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川內閣將眾議院選舉方式變為小選舉區比例代表並立制後,日本政黨和各支持團體發生了哪些變化?

55年體制崩壞細川內閣八黨連立上台後,將眾議院選舉方式從中選舉區制改為小選舉區比例代表並行制,其後日本各政黨與其支持團體發生了程度不同的分裂與重組。請各位說明一下為何選舉方式的改變能讓日本政黨發生很大變化,也請敘述一下發生的主要變化及其後續影響


瀉藥。不是特別懂,隨便一答。

中選區制下,每個選區會分配到2個以上的議員名額。這樣一來,選舉的競爭不是特別激烈。執政黨(自民黨)和主要反對黨(在90年代以前主要是社會黨、共產黨、公明黨、民社黨)的候選人可以在同一個選區當選,而執政黨在優勢很大的選區(通常是農村選區和偏遠道縣選區)往往能有代表不同利益團體的複數候選人當選。

讓我們來看一下當時各黨派背後的主要支持團體:

自民黨:財界三團體等資本家團體、全國郵便局長會議等各種高級官僚團體、農協,等等。

社會黨:【總評】工會(後與【總同盟】工會等合併為【聯合】工會,後者實際上採取【總同盟】的勞資協調路線)、部落解放同盟、朝總聯,等等。

民社黨:【總同盟】工會(同上)、(大韓民國國民)民團,等等。

公明黨:【創價學會】新興宗教組織。

共產黨:【全勞聯】工會、【民主商工會】小業主組織、【全國革新懇談會】,等等。

從上表不難發現,中選舉區不但對野黨來說是一個利好(特別是共產黨和公明黨這樣在全國範圍內擁有廣泛支持者但不足以在任何一個選區獲得最多選票的政黨),而且對自民黨來說也可謂維持黨內擁有不同支持團體的派系斗而不破的重要潤滑劑。如果改為小選區制,那野黨固然損失慘重,但自民黨本身也將面臨分裂的危險。

細川八黨內閣上台後,推行了小選區比例代表制改革。從表面上看,由於細川內閣里匯聚在不少在自民黨時期就鼓吹小選區制度的所謂改革派、少壯派政客(比如小澤一郎),因此他們到了新內閣之後得以擺脫掣肘推行新政。但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他們要想組織一個勢力持久對抗自民黨,則推行小選區改革是必然的。只有通過建立小選區制度,才能促使自民黨分裂和野黨聚集;而在當時來說,從自民黨內分裂出來的勢力和急於糾合起來的野黨成員,所能投靠的對象也只有他們這些從自民黨高層跳船出來手裡握有大量金錢、資源的傢伙了。

然而小澤高估了自己的領導力。雖然一時拼湊成了新進黨,但沒法將這個大雜燴凝聚成一台能夠圓滑運轉的黨機器。另一方面,自民黨的橋本龍太郎則成功拉攏了社會黨的官迷村山富市,建立起自社聯合政府。儘管社會黨此舉由於背棄了黨多年以來堅持的信念而給自己招來了滅頂之災(這可能是在小澤的意料之中),但在此之前新進黨就因為選舉慘敗、丟失政權而自行瓦解了。

這樣一來,日本的政局就暫時回到了五五年體制,甚至比那時更有利於自民黨,因為現在政壇上沒有任何一個政黨能夠挑戰它了。然而,由於小選區制度還在如上文說的那樣發揮作用,因此出現一個與自民黨對抗的勢力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就在小澤組建自由黨堅持自己新自由主義路線結果政治道路越走越窄的時候,鳩山由紀夫和菅直人等人趁社會黨瓦解之際,拼湊從社會黨和自民黨里分裂出來的部分派閥,以及過去的兩個右派社民政黨民社黨、社民連,組建了一個自居中間派的政黨【民主黨】。該黨在1990年代末期以全日本最大的工會【聯合】為政治基礎,不斷收編自民黨(後來是自民黨-公明黨聯合政府)各種各樣的反對勢力,成為了最大的在野黨。最終,小澤一郎也帶著自由黨來跟它合併了。到了鼎盛時期該黨的支持者包括【聯合】工會、在日韓國人【民團】、郵政官僚、部落解放同盟、新日本宗教團體聯合會(以立正佼成會為首的一個新興宗教連盟,與公明黨的支持母體創價學會對立)等等雜七雜八的勢力來共同反對自民黨。

隨著自民黨的新自由主義改革陷入泥沼,民主黨的勢力越來越龐大,終於在2009年順利完成政權交替。但是執政之日也就是這個為反對而反對的聯盟分崩離析之時,因為這些個團體除了打倒自公政權就沒了一致利益,而民主黨也缺乏執政所必要的經驗。再加上中央主要省廳的官僚杯葛和天災人禍,民主黨在2012年下台,並迅速走向分裂和弱體化。

隨著民主黨的下台,日本事實上又恢復到自民黨一黨獨大的狀態下去了。各種自公聯合政府的反對勢力以【第三極】的面目出現,開始互相傾軋、朝秦暮楚,最終遭到選民唾棄。這一時期,新生的反對派勢力主要有不滿日本中央集權體制(日本的中央集權程度遠遠超過中國,參考日本的「55年體制」在日本自民黨自1955年後單獨執政的那38年期間到底是如何運行的? - 赤坂凌太郎的回答)的地方實力派,以及從右邊來反對安倍的極右翼勢力。前者的代表是橋下徹,而後者的代表是石原慎太郎。結果,兩者進入主流政壇中心的努力都失敗了:橋下退居大阪府基本盤,而石原的勢力隨著田母神俊雄弊案的爆發和安倍政府的右傾「實踐」基本上被掃出了政壇。

這樣一來,不滿安倍政府的勢力再度圍繞民主黨集結了起來。這次運動雖然是傳統上的所謂革新勢力發動的,但根本訴求實際上是【保守】,也就是保持日本戰後特別是穩健成長期以【輕軍備】、【重福利】、【環境保護】等政策為特徵的【悶聲發大財】路線,阻止安倍政府一系列謀求世界政治大國和繼續新自由主義改革的舉措。去年以來,伴隨著【民進黨】以民主黨為中心結成,以及民進黨、社民黨、共產黨、生活黨四黨聯盟的成立,新的兩黨對峙態勢開始明顯起來。隨著安倍政權推進其右傾化【改革】(說是【反動】也可以,無非看你是什麼立場),農協(反對TPP)等原來自民黨的支柱勢力也開始逐漸向反對黨聯盟偏移。

不過,反對黨聯盟事實上不足以挑戰安倍政府,這一點是非常明確的。安倍政府本來就是因為舊路線搞不下去才另闢蹊徑,好歹是一種運動;而反對黨聯盟則是試圖無視現實的變化讓日本停留在戰後黃金時代,這怎麼可能行得通呢?即便能僥倖上台,也必將重蹈民主黨政權的覆轍。

小選舉區制度變革以來日本政壇的大體發展情況就是如此。


推薦閱讀:

TAG:日本 | 日本歷史 | 日本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