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傳統服飾就是西裝?


首先來看西裝的前身,按照時間順序:

之後的款式大家都耳熟能詳了,就不貼了。

現在快速拖放一下,也就是:

可以看出,從路易十四時期到法國大革命,男裝演變有一條清晰的脈絡,並且是一條擺在全歐洲,從伊比利亞到西伯利亞,從斯堪迪納維亞到亞平寧,都適用的脈絡。眾所周知,西方歷史上的男裝時尚是通行全歐洲的,本不以民族、國家為限。只要是個上等人、體面人,都講究穿著得體,都盡量和文明國家老爺們的著裝保持一致。原先是義大利、西班牙,接著是弗蘭德斯,然後是登峰造極的法國,後來變成英國,一直到現在,形成了如今的商務套裝。所以你說西裝是傳統服飾,沒錯,它的確是傳承有序的。但你不能就此將它看成古物,視作與現代對立的古代文化。我們平常所說的「傳統文化」,都是當作「古代文化」的同義詞,但用在西裝這裡要出問題,因為它一直沒有中斷過。另外一點更要緊的,是時尚的超民族、超國家性。一般說起「傳統文化」來,都有點民族瑰寶、敝帚自珍的意思,日本、韓國是典型。但切記不能拿它用到西裝上頭,西裝不是哪一國的傳統,而是全歐洲通行了數百年,如今屬於全世界的制度。為這上頭,就更算不得傳統文化啦。


歐洲好歹上下三千多年歷史


歐洲每個國家都有自己國家的傳統服裝,一般歐洲服裝被稱為「洋裝」。每個洋裝最早也是由歐洲民族服裝演變而來的,所以歐洲民族服裝與洋服相差無幾。歐洲傳統服飾多以通過刺繡和裝飾來體現民族特色。蘇格蘭男性穿的「蘇格蘭短裙」、俄羅斯的「薩拉凡」(俄羅斯農婦們的傳統服裝)、「俄式套衫」等都是廣為人知的傳統服飾。

義大利、荷蘭、希臘、保加利亞、俄羅斯、愛沙尼亞、立陶宛、英國、德國、法國、芬蘭……這些國家經過長時間的歷史積澱而遺留至今的服飾,都可以被稱為洋裝。

西裝的結構源於北歐南下的日爾曼民族服裝。據說當時是西歐漁民穿的,他們終年與海洋為伴,在海里謀生、著裝散領、少扣、捕起魚來才會方便。它以人體活動和體形等特點的結構分離組合為原則,形成了以打褶(省)、分片、分體的服裝縫製方法,並以此確立了日後流行的服裝結構模式。也有資料認為,西裝源自英國王室的傳統服裝。它是以男士穿同一面料成套搭配的三件套裝,由上衣、背心和褲子組成。在造型上延續了男士禮服的基本形式,屬於日常服中的正統裝束,使用場合甚為廣泛,並從歐洲影響到國際社會,成為世界指導性服裝,即國際服。

  現代的西服形成於19世紀中葉,但從其構成特點和穿著習慣上看,至少可到追溯17世紀後半葉的路易十四時代。十七世紀後半葉的路易十四時代,長衣及膝的外衣「究斯特科爾」和比其略短的「貝斯特」,以及緊身和體的半截褲「克尤羅特」一起登上歷史舞台,構成現代三件套西服的組成形式和許多穿著習慣。究斯特科爾前門襟口子一般不扣,要扣一般只扣腰圍線上下的幾粒,這就是現代的單排扣西裝一般不扣扣子不為失禮,兩粒扣子只扣上面一粒的穿著習慣的由來。  

關於西裝發明的傳說

風行世界的西服,據說是法國一個叫菲利普的貴族從漁民和馬車夫那裡學來的。

  有一年秋天,天高氣爽,碧藍的天空中飄蕩著幾朵白雲,滿山的紅葉像紅地毯那樣與湛藍的天空比美相映。這天,年輕的子爵菲利普和好友們結伴而行,踏上了秋遊的路途。他們從巴黎出發,沿塞納河逆流而上,再在盧瓦爾河裡順流而下,品嘗了南特葡萄酒後來到了奎納繹爾。想不到的是,這裡竟成為西服的發祥地了。

  奎納澤爾是座海濱城市,這裡居住著大批出海捕魚的漁民。由於風光秀麗,這裡還吸引了大批王公貴族前來度假,旅遊業特別興旺。來這裡的人最醉心的一項娛樂是隨漁民出海釣魚。菲利普一行也樂於此道,來奎納澤爾不久,他們便請漁夫駕船出港,到海上釣魚取樂去了。魚一旦上釣,要將釣竿往後一拉,這裡的魚都挺大,菲利普感到自己穿緊領多扣子的貴族服裝很不方便,有時拉力過猛,甚至把扣子也掙脫了。可他看到漁民卻行動自如,於是,他仔細觀察漁民穿的衣服,發現他們的衣服是敞領、少扣子的。這種樣式的衣服,在進行海上捕魚作業時十分便利。就是說,敞領對用力的人是十分舒服的,也便於大口地喘氣;扣子少更便於用力,在勞動強度大的作業中,可以不扣,即使扣了也很容易解開。

  菲利普雖然是個花花公子,但對於穿著打扮,倒有些才能。他從漁夫衣服那裡得到了啟發,回到巴黎後,馬上找來一班裁縫共同研究,力圖設計出一種既方便生活而又美觀的服裝來。不久,一種時新的服裝問世了。它與漁夫的服裝相似,敞領,少扣,但又比漁夫的衣服挺括,既便於用力,又能保持傳統服裝的莊重。新服裝很快傳遍了巴黎和整個法國,以後又流行到整個西方世界。它的樣式與現代的西裝基本上相似。

西裝名稱的變革

 在西方,一般把前門、有袖子、衣長在臀圍線上下的男女上衣統稱為「茄克」(Jecket)。而在中國,人們平時所說的腰部和袖口有帶狀收口的茄克,英語稱「將帕」(JUMPER),法語稱「布魯宗」(Blouson),屬茄克這個大家族的一個品種。「西服」也是一種「茄克」,英國人稱其為「拉翁基(隨意式)茄克」(Lounge Jacket)。 19世紀末,當這種上衣和長褲用同質同色的面料來做成「套裝」時,歐美人又稱其為「外出套裝」(Town suit)。在20世紀,又因為這種套裝多為活躍於政治、經濟領域的白領階層穿用,故也稱作「工作套裝」或「實業家套裝」(Bussiness Suit)。

西裝樣式的變革

 19世紀50年代以前的西裝並無固定式樣,有的收腰,有的呈直統型;有的左胸開袋,有的無袋。19世紀90年代西裝基本定型,並廣泛流傳於世界各國。

 20世紀40年代,男西裝的特點是寬腰小下擺,肩部略平寬,胸部飽滿,領子翻出偏大,袖口褲腳較小,較明顯地誇張男性挺拔的線條美和陽剛之氣,此時的女外套也同樣採用平肩的掐腰,但下擺較大,在造型上顯得優雅而富於女性高雅之美。

到了20世紀50年代的前中期,男西裝趨向自然洒脫,但變化不很明顯。同期的女外套則變化較大,主要變化為由原來的掐腰改為松腰身,長度加長,下擺加寬,領子除翻領外,還有關門領,袖口大多採用另鑲袖,並自中期開始流行連身袖,造型顯得穩重而高雅。

  在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男西裝和女外套普遍採用斜肩、寬腰身和小下擺。男西裝的領子和駁頭都很小;女外套則較大,直腰長,其長度至臀圍線上。袖子流行連身袖及十字袖。西裝裙臀圍與下擺垂直,長度達膝蓋。褲子流行緊腳褲和中等長度的女西褲。此時期的男女西裝具有簡潔而輕快的風格。

  到了20世紀70年代男西裝和女外套又恢復到40年代以前的基本形態,即平肩掐腰,褲子流行喇叭褲(上小下大)。女裝前期流行短裙,後期則有所加長,下擺也較大。這一時期的男女西裝帶有時間的推移,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西裝又有了一些變化。主要表現為男西裝腰部較寬鬆,領子和駁頭大小適中,褲子為直腿形,造型自然勻稱。而女西裝則流行小領和小駁頭,腰身較寬,底邊一般為圓角。女西裝的下裝大多配穿較長而下擺較寬的裙子。這些服裝的造型古樸典雅並帶有浪漫的色彩。

西裝在中國的流行

  19世紀40年代前後,西裝傳入中國,來中國的外籍人和出國經商、留學的中國人多穿西裝。寧波市服裝博物館的研究人員經過半年的研究,發現中國人開的第一家西服店是由寧波人李來義於1879年在蘇州創辦的李順昌西服店,而非國內服裝界公認的1896年由奉化人江輔臣在上海開的「和昌號」,這將寧波「紅幫」史和中國西裝史整整向前推進了17年。

  1911年,民國政府將西裝列為禮服之一。1919年後,西裝作為新文化的象徵衝擊傳統的長袍馬褂,中國西裝業得以發展,逐漸形成一大批以浙江奉化人為主體的「奉幫」裁縫專門製作西裝。

  20世紀30年代後,中國西裝加工工藝在世界上享有盛譽,上海、哈爾濱等城市出現一些專做高級西裝和禮服的西服店,如上海的培羅蒙、喬治諾等西服店,以其精湛工藝聞名國內外。此外,中國西裝製作形成各種流派,較為流行的有羅(俄國)派和海派。羅派以哈爾濱為代表,製作的西裝隆胸收腰,具有俄國特色;海派以上海為代表,製作的西裝柔軟、合體,具有歐美特色。1936年,留學日本歸來的顧天雲,首次出版了《西裝裁剪入門》一書,並創辦西裝裁剪培訓班,培育了一批製作西裝的專業人才,為傳播西裝製作技術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新中國成立以後,占服飾主導地位的一直是中山裝。改革開放以後,隨著思想的解放,經濟的騰飛,以西裝為代表的西方服飾以不可阻擋的國際化趨勢又一次湧進中國,人們不再討論它是否曾被什麼階級穿用過,不再理會它那說不清的象徵和含義,欲與國際市場接軌的中國人似乎以一種挑戰的心理來主動接受這種並不陌生但又感到新鮮的服飾文化。於是,一股「西裝熱」席捲中華大地,中國人對西裝表現出比西方人更高的熱情,穿西裝打領帶漸漸成為一種時尚。


狹義的西裝也就出現一百多年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們不能充分吸取並傳承傳統服裝特色,創造出能與西裝分庭抗禮的通用服飾?
西服和禮服,除穿著場合外有什麼區別?
我一直認為穿西裝打架的男人最帥,那女人穿什麼打架顯得有魅力呢?
為什麼西裝最上面一粒扣都是不扣的呢?
毛利小五郎為什麼從頭到尾穿那一套西服?

TAG:歐洲文化 | 漢服 | 西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