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陳小春倡保衛廣東話「唐詩宋詞大多是用粵語寫的」?

2月6日凌晨,香港演員陳小春發布了一篇長微博為粵語叫屈,呼籲「保衛廣東話」。他說,前陣子和一個湖北妹子在飯局聊天,卻被對方嫌棄「粵語沒什麼好學的」、「粵語沒文化」。這令陳小春十分不滿,他便於今天凌晨1點多發表長文,羅列了「保衛廣東話」的種種理由。

陳小春說,有1300年歷史的唐詩宋詞就是用粵語寫的,所以用粵語才讀的通順。而普通話,是500年前北方蒙滿胡語雜交變種出來的,比粵語單薄粗疏多了。

陳小春列舉了蘇軾、李白、杜甫等人的詩句,例證粵語是傳承中華古代文明的載體,說粵語沒文化實在是丟人。

以下是陳小春長微博中他認為是"證據"的內容節選。

蘇軾:「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中的【食】字和【肥】字,正是廣東話。日常例子如~食餸、食野、好好食、肥仔、肥佬、肥騰騰。普通話不是用「食」,是用「吃」,不是用「肥」,是用「胖」。

李白:「人生得意需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樽】字,正是廣東話。日常例子如~買一樽豉油返屋企、飲番樽啤酒先、呢個玻璃樽入面系乜野來咖?普通話不是用「樽」,是用「瓶」,一瓶、瓶子。

詩經:「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的【行】字,正是廣東話。行行重行行的意思是;行下,停下,再行下,又再停下,非常之依依不捨……廣東話日常例子如~行路、行街睇戲、行出去、行花市、行左幾遠呀?普通話是用「走」或「逛」,走路、逛街。

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凍死】,正是廣東話。廣東話日常例子如~好凍、凍冰冰。普通話不是用「凍」,是用「冷」。

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望】字,正是廣東話。廣東話日常例子如~望住前面、唔好四圍望、望乜野?普通話不是用「望」,是用「看」。

杜甫:「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的【隔籬】,正是廣東話。廣東話日常例子如~我就住喺你隔籬、隔籬鄰舍、搬過隔籬屋。普通話不是用「隔籬」,是用「隔壁」或「鄰居」。

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幾多】,正是廣東話。廣東話日常例子如~幾多錢?幾多個?普通話不是用「幾多」是用「多少」。


真是一粉頂十黑啊!求別這樣高級黑粵語,儘管是無心的。

粵語確實挺不錯的,但是舉例論證的時候不要拿路邊攤的材料來論證啊!

1、聯合國定義粵語為六大日常/官方語言之一

聯合國沒有相關文件有說到這回事!

聯合國有說到跟「六大語言」相關的地方,就是在介紹聯合國使用的六種Official Languages

其中就沒有粵語,分別是:Arabic, Chinese, English, French, Russian and Spanish

Official Languages

而聯合國中,把Cantonese(粵語)說成是official language 正式/官方語言的地方,我找到的只有這裡

96-12: Population Today, Vol. 24, No. 12, December 1996

1996年12月的「今天人口」時事簡報(newsletter),這是關於不同地方的人口參考資料彙編。

這個作者提到了一句:

English and Cantonese are the official languages, but Mandarin is gaining popularity (英語和廣東話都是(香港的〕正式語言,但普通話日漸流行)。

但是這裡拿來做論據也不是很準確,即陳小春說的:粵語在香港,澳門享有官方語言的地位。

香港也不是用Cantonese作為official languages。

《基本法》第九條規定: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除使用中文外,還可使用英文,英文也是正式語文。」

英文版為:

In addition to the Chinese language, English may also be used as an official language by the executive authorities, legislature and judiciary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在英文版,正式語文即official language,沒有說到粵語。

香港使用的語言政策為:兩文三語。即中文和英文,口語使用粵語,普通話和英語。所以在行政上也存在這三語使用的情況,但書寫就為中文和英文。粵語也屬於Chinese。

粵語跟其他方言一樣,沒有自己的文字,使用的都是通用漢字,最多就是加上一些自造的字。

官方用語official language 是一個法律層面的問題,不是語言學的問題。

當然,如果上文說的不對的話,歡迎舉出聯合國說過粵語是六大日常/正式用語的條文出來吧。

2、粵語是傳承中華古代文明的載體這回事

粵語的確保留了非常多古漢語辭彙,不會有太多人固執認為粵語就一定是古中國某時期官話。但粵語日常用語辭彙出自詩經、漢書等大量古籍經典,很多都已經在普通話日常中沒在用了,但粵語卻保留至今,這個是事實,同樣情況在客家話、閩語等也有。而用粵語念很多古詩詞更順更佳也是事實,因為粵語是九調,伴隨很多入聲詞,抑揚頓挫、變化更豐富。

但是,例如潮汕話也有八調,抑揚頓挫起來也不差,用來讀些詩詞也挺押韻的。

能說明誰是詩詞的載體?

PS:陳小春說:「敬告各位,唐詩真是要用粵語來讀,如果自己不懂粵語……」。嗯,這裡有網路語音版的,不熟悉粵語的不妨聽一聽:粵語古詩朗讀--三齊兒童網(3kid.net)

陳小春舉的什麼【食】【樽】【凍死】這些詩詞里的詞跟粵語的說法是一致的,同理,其他的方言也都有同樣的情況。比如,還是唐代的《行路難》中就有「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其中的【箸】,就是筷子的意思,這個詞潮汕話至今仍在使用。

各大方言都是古漢語的分支,各自保存了古漢語的一部分特徵。要麼要硬說粵語是正宗的話,那麼結論就是除了粵語以外各大方言都是古漢語的分支,誰比誰正宗?而粵語有大量的百越語的底層詞語,說明粵語的根源不是純粹古漢語,而是古漢語與百越語雜交而來。

所以請不要強行將粵語拔高到古代文明載體這種高度,這是高級黑。

3、尊重各地方言,但也不要用難以證明的材料來拔高方言,這樣只會抹黑而已。

全國各地都在流傳:XX話一票之差成為國語。XX有粵語,陝西話,四川話......等等,都是各自在為了拔高自己地方方言而造的謠言而已。

要不就是找各種材料來證明自己的方言的優越性,這樣很容易被黑,論古語言的優越性,誰比誰優越?

無論粵語亦或是其他幾大方言是否屬於優秀語言,無論它是否包含優秀的文化,只要你的母語是X語,你說的就是X語,保護X語不需要告訴人家,X語是如何優秀的,也不需要告訴人家,X語是語言地位有多高。只要你生活在X語的環境中,無論X語是否屬於優秀語言,無論X語是否屬於語言,你都應該說X語,道理就這麼簡單。

我支持他反對貶粵,廢粵的主張,但不支持亂撐粵語的做法,盲目拔高粵語真的會有反效果,一粉頂十黑。

而撐粵語,跟全國學習普通話作為統一語言並不衝突。

最後,陳小春抄段子也不要太明顯啊!


這是陳小春一怒之下從百度上搜羅到的證據嗎……


我想作為客家人的陳小春大概是高端反串黑吧


說粵語未必沒文化,但陳小春沒文化是事實,他初中輟學,跟著父親做雜工,後來到銅鑼灣打雜自我奮鬥。這是客觀事實,如果他受到別人的地域歧視,應該就那人的言行進行反擊。

這次事件,陳小春犯了許多沒文化的人在發跡後都犯的毛病,就是假裝自己很有文化的樣子。明星裝作有文化,通常體現在出書、學書法、買藝術品幾件行為上,沒事就學點唐詩宋詞。山雞和小寶才是他真實那一面,素養沒法隨著名氣提升,成龍經過多年打磨,確實像是有點文化底蘊的樣子,不過文化這東西又不只體現在學識。在自己不懂的領域強行裝逼,只是陳小春受氣後的反擊,連帶綁架粵語反擊。所以還是體現出陳小春很沒文化,袁立更是這方面的戰鬥機。

但說歸說,陳小春老婆這麼漂亮,還有什麼不滿意的呢,自信點。


用一個錯誤反對另一個錯誤。


來來來,用你們粵吹最愛吹的廣州話唸一唸《憫農》: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t?ou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fu

看看人家普通話午wǔ、土tǔ、苦kǔ,泉漳閩南語午g?53、土t??53、苦k??53,潮州閩南語午gou53、土t?ou53、苦k?ou53多押韻嘛。

還有陳小春你一個hakka吹什麼粵嘛真是,吹吹自己講的惠陽客家不更好,雖然說首句不押,但偶數句也是押的嘛。(惠陽話:午?31 土t?u31 苦k?u31/fu31)

然而你們非閩語、非官話的廣東方言都沒有人家廣東博羅本地話高舉:午?u35 土t?u35 苦xu35。

~~~~~~~~~~~~~~~~涯係手機分隔線ngai11 he11 siu31 ki44 fun44 kak3 sien53(淡水客家話)~~~~~~~~~~~~~~~~

推薦各位參閱的文章:http://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16583?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說明粵吹的誇張文章流傳太多,導致很多沒有考據能力的人被洗腦了


看到陳小春這條微博我心一涼。完了,陳小春舉的例子多是謠言,要是有人因此帶節奏的話粵語又要被黑了。當然了,我們廣東人不是綠綠。出了這種豬隊友,我們會自覺的作出批判和闢謠。

先說一下他舉的例子:

粵語是古漢語,古代詩歌詞是用粵語寫就的說法無疑是荒謬的。粵語可以說保留了較多古漢語的殘存,所以用粵語讀詩別有韻味。但顯然,粵語不是古漢語。放出專家復原的古漢語發音(其實確實有一丟丟現代粵語的味道啦),大家可以自行判斷。

【搬運】中國宋代至今的漢語發音-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

還有所謂的聯合國認定粵語為語言,還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六種語言之一。謠言!謠言!世界上那麼多國家那麼多語言,粵語何德何能能作為六種語言之一呢?須知聯合國六種日常用語分別是英阿俄法西漢。廣東包括港澳地區的經濟實力雖然很強,但是何德何能能和以上那麼多語言相提並論?

--當然了,粵語作為一種語言的說法我是持保留意見的。通常來說,不能互相交流的就可以認定為另一種語言了。在歐洲,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顯然是兩種語言,可西葡兩種語言的區別實際上和粵語普通話差不多。在西班牙內部,卡斯蒂亞語(就是我們認為的西班牙語)和北部的加利西亞語,西部的加泰羅尼亞語都被認定為不同的語言。所以,粵語說他是語言,其實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當然了,我們也要清楚的認識到,在如今的中國和聯合國,粵語仍然被認定是方言。這也是客觀事實,誰也無法否認。

辨明這些謠言,我想評論一下陳小春其他的話,及目前引發軒然大波的保衛粵語行動

撇除這些謠言,其實陳小春說的是很有道理的。他說:「我們尊重國家有關推廣使用普通話的政策和要求,但是語言往往不是孤立的處在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有其超越一般溝通功能的意義,所以推廣普通話與保留、使用、保護方言並不矛盾。」這個結論有理有據,也是我們廣東人保衛粵語行動的目標。

保衛粵語不是排斥普通話!更不是你們扣下來的粵獨的帽子!保衛粵語的目的是捍衛本土的文化而不是排斥外來文化。保衛粵語的價值是給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貢獻出多樣性從而讓中華這朵玫瑰結出更鮮艷的花瓣!這樸實的心愿,難道有錯嗎?

其實不只是粵語,我認為客家話,閩南語,吳語等,都應該得到保護。我原以為,捍衛粵語的行動也會收到其他兄弟省份的聲援,進而使他們也同樣珍惜自己的本土方言。想不到卻引來了他們視若仇寇的態度:我們那都聽不到方言了,憑什麼你們廣東就搞特殊啊?是不是我們也要弄個方言研究課本啊!我就黑人問號了,捍衛本土文化不是應該做的嗎?怎麼就變成了廣東搞特殊化呢?

另外,陳小春提到,有個湖北妹來廣州5年了,非但一句粵語也不會說,反倒還認為粵語是一種「沒什麼文化的方言」「學來有啥用啊?」

這就是粵語的現狀。一方面,我們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學習普通話(這就佐證了捍衛粵語不是要排斥普通話),所以在今天外地人來廣州不必擔心,因為如今不會粵語也能在廣州順利的生活。然而在另一方面,過度的推普也打壓了本土的文化,以至於給人留下了「粵語是沒文化的方言」的印象。其實粵語並非沒文化的方言,作為一種保留較多古漢語成分的方言,粵語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華文化的多樣性作出了貢獻。推廣普通話的目的是為了讓全國人民順暢的交流,但是如今推著推著把全國人民的文化都推沒了,這難道是推廣普通話的初衷嗎?推廣普通話和保衛傳統文化並不衝突!這就是為什麼要捍衛粵語。也希望全國各地的兄弟省份也能珍惜自己傳統的文化。

其實,陳小春保衛粵語的態度是無可厚非的,結論也是正確的。就是因為舉了幾個謠言作為例子,引來一大堆人大肆攻擊,連帶著把粵語都罵了個狗血淋頭。然而說道謠言,其實豬隊友哪裡都有。不光你們口中的粵吹有,反對粵語的人也同樣編造了不少。像:五羊小學印發粵語教材,本意是作為一門 興趣 課,一門 選修 課。然而卻變成了五羊小學將粵語設為必修課,變成了五羊小學使用粵語授課而不使用普通話,變成了五羊小學禁止學生使用普通話違反國家政策。按照慣例,批判完荒謬的謠言後就該輪到批判後面的粵語。那麼我們是不是也該批評普通話呢?

顯然不會。面對著豬隊友,我們自覺闢謠,但是捍衛本土文化的初心不變,捍衛國家統一,支持推廣普通話以利於人民交流的初心也不變。最後祭出一張圖送給噴子。


1 首先存疑少數答主的論據。語言是變化的,人口是流動的,唐代嶺南地區的方言≠如今的粵語。

2 縱觀漢語史,語言文字呈簡單化的發展趨勢。

3 普通話較粵語體系簡單,易於習得和推廣使用。

4 粵語較普通話體系複雜,值得了解和保護研究。

5 粵語不是唯一複雜古老的方言。


請看王力《漢語語音史》,廣州話本身的層次應該是晚唐到五代從官話分化(說不定是南漢定都廣州所致》),主要依據聲母的特點推測,輕唇音非、敷、奉母已產生,但微母還在,和明母同型。要麼是 ? 並回了 m(就像北京話娘母 ? 並回了泥母 n),要麼是根本沒產生過。這導致陳澧《切韻考》受制於家鄉話,廢掉了微母,認為中古《切韻》只有四十聲類而非卌一。

但韻母有後期變化。如圖(王力《漢語語音史》):

廣州話是基本吻合的。品、稟 ban2,凡 faan4,汎 faan6,法、乏 faat8。以及(同上):

還有一些如「掛」、「話」等卦韻喉牙音轉入禡韻,但這點日語、普通話、壯語(話 vah)也一樣,不知何故。但唐代「掛」、「話」和「賣」、「債」押韻,廣州話也不行。

也就入聲和 -m 韻尾還算村姑吧。唐詩宋詞多數是長安音和洛陽音,廣州排不上名次。北京也是逆襲,明朝標準音是南京,西南官話也更接近。《西儒耳目資》記錄的很可能就是明朝南京音,廣西象州白石村的西南官話最接近它。

廣州話本身也符合其底層,侗台語的特點,韻頭和韻腹不能共存,即,沒有複合母音作為韻腹。(所以,新 san1,鮮 sin1,前者丟韻頭,後者丟韻腹。樓、劉同音 lau4。)這點冒稱自己是雅言,我也鄙視粵吹。

有讀者問到,廣州話不是有「光」gwong、「曠」kwong 這類音節嘛,不是有韻頭?確實不是韻頭,因為 gw、kw 是整體不能拆分,gw、kw 連著發音。

主要出現在:gwaa, kwaa, gwaai, (kwaai &> faai,) gwai, kwai, gwan, kwan, gwat, (kwat &> fat,) gwaang, gwaak, gwang, gwak, gwing, gwik, (kwing &> king,) kwik.

王力先生對此分析(同上):

以及:

繼續:

還有:

沒完:

例字:

另外,荒謬答主 @朗博 禁評了,對不起,我只好掛人。

朗博,哪裡有巨大的財富,哪裡就有巨大的不平等---亞當斯密《國富論》

怎麼看待陳小春倡保衛廣東話「唐詩宋詞大多是用粵語寫的」? - 朗博的回答 - 知乎

以及:

有哪些關於歷史的冷知識? - 朗博的回答 - 知乎

「象雅語最大的特點中國古漢語中的尖團音。
「尖團音是尖音和團音的合稱。尖音指z、c、s聲母拼i、ü或i、ü起頭的韻母,團音指j、q、x聲母拼i、ü或i、ü起頭的韻母。在古代漢語中「尖團」是分開的,例如把「尖、千、先」讀作ziān、ciān、siān,把「兼、牽、掀」讀做jiān、qiān、xiān。但現在的普通話中就把「尖」和「兼」通讀成jiān,「千」和「牽」通讀成qiān,「先「和」掀」讀成xiān。
「現在河南平頂山地區方言中還保留著分尖團音的區分。例如「精、清、星」和「京、卿 、興」這兩組漢字的普通話讀音相同,都讀「jing、qing、xing」。但是 「精、清、星」河南方言中讀作「zing、cing、sing」。再例如「趨」和「區」都應讀團音(qu)的 ,而河南話的「趨」為尖音 ,聲母是 c,緊接 yu,讀作cyu。
「雅語最典型的中州韻,九酒、劍箭不同音。但是這點在粵語卻沒有表現出來,反而在 河北深武饒安方言,陝西關東地區的方言,江蘇贛榆地區方言等很多地方,至今都保留尖團音的區分。
「所以,這些方言同粵語一樣,至今都保留著華夏文明的語言對各地影響。但是單獨拿出來說一種方言能代表一個民族文化的傳承則是對別的地方的不尊重!」

粵語不分尖團?九 gau2 酒 zau2 劍 gim3 箭 zin3。驅 koei1 趨 coei1 也區分。

不是母語人,別言之鑿鑿好嗎?


敘利亞內戰,大批敘利亞人遷往歐洲的德國法國等地,所以,現代德國人說的才是正統的敘利亞阿拉伯語,如今的敘利亞人說的是外族的胡語!


唐朝的中原人,都認為廣東人說的話根本聽不懂,而且連廣東人自己都承認這一點。中原人甚至稱廣東人為「獦獠」,認為廣東和中原比起來是南蠻。

不信?這裡有文獻。《六祖壇經 · 行由品第一》有記載:

惠能云:「……惠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傳法,今已得悟……」

我想這麼簡單的文言不用我來翻譯了,而且這是惠能自己說的。那麼惠能是哪裡人呢?

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這一段文獻中,不僅五祖弘忍稱惠能這個廣東人為獦獠,連惠能自己都自稱獦獠。

偶然間發現一位答主貼了其他古代人吐槽南方口音不正的回答,貼在這裡粵語真的是古漢語嗎? - 匿名用戶的回答 - 知乎

————————————————2月7日更————————————————————

本答案意在用文獻來噁心陳小春和一小撮認為「粵語=中古漢語」的粵吹

然而在評論里卻引發了各種地域歧視!

一千五百年前高僧惠能就說過的「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怎麼過了一千五百年中國人的認知反而退化了呢?難道正統的中國人都死光了,留下來的都是蠻子和韃子?

這是中古漢語與幾種方言和域外語言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其中,廣州方言與中古漢語的相同點、北京方言與中古漢語的相同點數量相似,而和中古漢語相同點最多的是:日語吳音(音讀漢字)!所以,照這個邏輯,中華正統在日本???


莫非陳小春就是文中提到的那個人?

【粵語比普通話受歡迎嗎?】Ivan:——轉載,侵刪。 前陣… http://www.zhihu.com/question/55090445/answer/142601983?utm_source=com.android.mmsutm_medium=social

那麼問題來了,我搜到一篇16年3月的文章:

莫不是陳小春穿越回了16年還是16年他就寫了這篇文章直到現在才在微博發表?


呃。。。

可是陳小春舉例的唐詩宋詞代表人物李白、蘇軾都是四川人啊,我們四川人都操「川普」幾十年了好嗎。。。


保衛洛陽話 漢賦唐詩宋詞明小說都是洛陽話寫的


有1600年歷史的聖經武加大譯本就是用羅馬尼亞語寫的,所以用羅馬尼亞語才讀的通順。而西班牙語和義大利語,分別是1600年前哥特、倫巴第語雜交變種出來的,比羅馬尼亞語單薄粗疏多了。

比起羅馬尼亞語耶穌(Isus),西班牙語(Jesu)和義大利語(Gesù)連首字母都拼不對,INRI都要變成JNRJ和GNRG了。讀音更是差出去十萬八千里,甚至還沒漢語接近。

羅馬尼亞語才是傳承羅馬古代文明的載體。


看到他一個客家人倡議保衛粵語,總是一種很奇怪的感覺。

1、關於陳小春

他是一個出生在惠州惠陽的客家人,惠陽可以說是純客家聚集區。他又13歲才到香港,可以說他的母語是客家話,而不是粵語白話(香港稱為「廣東話」)。

粵語是他在香港的通用語言,類似於大陸人使用的通用語言普通話。

2、關於粵語

聯合國不是專業的語言研究機構,它在定義語言方言上並不具有權威性、準確性。何況,聯合國也沒有定義粵語是語言。

粵語語音的存古性在大陸各個地方語言中並不突出,其他如閩語、客家語、吳語等都有很大的存古性,大家都是半斤八兩。粵語讀唐詩更押韻,只在個別唐詩上有體現。

3、關於湖北妹子

她是一個湖北人,母語不是粵語。而且她享有自己的權利,學不學粵語都是她個人的自由,並不存在「在廣州就一定要學粵語」這一法律或道德要求。

她只是對粵語文化不太了解,從她個人的經歷看這也是很正常的。

總之,陳小春對湖北妹子不學粵語的質疑是多餘的,其普及的一些粵語知識又是錯誤百出的,其支持粵語並不說明他是母語保護者或者說方言保護者。他支持的只是香港的通用語言,這是他作為香港人的身份使然。


-

所以這個問題的存在,正好是「百度做了哪些惡」的回答咯?

保衛廣東話是對的,陳小春的心情也可以理解,演戲又好看,說話又超好聽。

問題出在哪裡呢?出在方法上。

考慮具體情況,相對於念兩句詩,砍人顯然更適合雞爺這類人士。

特別是還有個別聽眾同志,啊,脾氣比較暴躁,還沒等你念完詩,他/她倒是先咆哮起來:

滾出去,你沒資格念他的詩!

這也是很痛苦的。

你南哥出來混,就靠三樣東西,夠狠!夠義!夠人多!

知識是第一生產力這種台詞,顯然不太適合你的版本。

雖然確實有個在廣東干過的胡建人,通過念詩永垂不朽了。

但是人各有命,不能強求。

怎麼辦呢?下面介紹一種適合雞爺的方法。

你應該這麼推廣廣東話。

首先,佔據主動權。

對方語言能力不行,想把話題岔口?

那怎麼行。

追!

追到對方認慫,就完事兒了?

錯!

換個話題,接著懟。

之後,你爽了。

接著翻歷史舊賬。

等對方徹底抬不起頭了,道義也失去了,立場也失去了,個人尊嚴也受到冒犯了。

那麼就該進行最後一步、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了。

一個字兒,打!

學會了嗎?學會了也沒蛋用。

搜「凱鵝」,搞點兒大新聞。


1.作為一個廣州長大的人,對於不會講粵語的人,主動用普通話交流,這是我小時候的家教。小時候家人會對我說,如果看見別人不會講粵語還強行要求用粵語交流,是很失禮的事情。

2.長大之後我發現,這條定律在大部分土生土長的廣州人眼裡,都是適用的。來自非粵語地區的人,如果肯學肯講粵語,自然是好事;但粵語人自己主動用普通話和他們交流,同樣也是一種尊重。

如果「去哪座城市就要學會用當地話交流」變成一條規矩的話,我會覺得很恐懼。因為我不可能一輩子都活在廣州,總要去其它地方玩玩或者生活一下的。那是不是就意味著,我去某個地方之前就必須精通當地的方言/外語,否則就活該被人邊緣化?

3.我身邊的確有看不起非粵語母語人的廣州本地人,如果是年紀大的長輩,倒還好理解,可她居然和我同齡。她本質上,是個思想非常閉塞的人,認為出了老城區就都是鄉下地方。在我們都計劃著去其它城市自由行的時候,她還堅信我們去的地方都是蠻夷之地。我想,無論她去到哪裡,都會被別人禮貌性地保持距離吧。

4.古漢語發音不等同於現代的任何一種方言/語言,只能說某些發音相似,但絕不能簡單地以「某話在某朝代就是普通話」下定論。這在很多人的知識體系裡面已經算是常識了。

5.我贊成,粵語需要被保護,被傳播,但這不代表非粵語人必須學會粵語,才能在粵語地區很好地立足。前者在於弘揚文化,而後者則是求同存異。這並不矛盾。

6.其實這篇微博內容太多常識硬傷了,討論價值並不高。就這樣。


每當有人用詩詞押韻的事來吹粵語我都會把那首誰都會背的明月幾時有初一到廿九(喂)搬出來。

(嘛,雖說我舉的例子好像也有點問題,畢竟古蜀人用韻也是亂得一筆


推薦閱讀:

怎麼在有一定法語基礎的情況下自學法語?
GRE辭彙在英語里相當於漢語里什麼水準的詞?
基於表音文字的韓語和朝鮮語將來有可能分裂成為兩種語言嗎?
其他語言對中文有「空耳」現象嗎?
我國是否存在已經建立的方言資料庫?

TAG:語言 | 語言文化 | 粵語 | 漢語 | 語言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