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中國」?漢族史和中國史有何異同?何為民族或文化認同上的「中國」?

如何理解歷史上少數民族侵中原、「民族英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岳飛是民族英雄嗎?如果中國是民族概念,那麼元朝和清朝跟民國都是中國嗎?漢族史和中國史的異同?何為民族或文化認同上的「中國」?中國民族的演變及脈絡?除了葛兆光的《宅茲中國》外,哪些相關書目可以解惑?求教。


直接引用一段文字好了:

《中國歷史地圖集》的編繪工作開始於1955年春。開始只要求把楊守敬的《歷代輿地圖》予以"重編改繪",範圍準備一仍 楊圖之舊,那時還沒有接觸到歷史上中國的範圍這個問題。楊圖各時代都只畫中原王朝的直轄版圖,除前漢一冊附有一幅西域圖外,其餘各冊連王朝的羈縻地區都不 畫,更不要說與中原王朝同時並立的各邊區民族政權的疆域了。所以楊守敬所謂《歷代輿地圖》,起春秋訖明代,基本上都只畫清代所謂內地18省範圍以內的建 置,不包括新疆、青、藏、吉、黑、內蒙古等邊區。編繪工作開始沒多久,我們就感覺到以楊圖範圍為我們的圖的範圍這種想法是不行的。新中國的歷史學者,不能 再學楊守敬的樣兒僅僅以中原王朝的版圖作為歷史上中國的範圍。我們偉大的祖國是各族人民包括邊區各族所共同締造的,不能把歷史上的中國同中原王朝等同起 來。我們需要畫出全中國即整個中國歷史的地圖來,不應只畫秦、漢、隋、唐、宋、元、明等中原王朝。隨後我們就作出決定:圖名改為《中國歷史地圖集》,範圍 要包括各個歷史時期的全中國。怎樣確定各個時期的全中國範圍,從此便成為我們不得不反覆慎重考慮的一個首要問題。

我們是如何處理歷史上 的中國這個問題呢?我們是拿清朝完成統一以後,帝國主義侵入中國以前的清朝版圖,具體說,就是從18世紀50年代到19世紀40年代鴉片戰爭以前這個時期 的中國版圖作為我們歷史時期的中國的範圍。所謂歷史時期的中國,就以此為範圍。不管是幾百年也好,幾千年也好,在這個範圍之內活動的民族,我們都認為是中 國史上的民族;在這個範圍之內所建立的政權,我們都認為是中國史上的政權。簡單的回答就是這樣。超出了這個範圍,那就不是中國的民族了,也不是中國的政權 了。

為什麼作出這樣的決定?我們的理由是這樣:

首先,我們是現代的中國人,我們不能拿古人心目中的"中國"作為中國 的範圍。我們知道,唐朝人心目中的中國,宋朝人心目中的中國,是不是這個範圍?不是的。這是很清楚的。但是我們不是唐朝人,不是宋朝人,我們不能以唐朝人 心目中的中國為中國,宋朝人心目中的中國為中國,所以我們要拿這個範圍作為中國。

這還要從"中國"兩個字的意義講起。"中國"這兩個字 的含義,本來不是固定不變的,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且不提《詩經》等古籍中的"中國"是什麼意思,簡單說起來,拿"中國" 兩個字表示我們國家的主權所達到的範圍,這個觀念是鴉片戰爭之後才形成的。在這以前的"中國"二字,在各種場合有各種樣子的用法。遠的我們不講,鴉片戰爭 以後的初期,這個觀念還沒有完全固定下來。舉一個例子,魏源寫《聖武記》所用的"中國",有時候是符合現在的概念的,譬如他講到蒙古,把蒙古算中國,俄國 算外國;講到西藏,把西藏算中國,印度算外國。

但有的時候,他還採用一種老觀念,把18省同新疆、西藏、蒙古對立起來,只把18省叫中 國。有的明清著作中,甚而至於因為作者本人跑到西南的貴州、廣西少數民族地區,他作筆記就把貴州、廣西這一帶的少數民族地區不看作中國,把黃河流域、長江 流域的內地看作中國。"中國"兩個字,按照現在的用法,形成是很晚的。鴉片戰爭以後的初期還沒有完全形成,基本上到晚清時候才形成。講到"中國"就是表示 我們國家的主權所達到的範圍,這是鴉片戰爭後經過了幾十年才逐漸形成的。

我們再回頭來講,我們是現代人,我們不能以古人的"中國"為中 國。這不是說我們學習了馬列主義才這樣的。而是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後一時期就不能拿前一個時期的"中國"為中國。舉幾個例子:春秋時候,黃河中下游的周 王朝、晉、鄭、齊、魯、宋、衛等,這些國家他們自認為是中國,他們把秦、楚、吳、越看成夷狄,不是中國。這就是春秋時期的所謂"中國"。但是這個概念到秦 漢時候就*河蟹*了,秦漢時候人所謂"中國",不再是這樣,他們是把秦楚之地也看作中國的一部分。這就是後一個時期*河蟹*了前一個時期的看法。到了晉室 南渡,東 晉人把十六國看作夷狄,看成外國。到了南北朝,南朝把北朝罵成索虜,北朝把南朝罵成島夷,雙方都以中國自居。這都是事實。但唐朝人已經不是這樣了,唐朝人 把他們看成南北朝,李延壽修南北史,一視同仁,雙方都是中國的一部分。同樣,在宋朝也把遼、金、夏都看成是外國,看成夷狄。但是元朝人已經不這樣了,已經 把遼、金、夏跟宋朝一樣看成"中國"。元朝人已經不用宋朝的看法了,難道我們還要作宋朝人?所以我們說現代人不能以古人的"中國"為中國。後一代的人把前 一代的人的概念否定,不採用前一代人的概念,這是由來已久,自古而然的,沒有什麼奇怪。我們現在當然不應該再以東晉人自居,再以宋代人自居。總而言之,我 們是現代人,不能以古人的"中國"為中國。

第二個問題。我們既不能以古人的"中國"為歷史上的中國,也不能拿今天的中國範圍來限定我們 歷史上的中國範圍。我們應該採用整個歷史時期,整個幾千年來歷史發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國為歷史上的中國。我們認為18世紀中葉以後,1840年以前的中國范 圍是我們幾千年來歷史發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國,這就是我們歷史上的中國。至於現在的中國疆域,已經不是歷史上自然形成的那個範圍了,而是這一百多年來資本主 義列強、帝國主義侵略宰割了我們的部分領土的結果,所以不能代表我們歷史上的中國的疆域了。為什麼說清朝的版圖是歷史發展自然形成的呢?而不是說清帝國擴 張侵略的結果?因為歷史事實的確是這樣,清朝的版圖的確是歷史發展自然形成的。我們跟沙俄不同,沙俄在16世紀以前,和烏拉爾山以東的西伯利亞、中亞細亞 沒有什麼關係,16世紀以後向東侵略、擴張,才形成現在這麼大的版圖。但是清朝以前,我們中原地區跟各個邊疆地區關係長期以來就很密切了,不但經濟、文化 方面很密切,並且在政治上曾經幾度和中原地區在一個政權統治之下。東北地區在唐朝時候已經建立了若干羈縻都督府、羈縻州。到遼、金時代版圖已東至日本海, 北至外興安嶺,經過元朝直到明朝的奴爾干都司,都是如此。北方也是如此,蒙古高原上的匈奴在西漢時跟漢朝打得很熱鬧,最後匈奴還是投降了漢朝,甚而至於到 東漢初年還入居漢王朝的版圖之內。唐朝,從唐太宗滅了突厥頡利可汗、滅了薛延陀、滅了車鼻可汗之後,一度統治整個蒙古高原,遠達西伯利亞南部,幾十年之後 突厥才復國。元前的時候,蒙古高原是元朝的嶺北行省。在西北方面也是如此,西漢設西域都護府,唐設安西、北庭都護府,元曾經置阿力麻里、別失八里行中書 省、宣慰司等等。雖然一般都不是連續的,但斷斷續續好幾次,都跟中原地區在政治上屬於一個政權。至於經濟、文化關係,那就更緊密。這個長期的經濟、文化、 政治的關係,逐漸發展下來,越來越密切。我們很贊成前幾天翁獨健同志講的一段話,我們歷史上中原王朝跟邊疆少數民族的關係到底是什麼關係?主流是什麼?是 和平共處?還是打仗?我們看不必去深究它,確實有的時期是很好的,和平共處,有的時期是打仗,有的時期打仗還打得很兇。但是,總的關係是越來越密切。我看 這點是誰也不能否定的。隨著歷史的發展,邊區各族和中原漢族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密切了,形成了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光是經濟文化的交流關係不夠了,光是每一 個邊區和中原的合併也不夠了,到了17世紀、18世紀,歷史的發展使中國需要形成一個統一的政權,把中原地區和各個邊區統一在一個政權之下。而清朝正是順 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完成了這個統一任務。17世紀、18世紀清朝之所以能夠在這麼大的範圍之內完成統一,這決不是單純的由於那時的清朝在軍事上很強,在 軍事上取得一系列的勝利所能夠做到的。單純的、一時軍事上的勝利和軍事征服要是沒有社會、經濟基礎來維持的話,統一是不能持久的。但是清朝在完成統一之 後,鞏固下來了,穩定下來了,到了19世紀中葉以後遭遇帝國主義從東南西北各方面入侵,給他們侵佔了一部分土地去了,但基本上還是維持下來了。這是為什 么?主要的原因是中原需要邊區,邊區更需要中原,需要統一在一個政權之下,這對中原人民有利,對邊區人民更有利。我們知道,清朝的統一,實際上是先統一了 滿族的地區,即廣義的滿洲;再統一漢族的地區,即明王朝的故土;再統一蒙族地區和蒙族所統治的維藏等族地區。主要是滿、蒙、漢三區的統一。

漢族地區指原來的明朝的地方,除漢族外也包括許多南方的少數民族,蒙族地區在內外蒙古以外,還包括青海、西藏以及南疆的維吾爾地區。這些地區本來都在厄魯特 蒙古統治之下,都在準噶爾統治之下。當時的準噶爾疆域,不僅是天山北路的準噶爾本部,還包括南路的維吾爾地區,青海、西藏、套西厄魯特,都是在準噶爾統治 之下。噶爾丹還進一步侵佔了喀爾喀蒙古,即外蒙古。只有內蒙古在清朝入關之前早已納入清朝版圖。後來準噶爾又進一步要從外蒙古入侵內蒙古,這就爆發了清朝 和準噶爾之間的戰爭。雙方經過康熙、雍正、乾隆70年的鬥爭,清朝終於取得了勝利。清朝不僅把準噶爾本部收入版圖,也把原來在準噶爾統治之下的青海、西 藏、"回疆",即天山南路,也納入了版圖。所以清朝統一基本上就是統一滿、漢、蒙三區。蒙區實際上包括維吾爾地區及藏區。這三區統一完成之時是在乾隆中 葉,即18世紀50年代。而由滿,蒙、漢三族人民組成這個王朝,實際上還遠遠在清朝入關以前。1636年皇太極即皇帝位,把國號大金改為大清,臣下所進呈 的勸進表就是由滿、蒙、漢三種文字寫成的,充分表明這個王朝是由滿、蒙、漢三種人組成的。據我來看,這是順應歷史潮流的。因為到了16世紀、17世紀時, 漢滿蒙等中國各民族已經迫切需要統一。這一點,我們從明朝與女真部族即後來的後金打的交道,明朝跟蒙古打的交道可以看得很清楚。那個時候中原的明朝和東北 的滿洲、北方的蒙古,時而打仗,兵戎相見;時而通過和談規定明朝歲贈女真、蒙古多少物資,並進行互市。打也好,和也好,目的無非是女真人要拿人蔘、貂皮來 換中原地區的緞布、糧食和農具,蒙古人要拿他們的馬來換中原布帛、粟豆和茶葉。歲贈互市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時,就打進來掠奪。一邊進行掠奪,一邊要挾舉行 新的和議,增加歲贈。這說明邊區發展到16世紀、17世紀時迫切需要中原地區的農產品和手工業品。當然,中原地區也需要邊區的人蔘、貂皮、馬匹等等。但是 比較起來說,邊區更需要中原的物資。所以說,通過互市,通過戰爭,最後需要統一。因為統一之後,只要中原能用布匹、糧食等物資滿足邊區的需要,就可以平安 無事,統一就可以鞏固下來。所以我說清朝之所以能造成大統一的局面並且鞏固下來,是順應了歷史的潮流。是歷史的發展自然形成的。有人說,清朝這樣大的版圖 完全是內外擴張的結果,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清朝對於蒙古用兵不能算是窮兵黷武,就象漢武帝對匈奴用兵不能算窮共黷武一樣。漢武帝對付朝鮮、東越、南 越,可以責備他是侵略,對付匈奴就不能算是侵略。他不對付匈奴,匈奴要打進來。唐太宗對付突厥也不能算窮兵黷武。同樣清朝對付準噶爾也是不得不然。在那時 候,準噶爾氣勢洶洶,佔領了整個新疆、青海、西藏、外蒙,矛頭指向清帝國統治下的內蒙,如果不把噶爾丹打敗的話那還得了?那就可能再次出現邊疆民族入主中 原,即厄魯特入主中原,再來一次改朝換代。要改朝換代可不是容易的。從當時情況看起來清朝還是比準噶爾進步點,讓清朝統治中原地區比讓準噶爾統治中原還是 要有利一點吧。所以說清朝打敗準噶爾,不能說他是窮兵黷武。這是你死我活的鬥爭。清朝把準噶爾統治的地區一一收入版圖,這是為了徹底打垮準噶爾而必須要采 取的措施,不是存心要去征服這些地方。清朝那時候並不是擴張主義者。我們知道,清朝打敗準噶爾之後,阿富汗、浩罕、巴達克山等中亞的一些小國,曾經一度要 加入清朝,但清朝拒絕了,僅僅把這些國家列為藩屬,以當時清朝的兵勢、兵威所加,要進一步向中亞擴展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清朝並沒有這樣做。可見清朝之所以 有這樣的版圖,決不能說他是擴張主義者,這是順應歷史潮流。所以說清朝在18世紀時形成的這個版圖是中國歷史發展的結果,拿這個版圖來作為歷史上中國的范 圍應該是恰當的。有人主張拿今天的國土作為歷史上中國的範圍,我們認為那是不恰當、不應該的。要是那樣的話,豈不等於承認沙俄通過璦琿條約、北京條約割讓 的烏蘇里江以東、黑龍江以北的地方,本來就不是我們的地方嗎?事實上在清朝以前,烏蘇里江以東、黑龍江以北已有幾百年是在中原王朝直接統治之下的。再如大 漠以北的蒙古高原,現在屬於蒙古人民共和國。這個國家是不是歷史自然發展形成的呢?不是。1911年、1921年兩次蒙古獨立,都是後面有第三者插手的, 要是沒有第三者插手的活,它不會脫離中國。歷史發展的自然趨勢是蒙古地區不論漠南漠北部應該和中原地區聯繫在一起的。到了20世紀,到了1911年、 1921年,由於第三者的插手,結果分裂出去了。這不是自然發展的結果,這是帝國主義宰割中國的結果。所以我們不能說歷史上的中國只包括漠南的內蒙古而不 包括漠北的外蒙古,儘管我們現在是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上所有的北方民族,匈奴也好,鮮卑也好,柔然也好,突厥也好,回紇也好,全都是同時分布在漠 南和漠北的。要是我們以今國界為依據處理歷史上的民族,那該怎麼辦?同一個政權統治之下的一個民族,漠北的不算中國,漠南的才算中國,這就沒法辦了。但我 們要是採用1840年以前的清朝版圖為歷史上中國範圍就好辦。出現在漠南漠北的蒙古以及歷史上所有的民族,都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不能因為今天在蒙古人民共 和國之內就不算歷史上中國的民族。當然,我們講中國史的時候應當把這些民族作為中國史上的民族。但我們也不反對蒙古人民共和國在寫它的歷史的時候把這些古 代民族寫成它的先民。

有一點要補充一下,就是1840年以前有些跨國界的政權或民族或部族怎麼辦?這個問題最明顯的事例就是高麗。我 們 現在是這樣辦的:我們認為以鴨綠江、圖們江為界的中朝國界,這是歷史自然形成發展的結果,沒有什麼帝國主義插手。歷史上的高麗最早全在鴨綠江以北,有相當 長一個時期是在鴨綠江、圖們江南北的,後來又發展為全在鴨綠江以南。當它在鴨綠江以北的時候,我們是把它作為中國境內一個少數民族所建立的國家的,這就是 始建於西漢末年,到東漢時強盛起來的高句麗,等於我們看待匈奴、突厥、南詔、大理、渤海一樣。當它建都鴨綠江北岸今天的集安縣境內,疆域跨有鴨綠江兩岸 時,我們把它的全境都作為當時中國的疆域處理。但是等到5世紀時它把首都搬到了平壤以後,就不能再把它看作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政權了,就得把它作為鄰國處 理。不僅它鴨綠江以南的領土,就是它的鴨綠江以北遼水以東的領土,也得作為鄰國的領土。

我們自己思想中如果認為一定跟漢族王朝有關係才算中國,那就不好辦了。國外有人說,中國的西界到甘肅為止,新疆從來不是中國的。這個論點大家都知道是胡說。但是,為什麼是胡說呢?

很多人就會這樣講了:因為新疆在漢朝就統治到了,唐朝也統治到了。漢朝設過西域都護府,唐朝設過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但是我們的歷史很長,西漢對西域統 治多少時間?也不過50年吧。東漢的統治更差。唐朝比較長一點,也不過7世紀到8世紀100多年吧。我們有幾千年的歷史,除了唐漢一二百年統治了新疆之 外,其他的時代怎麼樣?有些人只願意談漢唐,不願意談其他時代,因為一想到除漢朝、唐朝、清朝之外,中原王朝的確管不到新疆。那怎麼辦呢?好象理虧似的, 於是有的同志就去找其他的關係。說是雖然不能直接管到,但在宋朝、明朝新疆的地方政權向中原王朝進過貢。朝鮮、越南都不算中國的一部分,為什麼新疆地區的 政權向中原王朝進過貢,就算是中國的一部分呢?這是講不通的。宋朝和明朝,新疆地區政權同中原王朝的關係實在是很可憐的,西州回鶻、于田、黑汗王朝跟宋朝 怎麼說得上有什麼臣屬、隸屬關係?怎麼能說是向宋朝稱臣納貢呢?不過是來往一二次而已,不用說不在宋朝的版圖內,連藩屬也談不上。到明朝更可憐了,明朝中 葉以後,嘉峪關打不開了,嘉峪關之外都是一些與明朝沒有什麼關係的政權。所以一定要與中原王朝有關係才算中國的一部分的話,那末新疆在宋朝、明朝根本就不 是中國的一部分。不能這樣講,不能說一定要與中原王朝有關係才算中國的一部分。我們一定要分清楚漢族是漢族,中國是中國,中原王朝是中原王朝,這是不同的 概念。在1840年以前,中國版圖之內的所有民族,在歷史時期是中國的一部分。就是這麼一條,沒有其他標準。新疆在宋朝的時候,是西州回鶻、于田、黑汗等 等。在明朝的時候,在察合台後王封建割據之下,分成好多政權,這是不是就不是中國了?是中國,不過它與中原王朝分裂了。

分裂與統一, 在 中國歷史上是經常出現的,每一次由分而合,一般說來是擴大一次。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統一是在秦漢時期,秦統一時北至秦長城,西邊只到黃河,根本沒有挨上青藏 高原。漢朝的統一,西邊到了玉門關,到了青藏高原的湟水流域。比秦有所擴大。隋唐的統一又擴大一步,但是都趕不上清朝的統一。一次一次統一,一次一次的擴 大,到清朝的統一,版圖最大。而這個範圍並不反映清朝用兵的結果,而是幾千年來歷史發展的結果,是幾千年來中原地區與邊疆地區各民族之間經濟、政治各方面 密切關係所自然形成的。不過,我們說,經濟文化的密切關係,還需要政治統一來加以鞏固的。所以講到這點,我們不得不特彆強調一下,我們中國是各族人民共同 締造的這一句話並不是泛泛而談的,少數民族對我們的貢獻確實是很大的,除了經濟文化方面我們暫且不談之外,就是我們形成這麼大的一個中國,少數民族特別是 蒙古族、滿族對我們的貢獻太大了。我們設想一下,在12世紀我們這個中國分成七八塊,長江流域、珠江流域是南宋,東北和黃河流域是金,寧夏、甘肅的河西和 鄂爾多斯這一帶是西夏,雲南是大理,新疆是西遼,西藏是吐蕃,分裂成許多部落的蒙古高原上是蒙古各部、突厥各部,整個中國分成七八塊,每一塊中間還不統 一。由於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祖孫三代的經營,才出現了一個大統一的局面,這個大統一的局面多麼珍貴啊!譬如雲南,雖然漢晉時代是中原王朝統治所及,但是南 朝後期就脫離了中原王朝。到了隋唐時候,是中原王朝的羈縻地區,不是直轄地區。這個羈縻局面也不能維持很久,到了8世紀中葉以後,南詔依附吐蕃反唐,根本 就脫離了唐王朝。

南詔之後是大理。總的來說,從6世紀脫離中原王朝,經過了差不多700年,到13世紀才由元朝征服大理,雲南地區又成 為中原王朝統治所及。又如新疆地區,從8世紀後期起就脫離了唐王朝,唐朝人被吐蕃又趕出來了,後來吐蕃人也站不住了,維吾爾人進入新疆建立了幾個政權。總 而言之,經過了400多年,才由蒙古族征服西遼使新疆地區和中原地區又同屬於一個政權。元朝的統治使中國各地區之間長期分裂又合在一起。沒有蒙古的話,怎 么能形成這樣大的統一?這樣分裂局面繼續下去的話,那就不可想像。同樣,在明朝時候,中國又進入一個分裂時代。明朝對東北遼東邊牆以外,對青藏高原的統治 是很薄弱的,只是一種羈縻關係而已,真正的統治是談不上的。我們要說老實話,現在把明朝對西藏關係來比之於元朝對西藏的關係,清朝對西藏的關係,這是不行 的,是遠遠趕不上的。明朝對東北邊牆以外女真各部的關係也不能和元朝清朝相提並論。長城以外的韃靼、瓦剌,長期處於敵對狀態。所以明朝的時候中國又分成好 幾塊了。沒有清朝起來,這個分裂局面不知又要延續到什麼時候。明朝對新疆的關係更談不上,根本管不上,連新疆發生什麼變化都不曉得。要是沒有清朝從努爾哈 赤、皇太極,經過順治、康熙、雍正、乾隆這6代二百多年的經營,就不會出現18世紀的大統一局面。所以我們說中國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締造的。我們今天還能夠 繼承下來這麼大的一個中國(雖然被帝國主義宰割了一部分,侵佔去了好多地方),包括這麼多的少數民族在內,不能不歸功於清朝。所以我們絕不能把中國看成漢 族的中國,我們中國是各族人民共同的中國。很多少數民族對我們中國歷史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沒有元朝,沒有清朝,今天的中國是什麼樣子?我們怎麼能把中國看 成漢族一家的?王朝跟中國不能等同起來,應該分開,整個歷史時期只有清朝等於全中國,清朝以外沒有別的中國政權。清朝以前任何歷史時期,中國都包括兩個以 上的政權,我們絕不能說這個政權是中國的,那個政權不是中國的,不能這樣分,要分也分不清。

歷史上同時存在兩個以上的中國政權時,那就 得承認事實上當時幾個國家並峙,誰也管不到誰,不能硬說中原王朝管到了邊區民族政權。有些同志要把吐蕃說成是唐朝的一部分,這是違反歷史事實的。唐和吐蕃敵對戰爭時多,和親通好時少。就是在和親通好時,唐朝也完全管不了吐蕃。漢朝和匈奴,唐朝和突厥、回紇的關係,基本上也是如此。我們只能認為吐蕃、匈奴、 突厥、回紇是歷史上中國的一部分,但不能說它們是漢唐王朝的一部分。

歷史上的中國政權有時管到了歷史上中國範圍以外的地方,我們也得承 認這些地方雖然不在歷史上的中國範圍之內,但確在幾個中國王朝版圖之內。例如,漢晉間曾在朝鮮西北部設置過樂浪、帶方等郡,漢唐間曾在越南北部設置過交趾、九真、日南等郡,這些設郡縣的地方,當然是漢晉唐等王朝疆域的一部分。所以朝鮮、越南雖然不在歷史上的中國範圍之內,但歷史上的樂浪、交趾等郡,則為 漢、唐等王朝的領土,那是無可諱言的。以郭老名義出版的《中國史稿》第一版(後來的版本改動過沒有,我不知道),把漢朝同交趾、九真、日南的關係說成是對 外關係,我看是很難講得通的。這三郡明明在漢王朝的統治之下、版圖之內,漢朝其他地區對這三郡的關係只能說是內地或中原對邊區的關係,怎麼能說成是對外關 系呢?這是違反歷史事實的。我們對內提倡民族團結,對外提倡尊重鄰國,特別是比較弱小的鄰國,這是對的。但不應該,也不需要為了要尊重鄰國,就抹殺或歪曲 歷史事實。交趾、九真、日南等郡確在漢唐王朝疆域之內,不能因為在今天是越南的國土,便硬說漢唐跟這幾郡的關係是"對外"。五代以後越南脫離中國獨立建 國,那我們就該尊重其獨立,不能因為它曾經向宋、元、明、清等朝稱過臣、納過貢,而不把它作為一個獨立的鄰國看待。

在我們的圖上,我 們 沒有把秦朝的象郡按我國的傳統說法劃在越南境內。有些同志認為我們在畫秦圖時是在與越南友好的時候,所以就不敢把象郡畫在越南。我們是把象郡畫在廣西、貴 州一帶的。他們說,我們現在要修訂這套圖,應該可以把象郡畫到越南去了。實際把歷史上的郡縣畫在哪兒,這是不能以對某個鄰國友好與不友好來決定的。我們當 初沒有把象郡畫到越南去,我們是根據史料認真地作了分析,覺得還是不把象郡畫到越南去更妥當一些。我們也知道把象郡放到越南去也有一定的史料根據,《漢 書·地理志》、《水經注》都說秦朝的象郡在越南。但是我們沒有採用這種說法而主張象郡是在廣西、貴州,我們覺得這種主張的根據更堅強一些。因為《漢書·地 理志》趕不上《漢書·本紀》可靠,而《漢書·本紀》的材料證明象郡應該在廣西。《水經注》的材料雖然可貴,但《山海經》的材料比《水經注》更早一點。《山 海經》的材料說明象郡應該在貴州。因此,我們是老老實實根據歷史資料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以後才下結論的。我們決不能今天與這個國家友好了,就這樣畫,不 友好了,就那樣畫。

………………

因為歷史是發展的,我們不能拿後來的關 系看當時的關係。假如認為後來已成為一家,當時何必抵抗呢?那麼從秦漢以後秦、楚也都是一家,在屈原的時代,豈不是他也無需站在楚國的立場上,抵抗秦朝的 侵略了?假如說後來已成為一家,當時就可以不抵抗的話,那麼將來世界總有一天要進入共產主義的,國家總是要消滅的,那麼將來講起歷史來豈不就得認為歷史時 期被侵略者、反抗侵略都是無聊的?要這樣講起來,那我們的抗日戰爭豈不也是多餘的?

作者:譚其驤

文章題目:歷史上的中國和中國歷代疆域


可以讀一下顧頡剛的《史學入門》這本小書,知識含量很大,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惑。王力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也非常不錯,推薦。


謝謝受邀,我不是學歷史的。不過我認為現在的中國觀念是在基礎教育階段被灌輸進去的,中華民族的概念我想也是為了維護民族穩定。中國本來就是多民族國家,民族問題從來就是很棘手的,但經過紅色中國的洗禮之後,看似團結的民族問題又突顯出來。

但無論如何,專制國家對待民族政策永遠都是採取教育的遊說和暴力實現的,民主國家則是通過聯邦制等分權體制而實現的,前者是通過暴力將不公平強加給少數民族,後者則是通過民主講公平制度擺出來,讓你欣然接受和熱愛這個國家。


「中國」的意義有很多了。不同時代不同場合有不同的含義。

個人認為,在文化民族意義上,古代的「中國」(還有中華、華夏等)基本上就是「漢」。

古代漢人之中國乃現代中國的一個重要部分,但不能等同。

現代「中國」不是漢人獨有的,理論上是漢蒙藏維壯回等諸族共有的。

現代政權意義上的「中國」,只有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已。


我記得袁騰飛講過,說漢語,寫漢字,用中國文化,才是中國人,美籍華人就不是中國人,他們說英語,雖然我們同一個祖先,但他們不是中國人。我個人支持這個觀點。文化代表中國人,如果說血緣的話,漢人歷史上被異族滅過的次數不少,血緣早就不純正了。


現在的中國定義是政治上的,是漢族占絕大部分、並擁有55個少數民族的大國。但是在我認為,真正的中國歷史是指漢族歷史,或者說由漢人統治構成的歷史。

我們中國,又名華夏,至商周以來,華夏族也一直是特指漢族,漢朝之後才用「漢族」慢慢取代「華夏族」的說法。當然漢族不是一個血統民族,是文化民族,她不像吉普賽、或者猶太人,是一個由血緣來區分的民族,而是類似於現在的美國,由精神、文明、文化等抽象的內涵作為其凝聚根本的民族,正因為如此,較於周邊的胡戎蠻狄夷,漢文明一直是遙遙領先的。也因此幾千年來,在國人(漢人)眼中,這些少數民族都是落後的,是不足與華夏相提並論的民族,是外族。漢族最重要的特點有兩個:一是人數比較多、適應能力強;二是兼容性強,不似其他民族那麼狹隘,對於先進優秀的知識文化經驗都願意接受和吸收,並不斷自我改善。所以儘管經歷過匈奴、突厥的不斷騷擾,五胡亂華的大肆屠殺,但漢文明一直生生不息傳承後世,並且慢慢同化了其他小部分弱勢民族,使之成為「漢」的一份子。這本質上算是文化侵略。也有一部分頑固派,比如苗、回、蒙、維等族,對於他們,基本是採用武力打壓和招安撫恤兩種方式。

但不管怎樣,漢人對於本族和外族還是有認知上的區分,對自己民族有強烈的認同感和優越感。比如漢人南遷至湖南廣東,自稱「客家人」,也是為了和當時當地的蠻夷作區別。站在古人的角度,蒙古和滿族的入侵、統治都是外族入侵、統治。就算它對於民族融合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我們不能站在百年之後的角度去評說。就好像日本侵華,如果勝利了,那麼日本建立的新國家難道算是中國歷史?顯然我們都很清楚,如果抗日失敗,我們是亡國。因此,對於當時的社會來說,元朝、清朝就是亡國,這也是為什麼孫中山一開始為什麼定口號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韃虜自然是指蒙滿,中華肯定不包括少數民族,比如三苗、比如回紇、比如西藏,這裡的中華是說漢文明、漢文化、漢人統治。

所以我覺得在無視現行洗腦狀態下的民族融洽,「中國」僅指在中原地區的漢族建立漢人統治。


看到大家的發言,一片和諧,心裡有些許懷疑。這與身邊觀察不一致,不知道是否與知乎網友普遍接受大量教育有關。

我出生在1980年代的湖南,身份證上寫著漢族。傳統上,湖南漢人以宗族群居,家庭、宗族、民族,其認同隨血緣遞減,而國籍認同是晚近的概念,大抵來自20世紀開始的國族構建,主要來自政府的宣傳與教育。

由己及人,少數民族首先認同本民族,這可以理解,也毋須隱瞞。但是衷心希望各族同胞看在大家具有相同國籍、共享公共利益的份上,不要把其他民族當作敵人。


「中國」的概念請參考於省吾《釋中國》。

我比較贊同「中國」,或者說所謂「華夏」是一個文化認同概念上的整體而不是血緣的。

華夷的區別是文化上的,是「禮」的不同。從這個意義上,只要認同中國文化的,都可以算華夏民族。至於「漢族」的名稱沒太了解過。

爪機黨打字無力。。。可以去了解一下「夷夏之辨」。


漢族現在十幾億,真的是只是靠繁衍而來么?

但凡歸化了我族文化均是漢人,多少民族在歷史上消失,大多不是滅亡,而是融入。

某種程度來說,漢族史就是中國史。


記得有個帖子叫「崖山之後再無中國」,也許我們中華民族的真正的優秀的品質確實已經在南宋滅忙後就已經消失掉了,剩下的都是最底層的市井的品質,不難理解為什麼當今中國國人素質之差令人髮指了。

至於元清兩朝對於漢文化精華的滅絕政策,我只能表示悲痛。清雖好於元,但是仍然無法脫離游牧民族的偏見和狹隘,明末有起色的漢文化也隨著清的建立而功虧一簣。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一個人移民後立刻忘掉祖國?
葯娘群體的抑鬱狀況是怎樣的?

TAG:文化 | 身份認同 | 民族 | 中國 | 華夏 | 漢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