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外國人寫地址和中國人是相反的順序?

在郵遞,查找地址的時候,常理是從大範圍到小範圍,而為什麼西方人要先把小範圍放在前面呢?為什麼會這樣?

希望知友能解答:

哪些國家有這個習慣?

這個習慣最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形成的呢?

背後有什麼具體原因呢?有什麼證據能證明這個原因成立?


其實這並不是「小與大」,「個體與國家」,「小國與集權」的差異,而是語言的差異。

之前在問題描述裡面補充過,不僅是地址,時間的「日月年」,姓名的「名前姓後」等等看起來是「從小到大」順序的差異實際都與語言的順序有關,試看:

中國,廣東省,廣州市。

實際就是「中國的廣東省的廣州市」。

Guangzhou, Guangdong, China.

實際就是「The Guangzhou City of Guangdong province of China」。

2013年2月6日。

實際就是「2013年的第2個月的第6天」。

6th Feb, 2013.

實際就是「The 6th day of Feburary of the year 2013」。

王小明。

實際就是「王家叫小明的人」。

Barack Obama.

實際就是「The person who named Barack of Obama"s family」。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是限定語在句子中的順序差異造成的。比如:

「盒子里的香蕉」和「The banana in that box」。「大的」是對「小的」的限定,之於地址,就可以理解為:國名限定省,省限定市,市限定街道…這樣。同理年限定月,月限定日;姓氏限定名字。

故而對這些差異成因的疑惑可以歸結為:這種底層的語序差異成因到底是什麼。希望能得到語言學專業的知友解答。事實上這種語序差異帶來的文化、思維方式乃至意識形態上的差異可能十分深遠。期待有更深層次的分析解讀。(增補:請參考@王思程 的回答,從不同語言的參照點與目標的順序差異作出了解釋)

中文的語序看起來更符合現代科學的分類法,從主幹到分支;從語繫到語族再到語言;從「界門綱目」到「科屬種」。這或許是巧合,也可能是中國祖先較早總結歸納出了分類法,這個無法做定論,也期待有相關專業方面的知友解答。

PS:受@Banana Sonna 啟發,不確定其他語言中是否也有這種語序和地址、姓名順序習慣相對應的現象。也期望有懂其他語言的知友參與討論(感謝@Banana Sonna 證實「先姓後名」的匈牙利,地址寫法也確實同中國,是從大到小)。

PS2:via@Jasper 美國的「中小大」現象的成因同樣令人費解。具體原因為何也跪求對美國文化更為了解的童鞋解讀。


空間方所認知方式不同,

漢語:普遍參照點先於目標

英語:普遍目標先於參照點

比如:湖中的亭子 vs the pavilion at the center of the lake

參照點是「湖」,目標是「亭子」

方向詞如:西北 vs Northwestern

參照點是「西」,目標是「北」(太陽東升西落,以「東、西」為參照確定方向)

同理,寫信地址先大後小體現的是參照點先於目標,寫信地址先小後大體現的是目標先於參照點。

一個民族語言的方所表達是該語言使用者對事物所處的空間位置的認知與表述的體現,反映出各自不同的認知方式。但是也體現出一些共性,在確定何為參照點何為目標時反映出共同的認知傾向;同時都反映出人們認知事物的兩種運動過程;同時都已目標物為中心語。

參考文獻:《漢、英、日空間方所表達的認知對比分析》

另外,語言對與思維方式的影響,很早就有了「薩皮爾-沃夫假說」,這項學說認為,人類的思考模式受到其使用語言的影響,因而對同一事物時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語言相對性原理(薩丕爾-沃夫假說)認為不同語言里所包含的文化概念和分類會影響語言使用者對於現實世界的認知,也就是說不同的語言的使用者會因語言差異而產生思考方式,行為方式的不同。這個語言結構影響語者認知結構的說法涉及到人類語言學,心理學,語言心理學,神經語言學,認知科學,語言人類學,語言社會學,語言哲學等多個領域並在這些領域中被廣泛學習。假說沒有被證明,也沒有被證偽。

參考維基百科:薩丕爾


首先 文言文中的定語後置

分類與舉例說明:

一、「中心詞+之+定語+者」

這可以看作古漢語定語後置句式的標準格式。

①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掉一石小米。)

②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為學》)(富和尚不能到達,窮和尚卻到了那裡)

③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發出鏗鏘的聲音的石頭,到處的石頭都是這樣的)

二、「中心詞+定語+者」

①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原來是挑選狹長形的桃核來雕刻核舟的)

② 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活板》)(有些平時沒有準備的生僻字,當即就把它刻出來)

③ 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促織》)(村子裡有個好事的年輕人,養著一隻蟋蟀)

④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況且將軍您的可以用來抗拒曹操的有利形勢,就是長江)

⑤ 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想找一個可以出使秦國向秦國回復的人,也沒有找到)

⑥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荊軻刺秦王》)(太子丹和知道這件事的門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給荊軻送行。

從中學語文教材來看,這類定語後置句最多,且基本上是由動詞結構(包括動詞和以動詞為中心的短語)擔任定語。反過來說,由動詞結構擔任的定語經常後置。這裡還有一條規律:當一個中心詞不止一個定語,則名詞擔任的領屬性定語不後置,動詞結構擔任的修飾性定語後置。如例③④就是這樣。在例④中,「將軍」是領屬性定語,不後置,「可以拒操」是動詞結構組成的修飾性定語,則置於中心詞之後。這樣一來,古漢語處置多項定語的方式比現代漢語還要靈活。

三、「中心詞+之+定語」

①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處在高高的朝廷,就憂慮老百姓的疾苦;退隱在偏遠的江湖[即民間],就擔憂他的國君。)

②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健強的筋骨)

③ 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高尚的人誰又能讓自己清潔的身子,蒙受污濁的外物[污染]呢!)

可以看出,這類例子中的定語一般是由形容詞擔任,反過來說,由形容詞擔任的修飾性定語如果後置,通常組成「中心詞+之+定語」的格式。

四、「中心詞+定語」

這種格式和判斷句中的主語直接加表語一樣,沒有任何語言標誌,辨識起來較困難。但這種情況出現很少,曾經選進過中學教材的《西門豹治鄴》中有一句:「從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繒單衣,立大巫後。」(跟隨著十來個女徒弟/跟隨的女徒弟有十來個……)這裡,「女」是「弟子」的定語,被後置了。如果辨識不清,學生可能理解成「堂弟的子女十來個人……」或「跟著弟弟、兒子、女兒大約十來個人」。

五、「中心詞+而+定語+者」的結構。

①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與?(《五人墓碑記》)(能夠不改變自己志向的官員,普天之下,有幾個人呢?」)

用法

譯成現代漢語時,一般都應提到中心詞前邊來。另外,定語後置時,往往在中心詞和定語之間加「之」字,有時也在定語後面加「者」字。

應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語後置只限於表示修飾關係的句子,表領屬關係的定語則不後置。

「定語後置」的三種形式,但在一個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切不可簡單地「對號入座」,而應從句子詞語間的結構關係上進行深入思考,特別是要認真分析「者」的詞性和作用,否則極易出現錯誤。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起學文言文時的定語後置與英語中的定語後置以及賓語從句,狀語從句,強調句「it is xx that xx」。

可以確定的是,定語寫在前面是現代白話文改造的, 當然這個求考證。

不能確定的是,文言文中定語後置是否普及。

以上可以得出的結論是,中文的語言不是一直是先有描述後有對象的。

======

另外,從哲學上來說,西方哲學是強調主客二分的,這會影響他們的思考方式,即思考問題時會將問題專註在一個極具體的客體上,慢慢的控制變數,一點點擴大概念。

這尤其有助於做科學研究。

一個國家的語言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民眾的思考方式,也對哲學有影響,而哲學又對語言有影響,這裡很難說得清誰是因是果,很有可能造成答案的以果推因。

然而近年來有一個理論,即自然地理會影響到一個族群哲學,越來越受到廣泛認可,黃土高原周期性的洪水泛濫導致了族群對自然力量的敬畏,產生對天人合一的終極追求。

而地中海氣候, 使其族群生來是對環境改造者,觀察者,貿易者,產生了主客二分,古希臘哲學為主客二分思想提供了理性思維前提,是主客二分思想的萌芽階段。邏各斯和努斯分別提出了客體性和主體性原則。人來到這個世界,面對自然的千變萬化,崇拜敬畏恐懼油然而生,人類開始走上向探索世界究竟是什麼的問題。古希臘哲學家們開始了探索世界的本原,始基的進程,在探索的道路上,人們的認識也逐步變化深入,在前人的思想批判中不斷前進,由水是萬物的本原...一直到邏各斯和努斯。邏各斯和努斯分別奠定了理性主客二分的根源。

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對邏各斯和努斯的發展,是主客二分獨立出來,形成鮮明的對立。

亞里士多德和康德開始大力調和二者之間的矛盾,力圖把二者統一起來。

馬克思用實踐的觀點實現主客二者之間的統一。

現代西方哲學表現出來的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其實都是對邏各斯和努斯的發展,主客二分對立的體現。

根據西方哲學發展的歷史過程和邏輯進程,不難發現西方哲學從人們理性產生了主客二分的對立一直到人們不斷的調和這種對立,可以判定這種調和主客之間的對立是我們現代哲學的一個發展趨勢。馬克思雖然以實踐調和了主客之間的對立,這種調和還要我們進一步發展,進一步完善。這是哲學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現實發展的必然要求。

最後,你會發現,把觀察對象放在前面這種句法,在寫論文時,特別有助於理清思路,提綱摯領,

例如,在下定義是

xx is which

在強調原因是 it is xx that

以及眾多的從句 讓你的每一句都能第一眼抓到中心詞。

而英文行文的段法,恰恰又及其強調中心句放在前面。

無論原因如何,這些都對理想、嚴謹、高效的思考有所幫助。

附,高效是我們經常忽略的一個評判標準,有一句話說,英文沒有德文的嚴謹,法語的高貴,卻佔領了是世界,因為他實用,高效。


老美倒是經常吐槽自己月日年的寫法不合邏輯。但年月日和日月年這之間,倒真是說不出來誰一定對誰一定錯。就好比靠左行駛的車輛可以吐槽靠右行駛的,靠右行駛的也會反過來說靠左行駛真彆扭。

為什麼會這樣——根本原因是lz僅僅是站在自己的文化背景考慮這個問題


不管從什麼語言學上怎麼說,我只覺得外國人都有病!!!

很簡單一個問題,我寫2號門,9層,5號樓,8號院。。。你知道我郵寄到哪裡嗎??就算我寫了新街口,你知道我是北京還是南京?是中國還是日本??郵遞員還不是一樣先要知道國家,才能逐級郵遞嗎??

有很多地址很長的,我才不信郵局的人都是按順序看 姓名,看門,看樓,看院,看小區,看街道,看城區,才看城市和國家的。先寫了王二麻子2號門,9層,5號樓,8號院,他們不是還要先看最後哪個國家,哪個城市,才算是國際郵件,還是市內郵件。

-----

有的東西叫做習慣,那是誰前誰後無所謂。

有的東西就叫做愚昧,明明是外國人落後的東西,但是靠著先定標準而橫行。這就是外國人的偏執與愚昧。


英語是head first language, 中文是head last language。。


好像那個紀錄片做過一個實驗

西方人看一幅畫關注的是局部

我們東亞人是先看整體

我們做事也是一樣先搭骨架在填肉血


老外把重點放在最前面,修飾放在後面

我們把重點放在最後面,修飾放在前面

地址,日期,姓名,以及定語從句都是這樣


因為他們在地球另一邊


推薦閱讀:

為什麼郵政公司需要開設銀行?中國郵政就開辦了郵儲銀行,日本郵政旗下也有郵政銀行?
中國郵政還能存在多久?

TAG:文化差異 | 文化 | 語言學 | 郵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