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2017 年 3 月 7 日上線的「豆瓣時間」?


這個回答可能會得罪一些開知乎 live 的大 V。

有些知乎 Live 是很棒的,比如葛巾女神的 Live,每一場都受益良多。

但更多知乎 Live 質量良莠不齊,純粹是來收智商稅的。最典型的如「一小時建立終生受用的 XXX 」,懂得朋友都懂。參加這場 Live 把我腸子都悔青了,雖然花的錢很少,但是寶貴的時間被浪費了。

豆瓣時間是新出的知識經濟平台,我用下來的感受是一見鍾情,含金量很高。第一期是北島和朋友們的詩歌課,官方介紹是這樣的:

《醒來》中所講解的五十一首中外經典現代詩,均出自北島選編的《給孩子的詩》。正如北島所說:「詩歌,特別是現代詩非常複雜,相當於一扇扇門,關上或打開,需要一把把鑰匙」。因此,北島誠意邀請他的朋友們,一起充當通往詩歌世界的嚮導,講述詩人的傳奇人生,解析文化深意,深描字詞韻律的幽微妙處。

主講人是北島、西川、歐陽江河、胡續冬... 懂得人都知道這含金量有多高。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這是北島的詩句。

「 你沒有如期歸來,而這正是離別的意義。」這也是北島的詩句。

有人說詩歌沒有用,不像代碼那樣,能換來年薪幾十萬的 offer。

我說說自己的故事。詩歌賦予讀者的精神力量。

我剛到上海的時候,和網上認識了幾年的筆友,去中華藝術宮看展覽,然後一起坐地鐵回家。

正值下班晚高峰,地鐵里人那個擠的啊,孕婦進來能擠流產了。

密密麻麻的人頭、手臂和汗味,排山倒海地壓過來,壓得人喘不過氣。

我看著窗外站台上的人群,對同伴說,我想到了一首很有名的短詩。

他說,是龐德的那首嗎?然後輕聲念了出來: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在地鐵站里
人群中這些面孔幽靈一般顯現;
濕漉漉的黑色枝條上的許多花瓣。

這首詩很短,只有兩句,但在西方文學史上,它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這是最早的意象詩,把人群暗喻為濕漉漉的枝條,把面孔喻為花瓣。自此開啟了意象派詩歌的時代。

那一刻,擠在地鐵車廂里的我無比激動,把朋友嚇了一跳。

因為在我的家鄉,沒人和我討論詩歌與文學,沒有人看《權力的遊戲》,沒有戲劇周上演出的莎士比亞劇。

在我的家鄉,我父母托關係給我找了銀行的工作,希望我像其他人一樣,工作、結婚、生孩子。至於愛好和夢想,那是什麼東西,能當飯吃嗎?

我對同伴說:很慶幸自己來到上海工作,找到了有共鳴的朋友,在這之前,我孤獨地生活了二十年,沒有知音。現在我可以和朋友一起去看喜歡的展,進行有共鳴的談話。這是我嚮往的生活,儘管早晚擠地鐵,住晦暗破舊的出租屋,都是值得的。

我想表達地就是,知乎 live 和得到 App這些產品,都是以目的明確的知識作為賣點。而豆瓣作為一個文藝向的平台,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內容消費。

生活需要詩與遠方,讓我們有時間和心情去感受生活的美好。豆瓣提供了這樣的精神文化消費內容——請北島和他們的朋友來讀詩,請白先勇來解讀紅樓夢。這是差異化,也是產品的護城河。

到了上海以後,我用工資報名去上油畫課,看到了很多家長帶著小孩子來學。

參加莎士比亞的讀書會,有家長陪著十來歲的小孩子一起來玩。

去學壁球課,學員里小孩子比我這樣的大人多。

一線城市的小孩子,正在逐漸和小城市的孩子拉開無形的差距。家長的見識、學習的氛圍、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以後比拼素質教育,寒門越來越難出貴子,而一線城市富裕家庭的孩子里會湧現優秀的「全才」。

比如我朋友家的小孩,父親是華為的開發,母親是高校教師。小孩子十一歲,會編程,會看 TED 的演講,會在作文里引用北島的詩。

豆瓣時間上線後,我給我侄子也買了課程。這之前我送過他北島選編的《給孩子的詩》,孩子很喜歡讀。正好豆瓣時間的第一期,就是中國最優秀的詩人們解讀這本書。我對我表姐說,一樣讓孩子認真聽,除了文化課外,還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學習。

表姐一家生活在小城市,線下的教育資源沒有上海這麼豐富,但是互聯網產品是個很好的補充。

說了這麼些,可能有些「死理性派」仍然不能理解。就比如有個科技行業的編輯,對豆瓣時間定了這樣的定論:這種文藝裝逼的內容消費產品,不切實際,賺不了錢。

文章在這裡:豆瓣時間:一個和文藝青年一樣不靠譜的內容付費產品 | PingWest品玩

即使不說「世道變化是從嘲笑文藝青年開始的」來反駁,就拿《給孩子的詩》這本書來反駁,從銷量到口碑,這都是一本成功的書籍。只要有合適的表現形式,人們是願意為精神食糧買單的。

咪蒙在微信上寫一篇文章都能賺幾十萬,新世相也屢次做出了成功的營銷活動。現在白先勇、西川和北島這樣泰斗級的人物也來了,這是一個讀者幸運的時代,也是一個讓真才實學得到應有報酬的時代,不是嗎?

回答有幫助請點贊支持~ (?′ω`?)


2016年知識付費的風吹起,喜馬拉雅、得到、分答、知乎藉助這次風口在市場上取得了不錯的品牌辨識度。這也促使2017年有更多的平台進入了知識付費的領域,豆瓣、網易雲音樂、掌閱、蜻蜓fm等等,他們藉助平台上的用戶量,尋找可切入的領域,進入知識付費的賽場。

但是在上面所說的這些產品中,只有一家打出了自己的風格,那就是豆瓣出品的「豆瓣時間」。它內容定位清晰、選品明確,以此將自身與市面上其他產品區分開,那麼,豆瓣又是如何打造這款內容付費產品的呢?今天就跟大家來一起聊聊這款有潛力成為文學藝術領域的「得到」的內容付費產品,我們會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討論:

1. 內容引入思路拆解

2. 產品迭代路徑

3. 運營思路分析

4. 定位及模式破解

5. 未來猜想

一、內容引入思路拆解

對內容付費產品來說,內容、產品、運營三者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礎的無疑是內容,這是把用戶留在產品內的根基,因此內容引入的思路對知識付費產品的走向至關重要。

在豆瓣時間上線前,縱觀市面上主流的內容付費產品,分為兩類,一類是拓展全品類,代表產品有喜馬拉雅、蜻蜓fm;另一類是偏重經管、科技、個人成長類,代表產品有得到、知乎live、分答等。那麼豆瓣在推出自己的內容付費產品時,它的內容調性又該是怎樣的,才能在市場上佔據自己的位置呢?下面我們先來看下豆瓣時間上線至今都推出了哪些付費內容:

從上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從3月6日第一個付費內容「北島和朋友們的詩歌課」上線至今,5個月過去了,豆瓣時間共上線10個付費內容;品類集中在文化、藝術、生活、心理領域;出品方有豆瓣時間,有第三方內容生產方;主講人分為兩類,一類是領域內的大家,比如北島、白先勇,一類是豆瓣人氣作者,比如七七;付費內容的載體以音頻為主,圖文為輔。

從品類上來說,豆瓣時間上線內容的品類,不僅與豆瓣本身產品調性、已有用戶的偏好吻合,而且將自己很好地與市面上其他內容付費產品區分開來,目前市面上還沒有一款內容付費產品偏重於文化藝術領域,豆瓣時間填補了這部分空缺。

從出品方上來看,豆瓣策動了自身的內容資源優勢,談妥了廣西師大理想國下的「看理想」,中信下的「中信美術館」,以及活字文化等文化創意機構來進行內容的孵化生產。

在內容主講人選擇上,前期品牌建立期,主要選擇在各領域知名度極高的主講者,品牌逐漸打開後,開始引入專業但知名度有限的主講者,以及豆瓣已有的相關領域的紅人。

通過以上拆解分析,我們大致可以梳理出豆瓣內容引入的思路:專註於打造文化藝術領域付費內容,內容源可以是豆瓣時間孵化,也可以是第三方平台提交選題進行孵化,主講人需在專業領域有一定知名度,最終內容由豆瓣時間獨家進行分發。

二、產品迭代路徑

在上一小節中,我們提到,豆瓣時間的內容載體以音頻為主,圖文為輔,大部分內容用音頻來承載。這些早已在豆瓣上具備的功能,又是以什麼節奏被移植到豆瓣時間這款產品中來的呢?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豆瓣時間在豆瓣內的產品迭代路徑,主要從以下三方面來分析:

1. 探索期的MVP驗證

2. 核心角色及流程

3. 產品迭代路徑及結構解析

1.探索期的MVP驗證

豆瓣時間上線初期,在豆瓣內並沒有固定的承載入口,僅僅是通過首頁的瀑布流以及主講人的廣播給予了曝光。這說明在產品上線初期,豆瓣在利用現有流量和用戶群進行內容付費在豆瓣平台的可行性MVP驗證,驗證對於內容付費這種模式,以及選擇的內容品類,豆瓣用戶是否有付費意願,這是對消費端需求進行驗證。

而通過前兩期內容的上線時間,我們可以看出豆瓣時間前期的驗證階段準備了兩個付費內容,分別是北島和白先勇兩位專業領域大家的音頻節目,這也從側面說明了豆瓣對豆瓣時間這款產品的高期望,引入的內容都是名家名作,而從最後豆瓣官方披露的上線一周專欄數據,豆瓣時間沒有辜負其期望。至此,從數據層面來看,豆瓣時間的MVP驗證基本通過:

圖 豆瓣時間上線一周數據

2.核心角色及流程

在完成MVP驗證後,豆瓣時間在5月份的產品更新中,增加了專欄內容的匯總頁面,開始在瀑布流推送豆瓣時間的專欄匯總頁面,這也為後面豆瓣時間在首頁增加固定入口做好了鋪墊。下面我們先來了解下豆瓣時間裡的核心角色及流程,再來一步步剖析其產品迭代路徑。

圖 核心角色及流程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豆瓣時間的主要角色有:內容生產方、內容分發方、消費者,內容分發方連接內容生產方和消費者。在這裡,內容生產方分別是豆瓣時間+主講人和第三方機構+主講人,內容分發方是豆瓣平台,主要包含豆瓣APP及豆瓣網站,消費者主要為豆瓣用戶。

核心流程包含兩條線,一條是內容供給消費線,一條是主講用戶互動線。內容供給消費線,即由豆瓣時間/第三方機構和主講人共同孵化內容,由豆瓣平台進行分發,消費者在平台上產生付費購買行為;主講用戶互動線,即主講人和用戶、用戶和用戶之間基於內容進行互動。

其中核心流程中的支付流程,需要拿出來單獨說一下,在豆瓣時間這款內容付費產品中,豆瓣引入了「豆米」這一貨幣單位,而「豆米」僅在ios端使用,並且設定的充值金額與付費內容的單價存在差額,差額僅能用來購買豆瓣時間付費內容,這一產品設計增加了用戶支付的門檻,從這裡可以推測豆瓣時間在基礎流程及功能上線時,有關支付的體驗並未思考得特別清楚,筆者推測這將是豆瓣時間後續在產品體驗上優化迭代的重點之一。

圖 豆瓣時間在ios及安卓支付頁面

至此,豆瓣時間的核心角色及流程就基本清晰了,下面來看一下豆瓣時間的產品結構。

3.產品迭代路徑及結構解析

先來看下豆瓣時間的版本迭代路徑,具體如下:

圖 豆瓣時間版本迭代表

從上圖中能大概梳理出豆瓣時間產品迭代的思路,以下產品迭代思路適用於大部分內容型新產品迭代路徑:

  • 產品基礎版本上線
  • 基礎核心功能音頻播放優化
  • 豐富內容承載方式,增加圖文形式
  • 豐富購買場景,增加贈送、兌換碼功能
  • 滿足互動需求,增加評論功能
  • 核心流程流暢度優化,支付流程優化及體驗優化
  • 產品形態基本穩定後,首頁給予固定位置,增加快捷入口

下面是豆瓣時間的產品結構圖,從下圖可以看出豆瓣時間的產品功能是圍繞其核心流程(用戶瀏覽訪問及購買)展開的:

圖 豆瓣時間產品結構

至此,我們基本看清了豆瓣時間在豆瓣內的產品迭代思路,總結來說就是,從核心流程及基礎功能入手,不斷迭代優化最核心的流程、功能以及用戶訪問路徑,並且豐富購買形式,增加不同角色間的互動能力,待產品整體形態穩定後,開放足量的流量入口。

三、運營思路分析

豆瓣時間沿襲了豆瓣的一貫運營風格,在整體的營銷推廣上沒有過多的動作,從內容運營本身入手,紮實的靠內容吸引用戶,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分析豆瓣時間從上線至今的運營思路,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 內容運營

2. 流量運營

3. 活動運營

4. 數據表現

1.內容運營

內容運營是內容付費產品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涉及素材的核驗及準備、更新頻率的敲定、內容的定價等圍繞內容包裝展開的工作,這些是吸引用戶產生購買行為的重要決策信息。

圖 豆瓣時間內容關鍵信息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豆瓣時間的專輯信息主要由七部分組成,頭圖及專輯名稱、內容形式及更新時間、主講人介紹、出品方、專輯簡介、訂閱須知、音頻/圖文內容、定價;其中內容簡介附帶音頻,而且每一款音頻都是精良製作。

從專輯名稱露出主講人,以及關鍵信息中主講人優先,我們可以看出,豆瓣時間在包裝內容時主要是圍繞主講人展開,這符合目前內容付費的主流做法,用主講人的專業性來引出內容本身。

專輯簡介是用戶了解專輯講什麼的主要信息項,豆瓣採取的是用視頻+文字為主,圖片輔助的形式,其主題主要是圍繞為什麼找這名主講人來講解,通過內容的收聽/收看,讀者能收穫什麼。

但是筆者從豆瓣時間上線的所有專欄的簡介中,並沒有找到統一的規律,每個專輯簡介在內容的組成上都存在差異,比如楊照講史記的簡介,突出了其他名人對內容的推薦,而白先勇說紅樓,突出的是其接觸紅樓夢的經歷。這讓用戶對豆瓣時間的專輯簡介很難形成統一的認知,即專輯簡介都會給我傳遞哪些信息沒有預期,同時相比其他內容付費產品簡介,豆瓣時間在簡介方面的一個重要缺失是,沒有內容的大綱介紹,這就使得讀者對內容的整體結構沒有認知,這會對用戶做最後的購買決策產生不利影響。

圖 豆瓣簡介與得到簡介對比圖

內容包裝的另一個重要點就是專輯主題文案,通過下圖,我們可以看出豆瓣時間主題文案風格一致,採取的是主題詞+主講人+專輯核心點這種形式,這也是市面上主流知識付費產品主題文案的做法,有自己統一的主題模版,統一的主題文案模版有助於產品形成自己的內容調性。

圖 豆瓣時間專輯主題文案匯總表

最後需要提到的一點是,我們從專欄的各項信息中看不到專欄的購買人數,每期節目的打開人數,以及點贊評論人數等可以反應專欄真實熱度的數據,僅僅是通過運營/或者是某種未公開的演算法打出的「熱」字標籤來識別熱門內容,這對用戶是否訪問專欄詳情頁的決策也會產生一定影響。

總結來說,對於知識型內容付費產品,內容運營主要完成內容包裝的工作,大到專輯的文案,小到單期節目中的一張配圖,都需要精細打磨。大家可以從下面的清單中了解內容運營都做了哪些事情:

  • 作者照片、專欄封面圖
  • 專欄名稱、slogan、文字簡介、試聽音頻/試讀文章、推薦視頻
  • 主講人介紹信息
  • 出品方信息
  • 確定更新頻次和每日具體推送時間
  • 內容定價確定
  • 單期節目的音頻、圖文信息

2.流量運營

豆瓣作為一款很少做推廣運營的產品,最新出品的豆瓣時間沿襲了其母平台的一貫風格,在推廣上並未做太多的動作,有關流量的運營更多還是集中在站內的流量以及社交平台流量的運營,下面就讓我們來一一拆解。

2.1 站內流量運營

豆瓣時間的站內流量運營主要集中在豆瓣APP及豆瓣網,在最早推出北島等第一批專欄時,主要是依託於首頁的瀑布流(目前在首頁已有固定入口)以及豆瓣的開屏進行推廣,同時邀請主講人入駐平台,在平台註冊個人賬號,吸引部分對主講人感興趣的用戶進行關注,再通過主講人廣播去宣傳專欄。

圖 北島入駐豆瓣

後面內容逐漸豐富,增加了承載所有專欄的專欄匯總頁面,運營人員可以在該匯總頁面進行針對單個專欄的流量運營。經過幾天的觀察,筆者發現,在專欄匯總頁面,運營動作主要有以下三種:頂部banner位置推廣的專欄、整個匯總頁面專欄的位置和順序定期調整,帶有「熱」字標籤的專欄動態變化。

圖 豆瓣時間專欄匯總頁面

除了上述運營位置外,豆瓣時間後續陸續支持對內容搜索的支持,主講人的個人主頁增加豆瓣時間入口,這些也是隨著內容的豐富、產品的迭代,對站內流量運營的支持。

圖 搜索和個人主頁的專欄入口

2.2 社交平台流量運營

在站外,豆瓣主要是通過社交平台來進行宣傳推廣,每個專欄有完整的推廣套路,下面我們一起來解析豆瓣時間專欄的站外運營方式:

  • 在專欄上線前,主講人/豆瓣/豆瓣時間在微博預熱
  • 專欄上線當天,主講人/豆瓣/豆瓣時間在微博發布動態介紹專欄
  • 專欄上線當天,主講人/出品方/豆瓣/豆瓣時間在微信公號發布軟文介紹專欄
  • 專欄上線後,主講人/出品方/豆瓣/豆瓣時間定期在微博介紹專欄內容,與用戶互動
  • 專欄上線後,出品方/豆瓣時間會不定期對專欄內容進行軟文推廣
  • 專欄上線後,豆瓣時間還會協調其他自媒體平台進行推廣宣傳

圖 微博微信宣傳圖

總的來說,豆瓣時間在流量的運營上,並無創新性的想法,沿襲傳統的做法,站內站外一起發力,站內藉助已有流量,站外策動社交平台資源,平穩的獲取流量。

2.3 活動運營

豆瓣時間的活動主要分為兩類,也是比較常見的活動運營手法,一類是促銷優惠活動,一類是互動型活動。其中促銷優惠活動又分為內容原價打折,以及派發優惠券;互動型活動主要是線上訪談、線下沙龍,以及跟帖送禮品等活動形式。

圖 豆瓣時間的互動活動形式

總體來說,豆瓣的活動不溫不火,都是常規活動形式,豆瓣時間當前並沒有打出一波活動攻勢,來拉動整體專欄的銷量。筆者猜測,當專欄的內容達到一定數量,有合適的熱點時機,豆瓣時間可能會做一波活動,來進一步打開豆瓣時間的市場,畢竟豆瓣時間被作為今年豆瓣的重要盈利業務在推進。

2.4數據表現

由於目前豆瓣時間的專欄上並未顯示購買人數,以及單期節目的打開人數、點贊人數等熱度數據,我們無從推測豆瓣時間的數據表現。從豆瓣官方披露的數據來看,北島上線一周賣出去上萬份,對於一個日活在400萬左右的APP,按照行業千分之三左右的轉化率來看,單周銷售上萬份,符合上述規律。

但是,北島是豆瓣時間打品牌的專欄,應該是到目前為止宣傳推廣力度最大的內容專欄,只有千分之三的轉化率,後續其他內容的轉化率是否能維持,有待驗證。

圖 豆瓣官方數據

四、定位及模式破解

通過上述拆解分析,我們大致可以看出豆瓣時間的定位,致力於打造文化藝術等虛構類垂直領域知識付費內容平台,以此將自身品牌與已經佔據非虛構類(技能、經管、個人成長等)付費內容市場的得到、分答,以及致力於全品類的喜馬拉雅、知乎區分開。

在其內容生產模式上,主要由豆瓣時間來進行主導,挖掘目標領域的專業人士,聯合孵化付費內容,或者是通過第三方平台(出版社、文化公司等)的資源,聯合孵化付費內容。

在筆者看來,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PGC模式生產內容,在具備流量分發能力的平台上銷售內容,是知識付費可持續的前提。豆瓣時間的定位及模式選擇從目前來看,是一條相對正確的道路,但是如何解決流量不足、優質內容持續供給、虛構內容的實用性不足帶來的購買力減弱、內容營收等問題,是豆瓣時間需要思考的。

五、未來猜想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大致了解了豆瓣時間這款產品是如何在豆瓣上成長起來的,在整個梳理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能看到豆瓣時間的產品運營思路,當然也發現其中存在的些許不足,下面筆者就來大膽猜測下,未來豆瓣時間這款產品,在產品運營方面都會做哪些優化迭代,而對於母平台豆瓣來說,它又將處於什麼位置。

1.未來產品運營迭代猜想

1.1 產品迭代猜想

筆者通過近日對豆瓣時間這款產品的體驗,猜測短期內會從以下幾方面來優化產品體驗:音頻播放、下單支付流程、用戶訪問路徑、端外分享及登錄購買流程。

音頻播放上,目前豆瓣時間的音頻播放器僅支持最基礎的播放、拖放進度、前後節目切換功能;而對於音頻使用較多的緩存播放、定時關閉、播放速度調整等功能暫不支持,筆者猜測後續豆瓣時間會增加此部分功能的支持。

同時,目前不支持單期節目的分享、收藏,並且從音頻的列表頁面無法進入對應的圖文信息頁面和專輯詳情頁面,這些便捷的功能是豆瓣時間後續需要考慮的,讓用戶在豆瓣時間的各個流程中能獲得優質的產品體驗。

在下單支付流程上,通過多次體驗,筆者發現目前主要存在的問題是,前面提到的ios充值購買門檻高,以及安卓端使用第三方網頁支付時的流暢度。因此,猜測後面會從這兩方面來優化下單支付流程。

對於用戶訪問路徑,目前在專欄詳情頁無法直接進入試聽和試讀,在端內需要滑到試讀/試聽節目部分,點擊進入節目頁面,試聽還需要點進去後再次點擊音頻播放,才能最終達到試聽的目的;而端外,雖然底部操作欄有快捷的試聽/試讀按鈕,但也僅僅是點擊後定位到試讀/試聽節目處,達到試聽試讀的路徑都相對較長。

筆者認為,對於音頻內容,試聽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快速的進入音頻收聽,而對於存在多個試聽/試讀節目時,用戶點擊試聽,絕大部分場景是首次瀏覽試聽/試讀,此時默認進入第一個節目的試聽/試讀,如果用戶已經聽過此節目,需要試聽/試讀其他節目,在收聽/收看頁面便捷切換即可。

對於端外分享及登錄購買流程,筆者猜測後續會增加單期節目的分享,通過內容的傳播帶來更多的新流量;而目前端外登錄方式僅有豆瓣賬號登錄,不利於內容的擴散和吸引新的用戶進入,因此猜測後續在端外開放更多的登錄方式,方便社交平台用戶登錄購買內容。

1.2 運營迭代猜想

從運營側來說,筆者認為豆瓣時間還有不少想像的空間,無論是在內容、流量,還是用戶、活動相關的運營,都有不少可以優化的點,筆者大概梳理了自己的猜想:

從內容引入及包裝上來說,目前平台的專欄內容無論是從數量還是品類上來說,豐富度都有欠缺,後續應該會是豆瓣時間的重點之一;而從內容包裝上來說,專欄簡介應該摸索出一套清晰的模板,讓用戶對豆瓣時間的專欄簡介有一定認知,同時增加專欄的大綱,讓用戶對於專欄的整體內容認知更清晰。

從流量運營上來說,目測內部流量側,豆瓣後續會開放更多的入口給豆瓣時間,讓豆瓣時間的專欄與已有的內容消費場景更深度的融合,比如在用戶內容消費場景最多的書影音三大內容模塊里,增加豆瓣時間關聯內容的入口。而外部流量,藉由產品分享功能的支撐,更多地藉助社交網路的流量拉動新用戶的增長及付費內容的售賣。

對於用戶運營,筆者認為這應該是豆瓣時間後續深耕的點,因為對於知識付費型內容來說,內容本身是影響用戶購買、復聽的因素,而配套提供的售後增值服務是打動用戶的另一個要點。而增值服務可以從加強主講人與用戶在端內端外的強互動、提供除付費內容外的其他關聯增值內容等方面入手。

回到活動上來說,筆者推測豆瓣時間接下來會有一波推廣活動,用以拓展豆瓣時間的品牌辨識度、拉動新用戶、以及付費用戶數量。這也符合豆瓣時間對於豆瓣變現重要性的定位。

2.未來在豆瓣整體中的位置猜想

在8月初,豆瓣公布要以「豆瓣時間」為核心營收業務之一,這表明了豆瓣對於豆瓣時間這款產品的定位及態度,以此可以推測,未來豆瓣時間將是豆瓣著力打造的品牌。

而要成為持續能給豆瓣帶來營收的業務,豆瓣時間需要解決內容供給不足、用戶持續購買意願、以及垂直品類市場可想像的空間等問題。未來想必豆瓣會給豆瓣時間提供更多的平台資源,無論是內容方還是流量上,策動最大的力量去幫助豆瓣時間持續生產內容,持續引導用戶消費,從而讓豆瓣時間真正成為其核心營收業務。(完)

這篇對豆瓣時間解讀文章來自陳靜,產品經理,三節課(sanjieke01)3.3計劃第三期學員。

想學習更多產品運營知識,歡迎關注三節課(微信公眾號ID:sanjieke01),一所互聯網人的在線大學。


瀉藥

我個人的感覺是這個的發展潛力是有的,而且比較能夠突出重點。

知乎live的特點是交流,一個懂行的和一群略知皮毛的人相互交流,這種交流是相互進步的,但是不免有碎片化的傾向,同時品控較難把握。

說回主角,豆瓣時間更像是一個懂行的給一群有興趣的人講,偏向於授課,內容整頓更有主次,環境寬鬆,只是現在還不太清楚其之後的品質。

只比較兩者,只能說值得關注與期待


知識經濟的付費時代仍在快速前行,一直未見大動作的豆瓣,昨日終於亮出自己的付費產品——「豆瓣時間」

下午晚些時候,聽說豆瓣新上線了付費產品的。小宇哥對內容這塊本來就很感興趣,於是立馬上百度查了下,沒想到,已經有很多媒體報道了。

而我看到百度百科都已經收錄了,豆瓣的這個速度真行啊!不得不說這是一個蓄謀已久的付費產品。

豆瓣也推出內容付費產品了——豆瓣時間。豆瓣時間首期節目與「詩歌」有關,這可以說內容很豆瓣。

根據官方的介紹:

豆瓣時間豆瓣推出的內容付費產品。豆瓣甄選用戶最渴念的內容領域,邀請學界名家、青年新秀、行業達人,推出精心製作的付費專欄。每個專欄包含數十期至上百期不等的精品內容,以音頻、文字等多種形式呈現,每周定時更新。

目前,豆瓣時間已經推出了第一個專欄:《醒來——北島和朋友們的詩歌課》,該節目由北島親自策劃編選,並邀請 16 位詩人、譯者朋友一起在豆瓣打造這堂特殊的「詩歌課」,該課程共有 51 首中外經典現代詩, 102 堂大師級的詩歌課。

接下來,豆瓣表示將有多位合作的名家作品也會陸續上線,如白先勇講紅樓夢、楊照講史記等。內容覆蓋文學、戲劇、電影、生活等多個領域,豆瓣上活躍著不少評論人、音樂人、攝影師、設計師等,而這些內容的提供者,也在豆瓣時間的內容合作計劃中。

其實我們都知道,在知識付費的大潮中,豆瓣來的並不算早:之前的付費市場早已是陸續湧入了多家平台,包括:分答、知乎Live、得到、喜馬拉雅,以及今年火爆的微博問答、36kr等,這些平台都是知識交易平台——只是付費模式和產品形式不同罷了。這些平台在出來之時,已經有過很多的報道,我們在這裡就不多說了。

豆瓣的豆瓣時間其實是更偏重於文藝的精神文化食糧。而在目前內容付費的市場上,以實用技能、知識為主流,文化領域產品尚屬小眾。不過還有很多專家覺得隨著人們文化需求的提高,精神消費產品也開始被內容平台看重。

豆瓣進入的市場,看上去小眾,但卻隱藏著巨大的商機,是一個正在壯大的市場,堪稱藍海。中國人對消費消費的需求日益強烈,電影票房連年增長、民間畫室遍地開花、小眾話劇場場爆滿、民謠歌手備受追捧……這些都表明用戶對精神消費有了更強的需求和更高的追求,他們對個性化、多元化、創新性的內容十分渴求。

根據艾媒諮詢2016中國移動互聯網創新趨勢報告?行業盤點顯示:

文化影視成為市場寵兒
過去一年影視行業百花齊放,動輒上十億的電影票房,不斷刷新冠名費用的綜藝節目,文化產業在不經意間已經成為資本的寵兒。中國文化消費潛在規模約為4.7萬億元,而實際消費僅為 1 萬億元左右,缺口超 3 萬億元,圍繞文化影視產業的創業和布局大有可為。

與之前的豆瓣影業相比,豆瓣時間在資金、人力上的投入要小得多,產出、整體的產品節奏也更容易把握。也可以看出豆瓣在探索商業化的道路上的已經變得越來越成熟。不過豆瓣時間的野心也絕不僅僅是文化付費這個狹窄的市場,而是一個泛文化,包括了旅遊、生活等。這也許是豆瓣時間的差異化戰略,聚焦市場,單點突破。

而我們其實說到底,所有的內容付費模式,無外乎是遵循著「在互聯網內容數量爆炸而質量低劣的今天,精品內容是稀缺到可以賣錢的。內容付費、內容細分,已經是大勢所趨,互聯網的接入為內容帶來了新的渠道,而舊的知識付費模式或許能成為它們在開啟內容付費的導師。

————————————————————————————————————————

藝林小宇,專欄作家,某互聯網公司運營總監,知名自媒體人

如果你也是 0-3歲的產品運營,這個公眾號適合你:藝林小宇(cs-jy8)

去往藝林小宇的知乎專欄Or藝林小宇 - 知乎


1. 你不應該從一個所謂已經有知識,要講解傳授的角度來理解他,而應該是從一個類似iTunes的有聲讀物的角度來理解。這種東西蘋果以前從來沒有在國內賣過,所以對大家會比較陌生。

然而現在不僅是有聲讀物,還是專門請作家來給你朗讀,是完全原創的作品,市面上其他地方沒有第二家賣的。這實際上是豆瓣閱讀在紙質出版方面的延伸,等於創造了一種全新的內容變現模式。

2.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它的定價,恰恰是沒有太高,反而是定得非常非常的低,正如其他一些人指出來的一樣,這種定價對於目標用戶來說,現在是極其超值的狀態。

3. 當然造成目前的定價也是因為,現在的目標用戶太少了。社會上大多數人還是急功近利的,那些人的錢也比較好賺。所以對於賺不那麼快的錢,思維上就會有盲點。

4. 以前數字出版出來的時候,大家就覺得電子書定價定的太不值錢了,現在這個只不過是又給我們講了一遍,其實大家潛意識裡面對於圖書音像這些非具有實體的東西的真實價值還是很抗拒的。要想買正版,也只是因為最近一段時間版權意識的教育,而並不是說真正的打心眼裡認識到這東西有價值。


目前為止所有大型線上社區里,豆瓣是最有資格打「情懷」牌的。終於它也在文化內容付費的大潮流里(稍晚一點)開始嘗試了。花128塊聽北島和朋友們給你講102課的詩(真的有語音),這個價位跟「得到」差不多啊(對於目標受眾真的不貴);

退一步講,豆瓣請來的人如北島、白先勇,都是有真乾貨的人;豆瓣也孕育了很多優秀的原創作家、音樂人、詩人,意味著提供更多更優秀內容的可能性。在貴乎現在隨便什麼人都能開不管多沒價值多浪費時間純粹騙錢的live的今天,私以為豆瓣至少保證了內容的高質量。


昨天北島的廣播更新,後面收到豆郵推薦,就訂閱了。

第一個專欄剛好是我感興趣卻又一直讀不懂的現代詩歌,我爛品味,但又十分喜歡,經常讀北島編的那本《寫給孩子的詩》,我很喜歡。

作為一個忠實的豆瓣er,對豆瓣的感情比知乎深很多。

豆瓣的第一個專欄,《醒來——北島和朋友們的詩歌課》,內容讓人很滿意。

我今天聽了西川講的《在風中飄》,兩課。

介紹里寫了作者是魯迅文學獎獲得者,我有點擔心內容會很嚴肅不接地氣,結果挺意外的先生心態特別好。關於英文詩歌中文翻譯的見解我也很喜歡,連美國文藝青年最喜歡的Instagram publication(我是一個外國朋友給我寄了一本才喜歡上的,instagram的照片配詩歌列印出版的小詩集)他都很了解,西川先生把鮑勃迪倫為什麼能得諾貝爾文學獎,講解的特別好。

16年訂閱了一個得到的專欄,和菜頭,對內容十分不滿意,幾乎沒怎麼看過,算浪費錢了。

買了一堆live,除了一場王璐先生的,其他的被人批評我交智商稅我也沒臉反駁,浪費了很多時間。

但豆瓣這一個專欄,很精心的準備才推出來的,聽課的中途退出,app後台能保存播放進度,光這一個細節足以說明其團隊是反覆打磨才推出的。

過年在家看《古詩詞大會》,很受刺激,翻了翻書架的書,好幾本唐詩。其中有一本于丹的《重溫古詩詞》,裡面有我各種鬼畫符一樣的批註,各種吐槽,可現在讀,其實于丹的注釋寫的很好,只是那會兒自己幼稚,自以為是。所以很感興趣豆瓣第一個專欄,聽一群詩人們來講解詩歌。如果真心是想試著了解下現代詩,而不是如我當初讀于丹的書那種態度,我相信這個專欄的內容會讓人驚艷的。

聽完12課,就忍不住去重新看鮑勃迪倫的歌詞,大語種的詩人,小語種的詩人,西川老師這個角度,真是棒。

知識付費,不要討論形式了,這是趨勢,咱們討論討論內容。此類的討論,都不理性,無非就是變現、收智商稅,老調子。要討論,就實打實討論其內容。

豆瓣一個專欄,把得到追上了,把知乎live揍趴下了。——如果從用戶收穫的角度看,這是目前的狀態。知乎live的付費用戶,近半數沒聽完買的live,聽完對內容滿意的又不到半數;而豆瓣的專欄,今天的評論,大家都是訂閱了很開心,對內容滿意。

真心希望豆瓣能逆襲。


此答案可能會觸及某些大V的利益。

--

2015年,有了在行。打響了知識付費的頭炮,知識付費的模式稍露端倪;

2016年,有了值乎和分答。大V紛紛甩手變現,知識付費從來沒有像這一年一樣在互聯網上引發爆點和話題。

2017年,有了開氪和知乎live。雖然李笑來開的閱讀體系還能吸引到121k人參與,但人們對知識付費的熱情明顯是下降了。

這兩年來一直在關注這個新興的運作方式,每個產品都有體驗過,不得不說非常失望。

拿我們都最熟悉的知乎live來舉例。

live千千萬萬,分大了有兩種類型,一類是乾貨分享,一類是觀點輸出。

首先說後者的觀點輸出類live。

其實我能理解live的初衷--利用網路構建一個平台,給普通人提供一個和業內KOL對話的機會。(這種模式其實很早就有了,只是那時候還叫「巴菲特的午餐」)。

但是問題是什麼呢,現在大量知乎觀點輸出類live,「XXX是一番怎樣的體驗」「一起來看XX電影/書」,本來肚子里就沒幾升墨水,文案寫得飛起,標題起得夠噱頭,就能開live撈錢收智商稅了。

吃相真的好難看哦。

再說前者的乾貨分享。

我一直認為,學會research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能力。而大v所謂的乾貨分享,說白了不過是幫你把某個領域內的內容從google/baidu/wiki上搬運過來,整理好,梳理罷,然後取個漂亮的標題,就可以坐收智商稅了。

這和出國懶得DIY花錢請中介一個道理,本來是花錢買個省事,然而看到的還是別人想讓你看到的,只要是二手信息,都不過是從一個條框跳到另一個條框,從一頭限制走向另一頭限制。

互聯網時代信息爆炸,連搜集和篩選的能力都沒有,就不要天天談什麼提升自我、談什麼終身學習者了。

另外,有些live的名字真的可以說是非常魔幻現實主義了。「一個小時學會xxx」「一條live告訴你XXX」。

試問試問,這和新華書店的頭牌「三十條忠告教你走向人生巔峰」的速食成功學有什麼區別呢?

這和某廣告宣傳的「有了XXX,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學習」的捷徑速成法有什麼區別呢?

這和市面上流行著的「一本書看完七十部名著」的書、b站上點擊量火爆的「三分鐘看完XXX」的視頻有什麼區別呢?

請尊重知識,請尊重文學,請尊重美好。

我非常討厭這些形式的知識付費,非常討厭每平方厘米的空氣中充斥著的浮躁。

———

說回豆瓣。

我比較幸運,初高中的時候都遇到了非常棒的語文老師。這些老師給予我的文學啟蒙,培養了我一定程度上的文字審美。

高中前兩年,語文老師上課帶著我們讀詩經世說新語周易紅樓;下課周末帶我們去他家品茶道彈古琴玩插花,甚是古風餘韻。

後來高三換了個老師,廈大中文系畢業的,年輕的時候是個叛逆的流浪搖滾歌手。現在一把年紀了還是偶爾中二病發作,上課拿多媒體投影給我們放黑豹聽唐朝。老師比較偏現代,讀葉賽寧讀辛波斯卡讀北島讀顧城。記得很清楚,第一次被北島吸引是《波蘭來客》里那句被用爛了的文字愛情穿越世界的旅行。

後來上了大學,有了手機有了iPad有了pc有了無處不在的萬維網,一頭扎進精品店便利店夜店大城市的花花世界,談了愛情也穿越了旅行唯獨丟了文字,丟了墨染雲箋、執筆仗劍走天涯的文字夢想。

前段時間網上有個很糟糕的抄襲事件,搜關鍵詞【12歲】【天才文學少女】【薔薇少女】【黃忠】就能找到。知乎上也有很多的討論。

因為這個事件里的老師就是當年高中文學社的指導老師,所以新聞出來後,去找文學社裡當年叱吒風雲的幾個校園寫手聊了一下。不管是高一拿了全國新概念大賽一等獎的天才少年也好,還是冰心葉聖陶杯拿到手發軟的二次元少女也好,到了大學大家都不再舞文弄字了。

唏噓了一下,也不再多想去忙手頭的事了。

然後前幾天打開豆瓣看到新上線的功能的時候,第一期還是北島讀詩的時候,著實被驚艷了一下。從三個方面來講。

1、宣傳

不管是順眼的UI設計、漂亮的插圖、有質感的攝影、溫文爾雅的文案、不疾不徐的首頁推送方式、恰到好處的「民謠與詩工作室」的日記、一擊即中的slogan(醒來-詩歌之光,照亮突然醒來的人),都讓人覺得,這是一個「有態度的知識付費」。特別是視頻,看完的時候有一種「心窩上開出一朵花」的感覺。在這一點上,豆瓣一下子就和別的區分開來了。特別是

2、內容

不再是零碎化的、片段式的知識,是一個package。102節的課程設計,更像是edX、coursera、網易公開課這一類的公開課。coursera的課我上過一些,我相信在一個課程體系下,用戶是真真切切能學到一點東西的。

3、陣容

稍微對中國現代詩了解一些的對這些名字都不陌生。

順便,我再說一個很關鍵的東西吧。

一個滿腹經綸的知識分子不一定是個很優秀的輸出者

我是個狂熱的TED粉,大一的時候參加過無數TEDx的線下。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有些講者自身素質非常優秀、履歷也夠吸引人;可是真的到了演講溝通的時候,台上講者吐吐吞吞無法繼續,台下觀眾昏昏欲睡痛苦不堪。

口頭輸出也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否則中國當下那麼多創業者那麼多科技公司,論演講怎麼會只有一個羅永浩?

知乎live也有這個問題,就是可能文字表達不錯肚子里也有乾貨所以一躍成為大V,然而到說話的場合就縮頭畏腳無法流暢表達。

而這一點,豆瓣時間也無形中解決了。簡言之,文字輸出能力和口頭輸出能力是不一樣的。

這就是大家和大V的區別。

———

不寫了不寫了累死了。

下期是白先勇先生的紅樓夢,想來高中也在老師的推薦下看過白的青春版《牡丹亭》,真的是太有緣了。

這份情懷,我買單。


情懷上熱淚盈眶的買單了,實操上希望有拉進度條和離線緩存的功能啊(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兩個功能會容易被盜版特地不加的,但沒有的確不方便)


用豆瓣用了有十來年了,算是跟著豆瓣一起長起來。豆瓣於我而言像窗戶,看見不一樣的世界。比如說過一個月零垃圾的生活,比如說一年不買衣服,比如說一年讀100本書,比如說遠方,比如詩~~~而知乎於我而言像是字典,你要如何過好一個月零垃圾的生活,一年不買衣服是怎麼的體驗,如何高效的在一年內讀100本書……所以會在知乎為知識買單,但是會在豆瓣會為情懷買單,這定位確實准,而且90年代的大牛們~們這招也夠狠。只是產品的用戶體驗真是爛到家了,直今聽了8期了,我還是沒有找到更快的入口,收藏、離線什麼的就不說了~~~


豆瓣時間上線,豆瓣也加入內容付費行列,文藝和買賣的不謀而合。

首期專欄為北島主編的音頻節目——《醒來——北島和朋友們的詩歌課》,共 102 期音頻節目,定價 128 元。

豆瓣表示,接下來會陸續上線多位名家作品,如白先勇講紅樓夢、楊照講史記等,內容將覆蓋文學、戲劇、電影、生活等多個領域。除此之外,豆瓣上活躍的不少評論人、音樂人、攝影師、設計師等,也將成為豆瓣時間的內容的提供者。

慢公司的商業化嘗試

和很多狂飆突進的互聯網公司不同,成立11年的豆瓣一直波瀾不驚,似乎不太喜歡趕時髦,它也因此被貼上了慢公司的標籤。一直以來,豆瓣都像是互聯網上一個精神烏托邦似的存在,其核心的東西至今還保留著。

實際上,豆瓣從未放棄商業化道路上的探索,只是當時風還沒有來。

與其複雜的業務線相似,豆瓣的商業化實驗也十分多樣。在豆瓣讀書、豆瓣音樂、豆瓣東西等板塊,豆瓣都曾嘗試用電商導購併從中抽取傭金,以此探索商業化。

豆瓣同城中的票務業務也曾進行本地 O2O 服務探索,但主要集中在話劇、展覽、演唱會等,局限性大。

另外,豆瓣閱讀也曾上線訂閱專欄、電子書,只可惜當時還沒有「內容付費」、「知識經濟」的概念。

對於內容付費這事兒,豆瓣起了個大早,卻趕了一個晚集。

從文化角度切入內容付費

豆瓣本身就有內容基因,切入內容付費領域優勢明顯。

豆瓣從最初圍繞書影音的標記工具,演變成基於興趣內容社區,豐富衍生出豆瓣FM、豆瓣閱讀等子產品,為用戶直接提供文化內容消費。目前,豆瓣已是覆蓋了文化、旅遊、美食等多元化領域的內容平台。

論內容實力,豆瓣早前的優質內容已大量沉澱。而豆瓣在影評、旅遊、編劇等領域不缺擁有原創能力的創作者,未來這些人也可能成為豆瓣的內容優勢。

豆瓣時間一方面填充了文化領域付費內容的空白,另一方面其標誌性的文藝調性也正好切中一部分人的心理,適應了某個特定的消費場景。

類似於豆瓣的知乎、喜馬拉雅FM等這類存活多年的內容平台,本身就聚攏了一批有強烈求知與表達慾望的用戶,這類用戶,便是能讓內容付費玩起來的基礎。

文青群體消費力不容小覷

實際上,這群活躍於社會化媒體的文藝青年,消費戰鬥力不容小覷。2016年底,豆瓣推出的日曆火了一把,一周內便售賣出百萬份,單品售價68元。文青群體的強大購買力,讓豆瓣單靠這一產品就收穫收入數千萬。

這不由得讓人聯想到了同樣走文藝范兒的新世相,一份129元/月的閱讀產品,在90分鐘內3000份服務全部售罄,此後連續三個月分別推出的1萬份服務也搶購一空。

儘管文青群體消費旺盛,但同時這也是一群在選擇上最挑剔的人。

文藝青年群體不同於一般草根化、大眾化人群,他們更渴望獨特而優質的內容來滿足更高的精神需求。有效地篩選和獲得合適自己的文化產品,降低選擇成本,這將會成為豆瓣用戶付費的直接驅動力。

而如何讓他們有意願購買?如何保證內容的優質稀缺?如何使內容持續調動他們的新鮮感?這些都是擺在豆瓣內容付費嘗試前繞不開的問題。

未來,在內容付費上豆瓣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儘管如此,從你死我活的競爭市場來看,不妨說豆瓣或許已經找到了自己的邏輯——不爭流量,不爭用戶,專註於豆瓣最了解,也最忠誠於豆瓣的文藝青年群體,深度挖掘其中的商業價值。

如豆瓣這般,以文藝之名走商業之路,也讓賺錢這個俗氣的字眼似乎變得不那麼市儈了。不得不說,文藝的力量確實無窮大啊。

插播小廣告:

關注 媒界說 微信公眾號(ID:PRADmeijie),即可獲取最新營銷資訊最實用的營銷乾貨、最驚艷的營銷創意。營銷人需要的一切,都在這裡!


太便宜了,應該貴一點。

買這類不實用的內容,更能顯示階層差異。


這是中國互聯網有史以來文藝方向最物超所值的付費內容之一。支持。


互聯網慢慢的從免費的得屌絲者得天下,現在的到文藝和知識變現。

是個良好的改變,同時也會階級分化。

好比,

一個叫快手階級,一個叫知乎階級。


昨天發的微博:豆瓣時間的那個「北島和朋友們的詩歌課」的預告真是觸人心弦,加上友鄰集體討論詩歌價值和意義,感覺一夜回到年輕人們沉醉於朦朧詩的80年代,這個情懷我是買單的。

然後有人留言:想聽張棗,可惜。突然意識到這些人還願意開這樣一個系列真的已經是不容易了。順便把豆瓣黑北島的全部拉黑了,少年狂妄,多大臉。今天搶了幾個微信紅包終於湊齊了錢買了,真的很不錯。強烈安利。不止是情懷。


這是開發新的盈利模式,社交類應用不再拘泥於廣告了。。

商業化社會,只要是能賣的,都是有價值的,都是可以標價的。


大膽猜測一下,許知遠會在「豆瓣時間」開專欄,主題可能是晚清歷史。


先訂為敬!


這次寫點我自己的感受。感謝豆瓣時間!

看到一些答案,有人提到了張棗,真的給錢都聽不到張棗了,記得當年敬文東給我們上課的時候非常興奮的說北島八卦,聊他們那個年代艱苦的創作之路,非常激動的說張棗要從德國回來中國投身教育事業還沒選好去哪兒,正在極力說服他來我們學校,沒想到第二學期張棗真的來學校做教授還開了歐洲詩歌選修課,記得他講歐洲古瓮,棗哥特別nice,每次都坐第一排上課!可惜了,再也聽不到了,懷念。

豆瓣時間喚起了多少人的年輕的回憶,包括我的。

加油!同時感謝大家對豆瓣的支持!


從昨天到今天,輾轉反側了一整天,在猶豫要不要直接預訂,還是等段時間看看風口,結果實在是忍不住了!!!怒訂(表示第一次為內容付費)

樓上有人回答的特別好,這樣的內容,一塊多錢一節課,對於認真熱愛詩歌的人來說,可以用掉餡餅來形容!

今天給朋友讀了幾篇北島的詩歌,學著音頻裡邊娓娓道來,真是精神的一大享受,享受那些文字從我口中道出的奇妙感,它們飛翔出去,遨遊世界,帶給我自然的訊息--

不知道後面的內容會是什麼,但第一期我是極喜愛的,從09年到現在,一直是豆瓣的忠實粉,希望它變的更好一些,又不希望它跟的太快。知識付費畢竟是趨勢,在朗讀者和見字如面的火爆下,來一劑重量的詩歌真是時間剛剛好!

我最愛的是夜鶯頌,如果有這一篇就完美了!!!


推薦閱讀:

Facebook 在中國上線會對目前微博、人人等社交網路有多大衝擊?
國人能開發出紀念碑谷這樣一款下了血本的遊戲嗎?
IE難道是最安全的瀏覽器嗎?
學霸喜歡找什麼樣的女朋友?怎麼才能拉近和學霸的距離?
本地化移動DSP廣告會不會像PC端的DSP廣告一樣,發展不起來?

TAG:互聯網 | 互聯網產品 | 文學 | 豆瓣 | 知識付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