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真的很難嗎?
LZ 20歲,主要親人只有母親,
佛法水平:有基本見地,有正見,看了【修道於見地】【正見】不下15遍,非常認真研讀的那種,我很感恩我現在擁有的一切,可能業障比較輕,對於空性,自我,無我,那些書中講到的,我都非常了解,因為母親常年不在身邊,最近的生活瑣事真的是讓我有了很重的出離心,那陣子真的是連母親都想拋下,求往生。實修就沒有,只有念六字大明咒和南無阿彌陀佛,因為真的沒時間,我所在的地方是4線小縣城,居民都是以生活為中心,連小資都不可能有的。老媽的思想就是早點結婚,如何活的有面子。。。。。。還好,快樂或悲傷地情緒都不可能永久持續,現在我緩過來了,真心請教各位師兄大綱,比如經的推介和介紹,或者類似【修道於見地】的書籍也可以,另外希望師兄推介些比較的科普網站 比如佛教名詞那些的,我真的是除了媽媽對這個五濁混世很厭惡另外問個問題佛法往生問題?這個裡面的匿名用戶說的凈土往生相對比較難嗎?
-
莫求捷徑。
-有隻讀藥方卻不吃藥,而病好的道理么? 佛經只是「解脫藥方」而要解脫得按照藥方「持續而正確的「服藥,若天天研讀藥方(佛教名詞,名相,大德開示)卻不服藥(自我的修行);除了積累一些佛教知識和不斷增長」自我滿足感「 或在別人面前炫耀以外,與解脫基本沒有關係;17世尊者大寶法王曾提及:有些「佛教油子」便是此類;但也並非說只實修而不讀「藥方」,而是指學佛需知行合一:即正確的見地並落實實踐。
2、你提到自己反覆閱讀宗薩仁波切的書,然後自己覺得業障輕,且非常了解」自我、空性、無我「 這一點我想:如果你有一天真能悟到這些,你一定不會提出以上問題。
3、20歲還非常年輕,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努力去奮鬥在社會立足;承擔起人生責任;才是你的首要任務,而絕不是「除了媽媽對這個五濁惡世很厭惡,疑問凈土往生之難易」,學佛偏執是較為危險的事。
4、追尋生活中的「善知識」他不見得要是佛教徒,可他卻能使你不斷成長,而這或許更重要
個人看法供參考。首先,求「解脫」 」求往生「 就是一種執念, 」求「是貪心,不是清凈心,想速求解脫是「妄心」, 想想你的正見在哪裡??? 發願發菩提心才是真心,才是正見。其次,你所謂的「厭世」並不是「出離心」,本質也是「發心」的區別,但這區別簡直是十萬八千里。你的厭世是想逃避,憤世嫉俗,就想發心出家,這不是正確的發心;
而出離心則不一樣,有人這麼解釋出離心的:出離心即是出離自己的執著和固有的習氣,從自己對世間(五欲)的執著和頑固習氣當中走出來。
再次,沒有實修就不要談什麼「往生」了,口念而心不行,說白了你就是「口念般若,不識本性」。你就是慧能所說的那種,「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老實點多讀點佛經,或出家或在家,多修行,具體方法可以搜索。還有,修行沒有什麼捷徑的,不管大小乘,都離不開「戒 定 慧」三學,「八正道」三規五戒 ,各宗門都還有一些額外的修行方式,總之光看書是不夠的,還要實修! 沒有捷徑,老實點去實修就是不二法門。
最後,實話說,「解脫」 很難,請看: 「世人都說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說神仙好,惟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說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 君在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世人都說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題主的描述,能看出強烈的厭離心,隨喜讚歎。
凈土法門是大乘法門,宗薩欽哲仁波切的書主要講的也是大乘佛法。僅有厭離心還不足夠與大乘相應。曾經我也為凈土如何成就感到苦惱。直到某天讀到了《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當時感動得痛哭流涕,一下子覺得往生凈土不再遙不可及,有了方向。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品》被大德列入凈土五經之一,指引了無數佛子。與之相應的還有《文殊菩薩凈行品》,指導具體在日常生活中鍛煉發心。相信讀了《普賢行願品》,能稍解疑問,增長信心。另外應題主要求,補充一個好站點顯密文庫 佛教文集
解脫不難,難的是求解脫。求不得之苦啊。
欠下的,終究要還。現在逃離,以後可能換種形式,繼續償還。把此生該做的做好,才可以安心的去想去的地方。
什麼是解脫?如何求解脫?
要了解什麼是解脫前,那一定就是有讓人無法解脫的因緣相對的法,就是系縛。系就是牽掛著,如動物被繩索圈著、人被名聞利養所牽著,所行所為都在一定的範圍;或者心中想著某件事、某個人,就叫作繫念。雖然不是眼前的事,不是眼前所看到的人,但念想就被牽繫著。縛就是被捆綁著、拘束著,如常聽說人作繭自縛,又如待宰的動物,要被處決的囚犯,被捆綁著無法動轉。當我們受到拘束或是有牽掛、系縛,就會有著壓力,想要解脫、想要脫離,所以就會想要求解脫。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系縛與壓力是如影隨形沒有一剎那離開,家庭、工作、社會都會形成壓力源,所以就有了多元的社會學科、心理治療,如運動、睡眠、飲食調整的教學,或者透過呼吸法、心理咨商、冥想等來幫助釋壓解放。這不是沒有效果,但都只是一時的自我鋸箭法的效果,因為沒有真正解決以及了解壓力形成的原因與感受壓力的源頭。
當面對身心所遭受的各種苦受、壓力等,一般人和聖弟子有什麼差別呢?就有弟子問了佛陀這個問題。佛說:一般沒有學佛的人,在依於身而起各種受,而產生了苦痛逼迫,甚至恐懼會喪失生命時,就會憂愁啼哭、怨天尤人或者大聲嚎叫,因為這樣他就會心生狂亂。如此不但有身上的苦受,更增長了心中的苦受,就好像一個人被兩支毒箭所傷,非常的痛苦。
佛陀進一步開示:沒有解脫正知見的人,一般都是依著色、聲、香、味、觸五欲,生了樂受的觸。因為樂受而就對樂受起了貪,不知不覺就落入貪的煩惱系縛中,像這樣就有了苦受;因為如果失去了樂受就會跟苦相應,那就有欲求不滿足,而不知道自己已經落入瞋恚煩惱的系縛。因為都是迷於五欲的表相上,不如實了知受的集起、滅沒,以及受的樂味、過患以及出離。對於不苦不樂受的無明煩惱系縛,也沒有辦法證實的了知。在樂受的時候,就被樂貪所系縛;在苦受的時候,就被瞋恚所系縛;在不苦不樂受時,就被無明所系縛。這個系縛就是貪、瞋、痴所系,就是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所系縛。
依著佛陀的開示,我們可以了知多聞聖弟子和一般人一樣,會依著這個五蘊身,都有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受,差別在於一般人一直以來,都受制於色、受、想、行、識五蘊的種種法相,而迷於色、聲、香、味、觸等所生的種種覺受。所以就會有順心歡喜的覺受,就被貪慾結使帶著走;有逆境不如意的覺受,就被瞋恚的結使帶著走;如果處於不苦不樂的覺受,也是陷於無明的煩惱習當中。因為對於苦樂這兩種受的集、滅、味、患、離不如實知,所以對於自己覺受的變化處於無明的狀態。其實一般人長時都是在無明的結使系縛當中,一般人在貪瞋痴煩惱系縛下,離不開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的心行,所以會不斷地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所牽絆。
所以佛說凡夫是增長二受,像這樣身受、像這樣心受;身受已經是中了一支毒箭,但是自己又加上第二支,心受的毒箭。聖弟子遠離了貪瞋痴的牽絆,唯生一受,就是身受,不受心受;像好像只被射了一支毒箭,不會再射中第二支一樣。所以我們可以了解,一樣地依止這個五蘊身行來去止,一樣地有五蘊的覺受,但是一般人都帶著貪瞋痴等無明的結使相應。對於五蘊的無常相、生老病死的隨行,沒有智慧正理作意,所以不斷地迷於五欲的追求,於中起各種不如理作意的身受與心受。而佛弟子能夠正觀五蘊的法相,能夠證實了知生老病死的無常隨行,所以不會被五欲所牽使,這是聲聞解脫道所要正觀的內涵。
而聲聞人除了要了解欲界煩惱的系縛外,也要進一步的知道色界、無色界定障的系縛。所以我們在《阿含經》中可以看到,弟子們早上去托缽用餐完,回到精舍往往都已經中午了;當他們洗好衣缽、洗好腳,拿著尼師壇到林中去禪坐時,往往這時候,魔王波旬就會來留難他們。魔王波旬會變成年輕少年的樣子,假意關心他們,為他們說五欲的快樂,想要使他們無法安心坐禪。所以如果對於五欲的過患能夠如實了知,就不會受到魔王波旬的誘惑。因此對於是什麼系縛了我們,如果能夠如實地正觀、如實地了知,才能夠解脫。
但解脫之道也有著許多的歧路,因為起心想要求解脫時,會發現這個世間說解脫方法有許多,因此是否能夠值遇到真正的善知識,是很大的關鍵;而遇到了又是否能夠恭敬學法,又是另外一個重要的關鍵;否則遇到了,自己心性高慢,也無法領受善知識的法教。所以當一個人深知貪瞋痴的過患想要出離,向佛求法時,佛陀會一步步地帶著,從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慢慢地談起,如果能夠信受,再為他開示:欲為不凈,斷漏為上,出離為要。讓他知道天界各種的果報,雖然殊勝於人間還是不凈,色界、無色界也是無常有漏的,要出三界的家,才是真正的出離、真正的解脫。
有許多人看到「出家為要」,就解讀為要剃頭、著染衣,這只是表相的出家,身形的出家,並沒有真正的出家。經典中所講的出家,是心的出家,是出三界的家。如果這個人能夠信受三界愛是無常的,都是系縛,佛才會更進一步為他開示苦、集、滅、道的道理。因此一個人他的次法如果沒有滿足,聽聞解脫道的正受是不可能信受的,這樣的人,也不能為他開示勝妙的法義,因為因緣尚未成熟。所以佛說:【不備威儀,欲令學法滿者,無有是處。學法不滿,欲令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具足者,無有是處。解脫知見不滿足,欲令得無餘涅槃者,無有是處。】(《雜阿含經》卷四十七)想要求解脫,得先學習正確的解脫知見,但在學習正確的解脫知見之前,要修習次法。也就是依止真見道的善知識,熏習正確的知見,才能了解如何繫心而住,如何善具威儀,如何修習清凈的梵行,然後依教奉行,於身口意中以如實的修行,這樣才能具備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然後才有可能證得二乘的真解脫。
隨順善知識的修學,善知識應當先教導如何斷我見。也就是要依弟子的根性,讓弟子先明白自己此生以來,一直所執取的我與我所的內涵是什麼,是不是可以依止來修學聖道的,這是斷我見的基礎,依現在可見的五蘊法去體會去觀察。接著再告訴他,外道所執取的解脫道與涅槃的內容是什麼,為什麼外道所說的不能依止,因為外道所走錯的路,也是佛陀此世示現在見道前,所親自經歷修學過的歧路。所以在教導弟子,如何修證解脫道證涅槃之前,要讓弟子能有充分了解外道的所墮,避免同樣落入外道對解脫道的誤會中,能夠有簡擇慧才不會走上歧路。能夠明了外道所說的我見、我執,自己才不會重蹈覆轍。依著佛陀的開示明確地去觀行,自己是依於凡夫覺受而認知的我,其實是無常的;依止這個五蘊身是無常的;外道的種種解脫知見是不可能幫助我們解脫的。
那麼解脫是依什麼而不會等同於外道的常見跟斷見呢?這就是弟子們進一步要去了解的。所以在《雜阿含經》當中有記載著:「有一位仙尼外道,因為他看見外道六師所帶的修行團體,當隨學者不論是聰明的、鈍根的,命終之後都沒有記說是往生到哪裡去;只有佛陀所帶的修行團體,當弟子有命終的狀況時,就會記說這個弟子往生到哪裡去了。外道尼仙就產生了疑惑,為什麼沙門瞿曇有這樣的能力,能夠得知這樣的法呢?於是他就來拜訪佛陀,恭敬地請問這當中的差別與原因。」佛陀對仙尼說:「因為你不明白當中的道理,所以會產生疑惑。」
所以佛陀就對仙尼進一步的解釋,佛陀說:【仙尼當知,有三種師;何等為三?有一師,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如所知說,而無能知命終後事,是名第一師出於世間。複次,仙尼!有一師,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命終之後亦見是我,如所知說。複次,仙尼!有一師,不見現在世真實是我,亦復不見命終之後真實是我。】(《雜阿含經》卷五)佛陀將當時仙尼所見到的修行團體分成三大類,第一種:是教導見現在世真實是我,而否定有未來世。第二種:是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命終之後亦見是我,認為現在所認知的五蘊我,具有真實不變的自性,可以去到未來世。第三種:不會把現在所見、所現的五蘊我,當成具有主宰真實不變的自性,也不會把命終後的我,當成具有主宰真實不變的自性。
佛陀進一步的解釋:【仙尼!其第一師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如所知說者,名曰斷見。彼第二師見今世後世真實是我,如所知說者,則是常見。彼第三師不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命終之後亦不見我,是則如來、應、等正覺說。現法愛斷、離欲、滅盡、涅槃。】(《雜阿含經》卷五)佛陀的開示是說,第一種外道所見,他因為否定有未來世,是斷見外道,所以當然沒有能力知道弟子們命終以後的事。第二種認為現在所見的我,具有真實不變的自性,可以去到未來世,所以當然也沒有能力,真實的看到弟子們命終之後會往生到哪裡去。另一種就是佛陀的教導,不會執著現在世的五蘊有真實不變的自性,斷除了對五蘊十八界一切現法的愛戀,已經究竟了知三界法的無常生滅相,所以對於三界愛不會有任何的願想,心性上已經止息了一切五欲上受想的造作,所以能夠自知不受後有,得證涅槃。
當然仙尼聽到佛陀這樣的開示,只能明白一半,就是外道的落處是斷見或者是常見能夠知道。但是佛陀所教的解脫道義理,不可能一下就明白,所以他就對佛陀說:「我聽了您的開示,我更加不明白了。」佛陀說:「是會不明白,因為這個法甚深,【難見、難知,應須甚深照,微妙至到,聰慧所了。凡眾生類,未能辯知。】(《雜阿含經》卷五)也就是這個真解脫法--涅槃之道,非常的深細,很難相應,很難知道,必須要很深細地去體會、觀照,才能夠相應到他非常深細、微妙莊嚴的法相。那麼仙尼就請求佛陀說:「我已經完全相信你的話,您能夠教導我真正的解脫之道嗎?」下面就是佛陀和仙尼之間的六段對話,如果您願意,也可以隨著佛陀的問話來起觀。
佛陀問:「色法是常還是無常?」仙尼回答:「無常。」佛陀又問:「像這樣無常的是苦嗎?」「是苦。」佛陀又問仙尼:「像這樣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會在當中認為有我,或者異於這個色有我,或者有個我在這個色中,或是色在我中嗎?」仙尼答:「不會。」佛陀:「受想行識也是如此。」這是第一段的問答,讓仙尼不會在五蘊相上,或者異於五蘊相,或者是想像有個我依於五蘊相而存在。您是否在五蘊的法相上、五蘊外、五蘊中有個真實不變自我的自性的覺受呢?如果是這樣就要先去掉。重點在下面的問答,下面問答至為關鍵,和般若諸經所說的完全相通。
佛陀又問:【「云何仙尼!色是如來耶?」答言:「不也!世尊!」「受想行識,是如來耶?」答言:「不也!世尊!」】(《雜阿含經》卷五)這是第二段問話。第三段問話,佛說:【「仙尼!異色有如來耶?異受想行識有如來耶?」答言:「不也!世尊!」這第三段的問話。你是否也會認為異於受想行識有如來呢?異這個字有著很深的內涵,在此暫且打住,我們繼續看第四段問話。佛陀又說:【復問:「仙尼!色中有如來耶?受想行識中有如來耶?」答言:「不也!世尊!」】(《雜阿含經》卷五)這段話在問,色受想行識當中有如來嗎?你是否能如仙尼般直接的這樣回答呢?第五段問話,佛陀問【:復問:「仙尼!如來中有色耶?如來中有受、想、行、識耶?」答言:「不也!世尊!」】(《雜阿含經》卷五)如來中有色受想行識嗎?您的回答呢?最後第六段問答:【「仙尼!非色,非受想、識有如來耶?」答言:「不也!世尊!」】(《雜阿含經》卷五)這六段問話相當的精要,而且完全通於般若諸經,甚至唯識經典。所以如果主張大乘非佛說、主張六識論的人,是完全無法理解這六段的問答。
佛陀曾經開示:「若能了了正見真我,是名解脫。」如果你想要真的了解這六段話的問題,一定要去請平實導師的一套著作《金剛經宗通》來看。所以在佛陀與仙尼的這一段問答話之後,佛陀曾經說:「如果這個弟子他已經入涅槃了,我就不會記說他往生到哪裡去;如果這個弟子沒有入涅槃,涅槃的因緣沒有成熟,我就會記說他往生到哪裡去。」仙尼聽了佛陀的話以後,他的整個心都相當的調柔,所以完全地就依止了佛陀的教示。所以如果不要起慢、過慢或者慢集、慢生、慢起,當你讀導師的《金剛經宗通》,你自然能夠相應到微妙、至到的如來,相應到本來自性清凈的涅槃,得到解脫的實義。解脫應現證!修這個吧,真正的解脫法:
諸比丘。譬如恆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諦觀分別。諦觀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如是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色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滅。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受。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受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春末夏初。無雲無雨。日盛中時。野馬流動。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馬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想。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想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明目士夫。求堅固材。執持利斧。入于山林。見大芭蕉樹。[月+庸]直長大。即伐其根。斬截其峰。葉葉次剝。都無堅實。諦觀思惟分別。 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諸行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頭。幻作象兵馬兵車兵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幻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識無堅實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觀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焰 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 日種姓尊說周匝諦思惟 正念善觀察無實不堅固 無有我我所於此苦陰身 大智分別說離於三法者 身為成棄物壽暖及諸識 離此余身分永棄丘冢間 如木無識想此身常如是 幻偽誘愚夫
如殺如毒刺 無有堅固者比丘勤修習 觀察此陰身晝夜常專精 正智繫念住有為行長息 永得清涼處題主說,「對於空性,自我,無我,那些書中講到的,我都非常了解」,「沒有實修」。實際上,沒有實修,怎能了解空性和無常?上師們每天專心刻苦修行,也未必都能悟到空性和無常,更何況你只是想想而已。其實,你只是知道了空性和無常的概念而已,並沒有真正了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任何知識也好,學佛也好,都是一樣的。你這樣每天苦思冥想不但不利於學佛,反而,還讓自己陷入到反反覆復的痛苦輪迴之中,有很大的業障。但至少,你知人生是苦,有解脫之心,有出離之心,這是好事。
但這遠遠不夠,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這個人人都知道,沒什麼了不起。重要的是在不如意的事情之中學到有價值的。人生就是修行,這話意義很重。你人生閱歷尚淺,可能還體會不到。這修行,就是要實修,要積極地從生活中去修。你學佛學了什麼?學佛是叫人如何有智慧,而不是叫人去死。要先學如何給別人帶來快樂和幸福,學如何有一顆慈悲和寬厚的心,學如何對社會有價值、有責任。要先從認識自己,改掉自身的壞習慣開始。其他的東西,是要你慢慢去體會的,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我見過很多嘴上講學佛,卻斤斤計較以及十分苛刻的人;也見識很多亂七八糟胡謅的所謂佛學書和學派。這都是不如法的。學佛成了一種標籤,成了一個空架子,就非常非常可怕了。
題主只有20歲,是個很好的年紀。很多價值觀還沒有完全成形,應該抓住機會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去遊歷也好,參加社會實踐也好,去找一個好的上師指點也好,具體怎麼做,因人而因。當然,我自己也做不到那麼好,我也在學習中,怕誤人子弟,就不多說。共勉。
合十祝好。感受到了深深地傷痛和無奈,南無阿彌陀佛!我是學佛者,此處就是想誦佛號,千萬不要有輕生之心啊!!!
有個維持生計的營生,守著母親一樣可以修行,差別只在於你能否將周遭的一切,看做是一種考驗。
上面的回答中,有讓我頭疼的傢伙,打字很難受。
如果沒有其他在誦的經文,誦《地藏經》好了,如果有其他經文,那就選擇一個,堅持下去!如果你可以開悟,任何一部佛法經文都可以,甚至有可能一句就開悟了。
地藏經本身也是孝經,提主只有老母為伴,如果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考慮一下吧。
解脫,只是放下而已,不意味著輕生,生命都可以放下的時候,那些繁雜瑣事有算得了什麼呢?!
你我有緣,有問題可以私信找我,修為有限,但是願意給你提供參考。紅塵即道場,若無此濁世眾生,哪裡來的佛?若厭惡眾生,恐怕不能使你解脫。離了眾生,你如何修行?你如何印證?一切都是二元對立的,你才能真正脫離對立,走上中道。所以,孩子,不要輕言生活中的美與丑,善與惡,是與非,只有你的「智慧」提升了,才能看見不一樣的風景,不一樣的人與事。在紅塵中修行吧,去更多的體會,把一切思維到源頭,也許你就會看見。
做為宗薩欽哲仁波切的同好,我說一句:
記得嗎?仁波切說:成佛就是離於希望和恐懼。這也就是解脫。自己好好觀照下自己在幹嘛?另外當我們對於五濁惡世很厭惡的時候,我祈願我們永遠記得仁波切說的:一切都是你心的投射、沒有東西是以它所顯現或被想像的樣子而存在。記得維摩詰經中說的:我此土凈而汝不見!祈願你能真正的了解佛法,而不單單是在自己的知識思維層面了解!祈願你能具有相對和究竟的菩提心!祈願你和所有的回答者、所有的眾生都能證悟實相獲得究竟的安樂!如果明天還是這樣。我想試一下。祝一切順利。
[清涼智慧]簡談佛教解脫的含義和次第(2) 2017-04-27 雪漠 清涼悅讀 ? 簡談佛教解脫的含義和次第 主講人:雪漠 修行的次第 因此,解脫的本質就是破除所有的執著。所有的宗教禮儀、佛教禮儀的目的也是為了讓人破除執著,得到一種智慧的光明。我再舉個的例子:我們把真理稱為光明,把所有的眾生稱為迷者,就是沒有覺悟的人。沒有覺悟的眾生就好像在一團黑暗之中。有一天,有一個人開始嚮往一種光明,因為他覺得太黑暗了。於是,從他開始嚮往光明。當他開始嚮往光明的時候,就進入我們所說的佛教修道的第一個階段:資糧道。他一直嚮往著,希望遠離愚昧、貪婪、仇恨,希望遠離慾望對他的束縛、桎梏,遠離生死給他帶來的恐懼,遠離他認為的六道輪迴這樣的生命狀態對他的束縛。然後,他開始嚮往光明,開始了資糧道的修鍊。 在藏傳佛教中,資糧道用生起次第、四加行、上師瑜伽等等來實現,就是讓自己建立一種信心。當他完成生起次第後,他的信心就俱足了。什麼是俱足信心呢?他認為上師是佛,自己本來也是佛,他相信自己有成佛的可能,並相信自己根據某一種我們稱之為宗教禮儀、宗教儀規的訓練就能得到解脫。因此,完成資糧道本質就是人要俱足信心,而不是別的。 所以說,所有宗教文化中都認為信是「功德母」,並且體現在三個方面:信、願、行。信是第一位的,由信仰而發願,由發願而有行為,沒有信就沒有一切。所以資糧道的本質就是信心。 有了這種信心之後就要開始進入加行道。這時他就會去尋找光明,東奔西跑,八方求索,在茫茫黑夜之中,可能到處碰壁,看不到一點兒光明。但因為前面的信心非常俱足,他又不會退轉。這個尋找的過程就是加行道。在加行道修到一定的時候,突然之間、剎那之間他就會發現,光明在那個東北角或者其他什麼方向,見到光明同時就是「見道」,這個也叫「明心見性」。大手印文化把它稱之為「契入大手印」。在香巴噶舉中,生起次第完成後進入圓滿次第,通過修拙火、幻身最後也會見到光明,進入「見道」。見到光明的時候,就明白了修行的方向,明白了如何修行。因此,禪宗講「悟後起修」。「見」就是開悟,開悟之後才開始真正的修行,開悟前的修都是瞎修。 當他見到光明之後,他就開始走向光明。這一步一步接近光明的過程,就是修行的過程,就是「修道」。悟後起修、見上起修都是指在開悟之後的那個狀態中修鍊,這才是真正的修鍊,過去的所謂「修鍊」不過是在積累資糧而已。在真理的光明之中,不斷地修鍊,直到最後融入光明,就達到了我們所說的「證道」。 僅僅是融入光明還是不夠的,因為你自己還有一些細微的無明沒有除掉,必須用一種方便法門來消除細微無明和習氣,使你不但融入光明,還化為光明。當你自己也變為光明後,才叫「證果」。 但在大手印文化中對「證果」還有更高的要求,就是不僅僅要化為光明,而且心中還要沒有光明這個名相,必須把這個名相也破掉。我有一首詩專門寫到了「大手印」的境界: 大風吹白月,清光滿虛空。 掃除物與悟,便是大手印。 「大風吹白月」就是看到光明,「清光滿虛空」就是保任光明,也叫接近光明,讓那種光明充滿自己生命的每一個時刻,禪宗里叫「打成一片」。趙州老和尚說,老僧用四十年的時間,才將功夫打成了一片。這就是保任。「清光滿虛空」這個還不夠,最後還要把這個「清光」的名相也掃掉,把對這份光明的執著和分別也掃掉,把對開悟、證悟的執著也掃掉,破除了「法執」,才叫「大手印」。 《椎擊三要訣》的法脈 今天我們重點講一講資糧道、加行道之後,從「見道」開始,即「大風吹白月」、「清光滿虛空「、「掃除物與悟」這三個階段的修鍊過程。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修鍊這三個階段的傳承有很多,但非常精要的是一個法脈叫《椎擊三要訣》。這個法脈源於印度。從印度傳到中國的藏地、漢地之後,就在不同的佛教教派文化中有了相應的傳承,比如寧瑪派、噶舉派裡面就有其傳承。 《椎擊三要訣》被稱為「頓入」之法,非常的精要。我是如何得到它的呢?在民國時期,西部有一個著名的法師叫心道法師,他在年輕時就得了包括九世班禪在內的等許多的大師的指點,被授權為金剛阿奢黎。後來他到西部弘法,創立了「法幢宗」。現在中國西部的好多寺院中的主持和僧人,都是心道法師的弟子。心道法師還是太虛法師的弟子,他提出了一個口號:破邪顯正,顯密並弘,禪凈雙修。他的道場里,多建有三個堂,一個是念佛堂,用來修凈土宗;一個是禪堂,用來修禪宗;還有一個密堂,用來修密宗。當他碰到有緣的居士或是喇嘛時,他就傳密宗;碰到念阿彌陀佛的人,他就教他怎樣念佛,各隨因緣而進行教化。這個人非常有學問,但這個時代卻少有人重視他。 他把從一些藏地大德那裡得到的《椎擊三要訣》,傳給了武威松濤寺的主持釋達吉,釋達吉又傳給吳乃旦,吳乃旦傳給了我。於是我把這種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傳遞了下來。 蘭州有一位學者叫王運天,他專門整理和研究心道法師的資料。心道法師雖然在西部大力宏法,但是因為西部太偏僻,好多人並不知道他。在經過王運天先生的努力,心道法師的資料才得以收集。 我是在很久以前得到《椎擊三要訣》的,得到以後我把它翻譯成了記誦體。這個法主要講的是三個方面,第一是見道,第二個是修道,第三個是無修道,也就是剛才我所說的走近光明、融入光明、化為光明的整個過程。佛教中所有的修鍊過程,都離不開這幾個階段。修鍊的本質是生命科學,而不僅僅是宗教信仰。 《椎擊三要訣》 大善解功德主大師 傳 雪漠撰頌 南無大悲主,具恩上師尊。見似無垢光,定為智悲明。 行若無畏佛,椎擊三訣融。如是精進者,妙覺證今生。 坦然離妄心,無縱亦無擒。離散見本覺,呼呸並斥心。 續呼也嗎火,無餘唯愕驚。愕亦無掛礙,離言趨明通。 了知法界性,印證妙明心。行住皆安然,貪嗔苦樂融。 剎那與恆常,認知本來身。子母光明會,安住本體空。 猛施呸字訣,不執空樂明。無有分別計,入定與出定。 下座並上座,恆住無別境。未得堅固力,舍鬧居靜行。 閉關務修持,恆常倍精進。不離法身見,殊勝復殊勝。 椎擊第二訣,定中決定生。妄念無計執,憂喜與貪嗔。 舊境無連續,解脫之法身。猶如水中畫,起滅相續生。 所起法身王,所現明體空。現顯與串習,隨妄本凈空。 解脫殊勝法,離此皆謬論。 解脫三要義,無修法身境。三要之見宗,融合智悲定。 萬法即真如,真如萬法同。三世如來義,隨契佛子行。 除此無聖法,法身起妙行。智慧藏中藏,不似石中英。 勝樂金剛教,傳承三心印。付與心子持,深義契佛心。 莫可輕棄之,勿失方便門。 附:1、此法由心道法師得之於藏地大德,再傳達吉、吳乃旦至雪漠; 2、貢噶《椎擊三要訣》最要口示:心注眼、眼注空,為一切要中之要。 三要者: 見:妄念起時,知自心相。觀察自心,認知法性; 定:決定信之,融妄念為,法身妙用,熟識法性; 行:堅固定之,於念滅上,堅固而定,念無連續,法身不忘。 《椎擊三要訣》的第一段是讚美傳承它的歷代上師,「南無大悲主,具恩上師尊」,「南無」就是頂禮、皈依、尊敬,類似於一種敬仰;「大悲主」這裡面代表著傳承上師及傳承這種文化的人,因為沒有他們就沒有這種文化;「見似無垢光,定為智悲明」,上師啊!所有的文化傳承者們啊!你們的智慧就好像無垢的光明,就好像藏地那位偉大的尊者「無垢光」。因此,「無垢光」有雙重意思,第一代指光明,第二代指「無垢光」大師,他曾寫下許許多多偉大的著作,充滿著智慧之光;「定為智悲明」,「智悲明」也有雙重代指,一個代指法號為「智悲明」的一位大德,另外代指一切本具的的智慧、慈悲和光明。只有融合了這三種的定,才是真正的定。 「行若無畏佛,椎擊三訣融」,你的行為就好像大無畏的佛陀,並且與所有傳承者及傳承這種文化的大師一樣,融合了《椎擊三要訣》中的三訣——見、定、行,即見地、定力和行為,「如是精進者,妙覺證今生」,只要你像歷代上師那樣精進,就會「妙覺證今生」,即證得智慧,得到覺悟,獲得自由,達到解脫。 這個解釋和傳統的解釋不太一樣。在法幢宗中,比較重要的法脈包括了格魯派和香巴噶舉的一些宗教哲學。在明代,唐東喇嘛、宗喀巴大師都曾跟隨過香巴噶舉的一位大師學習,後來宗大師這一系的法脈中間也把香巴噶舉傳了下來。心道法師跟九世班禪學過密。 其中「妙覺證今生」是指整個《椎擊三要訣》講的就是「大手印」的頓入法。當然大圓滿法也對它非常看重。所以,《椎擊三要訣》就像一個七彩的寶珠一樣,折射出了不同的光彩,赤橙黃綠青藍紫,各種色彩都非常的絕妙。因此,大手印文化、大圓滿法都非常看重它。雖然它們在名相上有所不同,但追求的都是究竟的真理。我們不管那些名相是什麼,首先來看看它對我們的生命有什麼樣的作用。 (待續)
題主若是對解脫有執念,是謂魔道
什麼是解脫的三要素
有些聖人通過世間法照樣可以得到出世間法的成就。雖然表面上看是世間法,但因為他們有清凈心而且又有正見,所以會契入出世間法。當一個人沒有正見時,是不會契入出世間法的。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區別重點在於見地。當有了見地後,接下來就要擁有菩提心、出離心和正見。在這三點中間正見最主要,有了正見才能談到別的東西。如果說一個人沒有正見,那麼他只不過是一個平庸的好人或者是一個凡夫。菩提心、出離心和正見是解脫必不可少的三個要素,而所謂解脫,就是大手印。即使沒有大手印的名相,但它也是大手印的境界。一個人如果離開空性,那麼就絕不會有解脫。當有了利眾的想法時,這個想法本身就是一種行為。有了這種行為之後就會產生一種善的思維波,這種善的思維波會帶來一種善的反作用力,而這種善的反作用力又會增益你的智慧和定力,為你的解脫大廈添磚加瓦。
選自雪漠著《光明大手印:實修頓入》中央編譯出版社說難不難,說簡單不簡單。根據大藏經《無量壽如來觀行供養儀軌》,《九品往生阿彌陀三摩地集陀羅尼經》,修滿阿彌陀佛大心咒百天往生無憂,不破重戒的情況下,逝去後即證初地菩薩。若是此生一直修持,可能即身成就。
佛法不是逃避生活。
只要你不做出選擇 一切都還有可能 貓還會繼續不生不死
首先厭惡這個心態要控制好。難與不難沒有很好的界限,看個人。再有你試過堅持做某件事,風雨無阻嗎?就算每天念一遍《金剛經》,這不難吧,難在一天都不間斷。別想那麼多,真干吧,慢慢你就明白了。
推薦閱讀:
※念經是不是可以規避未來的苦難?
※面對不同階段的修行者的提問是不是應該有不同程度的回答?甚至某個回答是不究竟的反而更有好效果?
※適合用在作文里的佛學名句?
※老人家醉迷佛學,已經走火入魔,怎麼辦?
※如何讓自己控制念頭,而不是讓念頭控制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