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靈頓公爵的軍事能力是否比拿破崙高?


威靈頓公爵自己在1831年是這麼講的:

索爾茲伯里勛爵夫人提出疑問,誰是最偉大的軍事天才,馬爾伯勒還是拿破崙?「何必呢,我不知道——這非常難講。我很難設想有誰在作為軍隊——尤其是法國軍隊——首領時比拿破崙更偉大。而且,他擁有巨大的優勢——他無需負責——他可以任意支配,沒有人比他損失過更多的軍隊。至於我,每一個人的損失都是有影響的。我不可能那麼冒險,我知道要是我理由不明地損失了五百人,我就該被帶到下院圍欄前跪下了。」
「馬爾伯勒,「他後來說道,「是以其明晰、冷靜、穩健的智慧聞名的。」

Stanhope, Notes of Conversations With the Duke of Wellington, 1831-1851, 1888, p. 30-31

顯然,威靈頓的潛台詞是拿破崙很可能是最偉大的統帥,但自己受到了制度的束縛,不然還是可以一較高下的。當然了,公爵晚年時常過度誇張,當不當真就是另一回事了——貝雷斯福德1811年在阿爾武埃拉「理由不明」地折損了四千多英軍,威靈頓也不過把戰報打回去重寫了事。


先放結論,不是

說真的 比較兩個人,豈能是一個答案的空間里說得清楚的

這本書用二百多頁回答了這本書的標題上的這個問題

當然威靈頓和拿破崙身處一個時代,應該容易比較

這個Greater所指的範圍,甚至已經遠遠超出了將道所限的範圍了

我覺得只舉一點,就可以寫的沒完沒了了

這裡講的是Military foundation

如果來回答拿破崙的偉大,就要提一提Military reformation

首先這些東西的基礎,都是要用一本書來解釋明白的

如果我講拿破崙在Reformation of war上面的成就,以及兩者在Art of war和Generalship的比較

天啊,這能出一本書了。當然簡而言之放結論,關於戰爭藝術,兩者是可以比高低的,當然個人認為拿破崙高於威爾斯利

這一點是有的比的

而論及Reformation of war(我真不知道這個詞該怎麼漢化),拿破崙是有,威爾斯利是無

這一點沒得比


答主你好,我剛好在Kings College, 這所學校就是威靈頓公爵創辦的,而我們學校的Department of War Studies 有專門研究拿破崙戰爭的權威,之前聽過幾次講座,就憑記憶寫一下啊,拋磚引玉。

拿破崙的實力想必都熟悉,可以與亞歷山大,漢尼拔,凱撒並肩的軍事天才,改變戰爭方式的承上啟式的人物。在拿破崙之前歐陸爆發的大規模戰爭是腓特烈大帝的奧地利王位爭奪戰爭,其實這才是第一場大規模的近代化戰爭:線列步兵的崛起,步騎的協同,還有已成為決定戰場勝負的火炮的大規模運用。同時,戰爭的規模顯著地擴大,並變得遠較曠日持久,但仍有中世紀戰爭遺風的三十年戰爭時期殘酷。同時,經濟,政策和外交等因素也更加影響一個國家的軍隊在戰場上的表現。而拿破崙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其實深深影響了法蘭西帝國的經濟結構以及國內的政治文化,也同時改變了法國在歐陸的地位和立場,簡而言之,大革命後的法國幾乎成為所有歐洲君主制國家的公敵。因此,在多次反法聯盟的干預下,拿破崙其實能選擇的戰略非常有限,基本上就是進攻單一的敵人,分化瓦解聯合的敵人。拿破崙軍事思想有一個重要的核心,就是爭取用最短的時間逐個擊破對手。

簡而言之,我的思想與腓特烈一樣,一定要先下手為強。——拿破崙·波拿巴

在這個戰略的指導下拿破崙幾乎進行了所有的戰鬥,包括滑鐵盧戰役。在前一天輕鬆擊敗了布呂歇爾的普魯士軍,然後意圖派遣格魯希元帥追擊,期望能徹底殲滅對手,雖然我們都知道格魯希元帥最後跟丟了,沒有完成任務。但拿破崙原本的計劃是正確的。在滑鐵盧當天開戰時,戰場上法國已成功扭轉了兵力劣勢,人數多於對戰的英,荷聯軍。而拿破崙的戰術能力主要體現在他行動迅速,攻擊果斷,敢於冒險。就他在義大利征戰,還有中歐的表現來看,可謂當世第一。有名的戰例可以參考曼圖亞會展,奧斯特里茲會展,耶拿會戰等。在這些戰役中,拿破崙對陣的都是當時一流的將領,但可以發現沒有任何一位將軍在對戰機的把握,兵種的協調上可以和拿破崙相比。特別是奧斯特里茲戰役,主動放棄普拉岑高地,引誘對方的中間部出擊,並藉助濃霧,最後戲劇化的一舉扭轉戰局,該戰完美體現了拿破崙用兵上的藝術性。但晚年的拿破崙似乎遠比以前謹慎,對戰場的掌握也不如他年輕的時候了。以下以滑鐵盧戰役為例,簡單介紹一下該戰役中拿破崙身為統帥而犯的幾個錯誤。

滑鐵盧戰場,雙方的布陣

滑鐵盧會戰是拿破崙戰爭時期一場典型的會戰。該地處於通往布魯塞爾的地理要衝,東西是綿延的小山丘,山丘頂部有凹陷的小路(sunken lane),道路南北向貫通此處,是絕好的防守地形。道路兩側種植了高大的榆樹,威靈頓公爵的司令部就設置在這裡。如以前數次戰役一樣他將英軍布置在山丘後面,這樣能夠有效利用地形隱藏自己的兵力不被敵人的火炮傷害。戰場的正面只有四公里寬,對於將近10萬人的大軍來講比較狹窄。山丘前方有三處可以布陣。右面烏各孟莊園是一座堅固的住宅。房子的北側有凹陷的小路可以用作補給通道。左面是小村落可以居高臨下監視東方普魯士援軍的動向。英荷聯軍的前方道路西側的拉?埃?桑特農場和果樹園由英王德意志兵團的輕步兵400人防守。道路東側關閉的採石場是第95來複槍團防守。這樣的布陣對防守方相當有利。如果敵人進攻右側就會遭到烏各孟方面的反擊,進攻中央會遇到烏各孟和拉?埃?桑特交叉火力的的阻擊。進攻左側會遭到拉?埃?桑特和採石場方向的抵抗,特別左側地面濕滑,進攻十分困難。總的來說,威靈頓公爵的布陣佔盡了地利。而滑鐵盧戰役當天早上的大雨又讓他佔了天時。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法軍火炮數量遠較聯軍為優的優勢。

相對的,法軍在南面的山丘布陣。拿破崙無法看到英荷聯軍的位置只能正對布魯塞爾布置兵力。右翼是戴爾龍將軍(D"ERLON) 率領的第1軍13,000人和騎兵1,300人以及預備騎兵4,700人。左翼是雷亞將軍 (REILLE) 率領的第2軍步兵13,000人,騎兵1,300人,預備騎兵4,600人。道路南面的驛站拉?貝爾?阿利安斯(La Belle Alliance)附近有洛鮑將軍(LOBAU)的第6軍,步兵6,000人,皇帝近衛軍步兵13,000人和預備騎兵2,000人。法軍右後方是普朗斯諾特(Plancenoit)村,右側是巴黎森林(Bois de Paris)。戰役開始時拿破崙把司令部設在能瞭望到整個戰場的羅薩姆農場,下午轉移到了拉?貝爾?阿利安斯。由於無法看到戰場狀況,由內伊元帥代理指揮。總的來說,法軍的布陣中規中矩,但大本營無法看到戰場全局是一個硬傷,而這點有可能最後影響了整一個法軍的指揮系統。

滑鐵盧戰役的經過 - 法軍的錯誤

拿破崙在滑鐵盧戰役時期已經步入老年,無論是精力還是判斷力都已經過了巔峰時期。因此在戰機的把握上,也不再像以往一樣準確。比如在滑鐵盧戰役之前的里尼之戰後沒有成功包圍布呂歇爾而讓後者逃脫,把一場殲滅戰打成了擊退戰,客觀上讓布呂歇爾有了捲土重來的實力。此外,滑鐵盧戰役當天早上下雨,法軍的騎兵和炮兵因為地面潮濕行動上存在一定困難。而拿破崙就直接推遲了開戰時間。整場戰役的開始時間偏晚,有兩種說法,分別是早上10:00 和11:30。而失去的這幾個小時,客觀上也讓後來普魯士軍及時趕到,與英荷聯軍合流夾擊法軍成為了可能。此外,整場滑鐵盧戰役中,法軍也犯了相當多的,甚至是低級的戰術性錯誤。這些錯誤讓遠較聯軍訓練為優的法軍白白的消耗掉原本高昂的士氣。以下列幾個主要的錯誤:

首先是法軍在烏各孟莊園這個彈丸之地投入了過多的兵力,並且錯誤地採用的是添油戰術。直到戰役結束法軍都沒能奪下烏各孟莊園。PS:烏各孟莊園是一個私人的莊園,莊園主一定很有錢,因為房屋用了上好的石材。但恰恰是上好的石材,導致其具有遠超出法軍預期的防禦力。讓作為防守方的英軍大佔便宜!以下是當時烏各孟莊園的圖畫:

其二就是中央部法軍的第一次突擊,排出了錯誤的隊形。下午1點過後戴爾龍將軍的第1軍率先發起攻擊。齊奧將軍的第1師擔當左翼,中央是頓斯洛將軍的第2師和馬爾科尼將軍的第3師,右翼由丟里特將軍的第4師擔當,第1,2,3師排成密集隊形,這樣既缺乏機動性,也很難改變隊形,反而便於英軍炮擊。只有丟里特將軍的第4師排成前後間隔較大的衝鋒隊型。後來的研究顯示,可能是下級軍官誤把命令中的分割(division)隊形衝鋒理解為師單位(division)衝鋒的緣故戰後軍事學家安德瓦內-安利?約密尼評價第1軍的隊形令人難以置信。

第三個錯誤就是內伊元帥著名的騎兵突擊,這可以說是法軍在整場戰役最可惜的錯誤。內伊元帥幾乎動用了所有的騎兵向英國陣地發動衝鋒。但他在衝鋒前沒有用炮兵協同,先轟擊對方步兵讓其無法結陣對抗騎兵的方針,也沒有派遣步兵跟隨騎兵協同衝鋒以撕開缺口。內伊元帥一共發動了八次衝鋒,但威靈頓公爵的方陣一個也沒有被擊破,反而是法軍毫無意義的消耗掉了自己的體力和兵力優勢。

第四點可以說是拿破崙本人的錯誤,發生在下午三點左右。至此內伊終於意識到光靠騎兵無法取勝,只有多兵種協調才能成功。於是從雷亞將軍的第2軍抽調了巴修留將軍的第5師和弗瓦將軍的第9師的一個團共6,500人,加上騎兵中殘餘部隊重新捲土重來。攻擊仍舊是先前的老路。這次被佩吉特中將的英軍騎兵軍擊退。然而由於人數不夠英軍騎兵也沒有成功突破法軍的步兵。巴修留將軍的第5師和弗瓦將軍的第9師一部以及其支援下的騎兵在英軍炮兵和第3旅的火力下損失慘重,不得不後撤。但是英軍除了最左翼的第4騎兵旅和第6騎之外騎兵盡數出動也遭到相當的損失。英軍的處於危急狀態唯一參戰的漢諾威騎兵部隊團也在戰鬥中逃跑。在逃往布魯塞爾的路上甚至散布了英軍潰敗的假消息。內伊進攻的時候德魯隆將軍的第1軍以第13步兵團為先導再次對拉?埃?桑特發動攻擊。拉?埃?桑特由國王直屬德意志部隊守衛,英軍忙於其他方面的戰鬥沒有餘暇顧及這裡的彈藥補給,在法軍猛烈攻擊下國王直屬德國人部隊不得不退卻,400人的部隊最後只剩下42人。佔領拉?埃?桑特之後內伊立即組織騎馬炮兵向英軍方陣發射射程較短的葡萄彈。擊潰了英軍第27,30和73步兵團。戰局似乎朝著有利於法軍的方向發展,只要再繼續攻擊英軍就會全線崩潰,然而內伊手上也沒有多餘的兵力 內伊向拿破崙請求增派更多的後備兵力,但拿破崙拒絕了,對內伊派來的通訊兵喊「讓我再調更多的兵力!?我從哪裡去調?他以為我會生出來嗎?」。其實這時拿破崙還擁有完整的15個團的皇帝近衛軍,而他卻錯過了這次最後的良機。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當普魯士軍趕來後拿破崙終於決定孤注一擲,把皇帝近衛軍投入入戰場,希望能一舉擊破英軍。但當時的戰場形勢已經對法軍極為不利。威靈頓已經重整了他的部隊,並得以從三個方向同時射擊行軍中的皇帝近衛軍。皇帝近衛軍在連續衝鋒了三次失敗後後終於士氣崩潰,不得不有序地退卻。但是,當得知皇帝近衛軍被擊敗後,法軍其他部隊士氣大落,陷入總崩,開始爭相逃離戰場。至此,滑鐵盧戰役以法軍的落敗宣告結束。

總的來說,拿破崙的戰術水平高峰主要是在義大利和中歐征戰時期。到滑鐵盧戰役時已經走下坡路了。此戰拿破崙的士兵無論人數,裝備還是訓練都遠較威靈頓為優。戰場上法軍擁有72,000人。其中步兵57,000人,騎兵15,000人,火炮250門。 而威靈頓領導的英荷聯軍共68,000人。由步兵50,000人,騎兵12,000人,炮兵6,000人,火炮156門。其中英軍僅有24,000名,英王德意志軍團King"s German Legion (KGL)6000人。荷蘭和比利時聯軍共17,000名,漢諾威軍團11,000名,布倫瑞克軍團6,000名以及3,000名拿騷士兵。由於第二次英美戰爭(1812年戰爭)之故,英軍將大部分一線士兵派往北美洲,英軍中只有7,000人是參加過半島戰爭的老兵。而聯軍多數都沒有實戰經驗。威靈頓自己對他的部隊的評價是「糟糕的士兵,低劣的裝備,參謀們完全沒有戰鬥經驗」。因此他本人在戰前也沒有獲勝的把握。事實上威靈頓在滑鐵盧西面13公里處的哈雷(Halle, Belgium)布置了由17,000名荷蘭人組成的後備隊,由奧拉尼埃公爵的弟弟弗雷德里克指揮,以防一旦敗北時能順利撤回英國。然而,根據戰場當天雙方軍隊的表現來看,兩軍基本上是平分秋色。除了拿破崙的騎兵擊退了英軍一次大膽魯莽的騎兵衝鋒,雙方兵種之間對抗更多呈現的是拉鋸式的對抗。而正因為長時間的戰鬥,導致法軍士氣的下降,同時也讓普魯士軍能重整並最後和英軍合流。

拿破崙在滑鐵盧的選將問題上也犯了多重錯誤,首先內伊元帥作為法軍左翼指揮,戰場上實際的指揮,勇氣有餘,但卻缺乏應有的戰術技巧。其次參謀長的人選蘇爾特元帥也被廣為詬病。他是第一次擔任這個角色,完全沒有進入狀。蘇爾特生性疏懶,對信息處理又一竅不通,導致整個法軍指揮部信息混亂,沒有能力及時的獲得戰場情報。事實上,蘇爾特作為一個優秀的戰術家本身更適合擔任軍團的指揮官,讓他出任參謀長是拿破崙本人選將上的疏失。最後,就是拿破崙或多或少的輕視了英軍和威靈頓元帥。當時的威靈頓已經在半島戰爭中擊敗了拿破崙所有派往西班牙戰場的元帥。並且被普遍認為是當世首屈一指的防禦戰大師。實際上,威靈頓公爵指揮的許多戰役都是進攻戰,如亞薩耶、波爾圖、薩拉曼卡、圖盧茲、維多利亞戰役。他防禦戰大師之名主要來自於他在半島戰爭的表現。但半島戰爭中的大部分時間,他的士兵無論在人數還是在訓練方面,都無法打一場進攻戰。同時,伊比利亞半島提供了極好的打防禦戰的地形,而威靈頓也正好可以利用這一優勢。威靈頓公爵對於防守戰術表現出幾乎無人能與之相比的理解力:公爵幾乎是唯一一個意識到山後坡在防禦戰中作用的拿破崙時代將領,並且儘可能地使用它來隱藏兵力和保護士兵免於受到炮擊。雖然如此,他幾乎從未錯過反擊的機會,這時許多法軍縱隊就會發現他們被火槍齊射攻擊後,接下來就會遭到刺刀衝鋒的衝擊。此外,威靈頓對於補給線,以及用政治態勢贏得戰場形勢等手段非常嫻熟。威靈頓為了保證英國與西班牙政府對他的支持,會選擇軍官去疏通關節。當法軍以搶奪食物、槍殺反抗者與當地人民對立時,威靈頓卻把大部分的補給從國外運來、為他在當地徵用的物資付現金並且用嚴格的紀律來約束他的士兵。當地人便以服從指揮、應徵入伍和提供情報來報答他。游擊隊更是與英軍緊密聯手對付法軍。他們襲擊法軍通訊兵並且將俘獲的法軍士兵轉交給威靈頓。威靈頓是一位傑出的將軍加強大的政客。對於這樣一位對手,拿破崙掉以輕心,可能是他一生中犯過的最大的錯誤。

--------------此處分割線,以下為回應一些知友的評論和吐槽,特別是陳磁貓的答案。

非常抱歉,隔了那麼久才回應。我寫這篇小短文的目的完全在於拋磚引玉,因為本人專業是KCL的geography和urban planning(評論中已有提到), 只是因為我系和War Studies有很多交流,曾近參加過一個關於拿破崙戰爭的seminar,而這個答案也是根據seminar的筆記,自己網上搜來的資料,還有幾本拿破崙的傳記所寫的。特此強調:本人非專業人士,只是歷史愛好者。關於陳磁貓的回應,有一些我是要特別解釋,也有必要解釋的。不過這人口氣有點大,說是要替KCL清理門戶,這個我也就笑笑了。。。

關於第一點,我絕對不認為在抬高威靈頓或者拿破崙的任何一人就必須以貶低另一人為前提,這也絕不是本文的初衷。事實上全文也沒有任何一點可以說明我有這個傾向。本人直到現在都認為拿破崙是仍然是他所在時代最偉大的統帥。他與威靈頓的關係有些像漢尼拔和西庇阿-阿非利加的關係,雖然前者最後都被後者所擊敗,但並不因此說明後者比前者偉大。當然,個人認為他和威靈頓的差距,至少就滑鐵盧的指揮所表現出來的,或許並沒有那麼大。底下貼上陳磁貓所貼的那位吧主的論點,因為我有些comments。

「承認威靈頓的軍事才能的同時,不應當貶低拿破崙。軍事技巧這個詞過於寬泛,從戰略上來說,拿破崙當之無愧是當時歐洲唯一一個能夠指揮數十萬大軍以難以想像的速度運動,並將敵人分散並予以逐一擊破。戰略層面上,當時很少有人能做到這一點。樓主不能因為說威靈頓或者英國沒有「大軍團」,而威靈頓在半島和滑鐵盧打得不錯,就認為威靈頓如果有這麼龐大的部隊也能打的比拿破崙好,這種觀點無疑是武斷的。威靈頓的軍事技巧,或者說才能,不一定比拿破崙好,但是光就一場戰鬥、一次會戰而言,威靈頓定然不必拿破崙差勁」。

百度貼吧鏈接:威靈頓的軍事技巧是要超過拿破崙的

以上觀點,總的來說是中肯的。可是這段話遣詞用句不是太通順,邏輯上也有些矛盾啊:「從戰略上來說,拿破崙當之無愧是當時歐洲唯一一個能夠指揮數十萬大軍以難以想像的速度運動,並將敵人分散並予以逐一擊破」。 事實上,俄國的將領也有指揮數十萬大軍的行動,當然或許沒有拿破崙的那麼著名,不過戰略上的目的卻也達到了- 參見第一次衛國戰爭。「不能因為說威靈頓或者英國沒有「大軍團」,而威靈頓在半島和滑鐵盧打得不錯,就認為威靈頓如果有這麼龐大的部隊也能打的比拿破崙好,這種觀點無疑是武斷的」。這個觀點非常好!學習歷史切忌武斷。可是,這位朋友自己卻說「威靈頓的軍事技巧,或者說才能,不一定比拿破崙好,但是光就一場戰鬥、一次會戰而言,威靈頓定然不必拿破崙差勁」。這就很奇怪了,「定然不必(比?)」,這本身不就是一種武斷么?

以下再逐條回應陳磁貓的質疑吧

1.關於拿破崙軍事思想,謝謝知友Lee General已經指出了出處在於《拿破崙書信集》集,27卷,21428號。此處不贅述了。我或許是該提一下1815年的背景,不過我覺得大家基本都知道了。滑鐵盧戰役前的拿破崙確實只有主動出擊,先行擊破聯軍某部這一條路可走。這裡沒有什麼可質疑的。我也沒說拿破崙這路子不對,問題在於6月16日里尼會戰的結果本來可以更漂亮一些。

2. 關於格魯希,陳磁貓有一段「金線論」。各位看官自己判斷。不過個人認為這槍又打偏了。本文我重點並未放在格魯希,因為通篇是在討論威靈頓和拿破崙。但我多少還是說過拿破崙的元帥同比歐洲其他國家仍然是優秀的,包括格魯希元帥這樣的話,大家有空可以在評論區找一下。格魯希的追蹤方向當然是正確的,可惜不夠迅速。這一點我認為是拿破崙的責任。連陳磁貓自己都說了「16日林尼會戰之後,拿破崙並沒有趁熱打鐵,第一時間分兵追擊普軍,而是優哉游哉等到第二天靠近中午的時候,才下令追擊」。我也正是因為此點批評拿破崙的指揮。事實上的格魯希並不糟糕,滑鐵盧戰役結束後他的一系列行動堪稱漂亮,大家可以自己去看一些相關的書,還是很有意思的。

3.關於雙方的兵力配置和部署,圖片來源於網路,圖不完美。確實有一個問題就是沒有標出雙方指揮部的位置(不過我覺得詬病地圖沒什麼意思,畢竟我們用的都是二手資料,有本事自己畫去。而我用的圖好還是陳磁貓的圖好,大家自有公論) Wellington的指揮部位於Mont St. Joan, 而拿破崙的位於Rossomme Farm 『(where)he could see the entire battlefield, but moved to a position near La Belle Alliance early in the afternoon. Command on the battlefield (which was largely hidden from his view) was delegated to Ney" (Barbero, Alessandro (2005), The Battle: A New History of Waterloo, Atlantic Books, p.91)。此處恰恰指出拿破崙改變指揮所後視線變得不好。。

4 and 19.關於威靈頓公爵的戰術,這實在是一個太大的話題了。關於山坡背後的爭論。我沒說布陣于山坡背後,更沒說滑鐵盧布陣與山背,陳磁貓請仔細看。我只是說公爵本人很了不起地意識到山坡背面在防禦中的重要性。利用山背地帶的掩護,隱藏和休整兵力,這點他在半島戰爭中用過。回應到這裡我不得不說,這個提問討論的是威靈頓和拿破崙的指揮藝術,並不是滑鐵盧戰場的雙方指揮過程。雖然由於兩人只直接交手這一戰,所以大量的焦點集中於滑鐵盧。但並不是說我說威靈頓會利用山背,他就一定要在滑鐵盧把英軍布置在山背,我其實說的很清楚,英軍總體是沿道路配置的,散兵配置在前方的幾個村莊據點裡。

5. 我沒有仔細研究過戰場道路,只知東北-西南向的道路的路況良好。因為聯軍設想用這些道路supply reinforcements。

6 and 10.防守方的策略,此處我確實有不嚴謹之處。因為La Haye Sainte 和Hougoumont與中央陣線的距離,靠步槍是構不成交叉火力的。當然,也沒有陳磁貓說的四公里之遙,畢竟整個戰線的總長也就約四公里。而在La haye Sainte 和 Hougoumont兩處英軍確實沒有布置炮兵。此兩處,包括Plancenoit(此處應該就是陳磁貓 所說的帕佩洛特(翻譯很奇怪,事實上,陳磁貓幾乎所有的翻譯都很奇怪,比如把Earl of Uxbridge 翻譯成英國將軍阿克斯布里吉)。三處據點本身起到的就是支撐聯軍陣線,分割進攻法軍的作用。我不是因此贊了威靈頓的布陣么 - 對防守方極為有利。有什麼疑義?而且交叉火力,也並不是完全不存在的,因為攻擊La Haye Sainte和Hougoumont的法軍就暴露在英軍中央高地上的英軍炮火下,最後損失慘重。關於Hougoumont 兩個旅的問題,是的,法軍就投入了兩個旅(Bauduin"s brigade 和Soye"s brigade ),最後這兩個旅都廢了,因為進攻Hougoumont的第一波法軍(Bauduin"s brigade )直接受到了高地上英軍重炮的轟擊,師長Bauduin也因此送了命。而第二波的Soye"s brigade衝進了Hougoumont,不過在後來的混戰中被重創,衝進去的法軍除了一個鼓手全軍覆沒。這還不能說明法軍在Hougoumont戰術上的失敗嗎?至於Plancenoit,一度是被法國人控制的,最後被普魯士人奪下。後面提到的近衛軍的問題,這裡也一併說了「Five Guard battalions were deployed in support of the Young Guard, virtually all of which was now committed to the defence, along with remnants of Lobau"s corps」 (Hofschr?er, Peter (1999) 1815: The Waterloo Campaign. The German Victory 2,p.144-145. London: Greenhill Books).五個近衛營就是被派去協助青年近衛軍防守Plancenoit,當然最後失敗了(關於這點陳磁貓 在13點質疑我說近衛軍的問題上,數字上有出入,不知道他or她的東西出自哪裡)。

7, 9 and 14.關於陳磁貓質疑我的數據和時間,我覺得有必要回應一下。這些數字絕非杜撰,比如滑鐵盧戰役開始時間不確定這一說,出自Andrew Roberts:"It is a curious fact about the Battle of Waterloo that no one is absolutely certain when it actually began"(Roberts, Andrew (2005), Waterloo: 18 June 1815, the Battle for Modern Europe, p.55. New York: HarperCollins). 而至於早上十點開戰這一說(陳磁貓所質疑的),這只是一個說法: Wellington recorded in his dispatches that at "about ten o"clock [Napoleon] commenced a furious attack upon our post at Hougoumont" (Wellesley, Arthur (1815), "Wellington"s Dispatches 19 June 1815", Wellington"s Dispatches Peninsular and Waterloo 1808–1815)。

也因為這個原因,我打算把關於雙方具體兵力的問題留給大家,因為上次我找這些東西費了不少功夫,這會兒不在手邊,對不起了。數據極大程度上來自Barbero, Alessandro (2005), The Battle: A New History of Waterloo, Atlantic Books. 不過有一點陳磁貓提到的是對的:英國除了大炮確實還有一組火箭。

關於陳磁貓質疑的我對於拿破崙在滑鐵盧的評論,陳磁貓自己都說了「這不是拿破崙的一個人問題,更不可能是戰略判斷上的問題。要追究,也是法軍整個指揮系統的問題」。指揮系統的問題難道不屬於戰略問題的範疇么?我不就是說拿破崙的指揮系統很混亂么?而這種混亂一定程度上不是應該和選將上的失誤掛鉤么?這難道不是一個體現拿破崙犯的錯誤的很好的論證嗎?我因此列出了法軍在滑鐵盧戰役中犯下的一系列戰術錯誤,包括你後面提到的10,11,12,13各點。陳磁貓把這些歸結於我缺乏常識,邏輯混亂。寫到這裡都快不想回應了。。。

8. 拿破崙的身體狀況。不想多回應了,一系列的傳記,還有論文都有提過。大家看過的多少都會知道。而且我沒說拿破崙是老年人,46周歲不是老年這點常識我還是有的。仔細看,我說是衰老(評論區也有人提到)。一定程度上,這是因為過度的操勞造成的。而拿破崙最後的死因現在的說法一般認為是胃癌,這個可能和他的不規律作息和過渡勞累相關。

以上


不是。

他只和拿破崙打一場仗,就是滑鐵盧。當時的情況是英國荷蘭和普魯士聯合打法軍,人數上有優勢,而且英軍的火槍經過改進,比法軍的火槍射程遠一點,科技上又優勢。

他指揮能力應該和拿破崙差不多,對大規模布陣和炮火、增援的時機把握都比較正確,所以西班牙戰場他都打的不錯,但是他的對手是Soult,是拿破崙手下。

拿破崙失敗以後他經常看著拿破崙的畫像緬懷他最崇敬的對手。誰不緬懷呢?


瓦格拉姆戰役,博羅迪諾戰役,滑鐵盧戰役,拿破崙的對手都是一代名將,且敵軍都處於事先選定的戰場,甚至築有堅固的工事,士兵、馬匹、火炮的數量絕不遜色,結果是要麼戰敗,要麼撤退,要麼慘勝。

那個時代有很多偉大將領,庫圖佐夫,維爾斯利,卡爾大公,布呂歇爾,達武……拿破崙只有一個。


我是來吐槽這裡的各種答案的,不好意思,不管你是引用看起來是那麼一回事的書籍,還是根據筆記、回憶整理出來的答案,誤人子弟的成分太多,主觀臆斷的成分也太多。也不是說別人都是放屁,就我是對的——只是相對程度上來說,我比在座的各位靠譜,僅此而已。

拿破崙吧吧主捂奶雖然人是混蛋了一點,不過他在比較拿破崙與威靈頓的時候,確實相當中肯,在此先作為引子導入一下:

承認威靈頓的軍事才能的同時,不應當貶低拿破崙。軍事技巧這個詞過於寬泛,從戰略上來說,拿破崙當之無愧是當時歐洲唯一一個能夠指揮數十萬大軍以難以想像的速度運動,並將敵人分散並予以逐一擊破。戰略層面上,當時很少有人能做到這一點。樓主不能因為說威靈頓或者英國沒有「大軍團」,而威靈頓在半島和滑鐵盧打得不錯,就認為威靈頓如果有這麼龐大的部隊也能打的比拿破崙好,這種觀點無疑是武斷的。威靈頓的軍事技巧,或者說才能,不一定比拿破崙好,但是光就一場戰鬥、一次會戰而言,威靈頓定然不必拿破崙差勁。

百度貼吧鏈接:威靈頓的軍事技巧是要超過拿破崙的

吐槽現在正式開始,先從得票數最多的人開始,也就是@宋陽 先生的答案

一、宋陽先生答案篇

1、拿破崙的戰爭思想

簡而言之,我的思想與腓特烈一樣,一定要先下手為強。——拿破崙·波拿巴

註:宋陽先生的引用,儘管他的引用很奇妙的沒有出處,也就是source or reference

實際上拿破崙相當懂得如何權衡先發還是後發,還精通兩者之間的轉換。從第一次義大利戰役後半程,1805年戰役,以及1809年戰役,都可以看出這一點。這裡文字僅舉例義大利部分,當然其餘的可以在評論裡面討論。

卡斯蒂廖內會戰,拿破崙在奧軍攻勢之下轉守為攻;阿爾科拉會戰,也是同樣的情況;甚至就到里沃利,也是一樣的情況。這三場重要會戰都有一個特點:奧軍分進合擊,先下手為強的反而是他們;法軍被打壓到一個相對狹小的活動空間;奧軍執行合兵動作總是差強人意,拿破崙善於抓住每一次奧軍停頓的時機,實施逆轉戰局的機動、進攻,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後發制人

當然如果你說奧軍將領多傻逼,我就不多說什麼了,武姆澤老爹在德意志打的法國人滿地找牙。

拿破崙不是一個死板的教條主義者,與其說是教條主義,倒不如說經驗主義,與其說是經驗主義,實際上他是一個實用主義者,但與其說他是一個XX主義者,但他本質上是一個懂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軍事家、實幹家。因而,我們在討論拿破崙及其戰爭藝術的時候,不能只把眼光局限在若米尼、克勞塞維茨、拿破崙本人的論述上,戰史研究歸根結底還是得回歸到事件本體上——戰爭理論也概莫如是。

這也就引出另外一個問題,滑鐵盧戰役,拿破崙的戰略思想是怎樣的?

宋陽先生並沒有交代1815年戰役的背景,這也就導致了這麼一個奇怪的思路——「因為拿破崙慣於先發制人,所以1815年戰役/滑鐵盧戰役他也會先發制人」。

這是想當然,因為1815年戰役拿破崙只有採取攻勢這條路可以走。拿破崙復辟之後,他本是想通過外交手段、爭取和平,無奈其他幾個大國不信,非要用武力手段介入,侵入法國本土,進而逼宮。於是拿破崙不得已,在N國聯軍合流之前,先行擊破較為薄弱的一環——也就是駐紮比利時的英荷德聯軍以及普魯士的下萊茵河軍團。這個時候必須也只能主動出擊,否則坐等別人來拆門板?

還是要多學習一個。

2、背了幾百年黑鍋的格魯西。

在這個戰略的指導下拿破崙幾乎進行了所有的戰鬥,包括滑鐵盧戰役。在前一天輕鬆擊敗了布呂歇爾的普魯士軍,然後意圖派遣格魯希元帥追擊,期望能徹底殲滅對手,雖然我們都知道格魯希元帥最後跟丟了,沒有完成任務。

首先,林尼會戰是在6月16日打的,滑鐵盧會戰是在6月18日打的,把「一」去掉,不要畫蛇添足。

其次關於格魯西,只要看格魯西,就能明白一個論述滑鐵盧的人,是否對於這個戰役有粗略、較為準確的了解。很遺憾,宋楊先生並不是的。

還是貼吧鏈接:關於滑鐵盧,節選幾段,真別冤枉人家格魯希

簡單來說,格魯西並沒有跟丟普軍,他追蹤的方向是正確的。準確一點,格魯西沒有跟丟普軍,只是沒有逮住普軍主力。這裡就需要談及一個時間差的問題,16日林尼會戰之後,拿破崙並沒有趁熱打鐵,第一時間分兵追擊普軍,而是優哉游哉等到第二天靠近中午的時候,才下令追擊。然而,這個時候,普軍已經成功在瓦弗站住腳跟,並且開始集結。而分給格魯西的,恰恰又是頭兩天戰鬥中,最為疲勞的旺達姆與熱拉爾軍;加上給格魯西錯誤情報(幸虧格魯西自行修正了追蹤路線),這部分隊伍的效率,能打一場瓦弗會戰已經是給力了。普軍是分批次、分路線朝滑鐵盧挺進,被逮住的是最後幾個批次的梯隊,至於為何如此,那就是時間差的問題了。

3、雙方總指位置

首先那帶小丘叫做聖讓山(Mont St.Jean)

宋陽先生對於聯軍總指的位置含糊其辭,其位置如下,就在拉艾聖(La Haie Saint)的後面:

至於拿破崙的指揮所,各種史料皆稱絕大部分時間他在佳姻村,而不是羅桑默。佳姻村在羅桑默北面,居於高地之上,恰好可以將戰場(除了聖讓山背面)一覽無餘。

4、威靈頓的戰術

如以前數次戰役一樣他將英軍布置在山丘後面,這樣能夠有效利用地形隱藏自己的兵力不被敵人的火炮傷害。

怎麼可能布置在山丘後面?威靈頓的一線部隊,要麼是布置在聖讓山的山頂之上,要麼就是布置在接敵坡那側,尤其是英軍的左翼,那點坡度對於火炮來說基本不成問題,荷比部隊在開戰當初的位置甚至在山坡底部!所以當戴爾隆的第一軍進攻左翼時,這部分英軍可謂是傷亡最為嚴重的。

威靈頓的戰線必須總體維持在山脊那一線或者向前的位置,布置在山丘後面都是第二線也就是預備隊部隊。具體可以參見塔拉韋臘和布薩科。

5、以訛傳訛的凹路

實際上除了奧安的那個真的可以算是坑,其他的都是有路堤的公路而已……

6、防守方的策略

這樣的布陣對防守方相當有利。如果敵人進攻右側就會遭到烏各孟方面的反擊,進攻中央會遇到烏各孟和拉?埃?桑特交叉火力的的阻擊。

這肯定是全戰玩多了,烏古蒙和拉艾聖相距四公里,況且這兩處都沒有布置炮兵,何來由這兩部構成交叉火力?要構成也是高地上的炮兵,以及進了射程之後的英軍第一線部隊。

而且英軍的陣眼,也就是中央部,恰恰就是拉艾聖一帶……事實證明,法軍進攻聯軍左中部的時候,烏古蒙方面根本無力反推,也無法支援。

那麼烏古蒙、拉艾聖,以及被宋陽先生用「小村」一言概之的帕佩洛特,對於威靈頓來說意義為何?這三個與其說是可以布陣的地方,倒不如說是英軍第一線的前線支點,因為英軍在烏拉帕一線,除了散兵,幾乎沒有布置任何部隊,而散兵的作用恰巧就是襲擾敵軍陣線,造成傷亡。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拿破崙時代的步兵作戰常常都有散兵交戰的」前戲「。而這三個據點,又可以起到割裂法軍陣線的作用,法軍必須花時間花人力去照料他們,而第一線部隊只需要在必要時提供支援,或者炮火協助,就能很好的;料理法軍。據點不是第一線部隊,但是他們起到保護第一線部隊,割裂敵軍陣線的作用。

7、法軍的兵力

戴爾龍將軍(D"ERLON) 率領的第1軍13,000人和騎兵1,300人以及預備騎兵4,700人。左翼是雷亞將軍 (REILLE) 率領的第2軍步兵13,000人,騎兵1,300人,預備騎兵4,600人。道路南面的驛站拉?貝爾?阿利安斯(La Belle Alliance)附近有洛鮑將軍(LOBAU)的第6軍,步兵6,000人,皇帝近衛軍步兵13,000人和預備騎兵2,000人。

1)帝國近衛軍:20000

2)第一軍(戴爾隆):19900

3)第二軍(雷耶):20000

4)第六軍(洛鮑):10600

5)預備騎兵:約6700

需要指出的是,在法軍當中,各個軍屬騎兵是不存在所謂預備這一說的,軍屬騎兵都是一線部隊,根據所在軍部需求做出反應。對於法軍來說,真正的預備騎兵,是直屬皇帝的。

8、拿破崙的身體情況

拿破崙在滑鐵盧戰役時期已經步入老年,無論是精力還是判斷力都已經過了巔峰時期。因此在戰機的把握上,也不再像以往一樣準確。

沒聽說過四十來歲就是老年的。拿破崙的意志力和身體條件,都是能扛得住戰爭的奔波。

9、一連串要麼是缺乏常識、要麼是缺乏邏輯的言論

比如在滑鐵盧戰役之前的里尼之戰後沒有成功包圍布呂歇爾而讓後者逃脫,把一場殲滅戰打成了擊退戰,客觀上讓布呂歇爾有了捲土重來的實力。此外,滑鐵盧戰役當天早上下雨,法軍的騎兵和炮兵因為地面潮濕行動上存在一定困難。而拿破崙就直接推遲了開戰時間。整場戰役的開始時間偏晚,有兩種說法,分別是早上10:00 和11:30。

1)關於林尼會戰,林尼會戰最大可惜之處就是跑來跑去的第一軍。第一軍當時的位置居於四臂村和林尼中間。拿破崙要求第一軍朝林尼靠攏,奈伊卻硬叫第一軍朝四臂村來,跑來跑去的第一軍最終錯失任何一場戰鬥。如果有第一軍,林尼就會是殲滅戰,拿破崙也指示第一軍朝自己靠攏。這不是拿破崙的一個人問題,更不可能是戰略判斷上的問題。要追究,也是法軍整個指揮系統的問題。

2)關於17日夜晚的大雨。確實,對於法軍火炮而言,第一個進入炮位速度慢了,第二個問題是跳彈打不出來;但是對於普軍而言,從瓦弗到滑鐵盧,中間這段路也是淋雨的,如果沒這場雨,豈非普軍不就更早抵達滑鐵盧了?

3)開戰時間。法文材料說拿破崙11:30開始進攻;法軍第一聲炮響,英軍軍官對錶也是11:30,不存在兩種說法。

10、烏古蒙

首先是法軍在烏各孟莊園這個彈丸之地投入了過多的兵力,並且錯誤地採用的是添油戰術。直到戰役結束法軍都沒能奪下烏各孟莊園。

實際上就投入了兩個旅,而且烏古蒙不控制住,法軍進攻英軍右翼也是菊花著涼的。

11、第一軍的進攻隊形

比起以縱隊方式展開攻擊——各師的營之間保持通常間距,有利於快速移動和結成方陣的一種陣型——每個梯隊的營展了開來,一個接一個,互相靠的很緊。阿利克斯,東澤洛和馬爾科涅的師(迪呂特獨斷地決定不加入這個軍事部署)因而展現出了正面160到200人,深24人的三個緊湊的密集陣型。是誰下令組成這個在任何情況下都相當不利、尤其在這個不平坦地面顯得危險的陣型?無非是軍指揮官,奈伊或戴爾隆。無論如何都不是皇帝,在他於十一點給出的宏觀命令中,相關的東西沒有被詳細說明;甚至都沒提到用梯隊進行攻擊的事情。在戰場上,拿破崙「明智」地把所有執行中細節的決斷權給了自己的下屬。

烏塞 《1815:滑鐵盧》

後來的研究顯示,可能是下級軍官誤把命令中的分割(division)隊形衝鋒理解為師單位(division)衝鋒的緣故

法軍縱隊有個專門的說法叫做Colonne par division,即分營縱隊。

12、奈伊的騎兵突擊

騎兵突擊本身沒錯,但是步騎不協調也不能全怪他。拿破崙對於很多細枝末節,譬如步兵跟進這一點,都是不管的,由屬下操控,他只管宏觀戰略。奈伊的騎兵衝鋒本來沒有問題,但是步兵單位自己沒有意識到,應當迅速跟進,這一點若完全怪罪於帶頭衝鋒的奈伊,無疑是很不公道的。

還有炮擊,衝鋒前怎麼沒有進行炮兵火力壓制?烏塞指出,當騎兵攀上高地時,大炮陣才停的火。

13、無力吐槽的一段

(發生在下午三點左右)至此內伊終於意識到光靠騎兵無法取勝,只有多兵種協調才能成功。於是從雷亞將軍的第2軍抽調了巴修留將軍的第5師和弗瓦將軍的第9師的一個團共6,500人,加上騎兵中殘餘部隊重新捲土重來。攻擊仍舊是先前的老路。這次被佩吉特中將的英軍騎兵軍擊退。然而由於人數不夠英軍騎兵也沒有成功突破法軍的步兵。巴修留將軍的第5師和弗瓦將軍的第9師一部以及其支援下的騎兵在英軍炮兵和第3旅的火力下損失慘重,不得不後撤。但是英軍除了最左翼的第4騎兵旅和第6騎之外騎兵盡數出動也遭到相當的損失。英軍的處於危急狀態唯一參戰的漢諾威騎兵部隊團也在戰鬥中逃跑。在逃往布魯塞爾的路上甚至散布了英軍潰敗的假消息。內伊進攻的時候德魯隆將軍的第1軍以第13步兵團為先導再次對拉?埃?桑特發動攻擊。拉?埃?桑特由國王直屬德意志部隊守衛,英軍忙於其他方面的戰鬥沒有餘暇顧及這裡的彈藥補給,在法軍猛烈攻擊下國王直屬德國人部隊不得不退卻,400人的部隊最後只剩下42人。佔領拉?埃?桑特之後內伊立即組織騎馬炮兵向英軍方陣發射射程較短的葡萄彈。擊潰了英軍第27,30和73步兵團。戰局似乎朝著有利於法軍的方向發展,只要再繼續攻擊英軍就會全線崩潰,然而內伊手上也沒有多餘的兵力 內伊向拿破崙請求增派更多的後備兵力,但拿破崙拒絕了,對內伊派來的通訊兵喊「讓我再調更多的兵力!?我從哪裡去調?他以為我會生出來嗎?」

相當不審慎的一段

第一,法軍開始步騎協同是六點左右的事情,而且是第四次衝鋒之後的事情。其間沒有遭到阿克斯布里吉所部騎兵的攻擊。

第二,反擊法軍的是漢諾威第三旅,UK第三旅不在這個位置上。

第三,危機時刻英軍手上的騎兵牌面還是可以打的

第四,第13輕步兵團,麻煩軍制嚴肅一點

第五,跑的那個叫坎伯蘭公爵驃騎兵團

第六,打到那個關頭,不管是法軍還是英軍,彈藥都是極為緊張的

第七,法軍根本沒有擊潰英軍1/27 2/30,KGL(英王德意志軍團)還組織過一次成功的反擊。

第八,法軍近衛步兵團一共才12個,說完整也是在搞笑。當時普軍已經攻入普朗尚努瓦,拿破崙調撥了4個青年近衛團,和兩個老近衛營(相當於一個團了),也就是說5個團去抵禦普軍,何來「完整的15個團」

第九,拿破崙這番話說出來的時候,已經快7點了。

14、不知所云的數據

總的來說,拿破崙的戰術水平高峰主要是在義大利和中歐征戰時期。到滑鐵盧戰役時已經走下坡路了。此戰拿破崙的士兵無論人數,裝備還是訓練都遠較威靈頓為優。戰場上法軍擁有72,000人。其中步兵57,000人,騎兵15,000人,火炮250門。 而威靈頓領導的英荷聯軍共68,000人。由步兵50,000人,騎兵12,000人,炮兵6,000人,火炮156門。其中英軍僅有24,000名,英王德意志軍團King"s German Legion (KGL)6000人。荷蘭和比利時聯軍共17,000名,漢諾威軍團11,000名,布倫瑞克軍團6,000名以及3,000名拿騷士兵。由於第二次英美戰爭(1812年戰爭)之故,英軍將大部分一線士兵派往北美洲,英軍中只有7,000人是參加過半島戰爭的老兵。而聯軍多數都沒有實戰經驗。威靈頓自己對他的部隊的評價是「糟糕的士兵,低劣的裝備,參謀們完全沒有戰鬥經驗」。

法軍總計77500人,火炮為246門。

步兵:53400人

騎兵:15600人

炮兵、勤務兵及其他兵種總計:8500人

聯軍總計73200人,火炮有157門+一組火箭

步兵:53850人

騎兵:13350人

炮兵加其他人員:6000人

英軍+KGL當中有75%的營部是參加過半島戰爭的,可以算算看,參加過半島戰爭的英軍編製如下,可以自己算算看,英軍平均每個營由665人(近衛營甚至達到1000人!),滑鐵盧的英軍有25個營參戰。

III/1st Foot Guard, I/52nd Foot, I/71st Foot, I,II,III/95th Rifles, I/23rd Foot, I/51st Foot, I/28th Foot, I/32nd Foot, I/79th Foot, III/1st Foot, II/44th Foot, I/42nd Black Watch, I/92nd Foot, I/4th Foot, I/27th Foot, I/40th Foot

威靈頓黑慣自己的士兵了,在巴達霍斯的時候還稱他們是地球上的渣滓,然而事實是英軍和KGL軍隊相當精銳。

在Hal的不止荷蘭人,還有英國人。

15、所謂選將

對蘇爾特的大多是誹謗,而且出自拿破崙本人;至於奈伊,黑點主要在戴爾隆一事和騎兵衝鋒上,別的沒有問題。

16、所謂「後坡」

公爵幾乎是唯一一個意識到山後坡在防禦戰中作用的拿破崙時代將領,並且儘可能地使用它來隱藏兵力和保護士兵免於受到炮擊。雖然如此,他幾乎從未錯過反擊的機會,這時許多法軍縱隊就會發現他們被火槍齊射攻擊後,接下來就會遭到刺刀衝鋒的衝擊

上面吐槽過的,不再贅述;卡爾大公看著你喲。

你包括當年1796年10月的卡爾迪耶洛會戰,阿爾文齊就是用這招干拿破崙的。

===========================================================

回應@宋陽 先生的質疑

1、關於拿破崙的軍事思想

@Lee General引用富勒軍事史的一段內容,這一點不錯。

然而你卻巧妙隱蔽了我與他之間的討論選擇性失明,用來佐證自己的看法。

截圖如下咯:

那麼我們來看看拿破崙這封信到底是怎麼說的?不過我估計宋陽先生肯定是沒有看過了,雖然身在KCL,然而卻沒有利用好KCL的學術資源。

注意信件的時間,這還是拿破崙在遙控指揮南部的戰事——對於西班牙的戰事,他倒是有個戰爭思想就是不顧具體情況、不斷插手。

最後,包括Lee將軍也承認:

不要矇混過關

2、回應如下言論:

我之前的回復是這樣的:

需要指出的,我是來吐槽的。我沒有吐槽宋陽先生吐槽拿破崙指揮的問題,而是吐槽宋楊先生吐槽拿破崙指揮沒有進行詳盡的考察——簡而言之,就是指出宋陽先生的論據錯謬的問題。

這也就是我為什麼會批評宋陽先生的問題,宋陽先生是觀點決定論據,而不是論據決定觀點,典型的屁股決定腦袋;同時也存在斷章取義、選擇性失明的問題。

這一點從下面這段狂妄自大到無比的段落可以看出:

首先打個聲明,如果你覺得滑鐵盧會戰不是以法軍佯攻烏古蒙開始的,那這個話題已經沒得談了。

我覺得是你的書讀的少,很可能巴布羅那本The Battle你都沒讀過:

Barbero, Alessandro. 2005.The Battle: A New History of Waterloo. Atlantic Books

Clayton, Tim. 2014. Waterloo:Four days that changed Europe"s Destiny. Abacus.

這本甚至都不用寫Reference,烏塞《1815:滑鐵盧》,不知道的可以去面壁了

約翰·霍蘭·羅斯 《拿破崙一世傳》

英方觀點:

注意底下的注釋2

Weller, Jac. 1994. Wellington at Waterloo. PS

法方觀點:

Field, A.W. 2012. Waterloo: The French Perspective. PS.

我們再來看看德國人的說法:

Hofschr?er, Peter. 1999. The Waterloo Campaign: the German Victory. London: Greenhill Books.

其實你們可以看到了,我在上面已經引用了兩處宋陽先生經常引用的,一個是巴布羅,還有個是PH,前者是義大利教授,後者是德國學者。然後很奇怪的是,宋陽先生選擇用他們書中的一部分內容,以顯示自己可靠,然而卻無視那些書中能夠證明我所質疑的東西。這說明什麼?宋陽先生根本沒看過這些書罷了。反過來說我吹牛逼,我沒必要和一個吹牛逼的人動真格,不過既然你都亮出來你的肚子里都是什麼貨色,我也不妨打開我書櫥的一隅給你看看,什麼叫做真金不怕火煉。

很明顯,所以為什麼我說是11:30半開戰,很明顯——因為拿破崙進攻的命令是在11點前後發出到第二軍的,所以11點之前不可能會戰打響。而法軍調動部隊的時間,正好是在11點到12點之間。法軍在11:30前後開始炮擊,之後熱羅姆師便和烏古蒙南面的防線交火。怎麼看都是11點以後的事情。法方、英方各執一詞,但是開戰時間怎麼看都是在11點到12點當中——宋陽先生煞有其事地引用了一段AR這位common history writter的片段,然後引用威靈頓錯誤的戰報時間,就宣稱自己是對了——而他自己根本就是缺乏對史料的閱讀,大部分史料都認為開戰時間區間是在11-12點。斷章取義代替審慎的考量,這就是宋陽先生不靠譜的地方。

所以說啊,宋陽先生,你還是要學習一個,不要見得風就是雨,不要因為是義大利人或者德國人說的隻言片語,就以為欽定了、欽點了,想搞個大新聞,把我批判一番。你有一個好,就是全世界跑到什麼地方,你裝的比誰都高,但是引用來引用去的東西啊,都too simple, sometimes irrelevant,還可能打自己的臉:

然後我們可以看一下原書的91頁:

When the last troops had reached their positions, shouting themselves hoarse all the while, Napoleon ordered Marshal Ney to remain on the field and coordinate the action; as for himself, the emperor intended to oversee the whole battlefield, and therefore he had decided to establish his headquarters on high ground almost two kilometers to the rear, near the Rossomme Farm. From there it was possible with a telescope to survey the entire horizon, from Hougoumont on the left all the way to the forest known as the Bois de Paris (or Fichermont) and the heights of Chapelle-St. Lambert, which obstructed the horizon on the right. In accordance with a well-established procedure, the emperor"s aides set up a camp chair and a little table, on which they spread out his maps. Weary from so much riding, Napoleon sat down heavily and waited for the battle to begin.

最後你可以考慮查一下地圖,看看沙佩勒聖朗貝和巴黎森林到底在什麼位置,別的我不說了。

所以真的我也不需要去和宋陽先生辯論了什麼,因為根本不是一個水平的人,甚至可以說,其人就是搜搜谷歌、維基的搜索引擎答主;我確實比他有乾貨,如上所示。其餘有問題的朋友,可以在底下評論或者私信我。至於靠譜不靠譜的問題,讀者朋友自然有個公論。

單就論所謂Reference這一塊,我確實比他靠譜。


拿破崙貼吧一群威靈頓死吹,沒想到在知乎也是。威靈頓的軍事技巧,你可以說跟拿破崙相當,但其承前啟後的地位,那麼多次以少勝多的案例,威靈頓能做到嗎??

包括高票答案,以一場滑鐵盧戰役,就能證明威靈頓和拿破崙不相上下了。。。以一場和友軍配合,才打贏的戰役,我就呵呵了。說實在話,威靈頓能取得勝利,和蒙哥馬利一樣,靠的都是國力,盟友的支持。以源源不斷的兵力,友軍的支持,對付當時已經強弩之末的敵軍,這也能拿來吹?

威靈頓是個優秀的將領,但也僅此而已,同時代的優秀將領很多,但跨時代的軍事天才,只有拿破崙一個,幾百年都不一定能出一個。我在拿破崙吧也說過同樣的話,不過立馬就遭到了威靈頓死吹的圍攻,甚至被禁言,拿破崙吧應該改名叫威靈頓死吹吧了!就像同樣一份考卷,你能做八九十分,別人不僅能做滿分,還能給其中的題目,提出更加創新的劃時代的解法,還能據此發明新的理論,你說誰強?

一個棋手,同時跟你們十幾個人下一盤棋,幾次都下贏了,但最後依然體力不支,最後一局輸了,然後你說他不如你??笑死人了


威靈頓就是典型的第七個饅頭,導致前六個饅頭默默無聞


如何評價和估計軍事能力?

軍事能力不是三國志遊戲中區區的一個數值。真實世界裡的軍事能力也是分方面和層次的。

從層次上來講,有些人戰略能力強而戰術能力弱,有些人反之。而具體到戰術能力當中,有些人的多兵種統合能力強,有些人炮兵專精...等等。

從方面上來講,有些人善守,有些人善攻,有些人善後勤,等等。

那麼威靈頓和拿破崙的軍事能力孰強孰弱?只能說各有千秋。拿破崙早期炮兵專精,在義大利方面軍之後成長為多兵種統合戰術能力強,但在後期戰略能力乃至政治能力的問題就顯出來了。威靈頓的戰術能力雖然不如拿破崙耀眼,但是早期也在兩牙把法國人揍得滿地找牙,更重要的是能夠捕捉到法國軍事體系中的弱點,這軍事能力我認為不比拿破崙差。

但是,我一直認為,拿總的能力和野心是不相稱的。拿總最適合的是出任方面軍司令乃至元帥類型的職務,卻不適合出任國家領袖。對於一個國家領袖而言,軍事能力絕不是最重要的能力。而拿破崙的勝利不僅是他個人的勝利,更是法蘭西的勝利,其失敗亦然。那麼,為了追求勝利,就應該依靠法蘭西整個國家的軍事政治乃至外交能力,而不應該僅僅依靠拿總個人的強橫軍事戰術能力。

畢竟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單純比誰能力強沒有意義,否則都不用打仗比比就行了。

不論歷史評價能力強弱,取得最終的勝利才有意義。

從這個角度上講,我認為拿破崙不如威靈頓。


他註定失敗,也註定不朽。

失敗使失敗者變的崇高,而那個勝利者,卻讓人遺忘。

我們都知道滑鐵盧是失敗的代名詞,但是威靈頓贏了。所以我們知道誰才是歷史,是人們心中的英雄。

滑鐵盧有威靈頓的紀念館卻沒有幾個人知道,而拿破崙的塑像卻讓得無數人仰望。

我們永遠是先知道拿破崙,然後知道了那個人,哦,他是那個打敗拿破崙的人。僅此而已…

誰勝誰負早走了定論,但是你不能說誰贏了誰就是技高一籌。也許,這只是歷史的一個玩笑。

他是一個偉大的人,而他,只是在歷史的幕布上扮演了一個打敗了主角的角色。是的,歷史本來就是一個悲劇。


老虎征戰四方,最後精疲力盡被鬣狗打敗,引發了動物界的大討論,各種目擊文獻來扯鬣狗如何咬老虎~


蒙哥馬利與隆美爾比如何?


上次看到一本書,叫《領袖政治學》,裡面把拿破崙遭遇滑鐵盧失敗的原因歸為法國經濟的大不如前,長期的征戰讓這個國家已經面臨經濟困難,經濟上無力抵抗對方同盟,軍事上隨之失敗。我個人覺得,跟隨Napoleon出生入死,經過頻繁的戰事後仍活下來的戰士們、將領們現在已不如前了,或不再在隊伍了,尤其是征俄失敗,他失去了最優秀的那部分精銳。新兵再多,激情再高,經驗不足,難免要經戰爭「萃取」濃縮,滑鐵盧之役,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


戰勝軍事天才的將領往往顯得比較平庸,拿破崙和威靈頓公爵如此,漢尼拔和西庇阿,隆美爾和蒙哥馬利亦如是


說威靈頓,避不開的是半島戰爭。從1808第一次登陸葡萄牙區區幾千人,到解放整個半島,在1814年打到法國南部境內。從一開始不被英國政府所重視,到後來撐起了英國陸軍榮譽的大旗。

拿破崙呢?1796-1797 兩年打下半個義大利。1805 一年從奧地利一頭打到另一頭。1806 一年推掉普魯士。這裡無論哪一次campaign,其體現的軍事才能都要比威靈頓更強。

威靈頓無疑是個非常優秀的將領,懂得自己和敵人的優劣勢並運用。1808年蘇爾特以優勢兵力進攻葡萄牙,威靈頓堅壁清野且戰且退,最後拖死了法軍3萬多人。1813轉入全面戰略進攻,一路僅僅靠不斷的進軍,就逼的本來打算防禦的法軍展開戰略大撤退,並且在維克多利亞一舉擊潰法軍。1815滑鐵盧就不說了。作為一個軍事統帥,威靈頓的能力幾乎完美,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累積到戰略優勢之時再給予致命一擊。

但他是個凡人。半島戰爭從戰略防禦轉入進攻,靠得是1812-1813法國征俄的慘敗。1815滑鐵盧靠的是英軍的堅韌,和普魯士的及時趕到。

而拿破崙,是可以化腐朽為神奇,是可以通過自己的軍事能力,而不是等待天時地利以轉變整個戰爭局面的人,他的能力是可以和亞歷山大,漢尼拔這些人相提並論的。


歐洲四大名將是亞歷山大大帝,漢尼拔,凱撒和拿破崙。


個人認為威靈頓的軍事實力是無法與拿破崙相比的。

威靈頓在贏得滑鐵盧戰役譽滿歐洲之前同拿破崙對戰已然六負,況且拿破崙捲土重來已經是殘兵敗將,很多老部下都厭倦戰場,悄然歸隱。即便是這種情況下,拿破崙的重現依然震動整個歐洲。因為,那個年代,世人皆稱他名——拿破崙而非姓,也只有這個鐵騎踏遍整個歐洲的人能夠辦到。

滑鐵盧戰役當時適逢大雨,拿破崙久攻威靈頓的高地不下,一撥又一撥的持續增強火力,這還是在在發動總攻前已經命格魯希率領三分之一的部隊前去圍追另一支對面的散兵,以防後者同威靈頓會合。這樣的部署是正確的,但是歷史總是會有戲劇弄人的結果——格魯希對於是否支援大部隊思考了致命的一分鐘,這個時候是否出兵全然考驗的是過硬的軍事實力。格魯希不知變通,落得最後那隻目標先支援威靈頓而大破拿破崙主力部隊。現在想想那個在土倫戰役一炮成名的科西嘉的天才軍事少年,叱詫風雲幾十年,最後的命運竟然被這樣不知名的小人物扼住了咽喉,從此從歷史的舞台上落幕了,令人唏噓不已。

一些人註定是天才,是大帝;而有些人只能是名將,是公爵,這便是難以逾越的差距。


當然不是,威靈頓從不打無把握之戰,雖然百戰不敗,但進攻要比防守困難的多,拿破崙是主動發現製造對方漏洞,威靈頓是等待對方漏洞出現。很明顯高下立見了。


拿哥本人只認卡爾大公。


說起來也奇怪,英法打了幾百年,陸軍中能稱得上軍事家的也就拿破崙一個。英國軍隊打仗一直靠的是紀律。哪怕蒙哥馬利也算不上名將,只不過英軍只有這一個拿得出手的,所以捧上天


推薦閱讀:

為什麼法國要用稅收養那麼多不工作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的黑人阿人?
留法中國學生是不是江蘇、上海、湖北籍貫最多,生源分布相對他國留學生有什麼特點,原因何在?
法國的大學是巴黎的會比較好呢?還是得看具體專業?
突然想全家移民法國,請問有可能性么?
法國大革命之後的歷史是怎樣的?為什麼現在的法國是第五共和國?

TAG:法國 | 軍事 | 拿破崙NapoléonBonaparte | 滑鐵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