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諸行無常,又說去了極樂凈土榮華富貴壽命無盡,為什麼?

佛說三界形同火宅
世間一切都是苦,沒有不苦
一切都無常,趕緊撤離

但佛又給我們畫了一張餅,就是極樂凈土

只要我們發願要去 就能去
在那裡遍地金銀珠寶 珍奇美食想吃就吃不限量 壽命無窮無盡
給人一種酒池肉林的感覺。。。

為什麼諸行無常在極樂凈土沒有得到體現

說阿彌陀佛念念相續造就了極樂凈土

如果我們念念相續 就可以讓無常變為常樂了嗎?

我們都知道極樂凈土只有快樂沒有痛苦,而這渴望去極樂世界的念,如何不是貪念,而是正念?

如果我念念相續,高度專註的觀想,我想要錢 我想要錢 我想要被愛 我想要好吃的

本質上不都是一個目的嗎?這又何嘗不是貪念?

你們別說我謗法,我就算獲得了謗法的罪,也要清楚的明白佛到底講的什麼理。我不想糊裡糊塗的學佛。。。


看問題,不要看表面。學佛聞法了要思。

我記得我讀小學的時候,教室窗戶是沒有玻璃的,也沒什麼風扇之類的。冬天那叫一個涼爽、夏天那叫一個悶熱,真是「冬涼夏熱」。

這兩年的小學,修的才叫一個漂亮,不光有飲水機、還有空調,各種設施齊備。

你說國家為什麼花那麼多錢整這個?還不是為了讓你們有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讓你們能安安心心的學習。

諸佛建諸凈土所為何事?《圓覺經》開篇即說: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凈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凈土。

  • 不二隨順,不都是為了隨順眾生心么?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苦難有那些?生老病死,諸根不具,諸具不足,貧窮苦楚,等等等等。。。
  • 你看好不容易學佛了,沒幾十年,就年老色衰,一輩子有些人,要不生病、要不貧窮,要不早夭,要不諸根不具(聾殘喑啞),要不常被惡業困擾,遇到不順心事。這些種種都是修行的障礙。
  • 還不說不能常值諸佛,不說有三惡道(基本無法修行)。
  • 所以極樂凈土就如同一個最佳「修學」場所。讓諸往生眾生能夠常值諸佛,無諸煩惱,好好修行。是讓你去貪求種種「妙境」么?

你讀書想考清華、北大、哈佛、耶魯是因為學校修的漂亮?還是其教學質量高?求生凈土要發菩提心,信願具足。你說這是正念還是貪念?


佛呢,一共說了四件事兒,可惜,您只聽了一半兒,丟了倆。

一,佛先說諸行無常,諸漏皆苦。這就不找原文做證據了。滿篇兒都是。

二,極樂世界無限美好。這也不找原文了。咱們快速進入正題。

三,極樂世界是有門檻的。原文在觀經里,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四,阿鞞跋致的境界就是一切都是無限美好的。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轉菩薩。

舉個例子,邏輯來說,佛講四件事。

一,差生考不上好大學都會很慘。

二,去了好大學,就無限幸福了。

三,好大學是有門檻的。得夠了人家的錄取分數線。

四,你夠了錄取分數線,就能被好大學錄取。

您看。從頭到尾。佛講的沒毛病啊。

您漏聽了倆,然後覺得很費解嘛……

凈土在哪兒啊?

當知虛空生汝心內,況諸世界在虛空焉?!心外還有凈土咩?

您看。這句話也是佛說的。您又沒考慮進去吧?

吃魚就要吃整條嘛。您不能拿魚頭和尾巴接到一起中間不要了然後高喊——這破魚沒肉啊!


隨喜讚歎,學佛如果不明就不偏不信,是正確的。有疑惑提出來,不算是謗法。

題主可以先不糾結這個問題,試著在生活中做些事業出來,做一個行業的佼佼者。

因為你有一些閱歷後,你大概就會明白一些道理。

你想要個好的配偶,並不需要去尋找,只要讓自己優秀,好的配偶自己就會出現。

你想要足夠衣食無憂的物質條件,並不需要刻意去算計,只要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去努力,物質條件自己就滿足。

你想要往生極樂,去苦得樂,只需要不在乎什麼是苦,什麼是樂。自然就可以去沒有多少痛苦的地方。

想要引來好馬,就要有一顆就算沒有馬也要種好草的心。

想要有錢,就要有一顆就算不給錢也要把事業做好的心。

同理,想要成佛,往生極樂,就要有一顆就算不能成佛也要修行的心。

師尊說極樂世界的時候,是沒有眾生那樣對極樂貪愛執著的心。只是為了眾生的分別心而便於說法。

南無觀世音菩薩


胡蘿蔔+大棒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譬如去北京的路有很多條,但是最終都會殊途同歸。

三界火宅速速出離,這是法華經裡面的經文,裡面有三車譬喻,謂羊車、鹿車、牛車,分別代表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修行的方法不同,但是最終都是要成佛的。

你如果仔細讀了法華經你就會知道佛只說一乘,那就是成佛的乘,如果你讀了法華經你肯定知道化城喻,那你就會知道阿羅漢、辟支佛、仰或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都是暫時都是化城,因為大部分眾生很難一次性開悟,一下子成佛,所以世尊說那麼多不同的法門就是讓你從易到難。

如果你認真讀了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等關於極樂世界的經書,肯定不會問這個問題,因為經書中說了為什麼去極樂世界,是因為更快速更簡便,少痛苦的修行成佛,而不是到裡面去享樂,經書里介紹了種種好處意思是眾生們速來,此處修行便利,無諸痛苦,無諸惱患,壽命又長,便於修行。

你或許又有疑惑,既然是這樣那要是有的人為了貪圖享樂而去呢,但是經書里寫的很仔細啊,要有正念,為什麼要去,講的清清楚楚,要是人是為了去享樂的,他也到不了極樂世界,到裡面都是為了去修行成佛,即使是到裡面懈怠了,你可知裡面全是眾上善人,諸大菩薩遍地羅漢,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您挨著這些個大德您都不好意思懈怠,到裡面也沒有懈怠心,這都是阿彌陀佛發大願為了方便廣度眾生的世界。

三界者謂欲界、色界、無色界又謂貪嗔痴界,人在此界,耽著慾望,到極樂凈土則不會,人到了極樂世界修行開悟,精神滿足根本不會耽著慾望,到了裡面佛菩薩講法,你肯定恨不得天天修行,肯定不會去享受吃喝。勸汝速速念佛,今生早生極樂。


阿彌陀佛經,本為大羅漢所說,非為凡夫所說。仁者能證到大羅漢,自然明白。

經文開始分明明言: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

何為阿羅漢?

阿含經云: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異比丘從座起,為佛作禮,而白佛言:「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不放逸住已,思惟所以善男子正信家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善哉善哉!汝今作是說:善哉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耶?」

  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比丘,結所系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時彼比丘白佛言:「知已,世尊。知已,善逝。」

  佛告比丘:「汝云何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比丘白佛言:「世尊,色是結所系法;是結所系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如是受、想、行、識,結所系法;是結所系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是故我於世尊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所以者何?色是結所系法,此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如是受、想、行、識,是結所系法,此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心大歡喜,禮佛而退。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心得解脫,成阿羅漢。


說的好,不要糊裡糊塗的學佛,一定要弄清楚佛法的整個理論構架是否能經得起邏輯的推演,這是學佛生信的過程,非常重要。信不立,學佛難成。不是說佛法是理論研究,佛法一定是實證之學,講究實踐、實證,可是在實證以前至少要起信。如何起信,就需要多聞多思維佛法中所講的義理,而不可以憑自己的恣意猜想臆測,否則就不是學佛而是學自己的想法了。無常與常,看似矛盾,其實並不矛盾,那麼這就要從五陰十八界與涅槃如來藏這兩個方面來探討,五陰十八界是我們的眾生世間:無常、苦、空、無我;涅槃如來藏,就是心經所說那個「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心(《心經》解讀_正覺總持咒吧_百度貼吧),是我們人人本具的妙明真心,祂不是我們的意識心,祂與意識心的功德體性截然不同,祂就是六祖開悟時所言的那個自性本凈的心:「何其自性,本自清凈;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題主大德的困惑與矛盾,就是不知道有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不知道祂的體性功德,我們的五陰世間、器世間乃止西方極樂世界的那個純一清凈的世間都是由我們各自的如來藏所生,或由共業有情的如來藏所共同出生,不是由意識心所生,如果是由意識心所生,就不會有三惡道了不是嗎?因為有誰會想要去下墮三惡道受苦呢?只是當他造惡之時,如來藏如實收藏了他造惡的業種,所以大限來臨之時,不由他的意識心想與不想,如來藏就會為他造一個與他的業相應的中陰有情(天人中陰、人中陰,畜生中陰,餓鬼中陰)出來去受報(若是造了地獄業的有情,就不會有中陰身而是死後直接入地獄受報)。所以千萬不要說,我心心念念想著什麼就會得什麼?以為是意識心幫我們成就了一切。這是學佛人最先要斷除的錯誤知見。要知道,佛在第一轉法輪講說阿含經時就一再告誡佛弟子「意法為緣生意識」,「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就是說所有的意識,不管粗意識、細意識、極細意識,都是意根觸法塵,再由如來藏流注相應的意識種子而出生意識,意識自己不可能無因而生,更不可能自己出生自己,一定要藉因藉緣出生,所以意識不可能是能夠出生萬法的那個心。意識心是不自在不自主的心,是非我的心。所以學佛首先就要斷除意識為我的我見,也就是斷我見。那麼聽到有說意識心是可以連續三世而不斷的那個心,您就可以當機立斷的知道這個人一定沒有斷我見,也一定連基本的佛法知見都沒有,也不可能真正實證五陰十八界苦空無常無我的世俗諦,更別談證悟明心的勝義諦了。


若您想驗證末學所說「意識虛妄」的說法是否符合佛說,可看這本《意識虛妄經教彙編》:http://211.22.108.80/images/download/pdf/20100621210206f.pdf


另供養給您一篇文章:《如何相信因果輪迴與極樂世界?》http://www.hymzw.net/zjdz/xfsy3/xfsy3_11.htm,

此文能將因緣果報與第八識的關係說得非常清晰明了,這是我們真正的善知識之所在,學佛人不要錯過!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三)  第41集 如何相信因果輪迴與極樂世界?  高正國老師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節目,今天我們所要探討的題目是:如何相信因果輪迴與極樂世界?

  因為我們的節目,已經播出一段時間了,因此相信諸位觀眾,對於因果輪迴與極樂世界,一定都能夠相信不疑。所以今天我們所探討的內容,主要是在加深諸位的印象,並且希望從道理上來略作說明與討論。

  首先來討論,為什麼因果輪迴是可信的。事實上我們在這一世,都可以親自觀察到,身口意行它是有影響力存在的。譬如您幫助了一個人,完成了某件事情,雖然這件事情已經完成了,但是這件善行的影響力,並不是這樣就結束了;下次被您幫助的人遇到了您,他還是會非常感激您,甚至對您有種種回報。這種因果關係,因為是發生在同一世,所以我們便可以很容易地觀察到;乃至種種世間法上的努力,與佛法上的熏聞、修學等等,都是因為種下種種的因,而有將來種種的收穫與果報的成就。雖然同一世的因果現象,是很容易被大家所接受的,但是如果這種因果關係的時間,是要跨越一世或多世才能顯現出來的,那一般人就沒有辦法直接觀察得到,這就造成有一部分的人,沒有辦法相信因果輪迴的主要原因之一。

  譬如大家都知道守五戒及努力行十善業,未來世便能不落入三惡道,而且有足夠的福德可以往生到欲界天去,獲得欲界天身,這也就是佛法裡面所說的異熟果,它需要在未來世才能成就。而要能夠直接觀察到這種因果關係,便需要有宿命、天眼等神通,及具備佛法之正知見;雖然我們無法以神通來直接觀察,但是因為信受三寶,以及依據佛法正理,加上對於周遭事物的觀察,也可以讓我們從道理上,來確信因果輪迴是確實存在的。底下我們就來對這方面稍作說明。

  先談談一個基本的核心觀念,我們就可以很快地掌握重點。我們需要先了解種種世間法,或蘊、處、界法之所以能夠生生滅滅不斷,它一定要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本體作為依靠,才能夠成就這些生滅法的生滅現象;否則生滅法滅了之後,如何能夠自己再生起?同時生滅法生起之後,如何能自行滅壞?這些都是要有不生不滅的本體才能夠成就,這就是一般我們所知道的,假必依實的正理;也就是生滅性假有的現象界諸法,必須依靠不生不滅的實相界如來藏心,才能夠存在與壞滅。這個不生不滅的生命主體,就是人人本具的如來藏心,祂無始劫來就不曾一剎那斷滅,因此才能成就現象界的生滅現象。所以說三界唯心,也就是三界唯是一心如來藏所生。即然這個生命本體是不生不滅的,那有情在這一世舍報,五陰滅了之後,當然如來藏心還是不滅的。因為這樣的原因,眾生才能夠有六道輪迴的現象產生,所依靠的就是這個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心,祂也就是眾生輪迴的主體。因為眾生對於五陰有執著的關係,在此世舍報之後,如來藏心便會為他再出生另一個新的五陰身,而使得眾生從無始劫以來死此生彼,而在三界六道內輪轉不停。

  即然大家都相信有不生不滅,而且可以貫通三世的如來藏心,那大家當然就可以接受有情都是有前世與未來世的。接受了有情都有如來藏心之後,那就很容易可以了解;因為此世所造作的種種身口意行,這些行為的影響力,便儲藏在眾生各自的如來藏心之中,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各種善惡染凈諸法種子。而因為有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心能夠貫通三世,當然祂執持的諸法種子,便能夠攜帶到未來世;而在適當的因緣條件下,成熟而受報。因此我們就可以相信函蓋三世,即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的因果輪迴是可以成就的,並非只有限制在這一世,才能夠成就而展現因果的現象。

  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因果是需要種種緣才能夠成就的,因此沒有道理說,因果一定要在同一世才能成就。因此經典上說:「假使經百劫,所造業不亡,因緣際會時,果報還自受。」所以正確的觀察因果,必須是要兼顧過去世、此世及未來世,這樣才不會對於因果有錯誤的觀察。

  例如見到有人常常行善,卻不幸遭遇橫禍。因為看到這樣,如果便否定了因果,這就是不了解三世因果,以為此世行善的果,一定會在此世成就;而不了解此人遭遇橫禍,可能是前世的惡業所造成,而此世行善的善果,有可能在未來世才能成熟。因此我們必須信受聖教所開示的因果正理,不可以只憑藉個人有限的觀察,而輕易作出否定因果的判斷與結論。甚至到處向人宣說,否定因果之論,這樣子將來就有許多遮障。而且我們也要了解,只有 佛才能夠對於因果完全究竟了知,而無絲毫的遺漏。

  再來談到六道輪迴,這一世的五陰身滅了之後,如來藏就能夠根據種種的善惡染凈業種,出生下一世的五陰身。這裡面我們先要了解的是,所有眾生都有八識心王,當然這裡面包括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六道眾生。因此雖然今世為人, 但下一世不一定照樣會出生為人,因為如來藏有隨緣性,因此隨著這個眾生的心性是怎麼樣,如來藏心就會為他出生適合這個心性的五陰身。在《楞嚴經》卷8裡面開示:「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為毛群,輕為羽族。」這就是告訴我們六道輪迴的道理。這裡面「情」是指眾生對眷屬及五欲的貪著與情執。「想」是指心想與禪定理智相應,或者喜愛思惟而遠離情執。由於眾生情與想的多寡比例不同,因此導致舍報後,往生的五趣與處所有各種的差異。因此隨著有情造作種種的身口意行,以及熏習種種的染凈善惡之法,從無始劫以來,便有一世接著一世六道輪迴的產生。依據上述簡單的說明,相信大家對於因果輪迴的道理,都能夠相信無疑。當然這裡面,大家也要有一個觀念,就是只有不生不滅而且無覆無記、不作主的如來藏心,才能執持諸法種子,其他的心都不能,也無法執持種子。

  事實上,相信因果輪迴,是學佛最基本的知見,有聽聞正確佛法知見的人,絕大部分都是會接受的。即使是一般民間的傳統信仰,絕大多數的人也是相信有因果輪迴,因此無形中在社會上,也產生一種向善的力量。但是這裡面我們仍然要留意,就是在末法時期,有些錯誤的知見,主張有情眾生沒有第八識如來藏心,那就很容易引生出撥無因果的邪見出來。因為如果沒有第八識如來藏心,就沒有其他的心來執持眾生的善惡業種,因果業報就沒有成立的基礎。因此在不相信因果輪迴的情形之下,不論是放縱他自己的貪瞋痴,廣行種種身口意惡業,而無懼於因果報應;乃至於產生愚痴的毀謗正法行為,後果都將是非常嚴重的。因為不論他相信或不相信因果輪迴,因果都是昭昭不爽,如影隨形。如果不經由懺悔與修行,即使經過了百千劫的時間,業種的力量都不會消失,而且在因緣成熟時,必定是要受報的。從這裡大家也可以了解,熏聞正知見以及親近善知識的重要性。

  上面所述是從道理上,來為大家說明。而在世界各地也有許多因果輪迴的紀錄或事迹,陸續被發現及報導。包括大家常見的,同一父母所生的孩子,其個性與命運卻有很大的不同;或者眾生有種種的聰明才智,習性上的差異,乃至於有許多的天才等等。這些都是大家可以親自看到的。如果大家了解上述因果輪迴的道理,便會覺得這些事情並不奇怪,而且是合理與吻合佛法正知見的。

  接下來的時間我們要來探討:「如何相信有極樂世界的存在?」雖然大部分的學佛者,並不會有這個問題,但是有時候也會碰到有人對於極樂世界還是有些懷疑的。因此剛好趁著討論三世因果輪迴的機會,我們也可以同時來探討這個相關的問題。當然大家可能會直接聯想到,如果否定如來藏,否定因果輪迴,那他一定不會相信下一世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而且也不會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因此極樂世界是否存在,對他而言是沒有意義的。這裡我們首先談一個重點,大家就可以很容易了解這個議題了;那就是所有世界的形成,都是共業有情的如來藏心所共同成就的,包括極樂世界也是一樣。極樂世界並不是 阿彌陀佛一個人所成就的,而是因為 阿彌陀佛過去無量劫以來,攝受無量眾生的緣故,由 阿彌陀佛以及那些與 阿彌陀佛大願相應,而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之眾生的如來藏所共同成就的。也就是因為眾生的發願,與 阿彌陀佛的大願相應的關係,而促使他們的如來藏一起成就了殊勝的極樂世界。因此相信有如來藏,就能夠相信有極樂世界之存在,因此相信有如來藏是最重要的。

  也許有人會說,我相信有極樂世界的存在,那極樂世界為什麼是清凈的凈土?而我們的娑婆世界,卻是五濁惡世呢?這個問題就牽涉到諸佛菩薩願力的不同。因為我們悲心特重的 釋迦世尊所發的大願,是不棄捨種種貪瞋痴,以及造作五逆惡業的眾生,而發願要在五濁惡世成佛,廣度無量眾生;也願意為此堪忍世界的眾生,承受種種的痛苦與悲難;同時祂的大悲願,也成為十方世界諸菩薩的典範。亦如在《佛說阿彌陀經》卷1中的開示,諸佛皆讚歎 釋迦世尊說:「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 、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而 阿彌陀佛則是發願,要成就一個清凈莊嚴的凈土,讓眾生可以順利的修行。祂經過了無央數劫的積功累德之行,而得以成就如是清凈莊嚴的極樂世界凈土。如《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1中的開示:「阿彌陀為菩薩時,常奉行是二十四願。分檀布施,不犯道禁,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志願常勇勐,不毀經法。求索不懈,每獨棄國捐王,絕去財色,精明求願無所適莫,積功累德,無央數劫,今自致作佛,悉皆得之,不亡其功也。」意思大略是說:阿彌陀佛在行菩薩道時,勇勐精進,勤修六度萬行,經過了無數劫的長遠時間,而得以成佛及成就極樂世界。所以因為 阿彌陀佛發了成就清凈國土的願,以及有許許多多相應的眾生,也發願追隨 阿彌陀佛;因此在這樣的情形之下,當然成就的便是與 阿彌陀佛大願吻合的清凈極樂世界。這個結果是完全合理,而且可以信受的。

  有了大慈、大悲的大願,加上無央數劫的攝受眾生之行,當然成就的國土,是如此清凈莊嚴而且無比勝妙廣大的。如《佛說無量壽經》卷1中的開示:「爾時,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為法藏比丘而說經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得其妙寶。人有至心,精進求道不止,會當克果,何願不得。』」意思是說只要以至誠心,一心精勤,積功累德,即使是非常非常廣大的願,終究會有成就的一天。因此我們必須要深信願力的不可思議力量。同時每位佛子都要依照佛菩薩的教導,來發起廣大的悲願。因此我們可以了解,不同的願就會與不同的有緣眾生相應,也因此而能成就不同特性的諸佛世界。這裡面並沒有高下的差別,只有願力與相應之有緣眾生的不同;因此有種種的諸佛世界,來攝受種種根器相應的有緣眾生,這樣的方便善巧,才能給眾生最大的利益。了解這個道理之後,就不會因為出生在五濁惡世,就否定了極樂世界的存在。

  而且 釋迦世尊也開示我們,要歷事無量諸佛世尊。因此將來我們也都必須要到各種佛世界去供養諸佛,與度化有緣的眾生。所以應該要信受有諸佛之純凈佛土,與五濁堪忍世界的存在。同時在極樂世界也有三輩九品的施設,使不同智慧證量與心性的眾生,會相應到不同的品位,而得到他在極樂世界修學佛法的最大利益。從這裡大家也可以深切體會到,諸佛的智慧與慈悲真是無量無邊啊!

  今天我們的討論:「如何相信因果輪迴與極樂世界?」這兩個議題其實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都與佛法的核心——如來藏知見有直接的關係。無論否定因果輪迴或極樂世界之存在,乃至否定如來藏之存在,都將導致非常嚴重的後果;除了對於自己產生很嚴重的遮障之外,也很容易因為傳播錯誤的知見,誤導其他眾生,斷了自己與他人的法身慧命。在知見上的錯誤,因為很容易傳播擴散出去,因此錯誤知見衍生的問題,通常是很難收拾的;尤其是在現代資訊傳播與網路通訊發達的時代,大家更是要小心謹慎。因此有關今天討論的這兩個議題,諸位觀眾一定要好好熏聞相關的正確知見,以及如理作意思惟;並且對於有因果輪迴,有極樂世界的存在,以及眾生都有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心,絕對要深信不疑。

  如此把這幾個重要的知見與核心的觀念建立起來之後,修學佛法才能確保是朝正確的方向前進,並且將會快速進展及能獲得廣大的利益。因為把根本的正知見先建立好了之後,我們才能在修學路上穩健的前進。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一集就談到這裡。

  祝您 身體健康,道業增上!

  阿彌陀佛!


因為,題主所列,除了「諸法無常」四字,其它一大堆皆非佛說。

釋迦牟尼並非佛教教主。現今佛教所宣揚的,至少99%是與佛說無關或相悖的。

不過,凡夫都能體會的「世事無常」,只是一個表象。佛法所說無常,真正所指是:一切皆剎那生滅沒有實質。假如說存在這麼一個相對於人類世界極長壽富貴的世界,這本身倒也沒有矛盾(同樣也只是個集體幻覺罷了)。只是佛法並不鼓勵這種貪求,而是追求覺悟與寂滅。

另外,富貴是相對於貧窮而存在,好壞、時間等等也都是相對而存在……真在那麼一個「極樂」世界裡,並沒有現在這個貧窮短壽世界作參照,也就無樂可言,只會無聊死!(這裡還是以咱們的思想來看的。換個角度,假如那個世界存在,那裡的人,智商必然比較低,才不至於都去自殺吧呵呵。)


有幾個認識,你弄錯了。一個是念佛法門的經典中沒有提榮華富貴,金玉在極樂世界如娑婆世界的草木土石,說明很尋常。是你起了凡夫妄心。當然也沒提「給人一種酒池肉林的感覺」。學佛人都知道,酒是五戒之一,食眾生肉是殺業,也五戒之一。你這麼說屬於妄語,又是五戒之一。一段話就吧五戒破了三個 。阿彌陀經云:不得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種認識不會往生極樂世界的。

諸行無常在極樂凈土沒有得到體現的原因是,極樂是清凈國土,一切法發悉皆清凈,其土眾生皆是清虛之身,離一切生滅相。無常是說穢土生生滅滅,無常幻想。這個不能弄混。

念念相續不是念佛正確方法,應該是凈念相繼,凈念是清凈心,是諸佛本性,所以念佛,凈念相繼即是入常樂我凈的清凈佛地。

如果你念念相續,以貪執心高度專註的想要才色名食,其果報必墮三塗。念佛凈念相繼,是要發菩提心的,不發菩提心,不會往生極樂世界。何為菩提心?成佛心,利益一切眾生的心。你觀想要得到很多錢,能不能發心:自己一分不要,都用來救濟貧苦,能嗎?能就是菩提心,就怕你發錯心。

你這不算沒謗法,只是不明佛理,著了凡夫見,應該多聽經聞法,不要自己亂琢磨。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人生最忌諱的就是把「我覺得」當成「所有人都覺得」,你看到了貪,而有些人看到了大願,看到了大悲,看到了精進修行之所。

再說「諸行無常」,因為無常,所以可以改變。

但是佛常不常,佛法常不常。法身不生不滅,已經超越了無常與常的分別了。

而「行」才是無常的。

凈土永在,而你卻是無常,這時在娑婆,曾經為凡夫,後生凈土,修為阿羅漢,菩薩。

極樂世界叫「常寂光凈土」。

再說慾望 ,學佛初期,並不是教人放棄慾望,慾望是中性的,向善則為「志」,貪著五欲則是「貪慾」。

要建立廣大的善法欲,捨棄貪慾,捨棄種種因求而不得而產生的惡念。

了知因果、無常,斷惡修善,種菩提之因。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大願所成,具備恆河沙數諸佛國土種種好。

學佛,不是在外境上下功夫,而是要在內心下功夫,斬斷內心的執著與分別。

佛跟人講要守中道,即不追求榮華富貴,也不厭惡。

不要揮霍浪費,輕狂傲慢,覺得自己的東西比他人的好而看不起他人,而是要去體諒他人,看到他人的優點。

至於說對極樂世界的描述,我想先問你你覺得佛經是在講什麼?

你不妨閱讀《大方廣佛華嚴經》、《妙法蓮華經》,再來看看《佛說阿彌陀經》,佛把修行的方法與宗旨都告訴你了,《佛說阿彌陀經》可是《妙法蓮華經》之「要髓」。

唯有心中有貪念,才會把佛經的描述看成貪,而且太斷章取義了,你要看全文。

我暫且一說:釋迦牟尼佛眼中的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無異,佛說他把想害他的人當兄弟。

舉個例子,天界也很好啊,各種音樂各種食物隨心所欲,不過那不是你貪圖天界的享樂就能去天界,而是要以天人為標準,斷惡行善,廣做善事,臨終之時善遠超過惡,才可能去的。

南無護法韋陀尊天菩薩。

南無護法韋陀尊天菩薩。

南無護法韋陀尊天菩薩。


個人淺見:不同的法所針對的聽法對象不同。

對於較有智慧的人,佛說諸行無常,讓人不執著於所見所得。

對於山野村夫,佛說極樂世界,吸引他們接觸佛法,行善積德,由此可能更進一步。

--------------------------------------------------------分割線-----------------------------------------------

補充回答:

仔細思考了一下樓主的問題,我覺得還有另一種理解。

當我們的心修到了無執念的地步,也就是身體力行的理解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境地,其實就已經擺脫痛苦了。

沒有痛苦就是極樂,眼中的世界也就成了極樂世界。自然也就不執著於榮華富貴,壽命長短。

同理,當我們升起貪念的時候,看任何人都如同餓鬼,豈不是如同身處在惡鬼道?當我們升起嗔念時,是不是又如同生活在阿修羅道?善念升起時,就如同在佛道中了。所以六道輪迴並不僅僅存在於傳說中,也存在於生活里。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漏皆苦、涅槃寂靜」,是佛教解脫道的真諦,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小乘解脫道的修行方法。但在極樂凈土是和我們這個世界完全不同的一個世界,不需要我們這個世界的世俗諦,在極樂世界修的是完完全全的大乘佛菩提道。要了解極樂世界,就要多看看凈土五經,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時,發願要建立一個各方面都要超過十方佛國的國家,為了這個願望,法藏比丘首先在世間自在王佛的幫助下經千億年歷閱無盡的佛國和世界吸取了每個國家好的地方最後發了四十八大願,發願以後又為了實現這個大願經過了無量劫的積功累德最後圓滿建立了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不是去享樂的,是去修行成佛的地方,是我們修行人除了修小乘解脫道之外的另外一個修行選擇。小乘解脫道雖然是小乘但要修成很難很難,這一身很短暫,每天能給自己的修行時間很少,要能這一生修成得到解脫大部分人都不行,而且這一生完結了,以後輪迴還能不能接著修還是個問題,不小心落入三惡道就更難了,所以在無量壽經上佛說,有一億菩薩因為沒有聽到極樂世界這個法門而退轉了。佛又說如說修行發心往生極樂凈土的「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所以極樂凈土是大乘無上法門,連小乘得解脫的阿羅漢都要求生極樂凈土,何況我們?


極樂世界,發願了,還要具足善根福德因緣才能去的。不是發願就能去。

凈土和密宗很相似,是直接把佛菩薩的境界copy過來。

佛菩薩的境界,自然是想要什麼有什麼。

極樂世界,是跟你描述佛菩薩的境界,並不是畫個大餅給你,畫個大餅,讓你心外求法,是貪慾。有貪慾,你不可能往生,再怎麼念念相續高度專註也沒用。

諸行無常在凈土的體現,就是佛菩薩可以想要什麼就有什麼,想不要什麼,什麼就消失。

往生極樂,是要自凈其意,是心內求法,是要去除貪慾。


佛說諸行無常,又說諸法無我。

從觀無常,到證無我,則心無掛礙,說心解脫。

七竅通了六竅,只看前半句,自然處處見矛盾。

佛說三界形同火宅。

世間一切都是苦,沒有不苦。

說苦,則有離苦的法門。

依佛陀教導,於苦中解脫,自然苦盡甘來,即是極樂凈土。

無量壽,無量榮華富貴,何足掛齒!

天高任鳥飛,萬境隨心轉。

深深海底行,高高山頂立。


你這個問題問的有點奇怪,而且感覺有點外行(雖然我也是外行),誰說學佛就是為了去極樂世界,而誰說極樂世界只有快樂沒有痛苦?學佛的目的是為了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這個世界,是為了脫離諸行無常的苦難,為了讓自己不被這個塵世所污染,是為了跳出六道輪迴,達到真正的自由和快樂,而至於極樂世界,我不知道存不存在,我只知道並非極樂世界沒有痛苦,而是只有達到真正的自由和快樂,才能前往或者身處極樂世界,另外啊,抄襲世尊之語以言之,極樂世界,非極樂世界,是名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標記

凈土根本就不是佛教的思想,巴利三藏里根本就沒有念佛往生佛國凈土。

這鍋釋迦牟尼不背,都怪夷數如來和摩尼光佛。

會昌法難後,大乘從三夷教的遺骸里抄出了個凈土宗。

至於念佛往生究竟去那個鬼窟窿就不好說了。

而若言無常滅苦,禪宗有句話。爾等寂子,莫入陰界。與君共勉。


稍微有點懷疑精神就知道釋迦摩尼這貨在利用人類貪婪弱點去騙信徒。

釋迦摩尼這貨本來吃屎修行,吃了6年屎什麼也得不到,而他吃苦多了想出名,想享受,於是說了個謊說自己覺悟了宇宙真理,用死後黃金鋪地的極樂世界去誘惑信徒相信它追隨它。於是它大獲成功,從此不用吃屎,有大批信徒膜拜它!

佛教通篇就是各種誘惑,動不動就說黃金琉璃珊瑚,這對底層無法獲得財富的人來說非常具有誘惑。

說什麼佛教無欲無求?睜眼說瞎話而已。

隨便找本佛經,查下黃金琉璃珊瑚出現的頻率吧。

在看看那本佛經沒有赤裸裸說利益呢?

後來有信徒懷疑,釋迦摩尼這傢伙直接恐懼詛咒,什麼謗佛會有多麼恐怖的下場。

一邊用死後回報赤裸裸誘惑,一邊用最惡毒的詛咒赤裸裸去恐嚇,標準的歹毒邪教教主。

但這不妨礙佛教徒們睜眼說瞎話硬要說他們佛教無欲無求,慈悲為懷。人不要臉皮天下無敵。


科學家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孤立系統的熵狀態永遠只會增加,不會減少,宇宙會從有序到無序,所有質子會衰變,黑洞會蒸發,宇宙達到熱寂狀態,永遠固定。

但這不妨礙他們周末時去俱樂部享用美食、品嘗美酒,奢侈無度,和美女共度春宵。


從西域凈土信仰到中原凈土宗的轉變

[ 作者: 李進新、張敬全 來自:佛教在線 已閱:2919 時間:2009-11-14 錄入:wangwencui

2009年11月14日 佛學研究網

一.凈土信仰的歷史淵源

凈土即佛國,全稱清凈土、清凈國土、清凈佛剎、佛剎等等,凈土思想的最初萌芽可追溯到印度原始佛教時期,成熟於印度大乘佛教時期。佛教中有多種凈土,一佛一凈土,凈土信仰是指相信某一佛國凈土真實不虛,無尚莊嚴,發願往生其凈土,並以實際行動,諸如通過觀想念佛、實相念佛、持名念佛等形式來實踐其信仰。本文專指彌勒凈土和彌陀凈土,彌陀信仰傳入中原後形成凈土宗,凈土宗是指佛教由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原後在原有凈土信仰的基礎上一心專信彌陀凈土,稱念其名號以求死後往生其凈土,並經慧遠、曇鸞、道綽、善導等高僧大德的教相判釋,全力弘法,伴隨其在社會上產生影響的同時逐漸形成的佛教宗派。

1.彌勒信仰的歷史淵源

彌勒,漢語音譯梅怛麗耶、彌帝隸、梅低梨、梅怛麗、每怛哩、昧怛履曳等多種形式,意譯慈氏。梵語Maitreya,巴利語Metteya,犍陀羅語Matrya,吐火羅語Metrak,回鶻語Maitrisimit。從語源學和語義學的角度考察,彌勒這一詞語吸收了更為古老的波斯神話、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的國教查拉圖斯特拉教(希臘語「瑣羅亞斯德教」,漢譯「祆教)與古代印度神話及吠陀文化。波斯的太陽神、光明之神密陀羅與印度的太陽、光明之神密多羅同為一個詞「Mitra」;波斯語的「慈愛」與《奧義書》的「慈氏」亦同為一個詞「Maitri」。它們與梵文的彌勒(Maitreya)、犍陀羅語的彌勒Matraya不僅在詞音上極為近似,而且在語義上也基本相同。由此可見,彌勒吸收了上古波斯和印度對太陽、光明之神崇拜的原型,彌勒的文化原型的確深深植根於上古波斯、印度兩國主流文化的土壤之中。

2.彌陀信仰的歷史淵源

與彌勒及其兜率凈土相比,彌陀及其西方極樂世界的凈土思想形成的似乎要晚一些。彌陀,中國六朝時意譯為「無量壽」,唐代時音譯為「阿彌陀」。彌陀,為阿彌陀(Amita)之略稱,漢文音譯阿彌多、阿彌跢、阿彌多婆等。「阿」為梵音之首字,一切音聲,一切文字皆不離「阿」。「阿」的意譯為「無」,古代印度認為就語言文字而言,「阿」為萬物之根源,諸法之本體。「彌陀」意為「量」,因為阿彌陀具有太陽、光明之神密陀羅的原型,所以,又譯為「無量光」,並有12光佛之稱。可見,阿彌陀這一語義與彌勒似有同源性。然而,阿彌陀還有其它兩個意思:一為無量壽;一為甘露。此二義系後世附加上去的,一則謂其有無限之生命,即徹底脫離輪迴苦海,永無生死;二則謂其以「甘露」滋潤苦海芸芸眾生之心靈,使其枯竭生命達到永恆,即擺脫生死此岸,永拔三界。從語源學和語義學的角度考察,彌陀同樣可以追溯到上古波斯與印度的太陽神和光明之神密陀羅(Mitra)和密多羅。

二.西域佛教中的凈土信仰

1.西域的彌勒信仰

西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西域系指陽關、玉門關以西的地區,包括今新疆和中亞、西亞、北非、東歐、南亞等地;狹義的西域系指天上南北,大體上相當於今日的新疆。本文所指狹義之西域。

從考古實物材料來看,彌勒及其兜率天凈土的信仰興起於公元一世紀印度的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王統治時期。從貴霜王朝的都城犍陀羅出現的佛像浮雕以及位於恆河中游西北部貴霜王朝的領地秣菟羅出現的2世紀初製作的佛陀像、菩薩像(主要是彌勒像)及佛陀故事浮雕的生平事迹、彌勒與過去佛等來看,彌勒信仰體系應該於公元2世紀就已經形成,之後伴隨著佛教東傳的潮流進入我國西域地區,並在廣闊的西域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今天,根據對吐火羅文、粟特文、于闐文、回鶻文以及西域豐富的佛教遺存的考察,可知彌勒信仰曾在西域傳布很廣。其中通過對於闐文文獻的考察,季羨林認為,有關彌勒信仰的書共分兩大類:一類是Maitrya—samiti,我譯為《彌勒會見記》;一類是Maitreyavy—akarana,譯為《彌勒授記經》……。《彌勒會見記》與《彌勒授記經》二者內容基本相同,但又有區別。」[1]Maitreya—samiti基本上屬於小乘範圍,而Maitreyavy—akarana是一本則大小乘雜糅。另外在考古發掘中發現了一些粟特文的佛教文獻,其中就有粟特文的《彌勒會見記》。由此可知:彌勒信仰在西域境內絲綢之路的南道曾經是流行的。

彌勒信仰在絲綢之路北道的傳布主要集中在龜茲、焉耆以及高昌。龜茲是西域佛教石窟數量最多最集中的地區,主要有克孜爾石窟、庫木吐拉石窟、克孜爾尕哈石窟、阿艾石窟等。

首先來談克孜爾石窟,根據《克孜爾石窟內容總錄》的介紹,克孜爾石窟現在正式編號的洞窟為236個,其中能夠辨認出繪有彌勒菩薩的石窟17個,分別是:第14、17、27、38、77、91、97、100、110、114、135、155、163、171、179、196、224窟等,其中114窟含有大乘佛教的內容,另外關於彌陀信仰的圖像在克孜爾石窟中似乎從未見到。以下選取幾個洞窟做一簡單介紹:

14號窟(平面方形,縱券頂):「(主室)南壁中部是門道。西側壁中上部殘存一身立佛和一身天人。東側壁殘損。門道上方半圓端面繪彌勒菩薩兜率天宮說法圖,壁畫大部分殘失。畫幅下方繪一列平行四邊形紋和一列卷草紋。」[2]

38號窟(中心柱窟):「(主室)東壁中部是門道,門道兩側彼大部分殘損。……門道上方半圓端面繪彌勒菩薩兜率天宮說法,有一部分壁畫被揭取。券頂中脊繪天相圖,從西至東依次為:月天、立佛、風神、金翅鳥、立佛、風神、日天。」[3]

根據克孜爾石窟中發現的梵文殘卷,季羨林認為,經卷中菩薩有很多,但是寫出來的卻只有彌勒一個,且Maitreya這個詞五次出現。可見彌勒在眾菩薩中地位之崇高,也可見彌勒信仰在龜茲流行的情況。

庫木吐拉石窟晚於克孜爾石窟,繪有彌勒說法圖的洞窟有第43、46號等窟。如43號窟(中心柱窟):「窟門上壁畫彌勒說法圖,惜已殘破。但從聞法諸天的形象來看,都是用十分細的線條畫出人物的眉目,衣著和褶紋,線條勁健有力,似使用了鐵線描法」。[4]

46號窟(中心柱窟):「中心柱正壁開龕,龕上壁面畫有聞法諸天。在窟門上壁畫有彌勒說法圖……」[5]克孜爾尕哈石窟的14號窟也繪有彌勒說法的場面。

位於焉耆的七個星石窟第8窟繪有彌勒兜率說法圖,季羨林對吐火羅文A殘卷的研究認為,焉耆地區彌勒信仰最著名的吐火羅文A的著作是《彌勒會見記劇本》,此劇長達27幕,可謂是世界文學史上最長的劇本之一。一種屬於信仰的思想,能以劇本的形式形象鮮活的展現出來,可見該信仰的世俗化與大眾化趨勢。古代高昌的北庭寺的E204洞龕內有「彌勒上生經變圖局部」,繪於經變圖中央。另外,1959年哈密市脫米爾提大隊(今哈密市天山區板房溝鄉)巴什托拉出土了回鶻文《彌勒會見記》586葉。這說明彌勒信仰在該地區曾經是盛行的。

2.西域的彌陀信仰

凈土宗產生以後,凈土宗的信徒根據佛經在各處石窟、寺廟繪製了佛國凈土的圖畫,即經變畫。在西域與彌陀信仰有關的石窟壁畫出現在晚期的石窟中,即安西大都護府時期及其以後,如庫木吐拉石窟第16、14窟,高昌的柏孜克里克石窟17、20號窟以及上個世紀末發現的阿艾石窟等都繪有西方凈土經變畫,這都是中原凈土宗興起後回傳至西域的。

從吐魯番出土漢文文獻看,在唐代,吐魯番諸地的凈土宗信仰已相當流行。回鶻入居這裡後,也自然地受到了這一信仰的影響,故「凈土三經」都被譯成了回鶻文。另外,在於闐地區和敦煌發現的于闐語佛教文獻中,與彌陀信仰有關的佛典有《佛說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等,這說明彌陀信仰曾經流行於該地區。

從佛教經典的翻譯和高僧的活動來看,西域高僧安世高、支婁迦讖、支謙、竺法護、鳩摩羅什、康僧鎧、畺良耶舍、沮渠京聲等先後譯出與彌勒、彌陀信仰相關的多部經典。

古代西域之佛教,于闐、高昌地區以大乘為主,而龜茲、焉耆地區以小乘為主。大乘佛教影響了周邊的小乘佛教,突出例證是在龜茲克孜爾石窟繪畫中滲進了大乘的內容,如114窟彌勒繪畫位置以及裝束、姿勢的變化得以說明。同樣,小乘佛教也影響了周邊的大乘佛教,最為突出的例證就是在龜茲——焉耆一帶盛行的彌勒信仰也為回鶻人所繼承。可見,彌勒信仰靈活地貫穿於西域大乘與小乘佛教中,廣泛盛行於西域各地。彌勒信仰在西域的傳播一直保持著繁盛的趨勢,直到佛教完全退出西域為止。彌勒信仰在西域的廣泛傳布,勢必隨佛教東漸之勢一起進入中原,在中原形成影響。

三、凈土信仰向中原凈土宗的轉變

1、中原的彌勒信仰

自從彌勒信仰傳入中原以來,南朝文人士大夫多用文學、繪畫的方式盛讚彌勒、宣揚彌勒信仰,如宋明帝的《龍華誓願文》,齊竟陵王的《龍華會記》,齊周顒的《京師諸道造彌勒像三會記》,齊沈約的《彌勒贊》。在北朝,彌勒信仰更多的是以造像形式表現的,據日本學者佐藤智永在他的《北朝造像銘考》中,列舉了雲岡、龍門、鞏縣諸石窟和傳世的金、銅像的類別數字,其中,有關釋迦、彌勒、阿彌陀佛(無量壽)及觀世音四尊像有紀年的數字如下:

名稱

數量

時間

釋迦

北 魏

103

111

15

64

東魏和北齊

46

36

17

94

西魏和北周

29

3

1

13

總 計

178

150

33

171

其中觀世音造像在北魏分裂後急劇增加,這一點值得注意。這些資料均表明在北朝時期彌勒信仰曾經廣為盛行。在中原,彌勒信仰始於兩晉,至南北朝時達到極盛。究其原因,約略可知這與彌勒信仰自身所具有的特點、生於亂世之下民眾的心理需要以及道安等高僧大德的大力倡導和最高統治者對彌勒救世主思想的青睞是分不開的。

2、中原彌勒信仰的衰落與彌陀信仰的興起——凈土宗的形成

據相關數據顯示,彌勒信仰在隋朝時開始衰落,彌陀信仰日益興起,觀世音信仰依舊盛行。據「北朝至隋唐時無紀年造像之中,彌勒為22例;阿彌陀佛127例;無量壽9例;釋迦牟尼佛42例;觀音147例。隋唐時紀年造像,阿彌陀佛147例;彌勒15例;釋迦牟尼佛11例;觀世音53例,同時又有盧舍那、多寶佛、藥師等多種題材的出現。」[6]

彌勒信仰中「彌勒即將出世」的預言,可以為最高統治者服務,神化其身份,以彌勒的化身自居,也可以被民間的農民起義者利用。在北魏末年,就有沙門法慶領導的大乘起義,口號是「新佛出世,除去舊魔」。北魏宣武帝延昌四年(515年)九月,「沙門法慶聚眾反於冀州,殺阜城令,自稱大乘」。同年九月被鎮壓。第二年,大乘餘眾又突襲瀛州城,衝進州衙,很快又被鎮壓。在隋朝短短的三十多年中,以「彌勒出世」號召的農民起義就有三次。連續不斷的彌勒教派起義,直接威脅著封建王朝的統治,引起統治者的不安和警惕,開始禁止彌勒教派。每次起義失敗後,都有數以千人被連坐,這使彌勒信仰逐漸走向衰落。

阿彌陀凈土信仰的經典早在漢魏之際就已傳入中國內地,在東晉慧遠僧團的影響下,到南北朝時又經曇鸞的大力倡導,再加之早已盛行的觀世音信仰的助推,使彌陀信仰開始盛行起來逐步走向成熟直到凈土宗的建立。

據上文相關資料的分析,彌勒信仰與彌陀信仰均在漢魏之時傳入中原,彌勒信仰受西域彌勒信仰盛行之勢的影響率先在中原盛行起來,於南北朝時期達於極盛。北朝後期至隋出現了彌勒信仰的衰落,而彌陀信仰在彌勒信仰走向衰落的同時逐步在中原大地盛行起來。這是歷史的巧合,還是有其內在的原因?筆者以為,作為中國佛教凈土信仰中最為龐大的兩個流派——彌勒凈土信仰與彌陀凈土信仰,一者的衰退,另一者的興起、盛行,兩者的變化態勢必有其原因所在,本文以下做出分析。

其一,從當時的社會政治環境來看,彌勒信仰固然有最高統治者的親睞之處,但是同時它又具有對統治者極為不利的一面,農民起義領袖多以「彌勒出世」為口號,領導農民起來起義反抗。但是起義的結果往往是被統治者血腥鎮壓,這一點可從北魏至隋唐的多次農民起義的慘敗結局中得知。屢次起義屢次被鎮壓,對統治者而言,必然明文禁止彌勒教派,對彌勒信仰保持警惕;對下層民眾而言,每次的血腥鎮壓都有上千人被連坐,使他們對彌勒信仰心有餘悸,敬而遠之。彌勒信仰在中原的正常發展受到影響,日益走向衰落。儘管在唐武周時期,武則天以彌勒佛降世臨凡自居,並冠之於尊號之首,使彌勒信仰短時內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復興。但是,彌勒信仰還是擺脫不了日益衰落的趨勢。彌陀信仰不具有彌勒信仰「未來佛」的內容,對於統治者和下層民眾都沒有上述顧慮。

其二,從高僧大德的弘法而言,彌勒信仰缺乏高僧大德的教相判釋,繼承創新。東晉高僧道安大師弘揚彌勒凈土並與弟子發願往生兜率凈土,但在當時還沒有宗派之分,彌勒凈土與彌陀凈土是兩種不同的凈土,僅此而已,並沒有優劣之分。據《高僧傳·曇戒傳》說:「後篤疾,常誦彌勒佛號不輟口,弟子智生侍疾,問何不願生贍養,戒曰:『吾與和尚等八人,同願生兜率。和尚及道願等皆已往生,吾未得去,是故有願耳。』」[7]依此說明曇戒沒信彌陀,只是因為他與道安和尚等人有約在先,不願爽約而已,僅此而已,並無兩種凈土何者優劣的問題。所以,道安的高足弟子慧遠在當時沒有信仰彌勒,並不算離經叛道。但是,從慧遠之後,經曇鸞、道綽等人的弘法判教,彌陀信仰與彌勒信仰有了高下、優劣之別。特別是唐朝時,出現了圍繞兩種凈土展開的爭論。爭論的陣容很壯觀,包括法相唯識宗、天台宗、凈土宗、密宗等中國佛教諸宗派,玄奘、窺基、道綽、善導、迦才、懷感、元曉、慧果等高僧參與了這一爭論。特別是窺基作為一位著名的彌勒信仰者,他不去宣揚彌勒凈土,卻宣揚彌陀凈土之優勝,很引人注目。這場爭論的雙方,皆以經典為依據,各執一詞。總體而言,彌陀信徒一方採取了攻勢,咄咄逼人;彌勒信徒一方處於守勢,反駁聲勢不足,軟弱無力。爭論雖未使彌勒凈土信仰就此衰萎,但是也嚴重限制了彌勒凈土信仰的傳播。

其三,從佛教自身而言,過分強調彌勒信仰中的下生信仰使它失去了可靠信仰根基。「彌勒出世」被統治者與農民起義領導者的多次濫用後,給社會帶來的不是和諧與幸福,而是一次次災難。這有違精神信仰的終極目標。而此時,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信仰正悄然興起,日益盛行。以致於彌勒信徒偽造經典,將觀世音拉入彌勒經典當中,已經不是純正的彌勒信仰。而彌陀信仰的經典中本來就包含有觀世音信仰的內容,觀世音信仰在凈土宗形成之前早已在中原盛行。隨著彌勒信仰的逐漸衰落,佛以菩薩重,本來就有彌陀經典依據的觀世音信仰助推著彌陀凈土信仰日益走向成熟。

其四,從佛教經西域東漸中原的歷史來看,小乘佛教曾在西域流行甚廣,傳至中原遠不及大乘佛教在中原的影響,大乘佛教更能與中原的傳統文化相調和適應。在隋唐之際,中原大乘佛教在南北朝佛教的基礎上完成了中國化過程,中原佛教諸宗包括凈土宗確也形成於南朝和北朝佛教的揚棄之上。隋唐時期,彌陀凈土信仰隨著大乘佛教中國化過程的完成而日漸興盛。唐玄宗禁斷彌勒教後,彌勒信仰降為一般佛菩薩崇拜的水平,凈土信仰成為彌陀信仰一家的天下。五代時期的布袋和尚的出現樹立了完全中國化的彌勒形象,它改變了彌勒信仰的發展的原有軌跡,形成獨具特色的彌勒文化。

其五,從下層民眾的心理需要而言,中國社會在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戰亂更迭後至隋唐趨於穩定,亂世期盼彌勒下世改變現實,建立人間佛國的信仰已經不符合民眾的心理需要,而關注後世歸宿的彌陀信仰更能滿足盛世時期民眾的心理需要。唐朝時期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使多數下層民眾都能安身立命、安居樂業,社會矛盾趨於緩和,民眾的心理需要自然趨向於關注後世的歸宿問題,彌陀信仰中的西方極樂世界所具有的強大吸引力滿足了這一需要。

其六,從語源學和語義學的角度分析可知,彌勒與彌陀具有同源性,且都有凈土信仰的一面。兩者經西域傳入中原後,起初,並無何者優劣的問題,當道安大師的高足慧遠信仰彌陀凈土時,並無背離師門之嫌。另外,我們可以從一些題記中看到有將彌勒信仰與彌陀信仰相混雜的情況。如「北魏神龜三年(520)翟蠻彌勒造像題記:為忘父母洛難弟造彌勒像一軀,願使王者上生天上,托生西方,侍佛左右,供養三寶。」[8]這說明,在當時有的信仰者未能準確區分二者,將之混淆。這似乎也能說明二者所具有的某種相似性。

其七,從佛教修行的角度而言,傳統的彌勒信仰要求修禪、讀經、觀像等,比較繁瑣;而彌陀信仰經過慧遠、曇鸞、道綽、善導等高僧的判教創新,使彌陀凈土信仰一改早期觀念念佛的方式,轉為以稱名念佛為主的修行手段。往生彌陀凈土的條件比起往生彌勒兜率凈土的條件更為簡便易行:「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9]使彌陀信仰既適合於目不識丁的下層民眾,又適合於學貫古今的文人墨客。

彌陀凈土信仰到唐朝高宗之時,善導大師等人為其建宗立派,中國凈土宗從此以宗教宗派的面目出現於世。凈土名「宗」,但這個宗與其它各宗不同,它根本不存在法嗣制度,既沒有師徒授受、衣缽相傳之制,也沒有「心心相印」的說法。凈土宗至善導而完全成熟,風行於天下,向東傳至日本,向西回傳至西域各地。

參考文獻

1.佛經經論:

[1][曹魏]康僧鎧譯.無量壽經[Z].大正藏.第12冊

[2][姚秦]鳩摩羅什譯.阿彌陀經[Z].大正藏.第12冊

[3][西晉]竺法護譯.彌勒下生經[Z].大正藏.第14冊

[4][姚秦]鳩摩羅什譯.彌勒下生成佛經[Z].大正藏.第14冊

[5][姚秦]鳩摩羅什譯.彌勒大成佛經[Z].大正藏.第14冊

[6][唐]玄奘 辨機原著.季羨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記[M].中華書局.2000

[7][梁]慧皎撰 湯用彤校注.高僧傳[M].中華書局.1992

2.專著類:

[1]吳平凡 朱英榮.龜茲史料[M].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87

[2]陳揚炯.中國凈土宗通史[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信息來源:佛教在線)

==========================================================

凈空法師:「般舟三昧」絕對不是現代凡夫想做就能做到 人家到你這個地方念佛,是正常人,一個星期下來,這個人變成不正常了,神經錯亂,要送到神經病院,

摘自凈空法師《凈土大經科注》第366集 2013年7月19日講於香港

「今之『隨意所願,得生其國』,相當於《吳譯》之『在心所願,往生阿彌陀佛國』。《會疏》曰:『日夜稱說(彌陀光明),至心不斷,是則生因也……。」

往生正因就在執持名號。

「然則稱彼名號(彌陀聖號),至心信樂,是日夜稱說義也。」

這說到念佛。現在有人倡導「精進念佛」、「般舟三昧」,這是好事。但是在現前這個社會,現在人的善根、福德、因緣,很難達到這個要求。我年輕的時候在台中跟老師學習,老師那個時候創辦台中佛教蓮社十周年,我那個時候去的。十年當中,他只打過兩次「精進佛七」,都出了問題。「精進佛七」,同學不能超過十個人,這是日夜念佛不間斷。主七和尚,那個時候李老師自己擔任,人多了照顧不了,只能照顧十個人,所以兩次參加的同修都是十個人。其中有一個出狀況,那麼人家到你這個地方念佛,是正常人,一個星期下來,這個人變成不正常了,神經錯亂,要送到神經病院,這是老師最不願意做的事情。他通宗通教、顯密圓融,而且又是最好的中醫。老師告訴我,他用了十個月的時間才把這個人恢復正常。以後再不敢打「精進佛七」了。

「精進佛七」有這麼多麻煩、出狀況,何況「般舟三昧」!「般舟三昧」一期九十天,「佛七」才七天。九十天不能夠躺下來,不能夠坐著,只能夠站著,只能夠走動,我們想想,那要什麼樣的體力、什麼樣的毅力?絕對不是現代凡夫想做就能做到,不可能!

=====================================================

大乘佛教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區剛興起,就有言論【大乘非佛說】

初期大乘經典《般舟三昧經》支婁迦讖翻譯,就是信行的經典,裡面有大眾【大乘非佛說】的記載,也有第一次阿彌陀佛的記載。

行品第二

  佛告跋陀惒菩薩:「若有菩薩所念現在,定意向十方佛。若有定意,一切得菩薩高行。何等為定意?從念佛因緣,向佛念意不亂,

佛言:「持是行法故,致三昧便得三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何因致現在諸佛悉在前立三昧?如是,跋陀惒,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心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隨所聞當念,去是間千億萬佛剎,其國名須摩提,在眾菩薩中央說經,一切常念阿彌陀佛。」

佛告跋陀惒:「我持三人以付。若持是事為說經,使解此慧至不退轉地無上正真道,然後得佛號曰善覺。如是,跋陀惒,菩薩於是間國土聞阿彌陀佛,數數念;用是念故,見阿彌陀佛,見佛已從問:『當持何等法生阿彌陀佛國?』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數數,常當守念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

  佛言:「是菩薩用是念佛故,當得生阿彌陀佛國。常念如是佛身,有三十二相,悉具足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比丘僧中說經,說經不壞敗色。何等為不壞敗色?痛癢、思想、生死、識、魂神,地水火風,世間天上,上至梵摩訶梵,不壞敗色,用念佛故得空三昧,如是為念佛。」

佛言:「善哉!善哉!跋陀惒。如是,跋陀惒,色清凈,所有者清凈,欲見佛即見,見即問,問即報,聞經大歡喜,作是念:『佛從何所來?我為到何所?』自念:『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至。』自念三處:『欲處、色處、無想處,是三處意所為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心是怛薩阿竭,心是我身,心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為痴,心無想是泥洹。是法無可樂者,皆念所為,設使念為空耳!設有念者亦了無所有!』如是,跋陀惒,菩薩在三昧中立者所見如是。」

  佛爾時頌偈曰:

  「心者不知心, 有心不見心,

   心起想則痴, 無想是泥洹。

   是法無堅固, 常立在於念,

   以解見空者, 一切無想念。

《般舟三昧經》表達了阿彌陀佛念佛的本意,

【心者不知心, 有心不見心,

   心起想則痴, 無想是泥洹。

   是法無堅固, 常立在於念,

   以解見空者, 一切無想念。】

這才是真正的念佛!

大眾【大乘非佛說】的記載

譬喻品第四

   佛言:「其人從持是三昧者,所去兩兩三三,相與語云:『是語是何等說?是何從所得是語?是為自合會作是語耳!是經非佛所說!』」

佛言:「痴人自於前世佛所不供養,不作功德,反自貢高,多行誹謗嫉妬,用財利故,但欲求名,但欲嘩說,不得善師,亦不明經,聞是三昧已不信不樂不入中,反誹謗人言:『是彼不知愧,為自作是經耳!是經非佛所說!』

佛爾時頌偈言:

  「假使三千界, 滿中珍寶施,

   供養佛世尊, 以用求佛道;

   設復有比丘, 聞是佛三昧。

   信樂而不疑, 其福過彼上。

   諛諂懷自大, 無信在凶害,

   與惡師相隨, 不信是法教。

   犯戒近惡友, 堅住自貢高,

   各各共議言:『是經非佛語,

   佛不說是議, 為自共合造,

   此非法王教!』共誹謗如斯。

   竟無有是語, 此為誹謗佛,

   有樂道法者, 我故為說耳!

   有聞是經者, 仁賢而喜悅,

   其心常不疑, 不言非佛說。

   奉禁戒清凈, 受法諷誦利,

   執經普講說, 則具足道義。」

可知大乘佛教小乘佛教,自大乘佛教初期興起,就有【大乘非佛說】爭議。


苦集滅道四諦是釋迦摩尼佛(喬達摩悉達多)提出的,但是極樂世界是很後來才建立的大乘佛教的觀點。釋迦摩尼佛的涅槃應該指脫離六道輪迴 寂滅 然而大乘佛教為了吸引民眾 才創造一個完美的奇珍異寶的世界在教義中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禪海蠡測》?
修行如何走出性觀念的怪圈?
關於福德與功德,大師的見解有出入,求助!?
普羅大眾一直在念阿彌陀佛是在一直堅固阿彌陀佛的化身嗎?這麼說阿彌陀佛是屬於香火佛或者眾生意念產生的?
阿彌陀佛,出家的殊勝利益是什麼。在家的過患是什麼。?

TAG:佛教 | 禪宗 | 佛學 | 佛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