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和韓國的互聯網產業相比,為何差距那麼大?

台灣和韓國人口數量基本在同一級別,人均 GDP 都徘徊在發達地區入門門檻上(差距在 5000 美金以內)。為何台灣互聯網的發展較之韓國互聯網,有著如此之大的差距?

台灣的代表:PChome / PTT ...

韓國的代表:Naver / kakaotalk ...


因為中國。

韓國是個半封閉的市場,封閉是因為語言,全世界就韓國人用韓語。他北邊的兄弟上不了網。所以能像其他小語種在互聯網中形成自己的體系。

而台灣不是,旁邊有個同文同種的中國大陸,早年間我們的FHQ是封鎖台灣網站甚至大部分境外站點的,而台灣號稱自由是不封鎖我們的網站。這就造成了大陸在互聯網產業中仗著用戶多像養蠱一樣投了無數蠱蟲,最後練成的都是巨無霸的蠱王。對岸有更好用的網站,本地用戶不斷流失,哪裡還有廣告或其他收入來支撐大型互聯網企業呢?

與之類似的是,你知道和美國同文半同種的英國有什麼大型互聯網企業嗎?

好多贊,多說幾句。

我個人認為互聯網產業是人類迄今為止發明的最容易產生壟斷的產業。

它的出現甚至用初級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都無法解釋,因為這個產業完全可以不用佔有生產資料,這個產業也幾乎不生產任何東西。最初的民用互聯網,甚至提前實現了共產主義,所有「生產資料」完全共享。

可是一旦資本進入,資本就會發現,這個產業是有史以來併購最方便的產業。當年洛克菲勒收購油田,怎麼得也得考慮我要拆多少井,再挖幾個井,這個井的產出是多少?那個井是多少?到了互聯網這兒,完全不用,轉移的只是存在伺服器上的數據和代碼而已,有時甚至這些都不用,直接把人領走,這些人寫的代碼和數據其他人都不可再用,用的話拿知識產權砸死你。再加上新興產業,政府不知道如何監管,又由於互聯網產業的服務對象是網民用戶,這種用戶是群聚最高的東西,可以迅速形成黑洞效應,直接導致壟斷橫行。

回憶一下,最初最著名的反托拉斯,洛克菲勒和摩根,他們也不過就是控制了60%左右的石油和鋼鐵,就被拆分。

那請問Google控制了多少搜索?

假設有人告Google壟斷,會不會有一千個律師團用一萬種方法告訴你他沒壟斷。

有句很出名的話:「在這個時代,地球成了地球村,我們都是地球村的村民」。好了,在村東頭有個漂亮妹子,如何拒絕門口的高帥富表白呢?兩個辦法,一,閉門謝客,躲起來不見總行了吧。二,方言不同導致無法溝通,門外問你facebook,門裡聽到我非死不可。

在互聯網時代,能有效阻止國際互聯網壟斷資本的方法就兩種,一是強力政府監管,二是成本巨高的本地化。

不同時滿足以上兩點的地方,無一例外的都是被壟斷的對象。全球號稱強有力政府的,一個巴掌就數清了。而本地化因為語言表達,生活使用習慣,思維方式的不同,總會給本土廠商留下一定的空間來應付國際壟斷資本,獲得活下去的可能性。

同時,各國按照網民數量,語言的派生關係,形成一個獨特的互聯網語言地圖,各個語言內部,在還沒來得及被國際壟斷資本控制的領域,再次因為本語言壟斷資本進入,形成本語言內部壟斷。韓國只有一個NAVER,也只有一個line。

好些港台的人罵我們被牆,實際上,在中文的網路世界,我們有9億用戶,他們充其量也就一兩千萬,他們才是中文網路世界裡被牆的一方。而台灣不湊巧,政府強不過老美,本地化搞不過老共,玩壟斷錢和人都不夠,只能像PTT那樣搞自我封閉,能搞成現在這個樣子,已經相當的不錯了。


我省人口連韓國的一半都沒有


台灣網際網路產業規模小,想要發展必須向外開拓市場。

台灣的網際網路產業起步並不比大陸的早,而且由於政府不支持,人才流失嚴重,竟然會發生給日本韓國打工這類現象發生。而韓國網際網路產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還要歸功於大陸和台灣的市場,我沒記錯的話,還是台灣先開放給韓國的。

我說的是二十年前的事情。

當時台灣網際網路產業在大陸優勢也不突出,拼不過大陸的本土網際網路,只有某些領域還比較領先,不過因某些不可描述的限制,無法大規模投資,後來那幾年去大陸發展的台灣網際網路倒了一大批。到後來大陸網際網路完全超過台灣,台灣再想在大陸佈局也來不及了,就像現在的服貿一樣。

綠色執政,品質保證,科科


因為ptt沒有商業化 所以連產業都不算

然後 再加上 網際網路公司 很大一部分是靠廣告收入

然而台灣的廣告市場一直在萎縮 電視、報紙的的廣告量都減少

影視產業都起不來 更撐不起網際網路產業了。


他們都來大陸了

百度下「蔡崇信」


我最近發現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台灣的部分科技媒體中越來越多的文章來源於大陸的科技媒體或者大陸科技媒體轉譯美國科技媒體的文章,英文科技書籍,簡體版的上市時間會至少比台灣或者香港繁體版早兩到三個月,甚至半年以上。說句玩笑話,如果台灣要和韓國平起平坐,不把自己的官方語言由普通話改為閩南話,甚至更遠的親緣關係的台灣少數族群的語言,估計沒希望了。


人才流失太嚴重,有能力的不是去大陸了,就是在給中小日企做代工,要不就移民了。

投資環境惡劣,本土資金保守,政府缺少扶持政策,陸資被限制,國際資本也受當地政商勾結聯合打壓。


台灣2000w人口,韓國5000w人口,2.5倍。


原因之一:硬體,特別是代工方面太成功,沒有太多動力去發展軟體。


推薦閱讀:

為什麼沒有一種手機系統能夠結合安卓和蘋果?
如何看待阿里巴巴入股優酷土豆?
遠距離搬遷台式機。處理器,硬碟等都需要拆掉嗎?
如何採用有效的方法讓數據驅動業務發展/增長?

TAG:互聯網 | 台灣 | 韓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