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可以認為中國電影的出路在於多拍攝一些反映當下現實題材的電影?

中國電影一直在模仿,拼商業和特技拼不過好萊塢,拼浪漫拼不過韓國,拼動畫特技拼不過日本,但依然有很多人去拍攝商業大片,要麼都為了規避風險一窩蜂的挖掘歷史題材,導致千篇一律,但以前的例子總是那些貼近生活的電影才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比如現在熱播的《桃姐》還有之前的《失戀33天》,電視劇如《蝸居》。中國人口那麼多,社會複雜,社會的問題每天都在發生,是否可以認為中國電影的出路在於多拍攝一些反應當下現實題材的電影?


其實出路在於允許放映現實題材的電影


中國電影的出路在於我們這個社會能夠真正地解放思想,探索思想領域的禁區。

————————

看到很多人的答案,有感而發,補充一句。

不要發牢騷。因為發牢騷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而且,發牢騷實際上等於承認了悲催的現實已經壓倒了熱情和夢想。這無關對錯,只是心態問題。


贊同@skywalkerhan。反映現實的文學作品無法出版,電影無法上映是事實。但是這不構成沒有好電影的理由,東歐當年也有審查制度,照樣出了一批傑出的電影作品。

轉型中的中國絕對是電影題材的富礦,但編劇對現實的捕捉和提煉能力沒那麼高(反例是《納德與西敏》),國內的教育制度已經束縛了大多數編劇的想像力,慢慢等吧,天才會橫空出世的。


各位討論了很多政策層面的東西。我來從我的角度說吧。

現實是這樣。制度不合理。但是僅僅不斷抨擊制度,能對中國電影產生多大益處?

好萊塢怎麼形成的,就是為了反抗當時在東海岸大製片公司的壟斷和壓迫,小公司小作坊聚集在西海岸而形成的。

既然現實已經是這樣的,那麼與其抱怨現實,不如想想在這個現實之下我們能做些什麼。

個人觀點。中國電影的出路還在於從業者的心態和價值觀。

水深不深這種事兒咱先不討論。但是電影本質上就是個商品,牽扯到為數不小的投資,需要進入市場,需要收回利潤。頂多,它是個文化商品。

那麼既然是商品,導演編劇們咱就先別把電影當做抒發個人情感哲學思考的途徑了行嗎?作為一個觀眾我求你了。你有金主願意砸錢讓你追求藝術的當然另說,那你也別抱怨說觀眾水平低下根本不懂你。

既然是文化商品,投資人製作公司門咱就別看到什麼火就一窩蜂衝上去了行么?能別儘是些低俗段子惡俗催情了行么?咱好歹是個文化商品,您遵循市場規律當然沒錯,但是還是得有點兒文化你說是么……

不管是不是現實題材,不管是大製作還是小成本,只要劇本好,製作精,在現在這個時代,是很容易得到好評獲得收益的吧?

寧浩的電影那麼好,我覺得就是找准了文化商品這個定位。

好吧,蜻蜓點水地說了一下。

另外一點很重要的,就是市場本身的問題了。票價太貴,工資太低。

按照院線標出的市價,小兩口看場大片就要一百多兩百了。誰能三天兩頭去看場電影?

也就直接導致了能走出來的電影每年就那麼幾部了。


中國電影的出路的確是要更多的考現慮到當下的現實題材,但是並不能根治這種現況,因為我們的監審制度不夠完善不夠開放,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且富有生命力的監審制度我們的電影就很難發展,因為體制內的矛盾太大就沒有辦法尋找到更新的突破口和著手點。想說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是要改變說的內容而是要先張開嘴


拍攝反映社會現狀的題材電影不少,但大多部位人知,比較讓人熟知的如賈樟柯,但他的電影大多數連在國內上映的機會都沒有。

有廣電總局等部門不讓拍攝或上映的因素,也有大部分觀眾不願花錢去看這些讓人窩心、壓抑、不爽的題材,可以理解為選擇性逃避這些真實存在的問題。

拍攝電影初衷大部分為了賺錢,電影在投資方願意投資、導演接拍、劇本有人看中、演員願意出演等之前要經過很多權衡的,一部敏感的題材不僅沒人投資(即使上映的也連收回成本都無法保證),沒人出演,影院不願意把檔期給這些不賣座的電影。

《桃姐》之所以成功與劉德華的加入密不可分,題材不是讓人很壓抑的類型,同是一個導演拍攝的《天水圍的日與夜》別說成功,大多數人都不知道有這部電影。《桃姐》在我看來,雖然還是一個導演,一個大的類型,還有劉德華的投資(天水圍為王晶投資)和加入但和《天水圍的日與夜》比起來差距很大。


廣電不滅,華影不起,請摺疊我!


中國電影的出路在於從業人員的素質提升和心態的改變以及影迷素質的提高。影響電影發展有內外兩個因素,內因是從業人員的素質和心態,外因是審查制度和影迷素質。

就目前來看,內因佔主導因素,電影圈浮躁成風,說的好聽點是以市場為導向,說的不好聽點,就是光想著怎麼撈錢(這也是整個中國當下的問題,不止是電影,文學、藝術都也發展不起來),個個都想著賺快錢,想著賺錢也沒錯,錯就錯在把賺錢當成唯一的目的,少有人能在想著賺錢的同時真正能靜下心來把一部電影做好。投資人盤算著如何掙一票快錢順帶捧一捧小蜜,哪類電影一火,複製拷貝直接上,前戲都省了;導演基本就是一公關,比人脈,拼酒量,一門心思想著忽悠錢,成天在投資人前面裝孫子,有奶便是娘,臉皮厚的拍出個垃圾也不嫌丟臉;編劇水平差那都不好意思說了,給個好萊塢的編劇公式都套不好;演員那是有名了就不知天高地厚,什麼戲都敢演,覺著演戲跟拍寫真一樣,擺擺pose就搞定;影評人給點錢就辦事,奴才做的比誰都歡。

審查當然是限制我國電影發展的一個因素, 可老拿審查說事沒意思,在霸王別姬和活著在戛納獲獎,整個社會和電影圈的心態還不像現在這麼赤裸裸的向錢看齊的那個當口,如果放開電影審查,倒是有可能改變我國電影的發展方向,迎來我國電影大發展的。那時候,電影審查是影響我國電影發展主導因素。之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天平走到了另一端,社會變了,人心也跟著變了, 大導演們拍片的目的也變了,放開審查最好的時機已經過去了。即便現在放開審查了,在從業人員這種素質和心態的大環境下,電影發展真能好起來?鬼才信!


因為現在看電視的很大一部分是80後,

他們是壓抑的一帶,但是他們的聲音太渺小了,他們渴望被關注,他們渴望將自己的聲音反應出來,

於是,這類電視(電影)就是他們生活的寫照,讓他們的心聲,他們的經歷讓社會都了解,

本人一向不喜歡看電視劇,

但是看完《北京愛情故事》後深有感觸,這不就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嗎?


電影本質也算一種藝術,一定的文化底蘊是需要的,雖然某些題材內容很驚人,能引起好奇和轟動,但總體來講精準而深邃的藝術表現力才是關鍵。

劇本來說,必須承認的是過於變態的審查,嚴重遏制了文化的繁榮,因為任何文藝復興的起點,來源深刻的自我剖析。況且搞文字的在中國普遍活不下去,編劇還要好很多,你不能期望編劇都是崇高的藝術家,他們要能夠吃飯才能有藝術追求。特別好的藝術編劇這裡是活不下去的。

導演來說,台灣也經歷著電影低迷期,那時新老導演間,新導演間都是互幫互助的,國內現在連這個風氣都沒有,幾個大導演就知道圈錢搞形象工程。

院線來說,法國的藝術片氛圍最好,好看的藝術片拿個幾千萬很正常,這說明觀眾是需要培養的,現在的觀眾都已經被爛片和好萊塢片慣壞了,所以《桃姐》《鋼的琴》應該都算入門篇,多放些這個來培養觀眾的口味,前期名人效應是不可缺少的。

其實說到底,真正的文化修養是必須的。像蝸居北愛這種,只是可以拍,而且大家有共鳴,以後靠這個想復興,一點真正的藝術價值都沒有。真正好的導演也應該是生活的觀察家,但一定要又藝術底蘊,不一定嘴會說,但鏡頭自己會說話的。


互聯網的盜版電影一方面幫助培養了很多電影愛好者;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觀眾的眼光。與生活貼近的類型,是國產電影的一個較大的優勢,畢竟自己人更了解自己人在做什麼,苦惱什麼,需要什麼。

緊靠現實的電影的目標觀眾基數很大,意味著市場對這方面的需求很大。是突破目前困局一個很好的方向,但中國電影真正走向成熟還是得多元化,需要更多的好片子培養人們的觀影習慣。當然,也需要一個不說幫助,至少不強烈限制電影從業者發展的體制。

其實我們發現,近來不尊重觀眾的撈錢電影票房越來越差,在市場無形之手的作用下,電影從業者想生存必定不得不更用心做出觀眾願意看到的電影,其實能人不少,這麼一個關注度高的領域,搶著吃蛋糕明顯不合時宜,大家都明白重要的是要把蛋糕做大。我個人對中國電影的未來還是充滿信心的。


我覺得中國缺這種腳踏實地的電影。電影制度、市場什麼的都還不成熟。

這不光是導演編劇的問題,也有觀眾的問題吧,畢竟觀眾手中的電影票有著選票的作用,有的電影明明一眼就能看出完全沒有誠意,但票房還是高的嚇人,這不是刺激惡性循環么。我倒是更喜歡第六代導演(雖然他們有的很反感這個稱呼)的作品。他們還沒有完全被商業俘虜。

我不太覺得目前中國有真正的大片,以前的類型片像武俠電影也走入了困境。

不如踏踏實實地學習模仿。


「中國電影的出路」這一題設中,我想知道提問者可見的幾條可以被視為是「路」的有哪幾種,或者提問者將「出路」定義為何物。目前,我國電影發行須經某部門的嚴格審查,導致部分影片國外得獎,國內無法上映。另外,院線的設置導致大批量小製作小成本獨立影片沒有可以合法發行的渠道,這不利於拓展電影發展,也使得我國電影無法與國外電影發行較為成熟的國家相比較。

電影只是諸多藝術形式之一,其產生與發展追隨人類發展的腳步以及人類對於外部世界及內心世界的探索。電影發行與院線上映受經濟、政治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但是,不論是為經濟利益考慮還是為我國電影未來的發展本身考慮,我認為「中國電影的出路」還是在於外部環境的寬鬆與包容,摘下套在「電影」頭上的嚼子~~~


「出路」指的是什麼?

如果指的是票房大賣,「多拍攝一些反映當下現實題材」或許可以做到。但是如果一味的以迎合觀眾口味或是喚起觀眾共鳴為宗旨拍電影,其藝術性應該會大打折扣。

如果出路指的是可以在很多國際電影節上獲獎、走向國際,「多拍攝一些反映當下現實題材」不一定可以做到,外國人不一定懂中國的現實。

我也說不清楚中國電影應該向什麼方向發展,但我覺得,但凡是優秀的作品,總會受到歡迎的。要做到優秀,編劇導演首先必須把電影當成是藝術品來創作,每一句台詞,每一個鏡頭都不能隨便應付。更不應該一味地以商業大片的特點來篡改自己的電影。


很多國內的電影應該都是在做類似的嘗試.. 但是不知道是因為種種什麼原因, 這些國內的片子實際拍出來的效果就那麼的差強人意..

其實說, 到底是影片拍的垃圾.. 還是大家的真實生活其實沒那麼爽..

&<黃金大劫案&>如果是國外片子..我想絕對是叫好的一部片子.. 片子會更多的融入一些宗教/戰爭,人倫,然後人道主義這樣的一些色彩.. 但是其實這部片子都不少... 片言隻語也都講了.. 但是為什麼反響其實沒那麼好呢...

人們不願意承認他們的生活現狀, 但是這就是他們的生活現狀..

我要說的是..不要糾結到底取材是什麼.. 像&<黑衣人&>取材其實和美國民眾的生活沒太大關聯吧... 只不過是一種危世論...


我覺得出路不在於題材,在於創造力。

今天看八幾年的star trek 仍然覺得很好。儘管以現在的眼光看,畫面粗糙。但是我們現在能拍出這樣的片子來么?


蟹妖(其實心裡想說:我哪兒懂啊親?!)

我覺得無論拍什麼,還是得看導演、編劇的思想境界和情懷吧,要是交給讓張藝謀拍,無論拍什麼不還都一樣是那個猥瑣勁兒~


推薦閱讀:

有什麼好的電影推薦嗎?
如何評價成龍和李連杰目前的身體狀況?
為什麼電影《卧虎藏龍》里玉嬌龍會跳崖?
配樂與電影是什麼關係?
巨幕影院如何選座位?

TAG:電影 | 現實 | 中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