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警惕課堂「娛樂化」嗎?

看了一篇微信里的文章,提醒人們注意對課堂的「娛樂化」提高警惕。原文鏈接如下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DcwMjgzMw==mid=207242714idx=1sn=98db39c549d12f0e682059c1dcd32367scene=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d

文章中有不少可取之處,比如不應該罔顧教學目標,教學過於隨意散漫。但題主並不贊成其中的一些苦讀的思想,並且認為不必過於危言聳聽。課堂不應該是艱澀的。克拉申的情感過濾假說相信大家也有所了解。

想知道各位老師是如何看待的。


不用警惕。

有考試壓著呢。


謝邀。

本質上,學習是低熵的行為,娛樂在大方向上是反的。開車爬坡,潤滑油什麼的是重要的,但是如果沒有動力往上走,那還是一路朝著山溝里滑吧。


看完題主給出的案例,首先,「娛樂化」的定義、適用範圍、主體都未進行介紹,案例來由鏈接也沒給出,僅僅介紹了課堂中教師錯誤應用娛樂業元素,就給出教學中存在「娛樂化」現象的定義,實在缺乏說服力。

不過題主的觀點我還是非常贊同的,目前教學實情確實存在大量「偷工減料」,片面追求娛樂的現象。有很多教師引導的實景遊戲,可以帶動學習者思考,但由於對學習活動缺乏設計,未能結合教學目標進行整合,學習者往往只能意識到「好玩」的那部分,無法深入了解遊戲本身的深層意義。


我也算是教師吧。嘿嘿~語文學科。

必須警惕娛樂化。這類教學手段,有些教師用會錦上添花,有些教師用會誤人子弟。不應該刻意去倡導,容易導致浮誇風。

偶爾活躍下氣氛是可以娛樂下的,但有些教師為了讓學生高興,【刻意】娛樂化,非常糟糕。學生獲得了非常淺層的愉悅,這愉悅然並卵。稍微好點的學生會鄙視這種娛樂化。

現在有這樣一種觀念,不用多媒體教學就不行。可是,用了多媒體就一定行嗎?現在多媒體教學已經很普遍了,我們的教學質量提高了多少呢?

題主提到的這篇文章,偏重於語文和英語學科。例如:

1.用課文錄音替代學生朗讀。

作為語文老師,我還是認為,朗讀是非常重要的,讀得好,說明理解得好,體會得好。

從一個學生的朗讀,可以看出很多問題。但是現在很多老師應該沒有耐心從這個角度去發掘問題吧。

我記得有一次我上公開課是《木蘭詩》第一課時,課堂上我進行了大量閱讀。為了不單調,我設計了各種朗讀形式。其中讓學生自由讀「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至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學生讀的時候我邊走邊聽,看誰讀得妙。覺得有個孩子讀得不錯,東西南北市四句讀得很快,好像很著急一樣;旦暮句也是。流水胡騎句則讀得緩慢些,並且有點感傷。就讓她起來示範下。不過示範的時候她讀得很平淡。我就問她,自己讀的時候為什麼那些句子讀得快,她說買東西的時候木蘭應該很著急,速度很快,因為她幫爸爸從軍,別人還在催促爸爸上戰場。說明她有思考,並且體會了木蘭的心情。這樣就很好啊。

下課後一位年紀稍大的老師和我說,你這節課給我一個啟發啊,我們現在讀得太少了。

詩歌必須要整篇誦讀!其他文章可節選誦讀。這是看多少張PPT都不能取代的課堂活動。這是我的觀點。

2.英語課,課文中有一句話說主人公在倫敦成長,教師出示了十二張倫敦的圖片,還引申出一個歌星,並且播放了他的一首歌。

這樣做完全就是【過度】了。想要介紹主人公的生活背景,認真的應該拿文中那個年代的照片,介紹下那個年代流行的思想,等等。而且還要考慮把這些講出來到底對文章理解有沒有幫助,如果無關緊要,就不需要。

長期接受不分重點的娛樂化教學 ,學生也會輕重不分,無法學會怎樣抓住重點去理解文章。


這叫「課件設計越來越精美」?別丟人了好么


先說觀點:娛樂課堂服務學生無罪,水平低劣毀人不倦有錯。

我們需要擔心的不是課堂「娛樂化」,而是教學「官僚化」和如作者這等專家的「保守化」。

多媒體課件讓課堂迸發出前所未有的魅力,這是進步。由於沒有認真備課,或由於本身水平的問題在課堂上東拉西扯侃天說地最終沒有達到教學目標根本不是課件的錯,而是教師素質和教學技能問題。這個問題在多媒體技術被發明以前就存在。什麼時代什麼行業都有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把他水平低劣歸咎於他手中演奏的樂器和電腦內播放的課件純粹是胡說八道。

我們來看鏈接文章「警惕課堂教學娛樂化」中所舉的例子:

其閱讀課上出現了 「其閱讀課上出現了「He grew up in London」。這句話, 教師一見London便迫不及待地展示了十二幅有關London的風景 圖片, 什麼 Westminster Abby,Big Ben,Trafalgar Square等等,應有盡有。最後還挑起富有挑戰意味的眉梢向學生髮問 :「Have you ever heard of Beatles?」 不少學生做出肯定的響應,於是教師竟又在課堂上播放了John Lennon的歌曲All you need is love。顯然,這位教師在課堂上濫用和亂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展示那十二幅照片本已畫蛇添足,播放搖滾歌曲則更是離譜,其目的無非是在課堂上製造些娛樂元素,取悅學生。殊不知英國Beatles搖滾樂團當初的發跡之地並不是倫敦,而是利物浦。

如果在二十年前的課堂上,這位老師或許會用幻燈片或圖片來替代課件,用錄音機或自己的清唱來替代播放的歌曲。如果作者秦秀白老師看到了,會不會撰文反對幻燈片、錄音機或者老師的嗓子呢?這位老師期望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是沒有錯的,需要提高的是閱讀教學的技巧和對西方背景文化更深入的理解。

現在我們來看作者文中的一段話:

更令人擔憂的是:學界竟也有人撰文推崇課堂教學娛樂化,認為「 玩是人的本性, 每個人都有追求娛樂的需要。…… 從某種程度上講,娛樂也是生產力。工作和學習不再是一件嚴肅的事情,應該在其中加入娛樂的因素,為了高效率地學習和工作,為了創造性地學習和工作,為了人們自身的需要……」; 甚至認為「課堂教學娛樂化是一種教育理念和目標」;「課堂教學娛樂化」要從「教師娛樂化開始」, 號召教師「放下身段,親自帶頭,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讓學生加入到課堂娛樂中」;文章還總結出「課堂教學娛樂化的三種模式」:「模式一: 作為一種貫徹課堂授課的休閑活動」;「模式二:將娛樂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模式三:網路環境支持下的課堂教學與娛樂的整合」。這種提法著實令人不寒而慄。

首先,我贊同作者批評課堂教學娛樂化」要從「教師娛樂化開始」, 號召教師「放下身段,親自帶頭,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讓學生加入到課堂娛樂中但作者沒有看到這背後的真相有的學校教學管理者不求甚解囫圇吞棗,用簡單腦殘的考核方法來迫使教師使用多媒體教學並為了取悅而取悅的思路。我曾經看到過一所學校的校長為了推行多媒體教學禁止老師使用黑板。也見過一些賽課死板的將使用多媒體的時間寫入考核標準。就好像中央將pm2.5作為政績的一部分勒令地方重視環境保護,而地方卻簡單腦殘的讓工廠停工,汽車限號,學校放假一樣。錯不在中央的政策,而在於地方。

其次,我反對作者批評「玩是人的本性, 每個人都有追求娛樂的需要。…… 從某種程度上講,娛樂也是生產力。工作和學習不再是一件嚴肅的事情,應該在其中加入娛樂的因素,為了高效率地學習和工作,為了創造性地學習和工作,為了人們自身的需要……」 玩是人的本性。高級的玩能帶來快樂,低級的玩只能帶來娛樂。考慮學生的需求,在課堂上每隔一段時間設置「high點」能夠持續抓住學生的吸引力,是傳播學的科學。而將「high點」設置成了「high線」甚至「high面」從而偏離了學習目標是教師水平的問題「課堂high點」就跟火藥一樣,在高手的手裡能變成煙花讓人嘆為觀止;在外行手裡會變成炸藥搞砸這個晚會。但錯不在火藥,而在用火藥的那個人。有的人看到了火藥爆炸的破壞力,令行禁止並讓士兵重新拿起大刀長矛;有的人卻不斷改進,最終駕馭了火藥的力量發明了火槍幹掉了那個保守的蠢貨。

課堂娛樂化還是一種腐蝕劑 ,正在潛移默化地腐蝕教師的職業精神和學生的人格發展 ,有害於師生建構正確的價值觀念。在學生給教師授課打分已成為教學管理常態的今天 , 為了迎合學生追求娛樂的心理並獲得學生對自己教學的認可 ,有些教師不得不挖空心思地從網路上尋找和收集能夠引發 「眼球效應 」的視頻資料 ,並將其轉換成課堂教學的 「娛樂點 」, 藉以取悅學生 。久而久之 , 就滋生了媚俗意識和輕浮的教風 。在「放下身段 」、「加入到課堂娛樂中 」的同時 ,教師也就喪失了知識人的尊嚴,放棄了在課堂上應該起到的教書育人的主導作用 ,心甘情願地充當了娛樂的工具 。久而久之 ,「傳道、授業 、解惑 」、「為人師表」的職業道德就會蕩然無存。

將娛樂視為能夠毀滅師道尊嚴的洪水猛獸,作者給娛樂扣的帽子和當年清政府的一些官員給西方傳進的「奇淫巧計」如出一轍。看不懂時代的發展終將被時態淘汰。

贊同作者在最後一段的觀點:

他們本來就不肯閱讀經典,不肯細讀文本,更不肯(甚至不會)「咬文嚼字」。如果我們在課堂上還助長他們的娛樂情趣, 其惡果是不難設想的。課堂教學娛樂化也是 「技術至 上」和 「技術決定論」思潮對課堂教學侵襲的結果。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電子媒介和信息技 術突飛猛進的發展與應用 ,有些外語教育 者 自 覺 不 自 覺 地 走 進 了 「技術烏托邦主義」(techno-utopianism) 的誤區 , 以為教育技術的普及與應用可以為我們構建輕鬆而便捷地開展外語教學的「烏托邦」, 似乎通過「人」、「機」 對話就可以克服外語學習者的所謂 「聾啞症」, 似乎多媒體和計算機網路技術進入課堂後學生就可以毫不費力地夯實語言基本功了。技術可以瞬息間把信息傳播全球,但技術卻不能傳遞智慧,不能改變外語教學的基本規律;多媒體課件可以輔助我們在課堂上實施有效的教學,但多媒體課件既不能替代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也不能替代學生自主學習的地位。 教學是一門藝術,但它絕不是什麼 「表演的藝術」。 我們應該警惕課堂娛樂化,切莫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改革在娛樂化中窒息,切莫讓我們的教師和學生在課堂娛樂化中 「死去」。

多媒體技術和培訓學校撼動了原有公立學校的教學模式,讓一些不思進取不能擁抱新生事物的人們害怕顫抖。高聲呼叫這祖宗祖法何在!

同時,多媒體技術也讓一些總是在尋找捷徑的人們不再用心研究教學而是百度文庫去下載現成的課件。

老先生們不要抱著非此即彼的態度,一棒子打死新生事物。相信,那些肯用心鑽研教學能力高超的老師必然能熟練駕馭新技術,讓自己的課堂變得更精彩。

新老師們不要偷奸耍滑。別人的智慧可以借鑒但一旦變成了伸手黨,不願踏踏實實做學問那就永遠停留在隨時被人替代的位置。


推薦閱讀:《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向迷失的危險之旅》。本文曾被教育部副部長拿來令負責課改的專家們逐段來研讀、學習。

以下是部分節錄:

程文將小學和初中課程改革的教訓概括為:形而上學猖獗,形式主義盛行。具體表現為「四個滿堂」和「四個虛假」

「四個滿堂」即「滿堂問」、「滿堂動」、「滿堂放」、「滿堂誇」。「滿堂問」:有的教師把新課標提倡的「對話」理解成「問答」,於是把過去的「滿堂灌」變成「滿堂問」,零零碎碎的、毫無啟發性、毫無智力價值的問題充斥課堂。「滿堂動」:有的教師把新課標所提倡的「活動」形式主義化,於是課堂上學生一會兒忙活這,一會兒忙活那,教室里亂糟糟、鬧哄哄,還美其名曰「動中學」、「做中學」。「滿堂放」就是滿堂放課件,出現了讓人擔憂的現象:一是裝點「門面」的多媒體教學;二是「翻版式」的多媒體教學;三是多媒體用得過多過濫。「滿堂誇」即滿堂表揚。有的校長和教師理解成對學生只能表揚,不能批評,於是,有的教學過程充斥著對學生的廉價誇獎,無論學生的表現是值得表揚還是不值得表揚。

「四個虛假」即「虛假地自主」、「虛假地合作」、「虛假地探究」、「虛假地滲透」。「虛假地自主」:主要表現在把學生的自主學習等同於「自己學習」。在有的課堂上,教師一味強調學習內容由學生自己確定、學習方式由學生自己挑選、學習夥伴由學生自己選擇,使課堂活動淪落成一種「自流活動」。「虛假地合作」:一些教師片面追求課堂小組合作學習這一形式,對教學目的、教學時機及教學過程沒有進行認真的設計,只要有疑問,無論難易及價值,都要進行小組討論。討論過程中,優秀者的意見和想法代替了小組中其他學生的意見和想法,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成了討論中的「三陪」——陪聽、陪說、陪造氣氛。「虛假地探究」:其表現主要有二,一是將探究「泛化」,就是無論什麼內容都拿來探究一番,從而導致探究的淺層化和庸俗化;二是把探究神化,即把中小學生的探究活動無限拔高,使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喪失。「虛假地滲透」:有一些教師脫離具體的教學內容和特定的情景,孤立地、生硬地、貼標籤式地進行所謂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儘管有些教師這樣做得還很賣力,但效果卻既空洞又無力。


不說那麼多。

看了半天文章內容就是把課堂包裝成產品。讓人眼花繚亂,而不是一堂傳道授業解惑的課程。

在玩耍中教學其實是很好的方法,因為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學習是最好的學習。

然而,不注重教授的內容只注重形式的包裝和花哨,導致課堂效率極低的老師,是沒有師德的老師,那個是傳銷洗腦,不是教學。


我個人認為題主給的那篇文章已經寫得很中肯了,簡單地說就是,我們確實應該警惕課堂娛樂化。

我自己也是教育行業的,但說不清楚是幸運還是不幸,我並不是通常意義上的老師(雖然教的是高中的內容)。從我的個人經歷來看,所謂的課堂娛樂化,其實是授課老師自己(有意或無意地)沒有把握好一個度的問題。

1、所謂「無意」,是指老師的「淺出」做得不夠好。

我個人一直認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那麼授課更是如此。課堂的目標很簡單,就是要讓學生掌握知識,其他的一切都是為此目標服務的,不管是老師的教姿教態、課堂的布置、教具的準備、授課的形式、備課的內容甚至課後的作業和最終的測試,目標都只有一個,讓學生掌握知識。

所有老師都知道一句話叫寓教於樂,也知道一個結論是「學生更容易掌握他感興趣的內容」,但題主給的文章里的絕大多數例子都是很好的「寓教於樂過度」的反面教材。這一點在新老師身上尤其容易出現。記得我們的培訓師曾經說過:備課要做加法,上課要做減法。意思就是說備課的時候需要查閱所有可能的資料,收集足夠多的素材和內容,才能保證你的課程內容的嚴謹、正確與詳實,這叫做「深入」;但上課的時間非常的有限,學生能把注意力集中起來的時間更是短暫,你需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讓學生掌握住他們應該掌握的內容,甚至更進一步,讓學有餘力的學生能了解到一些課本上沒有的東西,要做到這一點,你就要對你的內容進行整理和篩減,去掉糟粕,濃縮精華,這叫做「淺出」。道理很簡單,但是要做好實在太難。新老師之所以會容易犯課堂娛樂化的問題,就是因為「淺出」做得不夠。因為自己在備課的時候,為了展現某個事物或者概念,準備了各種各樣的素材,自己的辛苦不能白費啊,於是全都丟出來了。比如文章里的這個例子:

其閱讀課上出現了 「He grew up in London」。這句話, 教師一見London便迫不及待地展示了十二幅有關London的風景 圖片, 什麼 Westminster Abby,Big Ben,Trafalgar Square等等,應有盡有。最後還挑起富有挑戰意味的眉梢向學生髮問 :「Have you ever heard of Beatles?」 不少學生做出肯定的響應,於是教師竟又在課堂上播放了John Lennon的歌曲All you need is love。

這就是典型的淺出沒有做到位,甚至根本沒有做。說得難聽一點,搜索引擎給出結果都還好歹要按相關度排個序呢。

不過必須要說的是,淺出沒有做好的老師,課堂娛樂化只是其中一個可能的結果(通常出現在英語和語文科目上),還有另一個可能的結果是課堂沉悶化(通常出現在數理化科目上)。比如我自己教物理,有個習慣是準備好了一堂課,上課前一定要自己給自己講至少一遍,絕大多數時候我會發現我準備的這堂課過於沉悶:概念、公式、推導、解題方法、易混淆的注意點,該有的都有,但展現形式過於死板和單一,簡單的說就是催眠,上綱上線一點講就是填鴨。這也是典型的「淺出」沒有做好,只是單純地把自己準備了的內容稍作整理就一股腦丟給學生,沒有考慮學生的接受難易度、沒有考慮課堂的張弛度,也沒有考慮怎樣將最主要最重點的內容凸顯出來,而盡量減少分支或鋪墊內容對它的沖淡。

其實曾經有位同事的話我覺得說得很好:要像給男女朋友準備情人節禮物一樣地備課。光注重花哨的包裝和形式,而沒有感人或吸引人的實質性禮品,不可能真的打動人心;同樣的,光注重禮物本身的價值和意義,不對送出的方式花任何心思,對方也肯定會覺得有一些遺憾。

2、所謂「有意」,是指外行領導內行導致的必然。

外行領導內行是個普遍的現象,我也不想對精英領導論做任何的討論,但是在教育行業,校長乃至教委,真正在一線上課的人有多少?我個人的感覺是幾乎沒有(如果有的話請指正,當然校長還在一線上課的例子我承認肯定是有的),即使有,這部分人當中能充當規則制定者的人幾乎是真的沒有的。這是典型的外行領導內行。是對是錯不多討論,但必須承認的是現在看來這種情況是有需要改進的地方的,其中之一就是「課堂娛樂化」。老師想要提高待遇,想要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高,必須做什麼?賽課。而賽課的標準有一條是雷打不動的,那就是課堂必須「生動活潑」。怎麼才能叫生動活潑?學生歡聲笑語,參與積極,你認為算不算生動活潑?對於賽課的評委來說,基本上是肯定算的。以題主的文章為例:

還有一堂題為「Our Family」 大學英語綜合課, 課文的主題是Christmas Spirit,講的是一位小學生在聖誕除夕動員家人去探望同班貧困生、贈送聖誕禮物以示愛心的事件。或許課前學生都已預習了課文,課堂上教師通過提問簡單地瀏覽了課文內容之後, 就讓學生分組上台表演,美其名曰:Act about the story。 學生們似乎也早有準備,每人手提一個小小塑料袋,裡面裝有文具、食品 ,有的還帶上了蘿蔔和大白菜, 於是一幕幕大同小異的 「小品」表演開始了。可是,縱觀幾組的表演,聽到的最多的是「Merry Christmas」,「Here you are」,「Thank you」等隻言片語。很少聽到課文中出現的句子,更沒有聽到發自肺腑且足以發人深省的話語。課後, 有位年輕的教務處長竟說:「外語課如果都上到這份兒上該多好呀!」

各位還記得當初討論填鴨式教育的盛景么?填鴨式教育好不好?是個人都知道不好,但為什麼它一直存在?因為它最容易滿足考試要求。課堂娛樂化好不好?至少題主給的文章裡面那些例子肯定不好,但為什麼它存在而且似乎越來越常見?因為它最容易滿足賽課的需求。人是逐利的,這是本性,無所謂好壞,但一個好的規則能去規範人的逐利行為,從而讓所有人的獲利最大化。但現在就是因為上面的考核過於一刀切,過於無腦,導致「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完善的規則幾乎必然會導致畸形的結果。


我曾經通過某種趣味高中數學課堂的課程……

大概是這樣子的,趣味,就是讓你在課上套公式的時候快快樂樂的套……

但老師不會講……證明,例如兩角和與差的三角函數公式的證明他就沒講……

但錯的不是這個老師……我覺得錯的人是小學和初中老師……我讀《數學是什麼?》的時候也和便秘一樣,看起來滿身冷汗……因為這些證明都怪怪的(因為我們並沒有仔細學過證明)……所以很多學生覺得數學證明就是累人的東西,考試用不著,也不能怪他們……

現在開始閱讀理解……

但近年來高校英語課堂上濫用和亂用多媒體課件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導致課堂教學出現娛樂化傾向。有些教師無視教學目標、 教學內容、教學規律和特點,逢課必用多媒體,以PPT屏顯替代板書,以展示多媒體課件替代口授言傳; 學生以聽錄音替代課文朗讀;課件設計得越來越精美,越來越「動漫」;教師陪學生觀看視頻文件佔據了大量的課堂教學時間 ;精美的圖片、音樂、動畫產生了巨大的 「眼球效應」,且竟被視為教學效果。

不得不說……這個文章寫得有點好……但這篇文章表現了偏見,我覺得「近年來高校英語課堂上濫用和亂用多媒體課件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才是最直接的,課堂娛樂化不是;課堂娛樂化導致教學質量下降,是膚淺的反思。

有些教師為了追求課堂氣氛的「生動」 和「活躍」, 將娛樂行業(show business)的 某 些 元 素 帶入課堂, 大搞娛樂遊戲和表演, 甚至提出Teaching is an art of acting的說法。 表面上看, 課堂氣氛活躍,笑聲連連, 實際上並未實施有效教學。

哪怕是這樣子,「課堂娛樂化」也不能被證明是壞的,只能說這種方式的娛樂化是不好的……但我清楚,這個作者很可憐啊,就好像弗洛伊德,成天提性慾性慾的,事實上他想說的東西是一種性有關的類似於榮格的能量一樣的東西!並不是純粹的性慾。要是他寫書的時候一開始並不強調「性慾」,就好像這篇文章先不強調「娛樂化」一樣……就不會一身騷氣被反對了。

更令人擔憂的是:學界竟也有人撰文推崇課堂教學娛樂化,認為

「 玩是人的本性, 每個人都有追求娛樂的需要。…… 從某種程度上講,娛樂也是生產力。工作和學習不再是一件嚴肅的事情,應該在其中加入娛樂的因素,為了高效率地學習和工作,為了創造性地學習和工作,為了人們自身的需要……」(答主注釋:這個並不是作者自己的話,是引用)

; 甚至認為「課堂教學娛樂化是一種教育理念和目標」;「課堂教學娛樂化」要從「教師娛樂化開始」, 號召教師「放下身段,親自帶頭,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讓學生加入到課堂娛樂中」;文章還總結出「課堂教學娛樂化的三種模式」:「模式一: 作為一種貫徹課堂授課的休閑活動」;「模式二:將娛樂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模式三:網路環境支持下的課堂教學與娛樂的整合」。這種提法著實令人不寒而慄

很明顯,作者對這個排序和表達感到恐懼,就好像讀者對Ta的文章感到恐懼一樣,這個作者害怕於「娛樂活動」式降低教學質量。也害怕老師迎合娛樂化趨勢做出更多的放棄質量追求娛樂的教學行為。接下來他還提了校訓,不得不說,這樣子的段落是有問題的,達不到說服效果,不如刪除。

課堂娛樂化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大敵

(答主:接下來Ta開始證明為啥,你們自己看看他說的怎麼樣;很明顯,他的敵人是「娛樂化」,而他證明裡的敵人不是「娛樂化」,而是某些放棄質量的娛樂式教學……他擴大了敵人。)

課堂教學是一種目的性和意識性都很強的活動,是要使學生掌握知識 ,習得技能 , 發展智力 ,陶冶情操 ,養成良好的思辨能力 。嚴肅的課堂應當是思辨的殿堂 。而在濫用和亂用多媒體課件的課堂上 ,課程的學術性和知識的系統性已被庸俗化 、碎片化和凌亂化 ;直觀的形象搶佔了思維和想像的空間 ,笑聲代替了思辨 ,娛樂代替了求知 ;學生變成了多媒體課件的觀賞者 ,聽課變成了一個被動接受直觀信息的機械過程 ;學生的注意力隨即分散 ,很難在聽課過程中碰撞出思想「火花 」, 即使有之 ,教師也因忙於點擊滑鼠而漠然視之 ,更難以即興發揮 、 啟迪學生思考和開拓學生思維空間 。 總之 ,娛樂化的課堂干擾了教學大綱和課堂教學目標的實施 。

接下來這個作者說的就比較好……大家可以認真看看:

課堂娛樂化還是一種腐蝕劑 ,正在潛移默化地腐蝕教師的職業精神和學生的人格發展 ,有害於師生建構正確的價值觀念。在學生給教師授課打分已成為教學管理常態的今天 , 為了迎合學生追求娛樂的心理並獲得學生對自己教學的認可 ,有些教師不得不挖空心思地從網路上尋找和收集能夠引發 「眼球效應 」的視頻資料 ,並將其轉換成課堂教學的 「娛樂點 」, 藉以取悅學生 。久而久之 , 就滋生了媚俗意識和輕浮的教風 。在「放下身段 」、「加入到課堂娛樂中 」的同時 ,教師也就喪失了知識人的尊嚴,放棄了在課堂上應該起到的教書育人的主導作用 ,心甘情願地充當了娛樂的工具 。久而久之 ,「傳道、授業 、解惑 」、「為人師表」的職業道德就會蕩然無存。課堂教學娛樂化傾向是 「泛娛樂化」思潮對課堂教學侵襲的結果 。早在1985年 , 美國紐約大學教授尼爾 ? 波茲曼就對泛娛樂化的文化現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他專章討論了 「教學是一種娛樂活動 」(Teaching as an Amusing Activity ) 的問題 , 指出 : 在娛樂化的課堂里 ,「教室被改造成搖滾音樂會 」,「 老師們 , 從小學到大學 ,都在增強他們教學內容的視覺刺激 ,減少學生們的必須應對的闡述比重。他們布置的讀寫任務越來越少 , 他們得出的一個結論 (雖然是萬般無奈地): 吸引 學 生興趣的主要途徑是娛樂」。 針對「教學和娛樂不可分」 這一理念, 波茲曼寫道:

從孔子到柏拉圖到洛克到杜威,沒有人在他們對教育的論述中提出過這樣的觀點 。如果你博覽文獻 ,你會發現有人說過,孩子在學習自己有興趣的東西時掌握得最好;你還會發現有人說過 ——柏拉圖和杜威對此也十分強調 ——理性只有在情感的肥沃土壤里才能得到最好的培養 ;你甚至會發現有人說 ,一個慈愛的老師會使學習成為一件輕鬆的事情 。但是從來沒有人說過或暗示過 , 只有當教育成為娛樂時 ,學習才能最有效、最持久、最真實 。

學習是一個理性思辨的過程。 我們主張快樂地學習,但這種快樂只能在刻苦鑽研之後才能體會。今天的大學生都是在泛娛樂化時代成長起來的。他們喜歡娛樂,習慣於視覺文化和娛樂文化, 習慣於所謂的「後現代閱讀」(如互聯網閱讀、 手機閱讀、 電子書閱讀、 電子詞典閱讀、光碟閱讀等), 習慣於表面的、 膚淺的、 浮光掠影式的、 娛樂性的 「 快餐閱讀 」。

他們本來就不肯閱讀經典,不肯細讀文本,更不肯(甚至不會)「咬文嚼字」。如果我們在課堂上還助長他們的娛樂情趣, 其惡果是不難設想的。課堂教學娛樂化也是 「技術至 上」和 「技術決定論」思潮對課堂教學侵襲的結果。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電子媒介和信息技 術突飛猛進的發展與應用 ,有些外語教育 者 自 覺 不 自 覺 地 走 進 了 「技術烏托邦主義」(techno-utopianism) 的誤區 , 以為教育技術的普及與應用可以為我們構建輕鬆而便捷地開展外語教學的「烏托邦」, 似乎通過「人」、「機」 對話就可以克服外語學習者的所謂 「聾啞症」, 似乎多媒體和計算機網路技術(答主:不得不說,作者進入課堂又犯了錯誤,奇怪的名詞,用在奇怪的語境,無法說明作者自己細緻的思維,只能夠讓讀者誤解……)後學生就可以毫不費力地夯實語言基本功了。技術可以瞬息間把信息傳播全球,但技術卻不能傳遞智慧,不能改變外語教學的基本規律;多媒體課件可以輔助我們在課堂上實施有效的教學,但多媒體課件既不能替代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也不能替代學生自主學習的地位。 教學是一門藝術,但它絕不是什麼 「表演的藝術」。 我們應該警惕課堂娛樂化,切莫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改革在娛樂化中窒息,切莫讓我們的教師和學生在課堂娛樂化中 「死去」。

現在問題來了……這個文章的作者究竟要說什麼?他是不是為了文章的漂亮,從一開始就放棄了說理?

所以,我們應該改改他的文風,尤其要要警惕數卷殘編風格的文章盛行……

至於「是否警惕娛樂化」,有啥好警惕的?應該警惕的是上課質量的下降,「娛樂化與否」不應該是警惕的對象……老師更應該反思,自己是否準備好了課程(?)。


作為進入大學校園快一年,對專業課程最大的感受就是娛樂化*形式化*無內容的英語專業學生,在此答一發。

·~~~~~~~~~~~~~~~~~~~~~~~~~~~~~~~~~

精讀課老師屬於典型的拋問題給小組討論的那一類。問題不論有無深度,有無意義,通通扔給你,給你5分鐘讓你進行討論,以為這樣就算了事。她的問題常常是」Do you want to be a housewife in your future?」這種沒有營養的問題,常常還會伴以台下肯定的回答,然後她笑著說她覺得也挺好,然後開起了茶話會(這種時候我總是默默地翻開了自己的材料看,整個人尷尬症都犯了)。有時候她根據課文主題問一句」what do you think is university education for?」之類的,其實還是有討論的價值的。她讓你去自由組成小組,每次坐在一起的都是那些同樣的人,自然的就是那些小組了,你都清楚的知道他們的水平和視角了,每次討論你都能猜到他們會說些什麼。更多的情況下,大家對問題都沒有什麼討論的熱情,底下就是一陣沉默的尷尬,或者是七嘴八舌的聊起了八卦(英語專業女生多。。。)老師她也不管你,一群人圍著有個討論的樣子就行了。討論完了之後,也很少有分享,她也不會說些什麼自己的見解,完成了討論,活躍了課堂氣氛就達到她的目的了。

在課文講解上,她也是屬於例子里那種有個London就恨不得把英國娛樂圈介紹一遍的人,反而是對需要知道剖析的深難句型和表達一帶而過,問問你怎麼理解,然後對你的答案不置可否,把教師用書上的說法給念一遍就夠了。

她常常用大把大把的時間講與課堂無關的東西,好像是在給你拓寬視野,但其實都是她自己非常主觀的想法,有時候我甚至覺得她說出來只是為了博堂下一笑。

語音老師是我最忍受不了的。她喜歡講笑話,講我覺得一點都不好笑的笑話,每次講出來我都犯尷尬症,但也總有人回應她可以製造的笑點,這讓我完全不能理解,比如在糾正某個單詞的發音時,她會花大把時間在模仿錯誤發音上,「自然不刻意地」引起學生興趣,而且那些她所謂的常見錯誤發音,我從來沒見哪個人真的這麼發過,純粹是為了戲劇效果而造出來的(提point時非要說很多人會念成porn,然後揪著這個梗不放,我也是沒什麼話好講了)。再有就是,她提到某個句子時,總會給它準備一個很長很長的故事作為情境鋪墊讓你代入。例如,我實在是佩服她講當把who』s she?語調變換一下來表示懷疑不屑的語氣時,完整的講述了一個丈夫出軌,妻子質問的狗血連續劇出來,最後就是告訴你,正房抓著小三問的時候可以這麼念。。。

?最可怕的是,周圍的人似乎並不覺得有什麼問題,他們一唱一和,看得我膽戰心驚。

還有很多很多這種令人啼笑皆非的例子,越寫越無語。作為學生,面對這種教學環境,我是很擔憂的。老師娛樂化地去組織課堂,學生娛樂化地去學習知識,雙方美其名曰寓教於樂,到頭來本該傳播知識、孕育思想的課堂,只會淪為一場鬧劇。


注意把握度吧~過度娛樂化不好~太過一板一眼也。。培養書獃子?


座位都是固定的,想娛樂也娛樂不開吧……


我覺得有的學生花時間來上課並不是為了學書本上能學到的東西的


只要高考還是以卡人數為核心,競爭就是完全不可避免的。贊同樓上白如冰的答案。至於課堂娛樂化,,,放心絕對是極端個例,大部分學生還在各種考點裡生不如死。

背景相關:剛高考過的高三學生。


這篇文章說的是高校英語教育並非小初高。

大學沒有升學率一本率的硬指標。小初高的教學畢竟還有升學指標作為約束

個人的了解,現在高校最大問題是如何吸引學生上課

大學英語課,是一個很奇怪的產物。通過分級考試,成績好的上課少,成績不好的上課多。但最後也沒見多少人因為英語課上多了就提高了,反而這些人通過四級概率那麼高。很多人都吐槽「學校不應該限制學生考四級,大一時期正是英語巔峰,考一次通過把握很大」。

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水平基本上不是吃老本,就是自己報名培訓、參加社團、結交朋友之類提高,都靠自我學習,英語課的作用非常少。

對此,只能說一句Why so serious?

課程重要程度不大,實際效果也不大,學霸之外的人怎麼有動力堅持下去?

再說英語課教師年輕人比例很大,即使年紀大一些也基本都有留學經驗,不活躍一下氣氛讓大家都能享受英語,難道要板著臉一板一眼講知識點嗎?語言學習首先要有激情不造嗎?

這篇文章在我看來太高高在上。不知道寫這個文章的人有多少年教學經驗?教學成績如何?學生評價如何?只抓住表象一通批判,沒有深入分析實際情況,也只能靠保守立場吸引人了


睡覺,說話,玩手機並稱課堂三大快事,娛樂化並不能拯救課堂


推薦閱讀:

怎樣挽救哈工大在知乎的形象?
中國大學專科生教育和日本短大教育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計算機專業能否拆分成「計算機科學」和「計算機技術」,類似化學專業和化工專業?
大學有沒有專心做教學的老師?
大學老師什麼最厲害?

TAG:教育 | 教育技術 | 大學教育 | 教育培訓 | 教育學 |