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在幾乎全世界範圍內都發展成第二性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超越地域文化的阻隔,大多數文明中女性都被歸為第二性,造成男權社會的根本原因是什麼?這和基因組成有關係嗎?


簡而言之,是因為「父權制」對於女性的壓迫。使得女性無法自主發展。

或者說是,原始(「狩獵-採集」時代)男性為社會經濟產出的主體——父權家庭制度的形成——父權社會結構——父權社會的倫理觀——對女性的觀念壓迫和權力結構壓迫——女性主體性缺失,社會變為男性中心話語。

而關於父權制的起源主要來源於以下幾個方面:

父權制產生於制是指父親居主要權力位置的一種社會『19 世紀的經典作家是從狹義上來理解父權制的:父權制就是家長制(國內許多人也把父權制的英文" Patriarchy 」譯為「家長制」― 作者注。):它指年紀較長的男性統治包括妻子、孩子及年紀較輕的男性在內的整個家庭的一種家庭類型。英國人類學家梅因指出:在現代法律制度化之前,社會是由家庭構成的,而家庭本質上普遍是父權制的,「在家庭當中,年齡最大的男性家長,也就是最老的長者,是至高無上的。他的統治擴展到無條件地加在他的孩子和家人身上,就像加在他的奴隸身上一樣」」,古代羅馬的家庭就是這種意義上的父權制家庭,父親們握有家庭成員的生死大權,而丈夫們則可以對妻子實行嚴格地約束和統治社會學家

而事實上,西方父權制的觀念建立,來自於古希臘「厭女情結」——古羅馬父權意識——基督教父權意識。

中國主要來自於禮教社會由來「宗族制度意識」。

當然從歷史唯物論的角度來說,其產生於:

1,在母系氏族社會後期,社會自組織力提高,男性開始作為經濟產出的主體,導致了母系氏族時代的性別分工被男性轉換,開始掌控自組織體的話語權和權力體系主導。並且開始對於女性的性別角色進行重新塑造,包括生育合作的性別預設,父權家族制度和父權財產制度,最後擴展到整個社會關係中。

2,在自然崇拜和生殖崇拜的原始宗教意識中,這兩個伴隨而生,產生某種意義的女性崇拜,體現為女性掌握宗教神權和氏族學院的認同,加之早期女性的經濟產出實際上比男性穩定。但是在自組織力提高,男性成為經濟主體之後,部落社會的擴張性,開始出現了「征服自然情結」,最著名就是古希臘社會,而事實上,古希臘社會的「厭女情結」本身也就是將女性作為自然意識的體現的一種粗暴男性徵服欲。並且對於生殖的意識變得世俗化,那麼原始神格化的崇拜,就開始崩潰了。此時,男性作為社會主體對女性的在生育角色上的強迫性的性別定位就開始存在了。。

故而,父權制的基本男性中心的權力觀實質上就是性支配主權(sexual dominion)而且在全世界普遍存在,而這個權力觀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女性主體性缺失」,只不過存在方式和文化背景有關。。而這些東西,伴隨著人類社會生態的改變,包括社會關係,社會組織權力的生位,等等,形成了廣泛的父權體制。。

而從古至今父權制度對於女性的發展迫害和限制有哪些方面呢?

1,父權社會的性別角色的預設,體現在社會關係中。

這個其實就不用多介紹了。所有一切源於宗族社會,和基督教父權社會中的所有對於女性的倫理戕害,實際上都是來源於父權社會將女性角色定義為「依附者」和「性資源供給者」的歧視性預設,無論是對於女性幼小,溫柔的審美,還是對於女性觀念的干涉,還是性倫理的「雙重標準」,包括整個社會宗族意識對於女性的觀念粗暴干涉,以及男性中心話語的輿論傾向。。使得在父權制下,女性的社會人格的自我建構是被外部性強烈干涉的,男性中心意識對於成長過程中進行了粗暴的入侵,並形成話語上的權力主體。

2,父權社會的結構性壓迫。

這個就來自於,已經佔據經濟產出和社會分工主體的男性,形成了以男性為中心的一個社會秩序,這麼一個現狀,所帶來的一切歧視性的東西。結構性即使社會關係在話語傾向中所形成的權力秩序,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那就是就業歧視,在男性佔據主體的社會分工中,和性別角色預設中,對於女性的加入雖然在觀念上未必顯示出很強的排斥性(沙文豬總是少數),但是在經濟結構上產生明顯的排斥性,比如在女性傳統上較少的領域,就更容易像男性主體的分工靠攏,最後對女性產生排斥。比如說某些工科就業出現性別歧視的理由往往是,女性不方便與男性進行集體生活,因為女性比例太少,但是這明明是一個死循環,女性比例少是歷史遺留產物,但是你又因為歷史遺留產物(男性主體的分工意識)去拒絕女性,女性比例會更少,父權社會的經濟分工歧視就會越來越嚴重。。這就是結構性壓迫,事實上就是男性分工主體這麼一個既定的歷史語境,造成經濟分工上對於女性加入的排斥,當然逼近是現代社會,這個排斥不會這麼赤裸裸,但是這種歧視是強存在的。。這種事情,在父權制社會從古到今都有,在古典時代,更為嚴重,女性直接被排斥在經濟分工之外。

3,父權社會中,女性的話語權缺失。

這個體現也是多方面的,比如性倫理往往是利於男性,社會規則的建立往往也是男性視角。宏觀一點,歷史的敘事,書寫和歷史觀念的建構,也來自於男性主導的敘事話語,在這之中,女性的歷史形象是模糊的,女性的自主敘事和發展是被摒棄的,對於女性的歷史建構也是依託男權話語的,甚至是為男性的性別觀念所服務的存在,最簡單的就是,中國歷史中大半對於女性的抒寫,不是符合男性的性倫理,就是符合男性的才情詩意。在文學之中更為明顯,文學對於女性角色的建構,就是完全的」女性缺失」,到上世紀末才勉強有所改善。。。這本質上就是父權社會中,對於女性話語權的剝奪。。

故而,在以上幾個經濟,社會,觀念各方面的父權意識的壓迫之下,女性是根本無法自主發展的,故而才被男權社會放置在「第二性」的位置。。

現代社會所需要的正式摒棄以上這些東西,當然是基礎上是依靠經濟分工結構的反轉。。


生理原因。

在工業革命以前,身體素質直接決定生產力,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

男女心理上的差別、女性特質的心理狀態,都是果,而不是因。


第二性和基因沒關係。既然題主你能提出「第二性」這一概念為何不看看《第二性》,而如果你真的看了《第二性》就該越發明白這一點。

一言以蔽之:父權社會是造成女性第二性的原因。

既然原因在於父權社會,那麼父權社會在全世界範圍內的興盛是因何發端的呢?

最主流的解釋是:

隨著生產方式的改變,農業、手工業、畜牧業等產業興起,勞動力需求量增大。女性除了力量上遜於男性外,還有妊娠分娩期。因而逐漸出現男女在公私領域上的分工。男性逐漸佔據公共領域的發言權和領導權,社會權力發生傾斜,社會形態便也逐漸從母系社會轉為父系社會。

另外一種推測是:

人們開始意識到男性在生殖過程中的作用,於是母系社會被逐漸打破。關於一開始人類不曉得男性在生殖過程中的作用,這一點有很多佐證,比如原始部落開始都是崇拜女性生殖器,後來才轉為陽物崇拜。另外傳說中也有很多類似踩到了一個大腳印、吃了一個怪鳥蛋於是懷了誰誰誰的故事,很可能就是女人不清楚什麼是致使自己懷孕的真正原因。

那麼,父權制度下女性如何被構建為第二性?

歷史敘事是男性書寫,女性是他者。

舉幾個例子:

在古希臘,女性是有缺失、不完整的人,是發展不健全的男性;《聖經》里夏娃則是亞當身體的一部分幻化而來;在古中國,有伏羲女媧這樣的傳說,男女各自代表著陰陽,其實就此理論而言是蠻平等的性別觀,但是後來封建等級制度(階級class)+家長制度(家族family)+集權制度(國家state)三重敘事重壓,將女性死死壓制。

看古典文學,書中幾乎看不到什麼有趣的女性,更遑論女性作家了。在童年和青春期,女性意識方面對我有所幫助的書籍都是西方文學。而且直到今天也還在奮力於拜託一些中式傳統思想的桎梏。「失語是父權制文化理想中沉默不語、沒有怨言的婦女的狀態」,能靠自己在歷史上留下聲音的女性太少,留下聲音的女性基本都是貴族階層,形象也都太典型化。

所以事實上女性長期以來都是失語的,是男性的附屬和側影。該說「第二性」這一概念的提出,是正式作出兩性對立的姿態,是女性的發聲。《第二性》的意義就在於此,它打破了女性這一性別長久以來的沉默,放到歷史中是進步的。

只是到了今天,男女兩性對立的這種二元性別機制已經不再被認可,種種性別機制的壁壘都在面臨著挑戰。我們不可能只滿足於要求女性擁有公平的機會與權利,而是要爭取顛覆現有的性別霸權,尋找到一種性別平等機制的存在。

事實上女性和男性都在意識形態上被占統治地位的社會性別結構所蒙蔽。

男性主義認為男性不但受父權體制下性別定型的限制,而且相比於女性是男性受到更多諸如暴力、險惡工作環境等傷害。我們要摒棄這種觀點:權利有一個群體擁有,針對另一個團體;而是要將它看做由實踐、習慣和技術組成的網路,這個網路維持一個特定領域中的支配與從屬的位置。把女性的屈從地位歸結於父權制意識形態在女性中的錯誤意識也是不夠的,女性的生活和她們的主體性在多大程度上被組織到系統的、欺騙性的實踐所構成的體系中去,也同樣值得被強調。

其實還存在一些對男性未來的悲觀論呢。因為一旦人類掌握了無性繁殖的技術,那麼男性都有可能面臨滅絕的可能。但低估男性,只認可其存在價值在於生殖也同樣是不對的。女性可以生育,但畢竟養育孩子比生育孩子的艱難只多不少。一直以來父權社會維繫的核心,就是在於父親與子女之間的經濟關係。【女性在這個體系中扮演的角色——生育者,使得其被要求忠貞不二,以確保子女與男性的血緣關係。以血緣為紐帶結成的社會基層單位——氏族社會(skinship)也是社會經濟的基本單位,只是女性在這種skinship中是被動的,以女兒或姐妹的身份,被男性交易給其他氏族的男性,以完成這兩個男性之間社會關係的締交。】

至於父權制度下的「女強男弱」現象,也確實存在,不過只是在一定情況之下:以現有的性別權力結構來看,女性的地位低於男性,但如果有階級、種族等社會及經濟結構下的因素,會有higher class女性凌駕於lower class男性的現實。

比如當下,有人認為隨著女性受教育程度和工作機會的提高,出現了女強男弱的「逆向歧視」現象。比如在大陸年輕貌美女性在職場更有優勢、女性在選擇配偶時會有諸多要求等。但「逆向歧視」這個定義本身就還有爭議。說到底,如果根本沒有「歧視」,便也就不會有「逆向歧視」。

以女性主義者Suad Joseph對於性別劃分的評價與展望作結:

「We constructed a difference, which insofar as it became compulsory, became internalized. Gender difference is historically and culturally constructed and reproduced throuth complex moralities, idioms and structures of power. Feminist discourse attempts to destabilize the hegemony of these constructs and by so doing create spaces for experiments in alternate forms of relationships.」


個人不同意用基因、體能等純粹生物因素作為解釋女性成為第二性的原因。人類和其他動物最大的區別之一就是人類的社會性,只從生理因素去考慮問題勢必是存在缺陷的。

對於女性如何成為第二性這個問題,不同派別的女性主義都有不同的解釋。書讀的少,只能談談自己有所了解的說法。

激進女性主義者認為男性的天性是富有攻擊性、邪惡的。男性對女性的侵犯和壓迫導致了女性屈從的現狀。男性和女性是不同的兩個階級,男權制的壓迫是性別不平等的根源。我個人認為這種說法具有本質主義色彩,因而不持贊同意見。

我比較贊同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的觀點,認為男女的不平等起源於生產方式的改變。人類在母系社會階段,女性生下的孩子是由氏族共同撫養的,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男性也習慣融入由母系氏族生活。定居的生活開始後,狩獵、耕作更適合於體力較強的男性。男性逐漸掌握了領導權,養育孩子的責任落到女性身上,女性的職責漸漸歸於家庭。社會逐漸形成「男主外、女主內」的偏見;中國從古至今的「從夫居」嫁娶制度改變女性的家族認同,將女性排除在繼承血脈的人選之外;為了束縛女性的性權利,形成了對男女性道德的雙重標準;媒體強調女性性感美麗的氣質,物化女性的身體;成為既得利益者的男性在法律、制度方面都更願意用男權制的眼光進行規則的制定,這些原因都加劇了性別的不平等性。

關於「母性」這個問題,我認為這並不是女性基因裡帶有的東西,更多是社會構建出來的刻板印象。媒體、課本一遍遍地歌頌「母愛的偉大」,稱讚「工作、家庭兩手抓」的女性,強調「生了孩子才是完整的女人」,而絲毫不去提男性對家務、養育後代應盡的責任,不提女性應當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彷彿這只是女性應當作出的「奉獻」——實質上是在強調女性在家庭里的角色,將女性作為「母親」的無償付出合理化。而一個擁有成功事業的女性若是不結婚,就會被冠以「不正常」、「性格怪癖」、「太強勢」等名號。一位女性若是選擇了不生育,則會被指責為「自私」、「冷漠」、「逃避責任」,甚至「人生不完整」。每次我表達出「我不喜歡小孩」的觀點時,總會有人說:「等你自己有了小孩就不這麼想了。」可我總是不由得懷疑,這是真的嗎?

喜不喜歡小孩就如同喜不喜歡貓狗一樣,是存在個人差異的問題,母性也有淡薄和濃厚之分。母性淡薄的女性就算迫於社會大流生了孩子,也不見得會立即喜歡上吵吵鬧鬧的小孩。若是不盡心養育,就會落下「不盡職」的批評。而同樣的事發生在男性身上,輿論就會少多了。從沒換過嬰兒尿布、泡過奶瓶的男人就不會被職責為「沒父性」。生而不養的男性有的是(不是每周只花幾小時陪孩子玩玩就是盡了養育的責任)。和孩子的感情是需要培養的,社會習慣於把養育孩子理所當然地視作女性的責任,女性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更多,付出得也更多,自然看上去更愛孩子,更具有「母性」了。

至於女性智力不如男性的觀點,我想這更是毫無根據的。回憶學生時代,成績優異的女學生比比皆是,智力和學習表現毫無關聯我是絕對不贊同的。諷刺的是,社會還要將這種現象視作「男生危機」,高校要提高女生的錄取分數線以便錄取更多男生,卻看不到未來職業市場中女性遭遇的歧視和就業天花板。

還有女性感性、男性理性等論調,很多也是文化構建的結果——男性不被鼓勵表達情感,否則就是陰柔的、不陽剛的、違背「男子漢」氣質的。而女性之中也有很多更貼近理性思維的人。

同理還有女性更順從、更溫柔、更有共情能力等觀點,統計學的數據顯示的事實是很粗暴的,直接導致了人們忽略了個體差異,而且不會反映出社會文化構建在其中的影響。許多人口中的「男性基因導致了……女性基因導致了……」有時其實是「男性就該……女性就該……」的另一種反映。


應邀

先參考婚姻制度進化史,其中人類婚姻制度發展的歷史也是男女性別在社會中地位差異的演變歷史

可見,在社會系統中,男性不是一直處於上位和主流的,歷史進程的需要什麼樣的性別發揮更多的作用,什麼性別就會出來作怪, 如今偽娘女漢橫行也是此理

再參考個性心理對智力的發展作用中男女差異的段落

關於此圖的文字解釋【那個橙色的或者說土黃色的代表女性,天藍色或者說藏青色的代表男性,其它的暫時無視。可知,女性在目前的教育系統中的表現總體優於男性且相對集中,而男性在總體表現略差的同時分布差異更大,梭子兩頭尖。雄性哺乳動物本身就是一種淘汰率較高的物種(物種?),但是表現優秀者又會明顯多於雌性】,可更廣泛的解釋男女兩個樣本的很多行為表現相比較時是如何分布的

從生物學上說,催產素是哺乳動物非常重要的激素,其會像螞蟻蜜蜂的信息素一樣,讓人們更加團結懂得同步協作,同時也與盲從屈從緊密相關,睾酮則與暴力、創造、孤僻相關。雖然動物無論男女公母都分泌催產素和睾酮,但是性別差異還是非常多的受這類激素影響。表現出來的就是雄性更難管難領導,不容易受群體意識影響,更願意獨自思考行事,所以男性在社會中的淘汰率略高於女性,而成就突出者又以男性居多

以上兩個參考,讓我們大致的了解到,所謂【男性地位高女性地位低】在實際社會中並不一直如此。時間上,有過女性主導社會發展的時期,母系社會近似象群的社會形態,大的集群都是老幼婦孺,年輕男性要不是到處流浪要不就是結伴小集群行動,直至融入一個母系社群;空間上,即使是數千年來的男權社會,也不是所有男性地位高於所有女性,而是少數男性地位高,其次是大多數女性,然後是大量下層男性,最後是少數底層女性。要知道人權平等什麼的頂多只有千年的歷史,數千年都是有大量沒有生殖權的男性奴隸和相對數量較少有生殖的女性奴隸的社會形態,權貴擁有大量女眷,這些女眷的地位雖然比男性權貴低,卻高於大多數男性民眾,這個數量分布又近似上圖正態分布所示。至今,這個分布仍然有這種曲線傾向,所以大多數國家地區的男性人口略多於女性人口,為的就是即使在一夫一妻制主流的社會,依然要補充那部分必然被淘汰的男性。可交配生殖方面,卻是較少的男性獲得較多的女性,這種數量反差雖然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不斷縮小,可還是說明男性天生就是消耗品,在進化過程中更多的扮演起了骰子的角色,擲到6的骰子妻妾成群,其它12345隻能上山打老虎。男尊女卑就是個謊言,這句話把一直以來大量沒有社會地位很難獲得交配權的男性給忽略了

不過韓國據說女性快要超過男性了,這就到了我們要說的第三點:未來社會形態可能男性地位不保,至少很難維持數千年來的男權社會形態了

仍然從之前的兩方面大略分析一下,因為婚姻制度是男女社會地位差異最突出的表現沒有之一,而生物學差異則是所有差異的根源,故只抓住一頭一尾這兩點,其它那些類似第二性什麼的文化上的種種全部剃掉

一夫一妻制的時間並不長,少數情況下也有過一妻多夫,例如印度史詩中【黑公主招親五兄弟】那段,聽上去好亂倫。這裡的要點是,不論什麼制度,在文化解釋上總會牽扯到什麼一堆亂七八糟,一夫一妻就說啥人權啊平等啊,一夫多妻就說啥多子多福開枝散葉啊,一妻多夫還能說什麼什麼,我也不知道什麼,總之會有人扯些沒有決定性的理由。可實際上,這些被社會公共制度所保障的婚姻形式,都是因為對社會發展有利才受到承認,無論是納妾還是黑公主五兄弟6P

社會起源於親子關係,隨之而來的家族、氏族、部落、村莊、城邦、國家,慢慢滾大,滾得再大其根基還是在血緣親子。維繫家庭關係的是母親,維繫親密關係的是催產素,所以在社會集群規模滾大的過程中女性基因起到了凝聚團結的作用。男性的暴力欲攻擊性和工具創造性在保障人類集群生存的方面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人類佔領地球的過程中,在社會向外拓展的過程中,男性取得了主動權,而女性則更多扮演起了家庭內部協調保障的從屬角色,參與社會活動較少,自然不受社會重視。 然而當地球成了地球村,全球化讓整體人類開始向同一個社會集群發展,男性的暴力性和開創性在社會發展方面漸漸顯現出弊大於利的狀況,一戰二戰冷戰反覆實驗的結果是,暴力解決不了有限空間人類共處的問題,愛與和平的協作基因催產素又開始比睾酮重要了。社會越依賴法制抑制暴力越講究溝通協作,男性基因就越顯得弱勢,這也是為什麼女權主義在戰後瘋長,21世紀的大陸偽娘泛濫娘炮叢生,整個社會文化主流的風向標都在向女性傾斜

過去看的一個關於【白痴天才】即【特長型自閉症】的科教片中,有個搞腦科學的滿臉鬍子的老頭非常悲觀的認為男性是將被淘汰的性別,理由是人的社會化需要催產素有甚於睾酮。而【白痴天才】這類有過目不忘等特技卻無法與人溝通的人群就是典型的過於男性化,這類人每7個才有一個女性,由於無法與常人交流,大多數時候被歸入弱智。現在對自閉症的社會認知度高了,又有一種天真的認識,把所有自閉症都歸為【白痴天才】,其實只有極少數自閉症表現出【雨人】的特徵

催產素也同樣有負面效果,隨大流、人云亦云沒有主見、話嘮、母愛泛濫、對人的過度關注和控制欲,這些特徵過度明顯的話同樣也有對應的精神類疾病出現。更何況雖然目前人類被圈在了地球上,可一旦人類發展到大量太空移民開荒的時代,男權又會佔上風了,呃,如果那時候人類還能保持現有生理結構的話

總之,權力和義務是對等的,對社會發展的作用權重更大的因子會被重視,獲得社會承認,而不是簡單的表面上的男尊女卑,體制、制度、法律、道德,都是為了凝結和規範這些優勢基因的工具,包括我們的意識形態也是

最後就是給個警報:女性擇偶難度隨其社會地位提高而提高,本來男性是進化骰子,現在女性也要做骰子了,女性為求偶的競爭激烈程度會遠遠高於過去的男權社會。對於女性天生的順從被動基因來說,必須接受這種主動的義務並不會讓每個人高興

————發佈於 2014-11-28————

重要更新

呃,昨晚剛看了個片,必須要補充一些新發現引出的新觀點

研究者發現非洲黑猩猩文化,對,是文化沒錯,過去只對人類使用的名詞,比如河姆渡文化。之所以認為黑猩猩出現了打破人與動物區分的文化特徵,主要有以下幾點:

1、穴居。發現某黑猩猩群落棲息於天然岩穴中避暑,之前認為這是類人猿才開始具備的特徵

2、洗浴。過去認為猩猩普遍怕水,但這群黑猩猩卻會去固定水塘泡澡

3、使用工具和傳授使用。我們都知道黑猩猩會用樹枝掏白蟻,現在又觀察到它們用樹枝加工成類似矛的工具獵捕小型猴類,並且會互相模仿,母親會主動傳授訓練子代學習使用這些工具

4、區域文化差異。該地區猩猩具有獨特的文化特徵,擁有不同於其它地區猩猩的生存技巧

5、同理心程度超出之前我們的認識。研究者將從當地人手中救出的幼年猩猩還回,前來接收的是一個年輕公猩猩,後續觀察發現這隻公猩猩不僅將小猩猩還給母親,還在母親傷愈期間(被當地人搶走幼崽時受的傷)幫助抱小猩猩幾天。更重要的是,這隻公猩猩與猩猩母子並沒有血緣關係,片中說有可能之前有某些事情讓這隻公猩猩與該母猩猩關係特殊。咳咳……我不得不想到炮友關係,因為眾所周知,倭黑猩猩是經常以性行為包括同性性行為作為休閑娛樂放鬆減壓的方式,不知道片中的是否如此,但或許沒那麼狗血,也有其它可能,比如養子、師徒……好吧,越描越黑

6、直立。雖然還談不上直立行走,但直立在這些猩猩身上時常發生。為何要直立?有認為是為了夠到高處的果實,說不通,猩猩可是從樹上爬到地上的,於是猜測是因為涉水,如果猩猩不那麼怕水,就有可能為了涉水而習慣直立。

如果以上特徵不是人類所特有,就有可能部分是在人類從猿類分化出來之前就出現了,類人猿是最晚出現的猿類分支,我們或許需要重新定義類人猿

該片旨在打破對人與動物區別的傳統觀念,不過轉述了這麼多好像跟本題目沒啥關係啊,下面是相關處

觀察先發現,使用【矛】的都是母猩猩,後來才看到也有公猩猩使用【矛】,而主動傳授都是發生在母猩猩與子代之間的。為什麼母猩猩更熱衷於使用工具,可能是因為體質上不如公猩猩。公猩猩的捕獵更加直接,不怎麼考慮使用工具,且憑藉體質上的優勢佔據了更多的資源,母猩猩是迫於競爭壓力才更需要動用智慧。所以推測,先是母猩猩發明了【矛】,傳授給兒子,兒子長大後這種技能又被其它公猩猩模仿,因為成年公猩猩經常在一起活動,打鬧競爭互相模仿

這點啟示讓我們對人類起源有了更多的猜想:很有可能古類人猿也是由雌性開始工具的發明創造,而非雄性!這也同時告訴我們,雖然睾酮是比催產素更親和物品和工具的,但綜合上未必是雄性開創了工具甚至使用水火等。同理語言雖然是雌性更擅長,也未必由雌性發明。弱者可能因為弱而開發出另外的強,天道酬勤,天性和本能也有可能讓我們走向反面

能肯定的是,在群落到部落的演化進程中,女性是起著比我們想像中更重要的作用,所以才會導致母系社會的興盛。這裡面有很多細節可以說,就和當今女性在社會中愈發主動活躍一樣


同意@仙人掌棉花球說的。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簡而言之就是誰製造財富誰就有話語權。不僅在世界,在家庭里也是如此。


沒有有效的避孕手段,年輕時不斷在孕婦和哺乳期更換角色,拿什麼競爭?


我覺得最簡單粗暴的原因就是,女的打不過男的,


跟基因既有關係又沒關係。

女性主義者總是強調女人是他者,是「第二性」,是男權統治的文化結果。

然而,按照拉康派的解讀,每個人的自我都來自於對他人幻象的誤認,也就是說不論男女本質上都是他者,所謂的女人的特殊文化屬性是站不住腳的。

所有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一個母嬰共生的二元階段,但最終父親會介入,將幼兒拉出二元關係從而進入社會秩序,也就是所謂的父名的閹割過程。男性和女性的決定性區別在於,相對於男性,女性所受到的閹割並不徹底,女人的一部分留在了本質上屬於二元關係的想像界,所以女人會覺得全世界都理所應當地照顧她哄著她,會強烈感受到「凝視」,同時由於未能完全進入符號界(社會秩序),也就不能在能指鏈上佔據與男性平等的位置。

那麼,這樣一種結果是否是註定的呢?是否存在女性被完全閹割從而在符號界與男性平起平坐的文化呢?理論上是可能的,但是女性需要承擔生育功能,女性在閹割過程中的想像界殘餘就像是一個「後門」,當嬰兒降生後母親可以順利地與嬰兒形成共生關係,出生六個月內的母嬰關係對於任何文化下嬰兒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而男人由於遭受了完全的閹割不具備這樣的互動能力,當男性抱著嬰兒時往往會很笨拙地把嬰兒弄哭,所以女性的不完整閹割即使是文化構建出來的東西也具有內在的合理性,那些可能存在的「女性文明」其實是不具備生存能力的。

同時,造物的一個神奇之處在於,女性的生理特徵(各種激素水平)也是配合這種文化構建的,它們共同指向了一個目標:哺育。

所以你就知道了,只要女性還在承擔生育功能,在符號界就不可能與男性平等,但如果女性不願承擔生育功能,文化就會滅亡,因為文化終究是由一個個主體承載的。

個人的建議:在男權文化大前提下,為了制衡男性的優勢,可以在立法程序中引入保護女性權利的否決機制。


就人類整體來說,體力和社會權力本來就沒有直接關聯。
我們常看到六十幾歲的人控制著二十幾歲的人,但後者顯然體力要好得多。
19世紀中葉亞拉巴馬州的蓄奴農莊主人,如果和他種棉花的奴隸大打出手,很可能幾秒之內就會被撂倒在地上。
另外,要遴選埃及的法老王或天主教的教皇,也不是讓大家來打一場。
在採集社會裡,握有政治主導權的人通常是因為社交技巧最為傑出,而不是身上肌肉最為發達。
而在黑道組織里,老大常常也不是最強壯的男人,反而是個老頭;他根本不用自己出手,骯髒活只要交給更年輕、體力更好的年輕小夥子就行了。如果有哪個小鬼,以為只要把老大幹掉自己就能稱王,很可能還沒動手就已經被殺。
就算是黑猩猩,要坐上首領地位靠的也是穩固的集團,而不是盲目的暴力。
事實上,人類歷史顯示,肌肉的力量和社會的權力還往往是呈反比。
在大多數社會中,體力好的反而乾的是下層的活。這可能反映著智人在食物鏈中的位置。如果真的一切只看體力,智人在食物鏈里就只能處在中間的位置。
然而,智人靠著聰明才智和社交技巧,讓自己躍升到了食物鏈的頂端。於是,在智人內部的權力鏈里,聰明才智及社交技巧也會比體力更重要。
正因如此,如果想解釋父權制這個歷史上影響最廣、最穩固不變的階級制度,要說一切只是因為男人力氣大於女人,實在叫人難以相信。 轉自---《人類簡史》

作者的視野太小,只是關注了某個事件的具體情況,而忽視了背後的深層次原因。

比如其中一個例子,奴隸之所以不敢打農莊主人,是因為即使奴隸打了主人,也不會立刻就翻身做主人。這是由於農莊主人是背後有強大的地主階級作為支撐,而奴隸背後的奴隸階級太過弱小。地主階級有武器、土地等等資源,而且如果有奴隸敢造反,必然會引起地主階級的強烈打壓。奴隸階級想要打到地主階級,翻身做主人,必然要團結起來反抗,經歷殘酷的流血事件,還不一定成功。

那地主階級為什麼比奴隸階級強大?

這是因為地主階級掌握、控制了更多生存資源。

那地主階級為什麼比奴隸階級控制了更多生存資源?

這是因為地主階級最初的先輩具有「某種獲取生存資源的優勢」(可能是體力優勢,但我不確定),這一部分人利用這種優勢與大部分人拉開生存資源上的差距。由於馬太效應,地主階級不斷穩固自己的階級。一旦地主階級固定下來,那麼地主階級也不需要依靠最初的「某種獲取生存資源的優勢」也能夠穩固不變。

只是由於有的人只看到後來的結果,而沒看到前期的原因。

同理,男權社會也是因為在最初,也就是男權社會還未完全形成之前,男性因為在體力上具有優勢,獲得了更多的生存資源(如糧食)。而男性獲得優勢之後,就不斷鞏固男性的地位,把社會轉變為男性佔主導的、支配的地位的社會。

男性支配的社會裡,女性幾乎沒有任何機會在爭奪生存資源上與男人一決高下。而把占人口數量一半左右的女性排除在外,只有男性跟男性競爭,則男性爭奪生存資源上獲得成功機會的幾率也大很多。

10個人競爭1個崗位,和1000個人競爭1個崗位,哪個難度更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能把很多人排除在圈子以外,競爭獲勝的幾率就大很多。

同理,社會上的一切階級。富人階級和窮人階級,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等等,都是這種關係。

而改革開放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後富,如果沒有政治上的支撐,這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只會導致社會階層固化,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畢竟,在有限資源的條件下,人與人之間,競爭是常態,合作只是暫時的。 2017/06/02 23:20


男女分工其實沒什麼標準,有些地方種地蓋房子都是女人的工作,男人做這些純屬娘炮。唯一一個所有社會都遵守的分工規則就是,危險的活男人去做。人類繁殖效率實在太低,女人是稀有資源,不能隨便去死。

危險的工作,一個是打仗,一個是打獵。打仗不用說了,可以聚集大量財富和奴隸。打獵後來發展到了畜牧,很多地方牲口是可以當貨幣的,所以發展畜牧也就是積攢財富,這些工作都是男性在做,所以財產都掌握在男性手裡。相比之下,女人採集耕種貢獻也很大,但不大容易積攢財產。

除了畜牧以外,所有與牲口有關的工作都是男人做。雖然很多民族都是女人種地,但使用牲口耕種的民族基本上都是男人種地。另外一個與牲口有關的事兒就是貿易,這個也就理所當然被男性掌控。有了貿易就需要算數,然後部分男性就優先得到了教育,然後我也忘了。。。總之一句話,有錢才是王道


生產力的提升


if you have seen the TV seris Young americans, you"ll see the true love between Jake ( played by Katherine Moennig ) and Hamilton ( played by Ian somerhalder ) , the fact is the third image of a woman fall in love and broke a tradition . no matter what gender, the symbole of power is not that shape you saw every day in TV show that fake face barbie girl

Imagine a young girl of 8 years old , she"s not be raped but accidentally saw a scene of that violence , or heard of such a weak phenomenon just because she is a female , then what will happen ? she will do all she can to be not a female , and the result is , when she"s grow up , she"s 100 percent a man in the spirituel of her reel , and somehow a camouflage in her behave of reel world .

those girl , actually , they are not girl , not a woman , not in that definition at least


推薦閱讀:

如何去搭訕一位欣賞的同性?
為什麼說 Mini Cooper 、甲殼蟲這種車都是女人開的車呢?
你在乎女人沒工作么?
在妹子面前速度提高逼格的書,求急推?
為什麼有些妹紙明明很萌,卻自稱女漢子?

TAG:女性主義 | 第二性書籍 | 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