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實際上是起源於韓國(朝鮮)的事物,卻被誤認起源於其他東亞國家(如中國或日本)?

開個腦洞。力爭較為客觀的認識或介紹,爭議性的起源和發明也可以列出


倭城

日本人從同屬於多山國家的古朝鮮半島國家百濟引進了山城築城法,沿山勢挖出梯田一樣的土壘連郭(有錢的再用石垣加固),在山頂挖出本丸作為防禦核心。然而百濟在被漢化程度極高的新羅滅亡後,朝鮮半島上的城市規劃也逐漸漢化,以至於日本人再次入侵朝鮮時,朝鮮人還要把日本人修築的這種出口轉內銷的產物稱作「倭城」。

這種築城法的優點就是成本低(比起在平地起高牆,山地的天然高低落差不用白不用),防禦效能極佳(仰攻有多難爬過山的都知道,更何況連郭梯次防禦,極難一氣攻破),以及給敵人造成補給困難(山城的山地附近缺乏耕地道路,難以調配或現地徵集圍攻大軍的補給)。所以山城築城法從多山且靠近朝鮮的的西日本一直傳到了東日本。

日本在侵朝期間修築的倭城有一個特殊之處就是大多沿海修建,因而更加易守難攻,壬辰倭亂中蔚山之戰的倭城可以作為一個典型例子。

蔚山倭城外圍土牆是新羅時期修建的,在此基礎上加藤清正命副將淺野幸長修築了倭城及防禦工事。在蔚山本城被攻克後,日軍退守原本用於拱衛蔚山本城的島山城。如同多數倭城一樣當時的島山城也是臨海而建,由於海岸線變遷陸地面積變大,現今島山倭城已不在海邊而位於內陸,下圖用google地圖示意了當時的海岸線與城防部署。

把島山倭城地圖放大顯示等高線,島山城依託本城東南約一公里處一座50米小山建造,本丸附近等高線之密集可見其陡峭,倭城兩面環海一面靠陸,還有供船舶停靠的渡口,極其難以包圍,易守難攻。而明史記載加藤清正「築三砦自守」,如圖所示指的就是除了本丸防禦核心外,倭城的二之丸(に のまる)和三之丸(さんのまる)。

堅固的城防給明、朝軍隊帶來的極大的困難,雖然有火炮但是山太陡傾角太大的火炮很難控制,炮彈經常越過去,攀爬城牆進攻死傷很大,最終對龜縮在倭城中的日軍採取了圍城策略,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楊鎬在上奏中曾引用投降日本人的供詞稱「城守不滿三千,為我炮矢所殲,並饑渴死者,屍橫成堆,僅鳥銃手200名,日食生米一合,余皆奄奄待斃」而日本方面大河內秀元(守將太田一吉的部下)在《朝鮮記》中也記載蔚山城成了一座人間地獄,每天都有大批軍兵因為饑渴倒斃,城中的乾涸的蓄水池裡堆滿了屍體。

-----待續-----------

部分內容引自康員外日本人為何沒有中國式城牆?


「高麗棒子」這個詞。

很多人認為這是中國人對朝鮮人的侮稱,但這個詞確實是朝鮮人的發明的。

舊時朝鮮的貴族管奴隸叫「棒子」,甚至到中國朝貢的朝鮮使臣順著這個思路,很不識相地管中國給他們打雜的艄公、腳夫也叫棒子,因為在他們國家,這種活就是由奴隸來乾的。當然,這些來京朝貢的使臣自己也會帶很多棒子,這些都是不折不扣的是高麗棒子。

因為身份低賤,待遇極差,所以使團里這些棒子去北京朝貢的沿途少不了干一些偷雞摸狗、走私、賴賬的事情,「高麗棒子」的名聲在所經的城市,以及目的地北京自然是惡的很。

乾隆年間編纂的《皇清職貢圖》在題記里也記載了當時「高麗棒子」這個稱號(上圖)。這份職貢圖畫了不止一種朝鮮人,但只說「朝鮮國民人」被叫做「高麗棒子」,而沒說圖中的朝鮮貴族是棒子,看來當時人是知道「棒子」是朝鮮國比較賤的人群。


謝邀

江陵端午祭。

韓國「申遺」事件中提到的韓國端午節,指的就是江陵的端午祭

江陵端午祭的確是東亞漢字文化圈」有趣的文化現象。以節日習俗而言,端午節雖然發源地在中國,但是在長期的流傳和國際交流中,它被中國周邊的國家和民族所吸納,所接受,並置於自己的文化土壤之中,形成各國、各民族獨特的節日習俗。

當然如果追述韓國江陵端午祭的原型,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是不容置疑的,在朝鮮半島諸多歷史典籍中都記載了對「端午」的解釋,這種解釋和中國人的觀念是一樣的。

如韓國也稱五月初五日為「重午」、「重五」、「端陽」、「五月節」,韓國特有的詞是稱「端午」為「上日」,意為神的日子。按照傳統風俗,在端午這一天要吃「艾子糕」,喝益仁汁,婦女們用菖蒲湯洗頭髮或飲用菖蒲水,或用菖蒲露化妝,稱為「菖蒲妝」。士大夫人家的門柱上貼硃砂符藉以避邪,君臣之間要互贈端午扇表示祝賀。

中韓主要區別是,中國端午節的許多習俗如插艾蒿、菖蒲、吃粽子、飲雄黃酒、戴荷包、五毒兜兜,拴五彩縷,划龍舟、紀念屈原等習俗,但這些在韓國的端午習俗中並不存在。韓國江陵地區的端午祭,同樣包含了豐富的內容,祭祀、演戲、遊藝是其主要內容。其中的祭祀儀式保存了完整的形式和內容,可以說是韓國江陵端午祭的核心。這也是韓國江陵端午祭1967年被指定為韓國第13號無形文化財產的主要原因。

江陵端午祭期間的祭祀儀式主要來自神話傳說,他們所祭祀的神靈是「大關嶺山神」、洞(村落)城隍,被神化的人物有十二位之多,如金庾信、國師城隍「梵日國師」、大關嶺國師女城隍鄭家女等。

簡單點說中國的端午節和韓國的江陵端午祭除了時間框架相同以外,其他方面都有本質上的區別,韓國的江陵端午祭實際上是由舞蹈,薩滿祭祀,民間藝術展示等內容構成,這與中國人吃粽子、划龍舟、紀念屈原是兩回事

大三上朝鮮文化史這門課的時候老師的的確確講過韓國江陵端午祭,但第一次被邀請有點緊張,跟考試的時候明明這題有印象但是就不會寫如出一轍,所以以上均來自百度百科。嘻嘻


日本茶道所用的一部分茶碗,造型是千利休根據朝鮮人吃飯的飯碗設計的。

天皇家族,有人認為是來自朝鮮的……


摺扇。

不過有爭議,還有一說(此說比較主流)認為摺扇發源於日本。

關於金屬活字印刷術的問題,忍不住多說一句:銅活字是朝鮮率先發明的(文獻記載不晚於1234年),我國則率先發明了錫活字(文獻記載不晚於1298年)。辛德勇在《論所謂明銅活字印書於史初無徵驗——附論明代的金屬活字印本》有較為詳細的考釋。


LTE service (4G)

LTE 電話 - Samsung SCH-r900

捲軸式鍵盤 - Rolly keyboard by LG

Retina顯示屏 - LCD-TFT IPS Display by LG

MP3 player - Saehan Information Systems

QA(問答網站)- Naver

網吧 - Electronic Café (1988)

Coffee Mix(不同於即溶咖啡;條形的)- 東西食品(1970年代)

來源

- List of Korean inventions and discoveries (Project Gutenberg)

- List of Korean inventions and discoveries (Wikipedia)

- List of Korean inventions and discoveries (World Heritage Encyclopedia)


「賤骨頭」的來源是新羅的古代朝鮮骨品等級制度嗎? - 語言

在中國古代,表兄妹結婚所在多有,堂兄妹結婚就很少見了,甚至中國古人有同姓不婚的風俗,大概中國人的觀念,同姓的人,五百年前是一家,為了基因多樣性要盡量避免同姓戀。

但是高麗王室就比較奇葩了,很流行族內通婚,理由是保持王室血統的純(蠢)潔性,嚴重違反了優生優育的準則,因此也出現了不少問題,比如無子嗣、先天性疾病、早卒或者各種弱智兒童。

族內婚是高麗王室主要的婚姻構成,另一部分則是王室與貴族通婚,不是主流。高麗王朝發展到後來,近親結婚的後果有了越來越多的前車之鑒(估計王室都要專門成立一個特殊教育幼兒園了),逐漸發展到遠枝通婚,一直到後期,以律令的方式正式禁止族內婚。不過在千秋太后這時候,堂兄妹結婚,或者堂叔娶了侄女,甚至同父異母的兄弟姐妹結婚,都是很常見的事。

高麗人學唐朝,學了一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們只知道同姓不婚,卻不知道為什麼同姓不婚。所以,為了保持血統的純(蠢)潔性,同時避開同姓通婚的惡名,高麗王室想出了一個好(sou)辦(zhu)法(yi),那就是讓王室的女子隨母姓。這樣就避開了同姓通婚的禁忌。

根據現存史料,朝鮮三國中,高句麗和百濟不存在族內婚的跡象,但是王氏高麗的前朝--新羅王室,為了保持龍種純潔,維護金氏的統治,實行了骨品制和族內婚制。

順道說說新羅這個骨品制。骨品骨品,顧名思義,骨子裡就註定了你這人有品沒品。這是一種以血統、出身劃分社會等級的制度,有點像今天民主印度仍在實行的潛規則--種姓制度。

朴、昔、金三家王族地位最高,稱為「聖骨」(第一骨),大小貴族依次分為「真骨」(或第二骨)、六頭品、五頭品、四頭品等四個等級(有點兒像批發市場選桃子,不同的是桃子是頭越少越好,這裡是頭越多越好)。「聖骨」、「真骨」貴族能繼承王位。各骨品都自我封閉,互不通婚。

除此之外,等而下之的,還有三頭品、二頭品、一頭品、平民、奴隸等等,不過這些都是不在貴族之列的非骨品,統稱「賤骨頭」。

骨品制度的影響,首先是做官,你能不能做官,最高能做到多大的官,評什麼職稱,享受什麼待遇,甚至允許你住多大房子,那都是由你的骨品決定的。不同骨品之間互不通婚,更別說有骨品的貴族和沒骨品的賤骨頭了,你是太子黨,我是街溜子黨,不是一黨,別坐一船。

如果有不同骨品通婚的情況,那麼後代的骨品以低的一方為準。這就是叫人愛惜自己的骨品,像鳥兒愛惜自己的羽毛,不要輕易自輕自賤,你娶了(嫁給)賤骨頭,你的後代永遠是賤骨頭。

配合蘇定方滅百濟的新羅武烈王金春秋(不是丁春秋)就是真骨,因為他的老爸雖然是聖骨,老媽卻是真骨。

金春秋是第一個以真骨出身即位的新羅王,一般認為真德女王的去世標誌著新羅前期的結束,金春秋的即位意味著新羅王朝中期的開始。從金春秋以後,真骨出身也可以繼承王位,有人認為這意味著骨品制度的終結。

韓國電視劇《武神》提到蒙古襲擊朝鮮半島時代把老人拋棄到野外飢餓而死叫高麗葬? - 韓劇


陰陽魚,最早的圖像實物,來自韓國。原先公認的最早的,是682年新羅感恩寺的石刻畫像,不過2009年的時候又在全羅南道一處7世紀初的墓葬中發現了更早的畫有陰陽魚的木雕:

類似圖案後來在朝鮮半島頗為流行,其中有的還進一步演變為所謂「三太極圖」:

而我國現存最早能見到的陰陽魚圖,則在南宋。當然,最早創造太極圖的,的確是中國人。最早把陰陽魚圖和太極圖聯繫起來,的確也是中國人。但今天我們習以為常的陰陽魚太極圖,其實是比較晚出的一種,而且最初並不流行,是後來到明代以後才逐漸成為主流的。

其他的太極圖,譬如下圖這種,出現時間要早,而且請注意其正中的空虛部分,一般認為比陰陽魚圖更能形象說明「太極生兩儀」的原理。


地暖?


【吐嚎影院】韓國抗中神劇秒殺抗日神劇

神機箭


韓寒。

據報道,一個輪廓和韓寒有點像的60歲左右的韓國男子上了一檔娛樂節目,聲淚俱下地說韓寒是他失蹤28年的兒子。 據發帖人稱,此消息迅速被韓國幾大門戶網站轉載。新聞中稱,這名韓國男子與懷孕的老婆於1982年去上海旅遊探親,因護照丟失,滯留上海直至「韓寒」出生。隨後,不幸的是,小「韓寒」在一家超市走失,便杳無音訊。說罷,該名男子現場還拿出幾張當時在中國上海的照片,照片中有一名嬰兒。文中稱,經過韓國專家的智慧和不懈努力,終於總結出八大證據,力證「韓寒是韓國人」。記者從中摘選了幾條,如「韓寒的身高173cm是標準的韓國男士身高,而中國男士的平均身高僅為167.7cm」、「韓寒的外貌輪廓是標準韓國男士面孔,完全不是中國人的國字臉或瓜子臉」、「韓寒的名字是他的韓國生父取的,寓意很明顯,希望韓寒知道自己的韓國人」等。最後,該名男子說願意到中國與韓寒做親子檢測,甚至可以與韓寒的「父母」當面對質,讓韓寒知道真相。


其實我覺得這種什麼事情都要爭個「起源」的思想,恰恰就是源自於中國的,而不是源自於韓國的。

比如有些介紹內容會使用下述字樣:

「XXX是我們老祖宗也做過的」;

「XXX是我們老祖宗也有過的」;

「我們老祖宗有過類似XXX的東西」。

簡直是一毛一樣。


韓語,真的是韓語。

初中黑人外教以為韓語是中文的一種書法……雖然我覺得差距很大很大,但他說看起來就是那樣……


謝邀。

雖然說有那麼點偏題,但是還是想說一下有感於江陵端午祭的事情。江陵端午祭(?????)之所以那時候申遺被中國人民反對的根本原因是這個節日的嗎名字和我們國家的端午節實在是太相似了。然而,這兩個節日真的完全不一樣。首先,江陵端午祭只在江陵地區局部性存在,並不是一個全國性的節日,更偏向於一個地方風俗。第二這個節日更像一個祭祀,時間有20天左右,而不是一個單一的一兩天的節日。第三,這個祭祀和我們紀念屈原不一樣,祭祀的是當地的山神。

的確,如果從文化擴散和傳播這個角度去想的話,其實這個江陵端午祭很有可能是從當時的中原地區的源頭而來,傳到了韓國之後卻自己發展成了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節日。「端午」一詞本就是從古書中發現的,中原和朝鮮半島在那時候交流互通密切,所以很多文獻也是互通的,因此端午一詞傳到韓國也不令人驚訝。

雖然江陵端午祭基本上算源自於韓國的傳統風俗祭祀節日,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的確在名字上可能和中國的端午節有相似或者共同的起源,但是現在這個節日到底是如何出現和演化的還無從考量。但是文化是一個很神奇的東西,從來不太能分得清楚究竟是你的還是我的,因為隨著人口移動、時間推移、社會變遷,文化在飛快發展和變化。


任何搜索引擎(不包括韓國搜索引擎)搜索2002義大利VS韓國有真相,百度搜索中國哪些傳統起源於韓國,google查看十五世紀的韓文如何統治千百年前亞洲的,翻牆查看推特等等社交網站如何「讚美」韓國人,觀看韓劇了解中國料理如何被韓國料理碾壓,出國看一場韓國比賽(最好是中國對韓國的)學習如何像韓國人一樣當個爸爸。


民族吧……韓國人(朝鮮人)基本上和高句麗沒什麼關係,反倒是日本和高句麗有點聯繫。韓國人真的是當地土著(大霧)……


推薦閱讀:

歷史上中國為什麼不佔領朝鮮?
韓國的姓氏絕大多數是兩個字嗎?
如果說韓文是在訓民正音之後才出現的,之前都是用漢字,那麼為什麼朝鮮人不直接學習漢語?
為什麼大部分中國人討厭韓國明星亦或是韓國明星的粉絲?
就2017年12月4日韓國星際選手屌絲在比賽中用侮辱手段對戰中國選手羅賢,有如何下一步建議?

TAG:韓國 | 朝鮮 | 高麗 | 亞洲歷史 | 大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