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ta 與星巴克單純從咖啡的角度來看究竟誰更優秀?
斜腰。看到已經@林松分析的那麼詳細。我實在不想說。雖然你說的很對。但是你忽略了人的因素。
至少在我看來 costa比星巴克的話。costa的半自動機器確實是最好咖啡的基礎。但是你要看人的因素。這兩家公司都有一個特性。人員流動性太大。所以事實上。如果用半自動機器的話。做的出來的咖啡。差的會比全自動差的多。假定一杯咖啡打分滿分是100分的話。costa可以做出15-70分的咖啡。因人而異。而星巴克由於是全自動機器。做出來的咖啡大概是40-60分的咖啡。事實上星巴克的口味更加穩定一些。
我曾經在costa喝過流了75秒的美式你能信么!我很無奈的問她你幹了幾年了。人家說幹了兩年了。開店開始的元老。
半自動機器確實好 但是你要會用。能做出咖啡和能做好咖啡之間的距離那是非常大的。如果人員流動性一大基本是那些新人都是同樣進來沒多久的老員工帶出來的。所以能力可想而知。就跟星巴克我很少喝奶咖一樣。打奶是個技術活。指望那些個新人。導管插進去第一聲響。心就涼了。
-----------強調一下 那個打分制度只是針對這兩家的對比。如果按照這個分值給正常咖啡廳打分應該是500分。精品咖啡館1000分咖啡從業者,培訓師,做過咖啡師大賽北京賽區比賽技術和口味評判,利益無關……僅從最基礎的ESP評價,北京星巴克的ESP我目前為止沒有喝到符合我的最低標準的咖啡,並且星巴克的品控從最初就一直是個問題……我最不好的三次咖啡體驗兩次在星巴克,一次是MANN(這是最差的一次)。今天只說這兩次星巴克的體6驗,2001年去星巴克東方新天地店,當時點了一杯ESP,我就站在操作員姑娘對面(恕我不能稱其為咖啡師,因為真的達不到咖啡師的標準),那姑娘做完之後端給我,我一飲而盡……沒錯,是一口咽下去的!這是什麼問題?咖啡溫度太低!然後口腔里充滿了焦糊味和明顯的刺激的酸味……我很客氣的對那姑娘說:不好意思,你給我的咖啡溫度太低了。姑娘瞪著水汪汪的眼睛對我說了三個字:哦,是嗎?然後……然後就沒了……我灰溜溜了走了……第二次是一個冬天,早上路過清華東門附近的星巴克,那個時間剛開門,進去點了一杯當日外帶,吧台很快就給我倒好了,走出門一喝——溫的,能一下喝一大口的那種溫度。這又是什麼問題呢?咖啡是前一天剩下的,早上起來直接加的溫……還沒熱透就趕上我來買咖啡,就賣給了我……在說說COSTA,第一次去COSTA是在北京南站店,那應該是COSTA的第一批店,當時人挺多,也是點了一杯ESP,當我說要ESP的時候,店員有點驚訝,告訴我是一小杯,很苦……我說對,就是要這個……咖啡師製作好以後,端給我,三口喝完,口腔里並沒有太強的刺激感,稍稍有些酸……證明咖啡有一點萃取過度,但不嚴重,完全是在可接受的範圍內……後來又去了其他幾家店,同樣質量不是很差,基本上沒遇到讓我覺得很差的咖啡。當然也有例外,08年去上海參加食品展,可以去了上海的幾家星巴克和COSTA,平心而論星巴克要比COSTA的咖啡做的稍好一些。
從我的分析來看,星巴克除了沒有很好的學習到意式咖啡的烘焙和製作技術外(我一直都說星巴克只學到了皮毛和樣子),最大的問題是管理上的問題……這個在很多年前我和星巴克上海第一家店的首任店長聊天時也聊到過這個問題,他也說北京的星巴克要比上海差不少。星巴克這些年可能也意識到了品控和管理上的問題,將幾乎所有店的半自動咖啡機換成了全自動的,以避免品控的問題……
COSTA在這方面繼承的傳統還不錯,至少豆子的烘焙是得當的,而且老闆本身就是義大利人,對對意式咖啡的口味理解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偏差……但從上海店的表現來看也依然有品控的問題……=========咖啡的分割線=========另外反對@拔絲青蛙對意式咖啡概念的理解,他對羅巴斯特豆的理解明顯是SCAA的概念,但這是錯誤的,使用羅巴斯特豆並不是為了節約成本而是用羅巴斯特豆來豐富意式咖啡豆的口味的層次感,彌補阿拉比卡過於柔和而顯得單薄的口味,增加ESP的厚重感,這也是ESP所謂的strong的口感所在,strong絕不是苦甚至是刺激,而是柔和的厚重。我們在培訓學生時形容是好的ESP的口感應該是想一個人用拳頭在頂著你,你可以感受的到它的力量,但不會覺得難受。而不好的口感就像一根手指戳著你的穴位一樣,是不舒服的……答主可以好好了解一下意式咖啡的故鄉義大利的情況,在整個義大利,只有illy是只生產百分之百阿拉比卡的意式豆,(illy之所以出名不是因為它的咖啡有多好,而是因為它贊助了威尼斯雙年展,那些藝術大咖們把自己捧了起來,義大利人對illy的感情就像雀巢在中國,是哪裡都能買的到並且不會太差的咖啡。)其他幾乎所有的咖啡企業都是使用阿拉比卡和羅巴斯特的拼配,最經典也是最容易被接受的就是評論里@何智遠所說的8:2的拼配比例,義大利人也叫oro,只要看到oro三個字母,那麼他的比例一定是8:2。這已經是義大利幾十年來的習慣了……另外說到烘焙,@拔絲青蛙很明顯沒有搞清楚咖啡豆烘焙程度的分類,把星巴克的自創的FULLCITY和普通滴濾豆的烘焙混淆了,就星巴克的意式烘焙而言,它的FULLCITY在我們職業咖啡人的眼裡就是烘焙過度了(這是個殘酷的公認的現實),咖啡最忌諱的就是烘出油脂,烘出油脂的結果就是迅速破壞了咖啡的芳香物質(咖啡的香氣是大部分靠揮發性脂肪來散發的,您都把脂肪烘出來了,香氣哪裡還存的住?)這也就是為什麼星巴克一直崇尚豆子不能超過一個月的原因,不是因為別的,就是因為它的烘焙沒法長時間保存。我記得很清楚,舒爾茨在他的回憶錄里寫過一句話,當他在烘焙爐邊捧起一把沾滿油脂的咖啡豆,聞著深深的焦糖味,心中無比幸福(大概意思是這樣),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只能呵呵,真想跟舒大爺說一句,那真心不是焦糖味,是焦糊味!還有就是C家雖然是個英國公司,但創始人卻是兩個純種義大利人,他們還是相對比較忠實於意式咖啡的傳統……和英國人的咖啡觀念還是有很大不同的……本人是美式愛好者,會使用半自動咖啡機製作Espresso(很簡單一學就會)。曾在某咖啡貿易公司工作過,藉此機會參加了上海的烘培展,試喝了80%以上參展咖啡豆貿易商提供的免費咖啡。
旗幟鮮明地擺明態度:Costa比星巴克更加優秀。
著手寫下答案前,首先,我們必須明確一個問題:本答案是且僅從咖啡的角度評價兩家大型連鎖咖啡館。為了杜絕更多干擾,我的評價基本是基於我喝得最多的美式咖啡(Espresso加水而已啦啦啦啦)。
個人口感,喜歡Costa。
口感因人而異,難以比較。我們必須藉助可以評價的標準。
全世界的精品咖啡協會,通常都是使用「杯測」作為評價咖啡的標準。通常來說,杯測的方式有許多種,各個國家各有各的方法,一般是以「巴西式杯測法」為基礎。(誰叫巴西是最大的咖啡豆產地呢。)以美國精品咖啡協會(SCAA)的杯測方法最為著名。(誰叫美國是世界最強大的國家呢。)
SCAA的杯測方法通常是用來評價精品咖啡,用來評價星家和C家兩個大型連鎖咖啡館,未免是殺雞用牛刀。但我們可以借鑒SCAA的評價咖啡的項目來比較二者的口感。SCAA杯測法的主要評價項目有:
- 干香氣Fragrance(咖啡粉的香氣)
- 濕香氣Aroma(咖啡液的香氣)
- 甘甜Sweetness
- 清爽的酸味Acidity
- 風味Flavor
明確這五個評價標準後,開始來打分吧。由於本人手頭沒有兩杯咖啡直接做比較,打分全憑記憶,分數全憑感覺。滿分為五分。
星巴克
干香氣:2分。顯然是烘焙過度,略焦。濕香氣:3分。基本上每一杯口感都保持了平均的口感,差不多。就是略苦,苦中帶焦。甘甜:1分。基本沒有嘛,回味就像嚼燒乾了的木頭。清爽的酸味:1分。對於深度烘焙的咖啡,要求酸味基本上是緣木求魚。風味:2分。尚可。Costa
干香氣:3分。大家去聞一聞兩家店的味道,基本就能得出結論啦。當然,C家的奶味有時會略重,不知道為什麼。可能點花式咖啡的人比較多。濕香氣:3分。一般能達到4分的,但因為咖啡師的緣故,口感不是特別均勻,但一般都能達到3分以上的。甘甜:3分。嘿,這一份屬於喉頭間的美妙感受,在星家是感受不到的。清爽的酸味:3分。烘焙恰到好處的咖啡豆,酸味中略有果香、橙香,儘管不能令鼻腔都充滿了清爽,但確確實實能讓人感受到:這實實在在是一杯現磨咖啡啊!
風味:3分。能品嘗到地道的意式咖啡。儘管他是英國的牌子,創始人確實貨真價實的義大利一對兄弟。感覺打分見仁見智。列位知友如有興趣,也可以藉助這個評價標準各自為兩家的咖啡打分。上節部分內容引自日本精品咖啡大師田口護所著《咖啡品鑒大全》。
理性分析一下,還是喜歡Costa。
接下來聊聊原因。決定一杯咖啡的品質好壞的因素有哪些?簡單來說有兩個:咖啡豆和咖啡師。
基本可以這樣說:咖啡豆的品質決定了一杯咖啡的天花板,咖啡師決定了該咖啡豆能夠到達的高度(等於沒說)。決定咖啡豆品質最重要的兩個因素,一是咖啡豆的產地;二是咖啡豆的烘焙。
像星家和C家這樣的大型連鎖咖啡店,100%阿拉比卡豆還是能夠保證。但出於成本、天氣、供貨來源等因素,我缺乏全面的數據,所以也無從詳細比較產地來源。但可以確定一點,大陸的星巴克和北美星巴克的咖啡豆採購來源不一樣,大陸的星巴克多數從雲南採購咖啡豆,和全球其他產地的咖啡豆混合在一起烘焙,成為所謂的「綜合豆」。
我當然不是說「綜合豆」不好。正是有了「綜合豆」+全球採購,才能保證每一杯咖啡都保持差不多的品質,大型連鎖咖啡館才有了生存的可能。
同樣全球採購的綜合豆,從產地選擇方面,Costa顯然比星巴克更加講究。Costa號稱只有1%的咖啡豆能夠進入他們的採購流程,並保證所有咖啡豆都源於雨林聯盟(RFA)認證農場的咖啡連鎖品牌,第一家從頭至尾控制整個咖啡流程製作的連鎖品牌。
而星巴克方面嘛,上面其實提過的,嗯……
其次說烘焙。
星巴克的豆子顯然都是烘焙過度了。大概也只有他們家敢於採用這樣的深度烘焙方式……我認為,採購同樣的咖啡豆都使用星巴克的方式烘焙,都會出來那種苦中帶焦、焦中帶焦木的味道……
Costa的烘焙,唔,至少是中規中矩吧。
最後說說說人:咖啡師。
咖啡師的作用是很大的,好的咖啡師極其難得。所以為了保證出品的每一杯咖啡都有平均的口感,不受咖啡師手藝、心情(誤)的影響,他們推廣了特有的全自動咖啡機。經過簡單培訓的咖啡師就能上崗操作,味道差不到哪裡去,反正大家都是為了拍照。這樣奠定了他們能夠極速擴張的基礎,漫天遍野都是星巴克的咖啡店。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捨棄了手工而就機器,犧牲一部分味道也就在所難免。犧牲的這部分,就是過度烘焙了咖啡豆。
而Costa一直在堅持了半自動咖啡機+咖啡師的模式。培養一個咖啡師很難,咖啡師的水平也較難達到穩定狀態,所以口感方面不會像星巴克那樣穩定,擴張的速度也受到了限制。但這樣做的同時,保證了咖啡的品質和風味,這是喜歡Costa頗為難得的一點。
而且,為了培訓咖啡師,Costa每年都會舉辦全球咖啡師大賽。雖然比不上WBC專業,倒也是有模有樣,創意咖啡、經典咖啡、速度咖啡都會拿出來一項項比賽。去年中國區的冠軍,還去倫敦參加比賽拿了全球冠軍。據說這個小夥子現在還在廣州某店裡當一名普通的咖啡師呢。
結論
在大型連鎖咖啡館這個維度上,Costa的咖啡品質碾壓了星巴克。
完畢!
(好想去廣州嘗一下那位世界冠軍咖啡師的手藝。世界冠軍親手做的美式,竟然只賣28,也是醉了)看到這個問題不請自來。
雖然說兩家都是大型的連鎖咖啡館,但是我認為Costa還是更優秀的。首先是風格,個人認為Costa更加傾向於意式咖啡館,而星巴克還是傾向於Take Away為主的美式咖啡館。Costa大部分都是用比較精緻的瓷咖啡杯堂食,而星巴克更多的用的是一次性紙杯。然後是咖啡的製作,星巴克用的都是全自動咖啡機,Costa用的是半自動機。這點上,半自動咖啡機在咖啡師手法好的情況下,出品是要好於全自動機的。另外,Costa更多的會有花式咖啡的選擇,比如拿鐵,卡布,以及花式白咖啡,這些都是我在Costa經常點的,看上去就很好看,相反,在星巴克沒有見到有那麼多的,都是紙杯為主的,這點上就比Costa要差一截了。謝邀。
要注意10多年前星巴克也是半自動的,當時我在店裡做店員時要求一杯shot要20-23秒內滴露出來,這個時間全靠店員在裝粉時最後壓那一下的手感。所以現在評價星巴克不如Coast不好,簡直就是現在開始說汽車沒有自行車環保一樣。星巴克之所以現在選擇全自動的方式,在我看來有一下幾個原因:
- 星巴克的客源絕對多於COSTA,全自動咖啡機絕對可以提升效率。
- 星巴克和COSAT 都會面臨店員流動比較大的原因,因此更考驗店員水平的半自動製作手藝,反而沒有全自動更容易保證咖啡的品質。
- 全自動咖啡還可以更好的保證店鋪咖啡台的衛生條件,COSTA有時咖啡台真是亂的讓我驚訝。
作為一個出差狗加窮逼,其實大部分時候還是在喝連鎖咖啡店的。
另外因為出差經常奔三線城市去,所以Starbucks和Costa見到就會進……不然只能跪在酒店自己滴掛耳袋了各種花式咖啡不討論
整體來說,承認Costa的Espresso更好喝,如果Starbucks的ESP打三分,那麼Costa屬於很看咖啡師的狀態,四分或者兩分都會出現。
但是這個穩定性真的很愁人啊……我甚至之前因為某一次在太平洋喝到極好的咖啡然後給朋友推薦,後來得到各自負反饋,自己再去喝,恨不得每次都不一樣。Starbucks現在基本都是全自動機了,對於我來說出差喝一杯咖啡可能更類似於路過機場的那種「Take Away」。所以對我來說是S家是更好的選擇,加上中信信用卡的活動贈飲、星享卡的三送一和十送一……可能單就美式、當日和ESP……每年喝一百來顆星不是太大問題……還有就是有一次在青島星巴克喝到了黑圍裙的手沖,真的很好。
另外強烈贊同上面有人說的,江浙地區的星巴克和大中華區的星巴克根本就是兩碼事。服務好一個級別,專業性好一個級別。就個人感覺,星巴克品質更穩定,普遍強過於costa(星巴克無數次,Costa僅僅十次不足)。當然每個店面的咖啡師、豆品以及你點的什麼咖啡都有影響,不能以一概全
若是從設備和咖啡豆的品質來講costa確實應該會做出比星巴克口味好的咖啡,但出品的穩定性往往不理想,還有那兩隻萬年不洗的量杯,看到就立刻讓我想起85℃……其實在我眼裡這兩家店基本一個級別,做的難喝時一樣難喝。還有又笨又難看的杯子,服務質量在華東地區也是被星巴克碾壓的。我一直覺得用半自動做標準化是件滑稽的事。
作為星巴克兼職黑圍裙,怒答!
首先我要聲明,我所供職的公司是星巴克江浙滬,而非星巴克中國。星巴克江浙滬和星巴克中國是兩個不同的公司,產品上有些許差別,而管理模式上則完全不一樣。我所說的只能代表星巴克江浙滬,所以如果在星巴克中國遇到的不好的顧客體驗,我也不能解釋為什麼會這樣。首先申明的一點是,作為星巴克的夥伴,在答題主這個問題的時候其實內心是有點糾結的。因為通過對比友商讓我覺得我們的工作還是有很大的不足的,但是我又十分堅定地認為從咖啡的角度我們不必C家差。所以嘛...言歸正傳,如果要比較成品咖啡品質的話,無非從三個方面去比較:咖啡豆、製作方式、咖啡師。咖啡豆:星巴克採用的是100%阿拉比卡咖啡豆。而COSTA採用的是阿拉比卡和羅百氏特兩種豆子混合的方法。對於這一點,其實很多人都覺得兩家各有千秋。阿拉比卡咖啡豆是一種對於海拔、氣候、土壤、溫度等要求比較高的咖啡品種,產量比較低,抗病蟲害能力較弱,價格較高但是硬度高,能接受更深程度的烘焙,風味也更細膩。羅百氏特咖啡豆相反,對於生長環境要求不高,產量很高,抗病蟲害能力很強,但是杯中風味卻有些粗糙,不能承受很深程度的烘焙。所以從豆子種類上來講,星巴克追求的是咖啡風味更細膩。而COSTA因為是英國咖啡店的關係,英國人在咖啡品味上固執地追求略微有一些粗糙的風味。他們認為這樣才符合咖啡的本真。這其實都有道理。而且作為不是品嘗咖啡的高手來說,幾乎喝不出什麼具體的差別。
關於咖啡豆產地,最前的答主有很大的一些誤區。星巴克中國(包括星巴克江浙滬)和星巴克美國使用的用來製作濃縮的咖啡豆都是一樣的,我們叫做濃縮烘焙咖啡豆,是專門放在自動咖啡機裡面製作濃縮咖啡的。所有的濃縮烘焙咖啡豆都是從美國總部進口過來的,在品質上其實可以保證。
目前星巴克的確從雲南採購咖啡豆進行加工,但是產自雲南的咖啡豆只用來製作鳳舞祥雲這款咖啡豆,而這款咖啡豆是不用來製作濃縮咖啡而是製作本周咖啡(新鮮調製咖啡)的。用來製作濃縮的濃縮烘焙咖啡豆是完完全全使用的拉丁美洲產區的豆子的。
至於C家我不好評價。他們的供應體系我並不是十分了解。但是據我在C家工作的小夥伴的描述,供應鏈並不如星巴克那麼完善。
關於烘焙:很多人認為星巴克的豆子都是過度烘焙了,因為濃縮烘焙咖啡豆通體烏黑,表面油光蹭亮,同時散發著一股濃烈的焦香。對比之下C家的豆子呈現淡淡的褐色,油脂在表面不是很明顯,並且沒有那麼明顯的焦糖和烘焙的氣息。其實星巴克並不是只有濃縮烘焙這一種咖啡豆,也有很多烘焙程度很低的豆子,比如早餐綜合、輕柳、閑庭等等。只是濃縮烘焙最常被用到,所以大部分人都認為星巴克的豆子烘焙太深了。對於烘焙,絕大部分人都不是專業人士。有個經常自己在家烘焙豆子的熟客和我說過,這世界上沒有烘焙的最好的豆子,只是最適合某種豆子的烘焙程度。我在黑圍裙的課程上也學過,烘焙,其實是一門哲學。
加工方法:加工方法其實就是咖啡機的區別。星巴克採用的是全自動咖啡機Mastrena,是專門為星巴克設計的一款機子。而C家使用的是半自動咖啡機La mazocco(許久沒用,忘記怎麼拼了)。兩種機器的區別就在於,全自動咖啡機將磨豆、壓粉、萃取等一系列的工作都自己完成了,咖啡師只需要按一下按鍵就可以了。半自動咖啡機則是需要咖啡師自己磨豆、自己壓粉、自己萃取的,那麼相對來說對咖啡師的要求就會比較高了。我承認,在水平好的咖啡師手裡,半自動咖啡機製作出來的濃縮風味更棒,口感更好,勝過全自動咖啡機。但是同樣的,如果咖啡師水平不佳,那麼製作出來的濃縮要麼萃取過度,醇度太高完全無法入口;要麼萃取不足,淡的和開水一樣。品質低於全自動咖啡機。而全自動咖啡機則堅持的是標準化的製作濃縮咖啡,降低對咖啡師的要求,無論在哪一家門市都能讓顧客喝到同樣品質的咖啡。
咖啡師:C家的培訓流程不太清楚,所以以下僅僅陳述關於星巴克的。所以新入職星巴克的夥伴都會有一個月(28天)的帶訓時間,稱作BB訓練。一共有15節左右的課程,都會由具有訓練員資格的夥伴帶領新夥伴學習(理論+時間)。新夥伴會有一本100多頁的學習手冊可以使用,並且每家門店都有8本手冊供夥伴學習(每本都是現代漢語詞典那樣的厚度)。新夥伴帶訓過程中有三次認證,由店經理完成。如果不通過認證就沒有辦法開始下一階段的學習。所以對於新夥伴的帶訓還是比較嚴格的。很多時候讓顧客感覺咖啡不好喝是因為夥伴操作不熟練,那麼所有咖啡師都有從不熟練到熟練的過程,如果飲料品質不好,我們也會主動為顧客更換一杯飲料。
至於咖啡競賽,星巴克每兩年也都會舉辦全球性的CAC挑戰賽。很多優秀的夥伴都會去參加。包括我們黑圍裙團隊,也是為了更好的培訓夥伴、傳遞咖啡文化、提高咖啡品質而存在的。都是渣渣!
英國留學期間一直在獨立咖啡館當咖啡師,單品不是特別好,意式做的還行。除了在機場火車站蹭wifi找地方坐,從來不去這樣的鏈鎖店,因為做的真的太爛了,我印象中我好像就沒喝完過costa的卡布。Costa和星巴克都是大型連鎖咖啡店,一個英國品牌一個美國,星巴克主打美式,迎合快節奏的消費人群,為了擴張,星巴克的咖啡機都是為了降低對咖啡師的技術要求而特製的;而Costa相對更有英國人的慢節奏,略微偏意式一點,使用的也是常見的商用半自動機。說他們是渣渣,但是具體差在哪裡呢?
咖啡師的技術,獨立咖啡館招咖啡師普遍要求有一年以上咖啡師工作經驗,有很高的硬性技術要求,除了各種常見的種類品種,要求可以根據客戶的要求對咖啡有一定的口感控制,而這些都需要很高的技術門檻。而星巴克和Costa的招聘需求呢?沒有需求,沒有經驗就可以去,培訓一段時間直接上崗,於是可以在他們的店裡經常看到各種錯誤示範。這樣出來的咖啡質量怎麼可能有所保證?我們商學院只有個星巴克,都沒別的挑,喝了幾次實在忍不了,後來在他家都只買20p的熱水,然後買的時候店員和我都一臉鄙視對方的表情,心裡大概是這麼想的...「你這個窮逼怎麼好意思來只買水!哼~」「你這個連奶泡都打不好的人也敢給別人賣咖啡!哼~」題主說但從咖啡的角度而言,那無疑是costa更好了,不用說太多,分別去喝喝兩家的double espresso on ice就知道了,我剛剛學咖啡的時候喝過星巴克、太平洋和costa的,只有costa還算能喝,另外倆家喝下去還真是需要勇氣……當然,跟後來喝到許多獨立館的精品拼配或者SOE比起來,這仨都差遠了。
costa員工,利益相關,表明立場:從咖啡的角度costa比starbucks好,即使營銷模式我已經無力吐槽。
有星巴克的小夥伴兒說比較咖啡品質無非從三個方面去比較:咖啡豆、製作方式、咖啡師。
那我們就來說說這三個。
咖啡豆
costa的咖啡豆有其特有的名字:義大利摩卡
所有的costa門店使用的咖啡豆都來自於costa位於朗伯斯的烘培廠。我們只選擇和購買自己生產的咖啡產品,以確保我們的品質。
經過30年的不斷實踐完善,我們創造並採用咖啡組合,由x份arabica和1份robusta咖啡豆(配方不能外傳,抱歉)混合組成。arabica提供咖啡的香味和酸度,robusta提供咖啡的厚重感和油脂。我們選用的咖啡豆來自於全球被雨林聯盟認證的不同區域的農場,並沿用我們獨有的咖啡秘制配方。
我們使用傳統的義大利烘培法,將咖啡豆放在drum烘培機中緩慢烘培18~22min。這種方法雖然比直火烘培要慢,而且成本更高,但是烘培出來的咖啡豆質量更高,costa從不在品質上打折扣。
Starbucks的小夥伴說有costa的朋友,笑,好巧我也有很多starbucks的旁友。有區域經理有store manager。他們都跟我吐槽過同一個事情:s家為了控制成本已經開始喪心病狂了balabala。。。(沒辦法你們開始自黑了我就也順帶黑一下吧)
咖啡豆經過烘培之後會被裝入特製的密封袋中,在袋子上有一個空氣釋放閥,可以釋放出包裝內的空氣,這樣我們的包裝也保證了咖啡的質量。
costa還提供無咖啡因咖啡,咖啡是事先研磨好並包裝成小袋,這樣保證了產品的統一性,確保每一位顧客都能喝到最新鮮的無咖啡因咖啡。
最後,我們所有的飲品均可用fairtrade咖啡粉製作,不另外收費。fairtrade咖啡保證了咖啡種植者得到合理價格。
製作方式
costa使用的是義大利cma公司的咖啡機,此機器是專門為costa定製的半自動咖啡機。costa追求品質而不是速度自然不會像s家一樣。
濃縮咖啡是costa的核心產品。它是我們所有咖啡飲品的基礎,所以我們必須保證濃縮咖啡在任何時候都百分之百的符合標準。
一份好的濃縮咖啡應該被形容為香氣濃郁,苦中帶甜,在咖啡上層覆蓋著一層厚厚的金棕色油脂,這層油脂是濃縮咖啡優劣的標誌。油脂太薄或顏色太淡,證明咖啡中的水份太多。如果油脂顏色太深,咖啡就會有焦苦味。
影響濃縮咖啡質量最重要的因素是研磨,就是研磨機研磨而成的咖啡粉的粗細程度
每一杯costa的濃縮咖都必須嚴格按照配方製作:
2x7g咖啡粉
20s萃取時間
2x30ml的濃縮咖啡(帶有至少3毫米的泡沫)
每天早上的值班經理都要在開市之前做好粉量測試和流量測試,確保濃縮的質量。每四個小時都要再複測一遍,記錄在安全生產日誌上。
咖啡師
costa培養一個真正的barista需要三個月的時間。新入職的小夥伴兒會有一個月的帶訓時間,總計100個學時,由考取了「兩顆豆」具有訓練資格的barista帶領學習。教材是一本咖啡師培訓手冊和一本核心技能手冊。各142頁背得我眼冒金星。。新夥伴兒們在帶訓的過程中有兩次認證,一次理論一次實踐,都由store manager鑒定。鑒定通過後才可以獨自出品一杯飲品。但此時你還不是一名合格的咖啡師。經過兩個月後會有一個「一顆豆」的測試等著你。用員工號登陸公司考試系統,隨機組成一份理論試卷,90分及格。理論通過後store manager會再進行一次實踐鑒定,5min內完成5杯固定熱飲和隨機點的2杯冰飲。所有的考試通過後公司會給你頒發「一顆豆」的胸針,這時你才是一個真正的barista。
因為對Starbucks不是很了解,不明白黑圍裙是怎麼樣的一種職稱特地問了我的朋友們,他們說黑圍裙在Starbucks是屌爆了的一種存在,是咖啡大師。真巧我在costa也是咖啡大師,不過我比較弱只能做做行政上的工作,咖啡做的很差。
不好意思之前冒犯了前輩呀:)
==============等了一個多星期才更新,我的拖延症沒救了。。。。
曾在英國留學,在Costa點了杯take away拿鐵,咖啡師做好咖啡後,在上面畫了顆Costa的標示,遠觀很像顆心,再用蓋子蓋上遞給我。從此後只要有Costa就再也不進星巴克,內心戲為:「我在Costa得到過顆心呢,你星巴克給過我什麼,哼╭(╯^╰)╮」
沒有辦法比較。為什麼?
因為義式咖啡裡Barista的重要性被你低估了。無論國內還是澳大利亞。太多做咖啡的員工根本不懂做咖啡。牛奶亂打。磨豆機不會調。萃取時間沒人在乎。在澳大利亞。每家店的咖啡豆水平都旗鼓相當。所以我評價一家店的義式咖啡好不好。只會看這個barista的水平好不好。咖啡豆沒有錯。人的錯。只想說一句,在英國,Costa站不下人的時候,Starbucks才能開張。
看到很多人有模有樣的在給這兩家咖啡廳打分。但是,不吹不黑。Costa我不知道。而星巴克的豆子是80分的。就我從咖啡師出發 我會喜歡Costa的濃縮和她們的意式豆,但是!但是!但是,我完全不喜歡他們對於咖啡的態度。星巴克對於他們來說沒多大要求,因為他們現在已經不再是定義傳統咖啡,而是快餐咖啡,而更不用說他們對於咖啡的態度了。那麼,最後一點,Costa的豆子好喝,那我更喜歡星巴克,首先 星巴克不會讓我一個人感覺到孤獨感,第二星巴克會讓我感覺到我被關注,他們的氛圍真的很好很好,這是Costa所缺失的。從喝咖啡出發,我會去Costa打包。從綜合來說,我會去星巴克喝一杯。
我必須說COSTA比星爸爸好很多,真心的。但是在哈爾濱,星爸爸的實體店比COSTA多很多,之前在中央大街的那個店還關掉了。首先,COSTA比星爸爸的咖啡豆要好,COSTA的咖啡豆是Arabica與Robusta咖啡豆以6:1的比例混配,研發出只有costa才有的口味獨特的義大利濃咖啡(espresso)。其實一般人喝不出區別的,但是最明顯的就在於costa的咖啡會有一層黃金圈,在喝完一整杯咖啡後會看到杯邊一層黃色的油脂,很漂亮的。但是星爸爸就只有阿拉比卡嘍再來,我超級喜歡costa的胖胖杯,很溫暖的,一種在家喝咖啡的感覺;但是星爸爸本身的定位是快,速度,可以take away的。再再來,我喜歡costa最後的撒粉,就是會有costa特有的形狀,哈哈哈~就醬,回答完畢、但是costa的營銷確實不如星爸爸嘍
關聯了20多張星享卡的路過。
·人多,吹牛聊天·單純想喝咖啡,不想喝coco貢茶之流以上情況選星巴克·想一個人安安靜靜喝杯咖啡
選costa高票幾個咖啡師專業分析就算了 剩下的幾個裝逼孩子有必要麼 什麼去讀個書就專註拿鐵多少年 你丫才幾歲
我在辦公室喝的最多的 最喜歡的還是3000一斤的碧螺春有一個很好的朋友在北京念書最近去了Costa做part-time我對咖啡其實沒有很特別的感覺 懂的也很少但Costa是半自動機器煮的咖啡 這是讓我覺得是勝過Starbucks全自動化咖啡的原因之一吧 而且Costa對員工製作咖啡的技術有很高的要求好朋友經常發朋友圈說到店長常常讓他背書 然後還會定時抽取其中的一部分來檢查 細緻到每個細節都盡善盡美雖然Costa在大陸的名氣比星巴克的低很多 但是Costa咖啡豆的來源比較單一 好像都是統一在一個工廠由專業的義大利烘培師烘培 所以造就它的義大利濃咖啡是經典吧想真正喝咖啡 然後在環境條件允許下 還是會選Costa
我只想說星爸爸太太太太太太TM甜了,我是在喝糖水還是在喝咖啡?
推薦閱讀:
※咖啡到底算不算「豆漿」?
※為什麼咖啡一般採用熱水滴漏的方式製作,而茶採用熱水沖泡的方式製作?
※怎樣給咖啡取一個清新時尚的品牌名?
※UCC 117酸嗎?
TAG:咖啡 | 星巴克 | 咖世家CostaCof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