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到底是理論指導政策,還是政策引導理論?

現代西方經濟學以英美的經濟學家的理論為代表,又分不同流派,經濟學家也會參政,或者提出自己的政策主張。那到底是先有經濟理論,然後把理論運用在政策上;還是先有政策的試錯,再從經驗中,總結規律,提煉出理論呢?以美國的經濟發展來看。有相關的文章推薦嗎?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1、15世紀到17世紀的重商主義,可以看成經濟學最早的學派,提出了其對於財富的觀點,認為貨幣也即金銀是財富的唯一源泉。據此他們提出政策主張,國家應該多賣少買以積累財富。

2、法國古典經濟學創始人布阿吉爾貝爾反對重商主義的財富論,並提出了「自然秩序」的觀點,即社會中生產使用價值的部門之間存在一個穩定的比例,這一比例是由自然決定的,據此他主張自由貿易,國家干預經濟是破壞了自然秩序。

3、大家比較熟悉的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斯密經濟思想的一個重要假設是人的利己心和交換傾向,這兩者決定了人們會進行交換,從而產生分工。因此,他主張自由貿易,政府不應干預經濟。

4、馬克思定義的庸俗經濟學創始人薩伊。其著名的薩伊定律指出供給自行創造需求,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下,商品的供求總是相等的,因而不會發生危機。據此他主張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國家不應干預經濟。

5、德國歷史學派的先驅李斯特。他把經濟學的研究定位為特定國家的特定經濟狀況,指出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不同,國家應當實行貿易保護以促進本國發展。並指出英法宣揚的自由貿易只是為了鞏固其霸主地位。

6、20世紀以後的一些學派,比如凱恩斯根據總需求不足理論提出用財政政策刺激總需求;貨幣主義否認貨幣的投機動機並主張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等等。

綜上所述,我覺得邏輯是這樣的,根據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具體情況,國家出於統治的需要有激勵去解釋當時的經濟現象,於是出現了各個學派著名的經濟學家。他們用不同的方法分析經濟現象,找出一般規律(當然歷史學派不承認經濟存在一般規律=.=),再據此提出政策主張。所以我認為是政策的需求推動了理論的成型,而再根據理論去指導和制定具體的經濟政策。因而應當是理論指導政策,且在此後政策的執行過程中再根據實際情況不斷修正理論,並提出新的政策。


謝邀。All models are false,some are useful.經濟學是學科,是人類社會為了掌握,或者預測社會改變而不斷探索,並且不斷改進的一門科學。它所討論的是過去人類歷史上經濟的進步,衰退,並且考慮宏觀,微觀,計量,政治對經濟的影響。它的目的不僅是知道為什麼,而且更是要預知。

我永遠相信,政治是不擇手段的。經濟學人不是為了政治成就而研究經濟。政治也不在乎經濟,只是經濟好壞關乎票選,民心罷了。所以經濟只是政治利用的很多手段中的一個而已。

說大一點,這個問題關乎的是知識分子的情操。


瀉藥 ,可是對於經濟學我真是一點都不懂哎。。


瀉藥,不好意思來晚了。

好像有人已經列出了巨長的書目......

簡(mei)單(you)粗(jie)暴(cao)的說一下前面半個問題。

話說跟其他學科一樣,經濟學也是從民科起家,只不過比別的學科更晚開蒙而已,以至於現在被那些經典自然科學嘲笑為不科學。所以,最開始的時候,經濟學也都是想「解釋」一下到底發生了什麼。同樣跟其他學科一樣,當這種「解釋」看起來說的通以後,貪得無厭的人類還想干預和控制,這時候底子薄厚就看出差別了,自然科學在方法論上的優勢決定了人家對因果關係探究的比較到位,真正知道因果關係以後,干預和控制才比較靠譜;而經濟學呢,對很多經濟現象的認識還有點像扔鞋指路,要不然也不會這麼多流派吵吵嚷嚷這麼多年也沒搞出個主流正宗。政客們也很頭疼,想要干預和控制經濟,可經濟學家都是整個的沒有半個的(有人知道這個梗嗎?),所以也只能繼續扔鞋了......你說政策是根據經濟理論制定的,也不算錯,都是扔鞋啦;你說政策不是根據經濟理論制定的,也不算錯,扔鞋算個蛋理論?至於經濟學家們,一般都是踩著前人的屍體激揚文字......


我覺得張五常對經濟學的定位放到「解釋」上,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定位。一般意義上的理論都是晚於實踐的。當年的國富論提出時,已經十八世紀,這也是資本主義早已運轉了至少100多年之後了。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在1936年,成書幾乎與羅斯福新政同時。但不能否認的是,凱恩斯在此之前是自由貿易者,經歷了二十年代的企業家經歷後,他的思想發生變化了。他十八年的保險公司董事長經歷,是促成他改變完全自由貿易觀念的重要人生經歷,可以相見完全自由的市場,在大蕭條中對保險業的衝擊之大,使得保險公司不得不尋求一些看得見的手,來化解風險強化監管。從這個角度而言,仍可將理論置於實踐之後。類似的理論滯後於實踐,歷史上應該非常多,這是社會科學的普遍現象,管理學是其中典型。不過萬事萬物總是相對的,物理學就是靠打破假設創造新理論再驗證的過程,這使得諸多以假設為前提的金融產品交易市場,存在這種先理論後實踐的情況,例如股票、債券的誕生,都是先理論再實踐的過程,特別是金融衍生品,更是如此。當然,成系統的理論誕生,還是在實踐之後發生的,例如對金融衍生片品的監管,一直到2007年,它出現三十年之後才開始制定系統化的監管框架。所以,經濟學主要是一門理論滯後於實踐的學科,是實踐的理論總結為主。主要用於解釋經濟現象。推薦張五常的經濟學解釋系列,可更好的理解經濟學的價值與意義。


謝邀,但無法寫個大段子了

人類社會這種自我演化的集合,最適合用博弈論來解釋。經濟理論亦然。


這個問題有意思。瀉藥。

先說我的判斷,其實政策和理論沒有誰引導誰的關係,嚴格意義上來說,政策只需要理論來解釋,甚至支撐自己。今天沒帶電腦,明天詳細回答。


應該是供需催生政策,政策選擇理論吧。


首先聲明,以下總結並不是來自於我本人,由於我收藏較早,已記不起來原作者是誰了,若有人知道原作者,請告知。與政策相關的還是宏觀經濟學比較「緊密」一點吧,有興趣可以看看以下文獻。另,文獻看不下去,課看一本書 refle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n modern macroeconomics,作者是Brian snowdon

宏觀理論史文獻:1986-2013

2014年4月28日 01:01

以下是1986-2013年間發表的關於宏觀經濟(波動與貨幣)理論發展史通俗(綜述評論類)文獻的不完全目錄。

Laidler, David. 1986. 「The New-Classical Contribution to Macroeconomics.」 Banca Nazionale Del Lavoro Quarterly Review: 27–55.

Mankiw, N Gregory. 1986. 「Issues in Keynesian Macroeconomics: A Review Essay.」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8(2): 217–23.

Manuelli, Rodolfo E. 1986. 「Modern Business Cycle Analysis: A Guide to the Prescott-Summers Debat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Quarterly Review 10(4): 3–8.

Prescott, Edward C. 1986a. 「Theory Ahead of Business Cycle Measurement.」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Quarterly Review 10(4): 9–22.

Summers, Lawrence H. 1986. 「Some Skeptical Observations on Real Business Cycle Theory.」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Quarterly Review 10(4): 23–27.

Prescott, Edward C. 1986b. 「Response to a Skeptic.」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Quarterly Review 10(4): 28–33.

Greenwald, Bruce, and Joseph E Stiglitz. 1987. 「Keynesian, New Keynesian and New Classical Economics.」 Oxford Economic Papers 39(1): 119–33.

Blinder, Alan S. 1988. 「The Fall and Rise of Keynesian Economics.」 Economic Record 64: 278–94.

Mankiw, N Gregory. 1988. 「Recent Developments in Macroeconomics: A Very Quick Refresher Course.」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0(3): 436–49.

McCallum, Bennett T. 1988. 「Postwar Developments in Business Cycle Theory: A Moderately Class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0(3): 459–71.

Plosser, Charles I. 1989. 「Understanding Real Business Cycle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3(3): 51–77.

Mankiw, N Gregory. 1989. 「Real Business Cycles: A New Keynesian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3(3): 79–90.

Taylor, John B. 1989. 「The Evolution of Ideas in Macroeconomics.」 Economic Record 65: 185–89.

Gordon, Robert J. 1990. 「What Is New-Keynesian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8(3): 1115–71.

Mankiw, N Gregory. 1990. 「A Quick Refresher Course in Macro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8(4): 1645–60.

Summers, Lawrence H. 1991. 「The Scientific Illusion in Empirical Macroeconomics.」 Th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93(2): 129–48.

Hoover, Kevin D. 1992. 「The Rational Expectations Revolution: An Assessment.」 Cato Journal 12(1): 81–106.

Mankiw, N Gregory. 1992. 「The Reincarnation of Keynesian Economic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36(2–3): 559–65.

Stiglitz, Joseph E. 1992. 「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the New Keynesian Economics.」 In Macroeconomics: A Survey of Research Strategies, 38–86.

Greenwald, Bruce, and Joseph E Stiglitz. 1993. 「New and Old Keynesian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7(1): 23–44.

Romer, David H. 1993. 「The New Keynesian Synthesi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7(1): 5–22.

Pierre Danthine, Jean, and John B Donaldson. 1993. 「Methodological and Empirical Issues in Real Business Cycle Theory.」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37(1): 1–35.

Snowdon, Brian, and Howard Vane. 1995. 「New-Keynesian Economics Today: The Empire Strikes Back.」 American Economist 39: 48–65.

Snowdon, Brian, and Howard R Vane. 1996.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acroeconomics: Reflections in the Light of Johnson"s Analysis After Twenty-Five Years.」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18(3): 381–401.

Goodfriend, Marvin, and Robert G King. 1997. 「The New Neoclassical Synthesis and 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 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 12: 231–83.

Solow, Robert M. 1997. 「Is There a Core of Usable Macroeconomics We Should All Believe i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7(2): 230–32.

Taylor, John B. 1997. 「A Core of Practical Macroeconomic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7(2): 233–35.

Eichenbaum, Martin. 1997. 「Some Thoughts on Practical Stabilization Polic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7(2): 236–39.

Blinder, Alan S. 1997. 「Is There a Core of Practical Macroeconomics That We Should All Believe?」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7(2): 240–43.

Blanchard, Olivier Jean. 1997. 「Is There a Core of Usable Macroeconomic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7(2): 244–46.

Clarida, Richard, Jordi Gali, and Mark Gertler. 1999. 「The Science of Monetary Policy: A New Keynesian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37(4): 1661–1707.

Woodford, Michael. 1999. 「Revolution and Evolution in Twentieth-Century Macroeconomics.」 In Frontiers of the Mind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1–32.

Blanchard, Olivier Jean. 2000. 「What Do We Know About Macroeconomics That Fisher and Wicksell Did Not?」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5(4): 1375–1409.

Solow, Robert M. 2000. 「Toward a Macroeconomics of the Medium Run.」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4(1): 151–58.

Taylor, John B. 2001. 「How the Rational Expectations Revolution Has Changed Macro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In Advances in Macroeconomics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ssociation Conference Volume), 1–26.

McCallum, Bennett T. 2002. 「Recent Developments in Monetary Policy Analysis: the Roles of Theory and Evidenc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Richmond Economic Quarterly 88(1): 67–96.

De Vroey, Michel. 2004. 「The History of Macroeconomics Viewed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Marshall-Walras Divide.」 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 36(Suppl 1): 57–91.

Goodfriend, Marvin. 2004. 「Monetary Policy in the New Neoclassical Synthesis: A Primer.」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Richmond Economic Quarterly 90(3): 1–25.

Goodfriend, Marvin. 2005. 「The Monetary Policy Debate Since October 1979: Lessons for Theory and Practic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Review 87(2): 243–62.

Seidman, Laurence S. 2005. 「The New Classical Counter-Revolution: A False Path for Macroeconomics.」 Eastern Economic Journal 31(1): 131–40.

Chari, V V, and Patrick J Kehoe. 2006. 「Modern Macroeconomics in Practice: How Theory Is Shaping Policy.」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4): 3–28.

Mankiw, N Gregory. 2006. 「The Macroeconomist as Scientist and Engineer.」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4): 29–46.

Prescott, Edward C. 2006. 「Nobel Lecture: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croeconomic Policy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14(2): 203–35.

Gali, Jordi, and Mark Gertler. 2007. 「Macroeconomic Modeling for Monetary Policy Evalu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1(4): 25–45.

Goodfriend, Marvin. 2007. 「How the World Achieved Consensus on Monetary Policy.」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1(4): 47–68.

Snowdon, Brian. 2007. 「The New Classical Counter-Revolution: False Path or Illuminating Complement?」 Eastern Economic Journal 33(4): 541–62.

Solow, Robert M, Murray Wiedenbaum, V V Chari, and Patrick J Kehoe. 2008. 「Comments on Modern Macroeconomics in Practice: How Theory Is Shaping Policy.」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2(1): 243–49.

Blanchard, Olivier Jean. 2009. 「The State of Macro.」 Annual Review of Economics 1: 209–28.

Chari, V V, Patrick J Kehoe, and Ellen R McGrattan. 2009. 「New Keynesian Models: Not Yet Useful for Policy Analysis.」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acroeconomics 1(1): 242–66.

Woodford, Michael. 2009. 「Convergence in Macroeconomics: Elements of the New Synthesis.」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acroeconomics 1(1): 267–79.

Shimer, Robert. 2009. 「Convergence in Macroeconomics: The Labor Wedge.」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acroeconomics 1(1): 280–97.

Krugman, Paul R. 2009. 「How Did Economists Get It So Wrong?.」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1–8.

Caballero, Ricardo J. 2010. 「Macroeconomics After the Crisis: Time to Deal with the Pretense-of-Knowledge Syndrom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4(4): 85–102.

Kocherlakota, Narayana. 2010. 「Modern Macroeconomic Models as Tools for Economic Policy.」 The Region: 1–17.

Cochrane, John H. 2011. 「How Did Paul Krugman Get It So Wrong?.」 IEA Economic Affairs: 36-40.

Stiglitz, Joseph E. 2011. 「Rethinking Macroeconomics: What Failed, and How to Repair It.」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9(4): 591–645.

Fair, Ray C. 2012. 「Has Macro Progressed?」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34(1): 2–10.

Howitt, Peter. 2012. 「What Have Central Bankers Learned From Modern Macroeconomic Theory?」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34(1): 11–22.

Kozicki, Sharon. 2012. 「Macro Has Progressed.」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34(1): 23–28.

Uhlig, Harald. 2012. 「Economics and Reality.」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34(1): 29–41.

McCombie, John, and Maureen Pike. 2013. 「No End to the Consensus in Macroeconomic Theory? A Methodological Inquiry.」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72(2): 497–528.


謝邀。

爪機先把我的大致意思說一下,以後再補充。

這個問題怪怪的,鑽研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沒有太大意義,還不如分別研究雞和蛋及他們之間的關係。

首先,理論不是閉門造車,是經濟學家在對照經濟實踐的基礎上,設定變數和常量,通過嚴謹的邏輯推導出來的。

理論對經濟決策甚至政策的制定有很大的指導作用,比如凱恩斯主義就為羅斯福新政提供了理論支持,提出了政府干預市場的「看得見的手」政策建議;科斯定律闡述了交易成本和產權的重要性,為環境污染的治理開闢了新的思路,外部性的存在也在理論層面闡述了公共產品由政府提供的必要性;帕累托最優理論的提出也為社會改革指出了路徑,以上是理論對政策的影響。

政策也對理論產生不小的影響,比如巨大的篩選效應,政府為了擴大自身的權力,必然不停的尋找合理性,上述的凱恩斯主義便是應運而生的,後續的很多流派只不過對凱恩斯主義進行了不同程度上修補罷了,同一時期出現的新自由主義,反對政府的過多干預,但是由於不合當政者的胃口,沉寂了很長時間,在這裡我推薦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

總結一下,不管是什麼理論都或多或少存在固有的缺陷,上面說的變數和常量是不可逾越的障礙甚至是致命的死穴,因為經濟學家設定的常量不一定是準確的,比如凱恩斯經濟學的一大假設是理性人假設,實際生活中這是不可想像的,每一個決策的制定除了利益還有其他很多因素的影響。學經濟不能宥於一域,多看不同的系統性的理論,思考後批判性吸收,多看工具性的理論,比如運籌學,博弈論等等。


經濟學理論來自社會經濟現象的觀察、歸納、總結,具有很強的歷史性時效性,不像自然科學總結出來的規律可以在未來任何時候,同等條件下實驗重現。

就目前而言,經濟學是歷史經濟現象的解釋,就像股票漲跌規律一樣,其規律總是屬於過去的,因此經濟學無法像自然科學那樣能精準的預測和管理未來結果。這就帶來一個很大的麻煩,你用了未必能解決問題,但你不用就更糟糕。

回到你的題目,就是政策導致結果,結果導致總結,然後就可以用新總結的理論或某箇舊的經濟學理論來表述結果,而這個理論將用於指導政策改進,形成一個不斷的反饋-應用-反饋的循環。每當舊理論出現預測偏差或無法解決問題的時候,就會催生新的理論來彌補缺陷,這就在歷史上形成了很多經濟學流派。

這與自然科學是截然不同的,自然科學可以通過總結一般規律形成在很長時間內穩定的理論(按嚴肅的科學定義,科學總結的規律本身最終將被證偽),後面的科研工作者就可以在一定範圍內利用理論指導工作(比如牛頓三定律,目前已經確定是有誤差的,但在慢速系統中,依然可以無視小小的誤差有效的使用)。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糾結先後順序沒意義。兩者相互影響,相輔相成而已。


從貨幣政策里舉個例子吧。理論在政策的實施中會起到一些輔助作用。比如Taylor Rule,就是觀察當前利率水平設置的一個很好但又很簡易的理論。很多央行會用此理論來簡單量度過去貨幣政策的寬鬆和當下目標利率水平設置與模型利率的差別,可以說很有參考意義。但是理論由於對各種內因外因,政策實施掣肘的考慮不全面,往往不會用作為政策制定的硬性標準。Bernanke曾就Taylor Rule說了以下一席話:

「There is no agreement on what the Taylor rule weights on
inflation and the output gap should be, except with respect to their
signs. The optimal weights would respond not only to changes in
preferences of policymakers, but also to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economy and the channels of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I don"t think we"ll be replacing the FOMC with robots anytime soon. I certainly hope not.」

我想他的這些話就是對經濟理論和經濟政策兩者關係最好的解釋吧。


經濟學本質上是一種「思維遊戲」

既是如此 自洽即可


理論和經驗總是互相推進的嘛,很難說誰指導誰


理論指導政策,政策對經濟活動產生影響,然後經濟學家們又會根據這些新的影響產生新的理論,周而復始。


謝邀。


理論上是理論指導政策,實踐中多半是政策指導理論。


謝謝邀請。

由於午休時間原因,貼一個之前其他的帖子回復。

凱恩斯理論,並非提倡政府對於經濟的發展的完全操控。而是出於,當經濟出現蕭條和危機時,市場經濟下 市場自發調節經濟失效,政府採用一些列政策去干預和調節經濟。

凱恩斯認為李嘉圖的「有效需求不可能不足」是存在偏差的。凱恩斯認為,李嘉圖這個學說把社會上許多不公正和十分殘酷的事,解釋為在社會進步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意外事件;把企圖改變這些事情解釋為弊大於利。這受到了當權者們的稱讚。受到了當權者背後的主要社會力量支持。


現成的例子,凱恩斯,馬克思,貨幣學派,自由主義等等,理論方向引導政策,但是政策效果也會引發理論反思和修正理論。這個是符合辯證法的。至於國內那種定性式宗教式在專業內毫無實際影響力的自由派公知經濟學家基本是奇葩,無需理會。


居然被邀了 好激動

從讀的書來看,應該是先有的參政者,經濟學應該是一門觀察然後得出總結,得出規律的學科,它並不能預測未來

經濟學家們觀察(書上和老師都強調,觀察很重要!經濟學家能通過訓練看到一般人看不見的東西)過去發生的經濟事件,分析原因,通過各種手段歸納出規律,然後得出自己的觀點

美國總統有自己的經濟學家顧問團...balabala


推薦閱讀:

微觀經濟學要如何學習?
怎麼才能更好地理解高級微觀經濟學的內容?
為什麼 MR = MC 時廠家利潤最大化?
國際石油市場算是什麼類型的市場?完全競爭、壟斷、壟斷競爭還是寡頭市場?
怎樣看待健身房集體抵制全城熱煉小熊快跑?

TAG:經濟學 | 宏觀經濟學 | 微觀經濟學 | 經濟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