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近幾年很多日本動畫開始重製或推出HD版?

鋼煉,龍珠,全職獵人,還有最近的灌籃高手等等。


首先糾正一個小錯誤,灌籃高手並沒有重製,嚴格來說是原片的HD標準處理播放。

區別在哪裡呢?其實你不難發現…別的所有新番和「重製」(如高達Seed)都是16:9標準制式的高清TV,依日本電視台,或是網路放送等不同渠道,標準各有區別。但是寬頻信號已經在日本成為標準。(國內標準仍是PAL)

重製和「高清重放」還是有區別的。

其實動畫製作在很多年前已基本達到了較高的清晰度水平(lz可以看看bd版的高達初代,年代夠久了吧?而那個算是原片處理而非整體重製的。)

但是那個時候的電視信號標準還沒有像現在這樣好,同樣的,尋常人家用以記錄內容的錄像機也一樣。(非官方渠道片源)

所以當現在錄放設備水平提高後,重新放映原片,也會讓你覺得畫質提升了不少吧?不過你也不難發現,該崩的還是崩,而且有過度加亮邊緣的效果(反過來說,這些問題卻不會在老版里明顯,因為本來到那個清晰級別就該糊)

回到正題,包括原片的高清重放在內,為何要重製老動畫?

從動畫公司和發行公司來考慮,當然是為了賺錢。

首先要明確的是,會有重製待遇的作品,都是佳作,或者,至少是有紀念意義的,有話題性的,總之,庸作即使重製也沒有市場。

換個角度,從觀眾而言呢?這個比較有趣,我想談談自己的看法。

人是一種懷舊的動物,有一些作品在當時給你帶來的巨大感動或震撼會給你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但是人是傾向於記憶喜歡的事物的優點而非缺點的。大部分畫面崩壞,以及當時的簡陋畫質帶來的缺憾其實並不會在你腦里佔據什麼地位。

這時,有些人想重溫,問題就來了。

當習慣了16:9的高清信號後,你會開始在意舊片的模糊。

當你已熟知劇情的情況下,你會開始留意當年那些畫面的崩壞部分。

這種時候的挫折感其實挺難受的,你會在此時非常感謝記憶的模糊,並後悔自己貿然去網上找舊片源或是借舊碟片的行為,破壞了心中美好的印象。

這種時候,重製版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解決了上述所有問題…

順帶,高達這種東西,重製還能賣新模型…有哪部劇比機器人動畫更容易幹這種事呢:不改劇情,裝備稍微改改,你看,又能圈錢了。

不過,話說回來,重製的東西有市場,也確實側面反映,有一些作品確實是如此優秀,而現在優秀的作品又是那樣稀少,以至於有人寧願去看10年前看過一遍的東西,卻不想碰新番…(那不是我嗎)


終於找到了一個可以長篇大論的機會,這個問題從我這種強迫症患者的觀點來看不長篇大論根本不可能說明白,要補習的基礎知識實在太多了。

首先,按照慣例婊國內媒體,把」HDリマスター(Remaster)「是翻譯成「重製「毫無疑問是不嚴謹的,或者說壓根就是錯誤的,產生了大量誤解。確實,有一部分的」Remaster「作品中是有重製的部分,比如Gundam Seed重製了大部分的鏡頭,Lain重置了大部分使用當年數字製作的鏡頭,僅有的幾個孤例真的不足以把Remaster和Remake劃等號。電影圈裡頭一般把」Remaster「翻譯成」修復「,是否信達雅不談,至少不會讓人產生誤解。

再來說說這些年的動畫在製作技術上的演化,2000年以前的動畫大多使用賽璐璐來上色,之後再用攝像機拍到膠片上,就像拍電影一樣。在電視台播放或者發行錄像帶的時候,要先把這些膠片通過膠捲掃描儀和Telecine等工序轉換成電視規範的信號。而且有很多動畫的剪輯都是轉換成電視信號之後再靠電視標準的編輯設備完成的,並沒有直接拿膠片按電影的方式剪輯。

大部分的電視動畫的正片都是使用16mm膠片拍攝的,只有NCOP/ED會用35mm膠片拍攝。從觀感上來說,16mm膠片可以攜帶的細節略強於Standard Definition的廣播信號,弱於720p HD,而35mm膠片上的細節從理論上來說可以輕易超過1080p。

2000年之後,大部分的動畫都轉為數字後期,直接使用電腦上色做後期和剪輯。但是限於當時軟硬體技術條件所限,大多數的動畫在電腦上都只以SD解析度處理,所以這些動畫也只可能存在SD解析度的母帶。(但是也有例外,後面會提到)


然後就是原生HD的數字動畫了,大概從2009年開始大部分的電視動畫都是原生HD製作了,但是720p還是佔了大部分。

好,現在可以解釋什麼叫Remaster了,顧名思義,Remaster的意思就是重新製作母帶(Master)。一部90年代用傳統賽璐璐技術製作的動畫,在當時可能只被保存成了複合模擬信號的錄像帶,各種彩虹,紅點之類的色度亮度串擾滿屏都是,清晰度基本也就比VCD強點。運氣好點的可能有分量的模擬母帶,也有不少失真。但不要忘了這部片子當初的16mm膠片也許還是能找得到的,16mm可以攜帶的細節可比這些坑爹的模擬母帶強太多了。可惜把膠片拿出來重新掃描也遠沒有很多人想的那麼容易,很多老電影的膠片都不受電影公司重視(他們做夢也沒想到現代視頻技術的發展),飽受摧殘甚至乾脆就遺失了。動畫這種相對低成本作品可想而知待遇更差,一般都是滿屏厚重的顆粒。(16mm本來顆粒就比35mm大)這還沒完,我上面提到了很多動畫的剪輯都是轉換成電視信號之後才進行的,於是你把膠片掃出來還得再重新剪輯一次。

於是老動畫的HD化基本有以下幾種情況:


1,16mm膠片的Remaster,效果比老母帶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語,限於16mm膠片本身的畫質,Remaster版的BD相比Remaster版的DVD在解析度上不會有戲劇性的提升。不過DVD往往有比較重的ringing並且在大動態的時候缺碼高頻邊緣出現MPEG雜訊。例子很多,少女革命,機動戰艦,Z高達等都是,出於成本的原因不要指望每一部片子都有這個待遇。

2,35mm膠片的Remaster,效果只能用好頂贊來形容,可以清晰地看到賽璐璐片的邊緣,不喜歡這種片子的觀感的人大概只可能是對膠片顆粒過敏或者非常喜歡數字上色濃艷的顏色風格。多數的電影和OVA屬於這個情況(電影裡頭大概Perfect Blue是個例外)。電視動畫裡頭,也有魔卡櫻和Lain等屬於這個情況。不過Lain的情況比較特殊,這個片子當年有一部分是數字製作的,Remaster版真的非常厚道地對大部分的數字製作畫面進行了重製。

3,原生數字HD,這種類型的電視動畫比較少,比較典型的可能就是十二國記和攻殼SAC了,在當時那個年代毫無疑問是超前的。而數字製作的電影大多都是原生HD的。

4,數字SD Upscale,這種就基本就是坑爹了,因為幾乎0成本,更坑爹的是這種片子還有一些是打著Remaster的旗號的。厚道一點的比如涼宮春日還把OPED給重製了,我剛納悶京阿尼怎麼可能這麼厚道結果一看正片就傻了眼。好吧,至少BD相比DVD還是有第一種情況裡頭提到的那兩個優點。可是秉著不做死就不會死的態度有的BD居然使用了Q-Tec的一種效果像油畫,細節死光光,令人作嘔的插值後處理演算法,典型例子有FLCL,青之六號,灰羽聯盟和Lain的一小部分沒有重製的數字畫面,這些個翔還不如DVD。

5,賽璐璐製作的動畫,因為種種原因沒有Remaster直接拿老母帶做了BD,這種情況已經超過了坑爹的定義,最起碼也是坑祖宗十八代。


最典型的例子大概是碧奇魂,這個奇葩BD不單沒有Remaster,還用Q-Tec的神奇演算法把畫面又洗了一遍,我的評價就是比翔都不如。好吧如果沒有Q-Tec的神奇演算法的話相比DVD至少也還是有不會缺碼的優勢。

6,最後來隆重介紹業界良心,也就是上面提到過的例外,貌似唯一符合這種情況的就是Working第一季,不過這個2009年製作的動畫居然不是原生HD的本來就是奇葩。當這片決定發售BD的時候大家都覺得是坑爹的,結果官方發表聲明——我們保留了當年的素材,重新輸出了HD畫面。結果還真是這麼回事,重新生成的畫面就是原生的HD。

補充一點,Remaster的片子基本都是1080p的,因為BD只允許24fps(電影標準幀率)的1080p內容(準確來說還包括23.976FPS以及3D MVC)。而Upscale的片子基本上都是1080i(電視信號)。但也有不少例外,像攻殼SAC這種早期的原生HD片也是1080i剪輯的,事實上前兩年PIG社的獸之奏者和好想告訴你也還在用1080i剪輯。還有不做死就不會死的美國片商把Upscale的片子用IVTC轉換成1080p。


我總想重置一下柯南的第一集


做起來還方便省錢還把錢賺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今年B萌出自《re:0》很有氣場的配角普利西亞真愛票數僅為0?
觀眾更喜歡懵懂溫和的艾蜜莉亞還是英姿颯爽的庫珥修?
如何科學地衡量一部日本動畫在中國的人氣?
京都動畫(京阿尼)都出過哪些比較優秀的動畫作品?
喜歡日本動漫的中國年輕人內心裡對日本國和日本民族是什麼態度?

TAG:日本動漫 | 日本動畫 | 動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