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迅速打造一個牛逼的「社群」?

前幾天「免費」索要到一位微信群里小兄弟的分析文檔,內容是「某蜜」第一期分析及策略,我是一個非典型的互聯屌絲,愛佔便宜,免費的東西不要白不要,不過這位兄弟的留言讓我頗有負擔,因為小兄弟稱此文價值數千,希望我任意打賞。幾千塊對於一篇靠譜的互聯網產品分析及策略文檔顯然不貴,即便這篇文章已經被數十人免費索要,算起來我還應該給他大幾十才算有誠意,但作為一個屌絲,我還是捨不得啊!本著花一分錢就要加個零專回來的原則,我花了三天時間仔細拜讀了這位小兄弟的文章,也百度了下「某蜜」的相關資料(抱歉我還沒來得及仔細研究這個項目本身),試圖寫點東西回應下這位小兄弟,歡迎各位隨意打賞,本文所有收入我將和這位小兄弟對半分。本人微信 Global-Media ,支付寶 810515@qq.com(高傑)。


如何迅速打造一個牛逼的「社群」?「社群」經濟必死原則!

如何迅速打造一個牛逼的「社群」?雖然從我第一次做社群到現在已經有十五年,而且我只做了這一個社群,但是我仍然不敢回答如何迅速打造一個牛逼的「社群」這樣一個宏大的問題,只能根據十幾年來我看到的死亡經歷總結幾條「社群」經濟必死原則!活著,才有資格談發展、才有資格談牛逼。

「社群」經濟必死原則!(一)吹牛逼必死

人類和動物最大的區別是人是需要社交的,所以「社群」「社群經濟」並不是互聯網時代的產品,只是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浪潮讓人覺得「社群經濟」很牛逼而已,最早的水木BBS、天涯社區、貓撲、甚至maillist……後來的5460、QQ群、開心、校內……其實都只是工具的轉變而已。「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邏輯是永遠不變的。當然有人會說動物也有社群,也有「社交」,但要搞清楚,動物的社會化生存只有兩個目的「生存」和「交配」,而人,除了這些,更多的是「爽」。所以任何一個社群,特別是一個社群的管理團隊,只有能夠滿足社群成員從生存到交配最終爽起來的不同層次需求。這個社區才會健壯而牛逼的發展。

那麼為什麼說「社群」經濟必死原則第一條就是「吹牛逼」呢?很簡單,掌握了一定的話術、方法,人雖然好忽悠,但畢竟大家都不傻,曆數中國各朝各代,哪個開國皇帝不是忽悠「蒼天已死,黃天當立」、「跟著XX有肉吃」、「打土豪、分田地,打到城裡分個女學生」……他們如何滅亡的,我不是歷史學者,大家可以去翻翻資料,但歸根結底都是牛皮吹破了,諾言沒實現,在當時的社會制度和生產力下,別說爽、能交配,多少老百姓連活都活不下去,不推翻你推翻誰?王朝崩塌了,「社群」也就死了。

說回到互聯網,可能大家的感受會清晰些,且不去說那些徹底忽悠的「社群」,他們往往還沒被行業和大眾所熟知就死了,所以還達不到我們討論的範圍,看看近幾年O2O、移動互聯網火的「某爺牛腩」、「某++成人用品」、還有去年底火的一逼的分你幾個億精子同學錄……某爺現在改搞剪指甲了,++同學好像在上課……(當然,這些都是行業內的翹楚,他們的「社群」死了,但他們是不會死的,因為還有新的項目可以來包裝嘛。)社群死和皇帝死是兩個概念,再往下說,我有一位老友管鵬當年搞了「k友匯」,我有幸加入了1群和參加了早期一些活動,他迅速擴張,人氣很高,但現在k友更多的是一個傳說,當然,老k是我非常佩服也是行業內相對靠譜的「社群」老大,他最近更多地精力是在和其他社群的老大搞更大的事業。但反過頭來看那些「k友匯」的模仿者,基本上都是畫虎不成反類犬,老k很多經驗確實能幫助很多社群迅速擴張,當任何社群,如果超盤的人不會控制速度,不會分享利益,只想著如何吹牛逼如何忽悠,如何讓更多地人進來接盤墊底當分母,那麼這個社群必死無疑。

再回過頭來提問里說到的那位小兄弟寫的分析文章。(因為沒有獲得授權,只能節選部分)「某蜜創業團隊內部宗旨

用宗教式洗腦術讓會員保持最強的忠誠度、最低的廣告免疫力(從而實現我們盈利目的、發展用戶目的)。」在整個第一段他對某蜜的分析、定位和策略的描述中,大多是「洗腦」「宗教式」「奴役」之類的辭彙,我只能說,傳銷也好洗腦也好,確實很快很有效,但任何一個創業者如果信奉這樣的價值觀,無疑是喝水銀還陽,會死的很難看的。

「社群」經濟必死原則!(二)空洞雜亂必死

記得2002我剛當上落伍者總版主的時候,那時候隨著大c的discuz的成熟、國內虛擬主機的降價、一大批個人站長開始把目標轉向社區,其實這也是一種形式的「社群」,當年有做行業的、有做興趣的、有做地區的,也有一上來就喊著要做門戶搞「顛覆」的(當然那時候還不流行顛覆這個詞),但十幾年過去了,不說社區還活著的,創始人還「活躍」著的都屈指可數,我數的上名字的有廈門小魚、當年CQ6的郭吉軍、站長網圖王、chinaz阿飛……而死掉的有哪些?對不起,我還真說不上名字,但他們當年活躍的思維、齊全的規劃、宏大的目標還是讓我記憶猶新。每年站長大會,都會認識30%的新人,也會消失30%的老人。社群也好,社區運營者也好,確實都有一定的迭代速度和比例,大浪淘沙,一直活著的,一定不是所謂的「成功寶典」里說的最快俠,而是專註、用心的人。

再看回到小兄弟的分析文章:他列舉了十種場景,誠然,他善於總結整理而且願意寫下來分享,是非常值得很多人學習的,想一萬不如做一,這比98%的伸手俠要靠譜的多了。但我想說的是,總結歸納只是開始,如果只有一個空洞的提綱,雜亂的認為這個我能做,這個我也可以,是運營不好一個社群的。如果真要分析,請在總結了十種場景之後,深入的分析哪種場景是最適合當下的?為什麼?怎麼做?做什麼?(當然,對於一篇免費的分析文章,我們沒必要去苛求這樣的完整度了。)

為了讓這一段更加不空洞,我拿自己運營了十五年的「貝克漢姆球迷社區」來舉例吧,從最早的html網站,到後來用免費空間做留言板,再到開通maillst幾萬人訂閱,直到2002年才有了第一個forum,當年用的代碼是WDB,作為一個定位很窄的粉絲社群,我們並沒有商業化,也沒有向其他粉絲會一樣收什麼會費啊、籌錢買伺服器啊、開各個地區的後援分會啊……說起來,當年雖然沒有場景電商的概念,甚至連粉絲經濟都是2005年超女火了之後才逐漸興起(當年基於娛樂明星的粉絲經濟和現在基於喬布斯、雷布斯的粉絲產品經濟雖然是兩碼事,但內在邏輯是一樣的。)如果要我去講課,我一樣也能數出十種一上的運營方案和變現方法,事實上每次的站長大會我們也是這樣做的。但如果分析文章究竟是教學用還是實戰用,是有核心區別的,講課要有綱目,實戰更應該注重乾貨。舉個例子,到後來微博火爆的時候,社區順其自然的開通了微博,當年基於微博的盈利模式和討論也很多,但我們只堅持一個原則,用商業機構的標準去要求,用NGO的原則去運營。基於此,從2003年開始,每一次貝克漢姆的國內活動,社區都是座上賓,獨家的情報、行程、福利,更不用說2013年特別為社區會員在國貿三期最大的展廳做的30人全球報道的內部球迷見面會了。而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按寶典來套的,而是每一次活動、每一個場景都是特別的、專註的、用心的策劃,和經濟團隊、和公關公司、和品牌方、和媒體溝通。互聯網永遠只是工具,創造工具的人是理科生是科學家,講究的是規律、是演算法,但運用互聯網的一定是文科生,要有創意、要專註、要用心,要有情懷。當然,站在金字塔頂端的一定是企業家,他能平衡、整合文理、科技與文化、商業與技術……扯的有點遠了,再說一個2014年世界盃的案例,社區提前一個月和貝克漢姆代言的某洗護用品品牌聯絡,因為十幾年的積累,雖然是陌生拜訪,但獲得了品牌方的高度信任,決賽周的時候我們代替品牌方運營了官方微博微信的#貝克漢姆勁獎世界盃#和#貝克漢姆勁猜世界盃#活動,因為整合了社區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微信群、qq群資料和官方資源,一周的時間,獲得了一百萬以上的轉評閱讀互動,這個結果,可以秒殺80%的所謂專業營銷機構吧?(官方除了提供價值60萬的產品和獎品,沒有另外調用任何渠道資源)。——關於這個案例的詳細情況我在去年到騰訊微社區總部的時候與陳總和他的團隊交流過,可惜當時沒有速記也沒有錄音,包括如何整合微博、微信等SNS工具做社群運營和營銷以及去年底幫朋友免費策劃和執行的幾個基於微信群、朋友圈和紅包的小商業案例,合適的時候我專門開題再寫。

「社群」經濟必死原則!(三)賺粉絲錢必死

看到這一條很多朋友可能會罵娘,md我們研究社群就是為了搞搞粉絲經濟賺錢的,老子褲子都脫了你給我看這個!賺粉絲錢必死?!!尼瑪搞個鎚子啊!客官別急,賺錢、賺粉絲錢、從粉絲那拿錢可是不同的概念。以上一段的世界盃案例為例,所有參與的貝迷可沒出一分錢。當然,這個案例屬於比較傳統的模式,廣告、品牌盈利,雖然我沒收一分錢營銷費用,但這是我的原則,因為我是用貝迷社區去談而不是用我的傳媒公司去談(賺錢要有原則有底線也是做社群要學的重要一課,當然下次再合作我應該會用公司去談了吧,呵呵)。從教學的角度,這個模式不適合所有社群,談判難度太大,適用性太小,尤其對於草根社群營銷團隊而言更加。那麼另外的模式呢?我記得有人說粉絲經濟是偽命題,因為粉絲裡面屌絲含量太大,消費力太弱,但我想這些朋友如何和我一樣在台里看看那些為了exo什麼的花一兩萬去找黃牛求著買一張快樂大本營門票的時候,就不會這麼想了。這個時候,不是你賺粉絲錢,是粉絲求著給你錢。也就是說,無論是9158的視頻房間的各種禮物,還是韓粉巨星們的周邊、福利,關鍵點是如何用技術提高信息交換的效率以及如何激發粉絲內心的消費慾望,當賣變成買,當賺錢變成求著給你錢,這才是粉絲經濟成為經濟的必殺。因此,如何引導、發掘、滿足粉絲的訴求是運營團隊最應該研究的。在這個思路之下、喬布斯的蘋果也好、雷布斯的小米也好,第三個層面基於產品的粉絲經濟也就水到渠成。

至此,「某蜜分析」中的盈利模式和思路我想沒必要再一一去分析點評,還是那句話,無論是給運營團隊洗腦、粉絲洗腦、還是給合作夥伴洗腦,這樣賺來的錢是不光彩的、不長久的、不可能實現百度百科裡「某蜜」五年ipo目標的。電商和本質是商業、粉絲經濟的核心是經濟,只有創造價值、合理的分配利益,才是社群活下來、發展的正途。

這篇關於社群的文寫的比較粗淺,沒有那麼多高大上、流行的辭彙,也不像上一次寫潛規則那樣有那麼多趣味,只是試圖以十五年的社群運營經驗勸很多希望借社群發財的朋友,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發財有方法有規律,但絕無捷徑,因為緊鄰著暴富捷徑的,往往都是死亡的深淵。

最後歡迎大家回到話題本身解答、討論和打賞,我寫這篇是為了賺打賞分紅給小兄弟的!謝謝!

我在 @知乎 提了一個問題:如何迅速打造一個牛逼的「社群」? - 社交產品


三個字:信任感!

分享一篇我公眾微信號的文章《風口來了!社群電商到底該怎麼玩?》,讀完你就知道社群怎麼玩了!

----------------正文---------------------------

風口來了!風口來了!風口來了!

當渠道和流量費用越來越高;當商品頁面上的每個字每張圖都已被精雕細琢,只為提高百分之零點一的轉化率;當虧本參加大平台的電商節只能博個吆喝而賺不到什麼錢;當單個用戶的獲得成本已經超過商業的實際成本.我們知道,那個靠「流量+轉化率」的電商1.0時代已經過去了。紅利已經消失,市場被寡頭瓜分,掌控流量入口的平台方擁有最大的話語權。

那麼接下來的風口是什麼呢?!最近一個詞被越來越多的提及——社群電商。

那麼什麼是社群電商呢?!我查閱了一下網上現有的關於社群電商的文章和觀點,基本上沒人能說清楚。大部分人既不懂社群,也不懂電商,更不懂什麼叫社群電商。講的觀點也是七零八亂,有的沾點邊兒,也沒完全說到點子上。

社群電商就是qq群、微信群里發廣告嗎?社群電商就是網紅賣衣服嗎?社群電商就是在樓下放個二維碼,掃碼關注賣東西嗎?上述這些荒唐的觀點都是那幫笨蛋觀察家的誤讀,根本沒抓住社群電商的關鍵點。

既然沒人講得清楚「社群電商」這個話題怎麼辦呢?!

我來講唄!時無英雄,只有讓我這個豎子來成名了。

為了不弔大家胃口,我先直接拋出觀點:

社群電商的關鍵點是三個字:信任感!

沒有建立信任感的所謂社群都是偽社群。

社群電商建立的基本模式是分三步走的:

1.依靠專業的優質內容輸出形成流量入口,並建立中心化的信任關係

2.依靠社交平台沉澱社群關係

3.提供和受眾人群屬性匹配度高的商品和服務實現流量變現

相信大家一定聽得雲里霧裡的,那我舉幾個例子說明一下,哪些是真正的社群電商,哪些是傳統的電商1.0時代「流量+轉化率」的傳統打法。舉的例子裡面會有一些互聯網圈的前輩和大佬,可能會得罪他們,如果他們讀到這篇文章,希望他們見諒。

前兩年火了一位賣情趣用品的90後美少女——馬佳佳,她的爆紅程度大家絕對是有目共睹的,情趣用品生意不佳,以至於最後停掉也是既定事實。不過我們不做事後諸葛亮,拋開結果看過程,馬佳佳做的是社群電商嗎?

答案是:不是!

馬佳佳雖然靠自己特立獨行的行事風格以及麻辣大膽的言論聚集了很多追隨者。但她至始至終沒有展現出自己在情趣用品這個行業的專業度,導致——她沒有建立起在情趣用品這個行業上,粉絲對她的信任度!我再說一遍,最關鍵的是:她沒有建立起在情趣用品這個行業上,粉絲對她的信任度!

粉絲們認可馬佳佳這個人,但是大部分人不認為她做的情趣用品是靠譜的,真有需求的時候,大家要買估計還是會到春水堂之類的老牌電商平台。

那馬佳佳在什麼維度建立了信任度?

答案是:傳播能力、意見領袖。

大家說到馬佳佳,都知道她做爆點策劃,做營銷傳播厲害,也擅長代表90後發表驚世駭俗的觀點。在這些點上,大家都十分認可。所以馬佳佳做社群的變現方式,最後還是依靠輸出培訓產品(比如到處去做演講)、社群的精神產品(比如組織社群成員出國玩)等。

在說幾個圈內人(唉呀媽呀,看來是要把圈裡人得罪個遍的節奏啊)的案例。在自媒體圈,吳曉波、杜子健、萬能的大熊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們在財經、微博營銷、公關領域的專業度大家都是認可的,按我之前說過的社群電商模式,他們在對應的領域依靠自己的專業度是與粉絲建立了足夠的信任感的。

同時他們也依靠自己的自媒體內容輸出,依靠社交媒體沉澱了中心化的社群關係。吳曉波依靠視頻、音頻、微信公眾號的內容,將粉絲沉澱在微博微信;杜子健依靠輸出微博內容(還有某電視招聘節目的露臉),將粉絲沉澱在微博上;大熊主要是靠微博和微信公眾號輸出內容,然後將粉絲沉澱在微博微信上。

這些粉絲都是為了吸取他們三人在財經、微博營銷、公關領域的優質內容而來,因而人群具有極高的屬性重合度,所以他們三人輸出培訓產品,效果就會非常好,事實上他們也這麼做了。上述的玩法就是真宗的社群電商的玩法。後來他們三人還出了書,也賣得非常好,因為書的內容和他們粉絲屬性匹配度是很高的。

接下來!接下來!接下來!

吳曉波開始銷售他自己海島(是的,他自己有個島!有錢人就是這麼有錢)上的楊梅,杜子健開始賣自己貼牌生產的酒,大熊開始賣黑糖和減肥代餐。據我了解,這幾個產品賣得是不如他們的培訓課程以及書那麼好。

原因很簡單,跟粉絲群屬性匹配度不高。

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對財經知識感興趣的人特別喜歡吃楊梅;對微博營銷感興趣的人,喜歡喝酒;對公關感興趣的人,喜歡吃黑糖,而且長得胖有減肥需求。最關鍵的是,他們三人沒有建立在對應食品領域的專業度上的信任關係。不過他們的產品也還是能賣出一些,畢竟名氣大,粉絲基數在那兒,從自己的粉絲裡面發展一些代理也容易,但這種打法就屬於電商1.0時代「流量+轉化率」的打法了。因為沒有在對應領域建立信任度。

寫到這裡發現已經快兩千字了,好多本來準備講的案例還沒講,秉著「不要在同一篇文章輸出過多知識點」的原則,我還是決定把那些沒講的知識點放到以後的文章里。

關於社群電商,我在結尾重新回顧一下前面的觀點,希望大家能有一個系統化的認知,別被其他笨蛋自媒體繞暈了:

社群電商的關鍵:是在對應領域依靠專業內容的輸出建立中心化的信任關係。拋去信任關係,純粹靠引流+轉化,沒有復購,就不是社群電商的玩法,而是傳統的「流量+轉化率」的玩法。

做社群電商有三個步驟:

1.依靠專業的優質內容輸出形成流量入口,並建立中心化的信任關係(關鍵點是依靠專業度建立信任感)

2.依靠社交平台沉澱社群關係(大到一個kol的上萬的的粉絲群,小到一個年輕媽媽的代購群)

3.提供和受眾人群屬性匹配度高的商品和服務實現流量變現(關鍵點是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要和受眾的興趣、關注點及人群屬性有較高的匹配度)

想要了解更多關於社群的乾貨內容,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吳寒笛可愛多(也可搜索whdkad)


一個分權化的社群一般會以五條腿站立,就像海星,即使丟掉一條或兩條腿仍舊能夠生存下去。然而,當它的五條腿一起發揮作用的時候,分權化的社群組織就會爆發出驚人的力量,這五條腿是一個分權化社群成功的重要基礎。

第一條腿:圈子

圈子對幾乎所有分權化組織都很重要。圈子內部通常沒有等級劃分和層級結構,所以要想在圈子中維持秩序比較困難;事實上,也沒有人具有強制執行的權力。但圈子也並非不存在任何約束,它們使用圈子內部的規範而非規則制度。

實際上,規範成為了圈子的支柱。由於圈子中的成員意識到假如他們不來強化這些規範,就沒有人願意這麼干,於是成員之間就會強化這些規範。由於存在這種自我強化的機制,圈子中的規範甚至比規則制度更為有效,因為規則制度是其他人的想法,並不是你自已願意這麼干。

隨著一個圈子中規範的發展,隨著圈子成員在一起的時間增多,圈子中的成員開始彼此信賴起來,這又強化了圈子內部成員的聯繫和規範。

第二條腿:觸媒式人物

取地球上最平常的兩種元素氮(N2)和氫(H2),把它們放入容器,一天後什麼也沒有發生。但當你加入一些鐵(Fe)後,你就會得到氨(NH3),但氨中沒有鐵元素。這個過程中,鐵只是以某種方式促成了氮和氫的結合。

這裡的鐵就是一種催化劑,一種觸媒。化學中,催化劑就是能夠推動化學反應的進行,而自己又不融入到最終產品中的任何元素和化合物。在一個開放性組織中,觸媒指的是親手發起一個圈子後,又全身而隱退幕後的人。

觸媒式人物會提出一個想法,允許圈子裡的成員隨後跟進、貫徹、堅持。他通過示範引導成員,但從不會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任何成員。

一個觸媒式人物使一個分權化組織運作起來後,不會繼續在那接受歌頌和讚譽,而是將組織的控制權交還給成員。通過放棄領導的角色,觸媒式人物將主人的身份和相應的責任轉交給圈子中的群體。

然而,即使觸媒式人物離開了,圈子裡的人依舊能感受到他的影響。他是一個能賦予人靈感的人,他始終激勵人們去行動。

第三條腿:信仰

究竟是什麼力量推動成員加入了一個圈子呢?為什麼他們要花費時間、付出努力參與其中呢?要知道,在一個分權化組織中並不能賺到多少錢。

能把一個分權化組織凝聚在一起的力量是信仰。在匿名戒酒會中,互相幫助,克服困難戒除酒癮是這裡的信仰。

第四條腿:先驅網路

幾乎每一個影響巨大的分權化組織都是從一個預先存在的平台上開始的。比如,匿名戒酒會就是創始人威爾遜利用牛津小組而發展起來的——牛津小組是由一個叛教的路德教會牧師開創的獨立基督教徒活動。牛津小組已經形成了一個圈子,甚至設計出了康復用的六部療法。威爾遜把六部改成了十二步,借鑒了牛津小組的方法論,開創了匿名戒酒會的第一個圈子。

第五條腿:鬥士

創建一個成功的分權化組織,僅僅一個精力充沛、熱情洋溢的觸媒式人物還是不夠的,他還需要有一個適合的人來貫徹實現他的理想,那就是鬥士。如果說觸媒式人物是一名理想主義者的話,那鬥士就是一名出色的執行者。他們更像是銷售員,而非組織者或聯繫人。

通過創建圈子、提出信念、灌輸「實現信念的時代已經來臨」的思想、利用現成的社會人際網、與鬥士通力合作,你就可以創建一個成功的社群。

這是我研究社群的一篇筆記,希望對你有幫助:)


推薦閱讀:

哪個網站或者遊戲設計中的的用戶獎勵機制或者用戶成長計劃做得比較好?
探探的盈利模式是什麼?
新浪微博為什麼人氣突然復甦了?
工作群里發過的哪條消息/表情是你最想撤回的?
十年前在貼吧上發帖是怎樣的體驗?

TAG:互聯網社區 | 社交產品 | O2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