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車展上推出的概念汽車都無比犀利,而變成量產之後就毫無顏值了?
先要理清設計概念車的目的是什麼。大致如下:1、對企業未來設計語言的展望。這類設計有可能是Production-Ready,如奧迪的Prologue,也有可能是非Production-Ready,如馬自達葉風和BMW Next 100。
2、某量產車型的先期概念車型,這一定是Production-Ready的,如馬自達的Shinari、大眾T-ROC,再往前如奧迪TT Concept。
3、展示設計實力,這裡最經典的就是Grand Turismo·不靠譜概念車大集合·Vision計劃,由山內一典召集眾車廠為GT5設計了一波概念車,最保守的GT Vision也算相當誇張了。基本上非Production-Ready的居多。但是BMW、VW和Lexus的GT Vision就是在自家量產車基礎上爆改過來的。
所以你看概念車的時候,需要弄明白它究竟是個什麼來頭,有沒有量產的計劃。
然後就是錢、法規和工程的問題了。從Vision Efficient Dynamic到i8其實算是一個比較正面的例子。最初的Vision Efficient Dynamic長這樣:到了i8 Concept,開始進行量產準備,有一些東西也就開始往回收。
比如發光格柵,由於i8主要動力來源是電動,格柵可以做成封閉的,VED上帶氛圍燈的格柵顯然成本太高,車門也從一大塊玻璃變成了下部高亮黑上部玻璃,全玻璃的車門要在滿足成本要求前提下通過安全法規顯然是非常困難的,但是即便是概念車上這樣的設計同樣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車窗是降不下來的,這顯然絕對不能允許出現在量產車上。i8 Concept還有破綻:攝像頭代替後視鏡在現行法律框架下是非法的,而且前擋風玻璃下方並沒有辦法安裝雨刮器,這在現在同樣是非法的。
量產i8就在接著堵這些漏洞,可以看到Bonnet和前擋風玻璃、側窗和車門的處理都進一步往回收,傳統的後視鏡也取代了攝像頭,以符合量產車的使用要求、法律法規的要求和成本的要求。
BMW這一系列的圖片其實是很好的"現實是如何毀滅夢想"(大霧)的案例,而且BMW很可貴地公開了這一系列進化的官圖,值得找回來好好研究。VAG的設計則是相當的實用主義或者說,功利主義。所以 @LEON 大眾其實是Production-Ready概念車狂魔,啥時候看到大眾發概念車,就坐等吧,過幾年就有很大可能冒出量產型號。因此,大眾的概念車往往都不能算驚艷,多年前的Concept T算是一個特例了。VAG的概念車基本畫風是這樣,上面TT的概念車已經見過了,和初代量產版TT八九不離十。再看別的,當年Scirocco的概念版IROC Concept:特地放個屁股,和量產Scirocco基本一樣了,捎帶手改改R Bumper和Skirt,量產達成。
再比如04年的Concept C。兩年後便有了量產版EOS。
@LEON 弄錯了Golf的時間順序。最後的量產Golf是第六代GTI,時間是2010年,而這一代GTI的概念版(2008年推出)也順便放一下吧,相當提神:這叫概念車……我是拒絕承認的。。。
到了2012年,第七代GTI的概念版同樣和量產版傻傻分不清楚:13年終於撒了一回野,放出Design Vision GTI,為了這一年的沃爾特湖大趴加把柴。
至於那幾台看起來極其誇張的概念車,已經是在第七代GTI量產以後應山內一典之邀設計的GT Vision,時間已經是2014年,這一年第七代GTI已經正式投入量產了。
所以法蘭克福車展別家的車有拿拖車拖進來的,這幫人做的概念車是自己開著進來的。車展完事開回去扔倉庫放兩年下一屆車展以概念車身份展出估計都沒人看得出來究竟是怎麼回事。包括I, Robot里那台驚世駭俗的RSQ:去年……啊不,前年的CES Asia我也見過真身,竟然也!是!能!開!的! 當然車輪就不是科幻的球狀車輪了,而是在這個殼子下面有四個常規的車輪。
倒是Mazda,看起來像是Production-Ready卻最後沒消息的欠賬一大堆,葉風算是一個,風籟說是要造出來跑勒芒的也沒消息了。還有這類離譜的概念車:
嗯,不指望量產了。。
主要是概念車不需要考慮太多實用性和製造成本這些,這同樣也是為什麼跑車相對家用買菜車也更犀利的原因。
很多概念車,根本就沒有準備量產,為的是展示企業的實力,驗證全新的設計思路。這種車拿出啦展示,為的是廣告,因此,能有多好看就多好看,不考慮實用的。
樓主說的,應該是準備量產的概念車,往往是研發初期的樣車,結構,尺寸基本已經鎖定,外觀風格也基本確認。
這種概念車,轉換為量產的時候,最大的影響因素是成本。尤其是外觀。先說採購成本,比如漂亮的一體式格柵,看起來很漂亮,但是.......SUV的上下分體式的格柵,上格柵一般成本在200-300元,電鍍較多的,也就400元,下格柵100元以內,加起來不超過500。一體式的,800元左右很正常,如果要鋼琴烤漆+電鍍的,你看看1000能不能拿下吧。再說說工藝成本
比如鷗翼,採購成本以及不高了,但是,對於生產線,則要求大調生產布局,技改,增加工位。衝壓車間還好,噴塗車間就要動手術了,但是災難性的影響是總裝車間。現在普通的門板,是一條單獨的裝配線,最後用1-2個工位裝到車身上。
鷗翼和車身的連接就複雜多了,驅動電機,支撐結構,電器接入,1-2個工位可不行,和現有產品的兼容性就打破了,如果全線產品中,大部分是鷗翼還好,了不起按新標準升級,但是如果此產品只佔20%的產品,難不成剩下80%的產品要遷就20%的車型?這個錢就多了。還有研發成本。
比如大尺寸的輪轂,低扁平的薄胎,很漂亮,但是帶來一系列的底盤問題,現有的減震器,定位方式,連接方式要重新弄,標準要重新寫,這個一般也會被砍掉------花錢如流水啊。因此,漂亮的樣車,變成量產產品,至少變成大家買得起的產品,就要樸實多了也不是所有概念的范冰冰量產都變成了羅玉鳳,比如財大氣粗的VW就把一款概念車以80%以上的還原度投入量產了。
這是2015年大眾發布的C Coupe GTE概念車[發布時的說法是: 預示了下一代輝騰和大眾CC的設計方向 ]。各大論壇的評論總結下來就是三個字:美翻了。
然後大眾儘力照著這個樣子量產了一個車型叫Phideon(輝昂)。
長這樣:
說實話已經相當好看了。但是由於採用了跟奧迪A6L相同的MLB平台,售價躥升到 34.90-65.90萬。
網友立馬就變臉了:
大眾賣這個價,給我一個不買奧迪的理由?
凱迪拉克的大盾牌都比VW開出去有面子,大捷達敢賣30萬?
因為這些消費級車型的目標用戶群大部分承擔不起概念車量產的成本。而布加迪、柯尼塞格這些超跑廠就從來不用考慮這些,所以他們的車子怎麼快怎麼來,怎麼美怎麼來,反正他們的客戶不知道性價比是什麼意思。
再者從廠家的角度:
像大眾這樣的大企業要做一輛車的話,設計師負責外觀吊炸天,工程師負責速度吊炸天。這樣的車差不多就是長成大部分概念車那種樣子。
但這樣是不能上市的,因為上市前,各種部門都還要摻和一把:
首先是內飾設計部門,他們要足夠大的杯架來放大杯的咖啡和可樂;
然後是運動和行李空間設計部門,他們要足夠的寬度來放釣具或者高爾夫球杆;
接下來是人體工學部門,他們要保證大胖子能舒服地坐進去,或者高個子有足夠的空間放腿;
......
這些要求都滿足之後,你喜歡的那輛轎跑成功量產了,你會得到一輛:
並不是所有概念車都很假,關鍵看是否量產的決心。
Sport Coupe GTE(2015年)量產版Artoen
----C coupe GTE(2015年)
量產版輝昂
-----F800(2010年)
CLA
------Coupe SUV(2014年)
GLEcoupe
-----GranCoupe(2011年)
6系grancoupe
----Active Tourer(2012年)
2系ActiveTourer
-----C-X16(2011年)
F-Type
謝邀
概念車設計的時候是很理想化的,更偏向於把停留在人們想像中的車變成實物。
但是不管是什麼東西過於理想化之後人們就會忽略他的實用價值。
概念車最大的特點就是「特別符合大家的審美」。就是說它的設計完美的呈現了大家覺得「我認為最酷的車應該是什麼樣。」
比如大家都熟知的碟中諜裡面阿湯哥開的概念車
真的收穫一大票迷妹。
各種帥氣簡直,然而真的開起來總覺得安全性和隱私性不能得到保障。
概念車叫做「概念車」,是代表一個理念,或者同時包括了某系列車將要展現出來的多個主題。
就像設計師的show一樣,各種奇怪的衣服上台,但是絕對沒人穿上街,因為它只是一個「概念」,代表的是一個大主題。這個大主題包括了所有人對車的幻想,但是真正生產車的時候,不會有人會把車生產成這樣的。
再一個就是,開始量產之後大家才會發現這個車的缺點是啥,對某物期望值過高,拿到手裡哪怕一點點瑕疵,都會讓人失望。概念車設計開發的時候不計成本,所有的概念車都是賠錢買賣,掙的是個吆喝和面子,主要用於體現公司發展方向理念,設計研發能力以及工藝水平等,有點品牌形象代言人的感覺。
真到量產的時候,如果不賺錢,啥都免談,不然賣一輛虧一輛。
土豪要不介意售價,別說還原度80%,就是原封不動,整車廠都能給你整出來。
風阻成本-----------------------------------------概念車是為了效果量產車是為了銷售
我給你提供一個正面例子,雷克薩斯LC,跟概念車一樣犀利。唯一一部我看圖片就看到高潮的量產車
謝邀。你知道財務總監嗎?
量產車比概念車好看的有木有?
以上是馬自達新一代「越」設計語言的概念車,這些blink~blink~的亮鑽和鍍鉻有沒有讓你覺得像是某個汽配城改裝後跑出來的cx4?
我們看看正常的cx4
有沒有感覺這才是林志玲,上面那個妖艷賤貨是羅玉鳳?
同樣,採用「越」設計語言的第二台車,新款的cx5
也完爆概念車
圖上可以清晰的看到這可是日本工廠新車下線,不是又一個概念車發布會哦
這個問題問過很多次了,概念車不需要考慮比如後視鏡大小夠不夠用,車牌有沒有地方掛內部空間合不合理鈑金要求高不高車子做出來成本高不高只要弄一個油泥模型出來告訴大家我很叼這是我未來車子的樣子,至於未來到底怎麼樣,我只是說像又沒有說要一樣。
謝邀俗話說概念林志玲,量產羅玉鳳。還是成本惹的禍。
很簡單的一點,輪圈變小了。概念圖上那個碩大的輪子,看上去起碼是20英寸的,實車可能只有17,顏值一下子就沒了唄
不止汽車吧,所有概念產品都是設計師發揮無限想像空間的腦洞,幾乎都不需要經過工程師推敲的。(而且工程師對概念車的容忍度也高,因為知道量產還是要改的)
像蘋果的iPhone 7,發布前的粉絲概念圖是這樣的:
還有這樣的
而真實發布出來是這樣的 不好意思放錯圖了果然變得毫無驚喜了吧?
這是設計師與工程師、研發人員還有市場部四方博弈的結果,設計師只想越漂亮越好,工程師要想如何量產如何保持高成品率,研發人員想把一大堆最新科技最強性能擠進去,市場部想往死里壓成本。
結果到了最後,設計師能拿主意的部分就很少了。但其實題主所說的量產後毫無顏值是不對的,這個主要是看車廠工程師的能力。
像馬自達MX-5,新款推出前最後的概念車是這樣的(基本保持在NC的設計,還沒加入魂動概念):
新款量產後是這樣的(加入魂動概念就大不相同了):
明顯是量產車好看多了吧?
還有CX-4的概念車和量產車是這樣的:
顏值也保持得很好啊,甚至量產車更順眼了。
還有昂克賽拉和阿特茲的概念車:
再看量產車(只放阿特茲吧,反正昂克賽拉的樣子也差不多): 比概念車都好看了。還有馬自達2概念車:
量產車:
連這種A0級小車都顏值爆升了,還好沒採用概念車設計。
對了,我在前面說了,量產車的顏值能提升還是降低,主要也是看這個車廠工程師的能力的,不信你看下面這個:
概念車:
不得不說,這個概念車確實高端大氣上檔次
再看看量產車:
明顯中庸無特色了吧。所以忠告各位車廠:沒這個量產實力就不要隨便發概念車吹牛逼。「犀利」一般是通過零部件之間的分縫間隙、外觀稜線R角來體系的。
因為有些概念展車是用塑料件做的。如果五門一蓋都是做死了,不能打開的那種,分縫間隙就可以做的特別小。量產車考慮運動間隙、製造及裝配誤差,分縫就變得大了。另外,還是塑料展車(RP件車),外觀稜線特徵也可做到鈑金達不到的程度。實際量產的時候,特別犀利的稜線鈑金衝壓時會出現「滑移」問題,為解決此問題,一般會不得已把問題反饋給造型,申請把R角放大。例如長城新出的WEY——VV7。下圖是14年北京車展上的展車跟實車對比,就會發現大部分造型風格是保留下了,但部分細節是造型像工藝跟設計讓步了的。每處的不同,都是我們工程設計部門跟造型長期撕逼的結果。畫出來是一回事,做出來是另一回事。
為什麼當初只可遠觀的女神當了人妻之後就一黃臉婆了
AV里的黑哥們兒雞巴有一尺長,你街上去問問誰有這水平。
Mark,居然沒有人寫我大雷克薩斯的LC500h!待我SHMS2017過後細細跟大家八卦下Lexus這台神一樣的量產概念車!
推薦閱讀:
※什麼是自動代碼生成技術?這種技術有什麼優點?
※自動檔為什麼需要P檔?
※大眾車與豐田車比較?
※10萬左右的車,安全性最高的是那款?
※如何評價全新(第三代)賓士 CLS 的設計與性能?優雅而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