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無戰事》的深層政治映射是什麼?
《北平無戰事》是近期非常喜歡的一部劇。獲獎無數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與現行反貪的政策導向相契合。借蔣陳時期的反貪諷刺現在體制的鬆弛。而我總隱隱覺得編劇還有更大的腦洞。。。
在這部電視劇中,曾可達的自殺、梁經綸的出走映襯了體制內正直人士的無奈,想做事、忠誠黨的人卻處處受到掣肘,這才是國民黨體制最大的悲哀。當一個組織失去自我凈化能力的時候,它也就走到了盡頭。如果說它有什麼映射的話,這個可能才是真正的映射和提醒。一個組織別等到內部最忠誠、最堅定的優秀青年都失望、離開的時候,再進行變革。那個時候,就為時已晚了。
很顯然,這是一個「借題發揮」的故事。
研究現代史的老師們常愛說一句話:國民黨與共產黨實際上是一條藤里結出來的兩個瓜。這條藤是蘇俄式的政黨。孫中山屢次革命失敗後求助於蘇俄,並在蘇俄的幫助下重整國民黨,晚年孫中山醉心於社會主義理論,在其去世前一年的1924年商團事變中,亦被廣州商團稱作社會主義的信仰者。劇中,建豐同志常言:「一手反腐,一手反共」、「與共產黨爭民心」,事實上自然不僅是他個人的看法,也是蔣介石的看法,即便起中山先生於地下,恐怕也會是這樣的看法。
那麼,從這個意義出發,一部主旋律的電視劇接下來要處理的應該是國民黨與共產黨這兩個瓜到了1948年這個節點上時,會有怎樣的不同從而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結論。
《北平無戰事》有做到嗎?可以說有。陳寶國把徐鐵英這個角色的陰損狠毒貪婪表現得淋漓盡致,倪大紅也把一個隱忍偉大犧牲的共產黨員塑造得非常成功。可以說,在這些方面,《北平無戰事》仍然處於國共對比的窠臼(或者說是政治任務)中。
然而,一身正氣忠心耿耿的曾可達,只聞其聲就知其憂的建豐同志,可恨卻又可愛,有辜卻又無辜的馬漢山,都讓國共邪正不兩立的印象很難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到了劇中最核心的兩個人物方孟敖和梁經綸時,這樣的正邪對立就變得更為模糊不清了。相信大家不難同意,何孝鈺應該是全劇最失敗、最為累贅的角色。在我看來,其存在的唯一意義就是串聯起方孟敖與梁經綸。在最後索菲亞書店中與方孟敖相愛想殺之時,何孝鈺腦中浮現的卻是梁經綸這個鐵血救國會成員與她講述的新中國的未來。也是梁經綸,在徐鐵英及曾可達面前痛陳國民黨之弊政,自稱共產黨員,並因這一番言論不見容於國民政府,被迫與何其滄飄懸海外。
反觀方孟敖,作為全劇的主線,作為共產黨特別黨員的他,事實上在全劇沒有做過任何共產黨派下的任務。唯一一個任務,卻是隱藏自己共產黨的身份,與方步亭一起飛赴台北。
這樣一來,全劇的最後用以「畫龍點睛」的字幕就顯得十分可疑。倪大紅飾演的謝培東(原型很可能是冀朝鼎)看著坐在坦克車上的少女,恍惚間誤以為是已經被殘害的謝木蘭,瞬間醒悟後,三行白字浮現:「謹以此片獻給/中華民族的解放與獨立/作出犧牲的無名英雄」。
這真的是創作者想要說的嗎?當然,在新批評的視野中,只有讀者的解讀才是真正的解讀,與創作者無關。且在吾國目前的國情下,影視工作者所說出的意圖往往並不真的是他創作的意圖。
愚見以為,全劇最大的轉折點,不在於崔中石的死,而在於謝木蘭的死。謝木蘭之死,對於所有的角色來說,都意味著再也沒有回頭路可走,也沒有了第二條道路可選。徐鐵英、王蒲忱在殺害了謝木蘭之後,只能一條道走到黑;謝培東在女兒死後再無顧忌,與徐鐵英作魚死網破之狀;梁經綸也因此明白了中央黨部之頑固,不可與之謀;何其滄與方步亭徹底放棄了對國民政府僅有的一點殘念。
那麼,在象徵意義上,謝木蘭之死意味著什麼呢?愚見以為,這象徵著的其實是一條道路的失敗。並不是國共對抗時期民主人士提出的「第三條道路」,而是一個更純粹的方式:一種僅憑善良的願望及青年的熱血再造中國的願望。國民黨的高壓政治扼殺了這種願望,剩下的方式,也就只有以暴易暴,血流成河。
但若僅僅如此,那麼《北平無戰事》的結局應該是高昂的,澎湃的,慶祝勝利與正義的。
並沒有。結局是壓抑的,沉痛的,除去最後三分鐘,甚至可以說是充滿了失敗意味的。為什麼?在結局,方孟敖對何孝鈺說,我覺得我們是堂吉訶德。他們最後所做的一切,都已經無法挽回謝木蘭的生命。
何孝鈺腦海中閃回了梁經綸的音容身影。
堂吉訶德不僅是方孟敖,還是梁經綸。或者說,方孟敖與梁經綸都不過是堂吉訶德的一體兩面。在結局處,在1949年這個節點,兩黨實際上都已經無可避免地在大步走向失敗。
只是國民黨的失敗是幣制改革失敗物價飛揚,是兵敗如山倒,是曾可達的自殺,是徐鐵英坐上飛機到台北做寓公,是蔣經國的嘆息。
那麼共產黨的失敗又是什麼呢?僅僅是方孟敖被迫要飛往台北掩藏身份?創作者不敢著墨太多,我也不敢。
謝邀,我怎麼覺得,這是某中央雙百方針「百家皆絕其道」、「我花開後百花殺」來等著我落網的問題。。。。
1. 「五人調查小組」的失敗,本質上是對刺史(最初的)、巡撫(最初的)、欽差大臣、中央那什麼組等中央派駐地方審查單位效率、能力的一大諷刺。
2. 說白了還是對人情社會之政府行政效率的諷刺和批判。人情社會,就是用人際關係化解國家法律法規。方孟敖可以獲得特赦、物資查到孔家就查不下去了、官員中飽私囊,國家屁大一件事都解決不了...放到國家層面的體現就是機構以及官員間扯皮,從屬關係混亂。國民政府宗族血親地緣主義等等的腐敗加成最終導致了collaboration 過多。下圖(不要吐槽我的在線臨時ps技術)中每一條線就是一個collaboration,由於篇幅有限,那些蔣公通過收買獲得的軍閥就不加贅述。人情社會的情況就是我的兒子是你的下級,你的舅舅是我的上級。為了活下去我們就一起腐敗,所以政府機構臃腫。官僚間形成自我的圈子、集團、互相保護,互相勾結,互相開戰。表面上是蔣介石的個人集權,實際上即便調動一個團長也要看看某部長的臉色,調查一個科長也要看他背後某軍長的臉,殺一個貪官還要被國母攔住……蔣經國、太祖當年成功的秘訣就是通過運動把右邊的模式變得更像左邊,清除一切不必要的勢力。就像利立浦特人通過建立中央顧慮委員會成功的「收精兵」、「銷鋒鏑」,所有的線都只指向他一個人。 北平無戰事以其太太太太拖沓磨嘰的篇幅體現劇中人物的矛盾衝突,就是為了反映這個討厭的collaboration吧。
3. 告訴了我們「老虎蒼蠅一起打」這個term是建豐同志率先提出的,但是建豐新政(特製上海反腐,區別於贛南新政和之後去台灣後的十大建設等)卻並沒有什麼卵用。4. 官僚資本主義必亡。5. 你永遠也無法用一個飛行員去做檢察官要的工作。就像一個工程師,他最應該做的就是好好畫圖,而不是play the 夏威夷guitar.我永遠也不會忘記方孟敖查案時的一臉懵b。《北平無戰事》告訴我們的幾個道理 1.家賊難防;建豐太子躊躇滿志要查黨國的貪腐大案,結果查來查去,查到了孔令侃頭上,自家人怎麼查? 2.人情社會下的官僚監督制度,即使有所謂尚方寶劍在手,在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之下,很容易變成扯皮大戰。詳見,五人小組的甩鍋大戰。 3.姜還是老的辣;出身贛南青年軍的曾可達督查一身正氣,奈何權術鬥不過CC系的徐鐵英,玩太極玩不過方步亭,作為五人小組的靈魂人物,如此戰鬥力,怎麼打得贏反腐敗之戰。 4.嘴炮拼不過實幹,但是歷史大勢卻會推動你走向勝利。燕大一幫地下黨,嘴炮一套一套的,結果組織內出了梁經倫這個大緩則,組織問題暫且不論;他們也沒少給姑父,方孟敖添亂,簡直豬隊友,這種局面下,沒被徐鐵英這個老中統絞殺已是萬幸。可是呢,最後隨著東北戰場的勝利,北平和平解放,某黨竟然成了勝利者。歷史就是如此令人驚嘆。 5.沒有最高層的堅定支持,就是有心殺賊,無力回天;建豐最後為什麼打虎失敗了?最後失去校長的支持是最主要的原因。校長為什麼不支持了?打到孔家了,而四大家族是校長統治民國的經濟基礎和依仗。
還是不屑於玩政治而搞了經濟金融的方步亭行長高啊,一門心思就是把家人財產都弄去米帝。
所以這個劇在告訴大家什麼?肉身翻牆好啊!
(玩笑玩笑~)謝邀,一來是,貪腐從來不是一個值得諷刺的事情,
二來是,這部劇恰恰就打了那些講道理會喊口號,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本事人的臉,對於實幹家卻給予了高度的讚揚,簡單來說就是笑貧不笑娼;首先說下全劇道德標杆崔中石吧,他怎麼死的?哦,挪用公家的錢死的,
事實上這事他這輩子做過多少了?最後一次無非是斷人財路殺人父母這種,但人家是為了偉大的事業,請問有罪嗎?再說下馬漢山,這人難道不是貪污的典型?遭報應兒子還出去吃喝嫖賭?
結果人家幫了一把方孟敖,兒子的後路也鋪好了,自己一輩子也high夠了,
被抓還不一定死,所以哪有諷刺意味?給了這麼好的結局?其他諸如嚴春明,李晨,高鑫,還有出來一集就掛點的紅旗老五,
我簡直是呵呵了,嘴上一套一套的,並沒有什麼卵用,當然這個人群加個可達鴨進去毫無違和感,論手腕鬥不過徐鐵英,馬漢山,論文化打破個茶杯都搞不定,唉....至於王蒲臣,梁經倫,孫秘書等雖然算有一技之長,也是忠誠,但總體來說在時代之勢下,依然不行,至於姑父啊,崔中石這樣的,其實一直幫著國民黨貪,但事實上他們加速了戰爭的勝利,當然周公和建豐太子下棋,其實建豐已經是殘棋了,能走到最後一步已經不錯了,周公棋藝之高,不在於前面順勢而為,而在於最後建豐想噁心一下,拿錢跑路,
周公想,錢反正換不成糧食,讓你拿走就拿走好了,我們拿著錢又在美國換不到援助,建豐太子naive啊....現在的體制不是鬆弛,鬆弛是弱耦合,是「怎麼做也做不了事」,國民政府是個鬆散的共同體,可以各個擊破,所有人合在一起無所作為。但目前的二共是強耦合,是「什麼事到最後都被亂做一氣,結果成了壞事」,而且內部已經出現了很多循環自洽的情況,這才是真正的危險,劣幣驅逐了良幣,想做事就必須從人變成鬼。
可能這才是編劇想說的話吧,故意通過這部電視劇給人一種「民國也是強耦合」的感覺。
唔,這個答案在二二六發,是不是更應景呀。第一次看這部電視劇,因為之前被網上安利說比較客觀啊,看了幾集情節和人物都很吸引我,比那些黃金時段衛視播出的抗日神劇的情節強太多!男一號方孟敖是中共地下黨,男二號梁經倫是國民地下黨,兩黨在前方後方鬥智斗勇,爭民心,既有崔叔林大濰謝叔叔這樣的,也有曾可達梁經倫王蒲臣那樣的,各自為主。這樣的競爭(劇情)很客觀,很公正,我喜歡。
我體會到的,從幾個角色來說說:
1.梁經倫——動機不正確,後果很嚴重!梁經倫同學,這個男二號的身份放佛被淡化了(後來他穿了兩次軍裝秘密會見曾同學我才想起來他是個地下黨),是的,我嚴重懷疑此人精神分裂!一邊深入研究馬列主義思想以理解共黨靠什麼得民心,一邊堅信三民主義,一邊鼓動知識青年運動讓國黨抓人,一邊演講深刻揭露國黨內部貪污事實,尼瑪的經綸同學你是來坑隊友的吧!後來被一度懷疑,思想有搖擺。作為一名黨員,入黨動機正確是很重要的,否則,一切都是扯淡!2.蔣經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往往多敗在齊家。建豐同學的出發點是好的,國黨面臨著「亡國亡黨」,再不打貪,就要滾蛋了啊!但但,他搞的五人小組(具體不知道是不是他創立了),包括後來接替的曾可達+徐鐵英+方孟敖及其飛行大隊的打貪小組,其實從一開始,就註定失敗。五人小組裡一個經濟顧問(無實權無政治背景/後台),一個銀行高官(背後是宋家),一個JC局長(用錢就能收買),一個民調會的,只有一個國防部曾可達是真查的!其他的都拉到。查查查,查到宋家怎麼辦,誰都知道蔣總統「愛美人不愛江山」,不可能往上查。蔣經國,還是太嫩了,有心無力。
3.謝木蘭、謝培東、崔中石——政治鬥爭的最後勝利,總有無數人的犧牲。在我看來,木蘭同學不是傻白甜,她可悲地只是一個政治犧牲品。她是進步青年,也許後來成了黨員是因為梁經倫的關係,但從一開始,她選擇的就是共產主義,不是別的什麼。別忘了,她的大爸是銀行行長(資本家),她的小哥是JC副局長(優秀的國黨黨員),可她真正崇拜的,卻是她的大哥——方孟敖,因為這個人做的事是為人民的,而在她眼裡,為人民的只有共(防)產(和)黨(諧)黨員。她最後犧牲了,在一場學生和共黨發起的抗爭中,儘管沒有梁經倫,她也會慷慨赴義。
崔中石,因挪用公款而死,他是有意暴露自己身份的,他其實完全可以選擇撤離,但他留下了。隱藏得最深的,謝培東,這是最令我敬佩的人,他是約定最後慶祝成立新中國的三個人(與崔叔和方孟敖)中唯一一個看到大陸解放的地下黨員,但他犧牲的太多了,妻子、女兒、同志。我們都知道,政治鬥爭的最後勝利,總有無數人的犧牲。然而從這個角度看,你能說《北平無戰事》最後是共產黨勝利了嗎?「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哲學是以一定的代價和犧牲為前提的,儘管這個代價實在太大、太沉重了。4.曾可達、方孟敖、梁經倫——無間道、反策反這種東西,非智商高情商高最終只會被自己玩死。曾可達從始至終都是懷疑方孟敖共黨地下黨的身份的,他遵循建豐同學的「用人要疑,疑人也要用」,後來明知道方同學身份,還要讓他執行「孔雀東南飛」計劃,正是驗證了他的方針:跟共黨爭人才,跟共黨玩「反策反」。可惜啊,曾同學千方百計設局與中統軍統玩手段,卻千算萬算算不到蔣總統「只愛美人」不管家務事!這個計劃最後只能失敗告終。而方孟敖也沒有被他「反策反」,倒是梁經倫徹底對政府死心了。結局只能呵呵。
說完了自己的看法,又去看一遍《北平》了。看官們記得點贊啊。搞政治,情懷口號都是用來感動別人獲取外界認同的,自己人如果掉進去出不來,甚至以此為能力產生高尚感,幾乎幹不成事。比如,可達腦子是蒙的,沒有主動布局的能力,關鍵時刻也不擔事,甚至稍一施壓馬上屈從權貴,面向芷公時,但是表達正直和信仰卻從不低調;蒲臣思路清楚,懂得輕重緩急,關鍵時候還能彌合裂痕,面上看起來並不像太子一派;培東是那種信仰在心的人,做事知道有利於誰為了誰,全劇也就表白過一回信仰之堅定。所以,太子黨想成事,那些嘴上忠君愛國公忠體國的就繞開吧。看看今天也一樣,干成事的哪個是那種清流,要一兩個裝點門面就夠了。
1.在硬實力面前,一些小技巧,小謀略都是細節。2.一個國家的根基首先是物質基礎,首先是經濟,有了這個才能談其他,否則就是大廈將傾。3.政治從來都是平衡,妥協的藝術。
黨產,國產,私產,什麼時候分清過?
過了很久,想來說一說吧。
《北平無戰事》講的應該就是一種末世感覺。毋庸置疑,1948年的民國快到頭了(不算上在台的六十多年),而一個快到頭的政權裡面會出一些什麼樣的人,北平一劇表達的就是這些。歸根結底,這個體制中大多都是孔宋那樣的高層,徐鐵英那樣的中層,民調會李科長那樣的低層。這樣的搭配下,無論建豐同志,可達同志,經綸同志,朝忠同志費多大力氣去挽救都是白搭。這樣一個體制下,不在網中或者沒那麼多直接關係的人或謀劃跑路,或謀劃幹掉這個體制,而推翻這個體制,打倒惡龍的人會不會建立新的「體制」,成為新的惡龍猶未可知。至於這些新的東西無論開始多光明,最後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更是無從知曉。或許是藝術創作的必要,在末世的背景下,有那麼多人為之奮鬥而拋卻了自身的榮華富貴,而現實的末世中,大多數人能做到民調會科長那樣應該就不算太辜負國家了。第一,一個政黨的內部矛盾往往大於外部矛盾
第二,派系鬥爭的必然,因為每個派系都需要手下人對其比的服從,而手下人必須記得我領導的領導不是我的領導,曾可達失去建豐同志信任關鍵點就在這裡。
第三,分配製度不滿足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則有可能走向反面。
第四,政黨內領導人需要一個穩定的家庭,類似於大隊長的家庭就很不健全。
第五,國家必須以自力更生為主,過於以來他國必定會形成依賴導致巨大問題。針對美國對民國政府的出爾反爾,當年遠征軍出發前是重金許諾,結果抗戰勝利後錢給了戰敗國日本。
囚徒困境是常態。均衡社會中,除了人口紅利和技術進步,社會經濟很難有實質進步。(改革開放3者全占:人心巨變,受教育勞動人口增,技術成熟等你來用)如果後兩者指望不上,時間長了就趨於打破均衡。電視劇結尾在北平解放前,想想不久前台灣大選,恍若隔世。現在囚徒不會被判刑,這點進步意義應該被承認吧?
我覺得這部戲在今天,這個我黨著重反腐的背景下,更能說明問題。我黨是不是也和當面的國民黨到了一樣的成程度了,目前也是物價飛漲的時候?
得人才者得天下。
dang和國是兩碼事,但掌權的人可以靠如是的兩張畫皮左右逢源。哪國哪家都是這樣,所以還是輪流坐莊吼。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金一南教授在香港的演講《從百年滄桑到大國崛起》?
※里根對美國貢獻了什麼?
※新華社對《查理周刊》遇襲的評論其背後出發點是什麼?
※如何評價梁歡 7 月 17 日關於愛國的微博?
※國家領導人任期為什麼普遍是4-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