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台灣台北市政府在抗戰勝利70周年提出的「不準提抗日英烈,要講戰敗心情」?
新聞鏈接:台北中山堂紀念抗戰活動被迫棄標 當局竟稱「要講戰敗心情」
進入2015年後,世界各國也都在以各自的方式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而台灣作家黃智賢在社交網站上發表2000字長文,在長文中爆料稱,原本在郝龍斌時代就已經得標的中山堂慶祝抗戰70周年活動,在不久前因各種原因被迫棄標,其中的關鍵原因在主辦方被台北市長柯文哲和台北市府以「為什麼要慶祝勝利?」、「要寫台灣人戰敗的心情,不要講台灣光復!」等各項理由「折磨」。請問這件事是真的嗎?為何台灣市長柯文哲頻頻拋出類似親日的觀點?宣揚殖民的優越性對於政治和台灣大選有什麼幫助嗎?因為邀請了台灣知友,用正體字問:台灣台北市市政府在抗日勝利70週年提出「不準提抗日英烈,要講戰敗心情」,請問這件事是真的嗎?為何台灣市長柯文哲頻頻拋出類似親日觀點?宣揚殖民優越性對於政治和大選有什麼幫助嗎?柯市長相似言論:如何評價台北市長柯文哲「被殖民越久越文明,台灣文化就比大陸強」的言論? - 歷史
寫答案時, @阿信學長 的答案排位第一。這裡提出一些意見。已經寫在原答案評論區了,這裡照搬一下。當然,有點騙贊的私心,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和更多人討論。(1)答主說的,是從歷史線索上,分析台灣民眾的歷史認同會怎麼樣,有點歷史決定論的意思,而且似乎是「二戰史決定論」。但私以為最終起決定意義的,不是歷史曾經如何,而是此時此刻的身份認同如何。就算歷史上確實屬於戰敗方,假如:
沒有今天的分裂現狀,中華民族認同感很強;
或者一開始就獨立為台灣國,並且在民族共同體的形成中十分強調抵抗入侵民族(日本)的共同記憶,是二戰的勝利幫助本民族獨立解放;
那麼很可能也不會有這個爭議。當然,今天的身份認同,也是歷史的產物,只是49年以後的歷史也一樣重要啊。
這一點,參考東三省,參考朝韓。
(2)我基本同意答主的說法,只是我認為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日本至今沒能令東亞受害民族滿意地承擔起二戰中的道德責任,這就使得二戰的道德結論微妙地懸而未決,這一點持續地困擾著東亞政治。假如東亞人民,包括日本民眾,都基本認同「日本發動二戰是絕對錯誤的,是需要一代代人不斷反省、深為警惕的」,那麼紀念二戰勝利,就不僅僅是民族主義的勝利紀念,也不是答主所說的「祈禱和平的紀念」(多曖昧不清的用詞),而是紀念人類歷史上一次偉大的正義對邪惡的勝利,是作為人類的一員,去紀念人性中光明一面的凱旋。
如果東亞有朝一日廣泛地建立起這樣的歷史觀,台灣人民的「二戰勝利」紀念,也就理所應當啦。今天的二戰道德結論上曖昧不清,會讓本來就沒有認同勝利一方的人,覺得「戰爭就是邪惡,雙方誰都一樣」,覺得僅僅站在民族立場上是不需要紀念勝利的。
這一點,參考但澤,但澤現在還有很多德裔啊,人家照樣大規模紀念「二戰勝利日」。
不想展開講,簡單說一下。根本原因在於當下台灣人對於自身國家認同與地域認同之間的落差。國家認同與地域認同對大多數國家而言都是有機統一的,但是台灣由於自身錯綜複雜的歷史原因,導致二者之間並不和諧,甚至相互背離。現在大部分台灣人都首先認為自己是「台灣人」,其次才是「中華民國人」,反正不是「中國人」。雖然現在的台灣是在中華民國政府治下,屬於「中華民國領土」,但在二戰時期台灣卻是屬於大日本帝國的。因此在二戰問題上,台灣人對於自身的認同落差會產生矛盾,甚至錯亂。究竟要為誰而紀念,為自己的國家,還是這片土地?
自從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作為去中國化的一環,當局一直倡導以台灣本土為中心的「同心圓史觀」,強化本土認同,弱化國家認同。這樣無視國家、民族與文化關聯而以在地為中心的官方史觀,放在世界角度雖然奇特,但隨著教育這些年來已在台灣深入人心,成為台灣社會的主流史觀。這樣的教育模式達到了民進黨去中國化的目的,也為如今台灣人的認同落差埋下了種子。加之台灣原本就普遍對日本較為親善,近年來反中意識又愈演愈烈,因此在面對二戰問題時無論綠營還是民眾的態度都愈發模糊。所以你會看到,如今的「中華民國國民」對當年發生在中華民國首都的大屠殺完全無感,因為那是別人土地上的事情。國家雖然還是那個國家,但除了名號以外,一切紐帶都早已被切斷。
若以一個中國人的立場來看,我當然只能報以無限唏噓。不過需要強調的是,我所談到的「認同落差」僅僅是當下這個時間點,並不代表二戰時期乃至光復後,台灣人一開始的自身認同就是如此。忽略時空背景差異,說出「台灣民眾的祖祖輩輩沒有抗日」、「台灣是日屬台灣,而不是日治台灣」這樣的常識性錯誤論斷,以現時的思想去粉飾當時的殖民統治,就未免太過唾面自乾了。謝邀
首先提出一個觀點【對於某一歷史問題的觀點和立場,源於當事人的身份認同】
我所在的研究室目前有幾位台灣同學從事這方面的研究,長話短說比較困難,提供一個思考的思路。
簡單來說,對各個時期的歷史認知的角度,在台灣會有如下的認識:
甲午戰爭前:由於中國中央政府自清代中後期才有效管轄目前台灣的絕大多數地區(澎湖巡檢司、明鄭政權都是小範圍),在有效統治前後,大批來自大陸的人口遷居台灣。這種遷居與華人遷居東南亞等地有一定的時間重合,但是由於清中期及末期有效管轄了這部分人口,這批人被定義在近代的「中華民族(nation)」範圍內。因而對於馬關條約之前的歷史,這批人的認識與我們差別不大,只不過會加入台灣的地方成分,比如荷蘭西班牙還有明鄭這樣的地方政權(可以類比嶺南和西南的大中華+地域史的歷史認知)
日治時期。日本的統治由特別統治主義慢慢走向內地延長主義。台灣歷史走上了一條「通過殖民地統治慢慢地被內地(日本)開化實現近代化」的歷史。認知中的近代史部分同中國大陸的「在反封建反侵略過程中,通過近代化走向世界」的中華民族歷史認識有著鮮明的區別。
1945-1949年。這是「在反封建反侵略過程中,通過近代化走向世界」和台灣歷史認知唯一重合的一段時期。但是這一時期恰好就是戰後台灣人的國籍問題和族群對立的開始(以澀谷事件和二二八事件為典型),台灣人發現自己的歷史認知與中國國籍的人,以及中華民族歷史認識的接收台灣的國民政府官員有著本質區別。
1949年-解嚴前。兩蔣作為中華民族史觀的繼承人在台灣高壓推行國民教育。對於這一時期的研究目前還處在初步階段,只能說表面上台灣還具有中華民族的歷史認識。
解嚴後至今。台灣本土意識的發展期,由於擺脫了光復大陸的包袱,因而台灣需要思考自己為什麼需要具有和中國大陸的人一樣的歷史認識。具體表現在台灣文學,台灣史開始崛起。這一點在中國國內會理解為地方意識崛起,但是由於大陸對於「中國」的認識不變,地方意識的前提是作為中國的一部分。然而在台灣,台灣之上卻沒有了一個更大的討論範疇(台灣之外就是亞洲),因而台灣就成了大家歷史認識的歸宿。
說了這麼多,回到台北市紀念抗戰的問題上。
1、 台灣在抗戰期間是日本的一部分,並且遭受過以美軍為首的盟軍的軍事打擊(其實是美軍轟炸)
2、 由於當時日本殖民開始走向內地延長主義,所以台灣和朝鮮一樣,也有一批人披上日軍軍服走上戰場。而當時的皇民化教育也使得台灣在1945年前是徹徹底底的軸心國一部分。
3、 抗戰=抗日戰爭。作為殖民地的台灣根本就不可能抗日。
4、 抗日的是當時代表中國的中華民國政府。
5、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帶去了一大批參加過抗日的中國大陸人。
於是台灣的抗戰紀念就變成了
1、 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中華民國以前抗日成功了,這批人及其後人在台灣,中華民國政府需要對此進行紀念。所以台灣是作為中華民國目前統治地慶祝中華民國的戰勝。
2、 台灣民眾的祖祖輩輩沒有抗日(更正:其實台灣在馬關條約到1945年都有零星抗爭),甚至還成為了日本的一員,中華民國抗擊日本就是抗擊日本+台灣+朝鮮的大日本帝國。所以台灣是作為日本的一部分戰敗了。
以上兩條,政府與民眾的對立。(這裡的民眾主要指台灣本省人)台灣的紀念說白了是勝者的紀念,並非是祈禱和平的紀念,中華民國的中央政府的歷史認識與台灣地方政府和台灣本省民眾相對立,所以台北市就走了一個折衷的不三不四的路線。
謝邀!
對具有爭議性的新聞事件,由於新聞報道都會具有傾向性,所以要聽和看來自各方的消息,綜合了解,不能僅憑一條新聞來進行判斷。正常,台灣有部分人稱日本為殖民母國,,這其中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和大陸也有點關係。
人性如此,也不好說什麼。但台灣只是一個別稱,世界上不存在「台灣國」,海峽那邊倒是有個中華民國。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所有中國人的勝利,,這位能說岀這樣的話說明這人不把自己當「中國人」,估計也不認可「中華民國」。也算他好運,若在大陸早就給專政了。一個跪舔「大日本帝國」的漢奸,一個不認自己祖國的跳樑小丑。
你們戰敗了,那我們可以據此要求賠款嘍?
李敖說過一句話,現在台灣人都是懦夫的後代,因為有種的敢反抗日本人侵佔的台灣人都被殺光了,
ps:大陸無能抗日失敗結果要讓台灣人變成日本人,大陸抗日成功結果要讓台灣人變成中國人,中華正統
柯文哲以前是皇民 選舉是時候一般被GMD拿這個攻擊
柯這個「戰敗心情」是指日本戰敗心情還是台灣戰敗心情?要是日本戰敗心情那他就有點過了。個人觀點帶入政治立場了吧?
不想吃共田米,只有做米田共。
不懂政治,只講歷史,無論是1874年那次日本侵台事件還是1895年《馬關條約》,總之對後來的台灣、琉球影響重大,從1895年被殖民,被當時亞洲相當先進的日本所殖民,所以才會有了部分台灣人參加日軍對華和對太平洋作戰,二戰結束後,才出現了一種台灣也是戰敗國的說法,其實不管怎樣,他們開心就好,畢竟清國,民國都對不住台灣。
推薦閱讀:
※為什麼巴黎等大都市普遍坑遊客而日本坑遊客不常見?
※為什麼韓國人比中國人更受日本人鄙視?
※請問在神戶吃神戶牛肉哪家強?
※在日本如何拓展交際圈?
※為什麼日本武士都帶很多把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