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死了這條心吧」中,「心」的量詞為什麼要用「條」?

————————————

感謝大家回答。

有的朋友說哪兒有這麼多為什麼,我來解釋下。

平時大家都是說「一顆心」,而這裡變成了條。

題主教一年級語文,才疏學淺,如果有天孩子們問出來這個問題,難道我要用,「哪兒這麼多為什麼」來回答小朋友?

不過大家不要拘謹,該搞笑還是要搞笑滴~嘿嘿嘿~


第一,「一條心」的用法,明代就已出現。

    1. 想著口開神氣散,舌動是非生。卻又一條心兒想著,若死住法兒不開口,怕他心狠,頃刻間就害了性命。(《西遊記》)
    2. 你不拿他的便好,拿了他的,已似有肯意了。他如何肯歇這一條心?(《二刻拍案驚奇》)

第二,「一條心」的出現,是由於省略。

    1. 這一條心路只是一直去,更無它歧;才分成兩邊,便不得。(《朱子語類》)
    2. 誰知倪善繼與做爹的不是一條心腸。(《喻世明言》)

」心「,可能是」心路」、「心腸」、「心愿」等的省略。

第三,上述用法中「心」的意思,不是心臟,「心路」和「心腸」也非實指,而是表示某種情感和意志。可以看出,這時候「條」所修飾的,已不再是確定擁有形體的事物。「條」較早時修飾的人體器官,比如「脊樑」和「腸」,還有明顯的線狀痕迹,然而隨著「路」、「腸」這些詞使用場景從實指慢慢偏向比喻,「條」的用法也就拓展到了精神領域。

第四,無足為奇,現在不也說「一條新聞」、「一條原因「嘛。

」原因是什麼東西?可以切片吃咩?「

#一個猜想#

#不一定對#

就這麼多,寫論文去了。


一條心思。其實這不是」心「的量詞而是」心思「的量詞


高票答案說的不錯,比較形象。我補充一些。

第一,使用什麼名量詞,是我們的認知結果。也就是說,用什麼名量詞,取決於我們對需要修飾的事物的認識。

舉例:一條魚,一斤魚,一尾魚,一塊魚,一盤魚。這些說法,生活里都常見。說一條魚的時候,魚是活的;說一盤魚的時候,多半這魚已經死翹翹;一斤魚,魚是商品,一塊魚,那就是要吃到嘴裡的食物了。

第二,很多名量詞,是由名詞轉化而來的。而隱喻是名詞轉化為名量詞的動力。而推理將隱喻的結果固化。

給小朋友解釋的話,可以這樣舉例子來說一片愛心;一顆忠心;一條心路;


看到「條」,我想到了「一條路」

「斷了這條路」→「絕了這門心思」→「死了這條心」

這幾句話的語境一般是對方心中有某個期望或有某種目標,我心與目標之間的距離,稱之為路,稱之為門,因此就會講「你死了這條心吧」「絕了這門心思吧」


「一條心」的出處是《蕩寇志》第八七回:「我兒,你歸了他,我也完了一條心,不知你心下如何?」在原文里做「一樁心事」解。

而現在「一條心」主要有兩種解釋,一為「一樁心事」,另一為「具有一個想法」、「站在同一立場」

我認為在「你死了這條心吧」中的「一條心」應該取第二種解釋,意為「你放棄讓我和你"具有一個想法"以及"站在一個立場"的可能吧」。這種用法里的「條」是非常形象的,它把原本分隔開的兩個人聯繫在了一起,比如「同一條陣線」。

例如,「你快死了這條心吧,我是不會給你多二十天還款期限的」,就是指你覺得我可以多給你二十天時間,而我認為不可能,我和你不具有同一個想法,而且你絕對不可能使我和你具有和你一樣的想法再例如,「你死了這條心吧,我就算守一輩子寡也不會嫁給你的」,就是指我絕對不會和你站到同一個立場去,絕不會嫁給你。(這邊的解釋刻意繞了一點,可以統一意會為「我不支持(同意、相信...)你」)。再例如,「我已經死了這條心,我是不可能一夜賺千萬的」,這邊就是指「現在的我」和「從前的我」已經不再有同樣的想法。

而且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中文裡沒有「我有這條心」這種表示肯定的說法。我覺得這就更佐證了這種用法很強調「多人」、「多方面」,其中蘊含了一種互動。

一點拙見,懇請指摘。


當年曾和一個姑娘表白,她叫我死了這條心吧。我並沒有反駁,因為她說的確是事實,細細想來,那個讓我蠢蠢欲動的器官,確實可以被稱為「一條」。

嗯,摺疊我吧→_→


暗指一條出路


哈,看到有人提到「命」也可以用「條」,我猜就是這個緣故了。

「命」為什麼用「條」?

「命」長嘛。

「心」為什麼用「條」?

「心」貪嘛。

e.g.:

—— 你就別追她了,死了這條心吧。

—— 為什麼這麼說……

—— 就別貪心了,這條路不通。就是老天閉眼讓你追上了,也走不遠。


點點滴滴的念頭在日復一日的念叨中連成了線。

這念頭是兒時的望遠鏡,青春期的小姑娘,和上班時看上的房。

朋友說你死心吧。

但這不是第一次有人這麼說了。

所以你開始動搖了,連成線的小念頭開始擰巴了,左右搖擺,糾結得要命。

究竟要不要呢?你問自己。

線忽左忽右地交叉,擰成了繩,時間越久,越長越粗。

有那麼一個夜晚你下定決心,終於對自己說:喂,你死了這條心吧。

可這時的心,早就從一整顆,拉成了線,搓成了繩。你掏出打火機想點火,這些念頭瓷實得像雪茄,點不著。念頭無數次結了冰又化,也讓這條心濕答答的,寸火難生。

但心還是會死。

那些日子你忘不了:

爸爸拉著地下打滾的你從文具店走了;

小姑娘甜甜地說你是個好人學習為重;

在路口的atm你反覆地確認著卡上餘額。

那瞬間,這條心就猛地被用力向兩邊拉扯,越來越細,嘭地斷開,死了。

碎成了一個個小的片段。

不過話說回來,你這條心哪裡死得了,過幾天又去起新的意了。


方言入文。

或曰,為何方言用條?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漢語量詞在很多情況下是可省而不生歧義的。

例如,途有二犬,二人,兩騎。

那麼多餘的量詞作何用途呢?

答主雲,補齊音節。漢語是單音節的,如果音節過短,在聽說時容易產生歧義,需添加音節。

方言中的量詞,千奇百怪,就是因為量詞本身沒有表義的作用,隨意運用,也不會產生歧義。

至於書面中的量詞似乎都可解釋,是因為長久以來,各位都很努力地在附會啊 ,那些明顯無法解通的,都被書面語流放了


之前有人問過我這個,我是這麼答的:

另:大概也可以是因為有一條從某個出發點衍生出來的一連串小心思,所以叫這條心吧


此謂心路,是以用條。


條狀體的東西,有暗示鏈接的作用,你細想想,繩子,手,觸角,XX,都是長條形,可以鏈接另一物的東西。

一條心,會有一種從胸口伸出來的蔓延感。它想要抵達某一端,鏈接某一處。死了這條心的時候。啪嗒,向外擴張的部分就死了。但是心還在,還可以再伸出其他條心。所以,死了這條心的語境其實比死心吧要溫柔。

我倆一條心就是他伸出來一條,我伸出來一條,最後啪嗒,搭上了。


你就死了這隻心吧

你就死了這個心吧(感覺這個可以)

你就死了這堆心吧

你就死了這件心吧

你就死了這雙心吧

你就死了這對心吧

你就死了這顆心吧

你就死了這坨心吧(評論里加的)

……

你選吧


參考郎呀咱們倆是一條心呀~


謝謝 @張延寬帥比邀請 真是熱愛語言文字的好少年,可惜我暫時想不出怎麼回答只能渾水摸魚啦】

太匆忙所以只做了一個語料庫檢索,鏈接放在這裡可以戳:條心-語料庫搜索

用的是北大CCL語料庫,搜索關鍵字是「條心」,搜索結果479條,不排除其中因為沒有分詞而生成的不合要求的條目。在這將近500條語料中,「條心」的出現環境大概有6種,由多到少依次是:(數得粗略請原諒)

(1)「一條心」:除了其餘5種,剩下的都是它;

(2)「這條心」:出現55次;

(3)「兩條心」:出現9次;

(4)「那條心」:出現2次;

(5)「三條心」/"十條心「/」十幾條心「:各出現1次;(可看作N條心,哈哈)

(6)」另條心「:出現1次。

總結起來就是,漢語當中在使用「條」這個個體量詞與「心」搭配時,還是有幾個限制的:

首先,數詞限制;其次,指示代詞限制。

然後我們再來看為什麼用「條心」。

然後……暫時沒有然後了,我先把作業做完(一屁股債)!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啟發,有時間一定補充自己的想法!

------補充-----

剛剛又搜了「顆心」,1000多條,出現的環境沒有「條心」那麼嚴苛。語料庫鏈接:顆心-語料庫搜索。


「天涯呀海角,覓呀覓知音……小妹妹唱歌郎奏琴,郎呀我們兩人一條心。」


考慮這個句子:「他跟我不是一條心」。 這裡理解為他和我的心沒有連接在一起

「你死了這條心吧」,約莫理解為:你的心和別處的某個連接是不可能的


( ????? )我曾經想當幼兒園老師的。

"這位小朋友的問題真棒!我們知道心可以組詞對吧,心情,心虛,心緒,等等。那麼這個同學問的這個問題里的心呢,應該指的是心愿,我們知道心愿可以有大有小。有多有少對不對,想疊積木一樣,一塊積木代表一個小心愿,你要用所有的積木搭的東西是最後的大心愿。同樣的也可以比作粗粗的大繩子,大繩子都是有一股一股的繩子用力絞在一起對不對?我們說繩子是說一條繩子對嗎?當你呀,對其他人或者其他事情有很多很多的小心愿,最後把所有的心愿都彙集在一起,把他們當做小生繩子用力認真地擰成一條大繩子的時候,你這個匯聚了所有小心愿的大心愿就不叫做一個大心愿了,而叫做一條心"——具體你可以現場拿毛線繩擰成一條更大的繩子,示範給他們。

—我又胡說八道了,感覺好啰嗦。

我又開始腦補怎麼回答"為什麼是一條繩子而不是一根繩子,可不可以說一根心呀?

"這個問題了。

還好我換了心愿,不想當老師了。( ????? )


你看那顆心,它好像一條狗啊!


推薦閱讀:

「消耗」的「耗」為何讀hào,而不讀如「毛」?
你最喜歡的成語?
為什麼漢族姓氏喜歡用「來」母字?
外國人學習漢語一般會遇到哪些困難?
為什麼有部件「殳」的字讀音互相之間大多不同?

TAG:語言文化 | 漢語 | 詞語 | 漢語辭彙 | 量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