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一首歌作曲時,是在順著和弦找旋律,還是有了旋律再配和弦?


謝邀。

個人覺得兩者皆可,並不認為一定要用其中哪一個方法。

其實較為先進一些的現代音樂理論普遍都達成了一個共識就是:和弦就是音階,音階就是和弦。原本兩者都是可以互相轉化和延伸的,理論上先誰都無所謂。只是在實際操作中,大部分的編曲和製作人都發現其中一個會比另一個更方便操作。

聊著玩,萬一說的不對請多指教。

大部分情況下,幾乎所有我接觸過的朋友、老師都認為先出旋律再出和弦比較合適。

這個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旋律出來以後,之後的編曲伴奏的製作就顯得更方便和有目的性了:

1.旋律出來了,我們知道大體是個什麼樣的歌了,就可以根據已有旋律線選擇配器。

2.有了旋律,我們就更易知道如何選擇主題和副主題。

「主題"一詞是復調作曲法中的術語,我們簡而概之通俗易懂地講,就是一小句容易讓人記住的樂句,或者作者故意要讓聽眾記住的樂句。通過反覆,變奏等方式重複出現,讓人記住。這種作曲法是用於多聲部伴奏的,尤其是管弦樂常見。

拿小星星為例,第一句1 1 5 5 6 6 5。那麼我可能會把結尾的"6 5"弄成一個主題。當旋律到了6 6 5結束後,我可能會用一段弦樂快速反覆「6 5」幾遍,或者製造一個聽起來差不多的句子,例如「6 4 3 5"。當然這麼舉例子實際出來的效果很傻,但用這種"主題"強調的方式,的確可以起到呼應旋律的作用。多線進行或者多聲部進行也會使作品變得更加豐富多樣。

3.有了旋律,節奏就變的更方便控制。因為你有了旋律素材,就可以根據情況對整體伴奏節奏進行修改。反過來,如果你只有和弦沒有旋律,那麼你很難決定在第幾個小節的第幾排停頓,從哪兒開始反拍進會更合適。而如果是先寫和弦,即便是你選擇好了節奏,選擇好了歌曲的節奏變化方式,那麼後面創作旋律時你還是會很被動。

4.先寫旋律有助於和聲的多樣性選擇。

還以小星星為例,我貼張以前回答過的關於爵士和聲學的問題中,隨手寫的譜。http://www.zhihu.com/question/43609128/answer/98952678?f3fb8ead20=69c92ee9a463658e8d9efdbc66bbc55f

同樣的句子,配了3種不同的和弦。

其實還可以配更多。

因為即使旋律定下來了,和聲還是可以很豐富的。但如果和聲定下來了,大多數情況下,旋律也就只能在有限的幾個音當中去選了。

5.大部分情況下,很多曲作者自己也同時就是編曲人,他們喜歡旋律跟和弦同時寫。但有一點肯定的是,沒有定好旋律,伴奏就沒法編得更精彩。更何況很多精彩的編曲中,壓根就沒有使用到明確的和弦。

例如:分享 司夏_西國海妖 的歌曲 獨立寒江·曲無憶【天涯明月刀】 http://5sing.kugou.com/m/Song/Detail/fc/14689114(更多好聲音,盡在5sing原創音樂)。

以上是我對先寫旋律的看法。

然而我不認為因此先寫旋律就會比先寫和弦更好,只能說各有優勢。

先寫旋律的方法,我認為是等同於放棄了旋律的多樣性,而可以帶來和聲的多樣性的方法。

而先寫和弦,那麼就等同於放棄了和聲的多樣性而帶來了旋律的多樣性。

先寫和弦也有好處的:

1.可以提前把結構和節奏提前設置好,整體感覺可以提前做出來。在命題作業下,這種方法百試不爽。即使你還沒想好旋律是什麼,但只要你套好了流行樂常用和聲進行,那麼整體的歌曲風格就大差不差都定好了,剩下就是配器和節奏的問題了。

2.和聲雖然定了,旋律依然有變化的可能。舉例來說,在一個C和弦下,特定情況下,我們可以用多條音階來寫旋律。可以用C大調、C利低亞、C混合利低亞、C屬弗利幾亞等等。

3.先設置和弦等於提前設置好了變奏、轉調等等結構上的idea。

舉例我先寫個正常的主歌和聲進行,例如C Dm G C。好的,我想在後面再次進主歌的時候臨時變奏,好讓歌曲達到我想達到的例如世界民族風、現代感更強等等目的。那麼我可能會在第二段主歌把和聲設置成C D G C。

一旦這麼做,我的旋律就框死在C利低亞調式音階了,1 2 3 4# 5 6 7這樣的音階下。就完成了一次變奏。後面還可以發展出新的副歌,也可以回到之前的副歌去。

這種做法適合先有特別想法後有靈感的人來創作,我可能還沒想到歌曲具體旋律是什麼樣。但歌曲整體感覺,節奏,變化點,變奏,轉調,在哪裡我都想好了。

那麼這個方法可行。

最後例舉一首我寫的,先寫和聲再出旋律的歌曲。寫得不好,僅作反例來用:

分享 【歸古】祝賀 的歌曲 【原創】未終——記中土巫師薩魯曼 http://5sing.kugou.com/m/Song/Detail/yc/2880844(更多好聲音,盡在5sing原創音樂)。

這首歌我拿到題目時就知道它是個帶有北歐神話的感的歌曲,因此我先設置了和弦進行,設置好了變奏點,設置好了由弱節奏轉強節奏,由安靜變到搖滾風的設置後,再開始寫旋律的。在整首歌曲中都能感受到它的缺點就是結構像「塊兒」。

歌曲是AB格式,主歌加副歌,結構很明確。主歌部分是C大調,副歌部分則是C大調轉C小調,這種同主音大小調互轉的方式很容易造成一種古典的神話感。這種轉調式的具體方法也很簡單,就是前面先設置幾個C大調的和弦,到了後面臨時把幾個C大調的和弦改成C小調的和弦。例如大調VIm和弦改成小調bVI和弦,大調IIIm級和弦改成小調bIII和弦,大調IV和弦改成小調IVm和弦等。

串個小知識,大調基本順階和弦:

1級 I

2級 IIm

3級 IIIm

4級 IV

5級 V

6級 VIm

7級 VIIm7/5-

小調基本順階和弦:

1級 Im

2級 IIm7/5-

b3級 bIII

4級 IVm

5級 Vm (和聲小調時為V)

b6級 bVI

b7級 bVII

提醒樂理知識不紮實的朋友:如果你依然用la ti do re mi fa so 的順序去認小調音階,會有點沒法適應轉調更頻繁、和聲更豐富的調式思維的。

注意:要把小調音階看成1 2 b3 4 5 6b 7b。

大調和小調的各級和弦,功能上是差不多的。所以你隨時可以用小調bIII級和弦來替代大調的III級和弦,當然如果這麼做,旋律中的音就得使用小調里的。

因此當我在歌曲的副歌里設置了大調轉小調的和聲進行,那麼註定了我後面寫旋律時必須寫成大調音階轉小調音階。

不過,雖然設置好的和弦會限制旋律中能使用到的音的數量,我在接近結尾的重複吉他失真Riff下,依然使用到了自然小調音階、布魯斯小調音階和屬副利幾亞這三條音階。

所以說,即使和弦定死了,依然是有變化可做的。

理論上,旋律音可以被發展成和弦,和弦也可以通過添加延伸音來變化成音階,原本兩者就是相輔相成的。

旋律中只有1和2時,理論上我們可以把它發展成任何包含1和2的和弦。同樣一個由1 3 5 7構成的和弦,一樣可以通過人為添加2 4 6 b2 4# b6等延伸音的方式組合成新的音階。

最後想說,不管是用先和弦再旋律還是先旋律再和弦,如果你樂理不好,不管哪種方法,都白搭,依然無法做出更豐富的變化。

如果你是這樣,我推薦先旋律再和弦,至少還可以做到主題上的加強深化什麼的。先和弦再旋律,如果知識不牢的話,你寫出疑似抄襲別人的旋律的概率會很高。因為這個先寫和弦再寫旋律的方法本來就是用來套別人感覺和模式的最好方法。

以上。


兩種方法都有

但是我個人認為,樂理和和聲學水平僅僅是中等水平的情況下,先寫和弦再旋律比先寫旋律再和弦要容易,也更具有體系化。請注意這個用詞,因為和弦體系只要出來了,旋律是往進「填」的。就是有一定音樂感覺,甚至不需要受過專門的音樂訓練的人,都能夠跟著和弦哼唱和弦內的旋律,通俗的說,就是「你聽見一首伴奏,都能夠跟著哼歌」,而你哼的,一般就是調式內的音,你可能每次配的旋律都不一樣,但是不管你配什麼旋律,大都是調式內的音,總是和諧的音,這樣靈活度就很大,同樣,稍微有點水平的吉他手和鋼琴手,可以跟著任意一段音樂來進行即興合奏,也是這個原理。而如果有一個旋律,再搭配和弦,這就是「編曲」範疇了,對樂理水平和和聲學的水平要求高的多,普通的音樂愛好者可能很難為一段旋律編配和弦,一方面確定哪些和弦是適合這段旋律的,對聽力的要求很高,另一方面,採取什麼樣的和弦對和聲學基礎要求很高,想配出「和諧」的和弦搭配難度往往不小。此外,同樣一段旋律,可以搭配的和弦很多,比如C大調內,用下屬和弦F(4,6,1)的地方,常常也可以用Dm(2,4,6)或者Dm7和弦來替代,但是下屬和弦F接屬和弦G的功能等和Dm和弦則不同,在編配的時候也需要綜合考慮,總體而言,為一段旋律編配和弦的難度,比為一組和旋填旋律難度要大的多。

同時,這種作曲的習慣也取決於你最早學的是什麼樂器。樂器是可以分為「旋律樂器」「和弦樂器」的,有一些樂器,一次只能奏出一個音,通過對不同的音的組合,來形成「旋律」,有些樂器一次可以同時奏響多個音,也就是說,可以一次奏響一個「和弦」。旋律樂器一般只能奏響旋律,和弦樂器通常也可以當旋律樂器來用。

對於二胡、長笛等樂器來說,一般來說一次只能奏出一個音,這些就是典型的旋律樂器,而小提琴一般來說也作為旋律樂器來使用,這些樂器的學習者,對於旋律的理解是相對深的,可能會經常響起很特別的旋律,但是一般來說,他們對和弦的理解可能不夠深入,也就是說,對這些樂器的學習者,可能會更傾向創造一段旋律,但是如果要編配和弦,往往要通過額外的學習。

對於鋼琴來說,鋼琴作為樂器之王,是身兼旋律樂器和和弦樂器的功能的,鋼琴可以同時奏響和弦和主旋律,一般來說是左手和弦,右手旋律。所以鋼琴學習者的樂理知識一般都很強,對和弦和旋律都有比較深的理解。對於鋼琴學習者來說,為一段旋律搭配和弦,或者為一組和弦搭配旋律,都不是什麼難事,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樂隊的編曲擔當都是鍵盤手或者是有鋼琴功底的成員。

對於吉他來說,吉他是比較特殊的,一般來說,除了指彈演奏者和部分古典吉他演奏者來說(在所以吉他學習者中佔比相對較少),大部分吉他學習者學習的是民謠吉他或者電吉他,而民謠吉他和電吉他一般來說是只作為和弦樂器,或只作為旋律樂器。民謠吉他的機理是彈奏出和弦作為伴奏,演奏者唱出旋律來,而電吉他的主音吉他一般是只演奏旋律,節奏吉他一般是只演奏和弦,這也是吉他的樂器特點決定的。所以民謠吉他的學習者通常對和弦有較為深入的理解,樂感也不錯,但是民謠吉他的機理決定了其學習者是從「已有的和弦組合來填入旋律的」,而主音吉他的演奏者,對音階的理解肯定會強於常人,他們的演奏機理也是「從已有的和弦機構填入自己那一份旋律」。所以對於民謠吉他和電吉他演奏者來說,如果需要作曲的話,一般都是先架起和弦架構,然後往裡填入旋律。

一般來說,和弦是有套路的,參見和弦級數表(如下圖),不同級數的和弦是有不同的感情色彩的,比如6級和弦(如C調的Am和弦)就是悲傷一些的色彩,1級和弦(如C調中的C和弦)就是相對陽光一些的色彩。根據不同的樂曲需要的感情色彩,加上一些固定的和弦組合套路(如布魯斯音樂中的2-5-1,或者流行音樂中的1-5-6-3-4-1-4-5),就可以搭建出來簡單的和弦框架,再在和弦框架上加上一些7和弦、9和弦,保留音,過門音等技巧,整個和弦架構聽起來就會比較豐富了。但是用和弦架構來填旋律的曲子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在編曲者水平一般的情況下,用的和弦很有限,這樣的話,大部分的曲子聽起來就會「俗」,因為內核和編配機理是差不多的。

以我自己作曲的某首典型曲子來舉個例子(歌名《歸》,一首古風性質的曲子)(這曲子沒有做後期的編配和錄音,只是MIDI了一下),我是用GTP5寫的譜子。

作曲思路就是用先架基礎和弦級數-給和弦加花-確定撥弦和掃弦的節奏-根據和弦根音加其他裝飾樂器-哼唱、即興並確定填入的旋律-編配貝斯和鼓-編配SOLO-錄唱的音。

首先確定的是和弦基礎,有些地方的和弦是用電吉他表現的,有的地方是用鋼琴,有的地方是用弦樂

弦樂背景和弦示意如下

副歌的弦樂

電吉他部分和弦

鋼琴的裝飾和弦

和弦架構完成之後,根據和弦,來哼唱,調整,用吉他即興,總之多種方法填入了旋律,這個填入旋律不是一次完成的,是自己彈著和弦,哼唱旋律或讓朋友來彈奏和弦,自己用吉他即興旋律,前後調整了數次才完成的旋律,但是基礎理念還是先架構和弦,然後填入旋律。旋律如下

然後根據根音填入貝斯

打擊樂器的編配

然後根據和弦的走向,填入solo

總體來說,先有和弦再有旋律或者先做旋律再做和弦這兩種方法都有。個人認為先做和弦再寫旋律更普適更容易一些,先做旋律再搭配和弦的往往是高手。

最後上一首用GTP6編配的曲子,我電腦上沒有GTP6,畢業時候寫的一首簡單的校園民謠……當時是找朋友用他的GTP6來MIDI的。GTP6的音源庫其實還挺強大的,聽著效果也還可以,當然也就是隨便錄了一下,沒加什麼後期。作曲思路就是用先架基礎和弦級數-給和弦加花-確定撥弦和掃弦的節奏-根據和弦根音加其他裝飾樂器-哼唱、即興並確定填入的旋律-編配貝斯和鼓-編配SOLO-錄唱的音。

最好的時光 - 17歲的*叔


我個人是先配合主題或心情寫旋律 和弦寫法思路容易被禁錮


首先 這兩種方法都存在 都試用 而且不矛盾

那我來說說吧

1 先旋律再和弦

這種的好處在於 不會因為你所彈樂器的高聲部旋律音帶跑你本來想表達的旋律句子 大家都知道那鋼琴吉他彈和弦的時候 有時候就跟著旋律音唱去了

而且這樣出來的旋律其實也更接近你本來想表達的東西 後續而來的配器和弦也會更有目的性

局限在於 這樣的句子 很難跳出一個框框 久而久之 你會發現你所想的旋律好像都是那個調調那種感覺 容易死板僵硬

2 先和弦再旋律

這樣出來的旋律會感覺變化更豐富 層次感更強(當然前提是你手裡腦袋裡也有相對豐富的和弦庫) 而且當你無法很好做到選擇一個好和弦去跟旋律 那麼用旋律跟和弦會更好

壞處自然在於 寫著寫著可能會離你想要的感覺越來越遠 很容易過頭讓曲子不倫不類

3 其實 題主應該兩個同時或者說辯證得融合得使用 至少我是這樣

有時候腦里會有很好聽的旋律句子 我會記錄下來

有時候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旋律進行 我也會記錄下來

寫歌的時候 當你靈感噴涌時 就放肆大膽得哼你的旋律 當你局限想來點突破的時候 試著彈一些之前不常接觸的和弦進行 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共同努力 與君共勉


我個人感覺,僅就於現代流行音樂而言,和弦是顯而易見更需要掌握的和好用的工具。現代流行音樂人作曲的能力,取決於對於和弦和音樂的理解程度,如果理解認知有限逃不開幾個固定和弦套路,就算你腦子裡多麼靈感爆發冒出旋律,旋律越多越會不由自主走向常用的那幾個VI,V,I級和弦。畢竟靈感是有限的,往往只存在於幾個音,就像寫詩,靈感開始也就1,2句,每個人說話說多了也都是自己常用的句式,短語,用詞。如果像國內民謠歌手一樣,恐怕再怎麼寫曲子都是類似的調調。


答案是都可以的。

就像可以先有歌詞再有曲,也可以先有曲再有歌詞。

不過兩者是有區別的。

個人更喜歡先有旋律,這樣才不受束搏。

如果實在沒有靈感,彈著和先進行找找感覺也是不錯的。

不過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

明明先有的旋律,卻有套回了舊的和聲進行。

我已經無數次被卡農進行套了回去.....


謝邀!創作歌曲時順著和弦找旋律,還是有了旋律再配和弦?兩者都行,歷史上也一直有兩派。拉莫認為旋律就是和聲的高聲部而已,但這是西方專業音樂的話語。

沒有和聲思維的早期音樂,非西方專業音樂,一樣有精彩絕美的旋律。

因此這兩種思維都能寫出好的歌曲。

我的主張是拉多夫·雷蒂所謂的旋律調性的思維。旋律不是來自和聲,而是來自旋律本身。

我對西方和聲產生以來直至近代的和聲思維,技術與觀念十分熟稔,但創作旋律時卻不受和聲的束縛。如如春作品《東河東》《信仰》《和弦》

《北斗七星七座村莊》《梳子》《驪歌》《兒子別哭》等等。

旋律寫作重要的首先是立意,採用恰當的旋律手段建立與表現對象的關聯,其次是發展,對比,高潮,收束,創作完整的有層次有張馳緩急的音高線條。像《信仰》用聖詠風格,一下子就點明主題。《和弦》用吟誦的音調,深沉內斂。《驪歌》的和弦分解與引用,《梳子》的清新五聲性旋律都是形象鮮明生動例子。


和聲進行是語法,旋律是短語。比如主謂結構,讀著順暢,你給一個正格終止,聽著順暢。你要個偏正結構來點修飾,來個副屬和弦過度一下,馬上有了不一樣的感覺。所以根本沒有哪個先哪個後,都是一起來的,核心都是為了表達清楚。和聲和節奏倒是有先後,節奏相當于格律,這倆能一起來的都是牛人。


通過多年的音樂熏陶,難道能十分確定自己先寫旋律後配和弦其中所寫出的順耳的旋律真的超脫於和弦之外?不得不說,大家在寫旋律時都會下意識受和弦影響


都可以

先和弦的話通常採用4小節和8小節一循環,所以有的時候聽起來很套路(非絕對)。沒有靈感的時候聽和弦循環,順著順著歌就出來了

後和弦通常是因為先有了靈感,可以把旋律完整地寫出來。然後在旋律基礎上配置和弦,這種情況下的和弦走向有的時候會比較奇特,套路感也會弱些(也非絕對)

總體來說先和弦的情況可能更多些,畢竟靈感的迸發是比較難得的事情。很多網路口水歌採用的就是先和弦後旋律的方法,故而千篇一律,重複感爆表——包括很多周杰倫的歌,聽著也有這種感覺。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zMzUyMDEyNA==.html?from=y1.7-2spm=a2hzp.8253869.0.0

最好的配和弦,和弦功能講解視頻


前者難度更小,作曲有水分,比如權志龍,後者難度大,其實我覺得後者才叫創作


這個沒有套路,兩者皆可。

可能有一天練琴時,彈出了一段很棒的和弦走向,那麼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寫旋律。

但就個人經驗而言,更難得的是先寫出一段美妙的旋律,然後配上和弦,使其更加動聽。


一起出來的,即便你想出條旋律,和聲就在你的腦子裡。


先旋律,和弦可以讓旋律更有趣,但用旋律去穿和弦會變得麻煩。


先旋律才最說明問題


推薦閱讀:

指彈大神怎麼看彈唱大神的?反之彈唱大神又是怎麼看指彈大神的?
木吉他彈了很多年如何快速轉電吉他?
彈吉他時購買調音器的必要性?
如何把我的吉他帶上飛機?
初學吉他的話學不學樂理?

TAG:音樂 | 吉他 | 編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