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的基石是什麼?

是什麼讓我們成為中國人?歷史?

中國人和外國人根本上的區別是什麼?

在理想的現代化後,還有什麼文化中的精華可以留下來,並讓我們受益匪淺的?

如果現代化後什麼都不剩了,還能說我們的文明從沒斷過嗎?

這個問題下不會有標準答案。


中華文化的基石,給大家列個備選項,多選:

一、家國天下,基於血緣、宗族、文化的廣泛國族認同感。(不要在我的評論區里扯華夏族是純文化民族的鬼話)

二、經世濟民,因為對國族內心的體認,油然而發的對天下國家的責任感。在大廈將傾之際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赴湯蹈火砥礪前行,不因位卑忘憂國,不以富貴忘黎民。

三、生生不息,崇尚生命在於自強不息,洪水滔天時修山理水,相信人的力量而不是侍奉鬼神,把靈魂獻給虛無縹緲的GOD。

四、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我們的先賢也爭論過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但我們相信人可以經過教化,成為更高大的人,而不是任由人性泛濫無度。

五、書同文車同軌,中央集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統一的國家構架,使中華文明更少動蕩,也有更大的力量對抗外部入侵。

六、與天合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塑造了中國人含蓄優雅的審美,在與天地的交融中享受生活,培養情操。從天地走向內心,從內心走向天下。


謝邀!

我之前寫的文化類的答案往往被噴得比較厲害。這種宏大的話題有一個很有趣的地方,假設我原封不動的搬出某個權威的觀點,但是我不告訴大家這是權威的觀點,評論區可能出現「你真幼稚」「你的觀點真幼稚」。其實抨擊我的觀點幼稚的人,他指責的是超級大牛的觀點呢,讀書少真可怕!(在文化這種宏大議題下,大牛的觀點會錯,但是很難膚淺幼稚。錯和幼稚膚淺是有區別的)

——————————————

有人說中華文化是儒家,其實有不少中國人反對儒家,他們身上沒有中華文化么?

有人說中華文化受漢傳佛教影響很深,那不少中國人信耶穌,他們身上沒有中華文化么?

我認為所謂中華文化在中國人身上的體現除了漢語、中餐等很明顯很具體的事物之外,最典型的是一種特有的抒發情感與審美的心理。有這種心理特徵的中國人包括了廣大的知識分子、販夫走卒、北人、南人、男人、女人、儒家信徒、道家信徒、無神論者、基督徒。。。。。

這種特有的抒發情感與審美的特徵,請參看李澤厚先生的《華夏美學》一書,竊以為這本書才講出了中國人身上的文化的最大公約數。(我搬出大權威了,希望大家少撕一點)

——————————————

換一個通俗的方法再表達一遍。

在智商、文化水平相當的前提下,一個典型的中國人比一個典型的美國人更能理解日劇、韓劇(尤其是動輒幾十集、上百集的長篇日、韓劇)里的細膩之處。

我舉個例子,假設你是激烈的反對儒家的中國人,這一點也不妨礙你比美國人更能理解韓劇《看了又看》與日劇《鈴蘭》里的細膩精微之處。(上面兩部戲太老了,換成日劇《仁醫》與韓劇《請回答1988》也行)


求同存異。

求生存之同,求實利之同,不務虛名之同。


這個問題的答案排第一位的必須是「文字」,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沒有文字記錄的文化終歸塵土!

其次是歷史,自司馬遷修著史記以來,歷朝歷代皆有為前朝修史的傳統和義務,正是這種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的精神才使得中華文化傳承至今!


敬天法祖,家國天下!


其實一直都有斷,但是斷了之後新來的如果自稱自己還是原來的,那大家也就信了。


24史,以及由此延伸的文明自信,文化自信,以及由此延伸的對文明守護的心懷。

與中國相比的不是歐洲的某國,是整個基督教文明,為了國家而戰某種程度與西方人為了基督而戰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管哪朝代,(漢字)文字都得以傳承。文字是一切文明的主要記載方式!


是勞動。

很多人忽視了地理條件對民族文化形成的影響。

中國人的祖先誕生於黃河流域,這片土地的肥沃使得發展農業成為生存的最優解。圍繞著「如何將農業生產效率提升到最高」這個問題,中國人足足打了幾千年的轉,始終沒從農業循環里出去過。

農業發展的周期律:種植——擴大人口——國家興旺,對土地產生更多需求——擴張——提高稅賦——人口達到土地承載能力極限——秩序崩潰,政權瓦解——新秩序選擇以農業產出安撫民眾。其間穿插各種全球級的自然災害(例如小冰河,厄爾尼諾)、外族的覬覦等,但總體就是這麼回事。

如果沒有列強的堅船利炮,如果我們是一片航海無法發現的孤島,那麼我們至今還在重複這個循環。

農業生產的核心,是以家族(不是家庭)為單位的單調重複勞作,這個家族的分工也是很簡單的:男性以父子兄弟的血緣樹為單位,負責團結起來霸佔土地、守護土地、侍弄土地,女性以個體為單位,負責單個男性的後勤。這個生產鏈條是很脆弱的:以植物成熟的「年」為單位(部分地區以半年或季為單位)結算收益,一年中出現任何風險由農民自己承擔,影響收成的意外將摧毀一個家族。因此任何一個細節的安穩對生產都至關重要。儒家的仁政,是希望王權不要涸澤而漁,保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儒家的忠孝節義,是維護農業家族的穩固——男性之間的團結和女性對單一男性的忠貞;佛家本土化後的隱忍,是從精神層面提高農業家族對苛捐雜稅的承載能力;中央集權高於一切、地方領主難成氣候,是農業對廣大土地的需求本能。所有舊道德,都是為農業社會的基本單元服務的。

中國形成現在的文化特色幾乎是歷史必然。

有人說中國是文化立國,而文化認同,同樣根植於農業生產方式。四夷來朝,朝的不是你穿寬袍大袖,而是你有足夠的布料織成寬袍大袖;跪的也不是你上天之子,神龍之種,而是你富有四海,萬民有食,隨時可組織起威脅他們安全的軍隊。在全世界的自然科學水平都很蒙昧的時代,農業的收益是最高的,至少比游牧和漁獵高得多,四夷面對這樣的鄰居當然只有兩個反應:臣服和入侵。而入侵的往往都被農業富國的強大人口和糧食儲備拖垮了。

中國古代所有的輝煌,都來自農業生產方式。誕生在一塊肥沃的、適宜種植的土地,對同時代的優勢足以吃幾千年的老本,直到自然科學厚積薄發,帶來工業革命,農業富國才被徹底超越。農業勞動對民族文化的負面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

生產方式的單一、生產鏈條的脆弱,使得農業國少了開拓進取的精神。一個人不產出糧食,還要吃糧食,把精力用在「奇技淫巧」上,那是社會蛀蟲。求同一、求穩定、槍打出頭鳥,都是這一思路的體現。

對治人之道的過分抬舉,對自然科學的壓抑。農業國需要龐大的人口,如何協調這些人口好好投入生產,是歷代帝王唯一需要解決的問題,對技術的改進也只有在能體現出短期收益的情況下才能實現(例如農具、紡織技術的改進);而技術的靈魂——成體系的數學和自然科學,則由於創造過程與全民緊張的生產活動矛盾,幾乎被廢棄。古希臘哲學家們餓著肚子的胡思亂想,實在是人類史上的奇蹟,感謝他們。

農業中國的弦綳得實在太緊了,緊得抽不出任何精力來顧及農業以外的存活方式。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正是這一現象的集中描述:「興」,是從農業稅賦和農業人口中抽取的帝王之興,代表著一個大國有更多餘力去擴張土地,與農民個體的生活水平關係不是很大。

農業需要擴張土地,擴張需要軍隊,軍隊來自本可以用於生產的人口,擴張的土地又需要農耕人口穩步經營,因此正常生產和擴張是矛盾的,這使得農業國的疆域幾乎肯定存在一個瓶頸。蒙古人是游牧民族,只管打下土地而不經營,才有能力打到歐洲;中國一個農業國,瓶頸這麼大,也是奇蹟。

顯然,通過農業勞動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是中國的必然選擇,而沉迷於農業收益、被工業國超越並蹂躪,也是中國的宿命。這片土地給了這裡的人們以生存的好方式,同時也鎖死了人們主動尋求農業以外方式的可能。不在大自然計算之內的,只有「中國竟然扛過來了」這回事。真的太意外了,從饑荒和瘟疫中誕生的工業文明,本來是以征服和傾銷為宿命、對農業國的掠奪是不死不休的。

勞動創造人,勞動更創造了中國人,也創造了中國文化。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產出國後,中國正在悄悄結束自己的農耕屬性,但勞動為本的文化早已深深烙入全民的骨子裡。這裡有最勤奮最好壓榨的廉價勞動力,這裡有同級別國家中最好的治安,這裡有對中央大集權來說最容易獲得的擁護和秩序,這裡有對集體主義最狂熱的追捧……中國遠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工業國,至少在精神上不是,而可以想見,即使中國成為完全工業化的發達國家,也不會像現在的歐美一樣忘記生產、忘記勞動,躺在福利上過日子。勞動已成為中國人的靈魂,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鄙視好吃懶做,都崇尚對社會有傑出貢獻的人,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當然也不是偶然。

人,終究還是物質的,要吃東西的,要吃,就得勞動。一國懶掉的勞動,肯定有另一國補上,這才是全人類存活的方式。在存活期間,有的國家通過特定手段將勞動份額轉移出去,而有的國家會替別國多勞動一些,把全世界的活干出來,正是中國現在在做的事情。

當有一天中國因人口和科技水平的限制,勞動效率再不能提升的時候,也會將自己無力負擔的勞動轉移出去,並且會研究怎樣通過國家行為來減少全民的勞動量,到那時候,中華文化的內核也會發生變化的吧。


同意樓上的觀點,文字是華夏文明最基礎的基石。如果哪天說要改文字體系的,那真是要亡族滅種了。文化斷層一定是有,歷史上也不知斷過多少次了。但總能交流融合成新時代的面貌繼續延續下去。


先問始皇帝幹了啥事

修路建驛站,挖運河(不是京杭),修長城,修宮殿,修陵墓

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6國,征服百越

秦朝的領地是2000年來漢人的核心領土

可以說秦始皇一己之力,開創我中華數千年大一統國家。

中華民族的基石就是統一的文字貨幣和度量衡。歐洲到現在還搞不囫圇呢。

再問滿清幹了啥,滿蒙同盟,蒙漢滿回藏共主,奠定了今日我國的基本版圖。


宗族是中華文化的載體。以前死去的,今後還會回來。


基於生存目標的現實主義導向

和基於血緣遠近的信任關係 是中華民族共性

拔高到文化層面,儒家對君子的若干描述,最長久深遠的影響了歷代知識分子階層,然而說是文化基石,卻也未必


可能是道,儒,(佛)。


看看歷史,中國的社會是如何演變而來的就是知道,社會是文化的表現,文化是社會的傳承


耕讀

耕者,食也,生存之基

讀者,文也,世事之本

耕讀是中華傳承發展的基石

耕讀不止可傳家

更乃治國安天下之要義


推薦閱讀:

中國有哪些極具民族特色的文化?
為什麼男生留長發會被認為不正常?
有什麼中國人都知道的潛規則?
戶口本上寫的籍貫地和他本人出生成長地哪個決定了他是屬於哪裡人?
中國,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TAG:文化差異 | 中國文化 | 文化 | 中國古代文化 | 中華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