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美國明尼蘇達一澳大利亞籍女子因懷疑他人遭性侵報警,卻遭出警警察槍殺」?

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614130846796854041

類比2016年7月明尼蘇達的黑人被警察槍殺,美國大眾會如何反應?


我通過公開途徑,查找了涉事警員穆罕默德·努爾的一些可以面向公眾發布的資料,供大家參考:

穆罕默德·努爾在2011年畢業於奧格斯堡學院(一家位於明尼蘇達的文理學院),學的是工商管理專業。

2011年8月20日至2013年9月20日,穆罕默德·努爾在一家連鎖酒店擔任會計,主要負責管理公司賬目和員工培訓。

從2013年10起,穆罕默德·努爾在一家診所短暫工作了一段時間,資料中沒有詳細介紹他的工作職責,這份工作持續了大概七個月。

2015年3月23日,穆罕默德·努爾和明尼阿波利斯市警察局簽訂上圖中的「見習警員教育協議」,協議中約定了,見習警員應當參加警察局制定的課程,並至少每門課都取得C以上的成績才能正式上崗,項目費用為2396美金。

明尼阿波利斯市政當局為穆罕默德·努爾的警校學費提供了全額貸款,按照上面這份協議,努爾不需要當即支付學費,2396美金的費用將以入職後每月工資扣除66.56美金的形式償還,如果在付清貸款前離職或被辭退,則不需要再繼續還款。

2015年3月23日,穆罕默德·努爾開始了在警校的第一堂訓練課。

2015年8月28日,在經過五個月的警校學習後,努爾通過了警員資格考試,獲得上崗執照。

2016年5月,明尼阿波利斯市長Betsy Hodges稱讚了努爾的工作,稱他是「建立信任和(推動)社區安保工作的優秀典範」 ("wonderful sign of building trust and community policing at work.")

據報道,努爾在工作期間曾經收到過三次民眾投訴,2016年一次,2017年兩次。(來源:Mpls. police officer who shot, killed woman identified)

在2017年7月15日發生槍殺報警者事件後,當時和努爾搭檔的警員Matthew Harrity稱,他們當時受到了一聲巨響的「驚嚇」。(原文用了"startled by"這個表述,一般理解為受到驚嚇)。

Harrity認為,他們聽到的「一聲巨響」可能是報警者在拍打警車的後門。

顯然有市民對這個說法感到非常不滿,上圖中,有人豎起了一塊充滿諷刺意味的警示牌,寫到「警告:雙城地區的警察容易受到驚嚇」。

如果事情發生在國內,恐怕「收到了驚嚇」會成為一個黑色幽默的流行語。

--

一名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在當了兩年酒店會計,在診所工作了大半年以後,經過五個月的警校學習就全副武裝走上了街頭。事實上,這樣的人生軌跡對於美國的警察而言並不是特例。在我過去的工作中接觸過一些年輕警員,他們之中有不少人學的是和警務完全無關的專業,在經歷了不到半年的培訓後,就佩戴者手槍、電擊槍、警棍和手銬加入了執法隊伍。

在明尼阿波利斯市,一名初級警員的時薪還不到20美金,略高於超市收銀員和餐館跑堂。學歷要求不嚴格,上崗培訓時間短,收入不高,這也導致警察隊伍人員素質也愈發顯得參差不齊。

--

本回答只是在介紹穆罕默德·努爾的基本情況,目前還沒有消息表明他是否會受到刑事指控,我會繼續關注事態,如果檢方決定起訴,我也會對起訴狀和案件審理過程持續作出解讀。

始終記得,這一部用軍隊,警察,槍支彈藥武裝起來的國家機器,操縱它的,可能是一個個容易被拍車門的「巨響」所「驚嚇」的人。


讓我想起了加拿大警察對他們美國同行的揶揄…

有一次我去尼亞加拉大瀑布玩,經過一輛警車還有兩個警察的時候突然一聲巨響…

把我和兩個警察都嚇了一跳

原來是我把可樂給灌進水瓶子里,結果壓力太大把瓶蓋給崩開了

加拿大警察看了看我,還給我一張紙巾,查了查我的駕照之後就把讓我走了…

走的時候加拿大警察對我說「小伙砸,這事要是發生在河那邊(就是美國)你可能已經被摁在地上啦哈哈哈」

我真是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


以前還有一個母親為了阻止兒子開槍自殺報警,然後兒子被趕來的警察直接爆頭的事件,美帝警察每天在擔驚受怕中,所以開槍的衝動很強,千萬不要隨便靠近


美國警察就是一群欺軟怕硬的pussy,其整套文化非常奇葩:警察的命至高無上,任何讓警察感到有絲毫威脅到動作可以直接讓警察合法的公開擊斃你,這種「威脅」不需要客觀上成立,只需要警察主觀上有輕微的恐懼感即可,哪怕事後證明警察判斷錯了發現你其實手無寸鐵,哪怕警察只要躲一躲威脅就消失了,法庭也通常會避免對警察做「事後諸葛亮」式的評判,結果就是每年大量無辜老百姓被警察打死。

這裡我舉一個美國公共廣播電台深度報過國的例子,來讓大家感受下美國警察是如何成為社會矛盾製造專家的:

http://www.npr.org/2016/12/08/504718239/military-trained-police-may-be-slower-to-shoot-but-that-got-this-vet-fired

案子里一位婦女報警,說自己老公精神出了點問題,在家裡拿著槍到處晃威脅要自殺。先趕到現場的警察是一位參加過阿富汗戰爭的退役老兵。你以為當過兵的就特喜歡開槍嗎?那你就錯了。在阿富汗那樣槍支泛濫的地區當治安軍的經驗,反而讓這位老兵學會了如何避免擴散衝突(de-escalate the conflict)。按照老兵的說法,看到一個陌生人拿著槍,不代表你應該立刻將其擊斃;準確的讀懂對方的心理狀態,才是掌握局勢的關鍵。 老兵發現丈夫的槍並沒有指著人,於是便跟這位丈夫對上了話。丈夫反覆要求老兵開槍打死自己,老兵則平靜地回復「我不會那樣乾的,夥計」 。老兵憑經驗判斷,丈夫應該不想死,槍里估計也沒有子彈。 看到就在他試圖穩定對方情緒時,後援警察到了,這是一群沒有參軍經驗的「土警察」。結果不用說大家也都知道了,這群警察直接衝到了和丈夫對質的位置,大喊讓他放下武器,丈夫被嚇得不知所措,警察們便順勢感覺自己受到了威脅,幾十發子彈槍斃了對方。事後查明,槍裡面果然沒有子彈。劇情非常標準:警察把主動自己放到了受到威脅的位置,然後幹掉了威脅自己的人。

此事最讓人震驚的是警察局的後續處理:那名老兵被解僱了,理由是他拒絕開槍的行為使其他警察的生命受到了威脅。雖然基本常識告訴我們,真正讓那些警察的生命遇到威脅的,是他們自己魯莽地衝到前線大喊大叫的行為。

整個事件充分反應了美國警察的奇葩文化:

1. 特喜不顧局勢歡往第一線沖,哪怕衝上去了對自己、對別人、對社會沒有任何好處。

2. 膽子卻特別小,衝上去了,只要心裡稍有波動,幾十發子彈便會脫槍而出。

3. 制度上非常保護,甚至鼓勵警察開槍殺人,無論被殺對象是否無辜。

這三套原則合起來,警察就成了一個個移動的地雷,普通老百姓稍不注意就會引爆一個,引來殺身之禍。這裡舉三個最近幾年的例子:

一、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梁彼得案就是一個典型:一個黑不溜秋的樓道,華人警察梁彼得卻偏要以維護治安的名義進去去巡邏。結果進去了自己又高度神經緊張,聽到一聲響就被嚇得開了一槍,結果直接打死一手無寸鐵,連人影都沒看到的黑人。事後法院的判決是罰他做幾百個小時義工。

二、2012年在加州奧克蘭地鐵站,一名警察在無數手機攝像頭的拍攝下,從背後打死了一名被反手拷著、趴在地上的黑人。事後找的理由也非常簡單: 當時圍觀群眾對他大喊大叫把他嚇到了,想去拿電擊槍電下嫌犯(為啥被群眾嚇到了卻要電嫌犯?),結果一不小心掏錯了槍。這警察後來僅被判了一年多。

三、2014年的例子更牛逼,幾名警察為了逮捕一名非法銷售香煙的大胖子,直接在大街上當著攝像頭的面,把人給勒死了。男子死前不停的喊「我踹不過氣來了」,警察也毫不理會。事後找的理由是 1、 通常用一點力人就被勒暈了,然後我就可以把他拷起來,可是這胖子怎麼勒都不暈,所以我多勒了一陣子。 2、 他塊頭那麼大,雖然沒帶武器,但還是很嚇人啊,我們覺得被威脅了。事後檢察官連起訴都沒起訴。

amp;amp;amp;#x27;I canamp;amp;amp;#x27;t breatheamp;amp;amp;#x27;: Eric Garner put in chokehold by NYPD officer – video

試想一下,上述事情如果發生在阿富汗,估計會引發大面積的武裝暴亂。正是因為害怕老百姓起義,在治安上,美軍不得不採取更加謹慎、細膩的手段,也培養出了一批像開頭例子中的老兵那樣,懂得化解衝突的戰士。

而美國老百姓則相對老實多了,出了事最多上街燒燒自己社區的房子泄憤,只有極少數情況下會出現報復性的謀殺警察的事件。警察深知自己在普通大眾面前是可以橫著走的,於是在濫用武力方面也就為所欲為。因此我在文章一開頭直接點名了警察的兩個特徵: 1、膽小如鼠(pussy). 2. 欺軟怕硬。

因為警察實在是太喜歡亂殺人,2014年有家屬甚至跑到聯合國去做聽證,痛訴美國政府的暴行。最近兩年民眾則直接開始要求警察帶著攝像頭執法。當然遇到像此案中,兩名警察擅自違規關閉攝像頭的事,老百姓也只能自認倒霉。總之燈塔國最自毀形象的地方,除了軍事霸權,大概也就是警察對內的血腥統治了。

最後提醒一下,這種現象跟種族沒太大關係。警察殺無辜的案例中,黑黃白互殺的什麼案例有,從種族角度看問題,你只會看到各派政治勢力塞進去的私貨。任何人經過美國的警察體系訓練後,都會成為長期的一個驚弓之鳥,隨時隨地可以毫不猶豫的開槍殺人。


移民到澳大利亞的美國人在澳大利亞報紙上寫文章,感謝澳大利亞給了他全家移民的機會

Thank you, Australia, for making us safe from gun crimes

感謝你,澳大利亞。

感謝你,讓我在踏出家門的那一刻依然感到自己是安全的。

感謝你,讓我在郵局裡排隊寄包裹回美國的時候,不必擔心一些被激怒的瘋子會舉著槍進來掃射。

感謝你,讓我不會擔心女兒會在學校里成為一場血腥大屠殺的受害者,或者丈夫會在外用餐時被人在餐館裡槍殺,或者我的那些同性戀朋友們會在酒吧里倒在一個瘋子突突冒煙的機槍下面。

感謝你,尊重和保護了大眾的利益而不是個人的自私。

感謝你,認識到槍支不是玩具,不應該被用於娛樂目的,不應該與灌輸權力和灌輸尊敬划上等號。

感謝你,沒有鼓勵它演變為陽剛之氣的一種延伸形式。

感謝你,沒有活在一個虛假的現實里,一條想像的鋼索上。那裡的人們自以為是超級英雄牛仔,自以為上帝賜予了他們擁有槍支的權力。

感謝你,在法律無法保護其應當保護的人民利益時及時對它加以修改。

感謝你,把對人民的保護放置在對教條的保護之上。

感謝你,沒有被憲法的條條框框所石化。

感謝你,拒絕認可那些擁有槍支的借口。

感謝你,認同周末帶槍去射擊場玩的想法是一種自私的放縱,卻不是不可剝奪的權力。

感謝你,關心人類同胞多於關心那些槍支本身。

感謝你,展現了足夠的智慧,明白更多槍支不會讓人們變得更加安全的道理。

感謝你,沒有對因為把價值362億澳元武器賣給其他國家,武裝自己的敵人而產生的民眾恐懼作出妥協。

感謝你,做到一些我自己國家無法做到的事情:使人民感到安全。

我意識到,槍支暴力事件在澳洲仍然存在,但其程度遠低於美國。

當我和丈夫第一次搬家來到澳大利亞時,我們曾經在墨爾本的Fitzroy住了三年。

有朋友對那裡的治安表示擔憂,我們通常會一笑應之。

在擁有槍支文化的國度里,和平從未真正存在過。那種警戒狀態會隨時出現並迅速升級。

在人員密集場所,購物中心,電影院,校園,體育場館,在這些我們原本應當感到安全的地方,槍支暴力帶來的那種恐懼感是永遠揮之不去的。

你無法洞悉生活在一個槍支社會中的恐懼程度到底會有多深-直到你再也不居住在那樣的社會裡。

住在澳洲,讓我的害怕感覺變淡,對周圍人的懷疑也變少。因為,當周圍每個人都可以持槍時,任何人都有可能衝上來對你開一槍。

美國的槍支法律滋生出了人民之間一種不健康的彼此懷疑和反目成仇情緒。

「我會先開槍打你」的心態和友情與團結是格格不入的。

但是,擔驚害怕之外,槍支還賦予了一種權力和控制的錯覺,而它其實是給社會造成最大傷害的根源。

人們害怕的,不是下一次的恐怖主義隨機襲擊,而是彼此,而是身邊的任何其他人。

因此,為了自保,他們會怎麼做?買槍自衛。

然而,當我們回過頭去看看美國這30年里發生的62起重大槍擊事件,卻發現沒有一起槍擊事件是被持槍自衛的普通百姓所平息的。

所以,我選擇了在一個安全的國家裡,從一個安全的距離去看待這一切。

對於我在上面所表現出來的感激之情,我也同時有罪惡感。我是美國人。我對於祖國的很多東西感到驕傲。但對於這一點,這些數不清的原本可以避免的暴力事件,我感到非常,非常的慚愧。

當桑迪·胡克小學槍擊案發生時,我坐在陽光明媚的客廳里看到這則新聞。身旁,快一歲的女兒在聖誕樹四周爬著。這裡正處夏季,澳大利亞的最佳季節。微風帶著和煦,而太陽則在後院的泳池裡折射出粼粼波光。

但電視屏幕里正上演著我能夠想像到的最恐怖畫面。那麼多死去的孩子,樹底下那麼多的裝屍袋,那麼多冰冷的小床,那麼多永遠不會到來的生日聚會,畢業典禮,結婚典禮,以及那麼多從此支離破碎的家庭。

我的身體能夠感受到同樣的痛苦,一如他們就是我的孩子,他們就是我的家人。

我無法想像這樣可怕的東西發生在我的孩子身上,一顆人為射出的子彈穿透她的嬌小身軀,奪走她無限美好的未來,也奪走我的摯愛。

我坐在那裡,看著那些父母痛哭尖叫。我看著她們流淚。我看著家人朋友在互相勸慰。

我很生氣,我也很傷心。

我抱起女兒,用力抱緊她,在她胖嘟嘟的臉頰上親吻下去。

我感到了欣慰。

我欣慰自己住在這裡,一個真正為停止槍支暴力做了許多的國家裡。

感謝你,澳大利亞。

Thank you, Australia. Thank you for making me feel safe when I walk out my front door.

Thank you for not making me wonder if some enraged lunatic is going to shoot up the post office

Thank you for not making me worry that my daughter will be slaughtered in a bloody shooting-spree at school, or that my husband might be shot in a restaurant while he has lunch, or that my gay and lesbian friends will be mowed down by a madman with a machine gun at a nightclub.

Thank you for honouring and protecting the good of the whole and not the selfishness of the individual

About 700,000 guns were handed in to Australia"s buyback nearly 20 years ago. Photo: Dean SewellThank you, Australia, for recognising that guns are not toys. That they shouldn"t be used for entertainment purposes and that they don"t imbue a person with power, nor do they command respect.

Thank you for not celebrating them as extensions of masculinity.

Thank you for not living in a false reality, on an imagined frontier, where everyday people think they"re super-hero cowboys and that God guaranteed them a gun.

BREAKING NEWS ALERTGet the latest news and updates emailed straight to your inbox.

By submitting your email you are agreeing to Fairfax Media"s terms and conditions and privacy policy .

Thank you, Australia, for changing a law when the law wasn"t protecting the people it was meant to serve.

Thank you for putting the protection of your people above the protection of a doctrine.

Thank you for not being fossilised by your constitution.

Thank you, Australia, for not accepting the excuses for owning a gun.

Thank you for understanding that wanting to have a gun to play with at the shooting range on the weekend is a selfish indulgence, not an inalienable right.

Thank you for caring about your fellow man more than your gun.

Thank you for being intelligent enough to know that more guns don"t make people safer.

Thank you for not capitalising on your citizens" fear while you arm their enemies and make $36.2 billion selling weapons to other countries.

Thank you, Australia, for doing the job my country can"t: making its people safe.

I realise that there are still occurrences of gun violence in Australia, but nothing like there is in America.

When we first moved to Australia, my husband and I lived in Fitzroy for three years. Friends questioned our safety there. We usually laughed in response.

In a gun culture, there never really is peace. There is a constant, heightened state of alert. In crowded places, the shopping centre, the cinema, school campuses, sporting events, in places where we should feel safe, there is the nagging fear of gun violence always present.

You don"t realise the weight of the fear of living in a gunned-up society until you don"t live there anymore.

Living here, I am less afraid, less suspicious of my fellow man as well. When everyone has a gun, anyone can be the one who"s going to shoot you.

America"s gun laws foster an unhealthy suspicion of its citizens and turn people against each other. An "I"ll shoot you first" mentality is not one of camaraderie and unity.

But, fed by fear, it"s the false sense of power and control that a gun provides that does the most damage to a society.

Instead of being frightened of the next random act of terrorism, people are afraid of each other.

So what do they do to control that fear? They buy a gun to defend themselves. Yet not one of the 62 mass shootings in the United States over the last 30 years has been stopped by an armed civilian.

So I watch all of this from a safe distance, in a safe country, and I feel almost guilty for my gratitude. I"m an American. I"m proud of my country for so many things, but for this, for these countless acts of preventable violence, I am terribly, terribly ashamed.

When the Sandy Hook Elementary school shooting happened, I watched from my sunny living room while my almost one-year-old daughter crawled around the Christmas tree. It was summer here, Australia at its best. A warm breeze, sun glinting off the pool in the backyard.

But on the television screen was the worst horror I could ever imagine. So many dead children. So many unopened packages beneath so many trees. So many cold little beds. So many birthday parties that would never come, graduations, weddings, families that would never be and so many families that would never be the same. My body ached for them as though those children and those families were my own.

I could never imagine something so horrible happening to my child, a man-made bullet tearing through her tiny body, stealing her future from her and that love from my life. I sat there and watched the parents scream. I watched the tears. I watched the friends and family try to console. I was angry. I was sad.

And when I picked up my daughter and squeezed her and held her to me and kissed her baby-fat cheeks, I was grateful. I was grateful to live here in a country that does more than say gun violence should be stopped. It"s done something about it. Thank you, Australia.

Aubrey Perry is a Melbourne-based writer and artist who is originally from the United States


如果這個時候 BLM 出來聲援被害人,我會對他們的印象有好轉。

——————————————————————————

以及,剛想起來我的坐標就在案發地……


資本主義社會,保護的是誰的自由?

資本主義票選皿煮,又是誰在做主?


我剛想說題主問反了,一般批評警察暴力執法的才是左派,為警察說話的是右派,看了幾個其他的回答才發現除了@王瑞恩的回答是乾貨以外其他人的重點都放在了警察是索馬利亞裔美國人上。。。

還有個匿名回答居然是這樣的:

「行兇警官叫穆罕默德·努爾,是索馬利亞裔黑人。索馬利亞是一個伊斯蘭教國家。以上都是客觀事實。」

我是不敢罵髒話怕被和諧。但你這是什麼狗屁客觀事實,指向型這麼強你還拐彎抹角的幹什麼。直說好不好。我也給你一些客觀事實好了:「美國大部分警察暴力的實施者是白人。美國是一個基督教國家。以上都是客觀事實。」

「行兇警官叫彼得·梁,是中國黃種人。中國人是一個漢族為主的無神論國家。以上都是客觀事實。」

(彼得梁是美國華裔警察,2014年和搭檔巡邏時射殺一名黑人青年,後被判有罪)

來來來我請你點評一下我的客觀事實。你們想黑穆斯林用得著這樣嗎?吃相太難看了吧。知乎右派真厲害,美國雖然部分右派可能內心有點小歧視,但主流右派至少表面上要求的是公正平等,一視同仁,所以才會反對專門給少數族裔的福利措施。而到了知乎上,就可以赤裸裸的歧視。真厲害。

美國普通右派對警察碰到類似案件的姿態一般是「對方形跡可疑所致,這是警察基於形勢作出的判斷,我們也要維護警察的權益」,如果碰到少數族裔警察涉案就跳出來喊「穆斯林黑鬼壞警察」那是不是有點虛偽呵呵?Hypocrite的帽子扣穩了哦。而彼得梁那個案子也確實是這樣,之前好幾次類似的警察槍擊案中,涉事警察都得到了警界各方面的支持,但到了彼得梁這個華裔警官就全沒消息了,只剩下一幫沒什麼勢力的華裔為他說話。呵呵?好吧。要維護警察權益,除非該警察是少數族裔。你們贏了。


作為一個同時在澳洲和美國生活過的人…我想表達的是…

澳大利亞人多管閑事的愛好…在美國真的很危險…


一位警察殺害了一位無辜的女士並得到了假期


解決不了問題,就只有解決提出問題的人了。


說句政治不正確的話。

一個人兒時對生命是什麼態度,可能影響到一生。

被害人在駕駛員一側和警察談話,丫坐在副駕駛掏出槍來從駕駛員鼻子底下一槍干過去,就是不友善。


據說開了不止一槍,這位的槍法總算是比索馬利亞老家人民強一些,當地兩撥黑蜀黍可以在街道上對射半天都打不死一個。

然後市府第一時間做了什麼呢?安撫瑟瑟發抖的索馬利亞社區。


假設我是一個美國公知

體制!絕對是體制問題!你美接著這麼下去絕對藥丸!你看人家中國!應該學習中國的體制!


一、

城管毆打小販。城管部門:該城管是穆斯林。

這真是個好辦法。

二、

不偏不倚,只陳述一個客觀事實:

丘吉爾擔任英國首相期間,英國經濟遭受重創,人均壽命大幅降低。而在丘吉爾下台後,英國經濟便開始了復甦。

這大概是某些知乎用戶口中的客觀事實。


魔幻現實主義。

大家沒意見吧?


剛摘下了口罩,還沒來得及換上防彈衣


拿著私人有槍給美國警察洗的也真是搞笑了。

我們加拿大私人也可以持槍啊!我認識的人里有槍的還不少呢!也沒見加拿大警察有事沒事就把人打死啊!

確實也有警察反應過度,但不會這麼普遍,不會主要針對黑人黃種人其他族裔。

我記得最近一次蒙特利爾類似情況是一個有精神病的手持菜刀被警察擊斃了,這可以說是情有可原吧?那還被罵夠嗆呢!!

不過民眾, 包括受害者家人主要是在罵為什麼用真槍不用電擊槍,為什麼不培訓警察如何有效跟精神病人溝通。也沒有人真會去追究涉事警察的責任,主要是在追究整個警察體系的漏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底下評論有人說加拿大持槍人數比美國少, 我沒查相關數據,姑且算是真的, 也絕對不單純是因為加拿大持槍人數比美國少。

這其實是不難做到的, 不過就是更多的培訓和更好的設施(電擊槍配備)罷了,國家不願意投錢,不願意支付這部分成本而已, 寧可犧牲普通民眾的命。

我現在公司的前台小姑娘就是未來的警察,她是高中畢業上警察學校,這個學校大概三年畢業(相當於中國的專科學校),畢業以後還要有半年的訓練然後再調查她一年,看這一年中她的行為,包括不能跟任何違法事情沾邊兒(她有同學給一個逃稅的老闆打過工,從此就不能當警察了, 也是非常冤枉了,老闆偷稅漏稅她一個給人端盤子的哪知道啊?)

這一切結束了,她才有資格當警察。美國做到了嗎??

貼一下搜的在加拿大成為警察的條件:

Steps to Becoming a Police Officer

1.Obtain high school diploma or GED. ...

2.Meet other minimum requirements. ...

3.Obtain a bachelor"s degree (optional) ...

4.Pass the law enforcement entrance exam. ...

5.Graduate from the police academy. ...

6.Work toward a promotio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實再厲害的制度也防不住真壞人啊!在犯罪以前誰知道他壞啊? 不過好的制度可以不讓好人做壞事.

其實大部分警察開槍的確不是真的想殺人,更多的是訓練不足,恐懼,害怕,不知道怎麼辦乾脆開槍。

跟神經病人對峙開槍那個就是這種情況,所以包括家人都沒有說要起訴警察,因為警察一看對方手裡拿把刀就怕了,除了開槍不知道怎麼辦。

要是有經驗的,沉著鎮定的,能正確評估局勢的,就未必是這個結果。

所以這個事情是很悲哀的,好人殺了好人。


你們還記得梁彼得么?


連穿著睡衣手無寸鐵的女性都能引起明州警察的「驚嚇」,干出這天怒人怨的事,平時這裡治安得差到什麼地步,才這麼草木皆兵。

王瑞恩為我們介紹過不少「大明律」的情況,實際上這種無限縱容罪犯的法律弄出了這種治安狀況,還在不斷的引進穆斯林難民,讓人非常懷疑法學精英勾結媒體在背後的作用。

說是為了保障人權,結果罪犯抓了就緩,緩了又緩,放虎歸山,導致受害人不斷增加,民眾什麼權利也得不到保障,案件越來越多,律師倒是成了高收入群體。

說是為了防止公權侵害,結果治安惡化之後警察的權力大幅增加,一年槍殺近千人,死刑的人數幾年加起來都沒有這麼多,而且被槍殺的很大一部分根本就沒什麼罪行,又是一大堆案子,律師們一副悲天憫人的樣子為被害人「伸冤」,同時要求進一步削弱公權力,然後治安進一步惡化,案件進一步增多。

忽然明白中國的法學精英鼓吹美帝的目的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的公共草坪不允許踩踏而很多歐美國家的公共草坪卻可以?
如何評價2016年8.31日部落衝突大規模的永久封號?
法學本科生出國讀研,選擇日本和美國哪個好一些?
未成年人犯什麼罪的時候,受到的懲罰最嚴厲?
一人殺人後自殺,被救活後法律判處死刑,這有什麼意義?

TAG:法律 | 美國 | 警察 | 美國法律 | 刑事案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