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6歲孩子的專註力並培養其學習興趣?


謝謝@藍冰的邀請。

一:人各有志,人的專註力和求知慾是相互影響的,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需求。什麼是你的孩子興趣所在,這是所有問題的第一步。例如我小時候就是屬於那種暑假早上醒過來就抱著「聊齋志異」看一天,而媽媽從圖書館借來的「上下五千年」是摸都不想摸的孩子。人的專註力很大程度上是因著自發興趣的制約。如果孩子做事缺乏專註力,這個首先作為家長應當判斷:這是不是她喜歡的。因此從孩子喜歡的事情開始培養她的專註力。

二:孩子做所有事情的目的性都相對於大人弱。很多大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經常會產生惰性或者缺乏耐心,大人之所以堅持了下來很大程度上是因著強烈的目的性。因此,不妨可以為每次「任務」設定一個目的。例如把「獎勵」安排到任務的後頭,這樣當孩子失去完成的耐心的時候可以提醒鼓勵他,完成這個任務之後就可以.......了。有一位朋友跟我說,她5歲的兒子不喜歡讀書,回家不喜歡寫作業,只喜歡看電視(在這裡我們不討論5歲孩子是否需要做作業這個問題),然後很灰心覺得註定孩子不愛念書。我想,不會有人喜歡完成任務的,任務和娛樂面前大多數人都會更希望娛樂,孩子當然不例外。我們可以把電視節目調到任務的後面。這不是什麼神仙方法,是個人都能想到,意在當孩子失去專註力的時候,我們可以為這件事情設定目的,讓這個「誘惑」成為一種動力堅持把事情完成。

三:任務永遠比遊戲來的沉重。因著這個道理,很多時候孩子在完成一個枯燥的學習任務會讓他們厭倦學習這個行為本身。因此,把它演變成一種「遊戲」。帶孩子到公園去見識各種小動物,認識各種植物,看航天展覽,哪怕看個皮影戲等等,讓接觸世界的時間儘可能豐富起來。培養學習興趣就是在這些生活的點滴裡面積累的。學齡前兒童基本上主動去找書探索這個世界是不多的,大多數需要家長平時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通過對話的方式來激發他的求知慾。例如買了一個很大的棉花糖,正在孩子高興的一邊樂著一邊吃著的時候,你可以主動問他:「你知道棉花糖是什麼做的嗎」?動畫片也是很好的工具,父母可以平時多留意一些做的好的教學類動畫片,例如「愛探險的DORA」就是一部很好的英語教育動畫片,我的孩子也是通過這個動畫片學會了不少英語單詞。

四:不要隨意打斷孩子的專註和探索需求。很多時候,孩子的「探索」會顯得有點「無理」。讓經歷了不少人生的大人第一時間會有為他處理的衝動。曾經我見過一個孩子,她很想自己把剛喝完水的蓋子擰緊。可是很多次孩子都失敗了。當時孩子還在很認真的研究,而在一旁的大人已經迫不及待的表示要幫他這個忙。這個行為不知不覺間就扼殺了孩子的求知慾和專註力。我見過很多大人,在頭腦中閃出一個念頭之後,就無視孩子是否在笨拙的專註研究一個事情而打斷他,讓孩子跟著去做大人想做的事情。當寶貴的專註力和求知慾被打消之後,孩子便逐漸學會依賴,學會放棄。

五:讓你的孩子為你講故事。把發現世界的主動權交給孩子。當孩子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故事告訴你的時候,你會發現原來故事居然是可以說成這樣的。

六:鼓勵誇獎很必要,但不要動不動就誇棒。要把誇獎留到孩子真的做了不得了的事情。當孩子還未完成的時候,儘可能不要說誇獎的話(這個不是絕對的,例如如果孩子雖然沒有完成但是已經大大超越自己所能及的時候我們是可以誇獎的,但這種情況不在這個範疇)耐心等到孩子完成了的時候狠狠的要誇一口!讓你的誇獎成為孩子完成這件事情的禮物。

孩子的專註力和學習興趣的培養不是象做作業一樣每天堅持完成一個什麼任務,而是在平常小事開始自然灌輸,讓她對這個世界產生興趣,對那個「為什麼」產生好奇,對爸爸媽媽能看到的文字產生征服欲.......小時候我抱著孩子坐電梯,我會跟她一起數電梯上升的數字,有一天發現她認識了數字;我的孩子每次穿上衣服,我總會跟她一起念名字帖上的文字,有一天發現她能在很多文字里認出她自己的名字.......因此,讓你的培養不要成為任務,而是你生活中的一個細節。我想我的這個回答不僅僅針對的是六歲,而是就整個學齡前兒童在培養專註力和學習興趣這方面的看法。


說說我自己的想法:

1、不要破壞小孩的主動性,並適當鼓勵他做的每一件事,只要那件事不危險就可以,其實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學習。

2、引導小孩對自已所做的事進行回憶、記錄及反思,使其明白他在專註什麼以及專註的成效。

3、注重合作。讓他跟別的小孩一起學習,交流。這樣專註力就比較容易持久。的確,小孩只有短期的專註力。

4、注重社會家庭環境對小孩的影響,家庭文化對小孩的專註力影響很大,大人在做什麼,小孩也會做什麼,不是你口上說說他就會認同,你天天在看電視,你還想你小孩天天在看書?

5、適當安排一些小孩喜歡的任務由他全權完成,例如安排一次超市購物,買什麼如何買都由他決定,小孩會很有成就感的。

6、適當的難度,堅持,重複,是培養興趣的三個最主要的條件。


米粒媽常聽群里的媽媽抱怨:寶寶的專註力不夠,一本書讀到一半,就三心二意、心有旁騖;新買的玩具,只是擺弄幾下,又被其他事物吸引;去早教班乾脆坐不住,左顧右盼,完全不配合老師……

你家寶寶也有這種情況嗎?

專註力是寶寶與生俱來的能力,但是專註度高可不是天賦異稟:每個人出生都差不多,但是隨著成長差異越來越大。這在於我們的早期家庭教育,對於寶寶的專註力,是保護還是破壞。

別做破壞寶寶專註力的「殺手」

你可能不相信,誰來帶孩子,誰就最能影響孩子專註力。這和家裡的奶奶姥姥,媽媽,甚至阿姨都有關係。

舉個例子,米粒媽見過這樣一位媽媽,我非常相信她很愛她的兒子,但是我也確定無疑:孩子的專註力,就這樣被她毀掉了。

孩子翻開一本英文版《粉紅豬小妹》,正看得津津有味兒。這是應該是多麼美好多麼溫馨的一幕啊,這時媽媽瞥了一眼,說:這一頁你都讀幾分鐘啦?還沒讀完,是不是有不認識的單詞balabalabla……孩子有點不耐煩,翻頁的速度明顯變快,媽媽又急了:翻那麼快,一定沒仔細讀balabalabla……最後孩子賭氣把書一撂,一屁股坐在地上。我想他內心的OS一定是:煩死了煩死了煩死了……

別以為這只是媽媽本人太過嘮叨,實際上,破壞寶寶專註力的行為從大到小,每一項你可能都做過:米粒媽替大家歸納了幾點:

用語言、行動粗暴打斷正在專註工作的寶寶

像上面如唐僧一樣嘴碎而嘮叨的媽媽,她這麼干涉,孩子沒法專心致志讀書;再如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在其著作中講述了這樣的故事:寶寶想要自己拿杯子喝水,大人大喊一聲:別動!嚇得寶寶不知所措。

大人過度干預寶寶的行為

有些事兒,寶寶明明可以自己完成,但是偏偏大人怕麻煩,於是「代勞」。比如有的寶寶明明可以自己進食,大人卻怕寶寶自己吃飯弄髒衣服和地板,還嫌寶寶自己吃得太慢,不如大人喂飯快,寶寶自己還沒吃幾口,大人就不耐煩地搶過勺子喂飯,打斷寶寶注意力。

環境太雜亂,玩具、繪本隨意擺放,分散寶寶注意力

米粒媽寫過一篇文章《怎樣在家裡安置閱讀角,讓孩子覺得讀書和吃飯一樣自然和重要?》,講的就是在家裡安置閱讀角,讓寶寶在這裡只做一件事:閱讀,不被其他事物分心打擾。玩具和繪本雜亂無章,寶寶有太多的選擇,想看繪本,又被玩具吸引,想玩積木,玩著玩著又看到了拼圖……做哪樣都半途而廢。

無微不至的照顧,對寶寶關注度太高

你冷嗎,你要喝水嗎,吃個蘋果好不好,哎呀你這麼做不對,讓媽媽教你好不好……

就讓寶寶安靜地待會吧,就算是個大人,如此嗡嗡嗡也煩躁不堪了。況且寶寶犯錯的過程就是探索、發現,體驗後果的過程。請別剝奪寶寶犯錯誤的權利~~

蒙特梭利有句名言:「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被打擾的寶寶不專註,不獨立,缺乏好奇心和創造力。當寶寶專註某件感興趣的事兒,要是沒人打擾,這種專註就會變成TA自身具備的品質。如果總是被打擾,他的專註力就會慢慢喪失。長大以後,一個人如果做任何工作、事情都無法集中精神,是一件相當痛苦的事情,他很難在某一領域有所成就。

如何培養寶寶專註力

保護專註力,僅僅靠「不打擾」還不夠,你還需要知道下面這些事兒:

1

不同年齡段孩子維持注意力的時間

如圖,寶寶的注意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越小的寶寶,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越短。1歲的寶寶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有3-5分鐘,可別小看這短暫的時間,讀完一本薄薄的繪本,講個故事,或者聽首兒歌,足夠。

2

兩歲以下寶寶不看電視

這是來自AAP(美國兒科學會)的忠告。電視節目的畫面和聲音瞬間千變萬化,呈現高度刺激性。寶寶會被吸引,但這是一種被動的行為,寶寶沒有主動的關注和研究,對培養專註力沒有幫助。

3

一個安全、舒適的遊樂場

寶寶在家裡,應該有一個安全且舒適的地方。它可以是嬰兒床,加了擋板的大床,有安全圍欄和門鎖的寶寶遊樂場。米粒媽建議,寶寶6個月開始,能獨坐了之後,就該準備安全圍欄和地墊啦,讓寶寶在裡面自由自在玩耍,不會因為接觸到某些安全隱患被父母大聲喊「stop」。這是培養 寶寶專註力的基礎建設。

4

閱讀和朗讀,提升寶寶專註力的最佳方式

朗讀,當然也包括閱讀本身,可以激發想像力,在腦海中畫出圖畫。同時它也能刺激語言發展。寶寶在閱讀和聽讀時,必須啟動知能,才有辦法像解碼一樣看懂文章的意思。視覺在接收文字訊息時,會啟動一連串的認知步驟,幫助我們進入聲調、氣氛、文句邏輯結構和原有的知識庫

5

讓寶寶自己選擇

寶寶對他們自己選擇的東西比大人硬塞給他們的更感興趣。比如,寶寶都愛玩沙玩土,在大人看起來髒兮兮的東西卻是寶寶的最佳玩具。米粒1歲多的時候,看見沙子簡直像發現了寶藏,能玩上好一陣兒呢!

「寶寶的專註力不夠,等長大就好了」還在被這樣的「理由」自欺欺人嗎?別再把撒手不管當做靜待花開了好嗎?每個寶寶天生自帶專註力,只不過它很脆弱,需要大人精心保護。與其等孩子長大了,因為注意力不集中,花錢去訓練班,不如從寶寶一出生開始做起。也許就是日常生活中一點點觀念的改變,我們卻能讓孩子終生受益。


不需要刻意培養,只要不限制孩子的自己的發展就已經是很好的培養了。


6歲的孩子,比較懂事了,也該上小學了,是興趣和求知慾培養的窗口期。樓上各位老師都說得很好,說說我的幾點想法:

1。有興趣才會專註,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多帶孩子開闊見識和眼界,對什麼感興趣,順其自然。

2。適時適度介入,對有益的興趣愛好,多鼓勵,並儘力為孩子提供良好環境和相應硬體條件。

3。小孩子自制力差,目的性、計劃力和時間觀念弱,保持較長期的興趣和專註仍需要父母提醒。

4。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可參加社會興趣班,也可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學習資源,爭取快樂學習。

5。做人大於技藝。明是非、懂體諒的孩子往往比較省心,能較快養成自我約束和學習的習慣。


二十年前老師罵學生有「多動症」,現在我們流行的詞兒叫「沒有專註力」,前兩天又聽說一個新詞兒「沒有秩序感」,其實都是一回事兒,教育者想表達的是「孩子怎麼不聽我話呢?」而且,與其承認自己不會教,還是把責任推到孩子身上比較容易。大家記住,家長不太懂教育就算了,但是老師還怪孩子不專註,那都是大low逼。

在內行人眼裡,說孩子沒有專註力的時候看起來無異於是這麼個場面:

當然還有些家長/老師覺得自己用正能量鼓勵孩子總沒錯吧:

察覺到有點兒不對勁兒的家長/老師會就此止損;要求依然嚴格的家長(不管是用鼓勵的方式還是威逼利誘)會培養出一種「假裝專註」的孩子——孩子當著家長的面就表演給家長看自己有多努力,家長不在就偷偷干點兒別的。

問題就在於,只提要求有啥用呢?總得給孩子點兒引導,才算支持到了孩子的成長呀~~~像下圖這樣:

我們該關心的是,有什麼技巧是可以傳授給孩子的?

比如玩一幅拼圖,家長能不能幫孩子分解任務,讓拼圖不那麼難以駕馭呢?也許可以從幾塊最簡單的先入手。

家長可不可以給孩子一些輔助拼圖的手段呢?比如生活經驗告訴我們煙囪總是豎著的,那你拿到煙囪就豎起來拼吧。

當你給孩子展示了拆解難題的方法,孩子便會模仿你用這些方法處理問題,那麼專註就是再自然不過的結果了。

想了解更多專註力、數學啟蒙等問題可以關注我的公眾號「天思老師」。

http://weixin.qq.com/r/Z0VgeA-Em1LkrUsb9xB1 (二維碼自動識別)


很多接觸過的學員的家長,也問過這類問題。關於自己的孩子專註力差,有的家長是從老師的口中得知的,有些則是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在教育界,不管是西方還是東方,不管是古代還是當今,在採取應對措施前,「望聞問切」還是很必要的。

專註力較差,的確會產生一些棘手的問題,尤其對於已經進入學齡的孩子。對於工作中遇到過的孩子,我有一個個人較主觀的分類:

1、只對感興趣的事物專註力較高。【天性使然】

2、對任何事物的專註力都一般。【缺少熱情或自信】

3、在能產生比較的事物中,只對個人優勢項類,能保持高專註力。【個性較敏感】

4、體質生理方面,導致注意力容易渙散。【需專業干預】

5、課堂上,自己的思路對不上老師的思路。【被誤解為專註能力差】

6、其他【個人工作時間較短,也只遇到過以上這幾類】

目前,教育界關於專註力領域的研究,基本屬於怠滯狀態。大家常常能聽到的無非是:

1、生活中,對孩子少干擾,保護專註力。

2、課堂上,依興趣多引導,維持專註力。

個人見解,當下迫在眉睫的是:

1、生活中,多提問善支持,啟發專註力。

2、課堂上,重認同少干預,保護孩子學術上的自尊心。

以上只屬於個人片面的感知感悟。不管是省心聽話的孩子,還是較為性情的孩子,他們都需要大人們細心的關注,和較為藝術性的引導干預。

這裡的內容為不熟之建議,僅供討論!


? 江湖告急,孩子學習習慣如何養成?

「怎麼辦?子男坐不住,聽課不專心,做作業必須逼著寫,還老大不情願。我已經被老師單獨談話好幾次了!」

閨蜜琨琨的兒子子男,剛上小學一個月,她就明顯招架不住,向我這過來人求助。

看她一臉菜色,唇邊起泡,我都不忍心再翻之前嘲笑我『掉書袋』的舊賬,將我的經驗和她一一道來,希望能夠解她燃眉之急。

當初,我曾經試圖跟她解釋電子產品和書籍的不同,她都不屑於聽我這『過時』的理論,此時,她終於肯靜下心來,面對這些了。

? 成長,是件不能講時髦的事情

一本書放在孩子手中,讓孩子一頁一頁翻看,猶如打開一扇通往秘密花園的大門,孩子會逐漸沉靜下來。

當初,如同我說服不了她一樣,她嫌我鐵公雞,不肯給孩子買個ipad,使用最新的教育軟體育兒。

對她而言,我在育兒方面就是個頑固的古董。

但是,她不知道的是:

電子產品,先不說對孩子視力的影響,單是通過觸摸操作,打包圖畫音像,讓孩子興奮起來。

當然,我並不是否認適當的使用帶來的益處。

但小孩子尚未達到自律的能力,容易成癮,所以我選擇暫不購買。

? 學習習慣是從3個月就開始養成的

其實,如果做個有心的媽媽,就會發現,學習興趣的培養看似上學才面臨的問題,其實,這是從出生就開始進行的一件事。

1. 三個月親子閱讀。

優秀、適齡的繪本,顏色豐富,能夠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尤其是當爸爸或者媽媽抑揚頓挫地讀出來繪本的故事給小寶寶聽的時候,就足以讓小嬰兒興趣十足。

如果父母願意,也可以同時學習繪本的閱讀技巧,以備孩子漸長時的進一步親子互動。

2.親子閱讀,讓好習慣變成一種愛的表達。

0-6歲期間,父母盡量不要給孩子買電子產品,或者過多的玩具,雖然這些產品可以讓孩子安靜下來,父母省卻許多麻煩。

但此時的安靜,更傾向於沉溺,這將會給以後帶來更多麻煩。

電視也盡量少或者不讓孩子看。

旅遊或者外出的時候,備一本適合親子閱讀的書,閑來無聊的時間,就可以用親子閱讀輕鬆搞定。

3. 打造良好的閱讀環境。

在孩子早期閱讀過程中,給孩子提供較好的閱讀環境,把閱讀時分散注意力的玩具等拿離孩子的視線。

4.識字敏感期,讓認字變成一種樂趣。

兒子識字敏感期時,我們倆走在路上最大的樂趣就是到處找字。

有字的地方,他若能夠認得一兩個,總是興奮地指給我看。

我並不急於教他他不認識的字,而是把他指出來的字重複一下,然後誇張地說「哇!你是怎麼知道這個字是X的!」。

這樣做,既可以讓他成就感滿滿,又可以激發他更多分享認字的樂趣。

等樂趣和興趣足足的,他就會更多地問:『這是什麼字啊?』

此時,就他認識的單個字回答,再遇到這個字時,盡量引導讓他發(fu)現(習)。

這樣,就可以讓孩子輕鬆、牢固地掌握更多漢字。

? 亡羊補牢,猶未遲也

但子男顯然已經過了這段時間。

此時,倒也不是沒有辦法補救,畢竟亡羊補牢,猶未遲也。

這就需要父母更多地智慧,讓孩子逐漸愛上學習。

1.上學後,父母給孩子更多的精神支持,不做監工。

從對待學業的態度而言,現在大眾多倡導家長參與監督,但我更希望用『鼓勵、扶助』,而非『監督』一詞。

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家長和老師角色的側重點不同。

家校可以聯合教育,但角色分工更應該明確。

老師更傾向於教學、督促,而家長要適當地採用鼓勵、降低孩子焦慮的手段。

試想,一個剛剛接觸新知識、新環境滿是焦慮的孩子,再回家遇到父母嚴厲地督促,他的穩定狀態又該如何安放?

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家長的支持,不是給老師拆台。

比如,當孩子回家抱怨老師作業布置得難時(剛學寫字的孩子,單讓他把字寫端正,可能就會讓他陷入焦慮)。家長可以輕鬆地說『哎呀!媽媽也好久沒寫字了,都快忘光了,不如你教教我。』

2、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和孩子明確放學後的行為流程。當然,可以視孩子的情緒狀態適當調整,將做作業、收拾書包、互動時間明確。順序可以和孩子協商確定。

最初鼓勵、陪伴孩子按照流程做完放學後的事情。

堅持一段時間,最好是一個月。心理學家說,29天才能養成一個習慣。

3、逐漸放手,讓孩子體驗自立的自豪感。

等孩子習慣養成以後,可以慢慢不去檢查孩子收拾的如何。

剛剛放手時,為了讓孩子更好地獨立,可以適當幫助檢查一下收拾的情況,不超過一周。

等孩子入學兩個月後,可以讓孩子為自己的丟三落四稍微有所承擔。比如,可能收拾作業本的時候落下一本。有過一兩次這樣的經歷,孩子會檢查地更認真。

4、合適的讚美。

裝作漫不經心,或者不太想讓他聽見的樣子,打電話給老師、長輩或者朋友——當然要讓他能偷聽到。

誇他『自己能獨立完成作業,收拾書包也不用大人幫忙了,自己整理的非常仔細,書的擺放順序由大到小、科目的檢查等都很好,真的是長大了!』

注意誇他做的好的,並且越詳細描述越好。

習慣養成的好,孩子便自信,也更加自立。一年級的功課其實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說不難。

關鍵是順利度過入學的適應期,並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對學校的好感

一旦做到這些,孩子在集體中,很容易就會愛上學習。

我是8歲男孩和1歲女孩的媽媽,曾經的教書匠。在這裡我會記錄下我的育兒心得、親子共讀經驗、和成長思考與各位分享。歡迎大家關注我,給我留言,一起交流,共同成長。

本文作者:晨光微曉(微信公眾號:琴嶼書香,歡迎圍觀)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http://weixin.qq.com/r/yETM1OfENbpKraO39xHa (二維碼自動識別)


培養孩子有一個好的學習方法和行為習慣挺有必要的


六歲的孩子還不需要培養專註力。多給予孩子信任自由,讓他多嘗試不同的事情,送給孩子很過課外書,自然就培養興趣了。


我的娃娃現在5歲半了,在幼兒園比較聽老師的話,比較坐的住一點(據說),在上舞蹈課等其他課外活動以及在家裡,都是有點多動的感覺,坐不住。小時候很黏我,任何時候分分鐘要我眼睛看著她,每天下班回來被她要求一直要陪她,經常整到崩潰。她小時候是租房住,地方太小,沒條件給她分房睡給她自己的空間,她基本上都是和大人在同一個空間裡面,做任何事情都會受到大人的干擾。。。。。我有個朋友的孩子,也是和大人同處一個空間,但是她就能做到畫畫一直畫很久,自己一個人玩能玩很久。。。好生羨慕。

感覺有些孩子的專註力是天生的,有些需要後天培養的吧,希望我的孩子的專註力能慢慢培養起來,目前不是很樂觀!


專註力是所有學習的第一步。專註力是孩子把視覺、聽覺、觸覺等所有感官全部集中起來,去了解一件事物的能力。專註力是人的「十二情商」之一,一個孩子能否很好地適應環境,跟專註力有很大關係,而孩子有一半專註力竟然是被「門縫」吃掉的!

專註力不足不但對孩子的學習能力有影響,而且會造成很多衍生問題,直接體現在自理自立能力差,學習成績差,無法適應學校紀律等問題上。如果在進入小學前,孩子還無法培養起對感興趣事物的專註力,做什麼都特別容易分心和三分鐘熱度,突然進入一個規範性很強的環境就會適應得特別艱難。

家長們常常苦惱於孩子專註力不夠,但孩子的專註力不是「訓練」出來的,而是被「保護」出來的,多少家長在日常陪伴中卻在做著破壞孩子專註力的事兒……

孩子在自己的房間自言自語玩過家家的時候,你是否拿著各種小吃和書籍進進出出他的房間?孩子在專心看書的時候,你是否在旁邊開著外放看電視和玩手機?孩子在全神貫注的研究小螞蟻搬家的時候,你是否粗暴地打斷他說發什麼呆來吃水果?你是否總是想培養孩子各種不同的興趣,讓孩子學這學那學學別的孩子?

一般情況下,孩子的專註力比大人低,對外界所有事情更敏感,對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尤其無法集中,孩子的專註力差有一半是因為好奇、自律機制還沒健全造成的,但卻有一半原因是因為外界環境的大量雜音噪音干擾,簡單來說,就是被大人和孩子各自空間中間那道「門縫」吃掉的。

在埋怨孩子專註力不足,坐不住之前,你是否檢查過孩子的日常室內活動是否足夠安靜,不被干擾呢?《住宅設計規範》給出的標準是:晝間卧室內的等效連續A聲級不應大於45分貝;夜間卧室內的等效連續A聲級不應大於37分貝,而孩子對「安靜」的要求則應該更嚴格。

一旦進入學齡後,孩子無論在心理上還是身體上都需求更多的「私密空間」,有了「自我」和「我的領地」的意識,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需求,可以讓孩子更多時間呆在自己活動區域或是房間中,輕易不要打擾孩子正在做的事情,不要侵入他的「私人領地」,無論行動上,還是「噪音」上。盡量保持孩子周圍環境的安靜,就是對孩子剛剛建立起來的專註力最好的保護和培育。

那麼如何把這道破壞專註力的「門縫」封上,把大人的空間和孩子的空間區隔開呢?

設計獅爸爸建議父母在孩子學齡後讓孩子擁有自己的兒童房,孩子分房以後,為了孩子的安全可以不設置門鎖,但一定要有進入孩子房間前先敲門的習慣。孩子的房間也需要有隔音設備,例如3M出品的防風隔音密封條,不但可以防止夾到手指,也可以隔絕「大人世界」的噪音,把屬於專註的世界還給孩子。

更多3-10歲兒童培育空間及習慣養成建議,請查看【設計獅爸爸兒童房】公眾號或【設計獅爸爸】官網http://m.kidshome.cc


作為2歲兒子的父親,我來說說親身的經歷,且讓我震驚的經歷。事例1:斷母乳。兒子1歲半了,我和家裡人都覺得應該斷母乳了(權威兒科組織建議是2歲)。可以他每天都要死纏爛打的要喝母乳,無論他媽媽怎麼說,他都不從啊!於是,我決定根據我所學習的育兒知識來說服他~~~~某天,只有我和兒子在,在他比較安靜的時候,我就抱起來他,非常鄭重的對他說:「張張,爸爸要和你說一件事情。張張已經長大了,不能喝媽媽的奶了,如果喝奶就喝牛奶奶……」。在談話的過程中,我一直看著他的眼睛,他也認真的看著我。到了晚上臨睡覺前,他和媽媽玩的時候,突然媽媽說「我要喝奶奶……」,令人震驚的是,他說道一半,就咽回去了,眼神有些膽怯,我趁勢改進說:「喝牛奶奶吧?」 他說:「喝牛奶奶」。眼神中似乎還帶著欣喜……於是,困擾半個月的問題解決了……事例2:不買貴的待續事例3:不喝啤酒待續

推薦可以試下知行養成,感覺比較適合你


1,興趣無法調動,學習興趣只能是學生自己產生的,過多的干擾只能是學生喪失學習興趣。

2,不要扼殺學生的主動性,學生的行為只要沒有嚴重的危害,就不要阻止。

3,根據我的經驗,在大學裡還在學習的,除了及其聽話的學生,就是對學習有興趣的學生。


推薦閱讀:

幼兒園教師是否應該讓小朋友怕自己?
老公教四歲的孩子加法,孩子算錯了老公就嘆氣說智商夠嗆,我說他要多鼓勵,他說我學渣就別指手畫腳了怎麼辦?
父母如何自己教孩子學英語?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的方式真的是對的嗎?

TAG:兒童教育 | 兒童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