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白人這麼害怕中國崛起,還大量招收中國的留學生?

類似問題:去發達國家能學到核心技術嗎?http://www.zhihu.com/question/38841597

他們就不怕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嗎?從清朝後期,我朝就開始派遣留學生去歐美學習先進的技術的吧。如果我代表歐美國家我肯定不會教一個這樣的學生啊。人口太多,威脅太大,而且不是白人。而且這個國家曾經可以說是代表著地球文明最高水準。簡直就是對白人世界的巨大威脅啊。求解惑......

~~~~~~~~~~~~~~~~~~~~~~~~~~~~~~~~~~~~~~~~~~~~~~~~~~~~~

不要跟我說資本家會賣出絞死自己的繩子啦好吧!自己捫心自問,有多少人可以做到這樣。你自己當了老闆了會不會這樣做?不走到絕路誰會這樣?所以我覺得這種事情沒什麼普遍性。就懂得這句話的人也不要強答了。跟個啥似的......


哪些專業需要苦力,哪些專業需要保密,老外清楚得很。

我所在的核材料專業的學生申請美國博士,十個人中九個簽證被check。甚至申請的時候就有很多教授就表示不招收中國學生。印象最深的是個橡樹嶺的教授,他在回信中就直接寫明了:「招收中國留學生,特別是CSC資助的中國留學生,會引來FBI的定期審查。為了避免此類麻煩,我們實驗室一般不考慮中國留學生。」


大量招收學生也要看專業方向。

我的專業,法學,去美國辦理簽證都是水過。原因很簡單,留在美國鳳毛麟角,回到國內學了那麼多普通法系再加上普世的東西,就算不是帶路的也是親美的,還有可能間接影響到以後司法立法何樂不為?這麼多年身邊只有一個被check過。每年LLM和JD的學生數量都不少,也算是留學主力方向之一。以此推之,其他人文社科學科大多如此。這一派別屬於百利無一害。

至於數理等基礎學科,身邊朋友也沒有太多被check或者被拒的。畢竟有可能留在美國,成為美國公民為美國發展做貢獻,為什麼要拒絕?至於cs,is等出碼農的專業,人家巴不得要優秀的學生,自然也不會限制。當然,這些人固然也可能回國發展,但是優秀學生的數量要少得多。這屬於利遠大於弊。

至於真正跟國家實力息息相關,國防衛生等領域甚至能運用于軍事領域的,就是另一個故事了。我曾經的室友,國內研究涉及病毒領域,簽證被check了足足九十天。以至於orientation和前幾周的課都耽誤了。雖然學校學院寫了不少材料,發了不少催促的郵件,但是就是不行。估計其他諸如航空航天,冶金等領域應該一樣。

因此,招收留學生並不令人害怕,招收的是什麼方向的留學生才令人害怕。

==========================================================

底下評論已經歪到法律上了。請大家自覺幫著扶一扶Torre di Pisa,至少別讓樓繼續歪下去了。


o看專業,看專業,看專業。

害怕中國崛起不假,意識形態上反華反共不假。但是要清楚歐美髮達國家怕的究竟是中國的神馬。

舉個例子,像本屌這種人文方向的水專業,壓根就不會有任何限制。但是比如說像女票的高中同學,在隔壁法國學核電,就會受到非常大的限制(比如要是想在法國讀博的話就得先入籍,然後如果想在法國繼續工作也有很多限制)。從這個例子其實就可以看出,歐美髮達國家對於中國留學生不是沒有限制,只是不是完全限制。比如本屌所在的德國,如果只是想在一般高校或者研究所里讀研讀博,泡泡圖書館實驗室,發發核心期刊什麼的,隨便來。但是你要是想進入像西門子,拜耳這種科技企業的研發團隊的話,限制就大了去了。同理,一個中國人在美國想進洛馬波音搞軍工,在英國想進羅羅搞發動機,不受限制才有問題。

所以,不限制中國留學生不代表他們不想限制中國崛起。白人們絕不是傻白甜,相反,他們太清楚不過真正有效的限制手段是什麼了。我個人一向的觀點是,中國崛起首先應該被理解為中國「器物的崛起」。因為器物的發達是國家大大最最基礎的條件。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談到「中國崛起」這個概念,腦子裡產生的相應的「圖像」(schema)永遠都是航天飛船上天,海軍下餃子,各種超級工程竣工等等。正是這些器物條件支撐起了國家的崛起,而西方國家要卡中國發展的脖子,卡的自然也是這些能支撐起一國興旺發達的核心技術,如法國的核電,英美的航空發動機,德國的化工等等。

綜上所述,白人們害怕中國崛起,想要限制中國崛起並不用徹底限制中國留學生前來留學,只需要保護好自己的核心「器物」不被中國人染指就行了。至於像人文社科類的專業,人家巴不得中國留學生過來學,不然怎麼體現出他們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呢。


別的不多說,這些年廣招中國留學生的學校都在大肆擴張,資金非常充裕,不論是大學,還是私立初高中,都是如此。

——————

下面是華盛頓大學Jonathan教授寫給美國年輕人的一封信——千萬別成為科學家。讀完這封信,你大概就會明白為什麼美國需要大量中印留學生了。

Are you thinking of becoming a scientist? Do you want to uncover the mysteries of nature, perform experiments or carry out calculations to learn how the world works? Forget it!

Science is fun and exciting. The thrill of discovery is unique. If you are smart, ambitious and hard working you should major in science as an undergraduate. But that is as far as you should take it. After graduation, you will have to deal with the real world. That means that you should not even consider going to graduate school in science. Do something else instead: medical school, law school, computers or engineering, or something else which appeals to you.

你在打算成為科學家嗎?你想揭開自然的奧秘、用做實驗或計算的方式來研究整個世界是怎麼運作的?把這個想法忘了吧!

的確,科學很有趣,也很刺激。由發現而產生的強烈快感是獨一無二的。如果你很聰明、有野心,並且也很刻苦努力的話,你的確應該在讀本科的時候選擇科學。但這就夠了,到此為止。本科畢業之後,你將必須面對這個真實的世界。這意味著,你不應該哪怕是考慮去讀科學方面的研究生。做點其他的行當吧:醫學、法律、計算機、工程,或者其他隨便什麼你能想到的。

Why am I (a tenured professor of physics) trying to discourage you from following a career path which was successful for me? Because times have changed (I received my Ph.D. in 1973, and tenure in 1976). American science no longer offers a reasonable career path. If you go to graduate school in science it is in the expectation of spending your working life doing scientific research, using your ingenuity and curiosity to solve important and interesting problems. You will almost certainly be disappointed, probably when it is too late to choose another career.

American universities train roughly twice as many Ph.D.s as there are jobs for them. When something, or someone, is a glut on the market, the price drops. In the case of Ph.D. scientists, the reduction in price takes the form of many years spent in 「holding pattern」 postdoctoral jobs. Permanent jobs don』t pay much less than they used to, but instead of obtaining a real job two years after the Ph.D. (as was typical 25 years ago) most young scientists spend five, ten, or more years as postdocs. They have no prospect of permanent employment and often must obtain a new postdoctoral position and move every two years. For many more details consult the Young Scientists』 Network or read the account in the May, 2001 issue of the Washington Monthly.

為什麼我,一個有終身職位的物理學教授,一個在科學事業上很成功的人,要來試圖打擊你們將科學作為畢生事業的勇氣和信心呢?因為世道變了。我1973年拿到我的博士學位,1976年就拿到了終身教職。美國的科學界現在已經不能提供一條合理的事業生涯的途徑了。如果你去讀科學的研究生,你大概一定會期望著用你畢生的工作精力去做科學研究,用你的智慧和好奇心去解決那些重要而又有趣的問題。實話講,你基本上一定會失望,而失望的時候,你大概已經錯過了選擇其他任何職業的機會。

美國的大學製造了兩倍於其工作職位數量的博士。當隨便一個什麼東西,或一種人,滿大街隨便撿的時候,他就不值錢了。對於博士科學家來說,掉價的形式是他們不得不用許多年做一期又一期的博士後,等待著一個工作機會的到來。永久職位不會比以往給的薪水少多少,但25年前一個博士畢業後大約2年後就能找到一個真正的工作,而現在絕大多數的年輕科學家都得當5年,10年,甚至更久的博士後。他們沒什麼拿到永久職位的盼頭,常常必須每兩年找一個新的博士後工作,然後搬家。欲知更多詳情,請諮詢「青年科學家協會」或讀一讀華盛頓大學月報 2001年5月的文章。

As examples, consider two of the leading candidates for a recent Assistant Professorship in my department. One was 37, ten years out of graduate school (he didn』t get the job). The leading candidate, whom everyone thinks is brilliant, was 35, seven years out of graduate school. Only then was he offered his first permanent job (that』s not tenure, just the possibility of it six years later, and a step off the treadmill of looking for a new job every two years). The latest example is a 39 year old candidate for another Assistant Professorship; he has published 35 papers. In contrast, a doctor typically enters private practice at 29, a lawyer at 25 and makes partner at 31, and a computer scientist with a Ph.D. has a very good job at 27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re the few fields in which industrial demand makes it sensible to get a Ph.D.). Anyone with the intelligence, ambition and willingness to work hard to succeed in science can also succeed in any of these other professions.

Typical postdoctoral salaries begin at ?,000 annually in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and about ?,000 in the physical sciences (graduate student stipends are less than half these figures). Can you support a family on that income? It suffices for a young couple in a small apartment, though I know of one physicist whose wife left him because she was tired of repeatedly moving with little prospect of settling down. When you are in your thirties you will need more: a house in a good school district and all the other necessities of ordinary middle class life. Science is a profession, not a religious vocation, and does not justify an oath of poverty or celibacy.

就拿我們系裡最牛的兩個準備競爭一個講師職位的人來作例子。一個傢伙37歲,博士畢業已經10年了,一直沒找到工作。另一個最牛的傢伙,35歲,人人都認為他很聰明,博士畢業7年了才找到一個「永久工作」(其實不是永久教職,只是6 年後有希望獲得永久教職而已,不過這已經讓他稍稍遠離那種每兩年就要找新博士後工作搬家的驢拉磨死循環了)。還有一個例子,一個39歲的傢伙,想競聘另一個講師職位。他發了35篇文章。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個典型的醫生29歲就進入了實習階段,一個典型的律師25歲就開始實習,31歲正式進事務所,一個計算機博士科學家在27歲時已經能得到很好的工作了。計算機科學和工程科學是工業界需要人才的僅有的兩個領域,因此這兩個行當還是值得去讀個博士出來的。任何一個人,如果他有智慧和野心,能刻苦工作,如果他能在科學上成功的話,他也能在其他任何行當上成功。

典型的博士後薪水是每年27000美元(生物科學)或35000美元(物理科學)。博士生的獎學金比這個一半還少。用這麼點收入你能支持一個家庭嗎?嗯,夠年輕的小兩口住一個很小的房子。不過我認識一個物理學家,他的妻子把他踹了,因為她是在厭倦了跟他不停地搬家卻一點定居的希望都看不到。當你三十多歲的時候你就會需要更多的東西:一個大房子,附近有好的學校,以及其他中產階級生活所必需的設施。科學是一個職業,而不是一個宗教的呼召,也不是一個貧窮或獨身的判決或者宣誓。

Of course, you don』t go into science to get rich. So you choose not to go to medical or law school, even though a doctor or lawyer typically earns two to three times as much as a scientist (one lucky enough to have a good senior-level job). I made that choice too. I became a scientist in order to have the freedom to work on problems which interest me. But you probably won』t get that freedom. As a postdoc you will work on someone else』s ideas, and may be treated as a technician rather than as an independent collaborator. Eventually, you will probably be squeezed out of science entirely. You can get a fine job as a computer programmer, but why not do this at 22, rather than putting up with a decade of misery in the scientific job market first? The longer you spend in science the harder you will find it to leave, and the less attractive you will be to prospective employers in other fields.

Perhaps you are so talented that you can beat the postdoc trap; some university (there are hardly any industrial jobs in the physical sciences) will be so impressed with you that you will be hired into a tenure track position two years out of graduate school. Maybe. But the general cheapening of scientific labor means that even the most talented stay on the postdoctoral treadmill for a very long time; consider the job candidates described above. And many who appear to be very talented, with grades and recommendations to match, later find that the competition of research is more difficult, or at least different, and that they must struggle with the rest.

顯然,你走科學道路並不能使你發財——你沒有選擇去讀醫學或法律,而一個醫生或律師典型的收入是科學家的2-3倍(這還得是那些運氣忒好的正教授科學家們)。我也做了這個選擇。我成為一個科學家是為了有自由來解決那些讓我感興趣的問題。但你可能並不能得到這種自由。作為一個博士後,你只能按照別人的想法來工作,可能被當成一個技術員來使喚,而不是作為一個單獨的科學家來合作。最終,你可能被徹底排擠出科學界。你可以得到一份很好的工作,比如計算機程序員,但為什麼不在你22歲的時候做這份好工作,而要在科學界的人才市場上面悲悲慘慘地混上10年先?你再科學上面花的時間越多,你會發現你越難離開,而且你對其他行當的僱主而言變得越來越沒有吸引力。

也許你腦瓜足夠靈光,以至於你能跳出博士後的陷阱。有些大學會被你打動而在你博士畢業2年後給你一個可能的永久職位。這是可能的。但是科學勞動力市場的整體掉價意味著最靈光的腦瓜也得被拴在博士後磨盤上當驢轉上很長時間。想想上面舉過的例子吧。許多看上去非常有才而且有傲人的成績和推薦信的人,後來發現研究上的競爭比其他一切的奮鬥都要困難。

Suppose you do eventually obtain a permanent job, perhaps a tenured professorship. The struggle for a job is now replaced by a struggle for grant support, and again there is a glut of scientists. Now you spend your time writing proposals rather than doing research. Worse, because your proposals are judged by your competitors you cannot follow your curiosity, but must spend your effort and talents on anticipating and deflecting criticism rather than on solving the important scientific problems. They』re not the same thing: you cannot put your past successes in a proposal, because they are finished work, and your new ideas, however original and clever, are still unproven. It is proverbial that original ideas are the kiss of death for a proposal; because they have not yet been proved to work (after all, that is what you are proposing to do) they can be, and will be, rated poorly. Having achieved the promised land, you find that it is not what you wanted after all.

What can be done? The first thing for any young person (which means anyone who does not have a permanent job in science) to do is to pursue another career. This will spare you the misery of disappointed expectations. Young Americans have generally woken up to the bad prospects and absence of a reasonable middle class career path in science and are deserting it. If you haven』t yet, then join them. Leave graduate school to people from India and China, for whom the prospects at home are even worse. I have known more people whose lives have been ruined by getting a Ph.D. in physics than by drugs.

假設你最終拿到了一個永久教職,一個終身教授職位。現在你不必為每兩年一次的工作而奮鬥,取而代之的是為研究經費而鬥爭。你會又一次地發現,這個世界上的科學家有一大籮筐,而你自己又不值錢了。現在你焚膏繼晷地寫研究計劃,而不是去做研究。更糟糕的是,因為你的研究計劃會被你的同行競爭者來審閱,你就不能按照你自己所好奇的東西來寫。你得把你的努力和聰明才智浪費在怎麼咬文嚼字地讓那幫混蛋不要挑刺上,而不是去解決重要的科學問題。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事情:你不能把你過去的成功寫進研究計劃,因為那些是已經完成的工作;而那些原創性的天才想法還沒有被證明。一句諺語說,原創性的想法是研究計劃中的死神之吻(乍看有益但實則會導致毀滅的行為),因為這些想法根本就沒有被證明可行(廢話,被證明可行了你還寫個屁的研究計劃),因此它們會被認為是垃圾。因此,當你費勁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了那「應許之地」的教授職位上,你會發現這根本就不是你原來想要的。

那麼,你能做什麼?對任何年輕人(即任何還沒有取得科學界的永久職位的人)來說,首要任務是去找一份其他的工作,這講是你避免失望的痛苦。美國年輕的一代已經覺醒,看到了科學界黯淡的發展前景以及無法擁有一個合理的中產階級生活,因此他們已經不願意做科學家。如果你還沒有覺醒的話,趕緊加入他們的行列。把博士班留給印度人和中國人吧—— 他們的家鄉情況更糟。在我所認識的人中,人生被讀物理博士所毀的人數比被毒品所毀的人還要多。

If you are in a position of leadership in science then you should try to persuade the funding agencies to train fewer Ph.D.s. The glut of scientists is entirely the consequence of funding policies (almost all graduate education is paid for by federal grants). The funding agencies are bemoaning the scarcity of young people interested in science when they themselves caused this scarcity by destroying science as a career. They could reverse this situation by matching the number trained to the demand, but they refuse to do so, or even to discuss the problem seriously (for many years the NSF propagated a dishonest prediction of a coming shortage of scientists, and most funding agencies still act as if this were true). The result is that the best young people, who should go into science, sensibly refuse to do so, and the graduate schools are filled with weak American students and with foreigners lured by the American student visa.

如果你身居高位,能夠領導科學界,那麼你應該嘗試著去勸說那些發放研究經費的部門少招些博士生。大街上論噸撮的科學家完全就是他們的資助政策的後果——幾乎所有的博士生都是由聯邦基金支持的)。那些基金會總在抱怨很少有年輕人對科學感興趣,而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正是他們毀了科學作為事業。他們本可以扭轉這種局面,只要他們少招些博士生,讓博士生的人數與教職的人數大致相當就可以了,但他們不幹,甚至他們根本不屑於嚴肅地討論這件事(許多年來,NSF到處宣揚他們虛假的預測,說科學家短缺,而多數基金會好像真以為是這麼回事)。結果就是,最好的年輕人,本該去做科學家的,對此唯恐避之不及;而博士班裡是一幫弱弱的美國學生,還有一幫被美國學生簽證所吸引來的外國人。

————————

害怕對手崛起但自己就是不願意努力吃苦,只好請對手過來打工,出售技術,換得片刻安逸的日子,僅此而已。


不知道回答的諸君知不知道一個網站叫做arxiv —— 這上面有很多包括理工領域在內最前沿的論文研究成果。

舉個例子,比如最近很火的alpha Go,如何做出這種能夠擊敗頂級人腦的基於博弈的人工神經網路,包括非常小的細節,白紙黑字的都寫在上面,甚至你們動動手指,這些最前沿最先進的研究成果和原理你立刻就可以看到。

神經網路可以做什麼?不只是下下棋哦。最最基礎的CNN,在部署到基於FPGA等嵌入式設備上之後,拿來做導彈跟蹤,拿來做高度可用的衛星雲圖自動監控,很難么?如果這些學者們不把這些東西放上去,自己搞個機密的圈子,不帶我們玩,那麼從感知機到深度學習DNN到CNN,你覺得國人必然能夠獨立重新發現這種演算法?重新發現需要多久?是他們損失大還是我們損失大?

觀察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如果一個人在一種特定的環境中生長的太久,形成了固定的世界觀,那麼當他觀察到另外一種環境中的這種世界觀不能解釋的現象時,通常的行為不是修正自己的世界觀,而是會選擇去扭曲觀察到的現象,強行用自己固有的世界觀去解釋。

觀察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如果一個人在一種特定的環境中生長的太久,形成了固定的世界觀,那麼當他觀察到另外一種環境中的這種世界觀不能解釋的現象時,通常的行為不是修正自己的世界觀,而是會選擇去扭曲觀察到的現象,強行用自己固有的世界觀去解釋。

觀察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如果一個人在一種特定的環境中生長的太久,形成了固定的世界觀,那麼當他觀察到另外一種環境中的這種世界觀不能解釋的現象時,通常的行為不是修正自己的世界觀,而是會選擇去扭曲觀察到的現象,強行用自己固有的世界觀去解釋。

所以有些人不相信,居然會有這樣一群人存在,他們不完全以國界民族種族劃分彼此,他們把推動全人類的前進當做自己事業的一部分 —— 工程與技術是屬於國家和企業的,學術不是,學術屬於全人類,任何人去尋求知識,都不應該被拒絕,只要有足夠的學術背景和能力,都應該獲得相應的指引和幫助。所有基於這種目的進行探求產生的學術成果,大多數都被跨國界的共享,全世界的每個人都有資格看到,同時全世界的人都可以為推動其發展貢獻力量。

你可以說這種精神是幼稚,是政治不成熟,是白左,但恰恰正是這種幼稚之精神,推動文明前進至斯,也使我們這個並沒有誕生現代意義上的科學的古老國度,能夠有努力追趕的方向,迅速的和西方文明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你會說,核彈的技術不會給我們,冶煉的技術不會給我們,那是因為它們屬於國家或者屬於某些企業,服務於某個具體的目標。但是在高校中,致力於追求真理的而被發現的科學探求結果,往往是被共享的。

這就是為什麼怎麼造核彈以推動某個特定的政治或軍事目標執行的技術,會被封鎖保密,而你動動手指就可以搜到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原稿中每一個單詞的原因。

「留學費用可是不菲的。

資本家為了利益,可以把繩子賣給為自己行絞刑的劊子手 。

謝謝邀請。」

@麥托什 如是說。

私認為這種人是很可悲的,在他的世界觀里,只有叢林法則和你死我活,只有國家利益最大化和大炮射程內的真理。利群是不存在的,更崇高的追求是不存在的,對真理的探尋必是基於利益的。當他看到他這種世界觀不能解釋的現象時,為了自洽,他只能把這些知識的分享視為分享者的貪婪、愚蠢與純粹的利益驅動。那微不足道的一點點學費都被搬出來當做支持其世界觀不崩塌的證據,試問十個MIT的留學碩士學費能換一枚戰斧導彈么?況且讀PHD還不要錢,況且讀博後還給發工資。

同樣的,看到很多人的答案解釋這種現象,無非兩種可能,要麼白人蠢,要麼白人壞且另有不可告人之動機。我無比真誠的希望自己的祖國能夠崛起能夠屹立世界之巔,但是我更希望這些人不是我們國家的主流,希望我們民族帶給世界的是文明的前進和發展,而不是無盡的零和博弈與內耗。

最後一點,一個國家有很多人,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意志,一些人和政策會基於國家安全禁止華人進入NASA實習,而一些人和政策會給一個來自中國的窮學生全額獎學金支持他在高校的學習和研究,或者就像@東方秦 說的那樣,一方面這個國家的人卡著check簽證,同時這個國家的學校拚命催函放人。這些事情會同時發生,不奇怪。但是以任何一方否認另一方利己或利他動機的純粹性乃至的存在性,都是愚蠢之極。


簡單說;這個中西利益衝突思維,應該是題主自創的吧?意淫中國與西方必有決戰才能解決一切?

在我看來,這是zero-sum game(零和遊戲?)的典型思維模式。其他人好起來了或者進步了,都應該算做自己人的相對損失?所以應該欺壓別人?請問,目前現實國際政治裡面,真的有人這樣想嗎?難道西方政權沒考慮過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方案?沒人糾結過?一切方案都經過了不少人的深度辯論,也都是嚴格研究出來的最優選擇。

你那麼相信文明衝突對抗那一套倫理,放到現代世界,也就是自私強食弱肉吧。「你死我活」。缺乏「別人更好,自己也更好」的理論基礎。即使有一部分西方思維習慣確實基於自身文化宗教道德觀;」誰先舉起劍來,誰先欺負人,誰就自然將死於劍下「(耶穌),但是也有一大套經濟博弈學論在背後支持大家主動互助。西方人樂以分享幫助別人,不一定僅限於表面」聖母化「。沒那麼簡單。

八十年代起,西方國家主動願意把許多科技分享給中國。開始歡迎留學生也只是一小部分目標。這並不是為了追求短見short-sighted的利益,而是為了整個ecosystem世界圈的發展提升。之所以選擇讓其他國家能夠同步、崛起、追上,肯定不是那麼愚蠢之舉。甚至還很驕傲這樣主動分享的正確性。(這一點就很像英國人驕傲自信於主動釋放各種殖民地的先進行為)

討論具體理論支持,這就要看neo-liberalism(西方現代左翼國際思維)的內部邏輯。我不是完全贊同這一套,畢竟自己是偏極端的社會主義者。但仍然覺得存在許多道理。他們認為,只要別人富起來,只要別人開放去競爭,只要市場統一和文化統一,雙方所有人遲早都是極大的得利者。中國這三十年也基本證明了這一點道理。還有很多奇怪理論,比如認為兩個國家一旦發展出了大規模經濟技術合作依賴的關係,這就不會再打起來了。仍舊基於一種」我不害你,你就不可能來害我「的和平邏輯。從Obama到Merkel,從左往右,他們也都覺得過多欺負別人是一種長期來看最終失敗的選擇,製造戰爭的選擇。

也許你不同意,也許你覺得讓中國發展起來是西方的錯誤。可是西方主流就已經是這樣任性的心理。中國遲早都會強大起來,這是無法阻擋的實事。如果趁早幫助中國人,總好過去阻擋去阻礙的罪感。說不定中國和印度強大了以後還能分享更高級的科技幫助西方或拯救西方。如果故意破壞阻擋人家發展,破壞所有人情,到最後結果只會更加慘了。

理解這些三觀差異之後,你說西方有什麼錯呢?歡迎那麼多留學生過來,一部分還能帶動經濟效益。一部分人留下來幫助英國發展,另一部分人回去幫母國發展。無論如何,世界也都在發展進步。說不定中國社會政治方面也有一天強大了,也能反過來幫助到自己。讓中國人過得更好更開心,為何一定比讓自己人更好更開心奇怪?都一樣吧。只要有其他人好起來了,一個人的價值也就盡了,到位了。拉仇恨,把科技距離拉大,對世界所有人來說哪有什麼好結果好下場?

建議多去理解西方人的思維模式。那種」我們一定要害人才能利己「的思維模式,根本沒啥用。越是封閉惹事,越難解決未來更大的問題。甚至是種四方拉仇恨的一條長期死路。

假設西方真有什麼秘密技術,不敢分享了。。。那也不是一般大學生所能接觸到的。都是體制深層內部非常保密層面的事。不會讓大學科研圈子認識或接觸。這種黑暗秘密」武器「,絕對是存在的,但真不屬於老百姓能理解到的範圍。中國也一樣保護這種下下代未來科技突破,不會輕易分享出去吧?真的很難理解部分答主把目前民間公開技術境界當作真實技術最高境界的思維。。。

論西方教育體系錄取誰的問題,這並不屬於政府所能控制的範圍內。部分教授也有可能特別拜金,而特意選國外精英花錢更多的學生之類的。但也有更多教授反對這麼做。教授圈子整體思維,一般都比老百姓平均思維更先進一些,多跑了一個時期或兩個時期。對於自私保守勢力,教授普遍都是無語和反抗的心裡狀態。在他們的世界裡,並沒有誰國好誰國壞的落後民族情緒(想說更多)。


我校UM一年學費30萬,中國留學生1200人,一年4個億人民幣。能頂清華10年的學費收入。

你來站在私立學校董事會立場上想想,你要不要這個錢?

全球排名不想要了么?科研經費誰出,4個億一年能買多少高端設備?

高端教育的市場缺口,你不補,有的是人來補,有的是頂尖人才想去中國教學生。中國就差一個高收費的高端大學了。


先偏個題。

歐洲人(以德國為代表吧)其實超級怕伊斯蘭文明的入侵的(真的是天天強調保存德國語言文化的重要性),但是為什麼還會敞開心胸邀請伊斯蘭文化進入德國呢。

基本上原話引用:意思形態是殺不死的,所以我們要做他們宣稱的反向來證明他們的信仰是錯誤的,他們(比如ISIS)宣傳我們西方國家敵視外來文化討厭穆斯林以此來激起普通人對我們的仇恨,那這樣的話我們就應該反其道而行,敞開了的接收他們的文化和人口,這樣他們的宣傳就無效了,邪惡的意思形態就無法留存了嘎嘎嘎~~~

歐洲人中的很多是真的是相信靈魂韌度要高於肉體消滅的啊!!他們是真的認為物質收買不了人,力量也壓垮不了人,我只要一門心思對你好不管消耗多少血與命你最終還是會被感化會來反哺來感恩我的。

所以我很懷疑對待中國學生他們很多也是這麼想的。你中國再好,再發展的迅速,但你現在來我們國家學習就證明了我們更優秀啊,我雖然心底里害怕中國崛起,但我覺得我現在就是心懷仁愛的在施捨你,帶你們這些學生見證我們高一級別的優質社會文化,所以不管你們以後回國還是留下來,我們已經通過這種友善的行為把你們收買(滲透)了!如果以後要對中開戰,你們肯定會立馬跳出來和中國決裂的!嗯!

【補充一點。德國公立大學到目前為止每年學費不管是不是國際生還都是一樣的,所有費用加學期票一起也就120-600歐之間。就算個別地區的學校有差別對待也不超過幾百歐,以美英的那種「教育生意」來套用德國現在的情況是不夠充分的。(但是政策馬上要變也是看得見的)】

我沒有嘲諷的意思,但是他們這種把所有的人都想像成耶穌的信徒,會很容易就被感化皈依然後把國家,事業,家庭統統排到【堅決維護自由平等民主友善的白人社會秩序】後面真的是過於理想化了。

不過這也和如影隨形的基督教文化有關係,畢竟在他們的歷史上,牛逼哄哄的成就差不多都是以神的名義乾的事兒了,所以對他們來說,信念能移山,能阻止戰爭,能「同化」中國人本來就是順理成章理所應當的。

-----------

回想了一下之前和班上好幾個小夥伴聊天的內容我還想多寫一點自己的感受。

我在上文中提到「同化」中國人不是指他們想要改變和清洗亞裔的文化,事實上我不覺得這是他們想要的,他們打心底還是認為多元文化並存才是最好的社會狀態,還希望有更多種的文化進入他們國家的。

他們希望的是,所有人都跟帶氣味兒的玻璃珠子一樣放在一個名為「藍色珠之盒」的盒子里,時間久了我藍色的珠子聞起來也跟你黃色的珠子沒什麼區別,但本質上我還是藍色的珠子,我不希望你的黃顏色滲透到我們藍色珠子身上,但我希望我這個盒子里有更多顏色的珠子,還都能和平共處,因為我就覺得彩色的一起才好看,然後我還就可以對外聲稱我有一個【彩色珠之盒】,但是當然它的名字還是「藍色珠之盒」。

這種「同化」其實是希望中國人(指:共產主義支持者/單一人種習慣者/單一文化習慣者)變成他們更喜歡(或者叫習慣)的:多人種多文化並存社會的支持者。

我打心底感覺歐洲人一點都不喜歡「同化」更不喜歡「被同化」,

他們對其他國家文化的態度有點像是大英博物館裡搶來的那些文物一樣,是有一定戰利品的感覺在裡面的。他們希望多元文化在他們的社會並存,但最好還保持你原有的特色互相隔離。黃皮膚的第三代才剛剛開始有一兩個進入德國政體,你指望這種情況下他們能真的理解並接受「文化融合」么?

這種「彩色玻璃珠社會」和「染缸形」社會是完全不一樣的感覺。

過於極端的強調多元文化社會在我看來無異於是在給自己國家的未來埋下分裂的種子。但德國人羨慕美國那種多種族的社會有點過頭了(感覺有二戰時種族清洗的恥辱感在裡面),而同時他們又不像美利堅,他們還會老想著自己祖上留下的文化不願意被外來人同化,所以就造成了現在這種很微妙的局面。歡迎外來文化,又不願意大家真混合在一起變一樣……


我一工科生,畢業於江蘇某不入流學校二本專業

申請美國旅遊簽證時候,竟然因為專業敏感,被行政審查了一個多月

提交了專業及工作詳細說明後,審查了一個多月才發給我一年的簽證

據說類似偏武器,核能方面專業的學生,基本上就告別美國簽證了吧

專業里有材料工程,生物工程之類的學生,被行政審查的幾率也很大

當時就感覺,老美的戒心還真不是一般的大


一、為了賺錢,大部分留學生都是要花大錢的,尤其是中國留學生大多數經濟條件還可以,也能夠帶動院校所在地區的經濟發展。

二、為了發掘、吸引和招募人才,增強美國的自身實力,維護美國在世界上的統治地位和領先水準。美國高校、研究機構等各類單位用獎學金和其他相對優厚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吸引全世界各方面的現成與潛在人才,當然美國強大的自身實力和發達的社會環境,特別是在科研、創新等領域的領先程度,對於人才確實是有巨大的吸引力。

三、為了推廣美國式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間接也培養扶植世界各地的親美勢力,維護美國的利益,還能對各國青年中資源較好的階層施以這方面的影響,這點大家都懂,就不展開說了。

以上幾點相輔相成,不可或缺。

利益相關:本人堂妹現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讀博,科研型小眾專業,有獎學金併兼職助教工作(我家這一代僅有我們兩人)。


1.研究生和本科本質上教授的東西大多數也都是業界公開的。

2.大量的政府核心部門基本上不招外國人,美國高校不需要也沒必要承擔 「防止外國勢力竊取知識」的責任

3.這點很重要,根據統計來說,優秀的人(尤其是phd,理科)類的留學生留美意願都會很大。這點是事實 「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像美國一樣廣泛優待人才」。 即使是中國有千人計劃一類的,想整體趕上美國對人才的吸引力還要重新在制度很多配套方面下手。

所以美國寧願開啟這個窗口,也不怕外來人對美國的帶來的威脅。因為潛在利大於弊。

(某親戚是千人計劃引回國的人才之一,本碩清華生物工程,波士頓大學留學phd生物工程,在國外工作了10年後被引回南方科技大學做科研領導)

千人計劃確實體現了國家對人才重視的程度,但關鍵上中國還不存在一個天然吸引人才的環境,千人計劃只是一個臨時舉措,並不是長遠的。

話說PHD想留美只要有點成績不要太簡單。

4.文化輸出,歸國後的留學生不管之前立場如何,或多或少會受這邊的文化影響,對其他國家的影響倒不一定是壞,但對美國肯定是利好。

5.美國大學與政府並沒有直接綁定利益,站在美國教育家的高層立場上,美國為世界培育的人才總歸是好事,不管是減少地區貧富差距還是維持世界格局的平衡。

(很多美國知識分子持有觀點,世界上出現另一個與美國匹敵的精英強國不是壞事,就像蘇聯和美國競爭那段時間是科學發展最快的一段時間。為了全人類福祉,美國壟斷自己的教育資源本質就是很狹隘自私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蘇聯比美國先發射了人造衛星,這點讓美國整個航天界對蘇聯都肅然起敬,NASA高層甚至還有人親口對蘇聯對人類的進步做出的貢獻表示讚美,隨後美國和蘇聯的科學上除了競爭,還是有學術合作的。)

6.接上,並不是每個美國人害怕中國崛起。尤其是學術界,很多美國人對於世界上出現另一個強大的國家是看好的,他們擔心的是國家利益再分配的過程里會出現的衝突和戰爭。

至於美國政府的手段對付中國,很多都是受政客和大集團綁定的,不代表其他學院派美國人的想法。

7.美國對學術交流的看重,就像某些回答里一樣,

「美國高校避免學術界的近親繁殖」

像很多美國高校的研究生phd不推薦本校的本科生來申請就是這個道理,很多畢業的本科生都會被導師推薦到其他學校的研究生或者phd項目里去,而不是本校。

美國教育的高層精英 看的遠比門外漢要遠。


郭德綱為什麼要把自己辛辛苦苦練的能耐全都教給岳雲鵬、張鶴倫、張雲雷這些徒弟們,他不怕徒弟們學了一身的能耐,今後自己的小兒子郭汾陽長大了被他們搶了飯碗嗎?

不會的,因為郭汾陽不用學相聲,他長大了是要讀MBA的→_→


別幼稚了,讀核物理博士也不會教你怎麼造核彈的,不論你到美國讀核物理還是在中國讀核物理。

別說核彈了,說簡單點的,汽車發動機,學校也不會教你怎麼造現代發動機的,中國也好美國也一樣,在學校你學到的知識,最多夠你設計製造出上世紀40年代水平的發動機。這並不是說你學不到東西,或者說你學的基礎知識是落後70年的,基礎知識是很重要的,並且可能很多基礎知識要幾十年之後才能用到。

補充【影響工業水平有兩個重要因素,一個是專利技術的累積,現代工業的核心技術一般都是保密的,這些核心技術其實主要就是配方和工藝參數,配方有時還可以測,比如合金能大致根據測試金屬含量猜出所需的化合物,但是工藝參數只能自己試1萬遍。二是現代工業都是系統工程,個人所接觸的面是非常小的。這就是為什麼你活在21世紀設計不出21世紀的發動機,因為你所需的材料和工藝你無法搞到,個人水平也無法跟系統工程抗衡,你甚至連調試的條件都不具備。】-

要跟上現代工業水平,你要在有足夠理論知識的前提下,進實際的項目,至少錘鍊5~10年。

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項目或者涉軍工的項目當然會有背景審查的,這點中國美國都一樣的,哪個國家抽風了才會讓你不經審查進入這些行業?在中國,就算作為唯一盟友的朝鮮兄弟,天朝也絕對不會讓他們的留學生進軍工或者涉核項目的。就算國家不審查,企業也不會招個商業間諜進去吧?就算招進去了,就算你跟著項目實際做了,哪個企業抽風了才會讓你一個人掌握核心技術,別說你跑到敵國了,萬一你跑到競爭對手那裡了呢?

因此,這種問題其實都是被迫害妄想症害的。做人不可太阿三。

最後,現代工業都是系統工程,很多問題卡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改造遼寧號一開始焊工不過關(沒想到吧?焊工...)。烏克蘭請來的人培訓的。這個是我一個在船廠的朋友透露的,並不是我捏造的。

大飛機發動機葉片,嗯,也是焊工,沒少耽誤事。

從這點來講,美帝真的不怕,因為美帝不可能幫你培訓航母特種鋼材焊工的 ,也不會幫你培訓飛機發動機葉片焊工的。換中國,會幫朝鮮、巴基斯坦培訓嗎?不會吧?!鐵歸鐵,這事你就別想了,你別想了......我造好賣給你。


評論區真精彩,單晶葉片不是指單體鑄造成型,單晶是指合金晶體無明顯晶界無缺陷......以後不要望文生義了...不多說了,上一台可以焊接飛機發動機葉片的激光複合焊接機:


百里奚,虞人,秦大夫。

商鞅,衛人,秦大良造。

張儀,魏人,秦相,

范睢,魏人,秦相。

呂不韋,衛人,秦相。

李斯,楚人,秦相。

蒙驁,齊人,秦上卿。


留學費用可是不菲的。

資本家為了利益,可以把繩子賣給為自己行絞刑的劊子手 。

謝謝邀請。


知乎有個提問是為什麼很多名牌大學留學生不回來為國效力啥的。

鏈接在此:http://www.zhihu.com/question/28387838

我看了很多答案,其實大多數留學生都是混口飯吃,沒那麼多一腔熱血。並且有人提出,回國落差太大,自己的專業無法很好地發揮出來,或是生存比起國外要艱難得多(物價房價工資低中國特色人情社會酒桌文化等等神助攻),都很讓留學生傷腦筋,想幫你崛起還不一定幫得上。如果外國人知道這個事情的話,他們會非常高興的。給你們製造了猶如尖爪利牙槍支彈藥的人才送回國,你們竟然不用,又給送出外面去了,呃…可能他們有點擔心過度了。

最後。主次要分清楚,中國願不願意崛起,並不是留學生說了算,而是政府說了算啊。


謝邀

因為西方國家不了解中國人。

西方國家認為中國人不喜歡西方制度是因為被牆被洗腦,所以覺得讓更多中國人出國留學,體驗西方國家的"優越",就能讓這些留學生變成親西方的,最終回國變成你懂得的勢力,變成西方的奴才,像韓國日本人那樣乖巧。

所以西方國家認為多招收中國留學生,除了經濟上的好處外,政治上也有潛在好處,一點都不擔心。

然而真實情況是,中國年輕人在出國前對西方的優點非常了解,反而對西方的缺點不了解,出了國之後,西方的優點不足為奇,反而被缺點震驚了。本來西方人覺得中國留學生出國會驚喜,結果出國卻是驚喜不足,失望有餘。然後西方又自負,沒有好好研究中國留學生們的心理,所以至今還以為中國人出國後很驚喜。


就從親身經歷來回答這個問題。目前美國喬治亞理工,航空航天在讀。

實際上,這個問題可以分為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美國院校對待美國本土的學生和留學生的態度和方式有哪些不同。第二呢,是留學時學到的知識到底是以一個什麼樣的方式發揮作用。

第一個方面,美國院校對待美國本土的學生和留學生的態度和方式有哪些不同

第一點要說明的是,美國院校在錄取上除了默認保持各個人種保證一定比例之外,並沒有說是會卡著中國人,不會因為專業的敏感而導致完全不錄取中國人。最多是那個專業不招收國際生,這倒是有可能的。

第二點要說明的是,美簽Check的問題,就我目前的了解下,航空航天專業 20/21 是被Check的。剩下那個幸運兒,至今不知道為何他能幸免於難。

分享一下我的簽證過程,可以對於這個有個直觀的感受:

到我了,我直接把材料一交,然後簽證官開始說話

「Good afternoon, Sir. So what"s your major?」

"Aerospace Engineering"

"Ok, your Resume, your professor"s resume and study plan. "

我翻出來給她,她黃條一給,「Goodbye ,sir」

這個黃條呢,就是被Check的意思。這個可以告訴各位了,什麼長得帥,顏值高,懂禮貌,什麼的完全扯淡,根本沒給我發揮的空間。的確態度非常好了,笑眯眯的就給Check了。所以往往,專業決定是否會被check,這個完全沒商量的。Check歷時約一個月就過了,絕大多數同學都是這個時間。

那麼問題來了,有沒有check之後沒過簽證的。我認識的人中,是沒有的。但是,傳說里,是有的,一Ph.D.學姐據說Qualify Exam 都過了,假期回國休息,然後簽證沒有過,後來博士就也不讀了,直接國內找工作,傳言是這樣,不知真假。我的理解上,這個check是形式大過內容,極端倒霉的情況有,但概率太小,不用帶入考量。

之後就入學了是吧,要上課了是吧,要為中國的崛起讀書了是吧,要學習先進知識,讓祖國的航空航天追上失去的50年是吧。想法是很美好的,那麼和美國的學生,我們的區別在哪裡呢。細枝末節的小事就不提了,最重要的一點是,很多或科研或工程項目是不允許中國學生進入參與的。哦不,美帝到不是說針對中國學生,而是說在座的所有國際生統統都不允許參與。軍方項目不用提,民用的很多也不是不行的,我知道的就有個做雜訊的啊,風力發電項目什麼類似的可以。。所以呢,我們是參與不到那些項目的,所以呢,更也別提那些工程經驗啊,代碼什麼的都別想,當然不是不可能,但是非常難。

另外一點是實習,請放心,不誇張美國9成9的但凡想像中和軍方搭一點點關係,都要求Citizen好吧,沒跑。直接工程項目經驗代碼什麼帶回來是不可能的了

那麼到第二個問題,是留學時學到的知識到底是以一個什麼樣的方式發揮作用。

我們這些敏感專業的學生在國外都學啥,啥都不會,出國幹啥。我們這裡不討論個人追求和人生規劃,收入這種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就單純聊一聊,知識。首先我們學得東西,網上都有……那些個教材啊,用心找找PDF格式的還真都找得到……而且,最頂尖的研究人肯定都發論文的……所以,依舊網上都有……真的現在學得網上真的……都有……具體的區別體驗就是感覺學得比以前紮實一些,舉個例子來說,Riccati Equation 前前後後我們推了大概一禮拜的課,國內的教材是公式,得出結論,就倆頁紙。除此之外呢,讓我想對之後的影響,我還真的想不出來了。抱歉了,讓各位失望了,真的很難說,提升祖國航空航天20年什麼的,所以從這一點看就也就感受到,錢學森到底是有多厲害了。反過來說了,錢老當年在美國也是做美國最尖端的項目,這些是現在中國留學生缺失的地方,說學以致用,實踐的地方掐死,這也是他們的防範措施之一了。

至於說是賺學費的呢,這個我覺得應該也不是說靠航空航天等類似攀科技的專業來賺的,我們學校已經航空航天全美排名第二了是吧,但學費叫做一便宜啊(相對於別的),有心的呢可以自己查一下,我們系的中國人真的不算多,可能就1/10-2/10左右吧,敏感專業應該大多和我們專業類似,所以在這些攀科技的專業賺學費不成立的

綜上,

我們,不,僅僅是我,真的不覺得出國留學可以解決科技樹的問題,所以也不用提白人害怕的說法。科技樹這種東西只能靠自己做研究,別人是靠不了了。而且失去攀科技的時間可能不僅50年,導致了一些底層基礎的技能點缺失,所以有些想法和技術哪怕學到了也實現不了。而我,不,不僅僅是我,能做的唯有好好學習,認真思考,多多且高效地利用學校資源了


瀉藥。

我沒有留學經歷,暫且寫幾點個人淺見吧。

首先,美國大規模招收中國留學生和其他國家留學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然後用之,可以極大地提升美國的國家實力。很多人在美國留學後會考慮留在美國,這簡直是源源不斷地把世界上最聰明那些大腦吸收到美國,為美國人民服務。這也是美國強大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美國用的是全世界最優秀的人。

第二,在美國留學的很多人成為美國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推廣者和捍衛者,這是美國軟實力的重要方面。單靠經濟和軍事是難以長期維持霸權的,軟實力在現代國際政治中至關重要。為什麼全世界最優秀的大腦都想去美國留學、做科研?為什麼國際規則和話語權掌握在美國人手上?因為美國有這樣的文化吸引力,這種文化吸引力本身就是美國霸權的一部分。

這就相當於朝貢體系時代的中國,中國強大不僅在於硬實力的強大,還在於擁有最發達的文化,擁有至高無上的話語權。當其他國家模仿你的政治制度、經濟政策、文化教育時,他們往往是你的追隨者,而不是對手。當然,宗主國處於快速衰落期除外。

第三,這是美國人自我神話的一部分。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話敘事,都把自己描述成為與眾不同的、非凡的民族。美國白人尤其如此,由於獨特的歷史進程以及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美國人認為自己是上帝的選民,美國的民主是世界的典範,美國是人類的燈塔,上帝選中美國是為了給世界作表率的。美國有不少人是發自肺腑地相信這種美國例外論的。

這種例外論強調美國在領導世界方面責任重大,因此在美國的外交政策中形成了一種理想主義的傾向。例如,美國用中國的庚子賠款,贊助中國學生到美國留學。美國為中國建設了當時最好的大學清華大學和醫院協和醫院。這種理想主義政策在肯尼迪時期達到高潮,美國向發展中國家派出和平隊,幫助這些地區發展經濟、建設民主、改善民生。

美國人認為自己是上帝選中的代表,因此也樂意向全世界輸出自己的制度和價值觀。接收全世界的留學生正是其舉措之一。

至少有一部分美國人真誠地相信,他們可以在世界上複製出更多的美國來,讓其他國家的人也能過上美國的日子。這是一種強烈的近乎狂熱的傳教士精神。當然,他們太過於樂觀了。事實並不是他們想的那樣簡單。

儘管任何政策都不會簡單地從理想主義出發,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美國外交中有理想主義的要素。就像當年我們號召全世界無產階級團結起來,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並向非洲派出援非醫療隊一樣,既有現實的利益考量,也有國際道義方面的原因。

最後,很關鍵的是,美國大學也要賺錢啊,中國人現在那麼有錢,誰不想搶香餑餑。

ps:個人覺得問題問的不太好,什麼叫白人害怕中國崛起?哪些白人?如何害怕?

知乎上有句話: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就算白人都害怕中國崛起,就不能接受中國留學生嗎?就不能跟中國做生意嗎?這種零和思維真的可怕,可見,我們接受的教育和信息是何其片面了。

以中國人最痛恨的美國為例,中美兩國不是敵人,而是對手,對手就是有競爭有合作。把國際政治想像成零和遊戲,你好了就是我的失敗,我多了你就少了,那樣的話,中美兩國就應該現在開戰才對。

建議少看點中國成為最大贏家那樣的文章,多看點嚴肅讀物吧。


古羅馬的時候,對周圍的蠻族都是傳遞教授本國的文學知識和生活習慣,對科技是嚴防死守

所以後來羅馬覆滅,蠻族們還是羅馬,也都自認是羅馬後裔,不過科技就黑暗的中世紀了

中國是把自己的儒家當寶貝,堅決不給外國送,科技當成賞賜隨便送··工匠隨便賜····你賜給他們幾個朱熹咱們不就沒元滅宋清滅明了嗎?

然後就被蠻族滅了,滅了之後本國人也都蠻族化了,儒家除了跪舔蠻族之外,什麼都做不到

現代美帝也是,文學啊民主啊法律 啊這些東西,都拚命給世界各國送,你不要還不行

至於f22核潛艇航母啥的,那是絕對不送的·你想去學,也要入籍再說,稍微和高科技沾點邊的專業,你進去那叫一個難···

至於社科類,巴不得白送,當然能收學費更好。

此外還要僱傭一堆公知憤聲疾呼: 美帝不怕中國的殲20和兩彈一星,怕的是中國民主自由··

呵呵···


推薦閱讀:

英國6月8日全國大選,如何評價特蕾莎梅在競選中的表現?科爾賓的工黨能否上演驚天逆轉?
撒切爾為什麼說自己不是女權?
為什麼亞航失聯會被「預測」到?
「通俄門"英文詞語是如何表述的?
如何看待外交部 2 月 6 日稱「高度關注福島核泄漏影響,望日方作出說明」?

TAG:歷史 | 政治 | 國際政治 | 留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