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匠精神沒日本厲害嗎?
現在是2016年12月3日。
就在這一年內,整天講別國的工匠精神,特別是日本。尤其近2 3個月,好幾個點擊率高的節目在談工匠精神。竇文濤的《圓桌派》,高曉松的《曉松奇談》等等都在談。我有點不懂了,一天到晚講個日本料理、木匠什麼的,我感覺有玄學的味道了都。如果是說說高尖精工程用料或者高科技就算了,整天扯這吃的有意思嗎?
日本這套其實中國古代一直延續到民國,一共。
課本裡面有核舟記,有口技。
所謂神乎其技,哪個不是下大工夫,用腦子才能達到的。
工匠精神,適合還不能量化生產的手工業,農業時代。
機器做飯還不如人,廚師就應該發展工匠精神,師傅傳授,一輩子做一類菜。
日本形成這個,與它的歷史和制度關係很大,沒有科舉,長子繼承製,匠人地位還不錯,嚴格的封建尊卑,從學徒一步步幹起來,多少年逐步升級。
而進入工業社會以後,日本有年功序列,有終身僱傭,保持了人的穩定性。在一個東西上反覆較真。
這個國企時代,全社會拉平工資,技術工人評級拉檔次,八級工其實也能算工匠。
現在,你工匠?板凳坐10年冷,34歲解僱了好不好。
沒有終身僱傭,沒有年功序列,工人做夢都想當管理者好嗎,當不了管理者,能進辦公室掙3000,也不在車間掙5000。
另外,現在技術也是飛速進步的,很少有行業若干年工具不變,給你摸索時間了。現在都是儘可能降低勞動者要求,恨不得來一隻猴子經過訓練就能幹。因為勞動者要求降低了,可以隨時替換了,成本才低啊。
社會貧富差距巨大,成功的維度是錢與權力,工匠精神算個屁啊。
其實,日本也有點玩不下去了,畢竟日本現在也是商業社會了,終身僱傭有解僱了,年功序列也有很多反對的聲音,昭和時期的老古董也是死一個少一個了。
一些行業確實應該發揮這個東西,但是要制度來配套,故宮修文物這個其實就是編製內終身僱傭,福利待遇還好,專業單一,沒法轉行,師徒傳授,手工操作。滿足這些條件,稍微有點追求的工匠精神自然就有了。
我相信中國也有這樣的工匠的,但是中國目前的價值觀和社會風氣,確實已經距離這種精神太遠了。
我在日本生活的這幾年裡,確實也感覺到兩國對於匠人精神的追求有些不同概括的來說是兩方面:1.中國文化一般把工作視為俗物,只要身份高一定了就希望擺脫俗物,最好是自己不用干苦活、累活,而是指導其他人去做事。其實從古代就是這樣,官員一般瞧不起吏員,吏員也看不起工匠。官員之間也是翰林這種不管實務的官,或者御史這種才是清流
現在也一樣,我身邊就碰到兩個例子一是我的一個老師,以前在編程上是個大拿,後來成了頭頭了,指導一群學生去編程序去處理問題,他自己只負責處理一些疑問。而且他經常自豪的說他已經二十年沒有干過那些碼程序的活了,都是給人解決問題指點方向了。另一個是我的表弟,現在在學廚師。學的很苦,我姑姑就安慰鼓勵他,好好學,以後當了大廚就不用自己掌勺了。可見這種思想無論地位的高低,都是很普遍性的。而真正的匠人是什麼樣的呢?他們以自己的工作為人生的意義,為生活的樂趣。比如節目里的那兩個廚師,無論成就多高了也是自己掌勺做飯,不是自己做得飯不賣給別人,也想像不出自己哪天會不做飯。做飯就是他們的全部生活樂趣和意義。另一個例子是在鏘鏘三人行里聽竇文濤提的,說美國有個著名錄影師,都拿了奧斯卡獎了,成天看著他拿個沉重的攝像機到處跑。別人問他身份都這麼高了為什麼還要親自拿,他說攝像機就是他身體的一部分,無論拍不拍東西他都要拿著到處跑。一般來說,有這樣的認識,做一件事的技術才能精益求精。第二件事,匠人眼中金錢只是一般的東西,並不過於追求,也不會過於追求商業化。
高曉松那期節目里的兩個廚師,都是只開一家小店,大概只能坐七八個客人,和廚師面對面交流,廚師只賣自己做的東西,也看重和客人交流的過程。他們不會開一個幾十個人的大店,更不會擴充出去開分店。他們不能容忍別人掛他們的招牌掌勺。
中國國內現在是什麼風氣呢?之前我看《泰囧》里有個情節大家想必都看過,王寶強演的那個好像是做煎餅做得特別好吃,徐崢問他怎麼擴大生產和經營,怎麼做品牌,王寶強來一句我只自己知道怎麼做,沒法告訴別人怎麼做之類(大概是這意思,記不清楚了),然後徐崢就很無語,觀眾看了哈哈大笑,成了一個喜劇情節。國內現在基本就是,一個人做什麼事情做得稍微好一點,就希望擴大規模去賺錢,然後他自己有了錢也不做實際的活了,他自己的技術不但無法提高,基本上也慢慢荒廢了;而購買者也享受不到更好的技術,整個市場的平均技術也一般上不去。如果一個匠人在中國,不在乎如何賺錢而是鑽研自己的技藝的話,通常周圍人還會說他傻。
日本的工匠精神呢,用他們的話來說是一種生活,也是一種求道。你類比一下那種宗教人士就能理解了。他們鑽研一向技術一鑽研就是一輩子,希望追求的是人生的意義、感悟,還有境界。也是因為他們確實喜歡做這些事。太注重工匠,就不需要工學了。工學的目的就是把把低效率的勞動高效率化,把手工打造的產品量產化。
中國完全不必一開始就在「工匠精神」上斤斤計較。中國優秀的做事傳統是「策論」,充分審時度勢,定戰略,設計戰策,像下棋一樣按最好的次序來行棋,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結果。當然,這也是要有大世界、大場面才可以發揮大戰略,作為中國人這點是有幸的
只有無法在宏觀局面開拓的棋手才需要去關注「工匠精神」看看《曉松奇談》20161125 匠心之旅:迷失京都
是啊工匠精神的人都餓死了
宣傳沒人家厲害,關注沒人家多,收入也是。
老羅在早年開學校的時候,學生過去問他這個學校和新東方有什麼區別,他說我們百分之九十的老師都是新東方出來的,你說能跟新東方有什麼區別。後來的區別是降價和服務上做的還不錯。但是實際上區別並不大。沒什麼區別。手機的話也是找了個噱頭出來強調核心競爭力。畢竟冰箱不能白砸,得有話題。主要是小米,剛開始是頂級配置,後來是紅米,後來是金融,後來是大數據,後來是智能家居,後來是智能硬體,買媒體買測評人。繞了一圈手機沒什麼特點了,後來才想起來重新做旗艦。手機整體上沒有什麼核心競爭力,類似於組裝電腦了。看誰廣告寫的好了。
沒錯,我就是來砸場子的
假如你要在一個行業里出彩,需要的肯定是認真細心仔細以及堅持不懈。那些教齡幾十年的老師,他們早就已經形成了獨特的上課風格,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很容易就能看出來。兢兢業業幹了幾十年的教書匠,學生聽了他們的課也非常的樂在其中。我覺得沒什麼需要在意的,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狀元,從小就被爸爸媽媽 教師教導做事要認真,做事要細心。推薦去看一下 二更視頻,這個視頻講述的就是各行各業不斷努力著是平凡的人們。這個社會對認真做事的人還是崇敬的。現在也不像以前那樣 隨便一個沒讀過幾年書的人就能變成暴發戶了,社會正在沉澱中。
工匠精神只是一個知道恥辱這麼個核心價值觀。
其實我覺得中國人可以做到日本人那樣的細緻,而且更有效率,更加靈活。
只是我們現在的社會風氣不崇尚那樣,現在的社會都教育要成為人上人,要成為領導者,沒人鼓勵你成為一顆螺絲釘,一輩子成為一顆螺絲釘是可恥的,所以也沒有習慣去做到什麼工匠精神。
中國的精神不是工匠精神,而是求道的精神。把一個東西做好事理所當然的,但是把一個東西用來求道,才是中國的精神。
去看CCTV紀錄片《大國工匠》。
可是為什麼要有工匠精神呀。
哪個企業不願意忠於自己的產品希望做大做強並傳給後人?問題是中國現在社會風氣就是這樣,你想好好做,別人拿著攪屎棍過來捅你,你也只好想辦法去找攪屎棍,不然別說傳承,可能一兩個月就滅亡了。中國現在沒有信仰,沒有畏懼,尤其是企業家,不對,是做企業的人。
推薦閱讀:
※中國目前最先進的五軸聯動數控機床母機在哪裡?
※如何看待清華大學降低國際學生錄取門檻引爭議?
※為什麼韓國、越南接受了中國姓氏文化,而日本沒有?
※我們真的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么?
※「鞋子理論」和「普世價值」有沒有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