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兩個日語單片語合在一起 其中一個就會出現濁音或者是促音?
比如 ごみ 和 箱 組合在一起就是 ごみ箱(ばこ) 発見(はっけん ) 川 小川(がわ) 其他的忘記了 之後再補充
那麼 請問 這種現象是有規律可循還是只能死記硬背下來?
一、音讀詞:
1、當兩個送氣音相遇時,就會將前一個送氣音變為「っ」。例如:
學(がく) + 校(こう)→ 學校(がっこう)日(にち) + 記(き) → 日記(にっき)
一(いち) + 冊(さつ)→ 一冊(いっさつ)察(さつ) + する → 察する(さっする)2、前一送氣音變「っ」後,後一送氣音如為は行則變為半濁音。例如:
失(しつ) + 敗(はい) → 失敗(しっぱい)
一(いち) + 匹(ひき) → 一匹(いっぴき)烈(れつ) + 風(ふう) → 烈風(れっぷう)鉄(てつ) + 片(へん) → 鉄片(てっぺん)一(いち) + 本(ほん) → 一本(いっぽん)3、前一漢字以「ん」結尾,後一漢字發音的第一假名若是「は」行開頭的變為半濁音,也有少數變成濁音的。例如:心(しん) + 配(はい) → 心配(しんぱい)
神(しん + 秘(ひ) → 神秘(しんぴ)何(なん) + 分(ふん) → 何分(なんぷん)藍(らん) + 本(ほん) → 藍本(らんぽん)南(なん) + 北(ほく) → 南北(なんぼく)二、訓讀漢字發音規則1、送氣音開頭的單詞,接在其他詞後構成複合詞時,發生濁音化。例如:物(もの) + 語り(かたり) → 物語(ものがたり)鼻(はな) + 血(ち) → 鼻血(はなぢ)
足(あし) + 取り(とり) → 足取り(あしどり)昔(むかし)+ 話(はなし) → 昔話(むかしばなし)人(ひと) + 人(ひと) → 人々(ひとびと)※例外的情況: 1、但本身含濁音的訓讀詞,不發生連濁。例如:紙屑(かむくず) 大風(おおかぜ)2、動詞與動詞或動詞與賓語的複合不發生連濁。例如:読み書き(よみかき) 飯炊き(めしたき)3、前一漢字最後一個假名在え段的,變為同一行的あ段假名。例如:
雨(あめ) + 水(みず) → 雨水(あまみず)稲(いね) + 光(ひかり) → 稲光(いなびかり)趁著禮拜天有空整理了一下:
請不要用已有的語言學術語定義一個自創的新概念。日語中かた行的輔音是輕爆破音或輕塞擦音(ち,つ),さ行是擦音。日語中 /k/ /t/ /ts/ /t?/ 是否送氣在大多數情況下不具有區分音位的作用,也就是說,讀「咔」是か,讀成「嘎」還是か,這也是為什麼バカ被音譯為「八嘎」。至於 /s/ 在日語中不送氣,/s/音幾種中國人較多學的語言中,只有韓語的?送氣。
實際上,這種變促音的現象根本原因是日語音讀從古代漢語保留的入聲。入聲字是指古代漢語中以不爆破的/p/ /t/ /k/為結尾的的字。
日語中不允許以輔音結尾,因此:
-t 入聲字在日語中以ち、つ結尾,如必(ひつ)、一(いち)。
-k 入聲字在日語中以き、く結尾,如特(とく)、撃(げき)。
-p 入聲字在日語中以う結尾,以前以ふ結尾,如合(ごう)、急(きゅう)。當然以う結尾的字還有一個來源:漢語以 -ng 結尾的字:如放(ほう)。
規律:入聲字後邊是か、さ、た、は行假名時,有可能發生促音的音變。其中は行假名會變為ぱ行。發生促音音變的原因是,這種促音的發音方式更像古漢語入聲的發音。
如:
作家 saku-ka → sakka一緒 ichi-sho → issho合體 gou(gafu)-tai → gattai (gafu是合字日語歷史上的讀音)十分 juu-fun → juppun
但其中也有不變的情況,比如:
-k 入聲字和さ行在一起時不發生促音音變。學生 gaku-sei。這是因為ku在這裡母音u發生了清化,也就是聽起來像gaksei,這樣也更像是古漢語入聲的發音。(這裡存疑,還請指正)
至於濁音的音變,稱為「連濁」,沒什麼規律,原因可能是變成濁音更方便發音。請自行搜索「連濁」查閱。提主問的是為什麼
原因就是一些情況下按照單字的音拼起來不好讀,所以時間長了人們把方便讀的定成了標準「音便」的「便」是「便利」的「便」。
比如常見的例子:
學校
gakukou讀起來kukou兩個清音送氣輔音的音節很彆扭,而且gaku的ku本來就是gak的收音-k補足音節而來的,加上後面是k,不如直接改回去,變成gak-kou,又好讀,又在一定程度上還原了gak的音。洗濯機
字典里應該是寫作「せんたくき」,似乎因為這是一個合成詞,洗濯+機。但是你試試以正常語速讀成「せんたくき」,「たくき」的部分有多難受。現在輸入法打「せんたっき」也可以轉換出「洗濯機」的,音便可以說是自然形成的。規律當然是有的
音讀詞內部會產生促音便的字都是入聲字,日語中入聲字會把收音增加一個母音變成兩個音節,如學 gak→gaku、式 shik→shiki発 hat→hatsu、一 it→ichi即き、く、ち、つ結尾的雙音節漢字音讀-p因為現代日語演變為長音,所以見不到ぱ行結尾的雙音節漢字,葉 在粵語里讀yip,是一個-p收音的入聲字,但在現代日語讀做よう但是在連讀時有些會還原如 @張文治提到的合體,現在讀作ごう的「合」本應該是gap,所以與tai連接時變成了gattai。
這些き、く、ち、つ、(ぷ)後面與一部分清音送氣輔音連接構成雙/多漢字音讀詞時,分別讀出來會很難受,所以現在演變成了促音。
具體的變化參考 @張文治 的吧。作為二外的學渣看到同校的學霸已經有點兒不敢發這答案了╮(╯▽╰)╭至少能說明白為什麼就不白瞎……有錯請指出。音變是有規律的。直接上圖好了……
單詞多讀些後,是能感覺出來有些單詞不讀濁音破音的話,會彆扭的。
想像自己舌頭有點硬 不會打卷,說話時腮幫子不會用力,發音時嘴型沒啥變化,語速還得快,那濁音和促音就發出來了,想不發出都難
連濁現象是指兩個詞相結合構成複合詞時,後一個詞的頭一個音節變成濁音。如「つち→かなづち」。
再比如,「園」這字訓讀讀作「その」,單獨出現時絕對不會發音成「ぞの」。但是像「窪園」和「花園」等詞里的「園」字,因為前面接有其他詞語從而形成複合語,這是這個字就要讀作「ぞの」。像這樣,針對詞語開頭的發音是發清音還是濁音這一問題(如「園」的「そ」),在日語中有一個統一的稱謂,如果前面接因有其他詞語而變濁音,這種現象就叫做「連濁」。
連濁不一定都會發生。好比「玉」在「100円玉」、 「 赤玉」等詞中雖然讀作「だま」,但是在「勾玉」和「水玉」中不發生濁音化,發音為「たま」。實際上,這裡面具有規律性。比如,前面的詞中包含了濁音,或者清音的後面存在濁音的情況下不產生連濁現象。例如「水玉」的「玉」前有濁音「ず」,因此就不產生連濁。
但是在連濁現象中也有不少的例外。特別是關於和語的連濁就有好幾種說法,目前還沒有發現完整的規則體系。好比「窪園」的「その」前也因為有「ぼ」,原則上應讀作「くぼその」,但是「くぼぞの」這種讀法也普遍存在(並不是沒有「くぼその」 這樣的發音)。
有人認為連濁可提高複合語的一體化。按這種說法來看,就「窪園」一詞而言,它由「窪」和「園」兩詞複合而成的意識變弱,人們認為「窪園」本身是完整的一個詞,在這樣的意識下,雖然「窪」里也有濁音,但還是發生了連濁。另外這裡有個免費的日語課程 大家可以去試試 最重要的是 可以免費為大家制定學習計劃 感興趣可以來申請課程
濁音的話,沒有百分百適用的規律。上面總結的挺全的,遇到例外不要驚慌,單獨記下來就好。比如原則上音讀不濁化,但舉一個特別常見的反例:株式會社,這個會就被濁化成gai了喧嘩也是音讀,連在其他詞後面也要濁化。所以最大的規律是而且有時候一些不常用的日本人自己也要糾結半天加不加點讀另外還有加和不加都有的比如我們公司同樣兩個人的姓都是赤地,一個讀音就是akachi,另一個是akaji,真是日了狗了。
連濁大部分只能死記硬背。
關於連濁原因,猜測是由原始日語的助詞の和に在複合詞中帶來。
舉個例子,如果「高崎」這個地名很久以前讀「たかのさき」,後來「の」撥音化(中間可能經過讀ぬ的階段),其代價是後面的「さ」濁化,那麼就變成了「たかんざき」。再後來撥音也消失得無影無蹤,就是現在看到的讀音「たかざき」了。(甲乙母音暫且不論)
,但有一些詞用此說法解釋不通。更廣的說法是原始日語沒有濁塞音,上代日語的濁塞音由原始日語的m/n(V)帶來。
還有一種說法是原始日語有濁塞音,g、b、(d)z、d在後世分別變成了?、w、j,之後濁塞音才以上一種說法的方式補了回來,時間可能晚於日琉分家,與那國語至今還保留前者,一些和韓語同源詞的對照(海 pata)也顯示了這種交替現象。
這可能也和日本人沒有另用一套全新的假名表示濁塞音而採用了濁點有關。大家說的都不太對。
1,促音変化
2,連濁關於1:也不用費心去總結了,沒什麼規律的。硬要說的話前面有人說過了,和【入聲】有點關係。不過現代普通話中也找不到這個貨了。所以沒什麼捷徑可走。
關於2:也不用費心去總結了,沒什麼規律的。當你發現規則和反例數量對半開的時候你還是放棄這個規則吧。有人做過統計學研究,其結論也基本沒什麼卵用。
不過有一個秘密我可以偷偷告訴你:======================PS:現象是廣泛存在的,很多書也會有寫。然而反例也是廣泛存在的。所以看到一個記一個促音只會出現在カ、サ、タ、パ行的前面。
連濁來源其一是消失的助詞no。記住這一點能幫助記憶。
為什麼兩個日語單片語合在一起 其中一個就會出現濁音或者是促音?我的感受和理解是漢語音節多,有還有5聲變化,而日語音節少,音調變化是高低音變化。既然日語發音少,必然發生撞音(我稱之為撞音,類似撞衫)的幾率就會很大,為了辨別兩個相同音,卻不同義的辭彙時,很自然會使用促音,長音,濁清變化等手段,但是畢竟有前來後到(比較重要的因素,也可能有其他因素存在),先被人們接受使用的辭彙保留下來,「後到」的辭彙遷就「先來」的辭彙。但是到底是使用促音,還是長音,還是濁清變化就有很多小技巧了和各種考量了。日語中來自漢語的辭彙有很多規律,但是有例外,為什麼有例外,因為世界上的很多規律交織在一起,並非只有一種規律在起作用。假如ab規律各控制50%現象,那還要學規律嗎?要的,有規律總比沒有規律強,即便規律普遍性不是那麼強,所以稱之為很多小技巧。可以掌握a規律,然後單獨記憶不符合a的辭彙。(腦中形成不規律表)或者可以掌握b規律,然後單純記憶不符合b的辭彙。(腦中形成不規律表)但是不能試圖用ab去解釋所有現象,因為記住到底那些單詞屬於a規律,那些屬於b規律就很花費時間的,甚至比單詞還要浪費時間。簡單說就是:多學規律,精用規律,配合不規則表。
推薦閱讀:
※如何練好日語口語,求變態的方法?
※高一想自學素描和日語,不需要精通,浪費時間嗎?
※日語里有哪些外來語的讀音和原來的發音相去甚遠?為什麼?
※日語中一個漢字的讀音有好幾個,該如何有效地記住?
※京都大學(Kyoto University)的學習與生活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