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歷史上生祠都是修給官員或有德有功的民眾,卻沒有修給皇帝的?
從閑談中想到的,常識和查閱後都是沒有修給皇帝的生祠,但沒有查到為什麼不能修,是習慣或者禁忌,還是對於皇帝的表彰有其他替代的方式
中國傳統中越是重要的對象,有資格祭祀的人範圍越小。如天、地、日、月以及上代皇帝都只能由皇帝來祭祀,這依稀能看到顓頊「絕天地通」時壟斷高級宗教權的影子。《禮記·郊特牲》里有「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諸侯。」天子的兒孫尚且沒資格祭祀天子,何況其它人。
樓上的答主們注意審題,是生祠,不是祭祀先帝。跟什麼壟斷宗教高級祭祀權和亂認祖宗增加神秘感什麼的沒有關係。
古代立碑祠有著極為嚴格的規定,如果通過考察發現沒政績瞎立碑立祠的是要受到處罰的。也就是說,並不是所有官員都有資格被立個生祠。好官我給你立,貪官庸官立了最後都要砸碎。雖然到明朝,顧炎武說幾乎無官不生祠,但是也總有撈不到的。
但是對皇帝,下面的臣民都沒得選擇呀,誰敢帶著選擇性去崇拜皇帝呢?不管皇帝事實上多差勁,大多數老百姓是意識不到的,而且所有人也都是必須對皇帝崇拜的,總不能你覺得這個皇帝好我就給他磕頭,下一個皇帝不好我就不給他磕頭了吧?但是皇帝只有一個,而全國人民每天對著長安方向磕頭又怪怪的(沒有任何別的意思。所以當時幾乎每家每戶都有這麼個東西 這個東西可以實現在家給皇帝雲磕頭。犯不上立生祠的。而寺廟裡還有這個東西 當今皇帝萬歲萬萬歲,也就是阿Q正傳里提到的龍牌。這玩意是要放在佛前,南面受賀的。相當於給當今皇帝上香了。所以沒什麼必要再給皇帝立生祠了。而現在變成了這樣 還有 這種。天子的祠堂是太廟,可以去祭祀的籠共才那幾個人,你一個百姓,私建天子祠堂,冒認皇族,你是何居心?
生祠一般是遇到青天大老爺才建的,也就是前幾任都是昏官,突然來了個清官才會建生祠。但是皇帝是家傳的啊。給現任皇帝立生祠不就意味著說前幾任皇帝都是昏君嗎?那可都是現任皇帝的爸爸、爺爺、祖宗哎……所以一般默認歷代皇帝都是明君,用不著立生祠。
謝邀,皇帝死後是要進太廟的,活著的時候就在廟堂之上了是不需要建生祠的。其他替代方式「尊號」應該算吧,尊號是皇帝在位時期,由臣下給予的尊稱,尊號字數不一,常遇事而累加,稱呼時習慣用尊號之首的倆個字。
謝邀。這種事不用查資料啊,按正常邏輯一想就明白了。
古代建生祠一般兩種形式。一種是老百姓自發建的,這是碰上百年不遇的青天大老爺離任了,為表懷念和感謝。另一種是地方官以政府名義建的,嗯,一般是為了拍馬屁,比如明末集體無恥的魏忠賢生祠遍天下。
首先說老百姓不可能自發給皇帝建生祠。很簡單,想不到。古時候的老百姓距離皇帝太遠了,除了京師的百姓外,其他地方尤其是偏遠地方的老百姓都沒有皇帝的概念(當然,士紳除外)。再者,對老百姓來說,皇帝好不好沒意義,重要的是縣太爺是個好官。所以生祠一般都是建給卸任去職的地方官的。就算有老百姓突發奇想要給皇帝建生祠,放心,縣太爺第一個把你撲滅了,本太爺跟你何冤何仇,給我埋這麼大的雷?!
現在來說說為什麼地方官不會給皇帝建生祠。前邊說過地方官建生祠主要是為了拍馬屁,但拍皇帝馬屁,建生祠絕對是成本最高又風險最大的方式。第一,生祠是啥?祠堂。祠堂幹啥的?祭祖宗的。那皇帝祭祖的地方已經有了啊,太廟啊,誰有資格再給皇上家蓋個祖廟?你長了幾個腦袋?就算同意你建了,那得多高規格,得花多少錢?太寒酸了不行吧?比當地最大的宗祠小不行吧?沒準朝廷還要派人來檢查呢是不?雖然說錢都出在老百姓身上咱不在乎,但真建成了以後呢?這就是建了個大號炸彈啊,以後的維護和管理得花多少精力?供奉的豬頭餿了,上的香滅了,房頂被雷劈了,院子里長草了,麻雀在皇帝塑像頭上拉屎了……別說這些了,你要是哪天沒去磕頭,就是個掉腦袋的欺君之罪啊。所以要拍皇上馬屁,獻祥瑞的經常見,建生祠的還真沒聽說過。
第二,前邊說了,建生祠一般是給地方官,所以一般建一座就行了,徳被一方么,跟其他地兒沒關係。但皇上呢,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啊,誰敢說我這兒沒得著皇上恩澤?那萬一一個地方建了生祠,別的地方敢不建嗎?噢,別人都建了,就你不建,合著就你對皇上有意見是不是?那時候大家考慮的,就是以省為單位建還是以縣為單位建了(那個說以村為單位建的別走,我保證不打死你)。而且,建的時候保不齊還會相互攀比吧?建生祠是你們的一片心意,難道還得朝廷專門發個文規定好規格么?不合適嘛。所以啊,如果真有哪個地方官腦子壞掉了提出要給皇帝建生祠,其他地方官得在肚子里把他十八代祖宗都罵遍了。
第三,建生祠,得給好皇帝建吧?那你告訴我,哪個皇帝活著的時候不是英明聖主?就算你說都是好皇帝,但你有什麼資格對皇帝進行評判?這叫妄議天子,大不敬之罪。再說了,當今天子是好皇帝給建生祠,先帝就不是好皇帝了嗎?皇爺爺呢?是不是都得補上?哦,那就不叫生祠了,好吧算了,那以後呢?是不是就形成慣例,哪個皇帝登基了都得建一個生祠啊?要趕上漢唐這樣二十多個皇帝的朝代,小點的縣怕是都沒地方建了吧?而且還有管理維護,雖說在一個地方幹不了幾年就可以把鍋甩給後任了,但除非上調中央或致仕還鄉,去哪兒不都得接鍋啊?互相傷害何時了?
所以嘛,能當上官的都不傻,誰會吃飽了撐的干這費力不討好的事?
你屁民都可以直接祭祀皇帝了,我特么政權的神秘性從哪裡來啊
歷代帝王陵廟
洪武三年,遣使訪先代陵寢,仍命各行省具圖以進,凡七十有九。禮官考其功德昭著者,曰伏羲,神農,黃帝,少昊,顓頊,唐堯,虞舜,夏禹,商湯、中宗、高宗,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漢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宣帝、光武、明帝、章帝,後魏文帝,隋高祖,唐高祖、太宗、憲宗、宣宗,周世宗,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孝宗、理宗,凡三十有六。各制袞冕,函香幣。遣秘書監丞陶誼等往修祀禮,親制祝文遣之。每陵以白金二十五兩具祭物。陵寢發者掩之,壞者完之。廟敝者葺之。無廟者設壇以祭。仍令有司禁樵採。歲時祭祀,牲用太牢。
生祠其實就是為活人祭祀,最早的記載來源於史記:西漢欒布為燕相,燕齊之間為其立社,號欒公社;石慶為齊相,齊人為立石相祠。此為立生祠之始。
題主所說的生祠在唐代和明代比較典型,我們也就從這裡兩個地方開始說明
首先生祠並不是民間的淫祀,無論唐代還是明代,生祠的設立都需要官方的審核。與黃大仙柳大仙相比,它是比較正式的祭祀。一般需要百姓——縣——州府——考功司——皇帝,一層層的申請與批准。明代甚至有明文規定現官不得立生祠,大明律規定違者處以一百到八十不等的杖刑。當然這到後面和很多法律一樣淪為虛設,比如魏忠賢權勢鼎盛的時候在各個地方就立了很多的生祠,倒台後紛紛被人砸毀。
立生祠是因為官員有政績有功德,百姓主動提出皇帝批准的,而且必須是官員離任後建立。這就引出了兩個問題,皇帝的政績可以由一個地方的百姓評定嗎?皇帝的離任。。。嗯哼?
像很多答案說的,皇帝的政策不能直接影響到地方,建立生祠沒有用。因為皇帝的政績是要放眼天下來看的,很多時候天下太平的政績還是歸功於宰相和首輔(如狄仁傑和張居正)地方的百姓沒資格也沒必要給皇帝立生祠。對於官員來說,更節約也更省事的辦法是:報祥瑞。抓幾隻白化病的動物和轉基因農作物(?)獻給皇帝比立什麼生祠都好。而對於皇帝來說,如果想要表達對自己政績的肯定,不需要立什麼生祠,而是去泰山封禪。皇帝的權力來源於上天,是天子,而誇獎與表彰也只能來源於上天。
再說離任的事,祠堂的作用對祈禱者是禳禍,祈福,報恩,而對於被祈禱者則是享用祭祀。唐代祭祀等級有三,春秋時期開始的太牢少牢演變為大中小三祀,昊天上帝與日月這些為大祀,各地方的名山大川為中祀,再往下為小祀。祭祀的目的是為了讓被祭祀者享用血食,煙火,而皇帝本身有太廟的存在,是官方指定唯一祭祀單位。皇帝死亡之後牌位入太廟,和列祖列宗一起享受整個帝國的榮光,也就不需要民間公開祭祀的存在了。值得一提的是,普通大臣去世後的一大殊榮就是配享太廟。
最後再提一點,除了像魏忠賢生祠這種諂媚用的生祠,生祠普遍有一種地方性質在。官員在當地做了什麼大功德,百姓懷念,把他當作當地的保護神來供養,所以學界很多人會把生祠與城隍神一起討論,這不是沒有道理的。比如說胡宗憲掃平東南倭寇,浙江各地紛紛建立生祠,龐尚鵬改革賦稅,令百姓受益良多也建立生祠。這裡引援一個魏州狄仁傑生祠的故事,大意是一個人在狄仁傑生祠的廟廊下醉倒了,聽到有兩個人在對話,一個說我奉命去魏州索一萬人的性命,另一個疑似狄仁傑的人說魏州這地方災禍太多了,去其他地方吧。於是那個人就去鎮州了。後來鎮州被庄宗討伐,死了很多人。鎮州百姓:喵喵喵?
不難看出在這個故事裡狄仁傑只保護了給他立生祠祭祀的魏州人民,體現了生祠地方性的特點。
拜文曲星是為了祈求自己像他一樣文采超人,婦女乞巧也有類似心態,現在你要拜皇帝了,你讓皇帝怎麼想
推薦閱讀:
※中國的天子和皇帝有區別嗎?
※世界各國的末代皇帝或國王的下場是怎樣的?
※朱元璋是如何一步一步從一個要飯的奪取天下,建立自己的王朝的?
※如果皇帝要判他自己死刑,作為第一朝臣的你會說什麼?
※假設精子保存技術在古代就發達了,並設立了受精監,請問前朝的精子入了本朝的卵子,誕下的皇子能否繼承大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