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經濟泡沫?
可不可以通俗易懂點啊.
股票和房價最典型了。常見的例子是一個島,原來每年有10套新房出售,每套賣50W,然後有一個投資客進來,一口氣500萬全買下,然後上漲到100W一套轉手。原有的舊房100套,是不是也是可以賣100萬呢?那全部房子的市值,從原來的50W*110套 = 5500W,漲到了100W*110套=11000W。問題只投入了500W怎麼會多出5500W的市值出來?多出來的就是泡沫,只是紙上看上去有,但實際上你真要出售,接手的只能是賭會有下一個傻瓜能在更高價位接手,要不這個人就真成傻瓜了。
市場過熱,就是一堆一堆的投機分子高調進場,進行一輪又一輪的博傻遊戲,直到賬麵價格偏離實際價值太多,而真金白銀已經被前面的人拿走了,沒有下一個傻瓜接手,泡沫崩潰,最後一個傻瓜超高價買了個破爛看著價格飛速跌落欲哭無淚。轉載,原作者:黃鐵鷹
標題:《我經過的五次經濟泡沫》「泡沫是很難確定的,除非它破了。」
—— 格林斯潘一、1987年香港股災:千萬富翁變街邊小販
1986年,我在深圳見到了十幾年沒見的小學老師。他是出生在印尼的廣東華僑,上個世紀50年代他剛從雅加達大學金融系畢業,響應祖國號召,同一大批東南亞華僑的知識青年跑到中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於是,他成了我在長春市小學讀書時的語文和數學老師。
經歷了中國的反右、大躍進、人民公社、文革,這個老師從愛國青年變成了三個孩子的父親。為了孩子能吃飽飯,1977年他帶著老婆和孩子來到香港。不愧是學金融的,他先從建築工人開始,幾年後就開始自己在家裡裝電子錶往大陸賣,後來深圳開放了,他跑到深圳辦了手錶廠。在深圳第一次見面,他給我一張名片,上面寫著深圳(香港)環亞電子集團公司董事長,他在深圳的工廠有一千多名工人,是深圳當時最大的電子廠之一。之後三年,我們沒再聯繫。1990年我在香港油麻地逛街,突然聽到一個很熟悉的聲音:十 元兩件啦!十元兩件啦!我一回頭,不敢相信我的眼睛,我的老師站在三輪車上在大聲叫賣日本的二手衣服。怕他尷尬,更怕自己尷尬,不知怎的我沒敢上去跟他打 招呼。正在猶豫,突然有人大叫:「走鬼啦!」只見我的老師和其他幾個同樣賣東西的人,像瘋了一樣把衣服用任何人類都想像不到的速度塞進包里,推著車子跑 了。原來是市政管理人員來了,香港無照小販專門請人給他們把風放哨。從油麻地回來後,連忙找名片給老師打電話,所有電話都不通了。第二個星期天我又去了,那 天沒市政的人來,老師的生意也很冷清,我鼓著勇氣上前跟他打招呼,本以為他會尷尬,可是老師畢竟是老師。老師跟我說:「我破產了,現在只能做這個生意了。 見到你真好,如果沒事陪我聊聊天。」我問:「那麼大的工廠,怎麼破產了?」老師說:「嗨!都是一個貪字。(19)86年香港股市瘋了,我看不少人賺錢,我這個學金融的雖然知道股市風險大,但還是忍不住進去了,結果越炒越大,最多一天賺一千萬,我把工廠也抵押給銀行借錢炒股,哪承想(19)87年股災一來,我的資金一下子轉不動,房子和工廠都給了銀行。」我問:「師母怎麼樣?」
「她現在在新蒲崗的一件制衣廠剪線頭,我們還借了一部分私人錢,這個錢總是要還的。好在這是香港,人只要勤勞就餓不死;只要餓不死,總會有機會。這就是人生。」快60歲的老師說。老師永遠是老師。從此,我明白了香港人說的:「馬死落地行」是什麼意思。1987年的股災是香港人經歷的第一次股災,那是由美國股災引起的。1987年10月19日,美國股市一天跌了22%,年輕的香港股市一個跟頭倒下了,連關了四天市,當香港股市重開後,香港股民的錢少了三分之二。有一大批香港股民像我的老師一樣破了產,其中大部分人永遠也沒有機會再回到股市。
二、1992年日本股災:跳樓的野村證券員工
1990年,我到日本公出,順便去日本最大的證券公司——野村證券參觀。由於當時日本股市和樓市 如日中天,股市比2007年中國股市還火,市盈率到了100倍,一些日本和世界的經濟學家紛紛說,傳統經濟理論對日本不適用,日本正在創造新的經濟規律。 日本房地產更是不可一世,一個東京市的地價就可以買一個半美國。日本商人在全世界可牛了,到哪兒都像闊佬逛菜市場,想買什麼就買什麼。於是,日本人買了美 國金融帝國的象徵——洛克菲勒大廈,買了美國電影的象徵——哥倫比亞電影公司,買了加拿大的森林,澳洲鐵礦,香港最貴的房子,日本女人買了70%法國生產 的LV手袋,日本男人成群結隊飛去泰國打高爾夫……
接待我的是一個野村證券的年輕經理,他把我送出野村大樓時,站在大廈旁邊的台階上,指著 那座新落成的60多層的花崗岩大廈,不無驕傲地說:「當今世界已進入信息經濟,這個大樓里儲存著全球客戶的經濟數據,野村證券為了保證這些信息的安全,在 這個樓下100米處有一個發電站,它可以保證野村證券在世界上發生任何事情都能正常運作。」可是不知怎麼回事,到了1992年日本經濟就不能正常運作了。日本股市從33000點,不到兩年跌到了11000點。房地產更是一落千丈,1990年還能買一個半美國的東京,1993年竟然連一個紐約都買不起了。於是,日本企業紛紛從海外抽錢回國救急,不僅把洛克菲勒大樓折一半價賣回給美國人,還把日本好幾個大銀行和保險公司也賣給了外國人。1995年,那位接待我的野村證券經理到香港出差,我請他喝酒,他很沉重地告訴我:現在日本企業自殺的人很多,特別是證券界,他手下一個前年才從早稻田畢業的人上個月跳樓了。電視台現在最熱門的電視節目是教人們如何省錢,比如教家庭主婦如何用燒飯的餘熱煮雞蛋。那一段時間,香港大街上的日本遊客少了,到高檔餐館吃飯的日本商人也少了。「經濟泡沫」這個詞第一次在我腦袋裡有了真實的感受。從此,這泡沫就經常跟著我了。
三、1997年香港股災:給華潤做了十年義工為負資產的女秘書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來了,香港哀聲一片。本來1997年上半年形勢還好好的,樓市股市不斷創 新高,人們排著隊去酒樓吃飯。我們公司開發的一個樓盤賣樓花,買房的人需要前一天晚上去排隊。國內一個家喻戶曉的大歌星為了走後門買我們的房子,陪我們唱 了一晚上卡拉OK。我公司兩個秘書近水樓台先得月,不用去排隊,每人花80萬港元交了三分之一首期,買一個單元,可是房子還沒住進去,泡沫就來了。樓價一 口氣跌了三分之二,這兩位小姐那幾個月臉色難看得很,眉頭之間總擠出一個大疙瘩。原因是她們把已交了80萬首期的房子白白送給了銀行,為什麼?因為市場上 同樣的房子,只值90萬;如果她們繼續執行當時買樓的合同,每月供銀行貸款,就要再付160萬。
那個還不大懂香港規矩的明星火急火燎地找我退房,我說:「你看到門外那兩個小姐嗎?她們是我們公司的秘書,在這個公司已工作10年。她們跟你一樣,也買了公司的房子,因此她們這10年算給公司做義工了。」我看大明星有點不明白,就解釋說:「她們工作10年,除去吃喝也就攢了80萬,交了這套 房子首期後,什麼都沒剩下,可是現在房子又沒了,這不等於白白給公司幹了10年。如果能退房,她們早退了。你沒看這幾天報紙討論嗎,很多人買了李嘉誠的房 子,現在變成負資產。有人說在這種特殊時期作為香港首富的李嘉誠應該網開一面,不要再追這些負資產的人所欠的房子餘款了。你猜這位首富李先生怎麼說?他 說:香港是個重合同守信用、風險自擔的社會,你沒看到金融泡沫只能自認倒霉。如果這個泡沫不破,你的房子賺一倍,我也沒理由跟你分利潤。」四、2000年互聯網泡沫:3億元變成3千萬亞洲金融風暴還沒過去,互聯網又來了。1999年末和2000年初,全香港的商人都好像瘋了。這 次不同於以往,越是大商人越瘋狂,不管是搞地產,還是搞百貨;不管是生產電子,還是生產水泥的;不管是辦學校的,還是開夜總會的;總之全同互聯網幹上了, 紛紛辦起了網站,註冊了名字帶有http://cyber.com、http://information.net的公司,紛紛向那些美國名牌大學畢業生髮出高薪聘書,紛紛與IT公司 聯姻。
我當時打工的華潤創業自然也不能免俗,雖然公司每年有十幾億凈收入,但因為同互聯網沒有 關係,股價還不如一個剛創辦兩年的互聯網公司。股東不幹了,說:如果你們再不進入IT,就要找人收購。於是,我們只能絞盡腦汁往互聯網上靠,先是付了一筆 天文數字的諮詢費,請世界最大的諮詢公司出主意,可是那些從美國飛來的高級腦袋除了給我們寫了兩大本資料外,任何問題也沒解決;其實他們也解決不了我們的問題,因為我們不是互聯網裡的蟲,我作為公司總經理當時連發電郵都不會。可是商場是個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遊戲。當時許多如雷貫耳的經濟專家都說:互聯網技術會創造一個全新的經濟,誰跟不上,誰就會被淘汰。想想看,誰不害怕呀?於 是,我們也拚命想找一家美國技術公司「結婚」。經過投資銀行的介紹,美國一家大公司的副總裁來香港,期間可以跟我們談談。可是時間約到早上8點,這在香港 是非常罕見的商務會談時間。我當時有點納悶:看來互聯網的人就是不一樣!第二天早上,7點50趕到人家香港分公司,一進接待室我差點暈了,原來在我們前面 已有兩批人,一批人正在會議室里同那個副總裁談著,另一批人還在會議室里等著。8點45分,輪到我們,30分鐘談完,結果不用說了。2000年初正當我被互聯網搞得暈頭轉向時,一個朋友找到我,他與一個美國基金創辦了一 個互聯網公司,在香港買了一個上市公司的殼,市值一下子升到200億。他請我加盟。我說:我可不懂互聯網。他說:你只要懂上市公司運作就行。於是,他開出 了我不可拒絕的條件——3億元的公司股票,外加7位數的年薪。做著億萬富翁的美夢,我在新公司上班了。可是上班的第一個天,互聯網泡沫破了,第一個月我的 3億元變成2億元,第二個月變成了1億元,第三個月……我的股票變成3000萬,而且有行無市了。五、2008年中國股市:「基金經理都是騙子」互聯網泡沫滅了。中國雄起了,進入21世紀後,雄起得不得了。中國轉眼之間成了世界第一大鋼鐵生 產國、第二大汽車生產國、世界第三大經濟發展國。2007年中國這頭昏睡的獅子,終於徹底醒了。深圳的樓市開始超過香港的新界,上海北京的寫字樓也開始趕 上紐約,開戶炒股的人到了1億。於是,一下子創造了世界第一大銀行、第一大石油公司、第一大房地產公司、第一大保險公司……這一年全世界500強排名亂 了,因為那些老牌500強紛紛被突然變大的中國公司擠出去了。
中國商人在世界上開始揚眉吐氣了,腰裡揣著大把錢,也能想買誰就買誰了。於是,中亞和非洲的油田,拉美的銅礦和鋁礦、澳洲的鐵礦和煤礦頻頻被來自中國的買家問價。澳洲有些人小心眼,看中國人要收購澳洲最大礦業公司,竟以會威脅本國民族經濟給否決了。2007年世界經濟的焦點放到了中國,全球的經濟天才都在討論中國股市和樓市,一派說泡沫太大了,另一派說中國正在改寫世界經濟,潛力遠遠還沒發揮出來。可惜世界經濟還沒改寫完,美國那邊次貸泡沫又碎了。中國股市進入2008年,少了近三分之一。記得2007年9月我回長春度假,碰到我母親一位老同事。一個當了一輩子會計的75歲老頭,成了中國第一代「基迷」。他把報紙上所有有關基金的報道用剪子剪下來,釘成三本半大書。他把家裡所有閑錢都買了基金。
我問他,現在買股票是不是風險太大?老頭說,他買的不是股票,是基金,基金是由金融專業人士管理、抗風險能力最強的綜合投資工具。他剛買的qdii是走了銀行後門才買到的,現在不到一個月就賺了5%。春節後母親打電話告訴我:老頭投到基金的20萬元,只剩了10萬元,現在有些精神不正常。老伴治病需要錢,他捂著就是不賣,整天到銀行管人家要錢。見誰跟誰說:基金經理都是騙子。後記
我是1955年出生的,以上是我活到現在親身經歷的經濟泡沫。其實,所有學經濟的人都知道人類歷史上這樣的泡沫比比皆是,比如:19世紀英國的南海金礦泡沫、荷蘭的鬱金香股票泡沫,20世紀初的美國鐵路泡沫、造船泡沫、槓桿併購和垃圾債券泡沫……
讓我奇怪的是:人類怎麼一點都沒有學聰明?儘管每一次泡沫都有過去的影子,可是人類還是一次次重蹈覆轍。諾貝爾經濟學獎快有一個世紀了,那麼多聰明過人的腦袋得了這個獎;衛星在萬里的星空中,能算出你把鑰匙藏在家門口的第幾塊磚頭下;人類也能把羊變成人,怎麼人類就是不能避免這些如此相似的泡沫?今年我正好六十歲,我相信我找到了答案——人類在科學上能傳承和積累,因此,人能把人送到月亮上;但人類在智慧上不能傳承和積累。我認為「以史為誡」和「讀史明志」對人類不靈,人類不能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就像公元前歐洲種族之間的屠殺在二戰猶太人的集中營依然上演、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在「反右」和「文革」中變本加厲一樣,經濟不論發生過多少次泡沫,泡沫還會再發生。
因為人類就是人,人類就是由每一代的你和我組成的。儘管我們的父母都會告誡我們,不要玩火,火會燙手!可是有哪個人沒有被火燙過?!人只有被燙過,才成熟;人成熟了,就是離開舞台的時候了;舞台永遠是新一代人玩火的地方;每一代人只能從自己的經歷中長大;每一代人都要創造自己的泡沫和體驗它的破碎。
這就是黑格爾說的:歷史能給我們提供的惟一借鑒,就是我們從歷史不能得到任何借鑒。
有人可能說:經濟泡沫中損失的是不太懂經濟的大眾,經濟領域的專業精英——經濟學家、銀行家、基 金經理……他們應該能比一般人更早知道泡沫的,從而更多地避免損失。可是大量統計研究證明:這些精英作為一個整體,他們在預測泡沫的水平上一點也不比老百 姓強,因為他們在股市中的平均收益同股民大眾一樣,他們比普通股民惟一多賺的只是手續費。
難怪誠實的格林斯潘說:「泡沫是很難確定的,除非它破了。」其實只要從字面理解就可以了,你把經濟活動,或者股票、房價想像成氣泡就可以了。
在信用貨幣(即紙幣)和金融化時代,財富的實際價值與紙幣的數字存在差距,就好像氣泡被吹起來,而且氣泡是有張力的,正如經濟活動是動態的,能夠對一定的經濟過熱有消化能力,不會輕易破滅。
但是,當氣泡越吹越大,紙幣表示的數值越來越偏離實際財富,真實的經濟活動變成純粹的投機活動,比如三線城市的房價,按照成本和需求衡量就4000元/平米,在投機活動下上升到20000元/平米,如此大的差距,很多人將本欲投入製造、生產的資金投入倒賣房產,正常的生產活動扭曲,金融市場充滿了「氣泡」破滅的風險。因為誰都知道房子根本不值那麼多錢,但是又都想在不斷增大的氣泡中撈一把。人與人之間的信用與其實際價值不對等的時候
藉助外力實現的夢想,除去你自身的努力外都是泡沫
推薦閱讀:
※如果我有一台量子計算機,能夠多大程度影響比特幣市場?
※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和馬克思的經濟學理論那一個在當下的中國更適用?
※中國 GDP 增速為什麼必須保持在 7.5% 以上?
※經濟學是否不重視基本概念的嚴謹性?
※什麼時候基於VaR的Cornish-Fisher估計比高斯VaR的估計更精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