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相特蕾莎和前首相卡梅倫兩人之間的政治觀念分別是什麼?其對於英國的影響又是什麼?
謝邀。
May和Cameron可以說分別代表著英國保守黨民眾基礎的兩個部分。
這個問題就要從英國主要政黨的緣起講起了。
我們現在看到的議會的樣子,是1832年開始的一系列Reform Acts的結果,英國議會由原來的地主封建黑金政治,向工業化以後的社會過度,開始嘗試代表英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英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英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先擴大的選舉權,由一開始的男性財產擁有者,到全體男性,到30歲以上的女性財產擁有者或大學畢業生,到全體男性女性;由公開投票,到不記名、秘密投票;由城鎮農村選舉權利不平等,到城鎮農村選舉權利平等;由選區劃分不平等,部分選區議員多、代表人口少,到選區按人口、面積等指標平均、平等劃分,議員代表效力均等。1832年改革到1928年男女選舉權平等為止,大概改革了一百年左右。
在這一百年間, 英國議會多數領導權都是在Liberal Party(自由黨)和Conservative Party(保守黨)之間輪換的,兩個黨派也出現了很多著名政治家和競爭對手組合,例如自由黨的William Gladstone和保守黨的Lord Salisbury。
二十世紀初興起的Labour Party(工黨)後來在一戰以後取代了Liberal Party成為和保守黨互換的英國兩大政黨之一。工黨和保守黨在戰後分別代表了不同社會階層的利益,此消彼長,互相學習,都曾紅極一時(工黨60年代Harold Wilson時期、90-00年代Tony Blair時期;保守黨撒切爾時期),也都曾長期頹敗(工黨80年代極左時期;保守黨後撒切爾時代)。但無論時局變化,工黨和保守黨的選民基礎都是很固定的,哪一個黨派掌權主要取決於黨派認同不明顯的中間選民。
我們進而分析兩個政黨的民意基礎分別是什麼。1900年成立的工黨一般被認為是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的產物,其意識形態締造者是左翼知識分子,代表人物有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三位『費邊主義』建校者,社會學家韋伯夫婦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蕭伯納。選民成分主要由學生和工人組成,戰後又演變成學生、工人和professionals(中高級服務業職業人士:醫生、公務員、教師、會計等)。但目前工黨在Jeremy Corbyn領導下面臨的身份認知危機就暴露了工黨民意基礎的分裂,也可以理解成工人和知識分子(以及和知識分子思想一致的職業人士)的政治訴求分裂。【但這個可以長篇大論,不在此贅述】
那麼,之前的引言結束,看完工黨的群眾基礎,我們切入正題-- May和Cameron如何分別代表保守黨群眾基礎的兩派。
保守黨在戰後依然嚴重依賴舊英格蘭人的支持,這些所謂的舊英格蘭人一般來自於相對富裕的英國南部,而且以生活在鄉村的人為主,一般思想比較保守,政治訴求比較『傳統』,比較紳士貴族。中國人對英國的紳士刻板印象就是一個英國南部正裝、禮帽、手杖/雨傘的形象,大家可以自行腦補這些landed gentry class(地主士紳階級)的政治訴求:外交上大英帝國/有影響力的英國,內政上支持皇室,政治穩定,少稅,少折騰,遇事慢慢來,不搞大破大立。這部分人里有一些極端分子,就成為了種族歧視者、白人至上者、歧視女性者等等,比較有名的在60年代保守黨首相Harold Macmillan搞殖民地去殖民化運動的時候,英國保守黨誕生了一個Monday Club,專門支持白人少數在非洲的利益;保守黨最著名的領袖丘吉爾也是經常開一些在現在人看來是種族歧視和其實女性的玩笑;Edward Heath影子內閣成員、議員Enoch Powell就曾經為了反移民,發表了一個『rivers of blood』(血流成河)的演講,大意就是如果非白人移民繼續來到英國,白人就會被有色人種取代,社會由於種族而分裂。
1997年大選 工黨壓倒性勝利時期的保守黨議席 (藍色)「我放這個圖的目的是讓大家直觀地了解下黨派間的地理分割」(紅色 工黨) (黃色 自由民主黨) (淺黃 蘇格蘭民族黨)
南方士紳階級所代表的的政治,就是May的政治。
May的群眾基礎就是那些強烈認同英格蘭主義的,所謂的舊英格蘭人。這裡包括受過高等教育的士紳階級,富裕但思維傳統的鄉村生活的老爺爺/老奶奶,也包括低學歷的右翼工人階級(撒切爾夫人的粉),這些人尤其對移民問題感興趣,也是新型的英國獨立黨的重點吸引對象。
《經濟學人》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 (http://www.economist.com/news/britain/21702217-understand-britains-new-prime-minister-visit-her-constituency-travels-theresa-may-country ),就是介紹May作為議員,所代表的選區的樣子,以及May作為議員的表現。我們可以推斷,May所想要的一個英國,就是那種鄉村莊園式的、鄰里和諧的社會,『dull and suburban』。所以,答主在某論壇上和自由民主黨的Vince Cable(保守黨-自民黨聯合內閣的商業大臣)聊到May的時候,Cable很不客氣批評道,May是那種對經濟問題不懂也不感興趣的政客,是那種典型的保守黨政客,傾心移民問題,和那種政治的政治問題(要脫歐徹底,即使犧牲經濟利益也不能呆在歐盟一體化市場)。那麼問題來了,保守黨一般不是被認為更擅長管理經濟嗎?
是的,那一面的保守黨,就是Cameron-Osborne這些人代表的。
著名記者Peter Snowden寫過一本書叫:Back From the Brink: The Extraordinary Fall and Rise of the Conservative Party。講的就是卡梅倫、最近由於打了很多工很火的George Osborne、和脫歐大將Michael Gove等人如何改變保守黨冷血的形象,現代化保守黨的故事。這也就是引出了保守黨的另一個民眾基礎:商業集團,企業家,中高收入職業人士。這些人更關心經濟問題,以居住大城市為主,都受過良好的教育,對社會問題持開放態度,但在經濟問題上偏右。卡梅倫就是這些人的民意代表,牛津PPE出身,畢業就投身到黨務工作中,與當時的Osborne等人成為保守黨少壯派。卡梅倫在2010年贏得大選,當選首相以後,頂著黨內社會保守派(May代表的派別)等巨大壓力,推動成功了同性戀結婚合法化【保守黨推動同性戀婚姻合法化】。在經濟上,Osborne作為財長,也推動了一系列削減社會福利的措施,稅制改革等等(這個budget的問題可以單獨開一個回答,不在這裡細說了),提出了Northern Powerhouse計劃,振興英國北方老工業基地,並加強了與中國的合作。卡梅倫等大多數新保守黨人在歐盟問題上都是持留歐態度的,但迫於黨內代表舊英格蘭勢力的議員以及英國獨立黨對保守黨民眾基礎的腐蝕,不得不做出一個舉行公投的承諾,但在公投前的五月份,卡梅倫最後一次和歐盟領導人談判的過程中,沒有給出一個強烈的警告,反而當時給出的感覺是英國人一定會選擇留歐,導致歐盟領導人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最後五月的會談沒有得到民眾希望的讓步,最後卡梅倫空手而回,這個鍋他要背。
簡單說完了May和卡梅倫分別所代表的保守黨兩種民意基礎,我們可以看看May上台以後都發生了什麼。
首先,May上台以後內閣大換血,裁去了大批代表城市經濟右派/社會自由主義(留歐主力)的卡梅倫舊部,如財長George Osborne、文化大臣John Whittingdale、司法大臣Michael Gove、教育大臣Nicky Morgan;換上了幾位關鍵脫歐派,如新外交大臣Boris Johnson,新脫歐大臣David Davis(上任以來,表現很搶眼!),新國際貿易大臣Liam Fox等,還換上了自己的親信,新內務大臣Amber Rudd,新司法大臣Liz Truss。這兩位親信上任以來都曾經在媒體火過,Rudd是在內務部提出過要英國所有公司登記和公布自己僱傭的外國籍員工,被英國媒體批判過是在搞納粹名單,然後還有就是要大幅削減英國大學的外國學生數量,Rudd的政策導向完全繼承了May在內務部的主張,減移民,減移民,減移民;Truss火的原因是她在英國最高法院裁決脫歐程序啟動必須經過議會投票以後,當右翼媒體頭版頭條指責最高大法官是人民的敵人的時候,沒有站在『司法獨立』(支持法官)的一邊,而是講『言論自由』(支持Daily Mail),可見Truss作為May的心腹,也是對法官們干預政府決策不滿的。這屆內閣少數的卡梅倫時期遺老,新保守黨人就是財長Phillip Hammond,但在上個月的budget statement(預算報告)中的national insurance(國民保險)問題上,May罕見的沒有支持自己財長,而逼迫Hammond修改了budget(預算),這個在英國政治上是很罕見的。【一般來說,沒有重大問題,首相都會無條件的支持自己財長提出的預算, politics of the Budget就不在這裡細說了。。】而且May和Hammond在脫歐、與中國的合作等都存在分歧。綜上小結,從內閣選人上,這屆內閣不好說是士紳階級、舊英格蘭人的內閣,但已經和卡梅倫時期的經濟右派/社會寬鬆的保守黨內閣正式脫離。
Daily Mail的頭版,enemies of the people -- 阻撓脫歐的最高院大法官是人民的敵人
第二,May在外交上,明顯比較保守,更側重加強英國就有的關係,如和美國的『special relationship』(這是一個專有名詞,特指從丘吉爾和羅斯福開始的英美同盟關係,英國政府很看重),以及和各個英聯邦國家的關係。May上台以後,首先凍結了中國參與投資建設的Hinkley Point C核電站,理由是外國參與國家利益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重新評估影響;然後,上台以後May的對外訪問首選了印度,然而印度並沒有很歡迎May的訪問,印度政府與其希望進一步在英國投資、上項目,似乎更關心印度移民簽證居留權的問題(May姐黑臉。。),Vince Cable也表示,很多議員也公開或者私下質疑了May首選去印度的選擇,Cable直接說了她的visit是『embarrassing』(尷尬的)。而後,我們可以明顯感覺May對和中國加深關係並不感冒,在中國官員表態中國會觀察新內閣的態度而做出加深和英國合作與否的態度時,May並沒有什麼反應,只有財長Hammond表示和中國的合作不會變,然而並沒有什麼用。。 然後就是曾經提出『金磚四國』概念的Lord O』Neill(財政次長)辭職,原因是在關鍵問題上,無法與高層達成一致,已不能一起工作,而Lord O』Neill這種前高盛銀行高管,就是典型的卡梅倫代表的新保守黨人。再後來,我們就看到了May姐和Trump手拉手一起走,反對黨工黨稱May的訪問是『desperate』。。畢竟,奧巴馬說,英國脫歐以後,會是美國談判對象的末尾選擇,而Trump說英國脫歐以後是首選,May姐也是犧牲了自己。。 不過,May關於脫歐以後的經濟合作態度已經可見端倪,就是加強和已知的夥伴加深合作,這和卡梅倫時期大膽推進和中國的關係也是很不一樣的。
(圖。。)
綜上,May和卡梅倫代表了保守黨民意基礎的兩根支柱的各一根,目前在脫歐的大背景下,May的勢力自然佔上風。民意調查也確實顯示May的支持率很高,答主也很喜歡May的政治。
卡梅倫可以蓋棺定論了—the Prime Minister who lost Britain to Brexit.
May的歷史意義會被【如何】脫歐99%定義,這個還要時間。
謝邀,另一個回答說的很好了,尤其是保守黨的基本盤方面,我就不贅述了,補償二人政治理念上在我看來明顯的差異吧。
May就是個騎牆派,理念就是維護保守黨的執政地位,而保守黨基本盤另一個回答說的很好了。不存在什麼政治觀念,對於脫歐的影響就是,一片混亂,沒有清晰的路線。
Cameron從上任到結束,經濟一直是他一直著力的點。從一開始的親歐盟,到後來的對華招商引資,以及最後落得脫歐的結局,可以說都是因此。一個缺乏對英國未來方向想法但是該做的都做了的中庸之才,所以最後選擇用民意決定英國的未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特蕾莎.梅宣佈於6月8日召開大選?
※如何看待北京時間5月30日英國大選兩黨黨魁第一次電視答辯?
TAG:英國首相 | 英國脫歐 | 特蕾莎·梅TheresaM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