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和只會說方言的家長一起生活,語言能力降低了,怎麼辦?

我跟老婆來自不同的地方,說兩種方言,在一起的時候都說普通話,但是寶寶平時家長帶的多,雙方的家長都只會說方言.這次元旦送娃回老家,明顯感覺到他的語言能力不如老家的小孩,看了這個問答: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989926 ,不知道準確否,誰能為我釋懷?


在廣東,很多人會說

1,客家話+廣州話+普通話,2,潮汕話+廣州話+普通話 3,客家話+潮汕話+普通話 。

如果是外省籍出身的,也許還加上該省的方言。

除去部分以普通話教學的幼兒園裡兒童,大多數人學齡前是不會說普通話的

現在城市長大的年輕一代人也不會有什麼口音。

我不認為從小說普通話是一個Must。

另外,其實漢語嚴格而言算是一個語族,漢語語族,南方的各非官話方言區的方言相當於language。試想下羅曼語族中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的關係。

現在腦科學已經表明了雙語等教學可以刺激兒童的腦發展,很明顯有利無弊。

在年幼學習第二語言為大腦的發展帶來助益:

  • 對語言有更強大的認知能力
  • 更有能力應對干擾
  • 更容易學習新的語言
  • 在年老時有更好的集中注意能力和空間方位感
  • 記憶力提高
  • 更能夠創造性地使用語言

即使是官話區,我也認為會方言利大於弊,許多人也許包括你們夫婦不是這麼過來的嗎。方言會對孩子將來的發展以及普通話水平有任何影響。

我還有朝鮮族的同學是小學前一句漢語都不會,小學一年級就是普通話+朝鮮語+粵語,在一定學齡前兒童學語言的速度是驚人的。當然,如果不用,忘掉的速度也是快,知乎有一期問題說道德國幼兒園,有一個中國人回國上小學前都是說德語的,但是如今回國這麼多年,長大後一句都不會了


從小和父母外公外婆生活,從來說貴陽話(方言)。

小學前夕開始學習英文及普通話。

初中在成都求學,結果為一口流利成都話(雖然和母語接近)。

高中在英國讀書,偶然學會廣東話,現在可以和香港廣東地區朋友無障礙溝通,無字幕觀看粵語新聞影片。

英文雖說不如中文完美,但自以為也還不錯。

語言只會是優勢,而不是障礙和困擾。

以上。


首先來吐槽一下題主對「語言能力」的定義。

似乎題主理解的「語言能力」就是講普通話的能力了。不知道這是推廣普通話進程的悲哀,還是題主的悲哀。

目前得票最高的 @kafile 的答案,講得不錯,強調了保護方言文化的重要性。對此我非常贊成。但是可能並未解答題主的疑慮。甚至可能會有人說,我關心的是小孩子的教育,方言文化關我鳥事。

所以,我想從另一個角度來答題。那就是,方言也是語言。多掌握一門方言,對語言能力其實是一種強化。

比如賈平娃的小說,裡面用到大量的方言。在表現風土人情,人物情感中起到的作用非常之大。

回到題主的問題描述,老實說,不清楚是怎麼得到「語言能力」降低這個結論的。但是從問題描述本身,我倒是覺得題主自己的語言能力有問題啊。我所理解的「語言能力」,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表述能力。把一件事情清楚地表達出來,這就是基本的語言能力的要求,無論是用普通話還是方言。而在題主的描述中,提到孩子,又用到「家長」來指代爺爺奶奶。然後,既然孩子一直在老家,又為何不如老家的孩子語言能力好?混亂,理解不能。

總之,不必擔心方言教育會影響孩子的語言能力。也不用擔心方言的環境會造成孩子對普通話的掌握。

該答案吐槽較多。求摺疊。


我是農村出來的孩子,大學之前只在課堂上發言的時候說普通話,其他時候連問老師題都說的方言。當我考上大學來到北京去領宿舍鑰匙的時候,前面的一位姑娘在跟宿管阿姨用普通話交流。忽然意識到:哦,這裡不是家鄉了,要用普通話交流了。然後想了一下,就開始說普通話了。


我大一出去的時候有人會問:「姑娘你是哪裡人,說話都聽不出一點口音」


所以我沒覺得小時候說方言對普通話有什麼太大的影響。學好語文拼音足夠了。


對了,經常在宿舍給老媽打電話的時候轉過頭跟宿舍姑娘聊天。方言和普通話之間轉換感覺無壓力啊。


語言能力降低了,具體指的是什麼?按照題面理解,是因為家長都說方言,所以語言能力降低了?這樣說的話,四川人和廣東人,甚至河南人都得跟你急!邏輯上好像不太正確哈。。。


抱歉,鑒於有知友提出我跑題了,向大家表示誠摯地道歉,所以這個答案可以不必再贊了。謝謝。

——————————————————————————————————————————

題主對於方言所抱的觀念很有問題。

方言不是一種交流的障礙,而是文化遺產,會說方言也不是一件可恥的事。大部分家長都意識不到這點。

其實題主你完全不必要焦慮孩子以後普通話能不能說好的問題,我們的教育統一都是用普通話,電視大部分都是普通話,甚至還能看見「請說普通話「的普通話推廣政策,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下,即使孩子暫時說得不好,以後也是沒理由學不好普通話的。

以後等孩子長大了,他一定會感謝你讓他多懂一門方言。

說這麼多,只是為了請大家務必切身做到保護我們各地方言,以現在的城鎮化步伐,越來越多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能夠說各地方言的人只會越來越少,至少我不想看到這樣的場景:明明兩個人來自一個農村,交流全都是用普通話。

拜託了!

對於推廣普通話本意的問題:推廣普通話的本意無可厚非,但是一味推廣普通話,而從未見有任何保護地方語言的措施政策,是不是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是在試圖消滅方言了呢?


1.所有早教都是最最推崇父母親自帶孩子,這是最最重要的。不只是語言方面,在孩子的性格發展、運動發展等等基本所有的內在外在的發展發育都是只有爸爸媽媽給到的最好最全面。

2.寶寶接觸最多的語言自然理解和學會的最快,接觸到頻率越少的,學習能力自然會慢慢減弱。三歲是個關鍵期,三歲前大腦會保留所有語言的學習能力,三歲後會只保留母語語言的學習能力,其他語言能力全部退化漸漸消失。

3.爸爸媽媽盡量克服困難,嘗試多與寶寶相處,盡量自己帶孩子。如果實在無法克服,讓孩子的周圍充滿普通話也是可以的,電視,收音機,有聲故事書(個人不怎麼推崇這個東西)等等,增強孩子對普通話的吸收。

4.最後,抒發下關於帶孩子的個人意見。孩子在上幼兒園前才是完全屬於您的,屬於爸爸媽媽的,想想看,自從上幼兒園到上大學,孩子以後都會是早出晚歸的生活,所以, 珍惜寶寶最初能和你們共處的機會。孩子從出生到成長到長大,能和爸爸媽媽共處的時間是越來越少的,而沒有什麼比和自己的孩子共處更重要的事,對么?


原諒我,我非常鄙視只教孩子學普通話的家長. 不會說方言的孩子是沒有「根」的。語言能力不是通過從小學習普通話來提升。相反,讓孩子從小能掌握方言和標準的普通話才應該是家長們的努力方向。 就以我個人為例,從小說方言,爸媽都不會普通話,小時候有給我買一些故事錄音帶,小學時還給我報過主持人班,用這樣的方式提升語言能力才是科學 合理的。 來北京也有一年了,極少有人能聽出我普通話帶有地方口音。


怒答之。

出生於潮汕,在家鄉都是講潮汕話,後來因為父母到客家地區做生意,從幼兒園開始學普通話,上小學的時候學會了客家話,高中畢業去了廣州上大學,再學粵語。然而,無論是什麼情況下,都是跟家人講潮汕話的。

語言是一種歸屬感,在外頭你跟人家說你是哪裡人,人家判斷你的最簡單的依據就是「你說你是XX人,說兩句XX話來聽一下」。

寶寶剛開始學說話的時候,就應該選方言——再次強調歸屬感(沒有根就沒有歸屬感),普通話可以後來教也可以讓寶寶上學了再學。

怕什麼語言無窮,多學一門有進一寸的歡喜。


以我自己的親身經歷來看。
幼兒園和小學時代,一個好的語文老師遠比家庭影響大。


隔代教育,不光是語言能力的降低。尤其是對父母的親密度也會降低。三歲以前是孩子和父母建立相互親密關係的重要時期。這個時候的孩子特別需要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而這是和父母是有密切關係的。三歲以前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超過三歲以後的幾十年,可想而知有多麼重要


不知道你家孩子多大,簡要從發展心理學角度介紹一下從嬰兒到幼兒期孩子的言語系統發展特點。

1.嬰兒期:許多研究都表明,1.5----2.5歲的嬰兒是掌握母語基本語法的關鍵期,到了3歲末基本上掌握了母語的語法規則系統。也就是說嬰兒出生後的頭三年就基本掌握了人類複雜的語言。辭彙量達到1000個左右,句子表達從簡單句到複合句;單詞句到多詞句。

2.幼兒期:這一時期,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是幼兒言語發展的集中表現,是關鍵期。幼兒言語從對話語到獨白語發展;從情景語向連貫語發展。其中第二個特點是口語表達能力發展的重要標誌。辭彙量6歲可以有3000左右。

3.綜上所述,可能是在孩子的嬰兒時期多種語言系統混雜出現,導致孩子的語法系統構建失調,孩子成長到幼兒期自然表達能力有所欠缺。

所以我覺得在孩子嬰兒時期還是單獨使用一種語言比較好,先構建好語法系統再說。不是早就有這樣的悲劇嗎:爸爸說外語,媽媽說中文,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說方言,本來想讓孩子多一技傍身,從小就學會多種語言,結果孩子要上學了還溝通困難,不明白語法為何物。


親子時間的確非常重要,尤其上幼兒園前,是最值得珍惜的與孩子共處的時間,不光是教育方面,習慣的養成、性格的塑造,都是需要父母付出很大的心思的。我們老話說的「三歲定終身」,其實有一定道理,主要就是3歲前性格、處事方式的形成,這方面受到大人的影響最多。

建議你在工作之餘,把主要時間精力都用在親子上,不知道你寶寶多大了,語言能力方面你覺得你也不用焦慮,從現在開始多和寶寶親子閱讀,給她念念童謠唱唱兒歌,豐富她聽到的語言,小孩的接受能力超強,語言能力自然會迅速提高的。什麼時候都不晚,只要馬上行動起來,怕就怕父母難下決心改變自己。


大學班裡一女生聽我們打電話說老家方言特別地羨慕,她從小只會說普通話,小時候沒覺得,後來談戀愛了,一打電話就是現場直播。看我們跟電話那頭肆無忌憚地說悄悄話,心裡邊這個恨......


不要低估小孩的語言天賦。我幼兒園之前也是爺爺奶奶帶,跟小夥伴玩一玩方言就會了。小時候真是語言接適應能力特彆強,基本搬家換一個地方就能會一個方言。我現在仍然會講兩門方言,據說是三門,但另一門我沒印象了我媽說我會過。十歲左右去了上海,語言適應能力退化,上海話沒學會,但腔調很正,滬版普通話一出你也聽不出我是外地人。再後來去了北京,京腔快速學會,打的的時候聊一路說我不是北京的師傅愣是不信。我也不知道怎麼切你這個題,總之我同意其他人,我也覺得會至少一門方言真的是非常寶貴的,能和老家的親人們減少很多很多距離感。與此同時,不要低估小孩的語言能力,趁他還小,讓他學會至少一門方言一定會讓他極其受用。我小時候就發生過快從老家回武漢了,提前切換到「武漢話」模式讓鄰居們嚇一跳的事,至少說明我有在動腦筋。而我現在語言能力和普通話水平很好,打字從來不需要模糊音,前鼻後鼻平舌捲舌我門兒清。大概是小學起家裡就只說普通話的緣故。我也不知道,我個人覺得多語言環境的經歷對小孩是很好的。我現在最苦惱的就是在外上大學哪的人都有讓我的口音有點凌亂~哈哈,但這並不影響什麼,該切回那個地區模式的時候我還是很利索的,我的語言水平,如果你覺得不夠好,那大概是我留美多年的緣故。不要介意啦


作為一個寶寶,我慶幸是在方言里長大的。


不涉及文化方面,單純說說自己的經歷給題主作參考。


我是個閩南人,我爸媽的做法是,小時候只跟我說普通話,所以初中以前我只會聽閩南話但不會說。


閩南人有歧視外地人的習慣,不會講方言是外地人的一種表現。所以從小便場有長輩說我是外地人逗趣,我很傷心。而初中時為了融入集體我終於開始講閩南話,但說的不準,所以常被同學嘲笑排斥,留下了一些不好的回憶。


現在我的普通話比普通同學好一點,但小時的我還是對不會說方言這件事感到羞恥自卑。就看題主孩子以後會在哪兒學習。


樓主可能忽略了一個問題,核心問題可能出在隔代教育而不是什麼語言。中國大多數方言的語法結構都是差不太多的,孩子語言能力弱很有可能是爺爺奶奶與孩子言語交流得少或者交流不得法,心思更多的放在有沒有讓孩子吃飽穿暖不吵鬧上面。

這也不能怪爸媽,爸媽帶你的孩子,孩子磕著碰著老人心裡就會很難受,自然就會時時處處提心弔膽的照顧,也就沒太多額外的精力。自己帶孩子就不會這樣。這是我媽說的。


進幼兒園之後的所有時間,全部是普通話。到時候您想叫您孩子學方言也沒機會了!


事實上很多朋友的語言能力提高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的漢語方言會完全沒有平舌或者翹舌?
為什麼我感覺自己普通話挺標準的,但是周邊的人都說我有台灣腔?
為什麼在錄音攝影這麼方便的今天,還無法保護傳統手藝和方言?
有什麼被遺忘的粵語辭彙?
從現在開始學習方言,把流通性較強的方言都學會可能嗎?

TAG:教育 | 方言 | 育兒 | 語言學習 | 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