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徐小平說:「天使投資的靈魂是投人」? ?

剛剛看到一篇徐小平的文章,提到 「天使基金是以人才為核心的想像資產投資」。

相比之下,同樣作為股權投資,VC和PE似乎對創始人的重視程度沒有這麼高。

作為投資人,股權投資究竟是看人還是看什麼?


瀉邀,這不廢話嗎.. 天使投資,不看人,難道看PPT? 天使投資除了PPT和人還有啥?二選一當然看人了。


xy.

這幾年關注股權投資的人越來越多了,看來「人無股權不富」這句話的影響力還是挺大的。徐老師是個感性的人,所以去做天使,VCPE就沒那麼感性了。說說我的看法。

首先,看人是沒錯的。公司是由人建立的,看待一個公司的未來,肯定和這個公司的創始人、創始團隊分不開。你無法想像離開馬雲的阿里巴巴、離開馬化騰的騰訊、離開李彥宏的百度還會是現在這個阿里巴巴、這個騰訊、這個百度嗎?不僅互聯網企業如此,其他行業同樣如此。離開任正非的華為?離開柳傳志的聯想?離開馬明哲的平安?離開王傳福的比亞迪?離開唐寧的宜信?離開宗慶後的娃哈哈? ……可以說絕大多數的企業,成敗都是和創始人息息相關的。

具體到股權投資這件事上來,不能全部看人,但天使投資主要看人。為什麼呢?如果你手裡拿著一筆錢,一個初創企業過來和你說,我們公司行業前景良好,未來五年肯定是行業前三,市場佔有率超過20%,凈利潤超過20%。但這個人說話不太靠譜,之前也沒有過創業經驗,你敢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

人總是容易看到美好的事物,相信很多人是被徐小平的800倍回報吸引,或者被阿里巴巴上市給軟銀創造的巨額回報所吸引,而關注股權投資。股權投資這幾年確實勢頭很好,根據清科和宜信財富發布的《2016中國股權投資回報專題研究報告》,中國股權投資基金內部收益率長期保持較高水平,IRR中位數約20%,前四分位基金IRR約30%。細分行業中,近5年TMT投資IRR中位數超30%,醫療投資IRR中位數約20%

這些數字是什麼概念?巴菲特的年化收益也就是20%,可人家股神哎。

不過,建議你還是別光盯著收益,也看清楚風險吧。要做股權投資,首先了解清楚究竟這些概念都是啥意思,有啥區別。這裡不說百度百科上的東西,也不說太深的東西,只是就我的理解做個簡單的分享。會引用一些數據來幫助說明。

第一,天使看人,VC看模式,PE看盈利。

徐小平說天使看人,其實也只能看人,算是無奈之舉。一個企業剛剛成立一兩年,跟你聊創業理想沒問題,談模式也沒問題,談盈利的未來也沒問題,但終歸要看談這些的人是否靠譜。靠譜的是創業,不靠譜的是騙子。

天使投資看似很簡單,其實很難。在去年的全民投資大潮中,很多人懷揣著幾百萬甚至幾十萬去中關村找項目,都想成為第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個徐小平,投出第一個聚美。但事實上,如果你自己沒有做過企業,沒有那些著名天使投資人的「閱人無數」,你根本無法判斷誰真誰假誰能成功,每個創業者在找資金的時候,都會有一套越來越「完美」的話術,一般人根本就看不透,所以天使投資的失敗率才這麼高。看似門檻低,實際上門檻在門裡面,一不小心就是一個大跟頭。看人是最難的事。

天使階段還有很多自然人,有很多著名的天使投資人,但到了VC階段,基本都是以機構的形式存在了,所以你知道的著名VC投資人肯定比天使少得多,PE也是。著名的機構就多了起來,比如IDG、鼎暉,或者國外的黑石、KKR。

為什麼要以機構形式來做呢?因為要看的東西需要更多人力物力資源人脈去評估了,不僅僅是看人。VC階段看的主要是模式,PE階段看的主要是盈利能力。

為什麼這兩個階段就不去看人了呢?其實也不是不看人,而是「靈魂」不在這裡了。一個公司如果做了幾年,模式出現問題,或者盈利能力沒有,看人有用?沒用。在VC階段,投資人主要會看公司的經營模式是否合理,是否有創新,是否能在行業中立穩腳跟,這決定了這個公司在未來幾年的前景,投的錢是否能收得回來。天使投資人甚至還能有些任性的做出自己的選擇,但VC不會,要理性的多。

PE更是如此,核心是看盈利能力,到PE進入的時候,企業已經接近成熟,還是賠本賺吆喝,那資本為什麼要進入呢?資本進入是為了賺錢,不是為了陪綁。所以PE會重點考察企業過去幾年的盈利情況,以及未來是否還能盈利的能力。

第二,進入的時間越來越晚,投資金額越來越大,風險越來越小。

大家其實都知道,天使是最早期的,VC次之,PE再次。同時,每個階段投資的金額也相應在增多。這很好解釋,天使階段,一個有很好前景的公司可能估值只有千萬,你投資100萬就能拿到10%的股份了。等它發展幾年壯大了,VC進來,沒有上千萬你就別想了,至於PE,甚至是動輒幾千萬上億的投入了。因為公司在不斷壯大,越來越值錢。

風險呢?天使的風險是必定大於VCPE的,投入早、時間長,風險註定大。偏後階段的錢進來,能看到企業逐漸有了模樣,風險要小得多。

投資是個三邊形,風險、時間、收益,不可能兼顧,風險小的,註定收益就低;收益高的,或者風險極高,或者時間很長,看你選哪個而已。

然而可是,還要說一句,其實即便你知道了這些,還是不建議自己去做股權投資。熊曉鴿都說,20%的成功率就很不錯了,這個成功率是IDG的,紅杉也是。一個門外漢去做?估計能有2%就謝天謝地了。

想靠股權投資賺錢,有這麼幾個途徑,第一,自己做企業的直投,這個是上面所說的,最不建議的,相信我,你真做不了。第二,找到靠譜的基金,做LP,就是你拿錢買基金,基金管理人幫你去選公司。這個風險小多了,而且門檻也不高,100萬,人民幣。但問題在於,大的基金公司,都是你認識他們他們不認識你,表面的門檻是100萬,但好的公司好的項目,一般都是很快就籌集到了資金,而且很多都是B2B的,比如社保基金,比如很多財富管理機構的資金,比如大學的捐贈基金,根本就不愁沒錢,那你這100萬甚至1000萬都可能投不出去,去找小的基金公司相信你也不放心。第三也就是最後,就是找個母基金了。母基金有兩種,一種是國家引導基金,這個不用管它。一個是財富管理機構成立的母基金,就是他們會和那些牛*的基金公司合作,通過母基金,能間接的投資到這些基金公司裡面去,比如黑石、KKR、IDG、真格、鼎暉等等,做個間接的LP。不要問我哪個母基金靠譜,自己去找,網上有榜單,找權威評選的去參考。


這是一句正確的廢話,這樣的話有很多,比如,選人主要是德才兼備,比如,創業公司最重要的的是找到合適的人,比如,人活著開心最重要等等

但真實世界裡,人的多樣性與複雜性根本無法標準化定量,投資當然要看人了,但同時要看的東西多了,人靠譜做的事情不靠譜的例子還少嗎?

講究速成的社會總是喜歡尋找捷徑,期待一兩個點就能把握事物背後的主要規律,這是病,懶病!


總的來說就是看人和事。人是指創業團隊,事是指行業背景,商業模式balabala

對於早起投資來說,創業公司船小好調頭,事不對的話商業模式可以調整的。但是創始團隊肯定是換不了的,或者這種小公司你換個創始人還不如找另一個靠譜的創業者新成立個公司呢。所以一般來說人比事重要。

對於pe投資來說,公司走過擴張期,一定程度上已經驗證了管理團隊的能力。公司已經有了複雜的業務結構,這個時候如果商業模式有問題再想轉型需要冒極大的風險。相比之下換一下管理層需要的磨合反而少很多。這個時候更多的是看「事」了。

當然,某些早期機構主要看人也有別的考慮,比如把投資額直接當成市場費用花掉啦。或者和優秀的創業者建立緊密聯繫,即使這一次創業不成下次創業的時候還讓我們來投什麼的。賽道什麼的誰都說不準,不像後期投資有一堆數據可以供你來研究確認,還不如看人來的靠譜。

當然也有vc投賽道比較出名的,不過那也不代表人家不看創始團隊了,他們在一個賽道裡布局的也都是最優秀的創業團隊。


如果你手裡有錢投天使,這個時候比爾蓋茨來找你,想讓你投他的新的養豬項目,而比爾蓋茨可能這輩子都沒見過活的豬,你投還是不投?


不管是天使投資、VC還是PE,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參考指標,越是靠近企業的投資前段,越是看重人,因為起步階段的公司,產品尚不完善、盈利模式也不成熟,市場尚未打開,這個時候人(其實是創始團隊)就更加重要。

當然,考察一個人,或者一個團隊是不是優秀也是非常難的,沒有一個明確的公式可供學習參考。比如創業初始期的馬雲,在大多數人的眼中就是個「瘋子」,你會把投資投給一個「瘋子」嗎?如今我們作為事後諸葛亮,可能會說會的。但是任何人在事前面對這樣的問題都是很難回答的。

如果是做風險投資、股權投資的話,不僅要看所投的創業公司團隊,還得看基金的管理團隊,比如一個是基金是徐小平管理,一個是過往業績比較差的人管理,你會選哪個?即便是我個人是非常推崇FOF、MOM和TOT這種類型的產品的,也一樣要看團隊的。管理團隊牛產品表現好的概率就大。


不請自來。我很喜歡徐小平這種職業做投資的人,希望將來自己有錢了也能做個職業投資人(儘管現在的工作和職業投資人完全沒關係)。

先說一個朋友的從業經歷。他曾在創業公司工作,不是合伙人也不是投資者,而是除幾個核心合伙人之外第一個加入公司的員工,見證了整個團隊的興衰。創業的項目很有噱頭,智能硬體,在那個APP剛剛火的時候,這種概念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創始團隊是北京某高校的幾個研究生,團隊很完整,有負責技術的有負責市場的,負責管理的自然成了CEO,這些人的背景也不錯。

那個時候他們就在清華的孵化器租了一片工位,幾個桌椅就成立了一個公司。公司的小夥伴大部分都是90後,最小的是94年,大家年輕、有激情,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有一個創業夢。剛開始的時候都是打了雞血一樣,每天每天的加班、開會,全體參與決策。這些非合伙人的,也經常對產品定位、公司戰略發表意見,指點江山。不過沒多久,就變成了CEO的中央集權制。

那個時候他也跟著CEO跑了一些VC,項目本身的吸引力加上CEO的學歷背景,很容易讓投資人有好感,最重要的是CEO特別會包裝,很一般的概念能讓他說得天花亂墜,BP更是高大上,好像分分鐘就要入主納斯達克一樣。

投資人一般都會很看重創始人,甚至是整個創業團隊,首先最重要的肯定是學歷背景,是不是留學回來,是不是牛掰的高校,有沒有過創業經歷。說白了,項目可以copy,模式可以摸索,但這個人的資源是不可替代的。而且,在後期宣傳的時候,也有的包裝。所以也就是為什麼徐小平會說「我們只看他過去怎麼樣,也就是看他這個人做過什麼成績。」

後來據說不知道談了多少投資人,終於拉了天使投資,450萬,雖然不多,至少變成了一個像樣的公司,他們也從孵化器轉移到了辦公樓。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公司有了更明確的股份和職位的概念,一切開始悄悄發生變化。

CEO先是用低股份和低工資逼走了之前負責市場的合伙人,本來談好的條件,在簽合同的時候,就打了個折上折,硬是把人家氣走了。後來負責設計的合伙人(是公司成立之初投了幾十萬的),家裡出了事,急用錢,打算從公司撤十幾萬應急,CEO卻按著錢不讓動。事後,設計合伙人心寒,撤股離開了公司。

也是因為公司成立的時候,幾個人沒有分配好職位和股份,以致後來CEO各種耍賴鑽空子,想盡各種辦法把所有合伙人的股份都慢慢的移到自己名下,合伙人漸漸都變成了普通員工,而那個時候,公司還僅僅停留在天使投資的階段。

在管理上,因為CEO對所有工作事無巨細的「關懷」,導致大家十分不滿。產品經理、UI、乃至市場,全部成為按照他意志工作的手腳,這些懷揣著創業激情的90後小夥伴們哪受得了呢,天天怨聲載道,感覺再也找不到當初的激情了。

慢慢地,核心成員都離開了,公司缺了主力隊員,沒有了技術也沒有經驗,CEO就去各個公司花高價挖大牛來做兼職撐門面。但沒有核心團隊的創業公司能活多久?還在天使投資階段,就已經變成了鐵打的將軍流水的兵模式,結果也自然不言而喻。

核心產品的技術一直沒有得到解決,研究模型一次次推倒重建,直到產品要大批量生產的時候,模型還沒辦法確定。好不容易投入生產,因為沒錢做市場,出售的數量也很少,而且因為技術問題被各種退貨。總之是沒有盈利的。

再後來,創業的熱度慢慢降下來了,3W、車庫那些創業聖地也慢慢蕭條,用圈內人的話說,「投資人都不傻了」。CEO拿著誘人的BP和各種假數據到處去拉投資,再也沒有人願意投一分錢。

再後來,朋友就離開了。朋友說之所以拿著微薄的工資在這家公司堅持這麼久,是因為想能從中學習到很多東西,哪怕是一些失敗的經驗和教訓。現在來看,讓他學到最多的,可能還是對人的「看法」。如何做好一個創始人,或者說,如何做人。

徐小平說天使投資的靈魂是投人,其實很好理解,不論做什麼,最終還是回歸到人的本質上來,有沒有能力,有沒有高情商和高智商,有沒有創業的恆信和本心,這些都是會影響一家創業公司的興衰。投資就跟找對象一樣,選人很重要。

看起來很複雜的投資技巧,最終繞不過一個簡單的道理。

後來聽說CEO又搞了一個新項目。

創業不易,祝他好運吧。


投美女,女人也是人,所以主要是看人


天使投資投人是肯定的,一個再好的項目沒合適的人運營,同樣是白搭,然後一群優秀的團隊,運營一個廢柴的項目幾率並不那麼高,遊戲界不是有句話叫沒有NB的角色,只有NB的玩家嘛!商場也同樣適用。而VC/PE的節點市場已經驗證了團隊及項目……


那問題來了,除了投人還能投什麼?


自己做授信(企業貸款)業務出身,因此授信業務風險管理對我影響較深。

首先簡述授信業務風險管理: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

財務指標比較容易,簡言之就是以財務複核企業的經營是否真實。

非財務指標涵蓋範圍較廣,主要有實際控制人的管理能力,經營能力,個人愛好,股東之間協作等等,這一部分很難。

以上為授信風險管理。

------

現在做投行承攬,很輕鬆,只要按照公司要求找項目就好。但是我依然會加上個人判斷。主要判斷項目控制人的經營管理能力,說到底看他是不是在忽悠我。

舉例:前幾天看了一個三維掃描項目(具體行業不說了,保密,見諒)。該項目2014年接觸過,當時剛起步,還不成熟。今年快2年了,感覺可以做新三板掛牌或者引入PE資金了。然後聯繫負責人,面談。

以下是個人的判斷。

首先:公司人員偏少,辦公區空蕩蕩,現場除了老闆,還有副總,秘書,財務,前台共計5-6人。沒有看到研發團隊。有可能研發外包或者不在辦公地。

然後,問詢公司營運情況,老闆反饋2016年銷售大概能有3000多萬,凈利潤20%左右(再三追問下,老闆才告訴我的)。

再者,老闆還在描繪前景,說這個市場有40億,自己在做40億的市場。已經接觸了不少機構,但是捨不得讓度股權。問起公司估值,跟我講2億。問公司凈資產,含混過去。

再者,老闆想引入個人投資者,讓度1-2%股權,標的在2000萬左右。what?不要機構要個人?

問到項目落地,已經規划到非本業的遊戲與融資了。

最後還說自己的團隊多麼牛叉,有一個什麼樣的牛人。

-------

這個項目我沒有向公司推薦,實際控制人的話讓我無法拿捏,太空,比2014年還空。沒有企業家的踏實。

2017年這家公司要不一飛衝天,要不銷聲匿跡。無論那種情形,我想都不會是我的機會。

=======

在下入投行年資很淺,嘩眾取寵,但是並不妨礙認同徐總的精闢總結!


羅輯思維退出,真格基金要跟投papi醬,感覺徐小平和他的真格基金一直在風口浪尖上。


因為人是源頭,這麼早期的階段除了人其他的也沒啥能拿的出手的東西了


不請自來

真格基金在市場上有大量的投入,尤其喜歡天使輪的投資,不得不說他的眼光獨特。

那麼問題是投資是不是看人,其實答案我們都不知道,每個投資人都有自己的標尺,如果人好項目不行,我相信真格基金也不會冒險;如果項目好人不行,選擇的可能性也不會很高!

其實還有一點,大部分情況下,拿著項目的人絕對有過人之處!

之前看了一些節目,幾個投資人選項目,徐總分析利弊和價值觀的能力讓人折服


就跟喜歡看美女一樣啊。

在所有的不確定中找一個自己喜歡的。


我不認識做天使投資的朋友,但是認識一些創業的朋友,說來很巧,他們中有的在創業初期的時候拿到了天使投資,拿出來與大家分享下~

我一姐們兒她老公(我們三人都是高中同學)就是典型靠天使投資創業成功的。大學的時候學的是計算機。大學畢業在杭州一家科技公司當研發工程師,後來還去銀行干過,2013年辭職決定創業做遊戲,當時他拿著僅有的15萬塊錢存款,把自己的想法跟幾個哥們說了下,希望他們能一起加入,結果大家一拍即合。有了核心的團隊,同學就去找投資人,然後他給投資人開的條件是50萬20%的股份,投資人看了下項目和團隊後投資了50萬,同學拿到投資後熬了4個月,終於開發出一款遊戲,靠這個遊戲賺了些錢,然後就繼續開發第二款遊戲,然後又賺了些錢,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就再也沒有開發出一款他覺得滿意的遊戲,而且當時的財務狀況十分緊巴,但是整個團隊並沒放棄,一直朝夢想努力著,直到第五款遊戲才爆發。現在公司已開始有了穩定的盈利,算是走上了正軌。我曾經問過他,為什麼他朋友會義無反顧的跟隨著他?有那麼多的人想得到天使投資的青睞,作為一個不起眼的小公司你卻做到了?他笑著說,可能是看好我們這幾個人吧。一開始我以為他是在開玩笑,後來越想越覺得他說的是實話。實在是太羨慕我姐們了~眼光那叫一個好~

還有一個是我們家的遠房親戚。我一個叔叔是個廚師,2010年的時候創業開餐飲公司,主要是給企業提供職工餐,創業初期不到10個人,我叔叔是老闆、一個特種兵(此人很牛,特種兵回來後轉行做生意,頭腦相當好)是總經理、我表姐是會計,還有四個業務人員,當時環境非常的艱難,但是整個團隊十分有凝聚力,所以在公司遇到困難差點倒閉的時候也沒有放棄。2012年下半年,公司由於發展需要擴大規模,但是沒有錢,於是去找人投資,到處奔走之後終於有人肯投,但是要求拿公司15%的股份,為了公司的發展叔叔一口答應了,最後公司如願所償擴大了規模,慢慢的越發展越好。但是今年上半年我表姐給我說,她要辭職了,說待不下去了,我一問原因才知道,原來隨著公司越來越好,管理問題也越來越嚴重,現在叔叔把他老婆和兒子都弄到公司去了,對公司的大小事物指手劃腳,以前那幫創業的員工一個個都被逼走了,之前進入的投資人也要求撤資了,而叔叔和總經理之間也開始有了矛盾。最關鍵的是叔叔對錶姐不像以前那麼信賴,這讓她很受傷,以前口頭說好的股權啥的不兌現,還處處刁難她。表姐在公司待了快6年了,公司最艱難的日子是她陪著走過來的,現在卻把團隊給忘了。當初投資者之所以看重他們我想是出於對這個團隊的信賴,如今撤資大概是對這個團隊的失望吧!不說了,讓我默默的難過三秒~


天使投資處於種子投資後,A,B,C輪前,一個好的前景行業會有更多的競爭者,如何走的更遠和人有很大的關係。商業模式是融資的時候投資人看重的,例如Airbnb的商業模式從訂單中提取10%,如果換成創業公司,一開始很難有可觀的訂單,是否可觀還是人創造的。更準確的說是團隊,團隊的執行力更為關鍵。


投資項目的前景很重要。人則次之,因為我始終覺得,即使是一頭豬站在風口也會飛起來。


一句話:和靠譜的工作(永遠和靠譜的人並肩作戰。),和聰明的聊天。


推薦閱讀:

用技術做天使投資是否可行?主要問題會在哪些方面?
創新工場有哪些著名投資?
全球投資銀行實力排行?
為什麼有的報表資產不等於權益加負債(資料中斜粗體部分),從這個表中能看出哪些信息(盡量列出)?
蘇寧收購PPTV的原因?

TAG:風險投資VC | 創業 | 投資 | 天使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