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曾經跟過什麼莫名其妙的風?
有一種說法,日本人愛跟風,不跟風就代表不合群,有被孤立的危險。
好奇,日本人因為跟風,曾經流行過什麼莫名其妙的商品或習慣?哪些是因為這個原因保留到了今天?(據說女生冬天光腿就是一種跟風)
1.自殺聖地青木原樹海
風景絕美的自殺聖地。傳說是自從松本清張在小說「波浪上的塔 (豆瓣)」里提到這裡以後,每年前往青木原的樹林里自殺的人就絡繹不絕,現在依然是差不多每三天發現一具自殺屍體的速率【未考證確切消息來源,但年均100人以上的說法被普遍引用】。
已成為自殺者狂歡的聖地。也是很邪的都市傳說,莫名其妙地死都要死在一起。就今年(2015)剛剛出了一部電影,就以一個自殺者為主線,雖然目前來看口碑一般:青木原樹海 (豆瓣)下圖為提醒遊客再想想,不要跟著去死的招牌。但是對於「青木原自殺教」的「跟風狗」來說,並沒有什麼luan用。╮(╯_╰)╭2.白色情人節(ホワイトデー,White Day,譯「白天」)
原來我太天真(如果你碰巧跟我一樣天真過,那不妨贊一下~),以為白色情人節(3月14日)跟情人節(瓦倫丁節,2月14日)一樣是從歐洲傳過來的正統的古老歐風節日。然而尼瑪它的歷史還不如改革開放長。(下面引用自wiki)
1977年由日本福岡市博多區的甜點(菓子)製造商「石村萬盛堂」所發起,以鼓吹收到心意的一方應該要回禮給對方,作為促銷糖果的手段,節日最早稱為「糖果贈送日」(日語:キャンデーを贈る日)。自1980年起,因為糖果所使用的砂糖是白色,所以改稱為「白色情人節」。
讓我驚訝的是,日本草食男們居然如此買賬,就這麼讓一個借「給女生還禮」為由推銷糖果的活動火了起來。然後除了糖果屋以外,首飾店、服裝店、餐廳、Love Hotel、Club,凡是跟能「約妹子」相關的行當紛紛跟著潮流,把3月14日當成正經節日來過。隨後,它還搖身一變披上了洋節日的外衣,被港台韓中的日粉把謊言編造下去,從而火遍全東亞。
簡直是跟風不打草稿。(等等,我好像想到了光棍節大促銷。。。)3.中國游
對的你沒看錯。雖然現在中日旅遊業是個超級大逆差,不過曾經有段時間,「去中國」曾經是日本文藝青年的一項潮流。從明治時代一直到二戰結束,有大批的日本作家到過中國,並把中國的政壇風雲、風土人情或者重大事件寫入筆下,結集出版。有人鑽研漢詩漢文,並且融入到日本文學的寫作中;有人記敘歷史,幫著國人記錄下當時的一次次中外衝突;有人是積極的共產主義信徒,寫文章聲援中國的工人農民;當然還有一部分人寫了中國的國內形勢分析,自然資源分布探究,成為後來日本侵華的動機和重要參考資料。
內藤湖南、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川端康成、橫光利一等人,悉數在列。(內藤湖南《支那論》,後來成為「支那分割論」的理論基礎之一)
(橫光利一《上海》,以1925年五卅慘案為背景的小說,成書於橫光1928年上海之行以後
4.法蘭西熱
簡單來說,就是對法國和法語的無限狂熱。先看看法語。在說日語以前,不妨先回憶一下中文裡,都有哪些從法語里來的辭彙?其實除去法國地名(塞納河、普羅旺斯)和法國獨有的食物(可頌、可麗餅)等,幾乎想不到什麼。硬要說的話,比如沙龍Salon,沙文主義chauvinisme,布爾喬亞(一般更常稱資產階級)Bourgeoisie,蒙太奇montage等,想到這幾個也就是一般語境下的極限了。【註:連「香檳」這個詞,漢語音譯都不是用的法語音,而是英語音。】
然而日語里,有大票日常辭彙直接音譯自法語:アンケート(enquête)調查問卷、コラージュ(collage) 拼貼、ズボン(jupon) 褲子、ブルゾン(blouson)夾克衫、ルージュ(rouge)口紅、ブーケ(bouquet)花束、アンコール(encore)加演(近來漢語中也常用「安可」這個音譯)。然後是對法國這個國家的熱愛。剛剛說到日本文青有很多都到中國,不過他們更喜歡去的應該是法國。明治、大正、昭和三朝,大量法國文藝作品被翻譯成日文,大量青年留法念書,日本的美術也朝法國靠攏。也難怪了,1900年前後,世界的金融和政治中心算是倫敦,而世界的文化藝術和時尚中心毫無疑問是巴黎。而且直到現在,這法國風還沒斷絕。經常看日劇、日影和綜藝的朋友肯定知道,沒事動不動就看到節目組去法國出外景的。據說巴黎飛東京的航班上也經常有小夥伴會看到日本藝人。(2009年日劇《三角迷蹤》外景,江口洋介和廣末涼子於巴黎蒙馬特高地)
(2013年日劇《玻璃之家》外景,藤本隆宏和井川遙於布列塔尼大區的洛克羅南Locronan街道)
暫時就想到這四個了。
(拒絕轉載,不謝。)吃香蕉!!
錯別字已更正,多謝 @Leone Chan
摘自《日本雜議一百則》之六:跟風2008年秋天,一場「香蕉荒」突然席捲了超市。起因是一位女星在某電視台節目中談到她吃香蕉減肥的經驗,沒想到,隨即掀起了民眾轟轟烈烈購買香蕉的熱潮。香蕉在日本超市中屬於一年四季都大批量販賣的普通水果,價格也很便宜,一束(四到五隻)通常不過一百多日元。然而,面對突如其來的搶購潮,住所附近的幾家超市都出現了有價無貨的狀況。店方在告示牌上寫著道歉之詞,表示一定儘快從海外大量進口,確保供貨。接下來的數日內,往日供應充足的香蕉,始終處於緊俏難得的境地,偶爾見到剩下姿色不佳的幾束,價格反比過去漲了不少。這種怪象大約維持了半個來月,香蕉們才恢復了清靜。
短暫而瘋狂的香蕉搶購熱,一度成了日本媒體的話題,但集中於香蕉本身究竟能不能減肥的討論,很少有人批判其背後折射出的非理性。當然,日本人自身對此習以為常,可能不覺得有什麼不妥。喜歡跟風盲從趕潮流,動不動就要鬧上一下子,這就是他們的民族性格特點。日語稱之為「ブーム」,每年若沒有那麼幾次,還真是怪寂寞的。按道理說,日本民眾的教育水準普遍較高,作為個人,似乎應該有比較強的主見。事實卻是,大多數日本人面對「ブーム」首先的選擇就是跟風,而且爭先恐後,勁頭狂熱,唯恐被落於「ブーム」之外。這體現出的是日本人深刻而獨特的群體意識。有人提到了日本人的排隊現象,確實,一家拉麵店的門口若有兩三人排隊等候,就不愁會擴大到五六七八人,因此有店家特意僱人排隊來充門面。我見過更滑稽的一幕。某年東京電影節期間,在澀谷車站前,幾十個男青年脫得只剩短褲,在廣場上高喊勵志口號。路過的陌生男青年陸續有脫衣加入者,那興奮勁兒如同「找到了組織」。此類胡鬧不雅的舉動,一個人做會被當作瘋子,但數十人一起做,就儼然成了一場狂歡式的「祭り」。加繆曾說過,馬克思主義認為個人有罪而歷史無罪。這是個人和歷史的對應,談到日本人,我們或許可以把個人與群體聯繫起來,就會發現一個古怪的結論:群體有罪則個人無罪。日本人期待加入群體的一個原因,是在集體的名義籠罩之下,個人行為的動機與後果受到了洗凈與庇護。前述的街頭鬧劇,堪稱精到的展示。當然,戰爭罪行和責任問題亦完全符合此一特點。日本官方可以一再承認日本「給亞洲等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但並不肯追究特定個體的罪愆。說日本人的群體意識獨特,也不妨拿來和中國人做一比較。日本人有沒有個人意識?有。在個人生活層面,他/她的個體感很突出,比如和家庭成員的疏離態度,比如另類小眾的私人喜好,都顯得相當「個」;然而在社會生活層面,他們又追求「群」,比如積极參加各種團體活動,比如熱衷於追逐社會潮流。中國人呢?似乎正好和日本人相反。在社會生活層面,中國人常常要顯示自己的個性,特立獨行,別樹一幟,甚至成為不惜違背公德的個人主義者;在個人生活層面,中國人更重視並依賴家庭、親友等關係,並願意為此做出哪怕是違心的讓步犧牲。在群體里,日本人彷彿以一種消泯自我的方式,更確定地找到了自我。如果不允許被加入群體,或因某些原因難以融入群體,那麼將意味著生活上的困境。2006年,嫁到日本的中國籍女子鄭永善殺死兩名幼兒的案件轟動一時,報道中就提到她在人際關係上遇到的嚴重隔閡。子女在同一幼兒園或學校的日本婦女們一定要組成所謂「媽媽會」,經常舉行聚會活動,雖無強制性,但若不參加就會被排斥,並殃及孩子。來自異文化的鄭永善,其精神壓力可想而知。跟風,說白了就是要緊隨群體。搶購香蕉是小事兒,追捧韓流也不算啥,最危險的是殺人、自殺之類的也會有跟風現象。某人在車站站台上企圖把無辜者推落鐵軌未遂,幾天內就一定會出現追仿的案件。秋葉原街道上的加藤智大血案發生後,效仿他在網站上宣稱要大開殺戒的人紛紛冒頭。所以,每當看到媒體爆出什麼大案,我就想到不知又會有多少「模仿犯」?請看一張日本的出生率與死亡率之對比:
1966年,風調雨順,並沒有極大的天災人禍。但這一年的出生率極低,已經達到幾十年後日本少子化時候的水平。不少家庭為了避免在這一年生子,不惜打掉已經懷上的孩子。至於其原因,則是某種江戶時代便有的迷信。Wikipedia的原文(丙午)是這麼些的:
或許可以看成是「丙午年生的女性剋夫」?如有錯誤,請不吝指正。丙午(ひのえうま)年の生まれの女性は気性が激しく夫の命を縮めるという迷信は、丙午の年には火災が多いという江戸時代の初期の迷信が、八百屋お七が1666年の丙午生まれだとされたことから女性の結婚に関する迷信に変化して広まって行ったとされる。
我有一次在涉谷下車,出了電車沒有看方向低著頭一邊看pad一邊走了出口的反方向,結果後面跟了好幾個人。直到我們迎頭撞上另一幫正在出站的人。。。。
不知道這算不算
日本人管這種fashion叫ガングロ,是ガンガン黒い的簡寫,翻成中文就是,好黑,特別黑,黑死了的意思。現在已經沒有人這麼打扮了,那個時候有一些高中生,會在澀谷把自己弄成這樣,本國對此也是褒貶不一。但是只有高中生才會這麼干,意思就是,玩一玩,回過頭想想也是很不好意思地。
廁紙 永遠不理解當大的災害來時,為什麼會搶購廁紙
當時問過幾個日本人,回答也是千奇百怪,總之越聽越覺得就是跟風
我頭像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
最大最sb的跟風把陰曆改成陽曆,但節日還留著,所以就有了5月5日端午節和7月7日七夕節這種奇怪的混合物。
為什麼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我語文不好。。。說不清楚。。。
泡泡襪,loose socks。90年代女高中生中流行的一大奇妙之物,據說最近又有復活的傾向。最開始是美國America"s E.G. Smith公司生產的登山襪,禦寒用,從日本三大丑女出身縣之一茨城縣的日本三大丑女出身市之一水戶市開始流行,很快與超短裙同步遍布全日本的女高中生群體。穿法:搭配超短裙,主要是校服,在腰部把校服裙卷啊卷,卷啊卷,卷上好幾圈裙子就變短了,然後在超長超大的襪子口圖上白元等公司生產的襪子固定專用膠水,長腿(?)效果拔群!
價格:500-3000日元不等(那時候日元最高有10)
退流行:普遍的說法是1997年後開始,不過直到2000年左右還是有很多很多人穿,2000年之後越來越多的高中禁止泡泡襪,於是出現了紺のハイソックス(我不知道翻譯界有木有對應這個詞的詞,反正就是藏青色(謝@桃姫指點)高襪),再後來流行過過膝襪,再後來泡泡襪大概就沒有然後了。
復活:cosplay界搭配水手服穿,美國America"s E.G. Smith也依然面向年輕女子銷售泡泡襪。
去年開始又逐漸出現了一些不那麼誇張的短的彩色泡泡襪,也算是復活吧。以上圖片均來自於日本網站,侵私刪~~~
…wwii對美宣戰算不算
選擇了80年代~10年的時尚風格作為話題。在眾多跟風行為中,也許時尚是最容易實現,也最容易改變,最容易被遺忘,卻也最容易被人當做懷舊工具來使用的。
只節選了一部分內容,如果有需要的話可以參考原網頁→年代流行
●1980年代
-----------------
竹の子族
這是被稱作「竹之子族」的流行服飾。此族是指在戶外穿著鮮艷花哨服裝並隨音樂跳step dance的年輕人。
服飾以大原色,無花紋或大花紋為主。(雜談:有點像龍珠里的衣服,莫非龍珠是參照了同時期的fashion?)
並且無論男女,大多都以引人注目的鮮艷妝容為特色。
在原宿代代木公園門前的步行街,使用錄音機播放音樂,隨之起舞。甚至阻止車輛和行人前行,將活動辦成お祭り的規模,當時也已是一般常事。(現在代代木公園門口也還是很適合獵奇的)
但是我80年代初出生的同事也沒聽說過此流行,估計是對後來影響不大了吧。當時那群人之後也有組織一些紀念性活動。(參考平成竹の子族)
渋カジ澀谷休閑風格
「渋カジ」是渋谷カジュアル(澀谷casual)的省略語。
80年代後期~90年代流行的時尚風格之一。
是由澀谷的高中生髮起,由polo shirt,Penny loafers,Jeans組成的比較樸素的時尚風格。
進入1990年,此風格,穿著得體的澀谷高中男生,被媒體稱為「渋カジ」,以及其具有特徵的深藍色夾克也被同時普及了。
聖子ちゃんカット
聖子醬髮型。
松田聖子出道是在1980~1981年期間,當時她的髮型被80年代前期的女性所追捧。
前發稍稍將眉毛遮蓋的程度,兩側和後面到肩下5~10公分左右,並從中間分開層次,發梢從兩邊向後,再在後面蓬鬆地上卷的髮型。
トサカ前髪
像雞冠子一樣豎立的劉海。
當時,女性將劉海外卷著睡覺,當第二天起來時,在劉海上噴上超強定型噴霧固定眉毛以粗眉為當時的流行之一。
●1990年代
-----------------
ガングロ
安室系(安室奈美惠)的潮流在90年代開始盛,最終形成了「ガングロ」時尚風格。
當時被稱作「ガングロ」的女性時尚特徵是將全身晒黑,頭髮票染成金色,銀色等淺發色。用白色塗抹眼部和唇部,形成與膚色反差的妝容。濃重的黑眼線和假睫毛也是特徵之一。服飾也一定要鮮艷,還有必備的厚底鞋。
ルーズソックス
泡泡襪
其他人有解釋。略過。
ワッフルパーマ
鬆餅燙髮(是不是國內也被叫做粟米燙?)
不用解釋看圖便知,此流行是由PAFFY帶動起來的。
●2000年代
-----------------
盛り髪
時尚雜誌『小悪魔ageha』創刊的2006年左右起,從キャバクラ(歌舞廳俱樂部)的姐姐妹妹們當中開始流行起這種蓬鬆豐滿的髮型。現在在某種程度上還在被延用著。
金髪ショートカット
金色短髮,是由濱崎步帶起的。
尤其是後面,一定要立體蓬鬆,臉部稍微留一些碎發。
ヒッピーバンド
嬉皮頭帶?(不知道這麼翻譯合不合適)
隨波西米亞風格流行起來的時尚。嬉皮頭帶上一般裝飾著小飾物,比如小珠子,金屬扣之類的。也有使用大花朵做裝飾的。一般多在夏天時佩戴。
●2010年代
-----------------
カンカン帽
最早是明治末期開始流行的,再雜談一下,是不是和路飛的「麥わら帽子」很像呢?流行人氣共享嘛~
不過也有適合冬季使用的同款氈帽。
デカリボン
大蝴蝶結
是益若,辻希美等時尚模特佩戴之後,流行起來的。不僅是個頭要大,材質和顏色也是要下功夫搭配出獨特的風格才行。
ゆるふわパーマ
蓬鬆自然的燙髮。
這種髮型可謂是日式髮型的代表了。中國理髮店無論如何都做不出來這種效果啊,結果總是把頭髮給人家燙壞啊,而且自己不會打理啊。在那個時候,此髮型一直是我夢寐以求的,可惜來了日本卻一直就是黑直發了。過年紀了。。。
おしゃれ七三
時尚三七分。
比較有年長的感覺吧(裝成熟為了掩飾幼稚的脆弱的心理吧)。10年開始至今在年輕男性中流行的髮型。來源於六七十年代流行的ivy
cut。給人比較幹練的感覺。但是有很多留此髮型的人卻給我チャラチャラ的印象。。。(個人意見)
宿醉妝正在流行中(不要問我怎麼知道的) 還有超黑的皮膚(一度流行)。曾經的女子不良高中生里流行露臍學生服和長至腳踝的長裙。
創造票房奇蹟的冰雪女王
日本陽曆1月1號過年,到處寫著「迎春」。春天還早著呢,迎你大爺啊。中國人寫迎春是因為古代立春過年,現在春節(農曆正月初一,離立春最近的朔日)過年。
我就說一句話。 這是優衣庫的UT拿來做例子的。這樣的條紋設計見過吧,眼熟吧 在日本呆了4年,每年都有這樣的設計 學校里掃一眼除了大花衣服就是這樣的衣服 也不知道是跟哪學的 反正一個人買了,明天就會有人跟風買
去夏威夷算不算感覺日本人出國玩十個有九個是去夏威夷的╮(╯▽╰)╭是不是因為去的日本人太多以至不用說英語了……
近年的跟風內容是「吃香菜」,因為日本沒有香菜,吃香菜居然也變成了一種時髦…香菜拉麵、香菜薯條就不用說了…還有香菜蘇打水、香菜雞尾酒就比較讓人難以理解了。
藍藍路算不算?
推薦閱讀:
※如何在與人討論時讓語氣平緩且有理和有禮?
※你是怎樣改掉糾結症的?
※如何迴避同事或不熟的人總讓你請吃飯或零食的尷尬?
※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見面都是問你一個月掙多少錢,我們的生活出了什麼問題?
※拜年送禮都送什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