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信息系統——區域內醫療信息、病人信息共享的實現,需要克服哪些困難?

國內目前醫院之間沒有信息協作,醫生治病是一次性的,病人的病史只能在一家醫院存留,如果換醫院,所有的檢查都要重新做一遍。例如在一家醫院做的彩超,另一家醫院是不認可的。醫院之間醫療資源信息也沒有共享,很多小病、慢病長期佔用大醫院的病房而耽誤了重症病人入院。這些都反應了國內醫療資源浪費的情況。如果建立醫療信息系統,相信會有所改善。但是公開信息系統的建立涉及到很多利益群體,比如大醫院等。具體需要克服哪些困難呢?


病人隱私是最大的問題。


先佔個位,這個問題準備認認真真的回答一次,回去整理了答案之後再貼上來。

大致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需要克服:

1.技術問題,包括信息標準、軟體系統等,這個可以羅列一大堆,別認為「技術從來不是問題」,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技術從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好醫療衛生信息的識別、採集、使用、互聯互通等等一系列問題

2.利益問題,包括了責任、收益、風險等等

3.觀念問題,這個說開來就多了,醫療衛生事業的管理者、醫院管理者、醫務人員、患者、患者家屬、司法機構人員、醫保社保人員等等等等,都有一大堆需要克服的困難,甚至包括我們這些醫療IT的從業者,也有好多好多的觀念需要改變,需要來一場思想革命

4.政策、法規問題,這個內容更多更大,別看現在出了這麼多的法規,沒一個是可以落到實處的,全都在那兒玩嘴皮子呢

5.社會環境問題,這個問題就更大了


很早時候就想過,這個問題可謂困難重重啊!

大致可以分成兩部分:

一、從信息的角度來說:

  1. 信息的互認:缺乏信息標準,病歷的電子化是目前沒有解決的問題:病史電子化,診斷電子化,實驗室指標電子化,影像檢查電子化。這些方面的電子化,國際上有一些片面的、臨時性的、互相間不一致的、不夠嚴格、擴展性差的標準出台(HL7是目前的集大成者,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大概就知道有多複雜);即便如此,國內也沒有大規模採用。更別提制定更好的標準了,在沒有壟斷的前提下從來就不簡單。

  2. 信息的儲存:醫療信息的特點是產生速度快、使用頻率低、儲存時間長、訪問速度快、可靠性要求高。這樣的儲存哪怕放在現在這樣討論大數據的年代也是十分昂貴的。舉個例子來說,你的硬碟上,來自十年前的數據還剩下多少?如果你不頻繁地備份,不適時地更換數據儲存介質(比如十年前的主流硬碟是20GB,現在是1TB),數據早就丟失了。這些對數據的儲存如何進行?緩存?分散式?容災?安全(隱私保護、科研)?
  3. 信息的傳輸:在有了互認和儲存的基礎上,如何交換數據?傳輸安全?傳輸可靠性(怎樣保證24*365.15的在線)?終端的接入方式?

二、從系統的主體來說:

  1. 誰是用戶:典型用戶有醫院(包括公立於私立的醫生、護士、各類輔助人員)、診所(包括基層醫院)、醫保、預防疾控、急救中心、血站、科研機構;新出現的用戶包括但不限於病人、藥店、第三方檢驗/診斷機構、健康管理/諮詢公司(包括新興互聯網公司)。每個用戶對系統的提供的界面都有自己的要求,需要專門的第三方公司去包裝這個系統才能服務到各類不同的用戶。
  2. 誰是系統的擁有者:怎麼看都得是政府啦!話說這樣的系統衛計委hold住嗎?12306那麼簡單的系統,鐵道部已經hold不住了。
  3. 誰是系統的構建者、維護者:我只知道丁香園還沒打算做。
  4. 誰出錢:通常的做法是最終用戶(也就是每個病人)付錢,但是系統還沒有的時候呢?衛計委那點點微薄的預算都沒法覆蓋公立醫院的基本保障都不夠(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編外人員啦!);還是成立公益基金會去弄這個,基金會獨立運營,自行贏利(注意不是營利),政府可以像補貼公立醫院一樣去補貼;或者是直接市場資本運作?(在資本主義大本營美國都沒搞起來,國內卻不一定不行,哈哈,我們的高速公路收費可以比資本主義還要資本主義呢)
  5. 出了問題誰負責:這裡直接是立法空缺啊……


作為一個從事醫療的業內人員,說說我的看法吧。

1.利益。

這個是最大問題,全國醫院都進入這個系統,排除信息互認問題。信息上傳方、信息查閱方、信息承載方,病人,怎麼分配利益,就說怎麼收費吧!比如:病人在A醫院住院檢查並治療後,又到B醫院住院,那麼B醫院查詢A醫院上傳的信息時,付費么?付費給誰?A醫院,還是信息承載方?如果付費,這部分費用誰出,病人還是B醫院?還一個就是,病人在A醫院檢查全面,診斷正確,如果B醫院不做檢查,B醫院的是不是就會少很大一部分收入?B醫院就靠藥品收入和低的可憐的床位費、護理費手術費用?怎麼平衡?

2.標準。

a、如果是生化檢查,還好說,雖然不同廠商的設備不一樣,標準不一樣,但都有參考範圍。但那些需要專業人員診斷的彩超、CT、MRI等,這些呢?每個醫院的從業人員的水平不一樣。這個就靠大規模的培訓了。

b、很多醫院的電子系統都不一樣,這個在但是很好實現的,因為不管是統一使用一個系統,還是上傳時調整到統一,在軟體技術上個人覺得沒什麼難題。

c、在資料承載方的系統標準制定,一定要專業醫療人員的深度參與,順便吐槽下我們醫院,疾病編碼,這個專業人員都知道,我們的太不人道了,每次都要醫生為了疾病編碼系統抓取信息統計的方便,改變我們診斷的結構,一般冠心病應該這個寫診斷:冠心病 穩定性 穩定性心絞痛 心功能Ⅲ級,但是病案科的疾病編碼與統計的系統上,只能抓取第一行內容,也就是冠心病這一行,所以要我們寫成「穩定性心絞痛 冠心病 心功能Ⅲ級」,這樣合理么?就是標準不一樣,制定這個系統的人員就不懂診斷,就是不改系統,要我們醫生改。我院使用第十版ICD9,是來自某省人民醫院,診斷字典里竟然沒有「軟組織損傷」,只有「軟組織疾患」,「損傷」,怎麼破?所以在標準這一項上要軟體提供商、使用方深度交流,並不斷改進。還有就是一些小問題,比如一個疾病有很多診斷名稱,怎麼統一,怎麼執行。可能年輕一點兒的醫生很好改變,但那些年紀大一點的,怎麼改變他們的習慣,這個就要靠學習、培訓,這個不難。

3.系統搭建、安全、監管

這個系統誰搭建?國家?看看12306就知道了!如果是第三方,怎麼保證信息不被泄漏,有立法么?有監管么?搭建在技術上很好實現,但關鍵是管理。

4.還有一些細小問題,比如病人診斷明確,一輩子就在一個城市,需要上傳信息么?有些診斷不明或者當地無妨治療的,就要上傳了,所以要病人有充分的知情同意.................

個人看法。


信息安全。

誰主導該數據的承載,費用誰出。

整體的信息標準誰制定。

各個醫院的檢查信任機制的建立。

網路帶寬問題,一張高清的CT ,要多少G的容量?

還有題主你想多了。

誰能拿這項目,可能又是一個形象工程,意義大於實用。


問題有2

1 管轄權問題

有醫院是校管省管,有醫院是市管。當你真的要推動這個事情的時候,這一個管轄權的差異,你要走的行政路子就多了非常非常多

2 利益和危險性問題

共享容易,但是當依據共享的信息做出了判斷,發生了誤判,出現了問題,請問如何進行追責?這可不是簡單一句誰拍的誰負責就能解決的,這個皮能扯到天荒地老。至於分錢這個都是小事

技術上? 作為一個IT,我表示,毛困難也沒有


我覺得前面幾位的回答已經比較到位了,在此僅做些補充。

本人留學法國,現在是醫療衛生組織管理研究生在讀。

移動醫療在法國目前是社會公共體系中一個重點發展項目。移動醫療不僅應該包括流動病例,還要包含遠程問診以及養老問題。

法國的醫療公共體系非常集中化,衛生監管部門擁有實質監管權利,加上長期實行分級問診制度,使得病人信息的流動性特別好。

舉個栗子!

在法國,無論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都有每個人自己的carte vitale,就是我們所說的社保卡。在身體出現狀況的時候,患者和家庭醫生預約就診。家庭醫生會將患者病例記入社保卡中,同時也包括計費。家庭醫生會根據患者病情推薦專科大夫,社保卡實行全國聯網,在患者前往專科大夫處複診時專科大夫可以看到之前家庭醫生的診斷。

社保卡也同保險掛鉤,也就是問診後患者先交費,醫生將病例和費用發送至地區中心醫院系統記錄備案,以及患者所屬的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就費用再向患者的銀行賬戶返還報銷部分。

若想詳細介紹法國的醫療系統真的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的。

我覺得要想增強醫療信息系統的流動性首先就要做到權利集中。強調政府衛生部門的重要性,加強監管,建立層級制度。但是較之中國的國情,和龐大的人口基數,直接照搬歐洲模式肯定行不通。所以還要結合中國國情。

其實技術當真不是問題,關鍵還是在於制度。


看了下樓上各位的回答,我覺得都沒回答到點子上,那就由我這個註冊了知乎很久很久,但是光看不回答的數字醫療互聯網產品經理來貢獻我在知乎的第一次回復。

首先是醫院內部的信息系統主要分兩大塊,一個醫生提交的用戶信息,主要儲存上游醫生輸入過來的各種電子病例本,問診結果等一些病人的詳細信息。另外一塊是化驗科的信息,主要負責儲存病人的具體體檢數據,包含各類樣本化驗數據,物理化驗數據等信息。

先說醫生錄入的電子病例,由於醫生基本上都接受過規培(國家發起的醫院內部信息系統操作規範化培訓),所以在醫生手動錄入病人電子病例的時候,標準答案基本都沒有太多的出入,而各家醫院的電子病例數據差距比較大的地方就是各家醫院所使用的LIS系統了。因為全國的醫院凡事有點級別的都基本上都人手一套內部LIS管理系統,但是LIS系統的供應商又各不相同,甚至開發系統所使用的系統語言都有差異,所以,而且LIS廠商為各大醫院做開發的時候都打包整套賣給醫院,醫院內部再找信息科的人來做具體的需求調整,所以就會發生一個問題。電子病例的表頭形式不一致,舉個例子,醫院A是人名,年齡,性別的排序。醫院B是人名,性別,年齡的排序。就這麼一個微小的順序不一致,就會導致不同醫院的用戶數據表產生巨大的差異。如果要做到全國範圍內的信息統一,則每家醫院都必須將他們資料庫內的用戶表改到絲毫不差,但是,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地方醫院以及專科醫院的不同科室需求不同。如果要保證盡量覆蓋全國的一個大用戶數據表格,就會造成數據表趨於無限長。醫生根本無法錄入如此龐大的用戶信息。

再來說一下體檢科(包含化驗科)的信息系統,體檢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包含物理體檢,樣本體檢,醫生診斷等,醫生診斷和物理體檢就是我們平時去做體檢時候的測一下視力,身高,醫生摸摸你胸和肚子什麼的,這些信息要統一錄入,問題不大,我主要說一下化驗這一塊。化驗數據,顧名思義,就是指用我們的唾液,尿液,血液,毛髮等等標本,進行細胞級別甚至基因級別的化學檢測,有定性的,如陰性陽性,也有定量的,如測你的血糖,血脂等。都是一些精確測試,說到這裡,是不是覺得這種級別的精確測試怎麼可能每家醫院還不一樣?那你就錯了,這些所有檢測,都有一個參考範圍,而這個參考範圍,根據不同廠家的檢測設備,不同地區的人群特點,甚至不同年齡段和不同性別都會有一個較大的浮動,比如,在北京的醫院檢測你的血糖值,就是正常,但是到了廣東如檢測就是偏高,這種情況就是因為參考範圍不一致。OK,你肯定會說,那我們不管參考範圍,只管結果不行么?錯,那當然也不行了,因為各家醫院的不同設備調校是不一致的,只有極少數兩家挨著對門的醫院,用的同一個廠家的檢測設備,同一天買的,同一個設備維護工程師校準的,又在同一時間為同一用戶做的同一項測試才有可能大概一樣,這種信息的統一要求就非常高了。再加上很多醫院在錄入信息的時候,同一項測試使用不同名字錄入,那想從信息系統上統一起來就更加困難了。

羅嗦了這麼多,這兩大信息系統的統一難處在哪,我都大概說了一下,除此之外的其他阻力,簡直就是九牛一毛而已了~這些根本不是醫院什麼利益問題啊,人員配合問題什麼的,那都是小事,醫院都在想方設法的提高效率,要是能做到信息統一,都是皆大歡喜的事情。而且,國家一直在牽頭做信息比對工作,已經做了幾十年了,結果發現越往下做就發現越多BUG,根本就不是能輕鬆完成的事情!


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一個言必及」互聯網「、」大數據「、「雲」的時代,到底該如何利用這些技術真正的解決醫療的問題?

讓我們在仰望星空的同時,不要忘了腳踏實地。

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這段時間看了一些關於醫療信息化和區域醫療信息一體化的報道,專門花了些時間研究了一下,來回答一下吧!懂的也不多,歡迎交流!

樓上 @Lictan 的回答基本上就是區域信息一體化的幾個比較關鍵的挑戰,但這些問題的客觀存在不是說我們只能把區域醫療信息一體化當成一種設想,或者當成不去實施的理由。

據我所知國內區域醫療信息一體化做的最好的城市是廈門,所以本文就是以廈門區域信息一體化的實施過程為例,看看廈門是如何克服這些難題的。『聲明:本人不是廈門人,廈門政府沒給我5毛』

請看一下下面這張圖:

對於這樣一個擁有381萬常住人口、1255家各類大小的醫療機構的城市來說,能否有一個系統足夠強大到可以支撐這個區域內的醫療信息一體化?如果有,那建成這套系統需要耗費何等的人力、物力?

事實上,早在2003年廈門市就提出了要建設「廈門市市民服務信息系統」,而醫療信息系統則作為這一系統的一部分被提出,所以這個平台從一開始就得到了政府的行政支持,請記住這一點。

考慮到不同的醫療機構的職能差異以及個體對於醫療健康的需求,一個完整的、能夠滿足區域醫療信息一體化需求的平台,其基本特徵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這裡我主要解釋一下這一平台的功能設置這一項:

  • 面向公眾服務:也即大家所熟知的能夠在病人診療時提供挂號預約、付費、自我健康管理等方面的便利,比如現在廈門已經開放的電話、在線、APP挂號預約及健康檔案查詢功能

  • 面向醫療機構的區域協同服務:為區域內的醫院提供病人病史、檢查結果、影像資料的查詢、協作醫院間的雙向轉診等
  • 面向社區的服務:為居民提供不同等級及層次的醫療服務,如體檢、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健康自助站等
  • 面向婦幼保健的服務:這裡主要服務的對象是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生育、免疫等
  • 面向第三方的服務:為患者及醫療機構提供第三方服務
  • 面向政府的服務:政府可以對醫療狀況進行監控、查詢,如流行病監控,醫療資源利用率查詢

實際上,廈門、大連、北京這三個城市基本上是同一時間提出要建設區域信息一體化平台,個人覺得之所以廈門比較成功的得益於以下幾個方面:

  • 務實的政府支持
  • 循序漸進的改革
  • 及時的標準制定

請看下面這張圖:

希望大家明確的一點就是無論是電子病歷的交換存儲,還是檢驗結果、醫療影像的傳輸,這在技術上不存在任何實質性的障礙。

舉個我自己身邊的例子,我自己本身供職於一個工業設備公司,因為收購等原因,全球幾十家工廠基本上都有自己的ERP系統。這些系統間不能或很難互通,造成很多溝通上的浪費。因此,公司總部對於各個工廠的運營狀況如財務、採購等也不能做到完全清楚的了解。例如我們可能存在有幾家工廠同時向一家供應商採購,但彼此不知情或不合作導致同樣的零件價格相差很大的情況。

這個問題是不是我們現在討論的區域醫療信息一體化很像?這兩年公司決定要整合系統之後,很快就成效顯著,差異在哪裡?

因為基本沒有遇到的執行上的阻力。

技術上的問題,是最容易解決的問題,而區域醫療信息整合的最大阻力在於,各種行政力量和利益集團的干預阻撓、拖延敷衍。

這方面廈門做的比較好的一點就是政府比較早的意識到這一點,並在2007年完成了十分重要的醫療重組(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今天常說的「醫療集團化」)。同時,廈門社區醫療服務中心等小型的醫療機構歸相關醫院管理,這使得執行的過程中阻力以數量級的倍數減少。在具體執行時不貿然推進、好大喜功:從小型醫療機構著手,為其提供信息支持,使其對系統產生依賴性。後續再緩推大醫院,逐步推進,盡量減少整合中的摩擦。

同時,完成醫療數據的收集整理只是一部分,基於數據的雲計算以及趨勢分析的前提是數據的準確性,因此廈門也在2010年完成了相應信息的標準化,後續又成立了專門的工作組對新增編碼進行了規範,這才使得後續的「雲計算」成為可能。

具體的執行過程大家可以參考下面這則新聞:廈門:信息化十年求索。

2010年廈門市衛生事業發展現狀與發展思路廈門統計局

2010年,按人均17.5元的標準,市、區財政按比例配套落實了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全面啟動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健康教育、預防接種等9類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全市居民健康檔案建檔數為160萬份,城市建檔率79%,農村建檔率55%;城鄉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健康規範管理率達90%以上。積極實行重性精神疾病健康管理,規範管理率達70%以上。開展新生兒訪視及兒童系統保健管理,3歲以下兒童系統管理率89.57%,其中城市91.9%,農村87.3%。建立孕產婦保健手冊,開展至少5次孕期保健服務和2次產後訪視。孕產婦系統管理率達84.85%,其中城市91.8%,農村80%。孕產婦住院分娩率100%。積極開展脊灰疫苗強化免疫活動,全市常住兒童接種率為98.06%;流動兒童接種率為97.64%;開展第三輪乙肝疫苗補種活動,接種率均在99%以上;對8月齡至4周歲兒童開展麻疹疫苗強化免疫活動,接種率為98.71%。人民群眾健康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各項主要健康指標繼續保持在全省領先水平。

2011年廈門市衛生事業發展現狀與發展思路廈門統計局

全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由2010年的人均17.5元增加到人均30元。居民健康檔案、健康教育、高血壓等9大類21項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擴大到10大類41項。全市居民健康檔案建檔數為210萬份,城市建檔率79.5%,農村建檔率56%。城鄉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健康規範管理率達90%以上。0-6歲兒童系統管理率91.58%,孕產婦系統管理率達89.07%,孕產婦住院分娩率100%。

很不幸這個《衛生事業發展現狀與發展思路》從12年起就不再更新,因此我花了很多時間反覆查找、比對各種新聞,試圖確認最新的進展狀況。下圖是截至2015年1月廈門區域醫療信息一體化建設相關的幾個比較重要、又可以量化的指標:

由於目前中央及各地對於「廈門模式」也比較認可,因此各地也在紛紛效仿,下圖是幾個明確表示引入這一方式的城市:

寫在後面:

之所以做這個PPT是因為自己在學習和了解的過程中習慣對於信息進行整理,希望可以藉此真正的消化這些信息,並試圖了解到底是什麼因素使得廈門可以在區域醫療信息一體化方面取得成功,未來這一模式能否大範圍推廣。

在這一過程中,由於很多新聞交叉引用又不註明,使得我不得不花了很多的時間在做數據驗證和整理的工作,佔用了基本上所有的個人休閑時間,不過終於算對這個問題更清楚了一些。

之前由於希望能夠聽一聽廈門本地人的聲音,所以還發帖提問了一下,不過由於影響力有限,基本無人響應,如果有廈門的朋友,覺得這是一篇軟文,請移步這個問題下吐槽:

在廈門看病的體驗如何? - 醫院

以下是本文主要參考的新聞鏈接,關於上海的這幾項是因為我想與上海做對比:

廈門鼓勵「公」「私」醫院開展合作 扶持社會辦醫

「廈門模式」成為國內區域醫療信息化實踐藍本

「廈門模式」成為國內區域醫療信息化實踐藍本 (1)

廈門:用信息化手段完成慢性病管理這項艱巨工作

廈門:信息化十年求索

「廈門模式」的雲蛻變_IT經理世界

廈門統計局

廈門市民健康信息系統

居民健康信息深加工

【觀察】醫院集團化現階段發展現狀

上海醫療信息化建設現狀調研——中國數字醫療網

匯享大數據 創造上海區域衛生信息化新價值

上海建立區域聯合影像中心 推進醫療業務協作


技術上完全不存在任何門檻,各個醫院孤立性太強,最主要的還是政策支持和部署,必須是文件性強制性的國家行為才可以,否則各個醫院都沒有變革的動力,反倒有阻力。

同樣的,互聯網化的進程也會特別緩慢,癥結也應在此。


技術上來說,要一套統一的介面標準,這個標準難度很大,專業度高且涉及很多。


先挖坑,後續逐條擴展

提要:

1、各方利益分配問題,

技術不是難點,只要政府牽頭協調。難點是蛋糕怎麼分

參照電信業務運營商經驗,個人也是電信行業廠商背景,【運營商+廠商+用戶】的想法不知道是不是一種思路?

如果按照這種思路,

運營商負責信息存儲、廠商協調以及用戶信息調用。

這裡的用戶包括醫院和病人,醫院使用運營商提供的軟體硬體,按一定周期(月、季度或者年)繳費。

病人需要調用信息的時候繳費。

但是這樣一來,又有多少廠商和醫院的利益被收刮,他們是否會配合,這便又是一個問題。

2、政府牽頭意願

3、軟硬體廠商標準統一


醫療信息系統,區域內醫療信息、病人信息共享的實現其實最主要的問題還是數據孤島問題,醫院與醫院之間各自為政,信息難以傳遞,醫療資源配置不均的情況也會加劇。

博為101大數據集成平台是通過網路數據包分析與底層數據交換,實時獨立抓取Windows平台各系統軟體中所有數據,貫穿數據生命周期過程,打破傳統介面打通數據方式,醫院和醫院之間能進行數據信息的互聯互通,解決了技術層面的區域內醫療信息共享的問題。


個人覺得主要還是業務層面,跟醫院或者區域內領導的決心。另外病人信息要開放哪些,技術方面,目前很多區域系統都已經實現.


彩超是個主觀操作影響比較大的檢查,互相不承認很常見,想想我國醫療水平差別有多大吧,想想現在剛推廣的規範化培訓還不完善。

同級別醫院的檢查結果大部分是相互認可的,但是高級別醫院通常不認可下級的結果,但是也會作為重要參考。

確實不同醫院儀器,醫生水平差別太大,很難有全國統一標準。

而且檢查是要複查的,有的要幾個小時複查一次,有的一輩子只要查一次,不是做了一次就一了百了了。

肯定有多開檢查利益因素在裡面,但是個人覺得權重並不是那麼大。

建資料庫難道不要錢么,現在醫院每年自己的病歷系統都要交不少錢給研發維護人員。

相反醫生很不喜歡一問三不知的病人,以前的檢查和用藥都不清楚不記得沒帶來。完善的既往資料對診斷治療是很重要的。

目前除了住院病歷不能隨便複印,檢查結果和診斷證明,用藥清單都是可以複印帶回家的,重要的治療過程也會寫在出院小結裡面。

我也希望全國統一呀,你們知道拿著外院的結果手動輸入檢查報告有多無聊多瑣碎嗎!那些啥都不懂,每次問病史說的都不一樣,吃了什麼葯,以前檢查身體什麼情況一概不知的病人好麻煩!


醫療信息化也可以說是醫療領域的互聯網+,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已經到了爆發的臨界點。

我自己是做信息化的,但是對於醫療信息化的內容其實還不太懂。但是憑我的經驗,要想在最短的時間內、最快的速度去了解一個行業的解決方案,可以去一些相關領域做的比較好的公司去學習、交流。

醫療信息化這塊的公司做的比較好的有:尚洋信息、國科股份、柏科數據

不要問我怎麼知道這些公司的,

也可以自己參考這裡:文因行業速遞:十分鐘看完一周行業動態

祝你能夠從這些公司找到你想要的東西


對於一個還在襁褓中的孩子而言,談對象生孩子 最大的困難是時間啊 時候未到啊


技術是可以想辦法解決的,管理也是可以統一安排的,利潤也是可以商量的,唯有一點,醫院並不願意共享數據!


見過一篇文章,說國內誤診率比美國低些,只有30%。


推薦閱讀:

為什麼精神科的心理測驗收費那麼高?
融資租賃業務和商業保理業務的區別?
醫藥外企QA轉行醫療器械註冊(RA)需要做哪些準備?學習哪些知識
27日援藏10萬毫升血液空運拉薩,說明了什麼問題?
如何看待陝西產婦跳樓事件?

TAG:醫療 | 醫院 | 信息系統 | 醫療信息 | HIS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