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如何理解巴菲特的這句話?為什麼他認為大多數投資者能夠(can)做到這點呢?
For the great majority of investors, however, who can – and should – invest with a multi-decade horizon, quotational declines are unimportant. Their focus should remain fixed on attaining significant gains in purchasing power over their investing lifetime. For them, a diversified equity portfolio, bought over time, will prove far less risky….
他這段話的背景是指長期股權投資在獲得的購買力上要比長期持有現金或現金等價物以及國債好得多。但是究竟如何做到這點,大家是怎麼看的?我看過他的一些信件和資料,謹慎的認為,絕大多數投資者其實缺乏一些巴菲特擁有的條件——比如說及其廉價的資金——而這也是他在同一篇信件中承認的。
謝趙哥邀。
先說背景這段。長期股權投資所獲得的購買力,不如直接說成所獲得的權益。這個權益,不僅僅可以用資產增值來衡量,還可以用所能獲得的其他一切,包括對標的企業的影響力,資產質押效率,對整個行業的話語權等等權益來衡量。簡單說,這個購買力不僅體現在「錢」上,比其他任何純財務投資所能獲得的權益要多,要好。這種權益,是受投資者自身控制的,而現金及其等價物、國債等等的權益,是不受,或者說不完全受投資者控制的。
如何做到?這個問題,得跳出來看。
我記得巴老爺子說過這麼一句話:人們都認為我是做股票的,其實我是企業家——大概是這個意思,原話怎麼說的忘了。
如果站在一般股票交易商的角度看,對於數十年持有一隻股票,或者一籃子股票不動,會感到非常驚訝,而且會有異義。驚異於他的定力,挑選標的的獨特而又普通的方式;異義在於,時間成本不可估量。我粗俗點說,大部分人不想等到六十或八十歲的時候,才有資本去享受生活。
但如果換個角度,就如同巴老爺子對自己的定位一樣,做個企業家,那麼,長期持有股票就很容易理解了。誰不想做個百年老店?
此時,股票對他來說,不叫股票,叫股權。他要的是對標的企業的所屬權益。這個企業就是我的,或者是我有某些企業的一部分,我是他們的股東,我有權享受這些企業常年增長帶來的收益,我有權參與這些企業的運營決策,我有義務在企業困難時提供幫助,等等。他要的是這個,他享受的是這個過程。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才買股票,而不是買了股票,才發現自己有這個權益。
買股票,只為實現獲得權益的目的,是能讓他享有獲得權益資格的憑證,股票對他來說,就這麼點意義。當權益能夠保持穩定增長的時候,他當然不會賣掉,賣了不就沒有資格享受權益了么。
所以,了解他的初衷是最重要的。他不是為了持有而持有,他是怕不能繼續持有了,就像一個企業家怕自己的公司倒閉了一樣。存續的時間越長越好,最好到死了,公司也別倒。
你看他持有的標的,是利潤增長最快的么,大部分都是增長慢,但是穩定的行業,屬於「中偏夕陽」行業。為啥穩定,因為需求穩定。需求穩定,就可以保證企業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有飯吃,自身再稍微與時俱進點,這不就行了么。企業有飯吃,巴老爺子就有飯吃,就能照著百年老店去做,為啥要賣股票,這不等於砸自己飯碗么。
他不提股票價格,也不提資金成本,雖然這點上他比其他人有優勢,但這不是他獲得成功的原因。股票價格對他來說,怎麼定義。好比我看場電影,手機沒電了,不能上網團購,但片子真的好,或者說我真的想看,不看後面沒時間看了,怎麼辦,全價買票我也認。因為在我的評價標準內,全價與半價不重要,第一時間獲得觀影感受最重要。資金成本對他來說,能便宜就便宜,便宜不了就算,無所謂。而他能有機會獲得廉價資金,這也是長期股權投資所帶來的權益之一。
對於巴老爺子來說,觀影感受就是之後數年內可預期獲得的權益。所以當下是全價還是半價,對他來說意義不大,所以他不讓你關注一時的價差,而是關注長期將要獲得的權益。當然價格也不會太離譜,性價比自然是高的,所以才能體現未來的價值。像創業板一樣,140年後才回本的,他不得罵人么。在性價比最高的時候買入,持有,當性價比不高了,或是有更好的選擇的時候,減持,賣出。
這一輪做完以後,不管多少年,回過頭來看,你會發現他大部分時候總是在相對低位買,相對高位賣,比技術分析還厲害,咋回事呢。你要問他,他也許只會說,因為價格太低了,或者價格太高了。你以為他在敷衍你,其實就是性價比高了還是低了問題,他沒敷衍你,就是這麼回事。技術分析是從另一個側面驗證性價比的高低,應該和價值投資是高度統一的,可惜我還做不到。
說了些我自己的感受。其實就是源於開頭的那句話,巴老爺子不是做股票的,他是個企業家。他說對於大部分投資者來說,「能夠且應該」,怎麼理解?
每個人都能夠通過買入優質公司股票的方式,獲得長期權益;每個人都應該通過買入優質公司股票的方式,獲得長期權益。因為這種綜合權益,也就是他說的「購買力」的實際效用,會超過純資產增值的效果。而且這種綜合權益,可以平抑短期資產波動帶來的風險,比如在你最需要錢的時候,能夠有機會獲得廉價資金。他以身試法,用自己的成功向世人證明這種做發的可行性,也希望其他人都像他這麼做。
如果想像他那樣,就要把自己當成一個企業家,是要通過買入股票的方式,提供資金和建議,來幫助那些有志向的人做事,並把事情做好。事情做的越大,越成功,你越能獲得長久且持續的權益。這才是王道。
如果能成功轉變角色,如果能選出優質或潛力巨大的標的,如果標的能持續良好運營,你就會持有到生命終結那天,而別人亦會對你投出驚異且疑惑的目光。他們的不可思議只是因為他們不是企業家,只是個交易者。黃金死物,不增值。房子死物,不增值。公司,可以增長可以衰退,但按一定方法,可以找到增長的公司,所以,巴菲特那麼說。
老巴的意思是長期看股票回報是最好的,當然短期看,類似29年的文中講的崩盤很恐怖,但是長期看就是歷史中的一個浪花,長期股市是穩定向上的,我記得有年化7個點實際收益,這當然不包括老巴的底部擇時和擇好公司帶來的α,但也是長期看回報最高的投資品種。
當然每人都可以做到,你定投指數就行,如果你完全不懂。從我國指數基金大概05年發吧,到現在也有十年,每月定投,實際久期也就7年,年化回報接近15個點,已然很不錯了。大多數人做不到是沒有耐心以及對自己投資能力極其自信能每年翻倍的錯覺。
我記得對沖基金風雲錄作者的父親在70年代為他母親做了個組合,包括可口可樂,博客希爾等等,30年後至少增值在100倍,分紅都比本金多。你看看我國的格力,白葯,港股的騰訊,都是白馬股,選出來不需要你多精通分析吧,就算完全不擇時,抗著過股災,長期也都在幾百倍。這就是老巴說得長期持有分散好標的忽略短期波動的意義。
最後補充一點,老巴的投資邏輯重點不在資金量,而是找到好公司長期拿,他起步可沒有那麼多錢,但投資邏輯是一脈相承的,你自己算算就算幾萬塊,拿格力這種票幾年是不是也比聽消息瞎炒掙的多,從2011的大熊到現在看。他的意思最關鍵在於「長期」吧。這也就是絕大多數人做不到的。「不想擁有十年的股票,就一天也不要擁有」。這種觀念誰能做到。 multi-decade horizon, 數十年!誰能做到。你關注的點根本就不對的。
至於資金什麼的,巴菲特是一個操盤幾百億資金的人,他說的話的對象都是機構投資者,他說的任何話,手裡只有五萬塊的屌絲就不要去太深刻的研究了。等你有了至少一億的資金才談。那麼屌絲怎麼辦呢,按照巴菲特的意思,買入哈撒韋的股票(你要作為投資者估計他也是不會要的了),並且持有 multi-decade horizon。老巴認為大多數投資都能做到而且應該做到的是,找到真正好的股票,買入並持有。 multi-decade horizon! multi-decade horizon! multi-decade horizon!看仔細!不是三天,不是三個月,不是三年!是!multi-decade horizon!multi-decade horizon!multi-decade horizon!
multi-decade horizon!投資策略的問題。
巴菲特盈利主要靠公司股票的分紅而不是股票價格差,所以巴菲特才最看重公司的質量和潛力,而不在意公司股票的價格變化,
企業才是價值的創造者,聰明的投資者要做的就是擁有好的企業,對的
最有價值的是我們自己,可是有誰把最大的那頭投到自己身上了?
推薦閱讀:
※上市公司應收賬款周轉率怎麼運用?
※高收益理財可以考慮股權投資嗎?
※《聰明的投資者》這本書對現在的個人投資者有多大的指導意義?
※價值投資和趨勢交易哪個更好?
※為什麼沃倫·巴菲特的投資方法看似簡單,操作起來卻十分困難?
TAG:沃倫·巴菲特WarrenBuffett |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Hathaway | 價值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