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兵為什麼在20世紀初依然存在,究竟還有作用嗎?
20世紀初已經有機槍,可以對騎兵進行掃射,而騎兵隱蔽性又遠遠不如步兵,騎兵是如何生存的?
騎兵的武器一般是冷兵器,就算是槍,在馬上打也不準,騎兵如何進攻。為何坦克的發明沒有直接導致騎兵的消失?是什麼原因導致現在一些國家依然有騎兵?
不說那些冠以「騎兵」之名,卻穩坐履帶車、大卡車的蠻子。
1914-1917的一戰東線和1917-1922的俄羅斯革命內戰中所表現出的突出特點是,雙方(特別是內戰時期的紅白軍雙方,當然啦,還有諸如N路匪幫十二路干涉軍什麼的)都沒有足夠的兵力和足夠的技術裝備維持一條綿延和連貫的戰線,而且他們糟糕的後勤和補給也無法維持像西線一樣你來我往長達幾年的拉鋸大戲。
他們傾心於以快速的衝擊奪取主要城市,從而獲得政治上的影響力和經濟上的收益。所以騎兵、裝甲列車、內河炮艇等等這些具有極強機動力的玩意兒佔據了俄羅斯廣闊的田野。不過裝甲列車的脆弱性在於它嚴重依賴於一個正常運轉的鐵路系統才能得以發揮效用,白軍的裝甲列車被蘇維埃鐵路工人傾覆或者搞出幾車相撞的事情也不在少數。至於坦克、裝甲車和搭乘汽車的步兵么......先不說當時俄羅斯有沒有能力把這些玩意兒大批量地讓軍隊盡興折騰至少當時的坦克還不具備現代坦克的全部特徵並讓他們達成優秀的平衡(T-34)——火力、裝甲和機動性。它們的速度很慢,機械故障頻發,無力執行遠程奔襲的任務,所以摁下不表。輪式裝甲車和摩托化步兵則受制於另一個問題——當時蘇俄的公路基建和該死的雨雪泥濘.......毫不奇怪,當時能夠集合高度的機動性、優秀的火力以及一定突破能力的紅軍騎兵成為了發展進攻、縱深突破的合適人選。
因此,在分析騎兵這一兵種的作用時,應該從它的三個基本特性出發:第一是具有很大的快速性;第二是能夠將很大的機動性與包含廣泛使用火力和其他技術兵器的乘馬毀滅性突擊結合起來;第三是全體人員非常緊密的團結。
騎兵是否經得起自己聲望升高或下降時代的考驗,取決於所有這三個基本特性對那個歷史時期、對那個戰爭階段有多重要,也取決於騎兵自己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把機動、火力和突擊有機結合起來。當然,這一切也影響到對騎兵的採用和使用。——謝苗·布瓊尼
「等等?高度機動性不假,優秀的火力什麼鬼?馬刀?蛤蛤蛤蛤.......」
你笑啊?怎麼不笑啦?看到跑得比香港記者還快的馬克沁什麼感覺啊?明明嘴上說著不害怕,身體卻很老實的抖成篩子了呢.......
(說正經的,這種機槍馬車名叫「搭槍卡」тачанка,一般是2-4匹馬拉動一輛載有馬克西姆機槍的馬車,這個小東西參加了自蘇俄建立以來的幾乎所有戰爭和武裝衝突,直至1945年勝利閱兵時,受閱部隊中仍然有專門的騎兵搭槍卡方隊。)
當然,人類智慧無窮無盡,而тачанка的傳奇永不謝幕!
「不對!騎兵.....騎兵怎麼會有突破能力......明明,明明是步兵先來的......」
做人不要那麼迂——腐嘛(嚼栗)
咳咳,說正經的,也就是說,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戰爭的發展,至少蘇聯的騎兵部隊已經不是單純的一人一馬一刀一槍的結合了。在騎兵軍的序列中,就包括步兵、裝甲汽車兵、炮兵、工程兵、鐵道兵、航空兵等等。
1920年3月份,第一騎兵集團軍的技術裝備包括但不限於:
24架飛機
48門火炮
362挺機槍
「紅色騎兵號」、「公社社員號」、「統治階級之死號」和「工人號」裝甲列車等
到了後來,還補入了步兵師,成為了合成作戰部隊。
騎兵會使用給它送去的技術裝備,騎兵會使用其他兵種也擁有的技術裝備,騎兵任何時候都會採用現代技術裝備。
——謝苗·布瓊尼
剛才我們提到的《搭槍卡》也有一首歌曲與它同名,在第四段提到了以搭槍卡為代表的紅軍騎兵有著坦克和飛機的配合:
地面坦克隆隆開動,飛機翱翔在高空,
空中飛行員也稱頌我們的搭槍卡英雄。槍林彈雨,天動地抖,從此敵人記心頭,永遠記得我們的戰車,記得年青的機槍手。哎,搭槍卡——波爾塔瓦槍卡,我們的威名震天下!機槍手的搭槍卡呀,敵人一見就害怕!
布瓊尼此公有個很出名的笑話:
把馬籠頭套在發動機上,把馬鞍掛在飛機機身上,我也會開飛機!
但你們別笑,會飛的蘇聯元帥是真有本事來這樣調侃自己的……
……
從1922年到1941年,蘇軍騎兵部隊的編製幾經反覆。
不過共同的特點都是員額不做太大變化,而著力於提高騎兵現代化、機械化水平,增加愈來愈多的技術裝備。在1926年,騎兵師由2個旅(2團制)
1個炮兵營1個機槍連和其他分隊組成。而在1936-1938年,騎兵則增加了1個坦克(機械化)團,炮兵營則升格為團。並且在團級以下充實團·營·連級所掌握的技術兵器。在1941年,蘇軍一個騎兵師的編製為:
3個騎兵團1個坦克團1個騎兵炮兵營1個高炮營等有9240人,7625匹馬坦克64輛(型號為BT系列快速坦克))、裝甲車18輛(型號為БА-10與БА-20)各種火炮64門(8門122榴、24門76加、16門82迫、16門45反坦克)高炮20、四聯高射機槍18而沒過多久,又產生了一種「輕騎兵師」編製
3個騎兵團
1個炮兵團1個坦克團等2939人,裝備馬匹3147、機槍36、各種火炮34門(24門76加農炮、4門82迫擊炮、6門45反坦克炮)、坦克10輛。各騎兵軍編有三個這種輕騎兵師和一些技術部隊,部隊規模和一般的師等同。而在一二戰的間隔期間,其他國家也開始建立或嘗試建立起合成騎兵部隊,不過由於工業能力、軍隊規模、實戰經驗以及其他實際情況的限制,不像蘇軍騎兵那樣豪華和深入。
不過在德國入侵波蘭的戰役中,波蘭騎兵發揮了其勇氣和智慧,其編有反坦克炮和裝甲車的騎兵旅多次組織部隊成功伏擊和阻擊德軍裝甲部隊,並對德軍步兵發動反衝擊。然而他們的勝利並不能改變波波已經被德國推倒的大局,所以還是個堪比誠哥斷頭的Bad End。(以知乎眾的姿勢水平,「大波波騎兵長矛馬刀衝擊德軍坦克」的naive謠言就不需要我闢謠了吧?)在內戰期間,騎兵第一集團軍是毫無爭議,也是當之無愧的紅軍戰略力量。軍長布瓊尼則被列寧譽為「最偉大的騎兵統帥」。
(相比之下,騎兵第二集團軍規模小,戰功也遠不及也,其司令員米羅諾夫更是個牆頭草,最後被契卡槍決。)騎兵第一集團軍的行程橫跨亞歐,參加了消滅鄧尼金白軍的沃羅涅日會戰、哈爾科夫會戰、頓巴斯會戰、羅斯托夫-新切爾卡瑟會戰和北高加索會戰。消滅了十幾個白匪將軍統帥的騎步炮部隊。在鄧尼金這個光桿司令凈身出戶後,騎兵第一集團軍從高加索以騎兵行軍千里抵達烏克蘭(半路上還順帶收拾了幾路大土匪和白軍),在反抗波蘭干涉軍的戰爭中擔當主力。參加了基輔會戰、沃倫斯基新城戰役、羅夫諾戰役。在這三次戰役中,第一騎兵軍與西方面軍擊潰了波蘭第1、第2、第3三個集團軍,迫使波蘭軍隊全線撤退。收復了基輔等一系列大城市,保住了東烏克蘭。
而在利沃夫會戰中,第一騎兵軍隸屬於西南方面軍,在兩翼暴露的情況下(友鄰第12、第14集團軍沒有跟進)被迫進行正面攻堅。而此時西方面軍司令員圖哈切夫斯基幾次越級越權要求隸屬於西南方面軍的第一騎兵軍支援自己,攻打弗拉基米爾-沃倫斯基,於是在8月21日,騎兵軍已經對利沃夫實現三面合圍的情況下放棄攻打利沃夫而轉頭支援圖哈切夫斯基。
而此時圖哈切夫斯基的西方面軍進攻華沙已經失敗且全線潰退。筋疲力竭的布瓊尼率領受到嚴重損失的第一騎兵軍在8月26日試圖攻擊扎莫希奇以緩解西方面軍壓力。然而在9月2日第一騎兵軍的進攻最終以失敗告終。
這次我們跑個題,梳理一下這場失敗中的那些主要人物。
第一騎兵軍當時隸屬於西南方面軍方面軍司令員 葉戈羅夫 1935年蘇聯元帥方面軍政委 斯大林 1924年的總書記同志騎兵軍軍長 布瓊尼 1935年蘇聯元帥
騎兵軍政委 伏羅希諾夫 1935年蘇聯元帥 .......時任西方面軍司令,對西南方面軍和第一騎兵軍吆五喝六的圖哈切夫斯基(1935年蘇聯元帥)一下子和這麼一幫子人鬧不愉快,幸運E啊。但騎兵軍隨即就在9月26日重整旗鼓,參加了對弗蘭格爾白軍的戰鬥、以及剿滅馬赫諾黑軍、普爾熱瓦利斯基匪幫的戰鬥。到此歐洲範圍內的俄羅斯革命戰爭基本結束。
1928年東北反動軍閥張學良挑起「中東路事變」時,向「東北軍」發起進攻的工農紅軍第5騎兵旅。
在騎兵發起衝鋒的同時,化學兵和炮兵釋放掩護煙幕,航空兵進行轟炸和偵查,遠處可以看到汽車和裝甲車。
巧了,時任該部旅長的不是別人,正是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諾維奇·羅科索夫斯基。
對,就是一手指揮巴格拉季昂行動,幹掉德國中央集團軍群那個蘇聯波蘭雙料元帥。
中東路事變也是蘇聯騎兵在俄羅斯內戰結束後第一次參與戰爭
蘇聯騎兵上一次參戰還是因為白俄恩琴男爵和蒙古王公結盟。率領八百號騎兵闖進蒙古,打跑了幾萬北洋駐軍(......)
而蒙古牧民和人民革命黨則與工農紅軍組成聯軍,以騎兵第5師和騎兵第35團為先鋒,把恩琴的800騎兵和一萬蒙古王公騎兵一鍋料理了。
然而邪門的是,此時騎兵35團的團長還是羅科——索夫——斯基!
而在步兵及其他兵種中的騎兵分隊,則負責偵查、巡邏、反突擊、追擊和搜捕。很多時候在我後方墜毀敵機或有敵傘兵跳傘時,騎兵往往是反應最快,功效最大的。(坦克和裝甲車有著寶貴的摩托小時)
蘇聯軍事學說認為騎兵在具備高度機動性的同時,對於惡劣地形和糟糕路況也有著不錯的通過能力,並且消耗物資、補給較少。可以在敵人後方進行持久的運動戰。
所以在偉大的衛國戰爭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五花八門的騎兵運用方式:
在1941-1942年,蘇軍損失了大量坦克,無法組織集團軍級大規模坦克部隊的情況下,混合坦克、摩托化步兵、騎兵的快速集群就此出現。
而在1943-1945年,作為坦克集團軍的補充和在惡劣地形的替代品,出現了騎兵·機械化集群(一般由一個坦克軍、一個騎兵軍混合其他支援單位組成)
坦克集團軍(坦克軍)和騎兵機械化集群(騎兵軍)共同擔負起當時蘇軍方面軍縱深進攻矛頭的重任。
騎馬步兵,這清一色的步兵裝束和PPSH.........
以及.....敵後騎兵游擊隊......
其中的佼佼者就是多瓦托爾軍長的騎兵集群,在8月14日-9月1日在敵後活動殲敵2500人,繳獲大批技術裝備後回到蘇軍戰線。《莫斯科保衛戰》里還對這位仁兄有個特寫。
「可愛的人,怎麼跟你說呢?我們剛衝出包圍圈,上哪兒知道口令去。」
「那我不管!」
「那好吧,我們騎兵軍就給你表演個魔術吧。」
「蛤?」
「大——變——活——人!」
最後,什麼是浪漫?
藍天、白雪、大平原
披風、駿馬、恰西克陽光、紅旗、哥薩克無所畏懼的布瓊尼騎兵,高呼著斯大林的名,在列寧的旗幟下前進!這就是浪漫!(一臉陶醉)然而在50年代中期,蘇軍取消了騎兵部隊的編製,只保留一些內務部、邊防軍騎兵用於巡邏。
《邊防軍戰士追緝偷越國境犯》
還有一些屬於軍隊編製的騎兵,但工作就是拍電影......
「紅色旋風」什麼的,已經無所謂了。
因為沒有嘹亮戰歌,值得去唱了。
飛馳千里的豪情,已經不需要了。
因為騎兵已經落寞,紅星不再閃爍。
紅色騎兵指揮人員和工農紅軍全體指揮人員一樣,沒有任何等級和門戶之見。
對我們來說,紅色騎兵和整支紅軍一樣,都只是保衛十月革命成果、保衛無產階級專政的工具。假如事業的利益不要求保留紅色騎兵這一兵種,紅色騎兵不會有任何人站出來捍衛它。騎兵不是為了騎兵而存在。這必須記住。——謝苗·布瓊尼
和多數人的觀念不同,直到二戰結束,馬匹都是世界上大多數軍隊的運輸主力。
大多數人提起二戰,腦海里浮現的是巨大的戰艦,成批的坦克,和火車廂里的士兵;而說到戰馬,那麼會想起的是那些存在在油畫里的戰役,想到的是歐根親王、拿破崙、絕對不會晚於普法戰爭。事實上,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二戰也見證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馬匹部隊。人們樂於想像二戰是一場內燃機和鋼鐵世界的現代戰爭,從而刻意忽視了戰馬這種古老、原始的作戰資源。
騎兵的衰落是從十九世紀初開始的,但馬匹作為軍隊輜重的主力卻持續到了二戰。拿破崙用紀律和訓練把騎兵戰術推向了巔峰,卻也也見證了騎兵作為戰術兵種最後的輝煌。在半自動武器發明以後,騎兵衝鋒作為戰場上打破步兵陣型的戰術逐漸過時。1815年之後,騎兵就很難在戰場上發揮決定性作用了 (一部分原因是歐陸長時間的和平)。1854年,克里米亞戰爭,英國輕騎兵在巴拉克拉瓦戰役中英勇地沖向了俄軍的炮兵陣地。由於情報失誤,他們遭到了俄軍炮兵的頑強抵抗。進入敵軍陣地後,騎兵們的陣型即被俄軍猛烈的火力打散。英軍承受了巨大的傷亡,並被迫撤退。到了美國南北戰爭之時,美國的將領們就發現面對步兵陣地,騎兵衝鋒和自殺無異。於是他們開始多把騎兵用作偵察部隊和游擊部隊。普法戰爭的色當會戰中,法軍騎兵在面對普魯士步兵駐地克林村的三次絕望的衝鋒除了給自身造成巨大傷亡外沒能改變戰爭的結果。
圖:《戰馬》斯皮爾伯格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騎兵的主要作用也局限於偵察和通信。由於馬克辛機槍的發明,騎兵在戰場上的作用就更加有局限性了。例如電影《戰馬》中,英軍騎兵對德軍陣地的衝鋒被幾挺機槍輕鬆收人頭。一戰結束之後各國普遍意識到騎兵已經難以在戰場上發揮作用。但是馬匹作為重要的運輸工具,任然存在於陸軍之中。士兵們在抵達戰場之後會下馬作為步兵戰鬥。
1928年,英國成為了第一個開始進行軍隊摩托化的國家,開始了軍隊去馬匹化的進程。這姍姍來遲的摩托化一半還是因為1921年英國在愛爾蘭獨立戰爭失利,失去了愛爾蘭這個馬匹產區。英國在1939年完成了摩托化步兵對騎兵的取代,但對於德國和蘇聯,對陸軍的升級替換沒有那麼迫切的需求,而且百廢待興的國內經濟環境也制約了他們的軍事消費。其他國家像法國,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等,選擇了一條中間道路,也就是半摩托化半馬匹化的陸軍。騎兵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軍種,其在軍中的地位雖然有所下降,但各國的陸軍保守派在繼續給它續命。在二戰爆發之時,除了英國,各國都保有大量的馬匹作為運輸主力。美軍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後開始全國動員,才適時地取消了騎兵部隊。但美軍在亞太地區仍然擁有騎兵部隊。
在這個年代,雖然用汽車代替馬匹已經成為了共識,但生產力和技術水平還沒有發展到能使汽車完全替代馬匹的程度。馬匹相對於汽車的優勢有:1):不需要穩定的石油供給。2)行軍長度。由馬匹組成的軍隊可以以非常密集的陣型前進,而卡車則需要在車與車之間留夠位置。過長的車隊會使軍隊更容易暴露在敵軍的偵察和火力之下。3)馬匹相對於卡車在某些地麵條件下更加靈活。例如在俄羅斯的雨季,馬匹可以更好地在泥濘的道路上移動。4)馬在極端環境下可以當做食物。 而卡車相對於馬匹的優點是其運力更強,覆蓋面更廣,速度更快,以及不需要馬匹那樣繁雜的飼養工作。
圖:騎兵與摩托化部隊的行軍長度
在二戰爆發之時,德軍是名副其實的「馬背上的軍隊」,擁有大約五十一萬匹馬。而到1945年德軍總共在戰爭中徵用了大約二百七十五萬匹馬。這些馬匹的主要作用就是物流,用以承載德國陸軍的後勤,以及火炮等。希特勒上台以後,德意志國防軍組建了精銳的裝甲集團軍。組建裝甲集團軍的目的就是為了把有限的機動部隊整合起來,在閃電戰中集中使用。但是由於德軍的後勤極其依賴馬匹這樣不可靠的運輸方式,前線坦克部隊和補給脫節十分常見。根據美國陸軍關於德軍的情報摘要,1943年11月時,322個德國國防軍和武裝黨衛軍師中,只有52個師完成了摩托化。在剩下的普通德國陸軍師中,每個師大約擁有5300匹馬,1100輛需要馬匹牽引的車輛,而摩托車和汽車只有430輛和950輛。而且隨著摩托車和汽車的數量在戰爭後期不斷減少,馬匹的作用就愈發凸顯。缺少石油是德軍摩托化最大的障礙,相比於擁有廣袤殖民地的英法,和美蘇這樣的超級大國,狹小的德國在只能依賴從蘇聯進口的石油。戰爭期間德國加大了本土的石油開採,進口羅馬尼亞石油,並研製合成燃料。然而這些舉措沒能在盟軍的包圍下滿足德國軍隊對石油的需求。德軍在歐陸的東征西討,戰馬們可謂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的中流砥柱。
(美軍公眾領域情報摘要,1946:German Horse Cavalry and Transport, U.S. Intelligence Bulletin, March 1946 (Lone Sentry) )
圖:運送輜重和火炮的馬匹
除了步兵師中的戰馬,德軍在二戰中還保有部分騎兵部隊。他們可以粗略地概括為四類:早期騎兵(41年前),武裝黨衛軍騎兵(1941-1945),哥薩克騎兵(1943-1945),晚期騎兵(1944-1945)。其中德軍第一騎兵旅在波蘭戰役中擁有兩個騎兵團, 一個半摩托化騎兵團, 以及一個自行車營。他們跨越德波邊界後快速向華沙突進,作為先頭部隊成功地完成了擾亂敵軍的任務,馬匹作為其主要交通工具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當然,波蘭戰役的風頭還是被國防軍的坦克部隊搶去了。武裝黨衛軍騎兵和投誠的哥薩克騎兵主要參與了東線戰場的戰役,沒有突出的戰果。1944年初,德軍擴充了獨立的騎兵部隊作為對被消耗殆盡的機動部隊的補充,這些晚期騎兵部隊主要參與了防禦性的作戰。
圖:德軍騎兵
儘管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蘇聯還是保有了龐大的戰馬數量。在整個戰爭期間,蘇聯使用了約三百五十萬匹戰馬。騎兵在俄國內戰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並在蘇聯建國後繼續得到了發展。1938年時,蘇軍擁有38個騎兵師。雖然蘇聯也有軍隊摩托化的想法,但其新式摩托化部隊在波蘭和芬蘭的平庸表現一定程度上放慢了這個進程。和德軍一樣,蘇聯的普通步兵師也配備了馬匹用作後勤,大約每個師三千匹馬。蘇軍的騎兵部隊是坦克集團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作戰中下馬的騎兵作為步兵可以給與坦克掩護。
美軍和英軍在歐洲戰場上的摩托化比較徹底,算是徹底告別了馬匹。但對於今天的欠發達國家來說,馬匹仍然不失為戰爭中後勤和機動的重要幫手。
順帶一提,真正意義上的最後的騎兵衝鋒也發生在二戰。1942年1月,美軍第二十六騎兵團在菲律賓巴丹半島向擁有坦克的日軍發起了衝鋒,成功地打亂了日軍的部署。但巴丹最後還是被日軍佔領。圖:美軍騎兵的最後衝鋒。有!
因為還有很多國家的軍人(尤其是戰略策劃和決策層的高級軍人)思維停留在「騎兵具有快速的戰役突破能力」這一點上。
最典型的,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英、德都保留了相當規模的騎兵部隊,其中德國的騎兵部隊尤其完整。
在塹壕戰開始之前的雙方大部機動作戰中,德國的騎兵部隊還取得過部分戰績。
於是在塹壕戰開始後,德國人甚至還試圖一再使用騎兵的快速突擊能力去突破由鐵絲網、機槍、大炮、塹壕構成的完備的方向,但基本沒有取得過成功。
一戰晚期,坦克出現在戰場上,對各方都造成了重大的衝擊(包括思想上的)。富勒、哈特等人開始思考裝甲力量的使用問題。
俄國是要另外拖出來說的。
俄國的情況更特殊,因為俄國和德國的主要交戰區域在東線,情況與西線不同,具有大量的可機動的空間和機動作戰的可能的。
同時,俄國在一戰末期爆發革命,之後各國干涉和內戰持續了相當一段時間,雙方作戰在俄國西面和南面的交戰大多是以騎兵收割鄉村為作戰手段的,其存在的基礎,就是俄國地廣人稀的地理條件。
所以,騎兵在某些國家的存在,是有一定的客觀原因的。
PS:德國在一戰早期也曾有有遠見的人提出將拖拉機安裝上機槍作為軍事裝備使用的設想,並做了部分演示。但德國的軍方高層認為這種技術手段不成熟,相對來說騎兵是現成的,所以更重視騎兵。大多數答主都沒說到點子上。
騎兵自誕生以來,就分兩種情況:1、騎馬機動、馬上作戰,典型的,如「黏在馬背上」的匈奴、蒙古騎兵;2、騎馬機動,下馬作戰,這類騎兵雖少,但也曾有過輝煌的表現,如唐朝的陌刀騎兵,基本上可以視為騎馬機動的重步兵。大多數答主都只是強調了第一種情況,故而認為騎兵被機槍淘汰了,騎兵適合打收割,諸如此類的,但都沒有正面回應到題主的問題。別說在炸逼化還沒那麼成熟的一戰和二戰初期了,即使是在二戰中後期,騎兵仍然是反應速度、編製和使用成本都對機械化、裝甲化部隊有巨大優勢的高機動兵種,尤其是在如廣袤無人,機械化部隊難以就近獲得補給的蒙古草原這樣的地區,騎兵即使對著裝甲部隊,分分鐘都能hitrun玩死你。畢竟馬有水草就能跑,但坦克、汽車沒油就只能趴窩。而且當時的機械化部隊在行軍速度上對騎兵也沒有太大優勢,尤其是在一些特殊地形里,反而還是劣勢。只是隨著工業化程度加深,技術發展成熟,機械化部隊對騎兵的劣勢,得以被強大的工業技術優勢所彌補甚至超越。C-5、C-130、安-124、伊爾-76這些巨無霸運輸機群的強大投送能力,尤其是C-130這樣能夠在簡易野戰機場起降的運輸機,使得前線機械化部隊的後勤得到幾乎無縫的銜接。而且機械化部隊的行軍速度、反應能力以及受地形限制等問題,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此時,騎兵對機械化部隊的唯一優勢就只剩下成本了,但是相對於機械化部隊,幾乎可以忽略的火力劣勢,讓這點優勢顯得微不足道了。所以,別說在20世紀了,就算是在今天,在一些工業化基礎薄弱的軍隊中,騎兵也仍然有著難以取代的地位。這與機槍、大炮什麼的作戰樣式沒太大關係。如果說機槍大炮能剋制騎兵衝鋒,就能導致騎兵被淘汰的話,那麼早在熱兵器誕生前,吊打歐洲各國騎兵的瑞士長矛兵方陣,就已經讓騎兵淘汰啦。畢竟,騎兵的作用並非僅限於戰術上的衝鋒陷陣打收割,更重要的是其高機動性所帶來的戰略戰役優勢。騎馬機動,下馬打槍——必要的時候馬還可以趴在人前面當掩體(
而且馬上開槍對於沒有組織的混亂輕步兵來說威懾力還是很足的——毛子怎麼說的來著,看著騎兵衝過來不哆嗦的步兵,不多(機槍想要高效割草的話
第一需要多組機槍構築相互掩護的交叉火力,第二需要鐵絲網和戰壕「粘」向前突進的步兵。能滿足讓你用騎兵衝擊的環境,一把來說對手沒有這倆。至於現代一些國家還留著的……除去不要臉非掛個騎兵名字的裝甲騎兵什麼的,還有奇蹄類動物列編的,基本都是對應某些特別的環境(比如某些地形下的邊境巡邏,比如某些山地部隊弄的馱獸)才保留的。
哦對了,還有禮儀用……別管裝騎的坦克和IFV什麼的多能打多威武。論刷顏值,還得是騎兵部隊那些高頭大馬明盔亮甲手持馬刀長旒旗的帥小夥子們。不請自來
無圖無真相
這是2014年,時任澳洲總理的阿博特在阿德萊德大學演講時,騎警出動驅散示威學生的照片。作為湊熱鬧的一員,人生第一次體會了騎兵的威力。太TM強了!一排高你幾班的大塊頭,不急不慢的朝你碾壓過來,你告訴我正面怎麼剛?幾百個學生瞬間就被十來匹馬沖得不成隊形,示威結束。騎兵隱蔽性好於步兵,有馬可以遮擋,日本有騎兵團,有時也下馬當步兵用。
美利堅合眾國武裝部隊騎兵第1師,從華盛頓時期一直沿襲至今。作戰裝備是一種叫做M1A2 SEP的數字化毛驢。
因為機槍普及要一段時間,而且騎兵在一戰以後主要當騎馬步兵用,俄國內戰除外,白軍機槍少。
日,我居然回答了這個問題。
實際上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坦克和飛機需要幾十年來成熟。你看到了1940年以後騎兵就開始完了,1945年以後騎兵就徹底完了。我已經無法正視騎兵和步兵。
說點其他的——騎兵的存在可能和知識水平和階級分類相關拿破崙時代的步兵官長是試圖搏個出身的鄉村平民和小市民炮兵官長是懂得積分運算的工程師科學家騎兵嘛,你說誰買得起馬懂得騎馬還在步兵和炮兵決定戰鬥走向的年代呆在最安全的地位?貴族和資產階級拿破崙後歐洲的戰鬥基本被凍結,戰鬥的大發展局限於武器更新,相應的戰略戰術落後了,相應的軍官配置也落後了所以一幫有錢有權的那麼重視騎兵也在所難免了——情懷啊!
先說結論:相對於技術進步,人們的觀念改變是滯後的。
蒸汽機剛出來的時候被諷刺動力小不如騾馬,火車剛出來的時候被認為比馬車還慢,無用。
同理,機槍剛出現的時候被認為是浪費子彈的無用機器,懦夫才使用的武器等。
而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更加拉大了軍事技術的革新和軍事觀念的滯後之間的鴻溝。那就是19世紀時西方各國最保守的力量就聚集在軍隊中。機槍出來以後有識之士一直在呼籲推廣,李鴻章出國考察時看了一場機槍表演印象深刻,隨即為陸軍訂購了一批機槍。而同時期的西方軍事領導人基本對此是忽視的。在這一點上李中堂水平可比西方人高明多了。(當然甲午戰爭時那批機槍也沒發揮什麼卵用就是了,不過這口鍋機槍可不背,甲午失敗的原因不包括機槍)
為什麼軍隊用著最新式的武器卻如此保守呢?因為歐洲軍隊當時還是一隻貴族軍隊,軍官清一色的傳統貴族子弟,講究榮譽,勇敢,責任。這些都是排槍時代遺留下來的軍官特質,相對應的,也會產生固執,偏激,保守等思想。那時候的軍官考慮打仗時最關心的不是如何不擇手段取得勝利,而是考慮如何維護榮譽,用堂堂正正的方式擊敗對方獲得榮譽和功勛。所以在一戰前英國甚至有一種思想:歐洲人之間的內戰應該禁止出現機槍這種不人道的不榮譽的武器。但在非洲這種地方屠殺土著是沒有限制的。
同樣的,騎是中世紀以來一直的貴族兵種,在貴族軍隊里貴族兵種的地位自然是最好的,哪怕一場場戰爭不斷地顯示出騎兵重要性的下降,觀念上的轉變依舊是很困難的。更何況就在一戰前的日俄戰爭中還能看到血脈賁張騎兵衝鋒與反衝鋒呢。
等到一戰打成塹壕戰,英軍在索姆河一天死傷6萬人以後,殘忍的現實終於讓固執的大腦認清了機槍的巨大威力,從此騎兵從戰場正面的決定性突破力量逐漸變成了戰場邊緣的輔助兵種,並逐漸的退出了歷史舞台。機槍火力點的密度開始越來越大。塹壕,機槍,要塞炮成了陸戰的主流。然後呢?這些不長記性的人又被第三帝國的裝甲力量以閃電戰的方式一波帶走。接下來就是機械化,大縱深,機動作戰,空地協同,步坦協同的天下。而基本完成機械化的伊拉克又被美軍的信息化作戰吊打……
歷史總是在重演,下一次軍事理念變革在哪裡?下一個被當作軍事理念變革過程中的反面典型又會是哪支軍隊?我不知道,我只希望那個反例不要是PLA。事實上,在我們現在21世紀初,騎兵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並為廣大各國人民所痛恨。
騎兵的戰術並非一成不變的,比如下面那個圖,戰馬在練習卧倒。
騎兵的作用並不僅僅是呼嘯而來的衝擊力,冷兵器時代,開闊地的騎兵,尤其是成群的披甲騎兵的衝擊力,除了變態的超長槍方陣,幾乎是如何兵種都難以抵擋的。但是騎兵的真正意義不在於此,否則戰車的衝擊力更強,為什麼早就淘汰了?
所以,我認為騎兵真正的價值在於機動性,高票里那位兄弟的配圖很經典,在蘇聯國內戰爭期間,蘇聯紅軍的騎兵軍拖著馬克沁,縱橫南北所向披靡,這是受蘇聯遼闊的國土面積和落後的交通狀況決定的。在落後生產力的國家,騎兵一定程度上比摩托化部隊更有價值。
騎兵退出歷史舞台有兩個階段,第一,機槍、戰壕、鐵絲網、榴彈炮等近現代武器和戰術的出現,讓騎兵在戰場上發揮的餘地越來越小。第二,良好交通狀況下的摩托化步兵和隨後出現出現的機械化部隊,讓騎兵在現代戰爭體系下徹底沒有了生存空間。後一點更重要,例如,中國在抗戰期間有輕重機槍,有衝鋒槍,有擲彈筒、迫擊炮,甚至還有坦克,但是照樣騎兵火的很,不僅國民政府和馬家軍,tg和日軍也編製有相當數量的騎兵部隊,而且是實打實的作戰部隊,定位大概類似於今天的快速反應部隊,直到中國開始工業化,全國大搞基建交通設施,騎兵才開始逐步消失。我來針對為什麼現在還有國家保有騎兵部隊回答一下。騎兵已經在大部分戰場環境中遭到淘汰,所以主要適用於現代化程度較低、地理環境惡劣、縱深又特別廣大的地區。比如在我國內蒙古、新疆、西藏的一些地區,馬相對汽車和坦克還是有很多優勢的。第一,馬吃的是草料,汽車和坦克吃燃油。草料很容易找到,且無需運輸,燃油在現代化程度低的地區就不是那麼好搞到的了。第二,馬的維護相對較簡單,地理環境的惡劣容易導致突髮狀況,馬作為生物受小傷可以自愈,受大傷需要用到的治療工具也與人的治療工具多有重合,真的不行了也可以進食譜。汽車和坦克如果陷入沙坑泥地,或是爆胎什麼的,需要專門的工具和零件。大部隊機動時還比較好解決,小支的巡邏部隊就容易缺東西。此外,寒冷也易導致發動機和燃油出問題。第三,馬對地形的適應能力較強,能夠通過崎嶇和狹窄的山區、易陷的沼澤和沙漠等,汽車和坦克不行。第四,馬便宜,我國一般都用吃苦耐勞的蒙古馬和藏馬,當地牧民即可提供。第五,馬還能提供馬奶,減少補給壓力。至於為什麼不用步兵,第一上述的這類地區都不適合徒步穿越,第二馬主要是交通工具,這些騎兵本質上是騎馬步兵,作戰還是下馬的。
機動性和速度,20世紀初的步兵部隊機動方式和200年前也沒多大提高
取代騎兵的是坦克和裝甲車,而不是機槍。就這麼簡單
推薦閱讀:
※朋友堅信冷兵器時代步兵在平原地帶能打過騎兵 這是真的嗎?
※秦國和秦朝有騎兵嗎?
※赤兔馬為什麼叫 『赤兔馬』?
※古代一人雙馬是如何提高行軍能力的?
※為什麼戰國時其他國家不學習趙國胡服騎射,或者至少建立一支新式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