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後倫敦海軍談判中,法國為何甘於保持遠低於日本、和義大利持平的規模限制?

如題,雖然一戰前後法國整體國力在逐步衰落、財政凋敝,但畢竟法國還是英帝國以外的第二大殖民帝國,維繫海外殖民地對於海軍的需求遠高於義大利;同時維持地中海和大西洋兩支主力艦隊,對海軍規模的需求也強於義大利。整體來看,法國雖然衰落、但綜合國力也應該高於義大利。請教各位大佬,為什麼法國在海軍談判中接受(相對)如此孱弱的地位呢?


首先這是個好問題,但題主搞錯了3點

第一,5:5:3:1.75:1.75的噸位,不是在倫敦海軍條約中規定的,而是在之前的華盛頓海軍條約中規定的。

第二,5:5:3:1.75:1.75,)的噸位比指的並不是總噸位,而是主力艦(戰列艦與航空母艦

第三,其實。。。。法國根本沒有簽署倫敦海軍條約。。。。

好了,先交代一下背景,首先我們來看一張圖:

我們都以為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但是實際上,在一戰期間,法國經濟收到重創,義大利經濟卻在不斷增長,甚至在1917年至1919年的兩年時間內,超過了法國。之後的1920年與21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簽訂的時候,雖然法國經濟再次反超義大利,但畢竟元氣大傷。

之後,是法國國內的反戰情緒。一站法國付出了數以百萬的傷亡,國家的反戰情緒到達了歷史的最高點。老兵團體舉行示威遊行,要求「永不再戰」,使法國政府把注意力從軍事發展轉向國民經濟。與此同時,日本、義大利國內,非但沒有反戰情緒,反而因為瓜分到的利益不夠,軍國主義與擴張主義之風盛行。國內政府的壓力與談判底線因此截然不同了。

那麼說回談判過程

實際上,華盛頓海軍會議中,法國代表聽說了美國對法國噸位的限制,頓時就炸毛了,提出了強烈抗議。但美國和英國代表,表示願意在巡洋艦,驅逐艦和潛艇的噸位上,給予法國讓步,來換取法國政府接受在主力艦的份額。法國政府自身意識到當時的經濟難以繼續建造新型主力艦,遍接受了這個要求。

之後的小型艦艇份額談判,美國代表表示一樣按照主力艦的比例分配小型艦艇的比例(當然這裡給法國優惠,使之比義大利多),但遭到了英國代表的反對。英國代表反對限制巡洋艦的噸位,並以此提出了一個相當噁心的配額比例(英美日的比例為5 : 3 : 2.5),自然遭到了美國的反對。之後對小型艦艇的限制便不了了之了。

與同為殖民帝國的英國不同,法國沒有英國遠東艦隊那樣的主力海外艦隊。法國在殖民地的軍艦,大多以巡洋艦驅逐艦,乃至炮艇為主,用來應付低強度衝突。而根據一戰「英國北海,法國地中海,俄國波羅的海」的任務分配,法國海軍主力也用來對付她的主要假想敵--義大利。實際上,只要保證義大利海軍實力被限制,法國實際上已經達到了外交目標。接受一個與義大利相同,並且很低的限額,對法國經濟和軍事上都是很好的選擇。自己少花錢,又成功噁心了義大利。


很簡單。

英國不希望法國這個勝利國有理由建立一個德國公海艦隊2.0

但是

義大利在地中海的艦隊可以拖住法國

日本在東亞的艦隊可以遏制俄羅斯

還有一點

義大利 日本 就是給他們那麼多的份額,他們也沒錢按照份額造出來,空頭支票。

日本勉勉強強。。。。。

一戰的BB像個寶貝似的在二戰還在猶豫用不用。。。。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印度加爾各答級驅逐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德海軍軍備競賽的時候,法國人在幹什麼?
二戰時期法國海軍在幹嘛?
艦長打算犧牲己艦撞擊敵艦之前會不會告知艦員?
澳宋的海軍實力如何?有哪些主力艦?

TAG:法國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海軍 | 第一次世界大戰 | 戰列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