (cash flow from operating activities) 就一直是負值,並呈如同一個喇叭口越來越大的趨勢,2016年Q2達到 -2.26億,TTM過去一年營業現金流近-9億,自由現金流(free cash flow)為-10.4億,長久以來,這哥們如同一個被砍了八十刀的胖子攤在兇案現場,數年如一日地血流如注。但為啥明明凈利是個大正數,現金流出來卻如此慘不忍睹?

稍微懂一點營業現金流或者自由現金流計算方式的人都知道,同時出現正數凈利與負數現金流,一般就是因為根據權責發生制原則(accrual basis,指收入與支出以實際權責發生的時間來確認,而非現金入賬的而時間),產生了非現金的收入或者是現金支出未被費用化導致非現金資產增加。在Netflix的現金流量表中,用間接法(indirect method )從利潤推營運現金流的過程里有一個碩大的減項:additions to streaming content assets (流媒體內容資產增加),此為年年季季現金放肆流出的罪魁禍首。行文至此可能有人會問,你能說人話嗎?用大白話來講,悲催現金流的原因是因為Netflix一直堅持不懈地拼在拍片的第一線。拍片你得先花錢,形成一大筆現金流出,但是利潤表中並不計費用,而是殺青後計入內容資產,然後再每年進行攤銷;所以現金流與凈利在財務報表中會出現時間差。

正如之前提到 Netflix最重要的護城河之一就是內容,但是維護這條護城河是需要下血本的。從Netflix的現金流量表中我們可以算出Netflix每年或者每季度花費多少現金在內容上:將additions to streaming content assets與 change in streaming content liabilities (流媒體內容負債變化)做差,觀看一下每季度往這條護城河裡要扔多少真金白銀:

最近12個月共計54.7億,而Netflix官方預計2016年全年應該會是60億。從季度來看,僅僅十個季度,花在內容上的現金已經翻倍。當然有人會說,用戶數不也是翻番地增長么,花在內容上的成本自然應該水漲船高,畢竟沒有肉哪來狼沒有電車哪來痴漢。關於Netflix在內容上的投入到底性價比如何,我們可以將內容花費平攤到每一個用戶頭上。

以下是每季度用戶數情況。

將前前圖除以前圖,可以得到:

我們可以看出為每一個人頭所支付的內容花費事實上呈現不斷上漲的趨勢,理想中的規模效應其實目前並沒有實現。究其原因,Netflix的用戶增長出現了頹勢,Netflix每花一塊錢在內容上已經越來越難以拉動用戶數量的增長,邊際效應遞減鐵律當前。而這對於一個股價顯然由用戶增長來支配驅動的所謂「成長股」而言是一件不太美好的事情。

又有人要問了既然這頭獻金牛獻金能力如此強,那麼金從何來?簡單,借錢唄。我發現大家談Netflix的時候都不怎麼談債務,難道就因為是成長股大家就不關心融資來源?2014年Q2 長期債務為8.9億,2015年Q2為23.7億,2016年Q2為23.7億,TTM 利息支出為1.4億,衡量公司償還利息能力的利息覆蓋倍數 (interest coverage ratio,越高表示償還利息能力越強)為1.89x (EBIT/利息支出),接近應引起警惕的1.5x警戒線。當然Netflix負債中佔比最高的不是長期債務,而是關於內容的當期與長期負債,一共接近60億,因此導致Debt to equity 比率=總負債/所有者權益=3.8,無論是tech業或者是娛樂業,行業平均水平反正肯定不到1。

當然我們仍然能容忍「某些」的「特定」的公司高槓桿經營,因為至少他們還有夢。不過在公司官方網站上的「投資者常見問題」板塊,關於「你們打算如何為內容投入來融資?」這個尖銳的問題,公司坦蕩的回答是「我們打算使用高利率的債務融資」。所以未來Netflix的債台只會築得更高,但人家並不是沒有告訴你;萬一以後垮了,這口鍋你還是得自己背。

行業與競爭

讓我們把財務方面的不愉快都拋諸腦後,把讓人不開心的數字和圖表先放在一邊,談一談質的問題,談一談Netflix所處的這個行業。之前說過我認為Netflix最寬的護城河一個是技術,另一個是內容,而顯然公司也是圍繞這兩個重點在發展;但如果我是Netflix的股東,我願意她單純地只做一個科技公司,而不要去進軍觥籌交錯光艷照人的製片業。

為什麼?

因為我很討厭製片業。至少製片業對於公司股東而言是一門憋屈的生意,因為明星要的報酬基本都高到不要臉的地步,製片公司沒有定價權。我記得邱國鷺先生在《投資中最簡單的事》這本書中說到單純拍電影的商業模式有內傷,大家看電影都是沖冰冰啊明明啊這些明星,或者沖剛剛啊安安啊這些名導而去,誰都不會沖某一家製片公司去,你聽不到有人說「我看電影就沖華誼兄弟」或者「我是長春電影製片廠的腦殘粉」。所以美國那麼多的電影公司,最後不得不都成為某個媒體集團的附庸,因為僅僅拍片的單一的商業模式根本沒法活;但是迪士尼活得好,是因為米老鼠和唐老鴨從來不要求漲工資。

所有人力資源成本貴成狗的行業都不能算是好行業。就像我長期持有一點點曼聯足球俱樂部的股份,但是我是在投資嗎,絕對不是,純粹是作為腦殘粉來滿足一下情懷。從回報率的角度來看,俱樂部可以說是最差的投資,你看魯尼的工資是每周26萬英鎊,這些說白了都出自股東的腰包。雅虎CEO Marissa Mayer 2015年的報酬是3600萬美元,尚且因為報酬過高而屢遭詬病;但魯尼2015年一個人的報酬就已經是1700萬,問題是曼聯還養著十幾個小魯尼,周薪上10萬英鎊的比比兼是,等於其他大公司同時養十幾個幾十個頂薪CEO。但是沒辦法啊足球是個特殊事業,這上陣的幾十個大爺就是俱樂部的核心資產,不惜一切代價也要供著。再比如曼聯要買尤文圖斯的博格巴,要掏1.2億歐元;這筆交易成了,球迷當然喜聞樂見花的又不是老子的錢,但作為曼聯股東應該是無比惆悵。

所以我認為製片業是一個不可愛的行業;但Netflix走上這條坎坷之路,卻又是一個必然的選擇,因為除此之外其實她並沒有其他選擇。

我們都知道對於投資者而言,最好的行業就是壟斷行業,壟斷意味著定價權,意味著生產者剩餘(Producer Surplus),雖然對社會福祉不一定是好事,但對股東而言短期內肯定是件好事。企業有定價權,體現在無論是對外的產品服務定價或是對內的人力資源定價或是對上游的供應商的定價,但Netflix曾經有嗎?沒有,一直以來不敢漲價,因為很大程度上她就是仗著價格優勢滅掉了Blockbuster。Netflix甚至曾經還給了一些用戶一生的承諾,保證7.99美元/月不變心,這叫做祖父條款 (grandfather clause,意思是指對某些用戶保持老合同的效力)。另一方面,對於上游內容提供商Netflix也沒有定價權,內容價格年年漲,如果不走上製片之路,,Netflix就會陷入下面這個奪命循環不可自拔:

曾經的Netflix 被困在這個痛苦的閉環里不可開交,他們只能不停地增加內容並不停地試圖增加用戶數量,但是永遠也別想賺錢。

要打破這個閉環只能靠漲價,要漲價而但有不能讓用戶流失,只能在內容上培養用戶黏度,於是自製內容就成為幾乎唯一的出口。所以咱一點都不難理解為啥Netflix要走上自製內容這條不歸路;而目前Netflix能夠成功的關鍵,取自首席內容官(chief content officer, CCO) Ted Sarandos的一句話,就在於看是「Netflix變成HBO更快,還是HBO 變成Netflix更快。」

但是這樣就能夠搶到定價權嗎?

先不說之前提到製片業對股東而言未必是個好行業,流媒體+原創內容的模式正在被蜂擁而至的競爭者襲用,因為此行業門檻其實不高,有實力的tech公司基本上是說搞就更搞。所以我們看到Netflix的對手排排隊可以走出一個浩蕩的隊伍:Amazon推出Prime Video streaming,迪士尼、21世紀福克斯和康卡斯特(Comcast)這幾個傳媒巨頭聯合推出Hulu和Hulu Plus,HBO推出 HBO Now和HBO Go,Dish推出Sling TV,Google有YouTube Red,並且打算明年上線YouTube Unplugged來做TV streaming,Facebook也正在招兵買馬找媒體公司找明星找網紅,跟媒體不沾邊的沃爾瑪收購了Vudu,就連在旁邊玩沙的Apple也是虎視眈眈,要來親自操刀streaming的流言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並且之前就與HBO直接勾結在一起搞HBO Now。不錯,Netflix仍然是當之無愧的行業老大;但是令人哽咽的是,其屁股上卻死死地黏著一窩論實力都屌炸天的其他行業的老大。

Netflix的競爭者方陣

流媒體行業的競爭與肉搏將只會越來越奔放,行業的生產者剩餘也只會越來越貧瘠;Netflix苦心經營要打破那個痛苦的閉環,但是打破了真的就能迎來曙光嗎?Netflix毋庸置疑是偉大的公司,乃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創造者,比如在美國有一句俚語,叫做 Netflix and chill,意思是「看看Netflix約約pao」(妹子們千萬別聽到對方說 Let』s Netflix and chill 就天真的以為只是一起看看片放放鬆然後欣然赴約了,此說法有特殊含義,請叫我護花小使者),Netflix文化已經深入市井與骨髓。但只是不知道在即將到來冰與火的大局裡,Netflix的股東們是否能做到內心的chill;以目前的財務狀況與行業現狀,我真誠地無套路地為他們捏一把小汗。

奈飛雖然剛猛有餘,奈何非我欲啖之魚。

利益披露:作者在文章發表之時不持有上述股票倉位。

本文行文倉莽,如有不足之處,還請各位海涵斧正。

-----------------------------2016年10月18日第三季報更新風歌線-----------------------------------

奈飛2016年三季度報解讀:一個新兵蛋子的寬床理想

陳達

不知道你怎麼樣,但我反正離開了奈飛是沒法活。我目前在奈飛上已經是同時奮起直追五部皆讓人心力交瘁的美劇(自己制定一個固定的播出時間,超強自律啊有木有),還不算 Bojack Horseman 這種工作累了或者蹲個馬桶都能來一集的口水劇(純美式好萊塢文化,強烈推薦)。這個季度新出的Stranger Things 、The Get Down 和 Narcos 第二季(與驚為天人的第一季相比追打落水狗的情節有點寡淡無味)都是爛番茄超標的准神作,我感覺不去看就會對不起我天殘地缺與支離破碎的人生。

所以作為一個影業新兵,奈飛是拼了老命的;所以奈飛說第三季度我新增用戶能來個beat 我一點也不驚訝,這一部接一部的神作都繞地球幾圈了,我驚訝的是市場的反映是如此地驚訝。

先來看看財務表現。

數字有點密集,讓我們來梳理。作為一個教科書式的成長股,首先讓奈飛股價上下翻飛最大的守護天使或者作俑元兇就是四個大字:用戶增長。過去這一年公司一遇季報就死給你看就是因為用戶增長不行,而昨日盤後股價能旱地拔蔥自然也是因為用戶增長超過預期。我們來看一下用戶增長的情況。

截止2016年第三季度,奈飛共有用戶8674萬,第三季度增長了356萬用戶,其中美國用戶增長3萬,國際320萬,多出的1萬是四捨五入。花街的預期分別是國內增長30萬國際增長200萬,普遍非常沒有期許的目光,所以最後數據出來後大家都嚇得紛紛使用撐桿跳。但是其實如果從增長率上來看,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仍然比不上去年Q4和今年Q1;何止是比不上根本就是差了一個天地。尤其是美國國內市場基本已經停止發育。好在奈飛給出的第四季度的 guidance還不錯,這段讓人美好憧憬的預告片也是撐桿跳的一大動力。

營收和凈利沒什麼好說的,反正不是關鍵指標(搞笑不,凈利不是關鍵指標),值得一提的是近利潤率有一定提升,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板塊我們都看見了利潤率的優化。凈利不是關鍵指標是因為比起奈飛的股價,奈飛賺到的錢少得可憐,所以過去12個月市盈率仍然是一個大於300的數字而未來12個月預期市盈率仍然是一個大於100的數字,好在這個沒什麼反正我們都習慣了。

讓我比較驚訝的是市場好像不怎麼去關心奈飛是如何使出吃奶甚至吃毒奶的力氣來實現用戶增長的。從本季報透露的現金流來看,作為一個教科書式的被用戶數量綁架的上市公司,奈飛已經真正毫無保留地 all in了,要麼一條路走到黑要麼一條路走到飛,確實是非常對得起綁架她的華爾街。

我之前的文章說到過看奈飛的損益表要注意一個權責發生制(accrual accounting,指收入與支出的確認以實際權責發生的時間來進行,而不看現金入賬的時間)的時間差,如果公司燒掉一筆資本開支去拍片,他不會直接計入費用,而是資本化以後進行攤銷。所以你光看損益表是看不出這段時間奈飛燒了多少錢去拍戲的,我們應該去看現金流量表。而在現金流量表中有一項 additions to streaming content assets (流媒體內容資產增加)和另一項 change in streaming content liabilities (流媒體內容負債變化),這兩者之差 = 「這段時間老子為了拍個片燒了多少錢「。

我曾經提到奈飛是一頭獻金牛,是一個倒在地上血流如注的胖子。唉我當時還是太年輕了,這個季度我們才看到什麼叫做血流如注的,兩倍。從負2.5億到負5億,這流法也太難看了啊。有人不經要問這是為什麼,很簡單啊罪魁禍首還不就是拍片燒的嘛,你當一部又一部神作和准神作是自己從地里長出來的。第三季度比第四季度整整多燒了3.6億美刀子在新內容製作上。之前奈飛預計2016年全年拍戲燒錢60億,現在三個季度過去已經燒到49億,看這蹭蹭上竄的勢頭今年破預算絕對是冇問題。

By the way,奈飛昨天財報也承諾了2017年要繼續燒,預算暫時至少還是60億(我估計是兜不住的)。作為一個每個月付八塊錢「爺爺價」(意思是永遠不漲價)的資深奈飛用戶,我感到很幸福。一年花不到100刀我就能夠享受到60億的誠意巨獻,我至今還是不明白為什麼不是每一個地球人都訂閱了奈飛的服務。

但是作為奈飛的股東可能就要想一想這錢燒得是不是有意義了。這是一個老問題,你燒的錢跟你拉到的皮條相比是否值得?增加用戶不難,就像你上街逢人就發錢肯定能引來吆喝說不定還能引來國際友人, 問題是這燒法是否有意義。經濟學上有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邊際效用遞減原理 (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意思是說給你一個志玲做老婆你會很受用,給你兩個也許會更爽,但是給你三個四個一直到一萬個,你的幸福感曲線可能就不漲了,甚至會出現嘔吐的現象;企業生產也是一樣,一開始你可以搞出規模經濟,擴大生產而降低成本從而增加利潤率,但是你到一定的規模再增加投入可能成本就壓不下來了,繼續勉強下去甚至能搞出規模不經濟(diseconomies of Scale,此乃嚴肅學術用詞,非我意淫而造)。在奈飛上也是一樣,你只看見豬變肥五兩但是沒看見豬多吃十斤啊,所以這筆賬要好好算一算。

已知,奈飛本季度增加了356萬用戶,同時奈飛多燒了3.6億在拍片上,不算其他零零總總的獲客成本,光拍片這一項奈飛平均要多花100刀才能多獲取一個凈用戶(在努力保住原有用戶的基礎上增加新用戶)。而之前呢,Q1到Q2是 85美元/人,15』Q4到16』Q1是 15美元/人,15』Q3到15』Q4是19.7美元/人,我們可以觀測到明顯的規模不經濟。當然由於製片的較長周期,花出去的錢要到影片與劇集上映才能顯出其效用,所以這些數目字不一定在時間上精準;但是我們仍然能從中看出奈飛為了增加用戶數所付出的巨大代價,以及與這種代價不相匹配的回報。

代價真的不可謂不巨大,那麼多燒掉的錢都是融來的,奈飛一直以來債務槓桿都放得不是很高,所以目前拍片的第一籌資渠道就是貼債務上槓桿。

很多人可能會問那麼奈飛能不製片嗎?答案是一個大寫的不能,我之前提到過如果不拍片奈飛就會被網死在如同西緒弗斯推石頭上山的奪命循環里。

只有拍片才是出路。

所以說到底這個行當如果有護城河的話,那就只能是內容,剩下的大數據啊演算法啊都是虛架子,別人想模仿就能模仿。而奈飛要能夠繼續把這個雪球滾下去,必須要有最好的原創內容,必須有漲價的能力,甚至是翻倍地漲,你不能指望著全球市場還會有多大的潛力。這種文化領域要想充分滲透全球市場難比何止是登天,比如在我泱泱的大天朝,奈飛你這次不就繳械投降了嗎,硬剛光***腫***你還不是剛不過。所以,這個餅或許還能畫下去,但是不能只想著越畫越大,更應該去想著越畫越厚。而我想,之所以奈飛拿出了奶都能飛的勁頭來製作一部又一部的神作,為的肯定是最後能緊緊抓住定價權,從而挖出真正的護城河。雖然目前來看這條小河仍然很淺也很飄搖。

當看到大幅度漲價的可行性之前,我還不想做股東(其實我對製片行業有成見所以無論如何都不打算做股東)。但是我個人非常願意每個月拿出八塊錢甚至是翻一番的價錢來做你奈飛的忠實的用戶,為你的發展出自己的一份力。這個世界非常需要這樣的公司來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而我至今還是不明白為什麼不是每一個地球人都訂閱了奈飛的服務。

利益披露:作者不持有並在72小時內不會交易NFLX倉位。

本文行文倉莽,如有不足之處,還請各位海涵斧正。

如轉載請署名陳達。


再說實際經驗吧。

我剛到米國的時候在BLOCKBUSTER租碟,一張大概是五塊錢看三天,店不近,剛到米國的時候還沒車,走路要20多分鐘。結果那個周末CUP了,沒能及時還碟,連罰金是十五塊,心疼呀,那時候還忍不住乘個8,想想能買多少盜版碟啊!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在BLOCKBUSTER租碟。

之後就看見NETFLIX了的促銷,第一個月免費。它不開店面,所有碟片都通過郵寄投送,一個月十塊錢好像可以同時借兩張碟,在網上把自己所有喜歡的碟片排隊,看完兩張寄回去,公司里馬上再寄後面的兩張來。郵資信封是NETFLIX一併寄來的,看完碟往門口信箱一丟就行。那時候不太忙,我幾乎每天借一張,寄出一張又收到一張,一個月下來看了二十幾部片子,而且多是不太好找的文藝片,覺得這個月的免費試用太划算了,又覺得這個計劃也不錯,就持續了下去。後來學業忙起來了,最想看的電影也看掉不少,熱情就沒有那麼高。差不多一個月只看兩三張碟的時候,我覺得不太划算,就取消了。那個時候,寬頻一再提速,網上的視頻資源也越來越豐富。我取消NETFLIX之前,NETFLIX已經推出了在線視頻,只能在它指定的瀏覽器里看,我試看了兩個片子,還不盡人意,總不如當下來用媒體播放器在電視上看方便。

到去年看見公司隔壁的BLOCKBUSTER轟然關門,這家公司是徹底完蛋了,同事們聊起來才發現用NETFLIX的很多。現在網上視頻流速度已經非常快,而且根據帶寬自動調節視頻質量,關鍵是資源豐富,基本上電視上值得看的內容NETFLIX上都有。注意,美國的有線電視價格高昂,最基本的套裝也要二十塊一個月,跟我自製的室外天線里收到的節目沒啥不同。一般的都要七十甚至一百五每月,就是為了那幾個電影台和高清台。而NETFLIX在十幾塊的價位上提供了幾乎是最大的內容庫,提供了靈活的觀影手段(碟片郵寄依然存在,同時視頻流接入市面上任何一款主流媒體播放器,或者直接接入部分帶網路功能的電視),如果要看電視電影的話,不選擇它的大概只有老爺爺老奶奶了。(有線電視的月費支付方式是一個很可以做文章的商業手段,啥時候可以聊聊)。當然,我還是沒有回頭投奔NETFLIX,主要是因為自己沒有時間看電視也不讓孩子看。另外自己裝了一個室外天線也能收到六十多個台,十幾檔高清節目,真要看也夠用了。

說到底很簡單:便宜,好用。但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尤其是傳統媒體至今還在頑固據守高額利潤的時候,很容易扛不住誘惑先去賺一把。NETFLIX的商業戰略是目光長遠並且十分堅定的。

注意一下NETFLIX的發展軌跡,它在每一步技術變革點的動作都很到位,既能跟上時代,又不超前,始終保持著跟最大客戶群的密切聯繫。同時在定位上非常清晰,就是內容提供上,不去插手終端製造銷售,而是把自己的視頻標準提供給主流製造商,把盤子做大。這次CES新產品不少,但是在內容端依舊沒有新局面出現。終端設備只是個工具,最終要依賴於內容提供,NETFLIX在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的利益分配是相對成熟的,作為內容提供商我相信它會越來越大,不僅可以超越碟片商的範疇,甚至可以超越媒體庫內容供應商的角色。


一財君也來簡單說說自己的觀點。

當HBO慶祝新一季的經典劇集《權力的遊戲》創造了新的收視紀錄時,「競爭對手」Netflix也創造了兩項驚人的紀錄。

第一個紀錄是Netflix的全球用戶已經超過1億。根據Netflix在7月17日公布的數據,在今年第二季度里,Netflix全球的用戶數已經達到1.03億,而且僅這個季度就增加了520萬。和國內很多動輒擁有幾億用戶的視頻網站不同,Netflix擁有的可都是付費用戶(7.99美元/月)。

第二個紀錄是Netflix在美國本土的訂閱用戶數量首次超過有線電視。根據Leichtman Research的數據,目前,整個美國有線電視公司的訂閱用戶數量為4861萬人,而Netflix在美國本土的用戶數量是5085萬。過去十多年,美國傳統有線電視網路一直將Netflix這樣的公司視為顛覆者,如今Netflix真的將這樣的擔憂變成了現實,取得了實際的優勢。

Netflix成立了20年,但真正改變電視業卻是在過去4年。這段時間,Netflix在美國本土的付費用戶數量增加了2700萬,而美國有線電視公司的訂閱用戶減少了400萬。

那麼,Netflix到底靠什麼贏得了這場競爭?

原創Netflix吸引用戶的核心並不是互聯網元素,而是很傳統的方式——自製內容。2013年開始製作電視劇《紙牌屋》,Netflix才真正侵入了電視業的核心。現在,Netflix原創內容大概佔1/3。今年的艾美獎,Netflix旗下自製劇獲得91項提名,僅次於HBO(110項)。去年,Netflix在內容製作上投入了60億美元,而HBO的投入是20億美元。

體驗相比傳統的有線電視,Netflix提供了更自由和更好的收看體驗。除了海量的內容(2016年Netflix提供的電影為4335部,電視劇為1197部),Netflix也可以讓用戶隨時隨地收看內容。此外,Netflix提供了一次性看完全部劇集的創新服務,TechPinions的調查結果顯示,83%的Netflix用戶有過一次性看完整季劇目的經歷。受限於播出平台和模式,傳統有線電視很難推出類似的創新服務。

模式在過去的8年時間中,Netflix一直保持著7.99美元的基本月費。在內容更多、質量不斷向有線電視靠近,而價格更便宜的情況下,Netflix更容易聚集起規模龐大的用戶群。這是一種更聰明的互聯網的模式——有了大規模的用戶之後,Netflix可以不斷向用戶推銷新的服務。有線電視在播出模式、聚集用戶規模和挖掘新的商業價值方面都存在瓶頸,這也使得Netflix在競爭中獲得了更多的優勢。

當然,從內容層面來看,Netflix這樣的技術公司並沒有給這個行業帶來太大的改變,電視劇和電影的製作還是以傳統的方式在運轉。Netflix改變的只是投入了更多的內容製作資金,拉近了自己和傳統內容製作公司的差距,同時利用了互聯網公司在內容分發渠道上的規模優勢和靈活性。

這也是HBO這樣的傳統有線電視公司仍然可以活得很好的原因,即便Netflix這樣的公司已經佔據了半壁江山。依靠《權力的遊戲》和《西部世界》這樣的大熱劇集,HBO仍然有足夠的訂戶養活自己。只要內容製作規則不改變,HBO就可以保持這樣的優勢。

但是世界不會一成不變。當新的技術介入到內容層面,甚至引起大的變化時,HBO這樣的傳統內容製作公司才是遇到大麻煩了,這是致命的。比如過去幾年引起眾多關注的VR和AR技術,雖然從技術、設備到視頻拍攝的方式都處在非常早期的階段,但這是一個全新的視頻製作市場,傳統內容製作的很多經驗都是無法派上用場。

對於Netflix來說,下一個更大的機會就是通過技術將傳統有線電視業遠遠甩開。無論VR、AR,還是其他可以顛覆物理空間的新觀影技術和設備,都需要龐大的用戶規模和數據來支撐。而這正是Netflix的優勢所在。只有打破規則,你才能有機會真正統治一個行業。商業就是這樣。


《紙牌屋》是Netflix自製劇的代表作之一

從2010年9月試點加拿大市場開始,流媒體服務提供商Netflix迅速擴張它的國際版圖。2015年進軍了包括日本、澳大利亞、西班牙等在內的全球130多個國家,覆蓋總數量達到了180多家,會員數量達到7400多萬,可以說幾乎已經滲透進中國之外的所有國家。

奧巴馬也追、習大大也提的《紙牌屋》,在Netflix諸多的自製劇中是中國觀眾最為熟悉的。今年第四季還沒有播出就已經被宣布續訂第五季。這之後Netflix還推出了很多成功的作品,包括口碑與效益甚至更好的《女子監獄》。那麼Netflix為何要進行劇集自製又是如何進行自製的呢?

Netflix的前世今生

成立於1997年的Netflix,早年的主業一直是在線方式提供DVD租賃。它選擇網路下單、隔夜直郵補充門店租賃的方式,趕上了DVD市場的爆發,在上世紀末成功成為一家月收入10萬美元的公司。

2007年,美國家庭寬頻的覆蓋率很高,Netflix察覺到流媒體在線點播的商機,並且當時它的DVD租賃業務也已經接近飽和,因此應勢推出流媒體服務。2011年7月,Netflix拆分了流媒體服務與DVD郵寄業務,用戶每月支付7.99美元單獨訂閱流媒體的服務。

目前,會員費(訂閱費)是Netflix流媒體服務的唯一收入。當前Netflix的訂閱費用標準如下:

用戶在首月可以獲得免費體驗的資格,之後按月收費,可以隨時取消訂閱,成為付費會員之後可以觀看Netflix上所有的資源。在美國本土市場,三類套餐中第二類標準套餐最受歡迎。

Netflix的第二類標準套餐在2014年和2015年分別漲價一美元到現在的9.99美元。不過從會員數量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兩次漲價並沒有對Netflix的訂閱數量帶來負面影響,總數量還是處於穩步增長中。這也是因為雖然漲價兩次,9.99美元的資費相對於美國現有的有線電視訂閱費還是很有競爭力,例如HBO每月的訂閱費為15美元。

Netflix國內市場會員的增速較低,新用戶獲取邊際成本較高,因此從2010年開始馬不停蹄的國際擴張。下圖是Netflix進入主要國家的時間線:

二、獨家內容的代價

因為訂閱費是Netflix流媒體服務的唯一收入,因此保持用戶數量的增長是最直接的目標。

對於這一目標, Netflix的CEO里德·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認為最大的驅動因素在於推出特別好的節目,讓人覺得非看不可,同時在另一方面幫助他們更容易享受Netflix的服務,無論是接入智能電視、MVPD機頂盒或是Apple TV等等。

可是,人們為何一定要選擇在Netflix上看?

Netflix的答案是「獨播與原創」。原創也是為了獨播,至少在前幾年只在自己的平台上獨播,這些節目讓人覺得非看不看,當然另一方面成功的原創劇集還能為Netflix打廣告,提升公司的知名度與認同度,最終新的用戶數量的增加也就水到渠成。

Netflix要大力度開發原創劇集,不僅是因為原創劇集能有上述的優勢,更是因為獲得獨播權也不是多美的事兒。

Netflix大手筆獲取了《廣告狂人》等熱門劇集的網路獨播權,而且《廣告狂人》第五季要等到AMC電視台播完才能提供給用戶。

首先當然是貴。美國流媒體網站競爭十分激烈,播放權的費用也是水漲船高。Netflix購買《廣告狂人》7季的內容費用在7500萬美元到1億美元之間,平均單集費用幾乎高達100萬美金。Netflix也曾花重金獲得《行屍走肉》、《絕命毒師》、《神探夏洛克》、《豪斯醫生》、《緋聞女孩》等大熱劇集的獨播權。

此外,有時所謂的獨播權只是網路的二輪播放權。對於正在電視台播放的劇集,Netflix通常只能在電視台播放結束之後才能上線。

例如在與獅門娛樂簽訂的《廣告狂人》的獨播協議中,前4季可以在Netflix上直接觀看,將要上線的第5季需要等到AMC播放完最後一集之後,用戶才能在Netflix上進行觀看。

只要這個窗口期存在,對電視台就十分有利,因為Netflix上往期的內容會為劇集吸引新的粉絲,提高正在播出中的劇集收視率。

對於《廣告狂人》而言,第5季在AMC的首播獲得了該劇史上最高的收視率,高於上一季首播收視率20%。而這對Netflix新用戶的增加並沒有太大的好處。

這是一家矽谷公司,不是好萊塢公司

1、 大數據的功過

對Netflix稍有關注的人,一定不會對這家公司運用大數據分析感到陌生。

以《紙牌屋》為例,Netflix基於對用戶的分析,知道他們喜歡大衛·芬奇導演的作品,和凱文·史派西的粉絲圈重合度也很高,英劇老版的《紙牌屋》也是點播熱門,所以最終決定豪賭一把,投資製作《紙牌屋》,最終獲得空前的成功。

比起簡單的這些標籤,矽谷出身的Netflix做的要多很多,早在DVD租賃時代,Netflix的Cinematch推薦引擎就發揮了很大的作用。Netflix也曾經懸賞百萬美金,尋找團隊提高推薦的成功率。

Netflix還對電影進行「微類型」的分類。影片的各種層面都被剝離出來,帶上1到5的標量,類似電影結尾的「浪漫程度」都被細分,最終影片被分為了76897種。同時用戶在網站上的收藏、推薦、回放、暫停等行為都被記錄分析,而網站7000多萬的用戶數量可以做足夠的分析樣本。

但是內容的製作,真的是數學模型可以預測的么?

我們看看Netflix的另一部向HBO《權利的遊戲》看齊的「天價」劇史詩巨制《馬可·波羅》,10集製作費用高達9000萬美元。

《馬可·波羅》設定在13世紀,以忽必烈開疆拓土為背景,呈現了義大利冒險家馬可波羅在中國的經歷,劇集融合中西方元素,也有地道的中國演員演出,哪怕不用大數據分析,這些元素聽起來都是Netflix國際擴張野心下的不二之選。

大數據沒能承載起Netflix在《馬可·波羅》上投注的野心

最終這部作品口碑撲街,也就在尺度上可以和HBO媲美,Netflix再沒有像《紙牌屋》一樣,用《馬可·波羅》做大數據的公關。

2、 「在HBO變成我們之前,我們先成為HBO」

Netflix的首席內容官曾說「在HBO變成我們之前,我們先成為HBO」,在尺度方面,他們確實已經不分伯仲。《黑客帝國》沃卓斯基姐弟為Netflix打造的《超感獵殺》在題材上和尺度上堪比HBO,上文提及的《馬可·波羅》也是如此。

在覆蓋的種類上,無論是否參考了大數據的分析,Netflix在片源的類型上可謂是百花齊放,除了體育節目暫時沒有涉及之外,傳統的情景喜劇、紀錄片、兒童劇,甚至脫口秀都不放過。

Netflix頻頻狙擊兒童劇市場。14年的財報中顯示Netflix提供的75部兒童系列劇,其中十多部是Netflix獨播的,觀看人數目前超過500萬人次。

為了更加豐富合家歡類型的劇集,Netflix與一些知名兒童品牌商合作,重啟了許多經典動畫系列作品。

如與Saban Brand(旗下有大嘴猴等品牌)重啟了《The Popples》系列兒童動畫;與彩虹工作室合作拓展《魔法俏佳人》系列動畫;與知名製片人阿維阿拉德合作製作新的劇集,內容將以金剛的故事作為起源;與夢工廠動畫的合作也要展開,重啟《巨怪獵人》與《百獸王》這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經典動畫。

紀錄片也是Netflix進軍的領域,並且種類非常豐富。

如美食類的紀錄片《Chef 』s Table》記錄了來自義大利、美國、阿根廷、澳大利亞、瑞典的六大名廚的廚房生活。

Netflix與小李合作的環保紀錄片《維龍加》,獲得了奧斯卡提名。

與萊昂納多兩次合作紀錄片,一次為環保題材的《維龍加》,獲得了第87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的提名。而第二次同樣題材的合作也經由萊昂納多確認,正在提上日程。

不過Netflix現象級的紀錄片還屬《製造殺手》(Making A Murder),這類犯罪題材的紀錄片並不少見,HBO也曾拍過。但這部在去年年末放出的紀錄片,又掀起了民眾關於美國司法體制公正性的大討論。

同時,Netflix野心不僅僅只在電視上,還已經強勢進軍電影市場。

在選擇上,Netflix會更願意去投資各種類型的題材、扣人心弦的故事與已經成名的創作者們。

Beasts of No Nation

如Netflix的第一部電影《無境野獸》(Beasts of No Nation)講述的是少年軍的故事,導演為曾憑《真探》一片獲獎的Cary Fukunaga。而另一部由布拉德·皮特主演的《戰爭機器》也將在Netflix上獨播。

當然比起這些,更令好萊塢恐慌的是Netflix跳過窗口期進行的電影播放,因為這部分內容不是本文的重點,三文娛在這裡不做過多的闡述。

3、 獨立製作公司的春天

Netflix所謂的「原創」劇集並不是指Netflix參與「創作」,作品本身通常還是由第三方製作公司進行製作,Netflix以投資等方式參與,作為發行商,獲得一定期限的首播權。

事實上除了索尼,好萊塢其餘的五大傳媒集團瓜分了主流的電視台,例如公共電視網ABC、FOX分別屬於迪士尼和新聞集團,有限電視網HBO是時代華納的子公司。這六大傳媒公司旗下還有著大量的製作公司,從製作到發行,他們已經有著非常規範的玩法。

從上表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出,目前為止,除了迪士尼的漫威,這六大集團對於Netflix這一「新興」勢力並不待見。Netflix大部分的原創作品還是由獨立製作公司製作,在六大集團之外尋找著盟友。

而對於製作公司來說,和Netflix這樣的流媒體服務提供商合作,比與傳統電視台合作有更多的優勢。不同於傳統電視台採取的周播方式,Netflix開創性地在播放時採取整季同時放出的方式,製作時可以更多考慮整部作品的連貫性,單集節奏壓力減小,時長上也沒有嚴格到分的限制。

(這一點,在國內也有相仿的跡象,眾多新興影視公司正在通過互聯網發展壯大起來。)

結語

目前為止,資本市場也對Netflix的前景持相當樂觀的態度。 2015年Netflix的股票表現令市場十分振奮,漲幅累計高達142%,年初漲幅甚至一度達到168%,成為標普500指數中增長最為強勁的一隻股票,當然高喊股票被嚴重高估的聲音也不絕於耳。

這也不難理解,首先內在的Netflix要為獨家的內容支付巨額的製作成本和版權費,公司利潤並沒有隨著訂閱人數的增長有明顯的上升,其次外在的要面對「真土豪」Amazon、「拼爹」的Hulu的流媒體競爭(美國各大視頻網站是如何自製內容的?),還有HBO帶著重磅內容轉型流媒體的壓力,更不提蘋果這樣的科技巨頭焦灼地在門口張望,Netflix是否能夠突出重圍,三文娛將持續保持關注。

(在結束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們已經看到多家美國媒體報道蘋果涉足影視劇製作的消息,它投資由自家高管Dr.Dre擔任主演的美劇《Vital Signs》。)


Netflix是我司Hulu的主要競爭對手啊,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看了其他的回答已經很全面了,這裡只說從工程師角度看到的幾點。

Netflix只是一個技術公司碰巧做了視頻業務,而不是一個視頻業務公司碰巧懂技術。Netflix的技術團隊很強,從做DVD租賃業務時就很強,這公司創世之初DNA里就浸泡著技術。我在Yahoo!工作的時候,那時候雅虎的前端技術已經是很牛了,但是看了Netflix的前端技術分享,覺得這幫人還真是屌爆了。視頻本來算一個傳統業務,如果用技術的力量來輔助,那就是如虎添翼,之前用大數據分析結果指導拍攝《紙牌屋》雖然有炒作概念之嫌,但是技術至少發揮了很大作用。

管理狠!有一整子到處傳Netflix放出來的什麼企業價值ppt,其實我真心懷疑這是Netflix放出來的煙霧彈,看那個ppt覺得Netflix好有文化好有人情味,文化也許是真有,人情味嘛……咳咳,所有Netflix員工入職的時候會和Manager單獨談話,說的也許會有激勵加油的話,但是重要的是要告訴新員工一個規矩:你只有兩次犯錯的機會,第一次犯錯,你會得到一個警告,第二次犯錯,請你自動辭職。那個ppt上說的什麼無限期休假制度,其實工作那麼忙,哪有時間休假,都是煙霧彈,都是煙霧彈。

光是技術好管理狠就足夠了嗎?當然不是,錢也要給到位才行,不然這麼高工作強度下誰給你賣命?Netflix的原則就是支付人力市場的最高工資,無需多言。

技術天生好,加上管理有這麼狼性,加上待遇也非常不錯,這樣的公司自然是非常有競爭力的。

這裡倒是可以順便提醒一下很多國內公司,一個公司的競爭力是綜合多方因素決定的,就像一個木桶一樣,不能有短板。上面說了三點,如果只做到了兩點甚至只能做到一點,比如光強調狼性文化,而不注重技術培養和員工待遇,那打敗仗也是情理之中。


在美國觀看媒體內容什麼都要錢。電影、電視等等,價格不菲。比如,在沃爾瑪里賣的新片很多要$30以上,過時的電影很多都要十幾刀一張,節日期間可能會出現$5一張,但感覺是清庫存居多,總能看到老人在一大摞裡面淘,就像我們淘盜版碟似的。有線電視都是幾十刀到上百刀,雖然美國的電視節目遠遠比中國的電視製作精良,但對於很多剛來美國的留學生而言,不願意在緊巴巴的生活費挪出百元去看電視。Redbox等租碟確實便宜,條款也比Blockbuster松一些(比如過時一天只是另外收一天的租金而已),$1.2租一張看一天,但租碟的最大不爽是第二天得按時還,否則付罰金。相比之下,Netflix的出現和成功很大原因是因為它便宜和方便。只需要$10左右就可以無限制地看一個月的電影電視節目,多平台,流暢,對普通的觀眾來說是巨大的吸引力。它的成功也伴隨著寬頻、Play Station和XBOX、平板電腦等多媒體的普及。隨著Netflix的成功,亞馬遜也緊隨其後,他家的Prime會員可以享受同樣的在線視頻服務。亞馬遜的會員要$79,主要賣點是免費兩天UPS送貨,所以視頻訂閱更多的是錦上添花,感覺就像促使消費者加入其會員的最後一句廣告詞,讓消費者拍板決定。所以定位與Netflix很不同。一個不經常在亞馬遜買東西的人肯定不會付$79要這會員,自然也不在乎這在線電影訂閱。另一方面,Netflix利用亞馬遜的雲計算平台,這在技術上提供了高清視頻流暢播放的可能。中國現在有哪家公司能提供亞馬遜的雲計算能力?當然亞馬遜的伺服器也有壞的時候,比如去年年底聖誕節的事情對Netflix的影響。

一年前空閑的時候,我曾經試過Netflix,總體體驗不錯,我使用的時候有兩個價位,$8隻有在線看 or $10在線+郵寄,郵寄服務可以看很多主流點的片子,包括象獲得過奧斯卡獎的大片,在線就更多是小眾小成本電影,很多觀眾可能也興趣不大。也許全在線的服務利潤更大,後來聽聞這家公司試圖取消郵寄服務,如果要看郵寄的DVD,上這家公司試圖新成立的子品牌Qwikster。當然要另外交差不多等同於$8的會員費,更糟糕的是,顧客如果要找一部電影,就必須同時上這兩個網站搜索,不僅花的錢多了,過程又頗為麻煩。這麼噁心失敗的商業點子居然被創始人Reed Hastings想出來。後來觀眾不幹了,一大批人退訂,股價持續下跌,公司才宣布暫停Qwikster的這個計劃,老闆只能出來道歉。這個事件也成為一個著名的教科書式的公關案例。Netflix的郵寄服務是很不錯的業務,很好的對在線視頻進行一種補充和增值,如果業務分開後豈不是淪為和租碟公司一樣?

話說回來,如果中國的閉路電視每個月動則就¥500以上,網上不再下得到盜版和免費的電影,諸如搜狐視頻的會員服務當然也會壯大起來。


又發現可以貢獻一點力量的問題,超開心!

第一的回答裡面說Netflix看起來在娛樂業,但其實是個科技公司,我表示非常非常贊同。由於和Netflix有一些接觸,對他們的架構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想說一點點關於Netflix的技術,不知道有沒有人對這個有興趣。

說起Netflix的技術,我覺得Netflix和AWS是相互成就了對方。Netflix是AWS的最早用戶之一,現在也是AWS的最大的最活躍用戶之一。AWS現在推出的許多服務都是Netflix身先士卒推動和測試出來的,AWS說自己是被Netflix driven to edge。而且Netflix這家公司非常具有分享精神,他們有自己的技術Blog,對自己的框架和best practice都有很詳細的描述。我不想從blog搬來講,就講一講兩個很有意思的東西。

第一個是關於Netflix的durability和fault tolerance。Netflix有一個應用叫chaos monkey,第一次公開發布是2012年。這個應用是隨機,隨時,隨量的關閉Netflix production environment里的伺服器,目的是為了測試Netflix的服務夠不夠durable,夠不夠fault tolerant。chaos monkey有個高階版本叫chaos gorilla,是隨機關掉一個區域的伺服器。

作為一個engineer,我第一次聽說這個都覺得他們這種自損八百的做法簡直是瘋了。不過很快就能明白這個做法超級聰明,因為最durable的不是把每個伺服器都弄得完美無瑕,而是服務最為一個整體需要隨時在線。與其花時間去保護每一個伺服器,倒不如花時間去建立一個完善的構架和應對策略。

這點影響非常大,差不多直接影響了整個雲服務行業。2012年的時候美國雲服務除了AWS還有RackSpace,IBM等等,都在初期。RackSpace等都著重於宣稱自己的伺服器多麼stable多麼可靠,但是AWS走的是隨關隨起的策略,不會專門去保護每一個EC2,而是推出了scaling policy 還有placement group等服務。事實也證明後者靈活性更高,綜合起來durability更好。

第二個是微應用micro service,好像國內這個話題非常火現在。還是早在2012年,Netflix就開始部署微應用,一個比較直觀的是你能看到的Netflix網頁上的每一個圖片,每一個按鈕,每一個對話框其實都是不同的服務。即使某一個服務壞掉,用戶幾乎完全不受影響繼續觀影。AWS早幾年有過因為颶風data center全部down掉的糗事,當時許多公司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Netflix完全不受影響。Netflix至今的用戶口碑都非常好,速度以及在線率,micro service功不可沒。

還有一個東西,Netflix的Genie service,是大數據平台Hadoop相關的。Hadoop就是一些Linux server搭建成一個集群,使用一個集群來運行任務。Netflix的Genie service是用一些集群搭建一個更高層的集群。這句話有點繞,就是搭建一個higher level of abstraction。Netflix發布這個服務信息的時候是在2013年,很多用戶都還在糾結Hadoop怎麼用。現在2016年底,得益於Spark,presto等等應用的興起,大部分用戶都能把Hadoop使用得得心應手了,現在開始糾結集群之上資源怎麼優化分配,這其實就是Genie Service的作用。可見Netflix在大數據應用這一塊的步調走的多快。

說Netflix是一家科技公司,其實他也並沒有開發什麼新的技術,但是他將已有的技術使用的非常好,架構的很巧妙。幾乎每年Netflix都會參加AWS的ReIvent,分享他們的使用心得和深淺心得,都講得很有乾貨。視頻在youtube上能找到,如果是做構架還有使用cloud(無論哪個提供商),我覺得都可以參考Netflix的視頻,受益匪淺。


因為可以netflix and chill啊!~


因為:

1. 有限電視在美國挺貴的,而且只能在電視看,而且不能自選節目,也不能跳過廣告;

2. youtube的正版電影電視劇按部出售,免費的資源里不會有正版的英文電影電視劇,amazon prime的免費資源很有限,很多劇集也需要按部購買;

3. Netflix很便宜的可以讓你一個月無限看,相對較全(可惜有一些沒有,比如HBO才有的權利的遊戲),而且是高清,而且在手機、電腦、電視、平板上都可以是高清,只要你買了720p;

4. 很多新款電視里內置了Netflix和Youtube(類似國內的小米電視),沒有廣告,不需要Apple和Amazon電視盒子,觀看體驗超越傳統電視;

5. 大部分美國人不會用海盜灣和utorrent,也沒有優酷、土豆、搜狐視頻這種免費看正版片的網站;

6. 大部分美國人也沒有迅雷、qq旋風、百度雲這些下載工具;

7. 《紙牌屋》。


Netflix,憑什麼支撐起380倍PE的市值?| 愛分析調研

指導 | 凱文

撰寫 | 亦木

摘要:未來5年,Netflix國內流媒體業務接近飽和,國際業務仍將保持高速增長,DVD租賃業務將逐漸退出市場。預計2021年,Netflix將擁有1.4億付費用戶,年利潤35億美元,市值超過1000億美金。

這是一家神奇的公司!

Netflix——美國最大的流媒體平台。但其發展歷程,遠比其平台上點擊量最高的美劇更為精彩曲折:以在線DVD租賃業務起家,卻坐上了流媒體領域的頭把交椅;明明在混娛樂圈,骨子裡卻是大數據科技公司;曾經5000萬賤賣無人問津,如今市值600億美元,市盈率高達380倍。

Netflix,1997年成立,早期主要從事在線DVD租賃。2002年NASDAQ上市。輕資產降低成本,會員制提升服務,同時藉助當時如日中天的雅虎社區服務(可以理解為原始版的新媒體營銷),市場份額穩步提升。業務巔峰時期,會員數超過1200萬,年營收34億美元,並打敗了當時行業霸主Blockbuster。

2007年,Netflix認為流媒體的發展機遇已經成熟,決定將旗下原有的租賃項目逐步轉型為流媒體在線點播模式。

Netflix的判斷依據主要來自兩個方面:首先是2005年,YouTube橫空出世,進軍流媒體,初戰告捷,讓Netflix看到了流媒體服務的全新商機。

其次,2005年3月到2006年3月間,美國電信公司DSL上網價格大幅下調,Verizon通訊公司和ATT公司都推出了每月14.99美元的收費計劃。美國家庭寬頻上網用戶由6000萬增長至8400萬,增幅40%。其中,7.5萬美元年收入家庭的寬頻普及率68%,3-5萬美元收入家庭寬頻普及率43%。Netflix認為,主要目標客群已初步完成了網路設施的配置。

一經問世,Netflix的流媒體業務呈現爆發性增長。一方面,10年的DVD租賃時代,Netflix聚集了大量的重度影視用戶,同時,與各大影視發行公司的良好關係,也保證了Netflix流媒體業務內容品類的完整性。

更重要的是,Netflix有遠見的選擇了全渠道覆蓋戰略,覆蓋了機頂盒(如Apple TV和衛星電視服務公司如Comcast的機頂盒)、家用視頻遊戲主機(如Xbox One)、智能手持設備(如iPad)等終端,在保證畫質的同時,更實現了完美的移動觀看體驗。

2010年,Netflix正式進軍原創節目領域。2013年起,隨著《紙牌屋》(House of Cards)等一批原創內容的熱播,贏得口碑的同時,也讓Netflix市場份額進一步擴大。據統計,《紙牌屋》(House of Cards)為Netflix帶來了1100萬新增會員。

近年來,國內隨著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土豆等流媒體平台的崛起,Netflix模式越來越受到業內的關注。愛分析將著眼於商業模式、業績表現、未來預期,在定性及定量層面對Netflix進行分析,力圖清晰呈現出公司商業邏輯及未來軌跡,希望為國內流媒體公司提供借鑒。

業務體系:版權視頻+付費訂閱,付費會員數是核心指標

流媒體和DVD租賃是目前Netflix的兩大業務體系。用戶繳納一定的會員費,可以在Netflix平台上不受限制的觀看視頻,或在其租賃網站上選租DVD碟片。Netflix全部收入均來自會員費,因此,付費會員人數是業務評價的核心指標。

流媒體業務按照面向市場不同,分為本土業務及國際業務兩個部分。Netflix佔據美國本土流媒體市場份額75%,本土流媒體業務為公司提供穩定的收入支撐。但國際板塊仍處於業務擴張階段,暫未實現盈利。

DVD租賃業務在2011年之後一直呈負增長狀態,但由於在用戶及渠道方面的長期積累,目前仍具保持較高的毛利水平,並為流媒體業務提供盈利支持。

內容體系:版權購買+原創製作,人無我有是最終目的

Netflix內容體系的搭建,目的要解決一個核心問題:人們為何一定要選擇在Netflix觀看?

Netflix的答案是「獨播與原創」。原創也是為了獨播,至少在內容發行的最初幾年,只在自己的平台上獨播。這些節目讓人覺得非看不可且別無分店,在此之下,新用戶的增長也就水到渠成。同時,成功的原創內容還能為Netflix打響品牌,提升公司的知名度與認同度。

奧巴馬也追、習大大也提的《紙牌屋》(House of Cards),在Netflix諸多自製劇中是中國觀眾最為熟悉的。2016年第四季還沒有播出就已經被宣布續訂第五季。這之後Netflix還推出了很多成功的作品,包括口碑與效益甚至更好的《女子監獄》(Orange is the New Black)、《製造殺人犯》(Making a Murderer)等等。

Sandvine的調研顯示,寬頻高峰時段,Netflix的使用流量佔到整個北美地區的37%。Morgan Stanley針對18歲以上人群的代表性抽樣調查顯示,29%的受訪者表示Netflix有最棒的原創內容。

每一部劇作,都令Netflix內容庫的積累得到了充實。截至2016年3月,Netflix向美國用戶提供4335部電影和1197部劇集,其中獨播內容佔據了相當比重。即便每天24小時不間斷,看完這些內容,也要花費將近4年時間。強大的內容壁壘,成為Netflix的重要護城河。

但另一方面,獨播內容的背後是巨大的資金投入,每年用於內容的投入佔到總收入的六成以上,包括購買播放權以及製作原創內容。

隨著流媒體領域的競爭日益激烈,播放權的費用相應水漲船高。Netflix必須花重金獲得《絕命毒師》、《神探夏洛克》、《廣告狂人》等大熱劇集的獨播權。以《廣告狂人》為例,平均單集的購買費用約100萬美金。

製作原創內容的成本同樣巨大。傳統內容分銷商會把原創內容的播出權分別賣給不同的電視台,或進行國際分銷,「一稿多投」以增加內容獲利。但對於Netflix來說,製作原創內容的意義恰恰在於只在Netflix上播出,而非售賣給其他平台,所以內容製作的收益渠道受到限制。

另一方面,常規電影製作合同會先向製片人和主演明星預付一筆錢,如果上映後票房大賣,還將有更大一筆後期分紅。但由於Netflix的獨播模式,電影人們失去了獲得這筆潛在酬勞的機會。

作為交換,Netflix需向電影人支付數倍於其正常水平的預付款。這無疑增大了Netflix的內容製作成本。

技術創新:深挖內容價值,提升觀影體驗

Amazon看起來在零售業,但其實她是個科技公司;Tesla看起來在造車業,但其實她是個科技公司;Netflix看起來在娛樂業,但其實她也是個科技公司。究其根本,Netflix的技術應用回答了兩個本質問題:

1. 如何提升用戶觀影體驗?

2. 如何讓用戶看到想看的內容?

何謂良好的觀影體驗?簡單來說,只有兩點:流暢、高清。YouTube一類的流媒體公司,通常會根據用戶的帶寬自動配適傳輸的畫質:如235kbps帶寬配適解析度為320*240的視頻;而5800kbps帶寬配適1080p的視頻。

但按照這種技術,諸如《海綿寶寶》一類的動畫片,與畫面複雜的多的《復仇者聯盟》會被按照同樣的壓縮比率編碼為同樣大小的文件,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於是Netflix不再進行粗暴的一刀切,而是用了4年時間,根據每一個資源的特徵來量體裁衣,精細化處理。Netflix認為即使是同一個劇集,每一集都是不同的,每一集都應該有自己的演算法。這項技術可以在為用戶節省20%的帶寬的同時,提高畫面的質量,解決美麗的悖論。

對於第二個問題,Netflix給出的答案是坊間津津樂道的大數據。

基於用戶大數據推薦在Netflix的應用由來已久。早在DVD租賃時代,Netflix的Cinematch推薦引擎就發揮了很大作用。Netflix還曾懸賞百萬美金,進行編程競賽,大幅提高了影片推薦的成功率。

另一種大數據的應用頗受爭議,是通過對用戶觀影偏好數據的分析模型進行製片。Netflix對內容進行「微類型」分類。影片的各種層面,諸如電影結尾的「浪漫程度」等維度,都被細分剝離出來,帶上1到5的標量。最終影片被分為了76897種。同時用戶在網站上的收藏、推薦、回放、暫停等行為都被記錄分析,網站千萬級的用戶也為建模提供了充足的樣本。

號稱《紙牌屋》就是基於上述用戶觀影模型進行編劇、製作出來的。不論這是否是大數據的公關噱頭,但利用數據分析了解市場偏好,為內容創作提供指導借鑒確是不爭的事實。

市場現狀:本土市場趨於飽和,國際市場決定未來規模

2016年美國視頻流媒體增長11.9億美元,同比上升22%達到66.2億美元。但增長量的絕對值略低於去年的12.1億美元,美國視頻流媒體服務首次漲幅收縮。

全球知名信息技術、通信行業和消費科技市場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s預測,未來5年之內,美國視頻流媒體市場的營收增長率將低於8%。該機構的數字媒體主管Michael Goodman表示:「美國的視頻流媒體市場很有可能在未來幾年達到飽和。」

目前,Netflix佔據本土市場約75%份額,天花板已可預見。因此,國際市場的拓展情況對Netflix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

Netflix自2010年開始開拓國際市場,截至2016年,公司流媒體業務已在除中國外,(美國政府允許的)所有國家落地。國際市場仍處於初步發展階段,整體增速較快,但由於在市場等方面費用投入較大,目前尚未實現盈利。

競爭態勢:雙線作戰,傳統賽道略佔上風,新興賽道強敵環伺

Netflix目前的市場份額,有相當部分獲得自以HBO為代表的傳統有線影視公司。Netflix通過時間商品化搶佔了大量終端用戶。

比如Netflix的所有新劇都是一次性全部在平台放出,而不是如通常有線電視的每周播兩集。因為它的「時間商品」是無限的,任何用戶可以在任何時候觀看任何節目,而這對有線電視來說是不可能的。

三年來,作為有線電視行業的龍頭,HBO的收入只增長了4%,而Netflix增長了60%。

另一方面,新興流媒體市場,原創內容+付費訂閱的模式,正在被無數蜂擁而至的競爭者襲用。因為Netflix的原創+技術門檻,對於有資金實力的技術公司來說,難以形成有效的屏障。所以我們看到,流媒體行業老大Netflix的後面,緊緊追著一批實力數倍於己的其他行業老大:

Amazon早早在其業務覆蓋的200多國家推出了Prime Video Streaming服務,並且宣布2017年在視頻內容產出方面投入約45億美元,這將顯著縮小Amazon與Netflix之間的差距。

Google有YouTube Red,並且打算明年上線YouTube Unplugged來做TV streaming。而Hulu雖然市場份額有限,但其背後是NBC環球、迪士尼和新聞集團,後續又得到了時代華納的注資。

蘋果對流媒體領域垂涎已久,自己有Apple TV,還聯合HBO做了HBO NOW。

後續流媒體行業一場腥風血雨在所難免,可以預見,Netflix在美國本土的市場份額將略有下降,國際市場的拓展也必有一番波折。

對標華納、迪士尼,估值640億美元

對Netflix的估值,應該從戰略和長期的角度來進行評價。愛分析結合當前的業務發展情況,對Netflix 5年後的發展狀況進行了大致的評估。評估按照不同的業務線分別進行。

DVD租賃業務

DVD租賃業務,每年以16%的降幅進行收縮,且從2016年開始,Netflix在該業務線已經不投入任何市場費用。預計未來5年內,DVD業務將逐步消失,營收全部來自流媒體業務。

本土流媒體業務

本土流媒體業務已經進入高速發展階段的末期,付費用戶增長率逐年降低,整體趨於平穩,財務結構也相對固定。愛分析認為,5年後,Netflix本土業務將進入平穩期,隨著用戶數的進一步增加,攤薄了各項開銷,故成本、費用佔比應略低於目前水平。

在付費用戶增長率一項,我們考慮到美國本土流媒體市場已逐漸趨於飽和,且後期入場的競爭者也逐步開始發力,所以給出Netflix用戶未來5年的平均年增長率在3%左右。

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對Netflix品牌的信任度逐漸加深,用戶的付費意願逐步提升。預估5年後用戶月付費額度為10美金/人,全年單個用戶貢獻120美金。Netflix在美國本土的營收總額約為66億美金。

由於用戶規模整體趨於穩定,基本不存在高速上升的空間,所以在內容投入上,在保證用戶體驗的前提下,相對之前拓展時期應有所降低。愛分析認為,大致維持在營收佔比35%的內容攤銷相對合適。

國際流媒體業務

Netflix的國際流媒體業務,除中國以外的市場均已開拓完畢,且未來短期內進入中國市場的可能性較小。所以未來國際付費用戶的增長,主要依靠已拓展市場內部用戶的自增長,預計增速將明顯放緩。

愛分析認為,未來5年複合增速大致維持在18%左右。

相對於美國本土來說,國際業務由於分布更廣,且在文化背景、內容輸出上與美國本土有一定差異。分析認為,與本土業務相比,國際業務的推進效率略低,國際業務第5年的發展水平大致與本土業務第4年相當。

所以在單個用戶貢獻與內容攤銷佔比兩項上,選取本土第4年業務數據所謂參照。

此外,隨著業務的穩定,國際業務在服務成本及市場相關費用方面,應比之前有所下降,但仍應略高於本土市場水平。所以,其他成本及市場費用佔比兩項,分別取14%、13%。預計2021年國際流媒體業務盈利約24億美金,未來收入增速仍能保持在每年15%左右。

按照過去三年的研發及管理費用佔比情況,愛分析判斷2021年管理與研發費用合計佔比約15%。整體利潤水平在34.5億。

未來本土業務基本穩定,增速較低。國際業務增速在15%左右,判斷公司整體增速約10%。

對標時代華納、迪士尼,給定30倍PE,預計2021年Netflix市值約為1035億美金,按照10-12%的折現率,2017年Netflix的市值約為587-642億。

上述估值過程,默認未來5年內Netflix會員費始終保持原價。但實際上,Netflix會員費有相當高概率進行小幅上調。

愛分析認為,會員費的提升,主要影響會員增速。按照這個邏輯,假定會員費每月提高1美金,單個用戶年貢獻增加12美金。但國內付費用戶增長率由3%降為2%,國際付費用戶增長率由18%降至15%。計算得到Netflix2017年市值為604-661億美金。

愛分析綜合認為,642-661億是Netflix市值的合理區間,與目前水平大致相當。

關於Netflix未來發展的幾點思考

Netflix與中國市場

中國巨大的市場,被國際流媒體巨頭覬覦已久。由於中國市場對於影視劇有嚴格的審核制度,目前對Netflix的價值估計,均是基於未來短期內無法進入中國市場的預期下進行的。

2014年Netflix就透露出進軍中國市場的計劃,且在後續每年的年報中,都會透露出進入中國市場的良好預期,這除了釋放出對股價的積極信號外,也能看出Netflix對中國市場的重視程度。

Netflix能否以與中國公司合作或其他合適的形式進入中國市場,是無數投資者關注的問題。如未來可以實現,Netflix的市值將有更進一步的升值空間。

「隱形資產」的價值

內容,以資產的形式存在於公司賬目,每年進行一定比例的攤銷。12-36個月的攤銷期後,內容的價值將不再在賬面中體現。但實際中,只需極小的成本增量,那些已經完成攤銷之後的內容仍可以繼續無限期產生收益。

以《紙牌屋》為例,雖然內容製作成本已通過損益表攤銷,但仍可能會被下一代電視觀眾重新審視後,繼續為Netflix產生收益。而這部分內容的價值,因為在賬面中無法體現,恰恰是最容易被忽視的。

而且,隨著時間及投入的不斷增加,這部分「隱性資產」的比例仍將不斷擴大,所以未來Netflix的實際價值,一定程度上高於其賬面體現價值。

「分發渠道」與「內容原創」

本質上來說,流媒體公司的屬性體現在兩個方面:分發渠道與內容原創。長遠來看,後者將成為更有價值的資產。

Netflix在流媒體行業的主要競爭對手(如Hulu等),之所以在與Netflix的較量中居於下風,主要原因是他們更多體現了作為分發渠道的屬性。

分發渠道作為商品化服務未來面臨的價格壓力將越來越大,最終極大可能難免被其他公司併購的命運。但專有的內容才是真正難以取代的核心價值。

關注愛分析訂閱號(ifenxicom),回復「Netflix」即可獲得完整版報告。

愛分析是一家專註於創新企業研究和評價的互聯網投研平台。愛分析以企業價值為研究內核,以獨特的產品形態,對創新領域和標杆企業長期跟蹤調研,服務於企業決策者、從業者及投資者用戶群體。關注愛分析公眾號ifenxicom,及時獲取重要信息。

添加愛分析群小秘微信(ID:ifenxi502)即刻加入愛分析行業討論群。


我是美國人。我很喜歡用Netflix因為Netflix這麼方便。Netflix是一家美國影片出租店。Netflix開公司以前,美國只有影片出租店。比如說,美國人去Blockbusters組電影。美國人覺得去商店組電影不太方便,可是他們沒有別的辦法。如果客戶很晚還給商店,Blockbusters會收費。不過,Netflix的模式跟別的美國影片出租店不一樣。Netflix的用戶不用去商店選電影。他們在電視上可以下載Netflix,選電影,然後立即看。即使我不可以下載電影,我還可以請Netflix郵寄給我。沒有別的影片出租公司有那個方法。此外,電影是免費的。我每月只付二十美元。

除了便利性以外,Netflix還有自己拍成的連續劇。Netflix的連續劇深受美國人歡迎。《Orange is the New Black》,《House of Cards》,還有《Stranger Things》都是Netflix連續劇。我現在喜歡看《Marco Polo》還有《The Flash》因為情節很有意思。Netflix也有很有名的電影。比如說,《Kill Bill》和《Titanic》都在Netflix 上。我想看什麼就看什麼。


它的成功可以複製。設想一下,隨便一個什麼視頻訂閱平台,投資一部《包子鋪》 以中國人的基數,打敗 Netflix 分分鐘的事兒。


今日截圖,五年漲了110多刀,市值翻了十幾倍。大體能體會到Netflix有多成功。

我覺得的它的優點有:便宜,創造性,優質

基本每個美國人家裡都有訂閱,便宜是它走進每家每戶重要的原因。總共三個價格包,8刀,10刀,12刀,每月哦。價格有區分的原因是清晰度,同時在線觀看人數限定。要知道西雅圖這邊法律規定每小時最低工資12美元(17年好像15美元?),低了犯法的,其他州也差不多12刀左右。每個月訂閱費比每小時最低工資還要低,所以大家基本都會訂。

關於創造性,Netflix是有自己的科研團隊,搞數據分析,機器學習。通過用戶觀看的節目與觀看完對節目的評分,從而訓練數據,接著跟你推薦你可能喜歡的電影電視。我們上的一門統計課,教授(白人)介紹sparse matrix的一些統計理論,就是拿Netflix用戶對電視電影評價當模型。Netflix蠻注重用戶的體驗的,說個搞笑的,聖誕節那天Netflix有個「電影」就是火焰在壁爐燃燒的畫面,聽說收視率當日排前幾。

優質,也跟創造性緊密相連。可以說Netflix近幾年出的劇都有非常不錯的。Marvel系列啊,國內大熱的紙牌屋,最近非常火的stranger things,美國口碑爆棚的the get down,等等。而且他們還不斷買版權自己製作,超火的黑鏡,之前作為英劇,每季只有三集,自從第三季交給Netflix製作,就變成12集。更贊的事,Netflix自家的劇,你不用追,一夜給你放出全季,不要太爽啊。

題外話,Netflix有些劇和演員(對,就是紙牌屋還有男女主),跟其他台的劇比起來,是可以拿艾美獎最佳劇集的,而且男女主驚天的演技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結果多少年了,永遠在提名,一直在陪跑。Netflix應該也沒拿多少艾美的大獎。我自己感覺啊,是因為Netflix互聯網起家而且如此成功,這其實對HBO那些傳統電視台(付費的)衝擊蠻大的。如果橫掃艾美獎,會加快用戶從電視節目轉向互聯網的速度,這對美國電視市場影響會很大,所以艾美一直有些偏護電視節目。

前面幾個答主把Netflix前世今生說的特別好我也不贅述了。

美國版權費非常昂貴,能讓一個影音公司獨立自主不再依附別人,那唯一的出路應該就是自己拍劇,自己公映,品牌牛逼了之後再跟人合作從而雙贏。這不最近Netflix又跟迪士尼合作了。

我也有訂閱Netflix,感覺他們自己出的劇越來越多,而且質量過關。流弊的是最近的劇都有中文字幕一剛!

如果說不足,就是有些大熱劇沒有版權(冰與火之歌,西部世界等等),或者有了版權卻不能同步更新,要等人家親媽台放完一整季才能拿來自己放映。

美國放眼望過去,Netflix一家獨大,而且他們還能不斷拍劇創新一路狂奔,感覺還是很有前景的。


因為大家需要Netflix n" Chill

也許chill比Netflix的部分重要…

Netflix很多劇都很好看啊更新的又及時

像我這種單身犬類 Netflix比Chill重要


Netflix最早的成功來源於郵寄DVD。因為blockbuster是local business, 規模效益比較低,房租人員等固定成本很高。Netflix憑著低價低成本佔領市場,而且沒有空間限制,提供很多長尾內容。因為DVD版權遵循first sale doctrine, 他們的DVD購買成本比較穩定,ROIC很好。

2007年開始做online streaming,2011年開始分拆DVD rental和online streaming。 在執行上有些問題,流失了一些用戶,不過慢慢緩過來,現在北美streaming的用戶達到3000萬 (美國大概1億電視家庭)。

美國本身有限電視就有付費的傳統。HBO通過有線電視運營商(cable operators) Comcast, Time Warner Cable等,每個月收取12美金左右的費用。 所以相比而言,Netflix每月8美元的收費是很便宜的。Netflix 上面的內容非常豐富,有很多長尾電視電影,從2012年起根據收視情況開始自己投資電視劇製作,走大片戰略。據說House of Cards每集造價在4百萬美金,甚至超過主流電視網路的投資能力。


我今天剛寫了一篇關於netflix 的文章,在我的專欄 "兵無常勢『裡面。應當是,堅持,專註和獨特的商業模式是成功的更本。當然其對手也翻了不少錯誤。


剛刷完黑鏡第四季,內心認為NetFlix確實是一家很「黑鏡」的公司。

就通過講NetFlix重要元老 Patty McCord 裁掉幾百人的故事,來聊聊NetFlix是一個多殘酷和迷人的公司吧。

本文的信息主要來自於:

  1. NPR對於NetFlix的裁人女王(好吧,這個綽號是我起的)的採訪,原文鏈接Episode 647: Hard Work Is Irrelevant 建議聽鏈接中的英語音頻節目,文字信息非常不全。
  2. 在google矽谷工作7年的Alan叔叔。
  3. 自己的一點理解。

與Alan叔叔聊的音頻節目詳見公眾號文章:NetFlix|努力工作不必要

公眾號的音頻節目包含了NPR英語節目的大部分內容、Alan叔叔的解讀。

另外,以下文字將涵蓋公眾號中的大部分內容。所以不接受任何對做廣告的攻擊。而且,就算是直說推薦公眾號,又怎樣……

我們熟悉的自製劇只是NetFlix近些年才拓展的一個新方向。

眾所周知,這個公司是以郵寄DVD起家,之後轉向流媒體,再之後轉向自製內容。

Patty McCord 是在NetFlix還在郵寄DVD時,就每天在公司加班加點的一個元老級人物。

Patty在NetFlix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招人和裁人,最狠的一次,直接裁掉了公司三分之一的員工。那時還在郵寄DVD的時代,公司面臨生死存亡,其實她與創始人Reed也不清楚如此猛烈地裁人是不是一個正確的解決方案。結果人少了,活兒幹得越來越好了。

於是Reed和Patty二人開始反思一個公司運作的深層邏輯,寫就了後來轟動矽谷、甚至影響整個美國的著名Slides(PPT)。

其中兩點乍聽很驚人,但如果你工作幾年(或是創業、帶人),會發現他們很值得推敲:

  1. 努力工作不是必要的。我要看的,是你的產出。
  2. 公司不是家庭,同事不是家人。我們是一支職業運動隊,你的運動能力、戰術不行了,就得撤!

比如有一個很努力工作的測試員姑娘,有一整年時間都是坐在Patty身邊的位置,與Patty的個人關係也很不錯。有一陣兒姑娘情緒比較低落,就去找Patty哭著說,感覺很有危機感。Patty馬上安慰道:有什麼可難過的的,親愛的,你是最棒的,只是,NetFlix不再需要你了……

後來NetFlix把發展重心由DVD轉到線上流媒體。

最直接的挑戰就是技術方面。之前幫公司打江山的工程師們不擅長做流媒體相關技術。

Reed問:這個事兒,你們會不會做?9個月的時間能不能做完?

工程師們:能做,但9個月時間不夠。

之後,這些元老工程師們就迎來了新同事,Reed從亞馬遜挖過來的,能在9個月內搞定流媒體的工程師。而那些元老……

Patty說過類似這樣的一種理論。一個人的人生有不同的階段,經歷幾家公司,現在一些員工與NetFlix的階段不適合了,所以要幫助他們「向前看」。

而在NetFlix迅速發展的幾年,她一共「幫助」幾百人「向前看」,

後來公司發展影視業務,對互聯網更熟悉的她與公司的戰略不符,於是裁人女王自己也被「向前看」了。

NetFlix殘酷嗎?

Alan叔叔說NetFlix是矽谷工資最高的一個公司,他不會送你股票等眼花繚亂的福利,只有一個數字,因為你是成年人,你知道該用錢幹嘛,我就給你一個很高的數字。

同時,NetFlix是最彈性工作時間的公司,他不在乎你有多久的工作時長,你可以隨便請假,甚至會直接告訴你——努力工作不必要。但是,我要看你的產出。

Alan叔叔在矽谷工作多年,他的感覺是,那裡光鮮的外表下,其實有很多見不得光的事情,而NetFlix就是把所有糖衣都揭下來。

他說:公司不是一個家庭,同事不是家人。我們是一個職業運動隊,你的能力跟不上節奏,就下課。

這可能就是家徹頭徹尾革命性的公司吧。

郵寄DVD業務,直接把一家專門做線下的公司搞垮。

發展流媒體,革了自家郵寄業務的命。甚至導致自家股價腰斬。

自製節目,現在又給好萊塢老牌製作公司巨大挑戰,甚至有人說,迪士尼收購福克斯,是受了NetFlix的巨大威脅。

他也革自己的命,公司里除了CEO,貌似真的沒有人是安全的。

但換個角度看,他不這麼革命、不突飛猛進,就會有人來把他幹掉。

有人說NetFlix幫助矽谷脫下糖衣,揭露了互聯網、職業市場、甚至是世界的殘酷本質。

高工資、高關注、但也高危。

你願意到這樣的公司工作嗎?或者說,你敢進這樣的公司挑戰嗎?

而你所在的公司,本質上有好過NetFlix嗎?


樓主對於Netflix的理解太狹隘。

先談大數據。大數據本身就是個概率的東西。運用大數據可以使得奈飛拍的片子火的概率提高,並不能保證部部都火。在美國電視業界70%的電視劇都活不到第二季,相比之下奈飛的命中率實在高得離譜,80%-90%的電視劇都有第二季。另外大數據可以讓奈飛去拍一些小製作,用戶群不會太多的電視。這種電視在電視台不可行,因為晚上的黃金時機就那麼多,用戶群不大廣告商就不感興趣,而奈飛可以通過大數據直接推送到感興趣的人群。

再談護城河。奈飛的護城河,在於用戶數。好的內容誰都想要,誰給的錢多誰拿走。這時候用戶多,就可以分攤費用。當奈飛的用戶3,4倍於最接近的競爭者,並以每年2千萬的速度增長的時候,已經是沒有對手。蘋果,谷歌這些公司,哪怕有錢有技術,市面上並沒有足夠的好內容剩下。奈飛一年花60個億,很多是幾年前就開始簽的獨佔合同,你要買相當的內容,只能從其他人手上買二手的,100個億都不見得能比奈飛60個億的強。一個用戶都沒有,也不知道幾年才能攢出用戶,這麼大的投入風險太大。

最後談現金流。不錯,奈飛的財報里,一直在燒現金。但是應該看到,幾大內容公司,debt-to-EV ratio都在20%左右。而奈飛30億的債,600億的市值,只有5%。所以依靠從資本市場借貸,來加速原創劇的比例,是完全可行的。每個人每天就那麼多時間,到一定程度,不用繼續增加原創劇的數目,用戶也不會考慮離開了。互聯網公司以不盈利佔領市場,達到壟斷,之後再提價優化盈利,是一個很常見的做法。奈飛大約需要5-10年來完成這個過程,這前面三到五年,繼續負現金流,並不可怕。同時要看到,傳統的電視行業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小公司受不了rating下降帶來的收入下降,會有很多破產合併。所以競爭並不會一直上升,而原來一些好的電視劇,很可能被賤賣。


看了第一的回答,果然我不是寫作的料,扯那麼多廢話,一言以蔽之「會員費便宜,每月不到10刀,視頻資源海量,有獨家資源,更新及時,沒廣告」,最喜歡netflix的一點兒是,一整季劇都是一起放出來的,不搞追劇那一套。不過作為中國人,Netflix和Amazon我都有,但是基本不看,因為除本土以外影視資源太少。


唯一一家敢播 Making a Murderer 的平台,能不成功嗎


推薦閱讀:

Grab 是一家怎樣的公司?為何能夠獲得軟銀和滴滴領投的 25 億美元融資?
Snap 的業務模式有哪些特點,如何理解其 250 億美元的 IPO 估值?
點評類網站,是不是盈利很難?
商業化運作慈善公益事件可行嗎?

TAG:為什麼X會成功 | Netflix | 互聯網商業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