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本科期間認識國外高水平的研究生/博士生導師?

第一次在知乎提問題,很感謝大家的關注與回答。請各位答主先認真看一下以下幾點:) :

1. 我承認個人有一些名校情結。

2. 感謝批評,感謝指點。

3. 我並不是在「標榜」自己的出身。實際上,我一直都不認為985算什麼。我寫這些只是為了讓回答者了解我的基本情況。

4. 個人表達能力欠缺,有些話確實會給一些看主帶來「這孩子毛都不懂還這麼功利」的印象。但活了這十幾年,甚聞人云吾求知,未見雲吾求功。根據某高票回答狂轟亂炸,實屬烏合之眾。

5. 作為一個剛剛步入大學還沒開始正式上課的17歲少女,我確實有些迷茫。我明白自己需要多嘗試,才能找到真正熱愛的領域與感興趣的方向。

6. 「提前認識國外高水平的導師」 「明確研究方向」並不是因果關係,是並列關係。(還是自己表達的有歧義orz 已修改)

7. 一篇清華本科、耶魯博士的人的回答是我提出這個問題的「導火索」。(清北和世界一流大學有一定差距、國內學術文化缺失就是他說的,所以請不要再在這個問題上糾結了)

8. 【我知道申請這些學校難度係數很大】但這是一個攀登的過程。不想重演高中不夠努力導致的遺憾。

【9 !】請不要把我在這裡的提問理解為「認識國外教授就能走上人生巔峰。」

我暑假在網上查過、也與身邊去MIT讀博的姐姐面對面交談過,知道績點、英語、參與科研項目、比賽等非常重要。這裡的交流並不是指大一還沒打好基礎作為「沒幹貨的陶瓷」就隨便發email。

【認識國外教授只是plan里一個附加的小點】

【我知道大學會很辛苦-----天天想著走捷徑?非也非也】

所以請不要妄下結論-----

「大一新生就想這些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10. 不是很能受得了自己的意思被誤解,在此特別闡明。

11. 我可能會轉專業,所以希望得到普適性的建議。(請不要把關注點放在去哪裡讀material science)

----------------------------------------------

本人在國內某985高校剛上大一,專業與材料相關,有出國讀研或直博的打算。非常希望去【如】麻省理工,加州理工,斯坦福等學府深造。雖然本人就讀的大學材料學很強,但據我了解,國內大多數大學包括清北,和世界一流大學還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很想提前認識國外高水平的導師,希望通過與之交流,向體內注入新鮮的血液。希望有相關經驗的朋友不吝賜教。非常感謝!


我居然因為這個回答脫單了……對,和題主……

---------------------------------------------------------------------

首先聲明,我不是來回答這個問題的。

我了解知乎上那種題主稍微講點自己的情況,就要被各種找茬挑刺各種何患無辭的神奇風氣已經很久了,這次發文反駁,一來是實在看不下去,二來是攤上了自己的朋友,所以我必須說上兩句。

一個剛剛踏入大學校園的新生,好不容易懷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有著對自己學科的熱愛,或許往大說一點,甚至有了為科研做貢獻的理想。然後,就只是在知乎上提了一個問題。

只是實打實地問了一個問題而已。

或許她真的只是想了解一下科研界的情況,或許她真的只是想稍微規劃一下自己的大學生涯。是的,或許有點超出現實,或許有點過於美好。但我覺得,在她身邊的一堆同學在享受假期宿舍打遊戲吃喝玩樂逛街海淘,所謂的理想不過是談場戀愛玩個社團找個工作混個日子而已的情況下,這點瑕疵根本不足掛齒。從她說的話里,我不覺得她缺乏誠意,不覺得她不是真的想了解了解情況。

然後,在一些人眼裡,她就成了所謂的功利浮躁,所謂的吹牛裝逼,就成了所謂的中二滑稽遮羞布,然後公然在知乎上批鬥,貼標籤,蓋帽子。

不要懷疑,說的就是你們倆, @Bestimmung還有 @RicardoSYS,以及下面一溜名字都不寫的匿名用戶。

尤其是你,@RicardoSYS,一個在答案里一臉嘲諷張口閉口常春藤的答主,就是像這幅圖一樣在私信對待一個剛進大學的女生的,這是我不顧有損形象寫這篇東西的直接原因。這個東西,她不掛,我來掛。

==============================================

題主問這個問題,可能真的只是熱愛學術,可能真的是想安安靜靜找個好環境做研究,可能真的是想遇到好的老師,學到真的本領,可能只是真的對學術不了解,才來問問題。

然後,到了你們眼中,這些可能性就統統要一刀砍掉,她就非得被你們判決為功利浮躁,判決為連興趣都沒有就奔著金字招牌而去。

題主問這個問題,可能真的只是想找個目標,在大學中好好努力學習,可能只是為了到更好的地方去提升自己,去充實自己的人生,可能真的只是想來尋求普適建議。

然後,到了你們眼中,這些可能性就統統要一刀砍掉,她就非得被你們判決為標榜自己,判決為拉遮羞布。

題主問這個問題,可能真的是高考失利,可能真的是了解了國內外的差距,可能真的是想在學業上更上一層樓。

然後,到了你們眼中,這些可能性就統統要一刀砍掉,統統要全盤作廢,她就非得被你們判決為裝逼吹牛,判決為所謂暴露水平。

同樣一句「想有更高的平台更廣的視野」,可以有很多種原因,然後她就非得是最壞的那種。

同樣提了一下自己目前985的定位,可以有很多種原因,然後她就非得是最淺薄的那種。

同樣介紹了一下自己的理解和目標,可以有很多種原因,然後她就非得是最low的那種。

人家關心的,是如何精進學業,進入更好的環境。

然後你們關心的,是她的城市是一線二線還是三四線,是她的高中low還是不low,是甲乙丙丁誰成績比誰好,誰的學習力點數是90誰的是70。

人家關心的,是學到更純粹優質的知識,是如何和更博學的志同道合的人交流。

然後你們關心的,是她遣的一個詞造的一個句中不中二,是她貼的標籤是不是謙虛得合你的胃口,是揣測她哪個不經意舉的例子背後是逼格高還是逼格低。

人家關心的,是對學習本身的熱愛與堅持,是如何把這種堅持繼續下去,如何通過四年的努力保護這種堅持不被現實壓垮。

然後你們關心的,就是她說話有沒有卑躬屈膝,提到的某個定位是不是忤逆了自己的心意,是題目這句話貌似吹牛,那句話姿態不夠低微。

狹隘如斯。

她的境界,不知比你們這種人高出多少個檔次。

==============================

別人求助,這些人找茬,然後嘲諷;

別人定目標,這些人挑刺,然後嘲諷;

別人介紹自己,這些人臆測,然後嘲諷;

別人了解情況,這些人貼標籤,然後嘲諷。

這些人,也就只會嘲諷罷了。

題主,請你不要管這些人,好好朝著你的目標前行。成功也好,失敗也罷,總有人會嘲諷的,他們的生活,至少缺乏善意,至少讓他們變得充滿戾氣,然後在互聯網上開炮,嘲諷。這種人的存在,當空氣就好。

另外, @RicardoSYS,您在私信中罵完一個女生就拉黑關評論的時候應該很爽,現在也應該有很多話想說吧。那麼,不好意思,也請您體驗一下無處私信無處評論的滋味。


這樣的話,基本路徑就是本科完結之前考完語言考試,申請,走流程。

按照這個思路下去,認識未來導師的對完成出國這件事的幫助並不比拿到好的GPA和語言成績更有實際價值 。某種程度上講,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而且這種超過三年的目標性的方向,不能作為可操作的計劃。從這個角度講,認識導師-出國有利這個因果關係並不成立。所以,放鬆你的預期。

現在說些能做的。這部分按照本科入學作為設定,碩士出國讀博可以參考。

在此之前說下問什麼要做這些,而不是直接了解未來導師。

導師身經百戰,現在的你與他而言,基本沒有任何值得交流的價值。除非,你有比你這個階段的其他人更高的知識儲備,他看重這點,認為你是可造之材,才可能實現前面認識導師-出國的這個設定。所以,以你現在的知識水平,估計你連寫封招呼郵件都成問題,真正交流是不存在的,頂多是你一副不知所以然的敬佩迎接他「謝謝關注,祝你學業順利」的三十秒郵件。這種認識,對他找你做博士這種跨國給獎學金的重大決定沒有絲毫積極影響。

真正的交流從來都是實力為基礎的。這種實力現在還不需要你和他平等,但需要你超越你的未來競爭者。而實現這種競爭優勢,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可以有精細方法論的。

1、前期準備

1.1、學好英語。二年級結束有語言考試的辭彙量,一來考試心裡有底,二來看文獻和英文專業書籍不慌。剛入學就看文獻,也許低估你,但正常情況下你還不具備看懂的基本條件。本科畢業能看懂英文文獻的人都少之又少。以我知道的情況,材料類國內本科沒有一個個院系畢業生平均水平能達到這點。注意,是看懂,不是看完或看過。

1.2、全面分析所在院系的老師,業務級別,研究方向,所發刊物級別,合作者是否有國外,哪個大學,一作是老師還是學生。遴選三個以內目標導師。初步熟悉
其工作和文獻,進入課題組。根據組內一段時間了解到的情況以及參考未來去向研究方向及導師情況,開始擬定自己未來研究方向,最好有定了就不變的確定性。

2、英語紮實了以後,看特定書籍。這裡有個障礙,要跳過國內材料的課程,獨立完成英文材料科學的自修。材料大類每個方向的英文基礎書籍不超過五本,而且內容高度重疊居多,專門書籍都不超過四本的樣子就能覆蓋到位。在專業書籍中,會出現第一批你需要記住的名字。這裡有現代專業書籍編輯出版的一個普適性規律,首先,特定領域書籍由該領域細分領域研究者各自寫一章組成。例如,鋼鋁鎂鈦各自的冶金基礎專業書均如此。每一本書每一章節都是一個業內專家自己研究領域的高度壓縮。不過又有個問題,這些章節基本都是要自己經歷過實驗,分析過數據才好理解。本科生再天才,也只能紙上談兵地學到一些表面知識點。想要深入進去,沒有幾輪實驗是難以實現的。

3、這部分是最短,最難的,所以不說太多廢話。

3.1、文獻,書籍章節知道大概了,最後才是文獻,細緻的分析,這點要看懂,幾乎必須要有碩士級別的實驗-思考經歷。

3.2、本科拿到一篇專業頂級一區論文的事情,見過,所以可能,尤其是特定研究領域。

4、什麼時候去認識人?學術會議,面對面的討論有水平的學術問題,最為有效。這時候你該讀的書讀過一個大概了,專業領域有哪些人,分別做什麼,做地多好,你心裡有大致有數兒了,同時你也有自己的論文可以和別人聊自己的想法。如此的初次見面,彼此的印象是極深的。

舉一例,6月去過一次會議,認識的一個早我兩屆的人在西交已經入職,手裡一篇自然通訊,同時是會議組織方的代表,與會的大人物們,要麼是師叔師爺,要麼是師叔師爺的朋友,他和我那次去想要認識的一個小行業世界第一的人兩天半的時間裡談笑風生,而這還只是他初次見面者其中的一個。相比之下,早早的認識我想認識的這個人,我沒覺得有多少實質意義。

5、未思進先思退。

如果你能在大三暑假結束前完成這些,大四你就有資本申請你要申請的學校了。但這個過程需要考慮的障礙:戀愛,社交,自己興趣大過濾,學習障礙。要學會選擇,選擇課程,逃課,如果有必要。成功,有很多說得出的因素,失敗,有很多說不出的因素。本科的時候讀過一本書,叫基業長青。對世界上成功的企業做了統計,那些成功的,成功的因素並不總是宣稱的,很多成功沒有確定的原因。所以我勸題主要及時調整目標。這種對期望的「妥協」是對自己的期望的尊重,尊重期望的非線性、非理想性,尊重事實。這些話現在可能沒什麼意義,但等你開始做實驗,實驗結果五花八門地偏離預期,你也許就理解了。很簡單,那些世界頂尖的研究者,是重複的實驗立身,還是一次規劃+一次實驗就驗證一個推論?一次成功,並不代表這個事情本身的難度,也不代表你能力的高低;一次失敗當然也不能,但代表了每個人的認知都是有限的這個基本事實。基於此,我跟你講的更多的是不能達到預期的這個設定。當然,如果你成功了。打臉我討厭的那個答案,我也是很開心的。

我曾經也有過類似的計劃,雖然不是那麼有名的學校。但顯然曾經的能力沒有跟得上計劃的最低要求。所以說這麼多。如果你和後面的小朋友們懷有同樣的預期,希望你們明白前面有很多人有過類似經歷。就不祝好了,運氣在這裡面的作用沒辦法定位。

有目標是好的,但這個目標要基於現實考量不斷修正。

以現在的情況看,普通985沒有材料類本科畢業申請到你所提到的學校的,我知道最厲害的人,從大一一直院里頂尖,英語紮實,態度端正,專業知識掌握充分,跟了院士的身為長江學者且和國外華人學者經常往來的弟子做本科的研究。博士去的賓夕法尼亞大學。拿到名校錄取書的難度,你可能連想都沒想過。但該想了。

07年MIT名額1020,申請者12433,雖然專業有差別,但掂量下自己,你就知道你有多渺小了。如果知難而退,正常。如果知恥而後勇,你還有幾萬里要走。

無論最後去哪裡,都是要努力的,不論別人怎麼說,這點都不會變,也不能變。你還小,不必在意功利與否的判定。所有夢想都功利,差別在於能否用實力去對等。

補:

憑藉已經具備的經歷,毫無顧忌地批鬥一個尚無經歷以及價值判斷的小孩兒,大談功利而無任何建設性意見,讓小孩兒惶恐萬分,引得一片圍觀喝彩。真是引國內領時代典型。不知道哪裡來的勇氣敢如此肆無忌憚。

再補

認識人應該是廣泛的,個人能力是一個標準,還可以考慮多加入科研社區,認識更多業務和社交均衡的研究者。researchgate很不錯。可以通過問問題認識很多態度謙和、有學問的研究者。當然,問題最好是專業問題。


樓上動輒浮躁、功利主義,這樣批評一個毫無經驗的大一新生真的好嗎?

國內學術文化流失是流失,但是,清北,甚至華五的理工科本科生放在全世界任何一所大學仍然是碾壓級別的,不要以一所普通985的眼光來衡量一群沒有上限的學生。本科級別的的教育其實用不到太多學術資源,當然個別例子除外。

想去麻省理工,加州理工,斯坦福等名校,現在就要開始努力,儘力不留遺憾地過好每一天。你面對的是全世界同行業最精英的學生的競爭,而且人家所處的高校無論是教學,資源還是教授都遠強於你所處的高校。早點開始,現在就可以考GRE,托福,GPA不要跌出全系前五,早點進實驗室,有研究機會就上,沒有就找教授套。寒暑假不要全部拿來玩,找點研究機會,建模也要參加。有一句話叫做fake it unitl you make it。

你如果想轉專業,我建議大二開始前想好自己的方向並轉成功。我也是轉專業的,可惜大四才開始,gap了一年也無法申請很好的PhD,所以先讀了個master。據我說知,轉專業成功去到上述名校的,基本都是清北級別的本科學生。普通天賦的人只能堆時間,所以請務必在大二開始前選好自己的方向。

我大一的時候也像樓主這麼有雄心,並且我身邊也有一群這麼有雄心的同學,可惜能堅持下來的寥寥無幾。如果你有夢想的話,就要去捍衛它。那些一事無成的人想告訴你你也成不了大器。 如果你有理想的話,就要去努力實現。就算是功利,就算是浮躁,這輩子也就這一次,為什麼不做到最好?


這都什麼情況……為什麼題主提這個問題能被這麼密集炮轟……

沒什麼可說的,我不覺得題主值得被噴。我看有同志提到覺得題主在炫985……講真,我跟題主這種級別985真沒興趣得瑟,從題目里也可以看出題主是有上進心的人,真不至於把自己所在的華南理工當回事,人家天天瞄著一群站在食物鏈頂端的天才呢。

這種級別的事情我幫不上忙,太高端了。我自己的申請還焦頭爛額的,我都要當失學男青年了。

@馮嘉茂 有沒空給題主講講華科畢業奔赴MIT的那位同志的故事?

@Steve 前輩可能更加了解MIT的人的水準,有沒空給題主點建議?

只能幫你到這裡了。另外,華南理工材料科學的話,有興趣可以儘早進入曹鏞院士的課題組,拿到這種級別的大牛的推薦信會非常有用。題主可以去了解一下曹院士做的方向,看有沒有興趣。如果沒搞錯,我們課題組裡有三位曹院士大組出身的博後,其中一位本碩博老華工。如果題主想進曹院士組的話聯繫我吧,我可以打聽情況。

我還聽了一個傳說,就本科畢業申請去哈佛讀博的人,基本人手一篇以第一作者發表的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或者Advanced Materials。這兩個在材料科學領域裡是非常出眾的期刊。不知真假,但題主應該往這個方向努力。

以及我以前的回答里有關於大一新生進課題組的兩個回答,手機不好找鏈接,題主有興趣的話可以找來看看當作參考。唯一需要強調的是,不要因為進課題組做實驗把課內知識拉下了,得不償失。要靠實驗來提升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真羨慕大一就知道努力的孩子。祝題主一切順利。


首先,你先得了解美國各大學在材料方面研究生院(碩士+博士)的排名:

http://grad-schools.usnews.rankingsandreviews.com/best-graduate-schools/top-engineering-schools/material-engineering-rankings?int=9d0e08int=a06908

(對於美國範圍內,USNEWS的研究生院專業排名是最權威的,就不要去看什麼國際專業排名了。)

然後,你需要先研究一下學校的教授,找年輕但是有美國背景,或者資歷老但近年依舊活躍科研一線的。儘可能去和教授們組裡的高年級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聊聊,問問優點缺點,以及近幾年組裡的申請者去到了美國什麼學校。之後綜合各種信息,把教授按照心儀程度不同列一張表,找自己最心儀的教授先開始交流,問問有沒有科研機會。如果被教授婉拒也不要灰心,請教一下如果想和他/她以後做科研,有沒有一些對你課程選擇和自學內容的建議。然後依次按照那個表往下找教授,每個都聊聊。如果是完全學術不活躍的教授就不要交流了,那樣他收了你反而是你的掣肘。如果心氣高的話就只找最牛的幾個教授聊。沒有收你的就按照他們的建議去上課+自學。然後期末的時候再找一下他們,報告一下自己的進度,並且諮詢下寒假學習的建議。之後就是春季開學、期中、期末。只要持之以恆,相信你在大一暑假是可以進入一個自己心儀的教授的組的。畢竟材料方向不是太火,有這麼認真積極的大一學生,教授們應該會動心的。

之後大一暑假和大二就充實自己吧。按照教授的指導開始讀讀一些專業方向的英文的textbook、lecture notes、reviews。之後到能看懂某方向前沿paper的程度。此時你會讀到很多美國教授的名字,也會逐漸了解教授們的江湖地位。然後大二寒假可以開始發郵件給自己已經有所了解(即讀過一些他的paper)的美國教授,介紹自己背景+表達自己對他的研究的了解及興趣+詢問有沒有暑期科研的機會。如果你們學校有資助你暑期科研的經費是最好,沒有的話看看自己家裡能不能掏得出來吧。在斯坦福MIT這種地方我覺得一個月要2000-3000美元。像我們學校(UIUC,材料排名目前第四),消費水平不高,節約點花,1000-1500刀就能生活了。往返機票在去哪兒網一般最便宜,按一萬人民幣算吧。對了,最好你的導師支持你去美國科研,如果不捨得勞動力,非要留你暑假在國內就不太好了。這個你可以這學期詢問學長學姐的時候特意問一下組裡有沒有暑期在其他學校去做科研的學生,以及教授的態度如何。

大二暑假能在美國做科研就已經很理想了。之後繼續保持和教授的聯繫,大三暑假可以繼續去這個教授組裡。如果對其他教授更感興趣,也可以大三寒假給其他教授發郵件,提及自己前一個暑假的科研經歷。如果有兩個暑假美國名校的科研經歷+推薦信,相信你能進入很好的phd program。我和我們學校材料系PhD聊天感覺他們基本都是本科畢業直接讀phd(我只聊過一個北大本科和兩個我們學校本科的材料phd)。你如果覺得不保險可以到時候申請幾個master program保個底。今年我們學校物理系有個同學大三畢業(做凝聚態實驗),錄到了康奈爾應用物理phd和斯坦福材料碩士,然後選擇去斯坦福了(材料碩士好像可以免學費?你可以自己去查查)。

剛注意你到你提到可能轉專業。轉專業的話以上所言基本都是普適的。只不過有些專業可能沒有Lab(比如數學和理論物理)。但推薦信和科研經歷都是申請PhD最重要的。專業排名也依舊以USNEWS美國範圍的專業排名最為權威。


反對高票答案的回答,不同專業的學術圈生態很不一樣,不要把EECS的情況往所有人頭上套。有些專業需要的積累比較多,本科生基本上發不了什麼好文章,與其硬著頭皮灌點水掛個名還不如老老實實讀書打好基礎。還有不同專業招學生的方式也不一樣,有的是PI自己說的算,更多的是committee看材料發offer,中國學生的申請材料都是中國老師在看,哪個學校好哪個學校差大家都有數,你要是北大數學系第一名誰管你有沒有paper?特地去翻了一下這幾年在美國名校數學系拿到教職的那幾位的CV,很多人的第一篇paper是PhD畢業的那一年發的,按照EECS的遊戲規則的話豈不是連國內直博都不夠格了?

我的觀點是隔行如隔山,這樣的問題你在網上問不出來的。還是建議你看看生活中你們本專業在學術界成功的例子,了解一下最近拿到名校PhD offer的學長的經歷,再就是近幾年你們專業在歐美找到教職或者國內拿到青千的人的經歷,看看人家在你這個階段做了什麼,看看對於你們專業來說GPA、paper、推薦信到底哪個更重要一點。我不知道你的學校到底怎麼樣,如果你們專業的畢業生每年都有人能拿到不錯的offer的話,獲取這些信息應該不是太困難。

我今年在graduate admission committee,可以簡單說兩句我們專業(數學)的情況。一般本科生能發的那種小文章沒人會看,數學特別是純數真正本科就有大文章的少之又少,少數幾個比如John Pardon也輪不到我們去看他的材料。如果兩個申請人一個是名校本科生,GPA很高,另一個是讀過master或者PhD申請轉學,GPA一般但是有兩篇小文章,本科生未必就吃虧。


首先祝賀題主脫單。

答主之前在英國top2讀過博,身邊就知道有華南理工鄭外的同學。考慮到自己是個宅人,認識的人沒幾個,所以這個情況說明的是,鄭外華南理工有很多人在國外"名校"讀phd的。讀碩的就更多了。但是具體到材料專業就不太了解了。

根據我的了解,一個人的申請材料可以分成以下幾個方面評估:

1. 教育背景。

具體說,就是本科畢業院校,以及成績。

具體評估的方式,舉一個例子,比如劍橋大學的官方指南給出的參考意見是,985學校,成績85分,等於211學校成績90分。這個取決於目標院校老師對於天朝學校的了解程度。

題主已經有學校了,這是不變數,那麼最大化分數自然是最好的選擇。

2. 推薦信。

國外老師推薦信&>國內老師推薦信。

你申請的目標院系實驗室的負責人認識的老師推薦信&>它不認識的。

有頭銜的&>沒有頭銜的。

了解你的&>不了解你的。

獲得推薦信的方式主要是去老師的實驗室幹活(俗稱做研究)。

3. 學術成就

期刊論文&>會議論文。

一作&>&>二作。

本科生沒有也不要緊。有最好。

實驗室項目經驗也有用。

美帝的情況不太了解,但是以下情況貌似是有的:

華工好像有2+2的項目,後兩年還是一年可以在英國某大學讀一年,最後拿兩個學校的學位?由於英國申請碩士博士貌似最看重第三年的成績,所以在英國交流一年有利於消除信息不對稱,也容易拿到這邊老師的推薦信。事實上天朝學生智商都很高,來這邊念似乎很容易拿到好分數好推薦信。

另一個途徑是任何國家都普遍適用的,即用各種途徑(自己聯繫或者學校項目或者寒暑假)去國外大學交流做項目,基礎好的話,可能一個暑假,三個月就可以出一些成果。這對於申請當然很有幫助。

一定要具體動手參與科研,而不是停留在口頭表示興趣上。

成績好當然很重要,所以要把成績弄好。

實在沒有好項目和機會(可能性不太大),那麼先申請靠譜的國外碩士好好做一年,再申請博士往往會能去更好的學校。

努力通常都是有回報的,借用你們家edmund的話說 就是均值回歸實力。

謹以此對你的努力和追求表示敬意。


謝邀。首先,按照慣例,幹嘛不讀CS,起碼讀個CE乃至EE。如果硬要讀,女生盡量別讀高分子。

接著,關於你的問題。當年申請季我算是從一個普通985逆襲,克服了相當多的困難與不足,拿到了許多不錯,或者說至少看起來很厲害的offer的人。這其中,的確有四封推薦信(三位學者,都是國外或者境外高校的教授,和一位相關行業(太陽能電池)上市公司總裁,中科院博士)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我申請的學校數量很多,所以我當時找了很多教授來reco。

找推薦信這個事情,一方面可以為你的申請提供幫助,另一方面也對你的綜合能力是一種培養。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活動。

我主要想談談一封很可能是決定我被uiuc錄取的推薦信。當時和川大材料學院的書記朱建國先生在大二的時候因為上課(納米材料導論)所以比較熟悉。也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大概是考試題目中有一道是翻譯英文文獻。我翻譯的非常快。我至今仍然記得先生當時讚許的目光。可能因為這事先生對我的英文能力比較認可。後來在那年暑假,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的一位senior scientist,同時也是西北大學的教授,一位俄羅斯物理學家,和先生是好友,來我們學校訪問。安排給先生的助教(一位碩士學長,是先生的碩士;也是當時是川大研究生會的副會長,如今在某互聯網大廠做項目管理,事業有成)因為時間恰好衝突,就臨時指定我擔任那位俄羅斯學者的助教。助教的主要內容是為俄羅斯學者做翻譯,俄羅斯學者的口音比較獨特。而且涉及到很多十分複雜的數學和物理概念(當時講座的主要內容是軟物質體系的數學基礎)。對於一個低年級本科生來說的確是個挑戰。不過運氣好,我當時算是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完成了任務。我是後來在後來的一次酒會上,向那位俄羅斯學者談到了我準備出國的想法。也得到了肯定和支持。恰好俄羅斯學者的孩子,是在伊利諾伊大學工學院,當時俄國大叔也向我推薦了UIUC;這算是我和現在母校結緣的起點吧。推薦信就是這麼來的。

另外一封推薦信是我在台灣中山大學做交換的時候搞定的。台灣中山光電系當時的系主任,恰好是uiuc數十年前畢業。也是一個非常可愛的老爺子,是薄膜方面的專家。我在大三的時候開始接觸薄膜電子器件。覺得這東西挺好玩。恰好在台灣交換的時候,有兩門研究生課程,專門講薄膜。薄膜算是材料物理里相當小眾的方向。專門把薄膜當成一門課教的學校都不是非常多,而在當時的台灣中山,因為這位即將退休的老先生的原因,也可能因為台灣本身半導體行業強勢,薄膜課被開的非常細,分了三門課,薄膜製備,薄膜表徵和薄膜電池。我當時一次選修了薄膜製備和薄膜電池兩門課。恰好都是那位uiuc校友,前系主任在講。我印象中這兩門課只有四個學生在上而且恰好是相同的四人。其中剩下的三個,都是老系主任的博士碩士。因為小班教學,和老師溝通非常頻繁和容易;而這裡還是要給台灣同胞點個贊,當時不管是老師還是學長,對我這個小學弟交換生都非常照顧(本人在香港也待過,非常清楚香港學校里陸港學生的關係問題,也深有體會);後來拿推薦信也比較順。至今仍然和老師,學長有聯繫。學長們也有打聽大陸半導體行業情況的。這也讓我對祖國半導體行業的發展感到由衷的高興。很明顯,在台灣,課堂上學生湊不齊不說,連人才都在往對岸跑。也算是我和現在的母校UIUC結緣的機緣之二吧。

未完待續。


給個實用的建議吧,首先,你要想盡一切努力得到這些教授的常用郵箱,然後,把你在國內的一些研究發現與之進行交流(我這裡講的交流其實更多的是被交流)。因為你要教授搭理你一個無名小卒,最關鍵的並不是你有多麼謙虛或者是你看起來是多優秀的人,最關鍵的地方在於,你有什麼樣值得他感興趣的內容,與他形成一個知識上的平等互換。Ps:這個觀點是我們民法學教授給我們的,並非原創。在法學領域會更好用一些,因為中國的政治體制在西方看來就是一個謎,他們很希望有人能提供第一手資料。至於材料科學,我只能說我希望給你提供一個思路吧。Pss:如果真的和那誰脫單了,別忘了請我吃飯喲!~


現在在知乎提問題,基本上馬上就會有批判,冷嘲熱諷,抖機靈的回答出現。目的呢?很簡單,吸粉騙讚唄。這些回答根本解決不了問題,但是會讓不少人看了感覺很爽。知乎該管管了,這樣是能換來知乎的流量和熱度,但是飲鴆止渴很好嗎?


最簡單的回答是:你得先讓自己配得上它們的時間。

當大牛教授每天收到幾十上百封從全世界發來的陶瓷郵件的時候,他們早已麻木了,只會回復一些他們覺得重要的郵件。就算是同一個學校的學生去發郵件,也未必能得到回復。這個時候,兩個方向的郵件是他們關心的:

1. 他們覺得重要的人

2. 他們覺得有趣的事情

重要的人的話很簡單,假如說那些大牛教授的學術好基友給他們發郵件,他們一般不會不回復。或者是他們在帶的學生他們也肯定會回復。所以假如有他覺得重要的人幫你refer,能和他們接觸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就像現在投資圈子裡面也是這樣,假如不是一個我信得過的人給我介紹的項目,才不會去理你。有人幫你refer說明你半隻腳已經在圈子裡面了,假如說你的學校的項目很好,那可以找你的教授聊聊,他們在參加國際會議的時候總會認識一些人。

他們覺得有趣的事情和想法這個角度也很簡單。作為高水平的導師他們在學術上肯定有很高的追求。當你對他每天研究的東西提出了建設性的想法的時候,他會樂意討論。當然作為一個本科生這一點是比較難的。有可能的話可以去找一些他們帶的博士生,想辦法免費幫他們幹活,然後在group meeting的時候,就能見到教授啦。

如果你只是想認識教授的話,那翻一遍名單報一遍菜名就可以了。如果想牛教授認識你的話,提高自己的學術能力是必要條件不過不是充分條件。充要條件還是個人的奮鬥和歷史的進程。提高姿勢水平是其中最重要的。


現在不是10年前,985已經有足夠好的平台了。

開會做志願者,交換生等等都是好途徑。

當然打鐵的同時自身要夠硬。。


1. 先了解一下你們領域比較好的學術期刊,學術會議是什麼。從上面找一些文章來讀。

2. 好好修專業課。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學術能力。

3. 提高英文水平。提高critical thinking的水平。我是商學院的博士,準備GMAT考試時的感覺是,很考驗思維水平。GMAT official guide 蠻值得做做看。GRE 也比較鍛煉critical thinking的水平。

4. 如果有可能,考慮和老師做科研。

還有要補充的。1)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英文水平,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不論以後做什麼工作,都有用。2)歐美好學校很多。有些學校我們在國內不一定聽過,但是在某個領域可能蠻厲害的。3)以後是否做學術,並不一定。但,認真的態度,嚴謹的思維,會有幫助的。除了學術,還有很多行業可以做。4)現在很多大學的master項目是自費的,甚至也有自費的博士。如果只是有名校情結,那自費的項目相對而言更容易申請上。出去開開眼界也是很好的。而且到了那個學校之後,可以直接去找那些老師談,上他們的課。


首先,你要先想清楚到底自己要不要在材料這個專業發展。或者我放寬一點條件,最少也要儘早確認自己是不是要走理工科學術道路。因為「去MIT斯坦福讀碩士博士」 並不應該是你的終極目標,而是實現你學術追求的手段和平台。做什麼比在哪兒做更重要。尤其是讀博士,如果抱著只要是名校就好,不在乎讀博做什麼方向的話,這博士讀著一般不會太舒服。

第二,硬體指標肯定不能放鬆。樓上很多人說過,既然國內不是清北,先把GPA穩在年級第一。然後GRE 托福之類我也不多說了,這些東西決定了你申請的起點。

第三,儘早接觸科研。如果你想儘早接觸國外教授的話,最合理的途徑也是接觸他們的科研項目。你要是不在本校做點兒啥的話就算真接觸到了也沒什麼可聊的。然後材料這學科涉及面太廣,各個小方向的學習曲線是不一樣的。相比較來說,越偏物理的方向,需要你的基礎知識越紮實,本科生作出一定成就的概率相對小一些。

現在本科生髮Adv Mat 的好像都不算新鮮了,找對方向還是有希望能做出一些好結果的。

還有就是你要是名校情結特彆強的話,提前搜搜那邊教授做哪個方向的比較多,盡量去做相關領域。畢竟PhD招生有時候要看命,枉你條件再好,么錢的話就是不招。比如說如果你的dream school只有一個做DFT的老闆,那你趁早本科就別做DFT。


看了幾個答案,不明白為什麼有人非要把這麼簡單的問題複雜化。這問題的答案真是又簡單又顯然。

想認識大牛直接發郵件。

我本科時候給所做科研方向的諾貝爾獎得主Alan Heeger直接發郵件問問題,對方雖然回的是一些客套話,但至少回了。不管怎麼說,比不少冷嘲熱諷題主的態度好多了。(不知道有些人會不會認為我不過是在炫耀諾獎得主給我回過郵件...) 我曾念化學PhD的學校沒什麼名氣,乃至我現在轉來念CS master的Georgia Tech在不少名校黨眼裡也不過是所沒名氣的南方公立,所以很多人可能認為諾獎得主給我回郵件然並卵,我沒資格在這裡提出建議。但答主你聽我一句,以過來人身份來打壓你的積極性,不過是他們自己內心怯懦的反應而已。

不要被某些世俗壓力和stereotype所束縛,別被那些大牛的光環所迷惑,也別覺得MIT這樣的名校有多遙遠。當然前提是你真的願意為目標不顧一切。給諾獎得主發郵件,英語要多好,要說什麼話題,如何能得到對方的注意是否能套到一封推薦信,這些當年沒有任何人指導過我,我相信以題主的積極性,你也一定能找到自己的答案。不過我得跟某些答案里一樣勸題主,最後上不上頂尖名校,題主也真的不用太強求。人生到後來很多東西遠比上名校來的重要。實話說現在讓我在MIT的化學/材料專業和GaTech的CS中選一個,我肯定選後者。

PS,為了避免有人來抬杠說MIT CS多好然後非要踩一下我GT,我提前聲明一句:我黑的是某些專業不是學校,不接受CS學校之間互相碾壓撕逼。謝謝。


Google groups,雖然不一定管用(那個topic順手截的)

另外就是會議和直接聯繫。前者,有些學術會議你是可以偷偷/光明正大地溜進去的;後者我倒沒試過。建議和學者交流的時候注意禮儀,同時任何提問務必注重邏輯(自己先在大腦里過一次)。


想和領域內的大牛認識、交流是非常好的事情,而且大一就有這樣的想法,說明比較有主觀能動性。self motivation是成為一名優秀科學家最重要的品質(智商什麼的都是其次),真正熱愛學術的頂尖教授都很看重具有self motivation的學生。

不過有一個問題需要好好想一想。你是熱愛學術,還是熱愛去名校讀書?如果是前者,那麼這些事情完全不用急,從大一開始好好打基礎,打好數學和對應學科要求的功底,並且初步參與一些科研,認真積累兩三年之後你就完爆同專業同年級的絕大多數學生了,那個時候去名校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就算是後者,我也建議按上面所說的步驟來走。畢竟是讀phd,自己的內功才是最關鍵的。

和海外名校學長學姐甚至教授交流,他們可以給你提供一些方向性的指導,但是要真正變得強大,需要的依舊是幾年如一日的鑽研,把和人交流當成主要方法是沒有深度的。


推薦一個我特別喜歡的TED演講:

All truth is one. In this light, may science and religion endeavor here for the steady evolution of mankind, from darkness to light, from narrowness to broad-mindedness, from prejudice to tolerance. It is the voice of life, which calls us to come and learn.

Clifford Stoll: The call to learn, 或者觀看《無所不及》。希望對題主有所幫助。


任何線上交流都不如一個強有力的當面搭訕有效。

敬請留意學院或者相近專業邀請的國外教授來做的講座,985的話國外大牛來講座的這種機會還是不少的,如果有,事先閱讀相關paper,了解講座基本內容,準備好問題提問;這還不夠,散場時那短短的幾分鐘,不顧一切衝到他們面前介紹你自己,再提幾個問題,request一張名片,最後及時郵件跟進。

我就是這麼遇到我現在的院士老闆的,他當時被邀請來我的本科學校辦學術講座,提問環節我就問了一些問題;然後散場的時候他一個人在收拾文件包,我腦子一熱直接上去跟他搭話了,英語都講不利索還是強行問了幾個問題,並且問了一張名片。後來當天晚上就發了郵件跟進,再後來申請和錄取他都給了我很多建議,最後要了我。而我給其他沒見過的教授發的信基本沒回應或者就被吊著(條件好到逆天的回復率高的大神請忽略。。)。


所以很想提前認識國外高水平的導師,希望通過與之交流,向體內注入新鮮的血液。

差點看成精液,嚇了我一跳....

題主既然是材料專業,又想去名校名導手下讀博,復旦的張安琪學姐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榜樣嘛。現在離你提交PhD申請材料還有三年,努力做到張學姐的80%,包括SCI論文一作、托福110、GPA3.9等等,就有機會嘗試名校牛導了。我覺得Lieber是不會care什麼門薩會員、新東方教師這些鳥title吧?如果你會種超大型南瓜,那可能也有機會:)

名校里能混到Tenure的教授都是人精中的人精,眼前這個遞送材料、看似恭恭敬敬的本科生,到底有幾斤幾兩一眼就能看穿,你騙不過他們的。與其想這些盤外招,還是認真學好基礎知識,面試時真誠地表達自己的實力吧。


推薦閱讀:

如何在多倫多大學和UBC大學之間選擇?
太傻留學怎麼樣?
曼省留學就業移民計劃是假?
如果去以色列留學父母不同意怎麼辦?
留學生在美國如何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

TAG:學習 | 科研 | 留學 | 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