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研究方言,有哪些必看的書籍?

想做家鄉方言研究,但毫無頭緒,不知道該看什麼書,從哪本書開始入門,還是要從相關的論文開始看起呢?


以下只涉及歷史比較語言學內容,語法詞彙等一律不涉及,另外:譜系樹大法好。

通用:

音韻:入門教材推薦麥耘的《音韻學概論》,深入請自行整理一份切韻/廣韻音系、抄韻圖,方法論出門左轉音韻學吧

共時描寫:趙元任《現代吳語研究》、羅常培的《廈門音系》、董同龢《華陽涼水井客家方言記音》

共時比較:趙元任《現代吳語研究》、董同龢《四個閩南方言》

音位化:麥耘、黃笑山

語音演化:朱曉農

層次分析:王福堂、陳忠敏(怹老做的閩語層次有一定的問題)、鄭張(怹老溫州話的分析非常經典)

本字:學好音韻淆,正如樓上所言,土文人考本字不靠譜

拓展:

韻部:自己整理,需要時可以看王力等人進行補充

上古音:李方桂、沙-白、鄭張-潘(千萬別學怹們不重視詩經,千萬別學怹們不重視詩經,千萬別學怹們不重視詩經 漢語內部材料優於親屬語材料)

文字淆:裘錫圭、李學勤、@趙瑾昀

民族語:目前只看了瑤語研究、推薦

具體:

吳語:怹滬教授們對吳語的描寫比較

閩語:洗洗睡吧難度太大,窩一個母語者都覺得非常吃力

華南(粵客贛湘):傳教士材料、《分韻撮要》(對應怹粵)、莊初升(對應怹哈卡)、湘贛不了解,另外注意不要被類型所迷惑、這組的層次對應關係很好好得我要感動哭了

華北(包括怹晉):《中原音韻》、不過天津話北京話還是得結合南官

南官:怹淮音系抄5遍以上或淮語吧


我猜測題主並沒有語言學這方面的背景。

@NNHY 寫得很好,但可能深了點。

我推薦一些更實用的吧。書和理論可能都偏老,但做個描寫是足夠了的。

語言學基礎:徐通鏘葉蜚聲的《語言學概論》。

語音學基礎:林燾王理嘉《語音學教程》。國際音標(IPA)務必紮實。學習一點Praat(語音分析軟體)更好。

方言學(方言地理學)基礎:李小凡項夢冰《漢語方言學基礎教程》、李如龍《漢語方言學》、游汝傑《漢語方言學教程》、詹伯慧《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挑一本。我推薦李如龍的,可以尋找一些研究母語方言的切入點。

音韻學基礎:這個看你的目的了。想深入音韻學,走 @NNHY 說的那條路。不想深入,丁聲樹李榮《漢語音韻講義》,結合自己的方言和《方言調查字表》去認識和理解。

(其他書都不讀,只學IPA,然後上《漢語音韻講義》+《方言調查字表》,也是可行的,就是基礎不牢)

文白異讀/歷史層次:這個是描寫方言中必要的一小塊。徐通鏘《歷史語言學》中文白異讀的幾章讀一下,建立文白異讀的概念。在這個基礎上,讀鄭張尚芳《溫州方言歌韻的讀音的分化和歷史層次》,建立歷史層次的概念。

文字學基礎:王寧《漢字學概要》。

語音調查:《方言調查字表》走下來就好。

辭彙調查/考本字:分兩部分。常規部分,也就是所謂核心辭彙,走《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之類的。其他的部分也就是考本字了(已知讀音和意義、不知其字,考求其本來的寫法,即為考本字)。先根據讀音判斷其音韻位置,通過音韻位置反查「嫌疑」字(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ccr),然後尋找用例進行檢驗(古書查Chinese Text Project,單字查《康熙字典》,詞語查《漢語方言大詞典》,植物查《中華本草》,動物查中國動物志……)。

語法調查:難度比較大(只有音韻業餘愛好者,沒有語法業餘愛好者)。理論上是陳丹青的《語法調查研究手冊》最好,但估計執行不下來。走詹伯慧《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大致描寫一部分就好了。

方言地理學資料:《漢語方言地圖集》三大本。有助於理解母語方言中,到底哪些是真正「特別」的。所謂「特別」,一定要放在跟周邊方言的比較中才能體現。

在方言的調查研究描寫記錄中,語音調查是基礎,也是最有規可循的。所以,這部分內容交給非母語人也是易於完成的。辭彙和語法調查則相反。非母語人即使按照方言調查手冊走,記錄的也就是一些基本辭彙和語法現象。題主如果對自己的方言有興趣,不妨把精力放在考釋方言中不知其本字的辭彙上,但一定要以科學、紮實的語音/音韻/文字基本功作為保障。

最後,語言是無法脫離生活的。你能從母語方言中發現多少有意思的東西,往往取決於你對日常生活、民俗事象(民謠、曲藝、信俗……)有多深入的關注。學會觀察生活,這是方言調查的一大法寶,雖然往往被人忽視。


謝邀

研究方言,需了解《切韻》音系與漢語方言之間的聯繫,以及普遍的演變規律、常見方式等,才不致令研究墮入俚語中心、代字附會的境地。

譬如李世瑜先生在《方言研究的方法論問題——譚汝為〈這是天津話〉序言》一文中寫道,「丁 (聲樹) 先生又告訴我,說我應該再掌握一些古音韻學的知識就更好了。對於這番啟示,我未便遵循,因為唐宋元時天津話還沒形成,天津地區只有星星點點的少數幾個說靜海話的村莊……汝為的研究方法深獲我心,他不是動不動就是國際音標,要不就是什麼『紐』呀『紐』的古音韻,這類文章、書籍我看過一些,讀來像『天書』,寫的人頭頭是道,條分縷析,作者自己很明白,可卻不管看書的人明不明白」。

這種思路並不太可取。實際上,譚汝為先生的著作《這是天津話》對於天津話的作用更像是一台錄音機,記錄下天津常用的俚語,並附上用例,可能還有一些背景考釋 (書我僅在書店翻閱過,未購買,因此具體內容已不詳,不過大差不差) 。同時,譚汝為先生在節目中,也會針對一些詞條做專門的講解 (更近似於講古) 。而由於僅僅是記錄時詞,而未對語音的源流考究,難免存在一些想當然的代字,而其來歷則是在代字的基礎上附會出來的。

譬如之前曾見到某種觀點,認為「果食 (音) 」指年輕女性是從「裹飾」來,本字應寫作後者。年輕女性愛打扮,因此喚「裹飾」。然而這個詞來自江湖春典,用部份替換的方法觀察,「蒼果」指老年女性,「庫果」指妓女,「孫食 (音) 」指年輕男性,「蒼孫」指老年男性,即可發現「果 (音) 」「食 (音) 」所指的根本就是「年輕女性」中的兩部份,與「裹飾」毫無瓜葛。另外,由於江湖春典是江湖人為了方便內部交流,通過諧音、聯想等方法構造出的一系列高頻詞的替代體系,從性質上不屬於「方言」,更像是「術語」。不過上述謬證所體現出的「附會」現象還是能夠說明一些問題的,用時行的說法就是「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插了一段補助論證。再說回天津話。天津話作為方言島,除了方言島周邊方言的影響外,其源頭方言與上位方言的影響也不可忽視。李先生認為「天津話在古音韻學所研究的時期尚未形成,因此古音韻學對研究天津話無甚助益」的觀點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會失靈,將天津話作為片面孤立的存在來看待。

另外,方言學對於《切韻》的運用比音韻學要簡單一些。其一,目前漢語的多數方言都是中古漢語的後裔,具有綜合性的《切韻》音系足以參考;其二,方言研究在運用《切韻》時,主要使用其聲類、韻類、調類等相對值,這部份內容較音韻學所關注的絕對值爭議要小得多。

因此,想要研究方言,不妨先從講解《切韻》的音韻學入門書籍看起,然後根據方言分區,選擇同區或鄰區已有的方言研究文章或書籍,了解大致的源流演變,再進一步從共性到個性,研究目標方言。說了好多廢話,發發牢騷。


《音韻學教程》


推薦閱讀:

你們覺得出個《中國各地方言考》怎麼樣?
怎樣閱讀《說文解字》?
漢語的聲調在歌唱的時候是如何與歌曲的聲調耦合的?
阿房宮的古音「ē páng」為什麼能流傳下來?
北京話-東北話的這個特徵是否跟滿語有關?

TAG:語言 | 方言 | 漢語 | 漢語方言 | 語言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