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難以察覺地浪費時間的例子?


美國著名程序員及投資人,保羅·格雷厄姆,提過的一個「偽工作」理論,能特別好地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讓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保羅的背景。

他本科畢業康奈爾大學,哲學專業。之後,他實現了較大的專業跨越,申進哈佛大學,並最終拿到了計算機科學的碩士和博士學位。他在教育上還跨界過一次:他曾在羅德島設計學院 (RISD) 和佛羅倫薩美術學院進修繪畫專業。

走完自己的科班教育生涯後,保羅在1996年進入創業圈,他創立了 Viaweb ,並在兩年後以5000萬美元的價格將其出售給雅虎,掘得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在2005年,他和幾個朋友創立了世界最知名的創業孵化器,Y Combinator ,培養出了包括 Dropbox, Airbnb 和 Stripe 在內的眾多知名創業公司。

介紹完畢,讓我們重回保羅的「偽工作」理論。所謂的「偽工作」,指的是那些看著像工作,但實際上卻產出很低,還會暗中消磨我們的意志力及麻痹我們的大腦的工作。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並應用這個理論,以下我將用眾多實例去闡明這個理論。

當我們連著打了5個小時的LOL,或連著看了5個小時的美劇,又或者連著逛了5小時淘寶,我們通常會產生一種罪惡感。如果我們連著幾天,每天都花5小時在這三件事的某一件中,我們的罪惡感會越來越強。

在罪惡感積累到一定程度後,我們會停止浪費時間的行為,開始努力學習或工作。

當然,有些人對罪惡感的承受力比較強,或者說開啟努力模式的閾值 (threshold) 比較高,所以可能浪費好幾天的時間,才會開始努力學習或工作。相反,有些人的開啟努力模式的閾值較低,可能看一部20分鐘的劇,就痛心不已,並馬上開始努力或學習。

保羅的「偽工作」理論指出,我們做的有些事其實是在浪費時間,其實並非真正的工作,但我們卻不假思索地認為是真正的工作,或者自欺欺人地認為是真正的工作。

因此,我們很難因為持續做「偽工作」而產生罪惡感,因此,我們可能又無法及時開啟努力模式了。

換句話說,當我們在打LOL,在刷美劇,或在逛淘寶時,我們的大腦至少是警覺的——我們知道自己在浪費時間。等浪費到一定程度(達到了閾值),我們就會開啟努力模式。

相反,「偽工作」會讓我們喪失了這種警覺,進入一種類似「自動導航」的模式。因為,當我們在做「偽工作」時,我們會有意無意地暗示自己的大腦,嘿,親愛的大腦,我們已經在努力學習或工作了,所以,千萬別自責或羞愧喲!

細思極恐的是,有些人可能一輩子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做「偽工作」而不自知。在社會競爭如此慘烈的情況下,不斷做「偽工作」只會讓我們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做著做著,一輩子就這麼過去了。

保羅給了幾個「偽工作」的例子。比如,回復一堆毫無意義的郵件就是在做「偽工作」。由於回復郵件是在工作場景內的,所以即使是回復沒有意義的郵件,也有可能讓我們產生「我們在工作」的錯覺。

我覺得常見的偽工作還包括以下這些:

a. 下載一大堆學習資料,卻不學習。

b. 看了一堆軟體使用教程,卻不動手實踐。

c. 和他人熱情討論一個項目創意卻不跟進,最終不了了之。

期待大家在評論里補充更多偽工作的例子,協助他人消滅「偽工作」。我在此先謝過了。


一個很好的提問,先寫幾點,會慢慢更新:

認為多任務能節省時間

很多人都會覺得多任務會讓自己的效率更高。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格洛里亞於?馬克發現,平均而言,僱員只能不受干擾地在一個主題上堅持11分鐘,而這11分鐘還會切割成若干個3分鐘的小任務,受到干擾之後,人們需要花費25分鐘才能回到原來的任務中,因為干擾總會接踵而來。在40%的情況下,腦力工作者甚至完全不會重拾原來的任務。

而且多任務會對你的智力產生負面影響:

  • 多任務實際上是快速的單任務切換,因為任務之間會互相干擾,每個任務所需的總時間會變長

  • 多任務只能完成一些不太重要的任務,會損害你的工作質量
  • 大腦在快速的任務切換過程中,有很多信息並沒有真正的進入大腦
  • 會不斷的分散注意力,從而讓你花更多時間才會集中注意力
  • 會讓你遠離深入思考和閱讀

目前已知最危險的活動是在開車時打電話,就是在開免提的情況下,也會讓事故風險上升到原來的8倍,要在回簡訊或微信,事故風險會上升到23倍。在開車時,僅僅是準備說話就足以讓你分心,導致你對危險的警覺出現1/4秒到1秒的延遲。

以前我做過幾年的電力行業諮詢,其中一部分是現場安全生產管理,因為工作需要研究過不少的事故案例,總結出來能提高安全性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做重要操作時,要避免多任務操作。

舉個例子:有項工作叫操作票,需要事先列印出所有的現場動作操作步驟,步驟少則幾十項,多則幾百項。然後需要兩個工程師在現場操作,一個讀操作步驟,另一個人進行現場操作,每完成一步之後必須要確認完成,標記後才能進行下一步。這個看起來簡單但非常麻煩甚至是浪費時間的方法,背後是幾十條人命成百上千次事故才總結出來的安全規則。

看過一個調查:很多專業人士根本就沒有機會在單位不受打擾地工作45分鐘。51%的人每周只有2次或更少的機會才能不受打擾地專心工作45分鐘。而管理人士有3分之2的人能做到這一點,換句話說管理人士擁有更多的集中注意力時間。

當你使用番茄工作法時在30分鐘內聚焦在一個任務上,效率要比單獨聚焦三個10分鐘高三倍。如果任務比較複雜的情況下,不受打攪的工作效率比多任務並行高4倍。這個專心工作30分鐘與不斷切換任務的三個10分鐘相比,效率提高10倍左右。

當你總是習慣多任務的時候,有很多時候都在浪費時間而不是節省時間,而你的注意力越專註,效率也就越高。

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

我在3、4年前開始在網上發起100天行動,這是一個習慣養成的活動,到目前大約有數十萬人加入。這個活動的核心規則之一就是:一次一個習慣

在發起100天行動之前,創建或加入過很多習慣養成和自我成長的活動,其中一個常規的方式就是在每年的重要日子(新年、春節、開學)開始決心完成各種各樣的目標,大家接觸最多的行為就是新年計劃,據國外的某項研究顯示,差不多會有50%的人有制訂新年計劃、目標的行為,而在一年結束的時候,最終成功的人數通常會低於10%。

我自己溝通過數以萬計無法完成目標的人,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設置過多並且不合理的目標,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是超人與眾不同,能一次完成多個目標,但實際情況是,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非常有限。

表面一天是24小時,但去除睡覺、吃飯、廁所、交通、工作、休息、發獃、上網等行為之後的時間,特別是能自由支配的時間,可能會少到讓你無法想像。你還要把這極其有限的時間,再分別放到不同的目標上,最終每個目標中能花費的精力和時間會更少,更不用說成功率了。

同時設置的目標越多,越有可能干擾真正想要完成的事情。

無質量的閱讀會讓你浪費更多的時間

每個人都會在無質量的閱讀上花費更多的時間,最常見的方式是閱讀新聞,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新聞基本上對你沒有什麼幫助。前幾年的一項研究發現:人們在過去的1年內看完大約一萬則短新聞——每天約30則。但你現在能說出一則新聞,它使你能比以前做出更好的決定嗎?或者你看到的某條新聞對你的生活有什麼直接的變化和影響嗎?

我在幾年前就寫過一篇不讀新聞的文章,並且在兩年內問過數百人這個問題,從來沒有一個人能回答出兩條以上的新聞。

除了閱讀新聞、看知乎、微信公眾號或者是不能給你太大收穫的書籍也包括在內。當你覺得看新聞、知乎或微信公眾號時在學習,那麼正好相反,你正在浪費時間。


自卑心理

1

在一次飯局上,和朋友聊到如何節省時間,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

由於當時正在準備兩個挺重要的英語考試,總是感覺時間不夠用,恨不得一天能有48小時,於是我對這個議題特別在意。

我們聊到挺多有用的技巧,比如說關閉朋友圈、少看微信、少刷知乎、集中時間處理郵件等……

每個人都說了一下自己是怎麼實踐這些技巧的,都非常實用。脫離了常規的社交網路軟體,大家似乎都節省了很多時間。

然後,忽然有一個人說道,其實最浪費時間的事情,不就是自己的猶豫不決嗎?

此話一出,猶如當頭一棒,我太有同感了。

就像最近在準備的英語考試,幾年前就有了這個想法,但是一直沒有動手。倒不是因為忙,但總是擔心考試太難,自己搞不定,萬一考不過就很囧了,還是以後實力強一點再來準備吧。

這種想法現在覺得真的是太可笑了,因為自卑而不敢去做一件事情。寧願把時間花在瀏覽毫無營養的微博段子,也不願意跨出第一步。

自卑才是浪費時間的第一大原因。

2

高中的時候,我們幾個同學通過初試,參加了老師帶隊的生物競賽。

當時的高中,在市裡屬於第二梯隊,不管在什麼學科競賽,都會有其他學校強大的對手。

在準備競賽的時候,我腦子裡總會想著,自己努力有啥用呢,反正總是比不過其他學校的人,而且時間這麼短,馬上就要競賽了,估計也就是一場吧。

這種自卑的想法讓我好受一點,因為就算到時候失敗了,也能給自己一個台階下。

但是,因為有了這種顧慮,總會在不知不覺中浪費了許多時間。例如在看書的一個小時里,有十多分鐘總會忍不住去想失敗的後果,然後造成更多的負面情緒,越發難以集中精力準備競賽。

三個月後,我們五個人參加競賽,結果是,除了我沒有獲獎之外,其他人都拿到了大大小小的獎項。

而且,我是老師眼中的「尖子生」,是衝擊獎項的「種子選手」。最後的成績讓老師意外,但是卻在我的意料之中,畢竟,我可是一直都「準備著」迎接這個結果。

是我用功不夠嗎?好像也不是,因為那三個月之中,除了上課和一些課後作業,我都在看競賽相關的書。是我最笨嗎?好像也不是,要不老師怎麼會一直這麼重視我呢。

我想,其實還是自己的自卑心理讓自己不敢用盡全力去拼搏,看似很努力,其實效率卻低的驚人。

總是希望壓縮吃飯、休息的時間看書,但是其實最浪費時間的確實自己患得患失的心情。

3

大學的時候,有個舍友行動力超強,想到的事情馬上就去做了,似乎從來不去衡量到底能不能做成功。

大學的第一個寒假,他說他要創業,也沒細說到底幹什麼,反正一天到晚都在外面忙著,經常早出晚歸,宿舍是找不到他的。

直到有一天,他跟我說,他已經準備很久了,要做一個會員卡聯盟,只要用他的會員卡,在所有店鋪消費都可以打折。那時候還沒有互聯網O2O的概念,現在想來,這不就是現在的大眾點評和美團嘛。

於是,在假期里,他更加勤奮了,在商業區推廣自己的創業概念。幾周時間,就拉到了不少的商家入駐。

可是我卻對他的概念持懷疑態度,因為當時來說,基本不會有消費者買單,概念太超前了。

也正如我所想,一個月後,他也沒能賣出去一張會員卡。這段創業,也算是失敗了吧。

但是,跟他聊的過程中,他說,Jay你當初說得太對了,根本沒有人原意買這個會員卡。但是,這一個月學到了很多,比自己過去幾年的成長都大。認識了很多人,鍛煉了自己的口才,還實踐了書本上學的知識。

我在想,這一個月我在做什麼呢?看了幾本書,刷人人網,追了一部電視劇。沒了,似乎也沒有太多有價值的東西。

我想,明知道一個東西會失敗,還要去做,不是白白浪費寶貴的時間嘛。

可是,真正浪費時間的是我自己,在別人成長的同時,我卻渾渾噩噩地消磨時間。

4

工作後,一直想學好英語,去把GRE、托福考了。

可是三年來,卻沒有開始背一個單詞。

在知乎看了很多教程,在微博看了很多故事,也從網盤下載了一些書籍。然而,卻沒能踏出有價值的一步,因為害怕自己考不過,也在懷疑學習英語、通過考試到底有沒有意義,是否值得投入那麼多時間。

在16年上班的第一天,我刷了一天知乎,頭疼眼花。忽然想到,不能再這樣下去了,與其花那麼多時間思前顧後,還不如從背單詞開始呢。

於是,我買了大名鼎鼎的紅寶書,從第一個單詞開始背起,一步步開始啃這本厚如枕頭的單詞書。

經歷了痛苦的六個多月,我終於把兩個考試都順利拿下了。GRE和托福都一次性過,考到了自己滿意的分數。

過程很辛苦,但是卻很充實,終於沒有猶豫不決的那種痛苦心情。

我想,如果我早點開始,或許有更多時間準備,成績也會更好。

5

我曾一直以為我是很珍惜時間的人,從來不追肥皂劇,從來不關心八卦,電影也很少看。

可是,我卻也沒有把時間用在真的有價值的事情上,因為我的自卑總會成為自己最大的羈絆。

總是在想著,自己最後不會成功,那還不如不開始。

這六個月完全沉浸的學習,讓我意識到,其實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卑。

我們不斷地想要節省時間,但是我們壓縮睡眠、拒絕社交換來的時間,卻因為自卑而被浪費在更沒有價值的自我懷疑中。


玩手機

玩手機有多費時間呢?

我上周搞到一個 APP,能在後台統計我每天用手機的次數,持續時間,總時間等數據。裝了一個星期,匯總了一份數據:

隨機選擇其中一天:

我的作息時間是每天9:00醒來,凌晨1:00去睡。也就是說每天醒著的時間差不多有16小時。除去做飯吃飯午睡等硬性時間支出,每天自由時間大約有12小時。

截圖時間是4號晚上,3號打工因而時間變少了,這兩個不論,其他時間均在六到七個小時之間,扣去必要的接打電話微信聯繫人查單詞查資料的話,也就是說每天我有將近一半的時間都在看手機。

除此以外,我還得到的其他數據是:

一周內持續查看手機最長的一次連續看手機看了103分鐘,1小時43分;

(更可怕的是我完全想不起來那天到底幹了什麼幹了近兩個小時)

一周內平均不到15分鐘就要解鎖一次手機,最頻繁的那一天9分鐘就解鎖一次;

一周內平均解鎖手機的次數在70到80次之間;

(上圖那張表格很清晰地看出一天的時間是如何被手機肢解的支離破碎的,唯一的兩行全藍出現在吃飯時間前後,除此之外幾乎都是紅藍相間)

再加上不玩手機時的發獃,玩遊戲,玩平板(對了,還有平板)以及做家務拿快遞看電視之類的時間,餘下給正事兒的時間剩不過三個小時。

然後那三個小時還是寫兩句 paper 看一眼微信朋友圈這樣度過的……

現在我基本上明白,為什麼我經常在一天結束時,覺得這一天什麼也沒幹了。

-----------------------------

至於我玩手機玩什麼……我也不玩手游也不看網文也不上貼吧也不刷淘寶,基本上只做兩件事,第一是刷知乎,第二是上群里吹比。

這就足夠吞噬掉我每天一半的人生了……

PS:我在整理數據時發現一個彩蛋,我的時間在周二下午出現了長時間的藍色方塊,長達兩個小時沒動手機。

為什麼?因為那天下午是我 paper 的 deadline。

呵呵~


來個小總結:

1.刷微博,搶熱門,不停刷評論。然後贊了一堆段子。沒錯,就是它 :) [doge][doge]

2.躺床上不睡覺來一發,尋找,醞釀,上下翻飛,一聲長嘆…卧槽,一點多了。

3.QQ,微信,附近的人,搖一搖,等,毫無意義,還不如第二條…

4.習慣性的打開朋友圈,一直刷到上次的地方,否則心裡不爽

5.想喝熱水才去打,然後等水涼

6.逛淘寶時不停的篩選,對比,再篩選,再對比,循環…

7.dota2,lol一局半小時,兩千場就是3600000s注意,而且費的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

8.發獃:(上課、自習、讀書…一愣神的功夫就快要回寢了)

9.看熱搜,奇聞怪事,明星緋聞各種私事,一打開就是好多時間沒了…還浪費精力

10.沒有用社交與聚餐…特別是那種莫名其妙就要乾杯,不喝就是不給面子的。一次第二天全廢了…

11.凝膠電泳PCR,滅菌、接菌、污染、刷試管,滅菌、接菌、污染、刷試管,滅菌、接菌、污染、刷試管,滅菌、接菌、污染、刷試管…簡直爆炸!

12.抄擋張,寫思想彙報,誰寫誰知道 :)

13.搶紅包遊戲,搶了發,發了搶…費心勞神沒啥用

14.不能針對性的提升切合自身的能力,總是關心很多不在自己所需學習範圍的知識。

尤其是在知乎,其實就是在浪費時間!!!

15.不能把握某階段隱藏高價值的學習與工作的時間。

即高性價比的時間。比如:你現在是大學生,大學的學習時間就是隱藏高價值的時間,你有高校的行政、師資、資料庫、實驗室等重要的學習資源,此時學習更方便,有更大的潛在高速發展空間。錯失了這個階段就不會再有。

16.看完這篇回答:)

有用的點個贊再走吧~


浪費在尋找捷徑上的時間。

經常遇到的一個情況是我們想學一個東西,就花時間去尋找和研究捷徑。這很正常。但是也不能太過執著了,最後本末倒置,一事無成。

舉個自己的例子吧。

大概兩年前開始,一直想把英語水平真正提高上去。從研究生考試以後,大概有6年就再也沒有碰過英語。開始通過各種平台,最早是微博,然後是豆瓣、知乎獲取各種英語學習方法,沒事兒在英語學習專題下搜索,投入大量時間研究方法,每當發現一種新的方法,就感覺發現了一個新大陸,都會對英語充滿信心,覺得按照這種方法應該能成功。我仔細研究過的方法包括:背單詞法(比如把單詞先背到2w再說)、聽寫法(逆向法)、千萬別學法、美劇學英語(老友記摩登家庭……其中又包含影子跟讀法等等)、透析法、抄寫名著法、背誦法(新概念)。以目前的水平,每種方法應該能輕鬆寫出1000字的方法步驟和優缺點。然而這真的並沒有什麼卵用。用我老婆的話說:你現在掌握的學習方法種類,比你會說的英語句子都多。

每次看到一種新方法,就像打了一次雞血,彷彿自己已經按照這個方法成功了。但是,一旦按照某種方法開始學習後,只要不能立刻見到效果,積極性就嚴重下降。於是就開始尋找另一種方法。找到一個方法——研究清楚——淺嘗輒止學一段時間——學不下去——尋找新方法。

從尋找方法到研究方法,要花去很多時間,但貌似不是失敗的主要原因。學不下去這一環,做過分析,原因可能很多:可能是自己笨(我和我老婆的共識),也可能是懶(親戚朋友的共識),也可能是沒時間沒精力學,因為公司加班太多(全國人民的共識)。但是仔細看,英語學的好的人,應該不是都比我聰明,比如我老婆;學得好又比較懶的人比我多得是,親戚朋友同學n多人證明這點了,我老婆也舉了很多她學生的例子,學的好的人也不一定都是頭懸樑錐刺股);加班多累成狗的,也有重新撿起來學然後和客戶談笑風生的(這種人在我司就很多很多)。

淺嘗輒止的學習這一段時間,長度一般是多長時間呢?不超過三周(這個和21天養成一種習慣倒是有些契合)。所以問題來了,就是堅持的時間不夠啊,再好的方法,它也不能在兩周之內見到明顯的效果,對於想找捷徑的我來說,所有方法都太過漫長了。一個有一個循環,英語沒有學好(或者說沒有學),挫敗感倒是越來越強。

再一次失敗後,

我問我老婆:你作為一個常年奮鬥在英語教學一線的知名教師(曾就職各種省重點中學,大學等等,也經常被邀去xxx講課),在讀教育學博士,研究方向又是課程與教學論,就不能給我找一個」好方法「?我這英語水平,別人不會笑話我,是笑話你啊啊啊!

她很平靜回答:我兩年前就給你說了,你沒按我說的做啊。

我問:啥方法,我怎不知道?

她說:你這情況,每天可以找5個句子,最好和你工作相關的,寫在一個小本上,一天隨時抽空看幾遍,一遍頂多花兩三分鐘,過半年肯定有成效。

我說:我真的不記得了,你這也算是方法?有沒有理論支撐啊,你這個方法與其他方法相比,好像很low啊。

她說:這個只是感覺比較起來適合你一些,沒有什麼絕對好的方法,其實其他方法也有很多成功範例啊,所有學得好的人,基本都是一套方法,沒見像你一樣,一會兒換一個方法。英語學習其實沒那麼多玄虛,理論可以參考但也不是絕對。你就一條路走下去就行,不要老是研究怎麼做,而不去做或者不堅持做。我教了這麼多學生,學的不好的有很多和你一樣,只想找捷徑,一會兒看這個好就學學這個,一會兒看那個好就學學那個,整天換材料、換方法,沒有積累,就又想換,瞎鬧么。你看現在咱娃(6歲)按我說的做,每天練幾句,日常英語都很熟練了,語音語調也比你好。你主要是不聽我的,我也不好意思說你,你要是我娃就好了……

看來這婆姨真欠收拾了。

對我個人來說,在學習上方法上花費這麼多時間,自己還覺得挺努力的,畢竟有時候看學習方法也能看到凌晨兩點去。。。保守計算,2年內搜尋研究方法花的時間(包括看了很多英語學習方法的書),在各種方法間來迴轉換的短暫學習時間,平均到每天也有半個小時,如果把這些時間持續投入到學習當中,不換方法,不換材料,無論按哪個方法學,兩年應該也有成果了吧。

估計像我投入這麼多時間尋找捷徑,應該也有不少。因為我堅信,我並不孤獨(可能沒人像我這麼失敗,呵呵)。

願以此文共誡勉!


刷知乎


1、 淘寶上同一類商品反覆比較,按銷量排序,按價格排序,按信用排序,反覆刷評論

2、超市購物反覆比較價格,出現打折商品後和一堆大媽在那搶

3、上網找免費資料自我提升,花了大量時間找來一堆課免費課程,看了一半覺得垃圾棄之又去找其他的

4、花大量的時間去研究方法論,但就是不願意下狠功夫。就比如說學英語,一堆人在那研究怎麼快速記單詞,不知道在記單詞這件事情上,方法再牛逼,你也繞不過死記硬背那道坎

5、碎片時間騙局,看手機刷新聞刷公眾號,感覺在地鐵上看了一堆乾貨就瞬間覺得學到了很多,其實下了地鐵後什麼都不記得了,還不如聽歌放鬆

6、報垃圾旅行團,1000塊不到去香港玩3天,最後自己累的要死還啥也沒玩到

7、在職場上花大量的時間思考怎樣處理好人際關係,卻從來不想想怎樣把事情做好


謝邀

我能想到的一個就是在做某件事的時候同時在憂慮和思維另一件事,導致效率非常低,其實是浪費了很多時間,但是大部分人對於工作和休閑非黑即白的態度使他們誤以為工作時間長就是自己努力的表現。效率高的人可以每天工作3-4個小時,做的事情是效率低的人的好幾倍。


  • 一個人一天,真正有效益的時間,比你想像的要少得多得多,

  • 對於大部分人來講,可能一天有多達1/3以上的時間是浪費掉的。

我的一個定義:『時間黑洞』, 就是不能真正產生效益的時間,都是無謂浪費掉的時間,根據我自己3到5年時間對自己行為的統計,一個人至少有30%以上的時間是浪費掉了。 而且這個時間很難減少,幾乎是『必須的浪費』。

-------

首先一個人,一天的有效時間只有十五個小時,

每天每個人要睡八個小時,但是八小時應該指的是真正在不省人事中的狀態。為了睡眠,你還要付出一些額外的時間,入睡前可能要洗腳,躺到床上以後可能要翻一翻手機,真正入睡之前可能還要躺上五分鐘,然後每天早上醒來,可能會按掉鬧鐘多睡五分鐘,真正起床以後穿衣服,然後刷牙,照鏡子洗臉,這些都是時間,把這些多餘的動作全算進去的話,你消耗在睡覺上的時間很可能是九個小時。

所以一天真正有效的時間只有十五個小時。當然你可以少睡一兩小時。

-----

十五個小時裡面至少有1/3的時間是浪費掉的,一般 人 可能會覺得沒有那麼多。其實每天人都要面對很多不產生效益、但必須消耗時間的事情。

首先你每天上班的時間是八個小時,但你為了上班,在上班的路上要花掉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時間,同樣下班路上也要花掉同樣長的時間,如果在大城市裡交通比較擁堵的話,付出的時間還帶有不確定性。

在你上班的半當中,你還用了一個小時吃午飯,這一個小時單位是不會算在你八小時工作裡面的,

所以,為了完成這八小時的工作,你需要付出多達十一個小時的時間,

當然你如果上班比較近的話,就可以在這裡節約一個小時。

---------

另外你每天吃飯,至少需要浪費掉一個小時,吃早飯也許你可以在路上解決,但是同樣要停下來十 分鐘 買早飯,你要等攤上煎好蛋餅你才能拿走,晚飯的時候通常比另外兩頓飯要長一些,一個人吃的話至少需要二十幾分鐘,如果講究一點,點完單以後還需要等的話,那這頓飯就需要45分鐘。

有一個辦法可以減少吃飯時間的時間浪費,那就是和別人一起去吃,這樣的話,這個時間你可以算作是社交時間。

但如果你是一個人潦草的吃飯,僅僅為了活下去而吃飯,那吃飯這個行為實際上沒有產生什麼效益。是必須浪費掉的時間。

如果你和別人一起吃飯,算成社交,那吃飯的時間往往不止45分鐘,可能會有兩個小時甚至更長,會佔用你其他部分的時間。

上班路上的時間你也可以把它利用起來,我所使用過的方法就是用它來練英語聽力。 如果你上班的時間用來聽音樂或者看電視劇,那麼這個時間並沒有產生什麼效益,浪費掉了。

聽英語的代價就是,你可能精神上會更加疲勞一些,而且有可能等你下車以後你才意識到,你聽了一路但其實並沒有聽進去,全走神了。

把三頓飯和上班去掉,你一天里十五個小時中的絕大部分已經用掉了。在這個過程當中,還存在很多小的時間黑洞,比如你等公交車的時間,等電梯的時間,開會的時候等其他人的時間。或者上班的時候打開淘寶,或者玩了一會兒手機遊戲的時間,這些時間都沒有產生效益,

現在剩下來的就是,下班吃過晚飯以後一直到睡覺前的那段時間,對於正常人來講,這一段時間頂多只有三個小時到四個小時。很多人這三四個小時都是用來娛樂的,如果這樣, 你獲得了愉悅感,但是這個愉悅感並不長久, 而你沒有獲得什麼收益。

第二種情況是你把這些時間投資在工作和學習當中,如果是這樣的話,這些時間是有收益的。但是仍然可能其中存在時間黑洞,

因為一般人無法連續的工作三四個小時,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們會接電話吃東西玩手機,會自我打斷。如果你在這過程當中,休息了兩次每次二十分鐘的話,你又產生了四十分鐘的時間黑洞,真正有效的時間就不足三四個小時。

另外一種情況是你用來見朋友或者談戀愛,那麼這個過程也是會產生效益的,畢竟社會交往和感情生活也是重要的, 但是這當中又會產生時間黑洞,因為你要花在交通工具上時間,等待彼此的時間,如果幾個人聚在一起玩手機,那麼實際上也沒有產生有效的交流,

最後一種情況你可以用來做家務或處理家庭事務。這和你用來學習工作比較類似, 有意義但是也會存在時間黑洞。

下面總結一下,你作為一個每天要睡八小時的正常作息的人,你一天的有效可利用時間只有十五個小時,然後你在上班和下班的過程當中會浪費掉兩個小時,你在每天吃三頓飯的過程當中會浪費掉兩個小時。如果你是一個很追求進步的少年,你的晚上時間用來學習和工作,但是你當中休息了兩次,那麼你會浪費掉額外的 3/4個小時。總共算起來,你一共在十五個小時的可用時間裡浪費掉了4.75個小時。一共是32%。

可能你比我高效,可能你少睡兩小時一天就有17小時, 但是據我自己親身的實踐,一天浪費掉30%的時間是無可避免的,如果你少睡兩小時,你就在別的地方會浪費1/3.

如果你希望把所有的零碎的時間都用起來做事的話,精神會非常的緊張,你會覺得緊張到受 不了。

所以讓人非常恐怖的結論是,人類要花生命的1/3用來睡覺,而在不睡覺的時間裡, 也必須要浪費掉1/3的時間。

所以一個人每一天能夠有效使用的時間,普通情況下不超過十個小時。

(很多人每天上班都不止十小時,但是我們都懂的,十小時里大量的用來閑聊、等開會、吃中飯吃晚飯,他們只不過在辦公室里呆十小時而已,如果領導允許他早點走,他可以五小時就全部搞定然後開溜。)真正用於生產的時間如果超過十小時,我保證你累的腰都直不起來。

如果你每年365天中,有三百天的時間都是高效而有規律的度過, 那你一年能產生有效益的時間是三千個小時。請記住,這個數字是很難達到的,因為每一年你要過國家法定的各種節日,每一周你還有雙休日,大部分人365天只高效使用了二百多天。

如果你每天能保證十個小時甚至更多的高效生產時間,(對於一些精力非常充沛和非常勤奮的人來講是可能的,)但是根據 我親身實踐,這種非常高效、高壓力的生活節奏沒有辦法持續一個月以上。會產生腰痛脖子痛等癥狀。

三千個小時。這個數字可以說是少的可憐,比如從零開始學英語,學到能夠正常應用的水平需要四千個小時。著名的1萬小時理論告訴我們,成為大師至少需要1萬小時,如果你高效的每天只做一件事,達到1萬小時 也需要3.3年的時間。

如果你是一個有很多目標的人,你會知道三千個小時是多麼的少,所以往往我們年初定下的目標,到了年終一看,好多都沒有完成。

另外一個非常悲哀的結論是,時間黑洞的浪費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人類是一種低效的生命體。上帝給了人類一年8700個小時。人類真正能夠利用來工作的,只能是其中的30%。

所以我也相信,人類必將被機器人所取代,因為當你每天呼呼大睡,休息玩耍,吃飯刷牙的時間,人工智慧和機器人都在一秒也不停的瘋狂工作,他成長的速度、學習的速度比人類要快無數倍,而且他們從不休息、永不休息。


答題的步驟分三步:讀題-&>審題-&>答題

讀題:有哪些難以察覺的浪費時間的例子?

審題:我們把重點放到題目中的三點:難以察覺、浪費時間、例子,把每個詞放入當前問題中去解釋。

難以察覺:很難發現

浪費時間: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花費精力和時間

例子:事情

於是我嘗試這樣理解該題目: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做一些毫無意義的事情,但是我們無法發覺,甚至我們覺的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有了以上的一些理解輔助,我們開始答題。

首先把浪費時間的行為拆分為如下兩種情況:

1)無意識浪費時間、

2)潛意識中沒有浪費時間實際上浪費時間、

第一種情況:對於這種無法發覺的會浪費時間的情況,簡言之就是是你會無意識的做一些浪費時間的事情。

第一種情況的事情包括但是不限於:

第二種情況:在潛意識中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實際上是一件無意義的事情也同樣是浪費時間。通常情況下,這種浪費時間的行為更加可怕。

對於第二種情況所包括的事情但不限於:

再比如,讀者覺的此回答無用。

再比如,你覺得有用收藏了此回答。


你把應該做某件事情的時間,用來做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浪費時間。

哪怕這件事做得很快樂。


幫助別人。

我們小時候都讀過這樣的故事:

小明上學遲到了,老師質問他為什麼遲到。小明說,他在上學路上撿到100塊錢,在路邊等失主等了兩個小時,最後缺心眼的失主終於回來了,小明把錢還給了失主。老師誇獎小明,真是個拾金不昧的好孩子。

還有這樣的故事:

小明上學遲到了,老師質問他為什麼遲到。小明說,他在上學的路上看到一位老奶奶,很吃力地拉車,小明去幫老奶奶推車,胸前的紅領巾更鮮艷了。老師誇獎小明,真是個樂於助人的好孩子。

我們一直被教導要樂於助人,當別人遇到困難時絕對不能袖手旁觀。同時,殘忍地拒絕別人的請求,似乎也對我們的人際關係會有很大傷害。但是,當你決定要幫助別人時,你真的思考過,這個忙需不需要你來幫嗎?

苦逼的小明今天要加班,讓我們把時間倒退一下。

早上9點的時候,他幫小芳買了個早餐;10點的時候,他給小紅拿了份快遞;11點的時候,他給小剛列印了三份文件;下午2點,他給大伙兒點了下午茶;4點的時候,他幫好友小黑接了下孩子......

而小明的工作是什麼呢?他是個程序員。

小花是個大學僧,今天她寫論文寫到凌晨3點。白天的時候呢,她幫室友小美拿了份快遞,給另一個室友小倩下了兩集電視劇......

也許你會問,這些忙都是舉手之勞的事情,難道我不幫嗎?不幫的話肯定會沒有朋友,這種人活不過三集啊!

其實,這些舉手之勞的小事,造成的結果並不是浪費時間,而是打斷了你的注意力。當你在完成比較困難的工作時,比如背大量單詞、寫一篇論文作業、寫一篇報告,你需要一段比較長的時間,才能投入到工作狀態中。

這些小事情恰恰打斷了你的工作狀態,當你論文寫到一半,休息一下給室友拿個快遞後,並不能立刻再次投入到原有的學習狀態中,而是會開始玩玩手機,看看視頻。

幾乎所有教人提高效率的書,比如《番茄工作法》《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都告訴我們要減少打斷,保持在一定時間內只關注一件事。

另外,你是否考慮發現自己在做一項感覺困難的工作時,會變得更樂於助人。當你的面前有一項麻煩事時,你的朋友讓你做任何事情,你都會變得非常願意。因為這件事能讓你躲避開你原先要面對的困難,還給了你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我是去幫助別人了!

就像一開始小明撿到了錢,在原地等待失主,會不會是他根本不想去上學呢?


為了不得罪人而參加的無效社交。


就是你在為一件事猶豫不決的時候,反覆琢磨不定的時候,其實這樣是很浪費時間的。

猶豫不決卻又拖沓不作出決定,這很致命。其實,當你下定決心,作出抉擇,會感到輕鬆,因為接下來,你只要朝著既定的目標走就好啦!

總而言之,有些事別猶豫,猶豫不定就是浪費時間。


討好型人格+被灌輸的換位思考思想,妥妥的時間大殺器!

——

難道是我表述有誤?我沒說過換位思考錯了,但是有些人就是認為「討好」是達到目標的重要方式,所以過於「換位」而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所以浪費時間白費力~


反覆思索做某件事值不值當/有沒有用/回報多少

假如它的大方向大趨勢無疑是好的

那就多考慮方法,而不是多考慮收益

去做吧

別讓那種想法成為眼高手低而不去做的理由

但最後確實收益太少?

很多事情都在冥冥中環環相扣

沒有這一件事鋪路,就沒有下一次的機會

讓成果在不經意間來


這方面我是專家。

移動互聯網時代考核產品的兩大指標 1 產品的下載量 2 用戶在你產品消耗的總時長。在移動產品紅利(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天花板時,後者變得越來越重要……嗯,作為用戶你的,總是被各種頂尖產品經理、內容運營專家算計……你的時間不知不覺地被一個產品消耗乾淨。

我舉幾個例子:

1 你被投遞了超負荷的「相關信息」

我前天還與中金公司一位總經理聊天。他說睡覺前總是會被今日頭條消耗掉很多時間。他對上海本地新聞感興趣,哪開了一個超市、哪小區漲價、哪明天封路這些信息他都感興趣。我跟這位朋友講,我是職業研究內容的。大家操作手法很類似……相關性不等於必須性。1%對你可能有價值的信息都花100%的時間去收穫是很愚蠢的事。

如果一個人想控制好自己的時間效率,在收穫信息方面,絕對不要隨便什麼都接招。想清楚自己要了解什麼,主動去找。

PS,作為一個職業研究內容的人,我也常常帶著研究的態度使用知乎、今日頭條、一點資訊、58同城、虎撲、易車、汽車之家各種產品,我也突然不知不覺忘記自己的初始目的,浪費海量時間!【給同行點個贊,你們贏了】

2 你在爭議性上浪費了太多時間

我以前做內容研究了大量哺乳動物的行為。人和許多哺乳動物很喜歡在爭鬥發生的時候,做旁觀者。我們的基因決定了,我們需要隨時判斷局面的優劣,做出對自己有價值的抉擇。不知道大家注意過猴群中要爭鬥猴王的倆猴子鬧的時候,其他的猴子都在吃瓜。

利用這一個基因上的弱點,內容創造者很多時候不是在傳遞有結論的信息本身,而是在創造爭議。爭議與結論信息另外顯著的不同在於它是一個過程,消耗時間巨長。

很多做內容創業的人問我怎麼增強用戶粘性。我肯他們講,有意識地創造爭議。

3 工具有時候是迷宮

我大概在10年前意識到這個特點,我那時候是空中網文字+數據直播NBA的第一波用戶。尼瑪,不斷更新的數字完全不是傳統資訊啊,但還是會深陷其中。工具的信息化會導致用戶在使用工具過後,遲遲不離開。放幾個頁面大家就知道了。

NBA排名|NBA東西部排名|NBA積分榜|2016-17NBA戰績排行榜--虎撲比賽中心

NBA.com/Stats

NBA.com/jamesharden

【口碑】眾泰SR9和哈弗H7、眾泰T600等車系對比哪個好_汽車之家

一個好的工具,比傳統資訊更容易耗費用戶的時長……

==更多文章請到汽車文化 - 知乎專欄

==更多回答請看王洪浩 答過的問題


1,所有覺得能讓自己立刻達到牛逼的方法的尋找和嘗試上。

看了幾集陳大師,翟大師的視頻以為把握了生命的真諦,掌握了世界的規律。看著身邊的打遊戲的渣渣們,自覺老子已經領先你們至少三年了。

翱翔在英語學習的道路上,孜孜不倦的求取各種大神的方法,每看到一個大神的講解,都感覺就自己的大腦被醍(qiang)醐(jian)灌(yi)頂(bian)。然後相見恨晚,然後間歇性勵志滿血,持久性無用功王者衛冕。

2,凡是沒有達到質變的學習都是半途而廢,都是浪費時間的自我安慰。

一針雞血下去,刻苦學習了三天的英語單詞,卻從未在應用中實踐,這樣的學習是半路子。這個單詞也終究對你來說是陌生的,是不會用的。

研究了數篇經典文案,從內容到形式,從立意到表達都覺得已經完全掌握,卻沒有從受眾分析的角度上研究和心理需求層面的需求調整,這個結果永遠會讓自己停留在不入流層次直至被社會淘汰。

每個人都知道半途而廢的挖井,不管挖了多少個,結果都是在浪費時間。不要林妹妹的顧影自憐,浪費了多少汗水,如果沒有實際的結果出來,這個過程或許還能證明自己是多麼的無知和愚蠢。

每個階段的學習都是必然要經過量變到質變的,質變的出現也是在當你意識到現在你做的已經達到「」無物無我「」的感腳,任你需求轉變,從戰略到戰術我都胸有成竹,就是要的這個feel。

戰爭中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職業技能中的mvp,種種結是如此。

3,沒有精簡的生活,是自我成長幻想下最大的軟肋。不做減法的生活是持久的混亂。

剛畢業的我那會,想學英語,想入行金融,每次著手準備大幹一場,眼前一副萬馬奔騰,君臨天下的樣子就出來了,卧槽,我彷彿看到了巨牛幣的我。然而周月總結來臨,看看自己的有效付出。

這個熊樣撐不起來那樣牛逼的模樣。

有理想當然沒錯,想要更好的生活更是應該,可每個人精力有限體力有限,精簡生活彷彿是最佳的選擇。

但這還沒有說服力,有人說,現在各種大神的時間管理,精力管理,向大神學習我們可以噠。

然而現實往往告訴你,決定你現在走向的永遠只有一個現階段最重要的方面。

比如職場技能,在沒有技能達到可交換的地步時不會有人僱傭的,即使我們有豐富的履歷。

4,沒有鬥爭性的生活節奏註定是走向「熵「」的狀態。

世界按照它自身的客觀規律運行,不受人的意志而改變。

每個矛盾中鬥爭性的不徹底,矛盾即使緩解潛伏了,日後一定會以別的方式再度呈現。

對生活保持積極 主動,對新生事物的敏感好奇心,對人的大腦中一萬年前遺傳的「天性」抗爭,是必須也是必要的生活狀態。而不徹底,妥協,存在幻想往往是巨大的時間上的浪費。

如一件學習任務的拖延,一次拜訪客戶的恐懼逃避,一次項目風險的僥倖心理,一次次的說下次一定不這樣。。。。。。為什麼不現在就改變呢!


緬懷過去和暢想未來用的都是當下的時間!


推薦閱讀:

你一天上網多長時間?如何有效的排你的上網時間?
怎麼充分利用自己的時間?
"活在當下,專註於當下"與"沒有遠見,鼠目寸光,沒有長遠考慮"之間的區別?
坐車時該幹什麼?
除了工作、睡覺、吃飯外,你的個人時間怎麼安排的,主要是花在學習提高和娛樂休閑上的時間比例是多少?

TAG:時間 | 時間安排 | 高考 | 時間規劃 | 時間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